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共6篇)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篇1

——铜陵长江铜业有限公司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国家倡导质量兴国,强调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通过切实提升质量水平,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同时,加快法治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促进国家的大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自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后,我公司认真学习《纲要》要领,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将长远规划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依据“创一流品牌,建一流企业,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的质量目标,明确质量工作重点,以切实提高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制定了符合国家要求,切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质量活动方案。现将近年来活动情况进行汇报:

一、质量活动方案的实施:

(一)、提升意识

为了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各项要领,我们加强了对员工的学习培训工作。通过采取多样的宣传手段,加强公司“质量提升”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外部网站、内部局域网和宣传栏等方式加强活动宣传;公司成立的质量提升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质量提升工作,将工作细则落实到每位成员身上。由人力资源中心做好《纲要》宣贯、学习及相关工作,定期组织培训、考核,并跟踪验证;同时,完善相关资源配置,营造浓郁的质量发展氛围。

(二)、完善机制

为有效激励员工加入到质量提升工作中来,公司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机制建设,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推行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QC小组和质量管理先进班组、个人评比活动。对公司质量管理人员不定期

地、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并积极鼓励质量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更好的服务于内部质量管理工作。公司质量技术部将组织一次体系运行有效性检查,每年两次,组织内审员开展内审工作,对发现的不符合和潜在的不符合,各部门要积极加以整改;开展以产品和质量安全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自查整改活动。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自行开展以产品和质量安全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自查整改活动,强化实施监督和持续改进工作;

二、公司质量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质量意识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宣贯、培训工作,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现已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收获”的良好氛围。大家深刻体会到,唯有提高质量、确保质量,才能使企业发展源远流长。

(二)、质量基础夯实

我公司积极导入卓越绩效奖模式,其中自评师3名;在2013年,我公司有两名人员参加了由市质监局组织的首席质量官培训活动,并顺利通过考试,结业取证。2013年度,我公司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四项,一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我们深知:品牌的力量是推动企业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扩大影响力,我公司积极申报安徽省名牌产品,现已有两项省名牌产品,分别是:“古铜”牌电线电缆,“古铜”牌电工圆铜线;“古铜”商标系“安徽省著名商标”。为扩大影响力,我公司积极准备,运筹帷幄,力争在2016年取得“中国驰名商标”殊荣。

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为了维护我们的名牌产品,维护公司利益,维持市场良性运作,我们在面对假冒商品流通时,决不姑息。与本地及合肥市工商局积极联系,共同合作多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保障消

费者权利。

(三)、质量水平提升

质量提升领导小组建立系统的监督管理规范,形成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互相监督为工具的内部监督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秩序提升。市场部建立健全的顾客征询机制,完善客户投诉规范,每半年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顾客满意度调查,对顾客提出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形成量化结果,统计分析,研究讨论,从而制定改进方案。面对客户的投诉,要求速办速决,小问题现场解决,大问题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客户投诉等,我们定期组织质检中心员工培训学习,以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出厂合格率100%;同时,广泛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半年进行一次内审工作,对不合格问题与要求限期整改。在技术保障方面,我们与铜陵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铜铅锌研究检验中心签订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协议,2013年,我们与铜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签定了《阻燃耐火电缆用无氧铜丝项目》、与铜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签定了《抗电磁干扰铜型材项目项目》项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同时,2013年度,我们还成功完成了《微电子用铜型材项目》、《新型铜线材母线项目》等项目的验收。我们坚信,唯有技术和人才,才是保证企业质量发展的基石。用先进的技术发展产业链,用优秀的人才提升保证质量的软实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自我公司推进“质量强企”以来,各方面工作均有显著提高。公司的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客户的满意。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部份员工“质量意识”还不够明确,新进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没有及时开展;产品的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等等,我们与《纲要》的思想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计划:

(一)、积极组织氛围建设,全员参与

质量提升是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使质量提升工作得到稳步推行。我们将通过采取板块、宣传资料、教育培训、知识竞赛、进言献论等多种方式推进贯彻学习《纲要》。

(二)、建立完善各项机制,激励学习

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机制建设。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对发现的不符合和潜在不符合,督促各部门限期整改;加强各部门质量工作的沟通协作;同时,夯实6S现场管理,为质量发展营造大环境。最后,逐步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管理经验及做法的交流学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扩大品牌影响力

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对不法行为将联合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打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司的利益;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品牌宣传是推动品牌建设的重要媒介,亦是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将在品牌宣传中,实现“未知—有知—熟悉”的转变;

(四)、加强专利申请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篇2

教遇, 大力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校长, 我认为加天强内涵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将是今后职业学校的首要任

