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精神(精选8篇)
一、抓好学习传达,领会精神实质
召开区委常委会,全文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对我区学习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安排。会议要求:一是充分认识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汇聚起决胜“十三五”、奋进“十四五”的磅礴力量。二是把握精神实质,强化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一体谋划部署、一体推动落实。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深入开展宣传宣讲,统筹运用各种媒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正面宣传强势。要强化督促检查,跟踪了解和掌握学习贯彻情况,把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做深做实。三是切实扛起责任,促进当前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通过总结过去经验做法和前一阶段调查研究的结果,对标中央《建议》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奋斗目标及其支撑条件等,加快推进全市“十四五”规划建议、《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对照“十三五”目标任务和全年工作要点,倒排工期、落实责任,逐项对账盘点,查漏补缺,抓紧补齐“十三五”工作欠账,坚决交出脱贫攻坚优秀答卷,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尽心尽力做好保障民生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好笔、收好官,推动“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X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随后,全区各级党组织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研讨等形式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传达学习。
二、深入结合工作,抓好贯彻落实
(一)聚焦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提升服务辖区重点企业水平。进一步完善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校)服务机制,深入推进“联企入企惠企助企”活动,建立企业反映问题跟踪协调催办制度。强化地企合作,搭建企业之间交流平台,实现辖区企业交流沟通常态化,引导企业在交流中拓展深化合作。积极服务好企业“三大改造”,主动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服务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做好社会化接收工作。紧盯X等先进制造产业,强化企业服务,使一批国之重器重大装备项目加快实施,并带动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依托X等新材料企业,大力发展先进合金材料,延伸X产业链条,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特种机器人、新型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按照国家产业、环保政策及培育主导优势产业的要求,逐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搬迁改造,腾退出宝贵的土地、厂房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把好产业集聚区企业入驻关,提高亩均投资额度和产出效益。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区域企业总部集聚区。三是切实促进科技民营企业发展。补齐X民营先进制造业短板,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发展能量。引导民营企业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律,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引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提高创新平台在科技型企业中的覆盖率。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继续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前瞻眼光、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民营企业家队伍。重点支持X等企业发展。到2025年,全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X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X家。四是加快推进科创小镇建设。重点推进X科技园招商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招商,推进中信科创园招商入驻,引导各个园区科学定位,创新运营模式,错位协同发展。加强与外地科技园区的对接交流,吸纳借鉴先进经验。五是利用好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加快5G网络推广利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培育X等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大力支持X领聚中原智造工业共享云平台发展。出台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意见,对制造业企业、数字经济企业、金融机构等给予鼓励,为企业牵线搭桥,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转换和流程再造,着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引导X等新型研发机构与辖区企业深度对接合作。六是推进先进制造业支持政策落实。强化与省市工信、科技、商务、发改等部门对接,争取省直部门出台的政策在辖区企业落地。争取并用好X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继续抓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物流基地建设等相关政策性资金争取。
(二)聚焦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提升。一是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树立科学规划意识,发挥规划在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中的作用。加强与上级规划部门的沟通,确保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充分融合。推进工业文化遗产街区保护利用、X综合交通枢纽周边、X河沿线、X沿线、西南环高速以西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发挥区规划领导小组、区城乡建设统筹小组等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信息共享,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二是以新理念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X等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进度,积极推进安置房建设,确保群众尽快回迁。推进X综合交通枢纽周边、X河周边、X沿线涉及征迁,为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提供保障。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差且老化、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不完善、社区服务不健全、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有效提升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利用X年时间完成辖区X个老旧小区改造。切实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加快体育公园、上海市场、太原路等大型停车场建设,探索推进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建设一批地下停车场。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对标国际化城市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精品示范街区打造,以点带面,推动辖区主干道全面整治提升,三年内全区主干道全部达到示范街区标准。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小区建设。落实关于促进消费、发展夜经济的部署要求,强化对集市、便民夜市的引导和规范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环卫体制改革,统筹抓好绿化、环卫、市容管理,落实“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城管队伍建设。四是强化城市内涵集约发展。推进豫北一路、陇北一路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适时启动村庄改造,不断完善西部区域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城中村环境治理。注重城市的绿化美化,建好管好城市小游园,推进X河湿地、健康乐道建设。
(三)聚焦全面深化提升对外开放。一是着力打造开放招商平台。高标准推进自贸区X片区建设,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依托科创小镇、高科技园区等吸引外来投资。借助X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培育X,争取进入全市示范园区。加快推进X集装箱场站及海关监管场所建设,实现在X通关,打造区域铁路国际货运枢纽。推进X合作,实现中亚班列开行常态化。充分发挥朴器科技创新中心、X科技园等专业招商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入驻。二是全面拓展开放领域。树立大开放意识,在干部培训中强化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培训内容。着力推动科技、文旅、金融、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开放。引导辖区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国内外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依托辖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和科教资源优势,吸引国内高校在X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进英才计划,吸引高技术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律师、会计、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辖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围绕提升X基础教育水平目标,引进国际化学校。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命门之穴,聚焦重点领域推动改革创新,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自贸区服务制度创新,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年底全区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90%。在人才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营造引得来、留得住、善创业的人才环境。实行区直部门政务服务评价制度。依法规范文明执法,积极融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活动。四是引导鼓励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实施定向精准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有效利用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定向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高端项目。探索重点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有效利用行业协会、各地商会等资源优势宣传推介X,吸引项目。融入“X企出海“市场开拓行动,组建“走出去”企业联盟,充分发挥X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优势,鼓励支持X等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四)聚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助力X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文旅新业态、开发文创新产品、打造文旅新园区,服务X办好国际性文化活动。