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我们共同的节日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

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

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

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

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共同的节日——《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系列连载之三

尹爱青等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

——祝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喜逢《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值此,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学术杂志,它不仅是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学习交流园地,也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论坛,更是反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20年的时间,对于人生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不断在踏实前行的《中国音乐教育》来说,这20年刻下了它从初创到发展的历史足迹。不论是“特稿”、“论坛”、“乐评”,还是“教学园地”、“教师教育”、“杂谈随感”,它总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敏锐的前瞻、务实的操作,来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不论在栏目设置、选题策划,还是在素材搜集、文章选用等方面紧紧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学实际紧密相连。

从9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始,到90年代末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音乐教学大纲的修订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国音乐教育》都以它敏锐的触角,将有关的文件、法规、教育观念、教学研究和探讨及时地反映出来,使高师的改革不断从教学方法的改变,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一步步深入,扎实并富有成效。

《中国音乐教育》是目前国内为数甚少的不收版面费的杂志之一,这不仅体现了杂志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编辑们的职业品德。20年间,《中国音乐教育》始终践行它的办刊方针、宗旨,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土壤中,关注和惠及着音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它无愧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业良师和挚友,是被公众认可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加油站。

借此《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之际,谨向坚持杂志工作但却默默无闻的编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今天《中国音乐教育》的成长硕果!祝愿你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创新发展、坚持特色、求真务实,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

——贺《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普通教师,我表示由衷的祝贺!

2002年10月,《中国音乐教育》走过了百期的光辉历程,记得我曾在百期贺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音乐教育》以她积极的进取态度、严谨的学术规范、敏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种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使《中国音乐教育》站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作为一本全国性音乐教育理论权威刊物,《中国音乐教育》紧紧把握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它丰富、科学的栏目安排,优质、实用的论文成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宣传国家有关美育、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方针。二是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音乐教研活动,如已举办了5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以及全国音乐教研员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促进音乐教育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争鸣和讨论,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加深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刊物紧紧把握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适应基础音乐课程改革需要的宗旨,发表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006年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之后,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文,对如何试行该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论文对实施该课程指导方案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四是翻译介绍了一大批外国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五是《中国音乐教育》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园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20年来,笔者的一些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正是通过该刊面世而产生一些社会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是全国音乐教师的家园,我们衷心地祝福她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办越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的大好日子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也迎来了20周年的生日。从1989年创刊至今,这本专业性刊物一直陪伴着我们每一个热爱音乐和献身教育的忠实读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翻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仿佛能看到这20载每一篇文章背后作者的全身心投入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都关注高师教育,经笔者粗略统计,自创刊以来刊出的相关文章近二百篇。其中很多论题都是围绕高师的音乐教育与改革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法研究展开的,此外还有数十篇国外高等教育概况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文章,足见高

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本刊的重视与关爱。刊出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高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课(如钢琴、声乐和器乐技巧课)和理论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和声、指挥、合唱、音乐史和作曲等)两大方面的教学法研究,同时还涉及到了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及“招生考试环节”两大问题的探讨。其间,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对于“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担忧最多,讨论也最为激烈。一本本杂志细读下来,感觉这里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又是一个畅所欲言的乐园。

伴随本刊一路走来,从文章关注的层面来看,笔者发现,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大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创刊初期,问题多集中在“改革的目标”这个层面;而随后的几年,出现了诸如“对改革的再认识”、“理论思考”等方面的文章;进入21世纪后,“观念转变”、“多元化”、“学科渗透”及“中西方比较”等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08年,“人本论”这个新角度的出现正与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不谋而合——未来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要在丰富办学模式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在强调师范性的基础上推广“大教育”观念,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培养文化水平高、理论视野开阔、专业技巧精通和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自创刊以来,一直都全心全力服务于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杂志举办更多的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和编作者研讨教学方法或向读者介绍一些新教材,以加深大家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同时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和各种赛事,既能分享成功者的学习经验又能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如果能在互联网主页上增设一个类似“交流园地”的栏目,那将会是读者们交流心得的新平台。