务和发展基础。

首先,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这些年, 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重点支持, 重点倾斜, 重点发展”的政策,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迅速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粗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既要抓规模扩张, 更应抓内涵提升, 实现规模效应和内涵质量的协调发展。这是时代赋予职业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其次, 提高核心竞争力, 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千帆竞发, 百舸争流, 不进则退, 谁的核心竞争力强, 谁就有生存市场、谁就有发展希望。每年职业学校面临的招生问题, 从表面上看是市场的问题, 但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职业学校只有在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实现大的突破, 形成差异化竞争, 并努力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才能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 增强创新意识, 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应有之意, 没有创新意识的职业学校, 注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进行创新思维, 形成创新思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进入职业学校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怀着希望来, 在学校成才;带着自信走, 在社会成功。这是每名学生、每个家庭以及全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期盼。

由此, 内涵建设势在必行。它是一个发展的理念, 是一门管理的艺术,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抓好内涵建设, 应注重抓好下面四个关键环节。

环节一:创新办学理念, 明确发展思路

一是要强化市场观念, 树立经营理念。著名教育专家陶西平先生说:“要用两只手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两只手’就是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公共财政和社会投入、行政的手和市场的手。”职业学校经营的产品是职业教育服务, 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 服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要坚持“1234”, 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树立“以育人为本, 以能力为本”的理念, 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的战略, 做到“四个围绕”即“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课程围绕就业转”。

二是要强化人本意识, 提高竞争能力。学校应把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作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建立学习型组织, 引导全校教师通过团队学习, 改变心智模式, 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引导教师学会系统思考, 顾全大局, 把个人的学习与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大系统之中, 把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增强工作幸福感;引导教师注意更新观念, 采取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多种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 我校自主开发了特色课程65门, 研发校本教材17本 (其中2本已经分别由旅游出版社、铁道出版社公开发行) , 与旅游出版社合作8门专业课教材也正在编写中。目前, 我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人数已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1%。

三是要强化团队精神, 确立共同愿景。每个职业学校都应培育强烈的团队精神, 确立共同愿景, 并齐心协力地向这一共同愿景奋进。这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把“建设全国示范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愿景, 提出了学校未来五年的“三个明确”, 即明确发展目标, 形成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 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互补, 中职与高职衔接, 国内办学和开放办学结合, 集团化办学和龙头校引领并重的新格局;明确发展规模, 不求最大, 但求最强。学历教育在校生要保持在5000人左右, 各级各类培训每年达到10000人次以上;明确专业设置和基地建设, 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宗旨, 以酒店管理, 烹饪、高尔夫、旅游英语为重点建设专业, 坚持把优势做大做强做精, 辐射带动其他专业, 形成具有产业特点的专业群。

环节二:改革办学模式, 奠定发展基础

一是推行集团化办学, 形成合力。学校是海南省首创集团化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 借助北京优质的职教资源, 摸索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海口模式”。2008年, 学校作为龙头校, 成立了有42家董事会成员单位 (含设有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以及高星级酒店、高尔夫球会等企业) 的海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定期送教上门, 免费培训, 互动交流, 实现了集团活动的常规化、多样化和规范化。

二是探索校企联手, 增强实力。学校先后与上海唐宫 (中国) 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潮江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东三正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 每年开展订单培养的人数约有730人。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实行订单培养后, 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畅通了学生的出口, 深受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支持, 就业率达96%。

三是密切校会合作, 增进活力。我校利用行业协会专业性强、信息流量高、就业容量大、社会覆盖面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促进职业学校办学。我校积极推动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一些专业骨干加入本地区的行业协会, 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类竞赛及相关活动, 促进职业学校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 我校是海南省烹饪协会、海南旅行社协会、海口酒店协会等协会的成员。海南省烹饪协会在我校建立了琼菜研究中心。

四是强化内外联合, 增加张力。我校主动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大力提升职业学校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培养一定量的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际化人才。2010年6月, 学校和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与美国夏威夷卡皮欧拉尼社区学院联合开办了“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培训课程 (HACCP) ”, 主要面向海南各高星级酒店厨师长及高级厨师, 是海南省第一所引进国外行业标准资格认定课程的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 学校获批准为全省唯一一所设立留学生培训基地的中等学校。为我校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对外办学打开了通道。

五是注重中高衔接, 实现借力。我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鼓励毕业生和在职人员继续学习, 拓宽学生继续学习渠道。同时, 我校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联合办学, 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环节三:建设校园文化, 优化育人环境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 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思考学校的发展, 我们同样也深深感到这句话也适合我们学校的发展, 要有自己的文化, 当今学校之间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 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 深究是人才的竞争, 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所以要思考和建设学校特有的文化。

一要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我校把尊重、关心、发展每一个学生, 作为职业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校师生中倡导“五个意识”, 即:“尊重学生, 树立平等意识;关心学生, 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 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 树立民主意识;发展学生, 树立价值意识”。坚持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和人人的养成教育, 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

二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一定意义上说, 环境也是生产力。和谐的人文环境,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学校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更好地投身职业教育发展。我校大力培育“三风”, 即认真负责、优质服务的教风;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的学风;开放包容、健康时尚、尽职尽责、和谐奋进的校风, 以影响和激励每一名师生, 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这种精神动力, 尽管这一两年学校处于调整期, 领导班子调整, 校园调整, 但是师生携手努力, 克服困难, 取得了学校发展新的突破。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单位;2011年6月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食品雕刻获得了一等奖, 实现了我省在这一项目的零的突破, 也是我市在全国技能大赛上的首个一等奖。今年7月学校经层层选拔和评审进入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在国家级重点校的基础上又上了新的台阶。

