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三、爆炸(考点二)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课题2燃料和热量
考点一、化石燃料
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3、天然气
(1)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考点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a)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不通过燃料燃烧也可放热
关键词:基础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器皿,微课,微课数据库
1实验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理工科是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前沿。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理工科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养一大批具有本科学历,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 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的重点目标[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就是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其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从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要求, 但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2,3]。
2现阶段高中毕业生的知识体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重视课堂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 很多高中学校严重压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时, 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学生实验, 只是教师课堂演示。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没有走进过实验室, 对于很多的实验器皿、设备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的图片, 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在笔者近3年的实验教学中, 具统计每个班约50%~70%的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实验, 充其量也就是观看过演示实验, 而且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导致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出现乌龙, 理论与实验知识分离等现象。例如在配置某一溶液环节需使用移液管, 有部分同学指着量筒说是移液管。还有同学不知道洗耳球的用途, 竟然用洗耳球来移取溶液。再例如,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 学生出现无从下手问题, 虽然老师已经把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列于黑板上, 学生却不能将此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到自己的实验操作中。
3从哪些方面可以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现阶段初高中毕业生所缺失的实验知识及技能, 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大一新生进入实验室前需加强实验知识方面的专题学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各个基础实验器皿、设备的微课组成, 其中包含烧杯、烧瓶、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电子天平等基础化学器皿、设备的微课, 每个微课由其器皿图片建立索引, 只要点击相应器皿的图片就能连接到其微课。例如打开数据库, 点击烧杯的图片, 学生就能看到烧杯在溶液配置、加热等实验环节的使用视频及有关烧杯的理论知识等。整个数据库由这些小单元组合而成。
当学生要准备某一实验时, 可以提前学习这一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器皿、设备的知识, 对于所做的实验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同时, 通过对数据库中各个微课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各个实验器皿、设备的特点, 再结合自己的实验体会, 对所做的实验提出创新性的改进, 或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新型实验,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才能。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召唤大批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科技术发展史表明:近代自然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与实验有关。著名的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在110年间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可见, 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功不可没[4]。因此现代高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完善、详尽的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可以把具体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国青, 冯友宏.浅谈实验在工科教学中的作用[J].网友世界, 2013 (09) :84-84.
[2]商树桓, 宋延寿.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1994 (02) :108-109.
[3]葛淑萍.分析化学实验视频化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务[J].科学咨询, 2016 (01) :172-173.
关键词: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在初三才会开设,此时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初三的化学知识在设置上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将会对学生在化学知识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大有帮助。
一、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指从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和教学,同时也反馈和指导生活的教学。生活作为一个人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初三化学教学依旧如此。初三的化学知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探索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热情,最终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巩固学习初三化学中的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究。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将源自于生活、回归到生活,能够解决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最终达到提升化学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学生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作为起点,在初中化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运用书本中的化学知识更好的、更全面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初中化学知识,感受那些时刻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与快乐。这就是初三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所在。
二、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意义
(一)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通过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化学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被学生广泛接受。而生活化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运用生活素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可以有效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知识的探究上面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面对化学问题能够积极去思考,主动去质疑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现出学生在初三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对于初三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传统化学教学下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实践,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极差,使得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严重出现脱节。而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从源头上改变这种欠缺的“务实”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关于《碳及碳的氧化物》中关于炭的学习。在生活中为了使房屋里的有毒气体含量减少,许多家庭会选用活性炭作环保剂。这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性强,将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收过滤,净化空气.同样碳又可以在冶铁时作为原料,它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铁离子还原成铁单质;碳如果加在橡胶中做成轮胎,又可以提高其耐磨性,这就是运用碳这种物质很稳定,不易分解。同样是碳,但在生活的运用却不相同。这就是注重初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后能够解释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
三、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既然是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探究和实践,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依据生活化的原则与标准。辩证的唯物主义说过,任何的知识以及学问都是源自于生活和经验,所以在初三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汲取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正确指导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学习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这一化学过程时,化学教师先抛出一个生活问题,为什么市场上销售的速食米饭在户外只要加一点凉水就可以让米饭迅速变成热饭?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热情。在实验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对比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反应中短时间快速放热,最终加热米饭。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提问,让学生在探索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开放、创新原则
任何探究性教学都包含着开放以及创新的特点,所以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實践与探究也不例外。面对生活化教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尽情思考和发动大脑进行想象,所以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外加一种创新的引导模式是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最终达到解决生活问题,掌握初三化学知识的目的。
(三)协作原则
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还必须要遵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原则。因为对于许多生活化问题,学生短时间内由于没有接触,所以很容易导致大脑“短路”,如果不能被唤醒,走出思维的误区,那么既费时间,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合作与协作就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的唤醒,有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实现问题高效探究和解决,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协同能力,让学生收获更多。
结束语: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化学学习中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葛庆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1:24-26.
[2]陈丽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6:139.