20年正逢人生青春华彩的黄金时光,对于一本集专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刊物来说,20载也迈入了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望《中国音乐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吹起“教育创新”的号角,奏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今年是《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我很想对他说,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

回忆起20年前,当我拿到《中国音乐教育》创刊号时,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个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说,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新朋友,一个在学术上帮助我、引领我的好老师。我也好像找到了一块可以耕耘、收获的新天地。从那时起,每一期《中国音乐教育》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学习,从中获取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使自己总是走在音乐教育改革的最前列。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作为一本权威性的音乐教育专业刊物,这20年来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及时向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传达并诠释我国政府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文件、政策和精神,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音乐新课改的重要喉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时,《中国音乐教育》在第一时间花大量的版面进行了宣传和解读。

第二,紧扣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有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等层面的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优秀音乐教案、音乐教学纪实,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对音乐新课改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不仅涉及了基础音乐教育,也涵盖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仅有在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研究,也探讨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诸多问题。此外,每期都有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编辑思想。

第四,采用稿件以质量为标准,具有开拓精神。我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忠实作者。这20年来我在《中国音乐教育》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从来不需要找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发表。去年我承担了湖南省的一个社科课题研究工作,内容是研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因为在此之前《中国音乐教育》没有刊登过有关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章,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没想到竟发表了。这说明《中国音乐教育》不墨守成规,具有开拓精神。

20年了,要讲的话很多,但我最想说的还是: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继续做你的忠实读者和忠实作者。

感言与感谢

——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随想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创刊2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音乐教育的革新而革新,所刊载的文章质朴真实、雅俗共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双月刊到月刊和,不断增加的栏目中可以看出,刊物的作者遍及全国各地,内容从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研究,从最偏僻的边疆小学音乐教学感想到最发达城市的高中音乐教学成果,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的教学经验介绍到音乐教育家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从中国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到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新信息和新动态等包罗万象。《中国音乐教育》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与国家教育政策制定部门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准确的办学定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面对不断深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地处西部最偏远的一所综合大学内的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拿得出、用得上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首先考虑的大事,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资料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一次带领学生到中小学校实习,偶尔在音乐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翻开内容一看,我欣喜若狂,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内容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充分的理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在她的关照下也很快有了明确的思路。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一期不差的订阅研读下来,不仅对如何办好音乐教育专业感想颇多,有时和专家的想法还不谋而合呢,那种满足是从心里释放出来的。

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她更新了高师

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在一次研讨会上,为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我为系里的专业教师定购了两份《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期刊内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国外音乐教育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以及大量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研究者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介绍和学术成果,着实为促进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开了一扇门。受益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学手段的革新上都更贴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也自然更加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常年在高校教学,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情况了解不多,能直接深入中小学开展调研活动的机会也很少,自从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使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成果。十多年的研读与资料的积累,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此,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及其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编辑工作者。

愿贵刊在繁荣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桥梁·窗口

——我心目中的《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创刊20周年了,1993年初识它时,我是一名刚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学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20年,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中她可谓是我的老友兼良师了!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如果没有进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坚持走教育科研与基础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通过《中国音乐教育》这一联系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窗口,我密切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动态,向战斗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她们发表在杂志上的教学科研成果常常成为我的《音乐教材与案例分析》课程的范例。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教育部推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新课程大家谈”、“教学园地”栏目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可以说,它们使我的教学更具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更受学生的欢迎。

2008年4月“特别关注”栏目《各地热议京剧进课堂》一文,发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各界人士和媒体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热议。在其启发下,我带领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学生课外研究性课题”,围绕京剧进课堂的问题在广州及深圳两市进行试点学校的调研。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师资是“京剧进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及成败的关键。学生们通过课题调研,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加上我将贵刊承办的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京剧的行当》(胡樱平执教)、《京剧大师梅兰芳》(张亚娟执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们对京剧的学习有了空前的热情。由此,我们与广州市京剧团合作,请京剧演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传授京剧知识、教唱十五个必唱曲目,为培养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师开辟另一通道。