环节四:完善管理机制, 实现高效发展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篇3

一是事业规模稳步发展。全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521所,在校生139万人,连续多年保持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为我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79所,在校生76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广泛参与,三年制中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具有江苏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现代农业、数控、电子、计算机、汽车、旅游、商贸、财经等专业领域重点建设了200个实训基地、500个中职示范专业和8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现已评估认定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57所,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74所。三星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吸纳了80%的职业学校在校生。

三是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我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在十大专业领域重点建设了200个课改专业实验点和100个实验学校。为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全省成立了商业、农林、现代服务、建筑、旅游、信息、艺术等14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我省重点支柱产业领域。融合了400多所职业院校和700多家企业,形成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各市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建设,职教园区与地方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同步发展。成为我省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四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我省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拓展岗前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再就业培训教育等。近两年,根据省政府要求,我省职业院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培训,共招收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学员近2.5万人,其中已完成培训的4700多名短期培训学员普遍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达97%,有92%的学员实现了就业。

五、教育成效不断显现。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江苏代表团中职组、高职组双双蝉联全国第一,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特别是中职组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团体一等奖。在第六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上,我省在4个项目的竞赛中获得征文、摄影、动漫3个项目一等奖总数第一名,设计项目一等奖总数第2名,江苏省教育厅获得唯一的组织工作特别贡献奖。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传统文化、制度设计、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为: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南北、城乡和校际差距仍然较大;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理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企业需要和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还不尽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还不够健全: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机制尚未建立。纵观我省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可以说成绩与困境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省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有效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权利,实现顺利就业和有尊严生活的有效途径。作为与经济社会和国计民生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省职业教育也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我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带来的新挑战,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新变化,迫切要求我省走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我省切实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了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三类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比重快速上升,三产比重随人均水平提高而增大,2009年全省三类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6.4:54.1:39.5。其中,先进制造业水平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软件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行业加速发展,支柱产业的构成明显改善。但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这要求我省职业教育加快调整布局结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其在目前。我省制造业为主的基本产业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缺乏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和质量水平不高、靠低廉的劳动和资源价格向世界供给产品等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将面向大众和产业者的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充分发挥技能型人才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切实提升工业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以改善民生和促进公平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第一位,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今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我省作为人口大省,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极其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促使产业生产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就业岗位对就业者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使得产业结构及其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原有岗位逐渐消失,新的岗位逐渐出现,对就业者的能力结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一方面

使大批适龄青少年有条件充分接受基础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工人、新市民、复转军人等能够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致富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存本领、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进而在增进社会流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早在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以教育的率先基本现代化来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2007年,在党的全国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第一次被明确写入了大会报告,成为重要的纲领性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定,大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我省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和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和完善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工程,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优质教育三大体系,最终达到国家《纲要》中提出的“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和“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站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真正实现面向全民、面向全社会,使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以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础上,实现“上好学”的愿望,保障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机会,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江苏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迅速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以此为契机,全面谋划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确立了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我省不久将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的形式,正式公布未来5—1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职业教育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优化发展方针。未来5—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整体上将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我们将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决心,继续保持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根据初中毕业生生源变化情况,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把职业学校调优调强。不断拓展职业学校招生对象和服务空间,广泛吸纳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科学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比例。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技能考核,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制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规模和比例。继续做好东西部对口支援和援藏援疆工作,促进西部和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为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贡献。

二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建立沟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其变化的渠道和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围绕岗位变化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设置课程,有效增强服务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紧紧围绕我省产业振兴规划、物联网建设和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调整升级的措施。职业教育将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通过职业学校和专业的重新布局。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形成合理分工,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优势品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打造优质职教资源。将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普遍提高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水平和比例,推动争创四星级学校。着力推进高水平示范院校、实训基地和示范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职业院校。启动高水平示范性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核心。继续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培训,在全省遴选并加快培养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四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我们将充分依靠该委员会及其各成员单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普及化。根据行业和产业的特点,将学校办到企业,将企业办到学校,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贯彻“德育、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渗透式,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嵌入式,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式”的课程改革理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五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继续实施创业行动工程,大力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以创业创新创优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弘扬“三创”新江苏精神。第一,全面深化创业教育,继续引导全省职业学校从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实践锻炼,积极鼓励、扶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主动的学习观和创造的价值观。第二。积极开展创新型学生的教育培养。省、市每年继续举办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围绕生产的、生活的、身边的技术。进行技术产品改造和制作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形成创新思维和习惯。第三,创优师生技能水平。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和各类竞赛、实践活动,把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学生对新技术、新市场、新环境的适应性,切实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继续开展以“三创”为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评选表彰,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评价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三创”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篇4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