2、怎样学习化学?①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②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元素周期表;③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三个关注(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镊子;少量液体,滴管;一定量液体,量筒或滴管;实验中未说明用量,一般用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②物质的加热。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灯芯剪平齐,加酒不过肩,加热在外焰,内焰温度低,熄灯用帽盖,嘴吹最最忌)。给固体物质加热(试管固定铁架台,铁夹离口三分一,受热试管口下倾,免使回水管遭裂,固体平铺近管底,移动火焰匀受热,用毕待冷再拆卸,洗净放稳莫着急)。给液体物质加热(盛液不过三分一,外壁试干防烧裂,木夹持管手握柄,45度倾斜来加热,液面液底匀受热,管口对空不对人)。
③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特殊油污: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用浓盐酸洗,油污用热碱如碳酸钠清洗。
④气体的收集。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第二讲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及其它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练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中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初三辅导化学
初中
辅导
梳理知识点
掌握学习方法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本质区别:宏观,是否生成新的物质。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A+B+……=C
分解反应:D=A+B+……
第三讲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它们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化学方程式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3)水有硬水、软水之分。
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
③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洗衣服不净、变硬,锅炉浪费燃料、损坏过热爆炸。
④硬水可软化。蒸馏,煮沸。
3、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2)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考虑)
4、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物质组成。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2)物质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第四讲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以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电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
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①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②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第五讲 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现象,推断化学式,相关计算等。
(4)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定量实验分析法。
2、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如:4P+5O2 点燃 2P2O5 其质的方面的信息: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量的方面信息:微观上,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上,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箭号。)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审题仔细,格式规范,计算准确。设、写、找、列、解、答。
第六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由于它们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由于碳的不同单质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是相同的碳原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4、从分子结构的不同来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注意: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即确定反应原理。②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即检验气体。
(2)氧气、二氧化硫制法的比较:
6、温室效应是一大环境问题,它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它会带来哪些危害?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你力所能及地可做些什么?
7、掌握物质间的转化。
第七讲 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空气或氧气;③达到着火点。
摘要:如何搞好复习,是一项教学技术只要同学们扎扎实实搞好复习,相信大家的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带来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供大家参考!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 包含两层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责任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3、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子女,学生,朋友,陌生人,普通公民,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而每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4、自己对自己负责 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守时,守信,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义:“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5、自己不对自己负责任的后果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6、正确对待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回报 承担责任,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代价:当我们承担责任时,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有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绩下降。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
7、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第二课复习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 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4、如何关爱集体?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⑶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1、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公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1)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2)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3)我国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1)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2)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2、自觉承担责任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第二单元复习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1、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如何?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2)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为什么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
2)、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①原因或表现: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初级阶段的含义及起始时间 ① 含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不发达。②初级阶段起始时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到本世纪中期(需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它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国家的根本任务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三个代表的含义: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的世界交流…)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送温暖活动,为农民工立法讨要工资,…)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具体表现。B、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C、是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
7、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课本37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党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及出发点: 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意义:它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经过我国革命实践证明的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战的共同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
(3)、坚持改革:.原因:我国现阶段存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4)、坚持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已加入了WTO,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4)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5)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动力。
(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最可靠的保证
(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2.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促进的; 3.两个基本点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7)、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2)其中,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是前提。3)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两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我国宪法赋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
6、为什么说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我国宪法赋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维护民族团结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自觉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中和少数民族同学和睦相处。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7、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稳定繁荣和发展证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8、两岸关系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一、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一天一天变的更加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坚持引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1)对外开放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2)要正确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含义,对外开放并不等于一切依靠外援,甚至依赖外国实现现代化;独立自主也决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
3、对外开放中如何正确对待外来东西 1)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敞开国门的同时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特点:
1、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生产力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2、生产力三要: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4、“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根本区别在哪里?(自主创新)应如何提高“中国创造”的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5、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局面。
6、我们该如何做? 1)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2)积极宣传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3)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B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C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资源国情)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
3、树立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循环经济模式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如何认识中华文化?