加强新媒体宣传,利用腾讯、抖音、快手、微视等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开展河X文化、工业历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宣传活动。二是推进“两带四街”建设。“两带”即X河、X河生态风光带;“四街”即X街。通过“两带四街”的打造,充分挖掘X特有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把文化与旅游、生态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X河治理和沿线产业布局,推进生态治理,布局特色高端商业,在改善周边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打造西苑路“硅巷”经济,集聚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资本。三是加快工业游培育提升。充分挖掘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工业全域旅游体系。坚持活化利用,树立工业游品牌,重点抓好X工业博物馆、中铝X铜文创产业园、工业主题公园、老旧街坊保护改造等项目建设。深化“旅游+产业”,推动工业旅游与体育、康养、教育融合创新,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效益突出的工业旅游新业态,培育文化创意、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休闲、精致餐饮、特色民宿等新型旅游产业,不断提升X工业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四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丰富产品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力,提振文旅消费。建设运营好广州市场步行街,推进X等特色产业园区,统筹提升“夜经济、夜品位、夜美丽”,叫响“古都夜八点”文旅品牌。五是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加快X五星级酒店建设,提升X等星级酒店国际化水平,提升宾馆酒店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推进旅游民宿、特色精品酒店建设,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标准,改造提升公厕、路标、公交指示牌等城区旅游基础设施。开展城市书房达标创优提升行动,持续提升城市书房效能,让“书香X”名片熠熠生辉。
(五)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区。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城市运营模式。强化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逐年扩大绿化率,加强小游园、绿地、河渠道路防护和绿地养护管理,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二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以“三铁”抓“三散”治“三源”,重点抓好施工工地精细化管理,落实网格员管理,落实七个100%防控措施,2020年辖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57微克1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达X天。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推进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加快辖区道路、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进度,加快推进X河、X综合整治,突出抓好X河口治理工程,落实“河长制”,强化沿河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河渠水质。推进硫酸厂污染地块整治,强化辖区土壤污染防治。抓好农村环境治理,落实集中清扫制度。
(六)聚焦持续加强和改善民生。一是推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深入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形成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进一步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社会治理法治途径,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发挥诉调结合多元化解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四官”进社区和“一社区一警”全覆盖。不断扩大居民小区和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全面推进“X”贤银行、志愿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深化连心群众活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融入“健康X”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快X卫生院建设,推进区疾控预防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建设。引进特色专科医院。巩固基础教育水平,加强新接收的初中学校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爱国教育。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积极服务好低保、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三是推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针对非法集资、问题楼盘较多的实际情况,在疏导情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同时,坚持依法处置、违法打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汛期安全工作。
(七)聚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主题教育。目前,已完成开展X月、X月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开展集中研讨交流X次。开展连心群众,建立四级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县处级干部围绕X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社会养老、文旅融合等当前重点工作确定调研课题,形成调研报告X篇。截至目前,县处级领导班子共查摆问题X项、县处级干部查摆问题X条。高质量推进“三大行动”整改落实。硬碰硬抓“旧账清零”,针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强力治标,实施“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下发了《X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打实暖民心,通过实施城区供热工程,建成停车场,推动厕所革命等,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民生实事。二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重要思想,突出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着力选拔政治坚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在全区印发《关于激励广大干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明确区委选人标准,对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任劳任怨、能扛重活、能打硬仗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同时,坚持把一线和急难险重等岗位做为干部成长锻炼的平台,健全完善“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基层选拔”的培养选拔机制。三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打造城市治理新格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三治并进”促落实。制定印发《X市关于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X项自治建设重点任务、X项法制建设重点任务、X项德治建设重点任务和X项服务进社区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三级联动”增共识。建立基层党建工作双月座谈会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各党(工)委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座谈交流,并逐一汇报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亮成绩赛进度,查问题明思路,交任务抓落实,推动党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 是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青年教师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清华大学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坚持思想上关心、事业上激励、成长上助力,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与舞台, 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 注重思想上关心, 引导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长, 沟通互动多,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教师的全面素质如何, 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工作, 创造条件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工作小组,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业务成长, 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促进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开拓学术视野。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不断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促使青年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承弘扬高尚师德和优良教风, 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高度重视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学校党委负责同志多次参加青年教师入党发展会, 对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给予鼓励, 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带动和吸引了更多优秀青年教师申请加入党组织。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引进工作, 设立学术特区和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岗位,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促进引进青年教师发展成长, 增强了对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 目前累计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8人。