市人民政府,对国务院法制办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新华社等四家中央媒体报道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职行政的基本要求。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加大行政监督力度,着力健全法制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和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8月27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更是以此为新的契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全市依法行政工作焕发强大活力,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下面,简要汇报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贯彻落实《纲要》和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情况 一是召开全市大会,行动快、规格高。只有认识深刻,才能行动坚决。我市把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为推进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契机来贯彻落实,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快速部署,于8月30日下午召开 1

了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先导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各区、县(市),市政府相关部门,各执法机构,省垂直管理单位行政主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以及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相关单位,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大法制委、市政协法团民宗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共300余人参加会议。通过会议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本次大会行动快、规模大、规格高,充分表明我市狠抓依法行政工作的坚强决心,也标志着我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市长以案说法,力度强、震动大。“世上最怕认真二字”。我市主要领导在依法行政工作上较真劲、动真格,促进了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在8月30日的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 采取以案说法的方式,语重心长的对 等四起典型案例进行了精辟的讲评,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市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强调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紧紧抓住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对一起起活生生案例的讲评,在与会人员心中产生了强烈震动和深刻反思,做到了警钟长鸣,进一步强化了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程序意识。

三是注重创新举措,推进稳、效果好。近年来,我市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高昂斗志,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注重研 2

究新情况,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努力使依法行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如,大力推进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开展立法听证。5月18日,市政府就《 》草案邀请市民代表、商业经营代表、企业管理代表、专家学者和律师代表、行政机关代表共18人举行立法听证会,就条例涉及的与市民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议题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本次立法听证会是 市有立法权以来,首次以市政府为组织主体的立法听证会。同时,我们创建了市政府法制专家库,对政府出台的重大决定实行法制专家咨询论证;邀请市民代表参加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认真倾听和采纳市民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被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规范性文件管理示范单位”。今年,我市又首创了政府法制建设“白皮书”和司法互动两项工作。《 市政府法制建设报告(2007-2009)》对近年来我市法制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逐一点到具体案例和执法单位加以剖析,同时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白皮书”以内部资料的形式下发至全市各级行政机关,为各单位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提供了范例依据、借鉴平台。市政府、市中级法院大胆创新,出台和实施了《关于加强行政司法互动有效化解行政纷争的指导意见》,建立了信息通报,法律学习、研讨,咨询论证,案件协调,司法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参与行 3

政庭审程序,行政司法联系会议和联络人员,行政法制宣传等八项制度。行政司法互动机制的强力推行,在加强行政司法互动、有效化解行政纷争、依法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已就行政执法中有关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法律适用进行了首次互动,效果较好。

四是认真制定规划,重点明、措施实。针对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现状,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市法制办召集相关部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二是坚持完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审查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是大力加强行政行为监督,完善监督机制,突出监督重点,确保监督实效;四是努力创新政府法制工作,加快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支撑、法治政府评价的综合体系和政府法制工作的促进机制;五是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决定》是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法治政府建设的总部署,明确和细化了责任,要求各级各部门着力抓好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制约,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决定》构建了我市今后一段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框架和工作目标,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上和组织上的有力保障。

二、市政府常务会议电视、电台、网络全媒体直播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断创新和深化政务公开平台,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建立与群众沟通的绿色通道。2009年10月31日和2010年5月22日,我市先后两次对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电视、电台、网络全媒体直播,并邀请市民旁听。具体做法:

一是组建专门班子。经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制定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直播工作方案,成立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电视、网络直播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宣传部、晚报报业集团、市广电局、市政府研究室以及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信息指导处,由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为办公室副主任。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整个直播工作的筹备、组织和协调;

都市频道和

公共频道负责前期背景资料录制,并负责节目制片和电视直播;市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负责网络同步直播;

晨报、都市报、晚报负责邀请20名市民代表并进行资格审查;与议题相关的牵头部门及参与单位负责准备背景资料和汇报材料。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首先,选定议题。直播工作办公室根据政府工作安排以及主要领导指示,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工作和事关民本民生的重大事项,初步选定会议议题,报市长审定。其次,前期筹备。根据政府领导审定的议题,办 5

公室召集有关部门和相关媒体举行筹备会,确定直播的背景材料和脚本纲要,开始前期制作。会议召开的前五天,电视、电台、网站播放宣传短片,报纸媒体刊登预告并海选征集旁听市民,提前三天做好新闻宣传预热工作,吸引广大市民、网友、听众的关注。再次,组织直播。由

电视台负责会议现场录制和直播,晨报、都市报、晚报负责旁听市民组织和会后报道,市政府门户网站和

在线负责网络直播,、交通频道负责电台直播。在第二次直播时,每个议题还邀请了一名市民代表发言。第四,会后报道。直播工作办公室负责会议直播采访资料、媒体报道以及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将群众意见反馈给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并及时予以回复。

由于在全国首次实行电视、网络、电台全媒体同步直播,会议议题都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直播结束后,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在2009年11月1日A10版(政治版)刊发《

市民生议题开门决策 政府常务会“全媒体”直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当日《新闻联播》报道了