(1)、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道德伦理
(4)、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4.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一、了解学情, 因材施教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才能因材施教。此时学生的特点:知识掌握的比较零散, 缺乏条理性, 系统性, 还未构成知识网络, 解题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审题能力不强, 不能迅速地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时, 经常出现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考虑不全面;实验设计题这些情况表达力不强, 表达缺乏针对性, 科学性。导致解题速度偏慢, 得分偏低。因此,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尤其是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 要记和背的知识太多,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类, 让知识的结构清晰明了, 以便记忆;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第三, 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
二、把握命题思路, 定准复习目标
《考试大纲》是复习教学的指挥棒, 一定要认真研究, 研究近5年的中考题目, 教师应重点思考:考了什么?要考什么?规范答题有什么要求?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不可撒大网, 要抓主干知识
中学化学课本有约200个知识点, 而中考只接触40多个, 所以要抓主要知识点。例如: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各种计算;酸和碱的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金属活动顺序的考查等等。
四、强化实验, 培养能力
实验题和科学探究题是学生最头疼、最易失分的题目。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题目的答案往往是课本上的原理, 只是学生没有参透题目罢了。中考化学实验题非常灵活, 是把实验和相关的化学原理结合起来考查, 甚至和生物学结合, 例如;二氧化碳如何转变成氧气?学生们就圈定它的化学性质, 解不出来, 不能联想到光合作用。所以平时要练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牢固理解有关实验的基本原理, 以备应用。
五、重视课本, 回归教材
人们往往只欣赏远处迷人的风光, 却忽略了脚下的路。中考题目千变万化, 无处不在, 但最终要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中考来临之前, 静下心来, 细读课本, 不仅是心态的一种调节, 也是考好的必要条件, 重要知识的再现, 不但巩固了知识, 还增强了胜利的自信。只有把书读薄, 才能把书读透, 才能运用自如。
六、教师游题海, 学生荡轻舟
时间紧任务重, 要求训练题要质量而不是数量, 就是让学生们做一题懂一题, 甚至会一类题, 切忌题海战术, 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 一定要根除死角, 把问题解决在考场之外。学生的通病:一听就懂, 一放就忘, 一做就错, 一讲就会, 下次再做还错。这主要是纠错不彻底, 所以要让学生有一个改错本, 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 及时查漏补缺, 以杜绝类似错误发生。
七、实践模拟训练, 培养良好素质
考前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模拟演练及诊断性测试, 以便及时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演练中让学生有身临中考考场的感觉, 面对多变, 复杂的题目, 能严密审题, 搞清题设, 找出适用的原理, 在考场实战演习中提高自身驾驭知识的能力, 促进良好学习素质的形成。中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 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在模拟练习阶段, 必须注意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远大理想, 振作精神, 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 调整竞技状态, 形成良好的应试心理, 这样才能在中考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改;教学难点
一、前言
无论是教过或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化学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化学不同于文科,因为它需要理解,需要计算,是自然科学,但是它又不同于像数学、物理这样单纯的理科,因为化学的知识点很琐碎,需要记忆的零散知识点很多。所以在开始教学课堂之初我们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化学的学习既需要记忆,同时也需要理解,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等,这是学习化学的大忌。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重要的是学生听明白学会,而不是教师的课程多么新颖别致。在化学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二、理论课教学难点解析
虽然新课标下初三化学难度及知识点有所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理论课教学的难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分子式及俗名的记忆和辨识
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因为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式、分子式等的记忆不熟悉,物质的学名不能很快掌握,而且经常把物质之间俗名或学名与俗名搞混。这些难点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例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有:二氧化碳与干冰俗名学名经常混淆,苏大和小苏打分不清;对于复杂的化学式不会读,如CuSO4·5H2O等有些学生很难读出。这些难点经常遇到,在教学中注意多加强调,帮助学生记忆。
(二)化学中常见物质的颜色和状态
此部分教学像白色固体MgO、P2O5、CaO等,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等,红色固体Cu、Fe2O3、HgO等比较容易记忆何区分,这些不是新课标下的教学难点。通常在溶液颜色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很难记住。沉淀颜色如:蓝色的Cu(OH)2、红褐色的Fe(OH)3等学生不易记住,也不易区分。对于以上这些教学难点,应采取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方法。课堂实验不同于学生实验,它不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而是老师动手学生观察,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记忆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仅仅是观察的主体,那么其所有精力将用于观察方面,其观察的仔细程度一定比学生实验高。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肯定是有一定欠缺的。所以为了加强学生对物质颜色、质地等的记忆,应多做课堂实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溶解性的教学难点
在溶解性的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学生对溶解性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溶解性的概念虽然简单,但是学生一旦做习题便会漏洞百出,对于此类问题就是应该多做题多讲解,这样学生才会记忆深刻、融会贯通。再就是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教师应帮助学生记忆此曲线,把特殊的物质跳出来特别记忆即可。在做题时要提醒学生善于联想到此曲线,要善于运用此曲线。
(四)酸碱盐的教学难点
酸碱盐的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还不熟悉,所以很多学生一时分不清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哪些是盐,而且学生很容易把所有的盐都和熟悉的食盐联系起来,这一点应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要树立学生概念重要的观念,概念不清将导致多种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对化学概念的解析。
三、实验课教学难点解析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化学的学习就是做题,认为教学课时本来就少,而且还要拿出时间作为最后的中考复习。所以很多教师把实验课一减再减。此教学方法对于短期提高学生成绩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化学本来就是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从教师角度就应该注意实验课的教学。
新课标下化学课的教学任务是艰巨的,但是难点、疑点也会很快暴露并很快得到解决。只要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相信初三化学的教学将会变得轻松易学,学生也将会对化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
金
形状记忆金
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
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6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
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填空10-13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总结12-20
初三化学论文09-21
初三化学复习方法07-13
初三化学期末考10-03
初三化学寒假复习10-05
初三化学中考试题06-20
初三化学工作总结07-20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总结09-10
初三化学课后习题答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