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 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观念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水平,强化生活中的法律认知观念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前提下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顺应小学生认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教学现状,对基于核心素养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期间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有着较大的差异。好奇心强、认知接受能力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较强等,是小学生固有的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学习方面,小学生与其它阶段的在校学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对于其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的认知时期,在人生观念以及德育观念的形成方面基本还处于空白认知状态,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人文底蕴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来说,人文底蕴是他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素养,能为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教学实践证明: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乡土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跟学生更为贴近的乡土素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促使学生主动捕捉所在地域内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乡土素材的作用,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讲《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区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风民俗等。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在课堂展示环节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的组用手抄报展示了实业家张謇、针神沈寿、书画篆刻大师王个簃、一代名医陈实功等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有的组展示了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扎染的蓝印花布作品;有的组讲述了小时候听僮子戏的有趣经历。

利用乡土素材,不仅让学生留有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亦能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素材、课中展示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二、创设情景,强化会学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制造让他们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会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讲《学习新天地》时,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前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该视频的编导、演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担任,整个制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在技术上给予一定指导。视频内容主要呈现的是两名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间主动跑办公室向老师提问疑难问题,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并进行自主拓展训练;而另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抄袭作业,课上打瞌睡,课间与其他班的学生追逐打闹,放学后作业做到一半就玩起了网络游戏,直至深夜。该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后,部分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明显意识到了平日里自己行为的欠妥之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

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讲,进而强化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担当素养。

例如,在讲《丰富的社会生活》时,为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开学前的暑假里,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参与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当笔者让学生谈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以及感悟时,常听到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家教家风馆,表示要争做爱国少年,弘扬中华文化;有的学生参加了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表示自己感受到好心人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要竭尽所能传播正能量;有的学生参与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表示自己要成为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公民,等等。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素材便可源源不斷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自行感知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2]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19(8):180.

[3]许晓杰.聚焦核心素养,努力打造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5-76.

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

作者:应海英

第2篇: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点策略

摘 要:初中是青少年發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容忽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其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收获成长与快乐。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引导,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将结合实际具体阐述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以此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加强其对国情的了解,以此呵护青少年成长,为其成长保驾护航。基于这一目标,要改善教学,创新引导,一方面转变观念,调整教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给其留出交流空间;另一方面把握规律,培养习惯,灵活引导,适时约束,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一、借助情境,加深体悟

道德法治教育,其目的在于运用相关的理念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服务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继而内化,逐渐形成品格。基于这一目标,就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具体位置问题中思考,以此活化道德教育。

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设计时,不如就地取材,将生活与课堂联结起来,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探究,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情感教育。在教学“亲情之爱”的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父母至爱亲情的领会,就可借助多媒体引导,以此促进感悟。实施时,可先播放一段新闻视频,其中内容是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旅游时坐缆车发生事故,缆车下坠,即将要堕入万丈深渊,这时父母将孩子奋力托起,最终保全了孩子的性命,父母双双离世。视频放完,有些学生已经泪目,可见其融入情境,被深深触动。这时,就要抓紧时机引导,播放父母与孩子日常相处的情景,以此促进感知,让其透过屏幕能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与关怀,以此促进情感交融。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文本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孩子用实际行动关怀父母、体谅父母,以此发挥学科作用,缓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此促进感悟,提升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加强引导,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让其在情境中理解、感知,以此培养正确价值观,让其在人生道路上明确方向。

二、结合实际,促进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讲解授知,采取单一方式引导,限制了学生思维,使其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突破。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积极改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实际情境中感知、领会。

基于以上认知,就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联结,以此激发学生,让其意识到生活与学科的关系,进而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就能增强知识的吸引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此促进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如果采取单一的讲解,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还会降低学习效率,无法落实目标,进而耽误课时进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要尝试将知识与学生思想联系起来,借助生活实例体现反映学科内容,以此加深学生对要点的理解。具体实施时,可让学生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为,先让学生联想实际,自主回顾,然后开展小组交流,共同分享,最后在班级讨论,得出结论,像“升国旗”“唱国歌赞美祖国”等,以此加深内容理解。最后,可适当深入,围绕“文明”“诚信”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其结合实际交流,以此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与生动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这样一来,就能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知,逐渐培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此落实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及时关注学生交流,适时点拨,以此提高课堂参与度,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三、适当延伸,深化理解

课堂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运用中,这样才能发挥学科作用,服务生活,以此达到预期目标,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促进知识巩固,还要尝试将内容转化,以此增强精神意识,提高行为自觉性。

在教学与校园法治建设相关的内容时,就可立足生活引导思考,让学生着眼自身,关注身边小事,以此观察生活。这样一来,就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让其在课堂上感受到熟悉的氛围,进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具体实施时,可先让学生回顾生活,寻找或者听说身边的违法事件,以此归类。之后,结合教材详细说明哪些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由于讨论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他们就会主动融入,进而找到很多真实案例。这时,我就会抓住案例引导,让其从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发现违法行为,进而增强自律意识。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兴趣与生活引导下积极探究,主动融入教学中,进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更复杂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长此以往,就能改变学生对学科的看法,进而产生兴趣,在不断深入中充分感知,以此提升学科素养。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让其意识到学科的重要性,更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以此发挥自身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面向全体,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以此增强信心,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总之,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是促进初中德育的有效途径,不仅能落实新课改目标,深化情感教育,还能呵护青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以此发挥学科作用,让其服务生活,提高学生感知能力,落实学生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4-135.

[2]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7):240.