市政府常务会议直播引发热议的稿件,并播发评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报道了《

市政府常务会议选择公开》的稿件。此外,省、市媒体也采取了“立体宣传”的办法,日报、卫视、经视均在黄金时段或重要版面做了深入报道,全国80多家重点新闻网站以及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等六大商业门户网站进行了同步直播,对我市打造阳光政府、推进民主决策的创新举措表示肯定。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基于对法治精神的不懈追求,今后我市将继续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定目标不动摇,抓好落实不松懈,一如既往地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篇5

8月11日,路政管理所接到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浚县优化发展环境“十条意见”》的通知》(浚发„2010‟9号)和县纪检委、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违法占地违章建筑实施责任追究的意见》(浚组„2010‟37号)文件后,结合我县路政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增强路政执法工作的动力和压力。接到县委、县政府及县纪检委、县委组织部下发的两个文件后,我所在不影响正常执法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下班和晚上进行组织学习。一是召开所长办公会,领导班子率先学习。通过学习一致认为这两个文件对当前的路政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又是工作压力,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这两个文件。二是在8月16日路政工作例会上集中学习,要求各中队结合路政、治超执法工作实际,在全中队人员中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两个文件精神,增强路政执法工作的动力和压力,用两个文件来推进路政、治超执法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在刘坡超限站和钜新线流动治超点,各中队在执法现场组织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树立服务观念,以素质提升促进工作成效。

二、及时查处涉路违法案件。

按文件要求,我们针对路政治超执法工作实际,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严厉查处路政违法案件:一是加大路政巡查力度,在集中清理整顿基础上,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理新的违法行为。二是建立路政执法工作台账,发现问题及时登记,并对台账登记的事项及时跟踪问效。8月13日,我所路政巡查人员在善大线K13+050—K13+480处发现有违法建筑正在施工,立即进行制止,并将相关情况在工作台账登记并上报县政府主管领导、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并通报给违法建筑所在地王庄乡政府。三是严格执法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在执法工作中,明确人员分工,在违法案件查处中做到检查和处理分开,严格按执法程序处理违法案件,并将处理情况及时登记,有效杜绝了在路政治超执法工作中的人情案、人情车、随意执法等现象。并针对治超工作中出现的社会闲杂人员收钱“带车”现象予以坚决抵制,及时劝阻,严防其向治超执法队伍渗透,出现内外勾结、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等败坏治超执法队伍形象的现象。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局领导、局监察室和路政所领导班子不定期对路政和治超执法案件、执法现场进行明查暗访,重点检查执法人员遵守工作纪律、执行有关制度和落实纠风治乱要求等有关情况。五是公开接受监督。在刘坡超限运输检查站和流动超限稽查点醒目位置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整顿了执法风纪,规范了执法行为,严厉打击了各种涉路违法行为,确保公路完好畅通。

三、制定措施,服务经济发展。

一是及时严格查处建筑控制区内违法建筑、非法占用公路和公路用地、损坏公路及附属设施、非法超限超载运输等各种涉路违法案件,保障公路完好畅通,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二是推行阳光政务,公开路政许可项目、条件、依据、程序。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严禁超范围执法、不规范执法、野蛮执法等,杜绝公路“三乱”。

三是完善规章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预约服务制等文明服务制度,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工作程序。

四是推行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和人性化执法,对运输鲜活农产品超限运输车辆实行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超限违法程度较轻的实行首次免于处罚,教育警告后放行等人性化执法方式。

五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对已处理涉路违法案件和执法现场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凡有执法过错或者错案的,严格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是全所路政执法队伍从一线执法人员到队长、所长逐级签订“廉政承诺书”,用承诺的形式规范约束自己在执法工作中的言行。

浚县交通路政管理所

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汇报 篇6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正当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和开创新的事业,满怀激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以张祖明调研员为组长的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调研组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州委、州政府对我县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谨代表中共XX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以及长期以来给予我县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XX县农村改革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农村工作进展情况

1978年后,XX县全面贯彻和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牢把握国家废除统购统销政策,让农民自主经营的这一精髓,在改革实践中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先后开展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区(乡)体制改革、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县在农村改革中,一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重点是依法保护和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统一服务功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兴办龙头企业,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先易后难,妥善化解村组债务。二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的内容是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民向城镇流动集中;努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点是制定了财政奖补的具体范围;明确了财政奖补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制定了财政奖补的组织设施、监督检查及考核验收的指标。四是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的重点是“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林于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一是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0年,XX县根据省委(云发〔1980〕44号)文件精神及州委的有关规定,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地区放宽了政策,实行包产到户;1983年底,全县977个生产队全面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1998年,XX县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承包期由15年延长到30年,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2007年,全县补换发了全国统一的新经营权证书,规范了合同档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全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工作,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面积28311亩,(其中转包4701亩;出租19045亩;互换586亩;转让594亩;其它3385亩)流转土地的农户3446户,已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2041户,签订率59.2%;三是有效推进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代理的乡镇3个,代理的村20个,代管资金26万元;四是开展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成140个自然村财政奖补项目材料的编撰和上报审批,审批项目80个,批准立项的项目53个。