(二) 注重事业上激励, 支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十八大报告指出,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青年教师思想活跃、视野开阔, 接受新生事物快, 工作热情高, 是学校各项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积极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使优秀青年教师在事业上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学校先后设立“学术新人奖”和“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分别作为校内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奖和最高教学奖励。设立“骨干人才支持基金”, 通过自主科研资助、骨干教师派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等举措, 为更多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阶段给予必要的支持。实施“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鼓励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从事基础研究, 涌现出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的青年教授颜宁等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在学校相关政策激励下, 一批青年教师潜心学问、刻苦奋斗, 快速成长起来, 逐渐成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截至2011年底, 累计164名青年教师获“学术新人奖”, 其中首批获得资助的16人中, 有9人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当选中科院院士;累计190人获“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成长出一批教学名师, 有2人在40岁左右就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三) 注重成长上助力, 帮助青年教师干事创业
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青年教师各项事业刚刚起步, 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比较大, 也是最需要帮助和扶持的群体。学校从软硬环境两方面入手, 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和保障工作, 使青年教师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 注重传帮带和业务指导, 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到教室听课,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大赛, 通过培训、点评、研讨、交流等多种环节和形式,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激发青年教师钻研教学的热情和对教学的投入, 夯实教学基本功。注意给青年教师压担子, 促使他们锻炼成长。电子系青年教师陈巍刚工作不久, 系里就把一门核心课程的改革任务交给他。从知识体系梳理到课程内容安排, 他从科研和教学两方面锲而不舍的钻研, 不仅圆满完成了系里的工作, 而且在首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学校还单独设正高级择优岗位, 为特殊人才预留晋升渠道。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机制, 试点优秀青年教师指导博士生, 列入招生名录的副教授有60%能够当年招收到博士生。改善青年教师待遇, 在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 并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发放专项津贴。加强后勤服务体系建设, 办好幼儿园和附小附中, 帮助青年教师减轻生活压力。
清华大学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继续大力提升青年教师队伍水平, 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转变大学发展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马德秀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 新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基础和标志。大学如何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付诸实践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新的时代, 我们的历史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把高等教育事业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联,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加快转变大学发展方式, 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目标真正聚焦到世界前沿, 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上, 为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思想支撑和技术支撑, 并在这一过程中汲取强大的动力, 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第二,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 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前瞻性的战略谋划, 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要求, 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系统性地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 积极主动面向世界前沿, 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掌握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三,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支撑, 确立中国教育自信。做到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大;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更要努力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新路;既要敢于正视我们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更要敢于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瓶颈与难题。深入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为丰富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二) 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
从现在到2020年的未来8年,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到了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孕育突破的重要关节点,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作为突破口, 把形成新增长点和增长极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 中国的发展已成为持续影响世界大势的愈益重大的变量,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我们要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 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战略机遇的新内涵和新条件。未来8年, 是我国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 教育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 全社会对创新驱动的巨大需求, 为高等教育的腾飞开辟了无穷的空间, 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未来8年, 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的关键时期, 教育、科技、人才将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未来8年, 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伴随科学技术将孕育新的革命, 新一轮工业革命呼之欲出等新趋势, 为大学发挥人才优势、多学科优势, 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未来8年, 是更加积极主动推进“开放战略”的新时代, 以拓展深度、提高效益为核心, 创新开放模式, 为高校在更高的水平上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未来8年, 是信息化突飞猛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将大大突破和拓展传统知识传授空间, 将会打破国家和区域的界限, 对人才培养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在具体实践中, 很多机遇是稍纵即逝的, 不及时抓住就可能失之交臂, 并且, 外在的机遇不会自发地成为学校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以清晰的战略思路、坚定的决心和高效的执行力, 不失时机深化改革, 克服一切妨碍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形成优势、赢得未来。
(三) 加快转变大学发展方式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大学发展方式, 必然要加快理念思路的更新、体制机制的变革、师资结构的优化、基础能力的保障、文化环境的营造等,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深化内涵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重点加快4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从全局观点和人才成长成才的动态观点深化改革。按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积极推进“两个一体化”: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的一体化建设, 把一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内化为教师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本能习惯。通过毕业出口控制倒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推进师资队伍结构改革。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 加大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工作力度,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和战略科学家的培育。着力健全高效可持续的人才发展体系, 适应研究型大学多目标特点, 加强师资队伍分类发展改革, 逐步实现师资队伍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建立基于品行、能力和贡献的考核、评定和薪酬体系, 充分发挥引进人才与现有主体队伍两个积极性。积极进行深化薪酬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学术资源配置、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推进学术组织模式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 加快推动学术组织从传统固化的“学科导向”模式向灵活、交叉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模式转变,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 整合不同学科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 构建适应性更强、灵活度更大的集成式、矩阵式、多样化的新兴学术组织。以学术组织创新“倒逼”科研管理理念和体系的变革, 积极构建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并举的协同创新机制, 在继续支持教授自由探索及高水平科研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科研组织模式改革, 建立“校内有队, 校外有体, 国家有位”的大科研团队。