作者:马玉远

第3篇: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起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来。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来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笔者了解,目前有很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知道如何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来对学生开展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还没意识到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来对学生开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基于此,本文通过说明基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对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必要性,分析立德树人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推进,人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着。随着教育工作开展的深入,很多中小学都把立德树人作为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当前的小学阶段中基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育的起始点,同时也是从小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此,这就需要广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基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来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进行研讨,充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传输法治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1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我们都知道,这一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但是其有很大的可塑造性,这也为德育教育提供的渗透的机遇。为此,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及时的抓住机遇,让学生从小形成较好的道德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意识。但是据笔者了解,目前有很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大的削弱了德育教育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此,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的课程教学。

2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立德树人对于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其可以培育出道德、有理想和敢追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这两者的结合下,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就会从“知性德育”变成“生活德育”,教学内容更加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道德与法治有关的知识点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培养;第二、其可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鉴于在这两者结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了,需要相关的教师不断的去改进、探究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3.1挖掘身边的素材资源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其和我们生活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这也使得其有着别的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相关的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的去挖掘身边的素材资源,并将其引用到教学之中。例如:当教师了解到学生缺少网络安全意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开设以“网络安全”的学习课,在课堂上给学生列举出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的去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知道怎么去应对网络安全。由于教师所列举的案例都是身边经常发生的,学生都有着较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和学习到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3.2形成正确的德育教学观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相关的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形成德育教育的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不断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程质量。当然相关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的形式不断延伸和拓展自己的德育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3.3为学生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教学的场景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想有效的对学生开展教学,那么构建起德育教学的场景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给学生教学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设备平台,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来给学生展示出有關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导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对道德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给学生播放一些违反道德理念的一些行为,如:乱折树枝和乱丢垃圾等,使得学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基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为此,这就需要相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明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立德树人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价值,通过挖掘身边的素材资源、形成正确的德育教学观念以及为学生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教学的场景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校梧.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000(012):230

[2] 邓灶姬.探析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000(028):47-48

[3] 梁旭英,周洪荣,胡玉玲.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探究与案例分析[J].文学少年,2020,000(005):P.1-1

作者:施成义

第4篇: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材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材料范文

关于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x]。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x]。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x]。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x],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5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初中教学科目中比较重要的学科之一,如何才能让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体现课改精神、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叙述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相关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意识。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能较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地成

长,并且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具有更好的优势和更高的素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引导他们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道德?c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地区不能有效地改革教学内容。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但是,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教师不能适应这个角色,依旧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妨碍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引导来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明确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思维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所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于考点和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因此有许多初中学生都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开辟新的教学路径。教师只有在真正地了解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意义并积极地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道德与法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与法治精神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给学生讲授一些法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如何真正的守法爱国。

(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理想与使命”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对于理想和使命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教材中是如何阐述理想与使命的概念的。这样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加深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总体来讲,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是比较抽象和乏味

的,这样不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背诵。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案例和生活中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法治案例来使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进行更完美的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

(四)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不仅仅应该在课堂上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应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这是评判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同学们积极探讨学生们关心的新闻。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探讨,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进行交流,要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尊敬自己。在课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努力地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相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更加信赖,从而在教师的课堂上专心听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进一步引导他们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们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知法守法,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颜旭东.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东方教育,2015(4):262.

[2]宋文彬.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4(14):289.

[3]努尔比艳?阿布拉.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的探讨[J].赤子(中旬),2013(8):100.

编辑 张珍珍

第6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上课、做练习题,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的理解、总结归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在某些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如“情景剧”“辩论课”“讨论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真正实施时,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只把它当做娱乐了,没有严肃对待这些小活动,这与课前没有准备工作有很大关系,临场发挥对他们而言还有点困难。今后再设计这些活动,课前一定组织好人,准备一下。让学生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问题。

(二)讲习题,我原来采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学生来回答,有错误的同学用手指出示他们错误的答案(选择题),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解。原来讲习题方式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不是现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学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解说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着讲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和同学一起分享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即我就说,好吧,你们说!虽然刚开始他们说得磕磕巴巴,甚至说不出来,但几次讲解之后,他们也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改进:

一,利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利用“感性认识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程与发展,以座位相邻的几位同学为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三,将探究的问题,策略条件开放,使学生开阔了探究,设计的空间,并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如资料分析、演讲、讨论、谈生命价值的体现感受,写箴言、诗歌欣赏等,调动了学生全感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道德与法治教学经验总结

本人担任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科教学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是新教材,教学思想与教材内容都改变很多。我积极参加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作好笔记。培训后认真思考,理解教材的精髓。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向40分钟要质量。课前,学生根据我制作的微课掌握基本的知识,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间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辩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道德法治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不是说情商远比智商重要吗,我认为道德法治课不是简单地教学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放到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这个高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对学生学习和思想工作的课后辅导。在学习上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多鼓励,多帮助,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真心的进行夸赞。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取得的成绩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在本人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下,本人所教学生及班级德育智育全面发展,多年的学生测评成绩在全镇第一,在全县也名列前茅,多次受到镇中心校领导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西华县东夏镇初级中学

李悦莉 2018年4月20日

教 学 经 验 总 结

西华县东夏镇初级中学 2016年4月16日

李悦莉

第8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滦阳中学—党艳东

本学期,我有幸接触了新教材七上《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新教材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诸多感受,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教材中每一课的六个板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连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灵活机动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并让课堂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式。

二、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从中获得感悟,得到结论的教学方式;同时将讲台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制作课件,课堂上台演示讲解,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也尝试用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第三、《道德与法治》这本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事实证明课堂上,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第四、新教材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基于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课后的社会调查、写感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有老师说犹如“放风筝”,要求教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拢”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一个学期以来,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教学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不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继续努力,力争更上一层楼!我也相信有一份耕耘总会有一份收获!

第9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如下:

在这一学期里,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尽量做到:

1、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4、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总之,通过一学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上一篇:做不抱怨的员工读后感下一篇:校长班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