(二)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形成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做好粮食购销体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村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粮食在内的绝大多数农产品已陆续进入市场,以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村市场逐渐活跃起来。1979年至1984年期间,XX县重点放开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和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改变了国有独家经营和渠道单一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1985年实行“双轨价格”并行的制度,取消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度,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清理和剥离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做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针对农村商品流通规模不大,流通渠道过窄,流通方式仍比较落后,流通效率不高的现状,XX县大力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网络,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在农产品集散地和主销区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较全、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了白河乡的香蔗、菠萝交易市场、和平乡仔猪交易市场。同时,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商品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资连锁放心店,以基层农资网点为载体,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标准,加快发展村级农资放心店。目前发展农资加盟店3个,新建农资连锁放心店20个。整合农村人才、资金、网络和土地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领办、或引导农民自办、与农民联办等方式,加快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兴办了水果、农资、茶叶等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48个,服务农户达23007户。

(三)走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XX县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有机整体,通过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投入统筹、体制统筹、政策统筹,着力解决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城乡差别化的政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一是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重点培育具有民族,区域和生态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建成区域化布局,优质化方向,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战略的优势农产品产区(产业带),使XX特色优势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率有较大提高,扶持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5个;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推广面积已分别达59000亩和78000亩,发展优质稻7500亩,烤烟种植规模达6000亩,杂交仔猪比例达82.5%。稳步推进“百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以荔枝“妃子笑”、生态茶叶、熊胆产品系列、林下草果等8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累计发展杉木30万亩,桤木15万亩,草果15万亩,八角7.5万亩,竹子4万亩,肉桂3万亩,荔枝1.8万亩,龙眼1.2万亩,茶叶2.18万亩,创建了大围山秀峰、秀芽、秀毫、深馨等高档茶叶品牌。引进四川绿野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组建云南大围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熊胆系列产品,引进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XX县南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生物药业产品和香料产品,累计推广种植大黄藤13021亩,红豆杉5000亩,石斛68.5亩。二是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加快工业发展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XX县委、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坚持近期发展与远期规划相结合,基地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生物科技产业基地,搭建生物产业发展平台。首先,高起点定位基地建设目标。XX县把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加速生物资源向工业经济转变的重要载体,建设成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基地建设近期目标将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5000至6000万元);中期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30000万元);远期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50000至60000万元)。其次,创新基地规划理念,紧扣XX县“将生物资源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解析生物资源科技研发和加工业的产业特质,充分考虑各产业发展规模需求,将基地建设与生物资源种植示范相结合,将工业发展与旅游环境营造相结合,建设“以科技研发,示范种植,生物制药链式产业为支柱,以林木,物流,香料等多业态为补充”的生物产业基地。再次,高标准布局基地发展结构,围绕县城总体规划开展基地建设规划工作,按照推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把县城作为生态旅游园区加以保护和建设,工业园区核心区布局于距县城2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的新现乡集镇,形成了“一带两极五组团”(“一带”:新现乡至滴水沿线生物资源种植绿色经济带;“两极”:新现洗马塘为核心的工业增长极和以滴水片区为主的生态工业,旅游业互动极;“五组团”:生态工业旅游组团,生物制药组团,综合服务组团,农特产品,林产品加工组团,仓储物流组团)的空间结构。规划区域面积为1054.75公顷(10.55平方公里);其中:新现片规划面积520公顷(5.2平方公里),滴水片规划面积为18公顷(0.18平方公里),生物科技绿色经济带面积为516.75公顷(约5.17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38246.93万元(含流动资金800万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认真贯彻“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多方筹措资金,形成以国、省道为依托,滇越铁路为补充,县乡公路为基本框架,连接乡村,辐射延伸向各村社的交通网络体系。到目前,全县境内有公路261条1688.4公里,铁路1条70公里,全县 6乡1镇已实现2乡1镇通油路,4乡通弹石路,76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其中20个通油路或弹石路,694个自然村中已有340个通简易公路,通路率达76.66%,此外,X新公路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启动,蒙X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全面实施。水利建设方面,以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和团坡水库防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烟区水利、水稻区水利、清淤除障、人畜饮水项目建设为主,逐步建成蓄、引、提、灌并举的农业灌溉系统,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1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14平方公里,实现新增灌溉面积1450亩,改善灌溉面积4500亩,改造中低产田1300亩,解决了87个自然村26241人,8997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水库坝塘蓄水128万立方米,建立用水协会45个;云洞水库项目列入“润滇工程”。城乡建设方面,我县以实施新区开发,城镇改造,乡村小集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抓好城市重大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加快了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城镇改造,大平田新区开发,乡镇小集镇建设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2.0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23.4%。全县6乡1镇已建成高标准混凝土道路9.61公里,总面积21.67万平方米。建成新区4个,总面积21.4万平方米。四是以扶贫开发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113个,完成总投资2550万元,项目覆盖7个乡镇、53个村委会、113个自然村、2747户、11005人。建设村寨道路7条11公里,建沼气池(沼气池、厕所、猪圈三配套)25019口,沼气池的覆盖率达86%,建设文明卫生路35条、35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3件、8公里。完成抗震安居房54户,建设残疾人住房24户,节能改造390户,中低产田改造1500亩,修建沟渠5000米,坡改梯460亩,庭院硬化6283平方米,村庄道路硬化1096平方米,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6间480平方米,建立垃圾池10个100平方米,实施建设“白玉兰”卫生室53个,完成困难地区农户易地搬迁620户。五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中心镇集聚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农民培训1.2万人,通过正规,有组织的转移共实施劳动力转移4000余人,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创造条件。