四是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加快推动创新动力从外部倒逼向内生驱动转变, 通过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着力形成大学持续快速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构建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科学管理制度, 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深化院为实体的改革, 扩大二级学院 (系) 的自主权, 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把质量意识和内涵式发展理念渗透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促进“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 着力形成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 完善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强化社团组织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范文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可靠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之相适应,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以及社会成员有序参与治理, 成为必须更加关注的重要领域。在这些重要领域, 如果方向选择错误或者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然难以顺利实现。
改变高度计划体制下政府包办一切的治理方式, 早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 也是社会各方面的共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社会关于政府治理模式的主流看法有所分化, 强化政府包办的趋势有所发展。然而我们党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深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明确提出深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要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 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社团, 是高等教育战线群众性学术组织。除了组织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外,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移, 有关专业委员会在行业统筹、标准制定、协调自律、评价咨询等方面的功能明显增强, 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能力显著提升。这方面的变化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更加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自律作用, 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参与功能。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还面临着许多认识问题和体制机制调整任务。首先, 政府职能的合理转移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基于某些原因, 有些部门还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自己手中权力的关系, 或者不放心社会参与治理的成效。其次, 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也面临许多挑战, 没有基本生存保障就不可能公正履行参与治理职责, 有些行业组织还存在一定的垄断性, 或者兼有“二政府”的地位, 不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定位。另外, 相当多的机构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习惯于依赖政府直接管理, 对社会组织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
所有上述面临的挑战, 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定不移地把不该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事务交给非政府机构管理, 坚定不移地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能够达到新的高度, 社会成员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机制一定能够逐步达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要抓住人民对教育不满意的主要问题努力加以解决。教育不公是人们不满意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报刊、网络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 还有一些学生就着咸菜吃馒头、穿着槛褛, 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若读时, 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一些人疾呼:“当今社会, 最大的问题是教育不公, 最坏的影响是医疗不公。”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公平, 并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教育公平, 其成效举世瞩目。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废除了双轨制, 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二是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 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中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考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行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制度。五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 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社会捐资、引进外资中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扶贫, 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等差别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是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以权谋私的存在以及社会成员特别是各级政府领导认识上的差距等多方面原因, 教育公平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城乡公平缺失。教育经费是衡量整个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 直接维系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各地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现在,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有很大差距。以湖北省义务教育为例, 到2007年底, 湖北省由财政拨款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农村小学低于全省均值130元, 农村初中低于全省均值110元, 差距还呈扩大趋势, 若与城镇学校相比则差距更显著。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方面, 同样有很大差距。
第二, 区域教育公平缺失。突出表现在东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经费投入来看, 东部教育经费投入大大超过西部。如2008年,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 北京为24380.40元, 贵州为5243.47元, 只有北京的21.50%。西部教师资源及办学条件同样低于东部。
第三, 群体和个体公平缺失。主要集中在择校问题, 人们不仅希望“有学上”, 而且希望“上好学”。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缺, 择校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同样,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高考改革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也同样突出。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因此,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教育公平。
首先, 要充分认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在社会公平诸多内涵和方面, 教育公平处于首位。教育是个体发展的一种机制, 是个体实现其他方面公平的方式。为达到社会公平, 需要从教育入手, 建立一个个体自由发展、平等竞争的秩序和社会调节的机制。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一个个地、一部分一部分地实现, 只有在促进每一个或所有人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在此意义上, 我们自身发展的程度与他人发展的程度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相关性。因而, 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据此, 教育公平通过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而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育不公平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个别人或哪个弱势社会阶层的利益, 而且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利益。因此, 全社会都要关注教育公平, 理解教育公平,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其次, 推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保证每个人接受基本的“保底”教育, 完成基本的合格教育,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大力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再次,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建立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教育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 教育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因而教育具有公益性。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一方面政府要将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高校;基层党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67-02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做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基层党务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把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灵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党的十八大一个历史性贡献。
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断,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同时,我们的事业目标更加明确,前途更加广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越来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做好本职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联系本人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当制度确立下来,执行力就成为关键的因素,其中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加强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毫不放松。第一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继续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基本原则,加强对新党员的发展工作,本着注重教育培养,加强超前考核的原则,关口前移,抓好非党员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工作。第二要严格按照领导干部要“素质高,作风正,业务精”和“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要求,创新培训教育方式,提高干部素质,抓好干部的监督、考核与管理,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为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理论素质是党员的基本素质,要以学习党的十八大为突破口,完善党员政治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做出的新思路、新判断,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以有效的组织和多元的形式迅速在全系范围内掀起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八精神的学习高潮。