贵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科研成果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专家信箱”栏目为我们答疑解惑,“他山石”为我们提供国外音乐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教师教育”为我们展示兄弟院校的改革动向……

感谢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杂志更精彩!期待《中国音乐教育》能一如既往,把握、引领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音乐教学中的“听”之见

程建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听觉体验是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础,是实现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则成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并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听”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提高“听”的效用和质量?尤其在由过去的“说音乐”转为当下的“听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听”的行为与过程均发生了质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音乐教学中的“听”予以深入探讨。

“给谁听——了解“听”的对象”

对于听觉器官正常的人来说,一切来自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都会对其产生经验性的作用,如敲门、汽车轰鸣声、风声、雷声等。但音乐中的声音,无论其长短、高低、强弱都是音乐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希望引起听者共鸣而人为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声音信息。这些声音信息并无明确的语义概念,对于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耳朵来说,其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听”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要了解音乐听者的听觉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听赏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在音乐听觉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与阅历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有所不同,这其中与听者的生活阅历、理解程度、知识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等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已经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具有听的主见和选择,同时也具备了听的积累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要针对其特点认真设计听的环节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和听觉好奇感。

2、专业基础与音乐资历的差异。现今的学生中有很多自小就开始接受音乐某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有的在长期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或积淀了较好的音乐基础。面对这些学生,过于浅显的音乐或较为简单的音响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需求。因此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作品中,尽可能地去挖掘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或音响效果,这样就可顾及到这些学生的听觉需要。

3、音乐兴趣与关注度的差异。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对音乐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其听觉上的注意力及关注度也不高。对于音乐这种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声音稍纵即逝,如果听者的注意力不十分集中的话,就不可能通过听觉的渠道进入音乐。尤其在音乐的普及教育中,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对所听曲目的接纳程度也各有所好,因此,这些听者主观能动上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其听觉注意力的主要原因。

纵观以上各种差异,教师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了解并引导他(她)们。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提高一群对音乐富有求知欲的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不难,难的恰恰是激发一班专业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听觉兴趣,

并由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听什么——发掘“听”的内涵”

音乐的内涵其实都渗透在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听者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中,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的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1、听“门道”,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所呈现出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就是在以自身的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诉说着音乐的内涵,并牵引着听者由表及里地深入音乐的本体。其实,音乐外在的音响声势是比较容易辨听的,关键是隐含于之中的音响寓意如何去发掘。透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即可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欲要传达的意向。而这些常规的且老生常谈的音乐听赏“门道”却往往被文学释义的路径所取代。因此,听音乐只能以音乐的方式为首选,只能以音乐的元素为先导,否则,任何脱离了音乐元素的“听”,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与音乐本体寓意相距甚远的主观猜想。

2、听“情思”,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的每个音符、每个和弦、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在散发出一种可感的情绪导向,并直接影响或“侵袭”着听者的心境。但音乐所外露的情感信息是多解性的,需要与听者的情感相融合并产生共鸣后才能真正发生效用。其中包括音响本身所透射出的客观情绪、听者本身对音响所赋予的主观情绪,以及音响对听者所引发的反应情绪。这几种情绪的交融渗透即唤起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等总体的情绪指向,或“明快清新”,或“华丽流畅”,或“奔放豪爽”,或“抑郁低沉”,或“暗淡悲哀”。一旦听者置身于这种强烈的情绪氛围中,其内在的、具有个体经验的情感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涌动,并潜移默化地明晰着自身对“爱、恨、情、仇”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唤起了听者潜伏的情绪反应,才能使音乐的情思与听者的感触产生碰撞和共鸣,进而产生“以情动人”的情感效应。

3、听“美感”,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美感总是和视觉与听觉结合而产生的,但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相比则更直接,更具渗透性。那么音乐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声音美。比起自然界里的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净化并超脱了自然界的声音概念,倾注了大量的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信息,声音的概念已被上升为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渗透力的美感“基因”,它给人的听觉以全新感受,使其听觉得以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其次是形式美。音乐的形式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的意义,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三就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如旋律的线条、节奏的律动、和声的叠构、结构的匀称以及音调的韵味等,这些美的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听“历史”,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自音乐艺术出现以后,音乐一直在记录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进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情态。因此,一段经典的旋律、一首熟悉的歌曲可以引发听者的历史追忆或联想,也可以诱导听者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品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帮助听者从音乐的层面去感悟和见证历史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很多音乐作品也都在描述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或经历,或在刻画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和思想境界,这正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的历史元素。这些层面的开掘不仅辅助了音乐教学,同时也拓展了相关历史的视野。