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XX县是云南省9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自2006年8月全面启动林改工作以来,全县共制定出台各级实施方案666个,调解各类林权纠纷884起,成功调解752起,调解率85%。共完成改革确权69996宗106.5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2%。其中公益林1692宗49.5万亩,集体商品林68304宗57万亩。集体商品林中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2062宗23.6万亩,均山到户的66242宗33.4万亩,均山到户率为59%。XX县通过大力发展林业,林业产值由林改前的7500万上升到林改后的1亿余元,增加了25.1%。其中,商品用材林销售年产值7千万,经济林、生物药业、林下草果、生态旅游销售年产值3千万。林改启动后,XX县配套出台了农户造林优惠政策,规定凡集中连片达到300亩以上的造林地,由林业部门派出造林工程队帮助造林,管护二年后交给农户,同时,造林工程队造林完全免费,不向农户收取一分钱;达不到规定面积、农户自主造林的,免费提供苗木。深得人心的林改政策迅速让群众掀起了自发造林的热潮,造林营林投入正由过去的以集体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形式,向个体、联合体、吸纳外来资金、企业办基地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投入转变。林改以来共落实造林面积15万亩,完成造林7.28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比例高达85% 以上。到农村联系荒山荒地或活立木转让的公司、企业、个体户越来越多,达成合作意向68个,面积35800余亩,涌现出百亩以上的造林典型户31户。全县共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71.82万亩,发展以杉木为主的人工商品林47万亩;发展以八角为主的经济林14万亩;人工林蓄积量达211.5万m3,森林覆盖率达38.3%,林木绿化率达48.5%。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746.5万m3,全县活立木总生长量38.57万m3,年消耗量21.26万m3,生长量是消耗量的1.8倍。通过林改,农村集体既减轻管护山林的负担,又通过林木林地流转增加了收入。林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已初具规模,林业在XX山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初步显现。在林改配套政策方面,XX县研究出台了《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方案》、《XX县林权流转暂行办法》和《XX县木材采伐运输加工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林业配套改革政策,对木材采伐指标及林业生产指标的分配方式从根本上予以改革,生产指标优先考虑给购买林权的投资人,采伐指标优先向林权所有者倾斜,改变原来木材指标“政府对政府”的行政分配制度,按资源量的分布情况及林农的需求情况,采伐指标直接分配到自然村,由自然村民主决策,公示后分配给林权所有者,有效杜绝了指标分配不能直接到林农手中的弊端和问题。同时,XX县在工作中按照服务组织网络化、中介机构社会化的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林地权属流转管理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让家庭为主体的传统小农林业经济向现代林业经济转变,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推进商品林产权交易。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同时,要素市场化改革进展不大,土地要素的非市场化仍是产生征地纠纷的重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现行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统分结合的双经营体制不健全不完善,较为普遍的存在重富民,轻富村;重家庭经营,轻双层经营的倾向;对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济有认识上的误区。2007年,XX全县村组集体经营收入为4.4万元,仅占总收入的0.0149%,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25995.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7.74%;这是XX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根本原因。二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问题。今年财政年初预算,乡镇人员工资、医保经费、公务员津补贴、政府信用贷款到期本息等几项硬缺口资金就已达4519万元,特别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公务员津补贴问题,县级财力无力承担,已不堪重负。另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虽然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但要完成任务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三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同时,农业承担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我们又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返贫率高。四是农村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有限的资金难以应对满足建设发展的需要。五是产业培植难度大,农业、林业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六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意识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比如“新农合”的改革其本身就是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开展的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和接受。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的改革发展,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村民自治为主,管理好所建设的公益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势在必行。在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要强化“输血功能”引导、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与“造血功能”的培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用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给这三件大事定了位,也是对今后整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清晰定位。当前,要重点抓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构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域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空间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二是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进程,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营造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壮大规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三是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公共资源,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状况,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逐步形成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格局。四是优先做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重点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农村饮水、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让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儿童都能获得大体均等的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二)依托资源,因“市”利导盘活土地资产,做活土地文章。农村土地是老百姓的一笔巨大财富,要加大对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因“市”利导建立农业资本营运机制,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租赁、拍卖等方式搞活土地流转,盘活存量资产。只要农民自愿,荒山、荒坡、耕地、林地等都可以纳入流转范围。从我县情况看,由于机制不活,体制不顺,很大程度造成了大量可开发的土地闲置。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思维,盘活土地存量,依法开发和经营,不断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一要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土地储备是政府管理土地资产、增加土地收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结合我县大量的土地有形资产,积极研究探索,尽快成立土地管理领导小组和土地储备中心,加强对土地有形资产的开发管理。土地管理领导小组作为县政府土地资产管理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研究确定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计划,决定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中的重大事项,监控国有土地资产的运作等。土地储备中心作为营运层次,受县政府委托,在土地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收购、储备、出让等工作,实行一个“口子”收购储备土地、供应土地,今后凡县乡内需盘活、调整的国有土地和新增用地,一律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储备中心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把城镇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破产、倒闭企业原划拨土地,以及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用地依法进行收购储备,先行搞好前期开发后,再投向市场,提高土地附加值,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二要改革供地方式,大胆推行土地有偿使用。