认真抓好党员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日活动。系党总支在健全中心组学习、党员活动、政治学习等制度的同时,应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团队学习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根据校区(学院)党委党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学生党支部工作实际,坚持工作和教育“两不误”、“两促进”的方针,制定出党员教育活动具体方案,为确保四个到位,即人员到位、学习到位、时间到位、落实到位,提出具体要求,并按计划具体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凝聚力
开展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科学发展,不仅对于推进系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而且对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系领导班子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系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推进系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就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树立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在全系形成团结一心谋发展、合力攻坚为教育的良好氛围,并带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人才在系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人可用,系部发展无从谈起。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系之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院系发展的关键,坚持把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研究制定经管系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破除阻碍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体制机制问题,从系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创新人才引进路径,切实把学校需要,水平高,有利于系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引进。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但其影响却深远持久,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员育人,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院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使校园文化真正在培养高素质学生和提升系办学品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化文化内涵及制度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院系发展的软实力。
(五)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系部
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稳定和提升校风学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规范从政行为,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规范各项管理,激发潜在活力;以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坚决反对走形式,不要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不要用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有布置就要有落实,有要求就要有检查。要接地气,既然开展活动就要真搞、实干,取得成效,出成果,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生活,重视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协调外部关系,寻求更大支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系部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为系部的发展助力打气,为事业科大、和谐科大、幸福科大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六)审时度势,谋划发展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确立院系办学特色。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生管理等方面确保院系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获评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学校,校区适时提出要“相时顺势,有所作为”,重点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和育人环境提升工程等“三大提升工程”,整体提升办学实力,切实充实办学内涵,努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向高水平有特色普通本科院校的目标奋进。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和校区的工作部署,固心力,重践行,淡得失。要忠于职责,坚守良知,潜心研究教育,真心从事教育,倾心奉献教育;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戒浮戒躁戒空谈,切实把提高办学水平、充实办学内涵、突出办学特色和提升自身发展力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三、全面落实基层党务公开制度
《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务公开,是实现党内民主重要的措施之一,它有效地落实了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推动了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保障党员基本权利,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基层党务公开制度,首先要健全制度,为党务公开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其次是内容上做到全面公开,涉及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干部选拔任用情况、治系理教情况、党建常规工作。最后是丰富党务公开形式,党支部在利用会议、文件、信箱等常规公开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党员教师特点,重点利用和建设党务公开宣传栏、党务公开网站两个载体,不断丰富内容和栏目设置,增强了党务公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
总之,中共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全党、全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实际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中共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霍刚.探索高校基层党务公开的有效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之中,突出的正是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使命、以坚强领导铸就千秋伟业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首要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决定》聚焦于两个字―制度。我国现在所实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国运长盛长青的可靠保证,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这样的部署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先进的执政理念和高度的制度自信,为国家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战略任务和目标。
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中国特有的现实问题,在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时候,就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让社会各层力量都能有序整合、各司其职,释放出最有效的能量。要解决中国社会特有的问题,只有并且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由最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来解决。制度是一切复杂整体规范有效运行的基础,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五年规划(计划)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制定的。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由党的中央全会讨论通过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五年规划(计划),是规划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其任务和内容主要是对5年和更长时段内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方向和任务。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一定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通过制定规划建议的方式,确定每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特定时期的远景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规划和确定了一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方向、步骤和主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通过这样的建议化为宏大的蓝图,然后再转化为全社会一致的行动,使整个国家和社会稳步有序地朝着现代化目标前进。
当然,党的中央全会通过的还不是五年规划(计划)本身,而是关于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五年规划(计划)必须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由全国人大批准。所以,根据中央全会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领导制定完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然后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时征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