5、听“文化”,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在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需求中,音乐一方面以其独有的方式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另一方面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功能。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每个音乐家的艺术手法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并反映着时代的审美需求,也都如实地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演进过程并刻记下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都为后人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由此介入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将使听者的视野得以延伸,思维得以扩展。这也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听——

注重“听”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的“听”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听赏行为,与其他场合或形式的“听音乐”有较大区别。由于课堂听音乐的时间有限,因而“听”的方法和过程格外讲究。以下几点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1、追求完美地听,避免匆忙应付地听。对于人的听觉来说,优美的声音、优质的音响永远是被优先接受的。因此,选择美的音乐音响、美的音响设施,营造美的音响环境是保证听者“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所听音乐的版本、质量及音响效果要首先试听把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满意的音响坚决不要让学生听,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听赏兴趣,也会在无意识中污染学生的听觉器官,阻碍学生听觉意识的顺畅发展。

2、尽量完整地听,避免支离破碎地听。音乐的时间性及不可中断性决定了音乐在传播中的连贯性特点,人的听觉思维也需要在声音连续的比照和鉴别中加深记忆。因此,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听觉过程是提升音乐听觉意识和听力水平的基本途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听音乐的过程和行为,实际上也是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听音乐的习惯,相对完整和连贯地“听”是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听者的信任,尤其是面对较高学龄段的学生,更要避免以“说”代替和干扰“听”的现象。

3、富有引导地听,避免稀里糊涂地听。音乐教学不听不行,光听不说也不行。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问题。笔者以为,在听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说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而不是直白式的概说;描述性的讲解而不是解释性的灌输;逻辑性的深入而不是程式化的分析;意向性的领悟而不是具象化的归结;探究式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式的解答。音乐的多解性为教师的“说”开阔了空间,音乐的意味性也为学生的“听”注入了自由想象的因子。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到感性,听音乐的过程就会在一个合理的循环往复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教学中“听”的环节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尽管音乐的声音发聩于耳,由

听觉来接受,但最终达到的却是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因此,听音乐不仅要入耳,还要人心,更要入神。只有打通了从听觉体验到心觉感受,再到神觉领悟这样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智力到精神的递进渠道,才能最终实现培育“音乐耳朵”的教学目标。

向音乐教师的心灵净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位最真挚的伴随者,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从青涩向成熟过渡的事业人生,她就是《中国音乐教育》。最初与之相识就注定了今生的不解之缘,因为,当我轻轻翻开那一页页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亲切、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已久似曾相识的邂逅。那一个个充满生命动感的音乐教学事件,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教育反思,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经验交流,一次次成功活动的举办纪实,一句句充满激励和展望的话语,这不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音乐教师的真实的教学与生活的写照吗?我细细品味着这些鲜活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灵魂独白,默默感受着与这些看似静止的文本进行的心灵交流。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在心灵因无所依托而感到迷茫与困惑之时,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在这片土地中,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看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收获了一秋又一秋的累累硕果。这片净土远离世俗和功利,播种的是纯洁的生命的种子,承载着来自一线教师的喜乐哀愁,承载着一代音乐教育工作着的美好心愿,见证了我们中国音乐教育20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谱写了辉煌的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在这收获无数感动的瞬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教育》带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给予我教育事业上很多的指引和帮助,使我从中找到了音乐教师的价值意义,同时也铸就了坚定执著的职业精神。在多年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我已习惯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同分享、一同思索,在一次次的启示和感悟中,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和灵感。《中国音乐教育》伴随着我和学生们不断成长,共同进步。《中国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界最权威的一本刊物,以其视野广阔、远见卓识、内容丰富、信息及时的特点,已成为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航程中的“导航员”,它将引领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乘风破浪,满载着信心和希望不断前进。