这是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就是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使用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三无”状况改变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三有”土地使用制度。今后新占建设用地,除按法律规定可实行划拨供地的项目外,其他建设用地一律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实行有偿使用。出让形式实行招标、拍卖、协议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产收益。当前,要把土地使用的重点放在存量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上。对企业使用的原有划拨土地,要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企制宜,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处置。对有偿还能力的企业,鼓励其一次性交纳土地出让金,获得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对承受能力差的企业,可将土地从国有(集体)资产中剥离出来,办理土地租赁手续,收取年租金;对企业无力经营使用的土地,政府可以依法收回,重新调整使用。要严禁原划拨土地使用者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建联营。确需开发的地块,要纳入土地储备库,实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同时要做好土地审批工作,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创造必要条件。三要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依法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基础上,放开土地二级、三级市场,这是保证国有土地资产收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止土地投机、进一步加强土地交易管理的有效措施。国土部门要尽快研究建立土地有形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凡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报批,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地价评估、代征地产交易税、地产信息咨询等,都要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办理。严禁土地使用权私下“非法”转让、租赁、抵押。要不断规范地产市场管理,严禁炒买炒卖“地皮”等土地非法交易。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未按法律规定期限和条件进行开发利用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非法转让的,要依法收回,并没收其非法所得。要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发生的土地使用权转移的登记和变更登记的审查、监督,做到交易一次、登记一次,以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需要充足的金融血液。发展农村,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县级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应增加支农比例,强化回哺性。由于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设在县以下营业网点单纯吸收存款的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融资。为此,上级商业银行应给县以下营业网点以相应的农业贷款权,在吸收存款的同时,要求其在发放贷款总额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支农。县级农业银行更要“职能回归”,坚持以农为主的经营方向,重点发挥其资金集约经营、中间业务发达的优势,切实加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要改变邮政储蓄资金归属,将其以合理价格返还农村地区,并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实现邮政揽储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互动效应,确保农村资金“体内循环”。二是逐步推行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应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突破传统的担保模式,依法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多种形式农业专业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提升信贷支农的整体效益。同时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质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担保形式,从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及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三是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生产是个高风险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投入越大风险也就越高,通过农业保险的介入,可使农民在对结构调整中的高风险不确定性降低,同时,随着风险的降低,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基本的还贷保证,减轻贷款顾虑,也可使农民敢于贷款,提高贷款热情,是农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受益的事情。农业保险要体现政策性,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经营。政府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给予补贴,在农民提供生产补贴的同时,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提供价格补贴,这样使农民能够积极参加保险。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法律特别是经济上的支持,使其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这样才能够激励企业继续从事农业保险的经营。四是合理引导民间融资,强化规范性。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考虑现有的国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村融资的现实,应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容许民间借贷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在,建立民间借贷管理协会,严格监管。积极引导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组织,将其纳入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加以监督,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以其投向自由、借贷期限灵活和手续简单等优点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四、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产业发展资金发期匮乏,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源来扶持产业支柱产业发展。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目前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难。最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四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未根本破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五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更加凸显。如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五、对州委、州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城乡和南北区域统筹发展。实施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加大对南部六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生物、水电、矿业、旅游等特色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给予南部地区更多倾斜和支持,同时,要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如何发挥北部城市和大工业的带动作用,使区域间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推进南北协调发展。

(二)用活用足政策。通过认真研究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政策法律,围绕如何将国家的有关政策用足用活;通过将民族优惠政策理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争取哪些优惠政策,为红河州争取更多的财力,同时,结合自治州实际,在政策方面下功夫,以试点先行的勇气,探索新的道路。

(三)出台相关土地流转政策,按政府组织、部门参与、农民配合的原则,将土地流转真正落到实处,为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提供政策保障,制订土地流转相关激励办法,鼓励各级政府执行。

(四)优先将尚未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的民族特困村,纳入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的目标。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困群众,按照统筹考虑、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因生态保护失去生存资源或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扶贫措施解决温饱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通过社会救助等方式解决温饱问题。

(五)加强教育扶贫工作,努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重点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向农村初级中学渗透力度,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高中毕(结)业学生的培训,不断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六)加大对农村交通条件的投入,缓解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瓶颈。

上一篇:《走进你》初中作文下一篇:保税港区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