围绕着中央全会的建议,中国共产党还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操作和治理方式,这些都是按照党的执政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成为一定的惯例的。全会建议通过后,就进入了正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长远目标的阶段,这时又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式。这样一套运作程序和方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一、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自治区重要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指出,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王君书记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 高度重视, 大力推进。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中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纳入目标考核, 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工商联、行业协会要密切配合, 形成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力。目前, 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盟市以及旗县 (市区) 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政策措施, 从多个方面优化环境,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 必将促进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局面。
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在严峻挑战面前继续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质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多, ?2012年12个盟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10.74户, 与2011年末相比增加11.48户, 同比增长11.56%。二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完成增加值10644.48亿元,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8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7.23亿元, 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三是成为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完成税收1602.07亿元, 占财政总收入的62.38%。四是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全区就业人数520.84万人中,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4.90%和新增就业的95%以上。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虚位。调研中发现, 非公有制经济统计问题较大。如, 2012年, 自治区统计的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左右, 而12个盟市汇总数为57.87%。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总量不高, 占GDP的比重约为50%;规模不大, 个体私营企业户刚刚突破110万户。结构不合理, 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比重较高, 多数处在产业链下端。发展不平衡, 呼包鄂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在政策执行中打折扣, 有些优惠政策空置浪费, 有的执行过程不透明。四是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集中表现整体发展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低、管理人才少。
三、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发展空间广阔
当前, 我区经济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时期。实践证明, 每一次的变革和调整都能够推动非公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新发展。展望未来, 对非公经济而言, 加快转型升级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 国际环境为非公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
综观世界经济形势, 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低速增长态势很难改变。与此同时, 全球经济低迷加快了全球产业调整和转移。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以低碳技术、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绿色产业快速崛起。科技革命已经进入创新密集的阶段, 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此外, 我国正在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国内企业低成本收购兼并海外优质资产的机会增多。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 我区非公企业正迎来积极稳妥走出去的大好时机。
(二) 新一轮发展可以预期
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社会生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近期, 我国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开始回升, 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非公经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一是深化改革的红利将极大释放非公经济的发展潜力。随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扎实推进, 国家出台关于着力打破垄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有力推动金融体制、结构性减税、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 由此释放的制度红利和发展空间将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间资本在能源、铁路、金融、电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将孕育新突破。
二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倒逼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转方式、调结构, 是非公经济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产业结构调整, 表面上将对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程度低、粗放式发展的民营企业形成压力, 但更多则体现在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加强产品、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非公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区域间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和资源禀赋的不同特色, 优化投资结构、有序转移产能。
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城镇化是国家和自治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据测算, 城镇化率每年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 将实现1000多万农业人口城镇化转移, 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可拉动消费、带动投资和促进产业集聚。尤其是随着中央1号文件出台, 可以驱动资金、技术、人才进入农村牧区, 为民营经济参与农村牧区发展提供广阔投资空间。
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为非公经济提供更大需求空间。加强民生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八大强调, 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 是增加了企业成本, 也会直接导致社会购买力的提高, 使企业产品将面临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 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企业效益的提高, 也为职工工资的稳步增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符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几点建议
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简政放权, 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真正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释放巨大发展潜能。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出发点, 把服务重点放在营造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更大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构建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本、土地、矿产等资源方面给予市场更多话语权, 真正让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各尽所能、相得益彰。
二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当前, 我区金融产品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在金融服务的惠及面与小微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直未能有效缓解。因此,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建立一套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将更多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科技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 不断提高小型金融机构和融资服务覆盖率。
三要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 我区民营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创新意识不足, 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技术、人才、融资等因素较为突出, 因此, 一是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并适当给予政策性资助;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主体, 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二是注重发挥财税杠杆作用, 进一步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渠道。三是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具备公共研发、技术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近年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可喜的是,在各大板块发展普遍提速的情况下,广大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
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来看,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从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来看,也呈现出趋于缩小的态势;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增长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指标增速已经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