《中国音乐教育》,你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了你,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属。在你创刊20周年之际,除了对你深深的感激,还有最衷心的祝福,祝愿你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收获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作者:尹爱青等

第2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关于开展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汇报情况

按照卫生局《<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新卫宣[2013]33号)要求,中秋节期间为关心长期在外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我院特组织院内文艺骨干力量前建华管桩厂为那里的一线工人们送去了一场别具特色的中秋晚会。

晚会以共度中秋佳节和喜迎祖国华诞为主题,包含歌唱舞蹈、互动游戏和共赏明月三个环节。整场晚会轻松有趣,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主义和中秋佳节节日情怀。共有100余名节日留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参加了晚会,特别是管桩厂工人们自编自导的小品更使晚会增添了活跃的气氛。使晚会办的有声有色,取得圆满成功。晚会在我院护理人员精心编排的《扇子舞》中来开帷幕,一个个衣着华丽的白衣天使舞动着手中的羽扇,踏着青春的舞步,一下子就将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参加晚会的人员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节目中穿插的游戏环节,如《快乐呼啦圈》、《踩气球》等,更将大家的心拉得很近,现场掌声、欢呼声,绵绵不断。特别是我院护理部副主任刘慧演唱的一首《心会跟爱一起走》更是赢得了满堂彩,最后晚会在管桩厂领导们合唱的一首《真心英雄》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庆中秋迎国庆主题晚会的成功结束,既提升了我院与建华管桩厂的友好协作之情,又充分体现了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中秋节日内涵,特别是让许多节日期间留守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温暖,使他们在孤身在外也能度过一个祥和美满团圆节。

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3年9月22日

一、高度重视传统节日,及时安排主题活动

接到省文明办通知后,亳州市文明办及时发出通知,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都把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活动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开展活动。

演员精彩的表演

二、广大干群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中秋节临近国庆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认真组织,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一)积极开展主题文化活动。9月27日,亳州市气象局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暨迎国庆”歌咏比赛,市气象局有关业务部门以及蒙城、涡阳、利辛县气象局共6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大家欢聚一堂,用饱含深情的歌声 ,咏唱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曲。亳州气象人用一首首红歌唱出自己心中久藏的爱国热情,也展示了亳州气象局团结、和谐、奋进的精神面貌。8月19日,团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行政服务中心、亳州电视台联合举办了“文景苑杯”“我与祖国共奋进 我为崛起献青春”演讲比赛。比赛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题。全市各县区、市直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高校大学生等20位选手参加了决赛。选手们用饱满的热情讴歌了祖国60年来的伟大成就,反映了当代青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市检察院、市人民银行等市直单位以及各县区围绕中秋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二)大力开展慰问帮扶活动。在双节来临之际,市委书记方春明、市长牛弩韬等领导同志先后对谯城区光荣院、蒙城县板桥集敬老院等单位进行慰问。市直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市烟草公司为利辛县展沟镇敬老院送去彩电、食用油、面粉、月饼等节日礼物,总价值10000多元;市公安局为谯城区五马镇敬老院送去洗衣机、服装、食用油、面粉等价值6000多元;市工商局为谯城区赵桥乡敬老院送去服装、鞋子、月饼等价值5000多元;市政协、市粮食局、市建行、市总工会、市城管局、市农委、市农村信用联社、市联通公司、亳州晚报社、市外事办、市科协、市地方海事局等一大批市、县、区直单位也对所帮扶的敬老院老人进行了慰问。

三、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主题活动影响广泛。在这次主题活动中,亳州电视台、亳州晚报社等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切实加

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营造了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对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的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大密度的宣传报道,扩大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使“我们的节日・中秋”更加深入人心。

第3篇:我们的节日——中秋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

莘口中心小学 五年(2)班

指导思想: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知道它的传说、习俗。

2、通过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来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集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活动准备:

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信息。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活动时间:2012年9月26日 活动地点:五(2)班教室 活动过程:

主持人 甲乙:五二班“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

甲: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请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同学说中秋节的来历)

乙:噢,原来中秋节是这样来的,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听故事《嫦娥奔月》

甲:中秋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乙: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同学来介绍一下,请听故事《嫦娥奔月》(同学说嫦娥奔月的故事)

甲:嫦娥真是个善良的仙女,为了百姓,情愿自己受难。

乙:中秋吃月饼也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月饼起义,希望嫦娥一家团圆的民间传说。

(三)竞猜中秋灯谜

主持人2:同学们,中秋夜,明月高悬,桂香浮动,民间有赏月猜谜的习俗。

下面和中秋有关的谜语你会猜么? 中秋菊盛开(打一成语) 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十五的月亮(猜成语) 月亮里的桂树(打一成语)

(四)品诵中秋诗文

主持人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借月抒怀,留下许多不朽的诗句!

(生诵诗歌)

全班:古诗吟唱:水调歌头(歌曲:但愿人长久)

甲: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乙: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甲乙:《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中秋主题班会——《我们的节日——中秋》

莘口中心小学 六年(2)班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 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12年9月26日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六(2)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 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感谢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4篇:我们的节日中秋

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

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县经济开发区,县直各单位,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六潜高速管理处:

为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营造热烈喜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奋斗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央和省、市文明委工作部署,县文明委决定,中秋节期间在全县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活动安排

1、开展中秋慰问主题活动。由县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牵头,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开展慰问帮扶活动,亲切慰问退休老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特困家庭及医护人员、环卫工人、武警、公安、电力职工等特殊行业仍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祝福和慰问、表演节目,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开展网上中秋主题活动。动员网民,充分利用网络,赏析古今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名篇、美文佳作,即兴赋诗,并邀请网民投票评选自己最喜爱的中秋诗文;发送中秋美景、中秋活动的文字、图片及感言寄语等,分享欢度传统佳节的喜悦;模拟制作“爱心月饼”,并在饼上留言祈福,向

亲朋好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送饼送祝福;展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家家户户欢度中秋的和美场景。

3、开展娱乐中秋主题活动。由县文广新局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秋民俗文化表演、文艺联欢、中秋民俗故事会、游园会、灯谜竞猜活动和书法、剪纸、绘画比赛等,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丰富节日生活情趣。

4、开展文化中秋主题活动。由县教育局牵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各单位要把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正在开展的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迎国检活动,策划活动内容,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2、创新载体、务求实效。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中秋节庆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增强“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与建党90周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迎国检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富有内涵、有声有色,深入开展。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报纸和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体的自身优势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网页、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网络寄语、公益短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举国欢庆中倡导文明新风,积极营造“团圆、祥和、文明、欢乐”的节日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提供精神动力。

4、认真总结、及时报送。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把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落到实处,要掌握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新闻宣传情况,并在2011年9月15日前将节日活动开展的实施方案、信息报道、活动图片、成效反馈及总结等材料报至县文明办

第5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方案

白关镇团山小学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知道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此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同时,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觉到亲情、知道感恩。

二、活动准备:

资料搜集,做课件、歌曲《明月几时有》

1、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

(1)内容:

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

月饼的文化(收集形式:网上收集,上街调查,向家长了解)

有关中秋有诗词歌曲(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在书籍报纸中查找,到磁带店等相关商店寻找。)

(2)时间限制:三天内

(3)展示形式:图片、诗朗诵、语言汇报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补充资料,制作课件。

三、活动流程预设:

1、活动一: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1)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2)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3)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2、活动二:月饼的文化

(1)学生汇报有关月饼的文化。

(2)汇报:同学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月饼,可以从种类、味道等方面去说。

(3)教师展示:

课件示,师再稍作解释:

先吃咸后吃甜。

品尝月饼伴茶水。

吃月饼要适量。

要吃新鲜月饼。

3、活动三:中秋节的诗词、歌曲、歇后语

4、活动四:地方习俗大家看(教师资料袋:中秋节的地方习俗)

四、活动时间:

2013年9月18日下午。

五、活动形式:

各班分班举行,行政人员,科任老师分别到班参加活动。

到班人员:

六年级:颜铁军五年级:晏亮芝胡瑛

四年级:宾兰郭志明三年级:杨凌袁喜梅

活动意义:

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通过本次活动,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让新一代的儿童感受由一种传统节日带来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

芦淞区白关镇团山小学

2013-9-16

第6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总结

整理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总结3篇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总结一

农历8月15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使广大师生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秋主题活动。

一、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

与此同时,我校还组织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孩子们小组间团结合作,利用周围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活动中,我校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二、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

我校还开展了“知中秋,话传统”主题班会。活动以智力比拼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同学们惊奇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品尝着甜甜的月饼,分享着节日的祝福。

总之,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秋主题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总结二

在中秋节之际,为了欢庆我国这个古老的传统佳节,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及感恩教育;为了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安排部署,制定了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寓教寓乐、富有成效的“我的节日.中秋”。依据方案,我们步步落实,使系列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各班成功开展了以“欢庆中秋”为主题的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向大家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

还用古诗词诵读和吃月饼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了“中秋节”节日知识。本次活动,各班把中秋主题文化活动与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结合了起来,同时还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班会的成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制作了专题黑板报、每位学生在浓郁的节日氛围里写了节日感言、撰写了节日广播稿。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了解了中国节日,增强了我是中国人,说中国话,过中国节的爱国情感。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为了更加关爱留守儿童,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政教处牵头举办了“让生命充满爱”的一次留守儿童座谈会。在新学期开始,及时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座谈会的成功开展,使得留守儿童更加理解了父母,学会了感恩,懂得与父母沟通与交流的一些方法。同时,学生代表发言时当场,心中立志,发奋学习,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报答学校、老师和父母。

在中秋节期间,经典诵读时间里,各班认真组织了中秋节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使得学生更加懂得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深深内涵;懂得了中华这一传统团圆节日文化。

龙溪乡学校此次开展的“我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中,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快乐的节日,给同学们留下美好深刻的回忆。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总结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根据市区有关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中秋情浓意更浓”为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和谐”的节日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

一、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按照区社会事业局的部署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各班班主任支部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利用班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了“迎中秋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齐唱名谣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开展“祖国万岁”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班班支部,班班共唱节日歌,同学们感受到浓浓的中秋文化氛围,用歌声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3、开展“致远方父母的一封信”活动。支部留守儿童向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和渴望团圆的殷切之情。

4、举办迎国庆、中秋手抄报展和“喜庆祖国六十华诞”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全校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国庆、中秋节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和黑板报,由学校择优张贴宣在传橱窗供同学间交流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的中秋节知识、习俗,还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第7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方案

月到中秋分外明

——景云公立初级中学“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校特开展“月圆人圆”主题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8年9月20日——9月25日

三、活动安排

七年级:佳节读月——主题诵读

1.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经典诗文的资料,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向学生介绍中秋的由来,讲述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

2.举行一次中秋主题诵读会。搜集、摘抄“咏中秋”为主题的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望月怀远》等,利用晨读或班会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八年级:佳节赏月——实践活动

1.开展一次“小小月饼寄深情”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制作中秋贺卡,帮长辈做家务,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2.将“小小月饼寄深情”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的一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九年级:佳节忆月——诗文寄情

1.组织学生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各班开展有关的课外阅读。 2.各班开展“中秋寄情”活动,学生选择有关中秋寄情的诗文,誊写在硬笔书法纸上,把对同学、亲人、老师、长辈想说想表达的情义展示出来。

四、佳节思月——交流汇报

1.回顾自己读、忆、赏月的历程,与亲友、同伴交流分享感悟,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更期望伟大的祖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2.作品交流:9月26日

七年级:诵读会照片或视频(背景请突出“咏中秋”主题),每班两份。 八年级:中秋感恩卡或者团圆活动照片,每班两份。 九年级:中秋寄情硬笔书法作品,每班两份。

景云公立初级中学 2018年9月18日

上一篇:七年级代数知识点下一篇:诺如病毒知识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