2、区域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状况、投融资环境、体制政策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随着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源富集区和输出地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体制保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3、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区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增长极(核)的形成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近年来,各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纷纷形成了一批发展活力较强、经济聚集能力突出的重点地区,成为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核)。
4、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加快发展,区域合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极其重要和活跃的力量。目前全国已建立了上百个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覆盖范围的区域合作组织,这些区域合作组织已成为推动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
5、区域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至少应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等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为了增强地方财力和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改善和加强。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区域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即:一是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二是区域开发无序、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十分严重;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各地区自我发展的冲动,阻碍了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进一步做好区域发展工作的总要求。
(一)准确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间发展的协调性。不能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经济规模的差距,这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但区域间人均GDP的差距却是可以缩小的。经济学中的要素报酬理论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都认为,生产力要素总是从回报率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流动,人口也总是从收入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流动,这种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有利于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一般来说,人均GDP趋于缩小的过程是呈倒U字型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GDP的地区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到后工业化时期又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我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应该是指人均GDP的差距,把它确定为我们长期要追求的目标,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区域差距趋于扩大的时期。因此,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并努力使之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当然,这种遏制不能采取劫富济贫、截长补短的方式,正确的做法是要鼓励人的自由流动和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各地区的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济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提供这些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类服务不应因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决定的,也是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尽快改善欠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最早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再经过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比较优势现在也被称为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关键是看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而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第四,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许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强,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是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实际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原则。要努力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总体战略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才能真正做到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根本上理顺区域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统筹谋划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开发格局。
在新形势下,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粗放的、遍地开花式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主体功能区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区域开发理念。之所以提出主体功能区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以往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矛盾和问题。一是以往的区域划分线条较粗,很难使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任务落到实处。二是由于主体功能定位不清,导致开发无序、无度,单纯追求GDP增长,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不应该开发的地方也在大肆开发,一些应重点开发的地方又不注意集约使用土地等稀缺资源,再加上行政区划的分割,使得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三是区域政策缺乏针对性,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政策攀比。一方面,许多同志都认为一些政策的制定缺乏区域性,带有“一刀切”的色彩,这主要源于缺乏权威、统一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另一方面,现行的一些针对不同板块的区域性政策,又往往造成区域间的攀比,每个区域都要求有特殊政策,最终的结果是造成政策交叉、效率下降。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极大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统一性,促进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更加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实际。
目前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在发展改革系统主要是由规划部门承担的,但我希望地区经济工作部门的同志们,也要主动参与其中并积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做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积极参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二是结合职能,加大对区域政策的研究力度,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在主体功能区中的战略定位。
(三)当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
1、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全面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重点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再新开工一批重点项目。继续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抓紧制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相关后续政策。坚持重点突破,积极推进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促进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带发展,积极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突出抓好特殊困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集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优势资源加工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继续支持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广播影视、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开发方式,全面落实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继续推进《西部开发促进法》的立法进程。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巩固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继续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石化、钢铁、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完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产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沿海沿边开放和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继续做好经济转型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大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铁路、公路、能源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松花江、辽河、环渤海湾水域环境治理和黑土地整治,加大东北西部荒漠化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细化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出台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的实施意见,组织研究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继续加强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重点推进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的城市群,积极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加快中部地区开发开放,组织做好中部地区产业承接工作。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加强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抓紧实施巢湖、淮河、丹江口等重点流域治理力度,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培育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竞争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继续协调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组织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重点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促进海陆统筹发展。
2、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一是处理好资源开发、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欠发达地区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条件比较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素质不高,民生问题突出,即使有资源但也远离市场等。为此,欠发达地区必须首先明确发展定位和战略,走符合自身区情的发展之路。在有条件开发的地区,要立足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产业,合理有序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不再考核GDP指标。
二是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各级政府要始终盯住提高人口素质工作不放松。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推进“两基攻坚”,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扩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范围和力度。做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鼓励优生优育,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稳定人才队伍,加大对口支援特别是人才对口支援的力度。
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实行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着力解决这些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要切实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一般性和专项性转移支付的力度,继续实施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三奖一补”政策,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提高资源输出地税费留成比例,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继续做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有关省市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地区司编制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区域规划。目前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已报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规划正在抓紧上报。总体来看,这两个规划编的都不错。下一步,地区司和有关省市要全面总结这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认真组织好两个规划的实施工作。同时,要选择部分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跨省区地区和重点地区开展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抓紧编制完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适时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做好淮海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各地也要高度重视区域规划工作,特别是要组织编制本区域内重点都市圈、城市群和经济密集区的区域规划。地区司要加强对各地工作的协调指导,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要抓紧研究区域规划编制方法和实施机制,适时出台《区域规划编制与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区域规划编制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是进一步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工作。要密切跟踪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效果,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继续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与四大板块相适应的区域政策,力争形成既能充分体现各个区域实际需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又避免出现各地区盲目攀比,造成各个区域都有政策、各个区域都没有政策局面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积极开展国土开发战略与政策框架的前期研究,开展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和促进经济圈、经济带形成的政策研究工作,完善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区域政策体系。还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抓紧特殊类型地区的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当前要着力抓好青海藏区、宁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和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同时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抓紧做好新疆和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落实工作。
4、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
一是深化各种类型的区域合作。要围绕加强城市群规划,重点深化城市间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布局、区域政策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着眼于发挥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区域优势互补,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合作、环渤海经济合作等重点区域性合作的发展,积极拓宽淮海、中原、闽赣粤、北部湾、成渝、关中等经济合作区的合作领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其他藏区和三峡库区工作,拓宽对口支援的领域和范围,创新对口支援的方式和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发展,推动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加快技术转移和扩散。
二是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沿边开放,对于内陆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强大的潜力。要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拓展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图们江等区域合作的领域,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鼓励区域间联合制定统一开放的发展政策,形成整体对外的良好环境。
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根据区域合作的不同情况,鼓励建立国际间、区域间和城市间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组织,积极发挥区域合作组织的沟通协商和组织协调作用。区域合作组织要逐步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做好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对区域合作工作的主导作用,完善地方政府间定期协商交流机制,推进各级政府的合作交流部门建设,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四)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是健全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就是要着力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着力促进劳动力和人口在全国的优化配置,逐步消除城乡、区域分割,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在内的资源价格和税费改革,改变资源要素价格偏低的现状,引导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和合理布局。要特别注意研究人口流动政策,全国一亿一千多万的农民工,最终总要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人口政策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健全合作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就是各行政区域要积极开放市场,在保持区域之间有效竞争的同时,按照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要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加强协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
三是健全互助机制。健全互助机制,就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先富帮后富的优良传统,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多种形式帮扶欠发达地区。要继续做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特别要做好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要创新对口支援的方式,要“授之以渔”而非“受之以鱼”,要帮助受援地区生成造血机制,而非简单的给钱给物。要继续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改善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人民的生活。要根据实际需要拓展支援领域,创新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效果,加大技术援助和人才援助的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
四是健全扶持机制。健全扶持机制,就是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综合运用资金投入、产业政策等手段,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以建立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抓紧研究建立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的科学有效的财税政策,以及相关的土地、金融、产业、人口等配套政策,使扶持机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精神】推荐阅读:
党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06-18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10-20
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体会11-30
贯彻落实精神09-28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求10-26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07-18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12-01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言提纲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