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节日和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共8篇)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 篇1

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和纪念日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纪念日很多,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按着伊斯兰教历的顺序择其主要者叙述如下。首先看看什么是伊斯兰教历。

伊斯兰教历,又称希吉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阿拉伯太阳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希吉来历(希吉来为迁徙的意思)纪元元年元旦。这是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为纪念历史上穆圣由麦加迁移麦地那这一伟大事件而规定的。今年(1996年)已经是希吉来历第一千四百一十六年了。

《古兰经》说:“真主造日为光,造月为明,并为它规定站道。为教你们知道年数和计算。”伊斯兰教历属于纯阴历,即月亮圆缺一周(约29日12时44分)为一个月,月亮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凡一、三、五、七、九、十一单月为大建即三十天。凡二、四、六、八、十、十二双月为小建即二十九天。不置闰月。全年共三百五十四天八时四十八分三十六秒。每年余下八时四十八分多,这样三年可积一日。故教历又以三十年为一周,每周第二、五、七、十、十三、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九等年份,与十二月增加一日,即将小建改为大建。一周共增加十一日,如1987年(教历1407年)即一周当中的第二十七年,1989(教历1409年)是闰日年,应将十二月小建改为大建,该年为三百五十五天。

伊斯兰教又不同于我国的阴历,我国的阴历每年比阳历少十天左右,故每三年一闰月,与阳历年份的推进基本保持平衡。而伊斯兰教历则没有闰月,只是每三年有一个闰日。因此,伊斯兰教历每年比阳历也少十天左右。这样没三十六年即能少一年。如1987年的开斋节日是5月29日,而再一个5月29日(也可能多一天或少一天)的开斋节日,那就是三十六年以后(2023年)的事了。这就是为什么春、夏、秋、冬都可能遇到斋月的历法原因。伊斯兰教的其它节日和纪念日也如此推算。

阿舒拉日

“阿舒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十”,也就是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不少国家的穆斯林很重视这个日子。称此日为阿舒拉日。不过,因为派别的不同,对这个日子的看法和态度也各异。逊尼派认为这一天是吉庆而贵重的日子。传说1月10日这一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许多伟大事件和宗教奇迹。如:安拉(真主)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始祖阿丹和夏娃;阿丹和夏娃在大地上失散了若干年后,重新相会也是在这一天;当时由于人们作恶深重安拉用洪水灭世来惩罚他们,这一天奴哈圣人造了方舟使部分生物乘上方舟,免遭洪水的淹没,致使人类能够延续下来;尔撒在这一天出生并且在为孩童时就能和大人讲话;当时伊布拉欣因反对偶像而被多神教徒扔进火中,安拉就是在这一天从火中救出了伊布拉欣;安拉还在这一天从鱼腹内救出尤奴斯等等。

1月10日这一天对什叶派来说却是不幸的日子。他们在这一天身穿黑色服装,整天痛哭流涕有的人用鞭子狠抽自己。更有甚者,他们用刀子刺伤自己的肉体,以此来悼念阿力的次子侯赛因的被杀害。

圣纪

圣纪是指伊斯兰教的复兴者也是最后一位使者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时间是每年的教历三月十二日。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571年4月20日,即阿拉伯太阳历象年3月12日晨出生在麦加城的一个古莱什家庭中。穆罕默德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阿卜杜·蒙它利布为他命名的,意思是值得称赞者。

穆圣在世和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阿拉伯人和各国穆斯林还没有庆祝圣纪这个仪式。只是有一些人自发地到穆圣的出生地和墓地觐谒诵经求吉利。这种纪念的形式,被后来的人们继承下来而且有所发展。到了伊斯兰教历第七世纪时,有艾卜赛仪德正式把3月12日这一天定为圣纪。因穆圣是在迁都第十一年3月13日归主的,因此,中国穆斯林也称这一天为圣忌,通称圣会。一般的纪念方式主要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讲解穆圣的历史及其伟大功绩,宣扬穆圣高尚的品格等等,同时为穆圣诵读《古兰经》及多种赞词。

登霄节

“登霄”一词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是阶梯的意思。相传圣先知穆罕默德在五十二岁时(公元621年)即伊斯兰教历7月27日夜间,由大天仙哲布来伊勒随同穆圣乘仙马从麦加城的禁寺夜行到耶露撒冷的远寺,在那里身体和洁净的灵魂(鲁哈)一并升高到第七层天上。这是圣门弟子和学者们一致公认的。穆圣升天后凭借安拉的特慈,亲眼看见了真主的一切迹象和奥秘,并在哲布来伊勒天仙的陪同下会见了古代的列圣,如阿丹、尔撒、耶哈亚、尤素福、伊德里斯、哈伦等。同时还参观了天堂和地狱的真实情景。安拉在此夜为众穆民规定了每天礼五番拜的天命。穆圣于当夜黎明时平安返回麦加的住所。从此,耶露撒冷便成了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之一(麦加、麦地那和耶露撒冷)。

拜拉特

“拜拉特”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是清白和豁免。意义是每个人都要总结一下一年的功过是非,祈求安拉的宽恕。具体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八月舍尔巴乃第十五个夜晚。因此,也称拜拉特夜和坐夜。据说在这一夜每个人要更换一年的大事志,故有腾文卷夜之说。不少国家的穆斯林很重视这一夜,其原因是:安拉在这一夜亲临第一层阿斯码尼(天),并晓谕说:“谁祈求我,我满足谁;谁求我饶恕,我饶恕谁;谁求食录,我给谁。”安拉在这一夜打开所有饶恕和怜悯的大门,宽恕一切穆民。但是有那么几种人得不到宽恕,那就是:吝啬者、贪得无厌者、行贿受贿者、不孝敬父母者、不敬老爱幼者、不尊敬教师的学生等等。因此,人们在这一夜尽量多做些善功,礼一些副功拜,也有的人封第二天的斋等等。

盖德尔夜

“盖德尔”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定夺和前定的意思。具体时间是教历9月莱埋丹第二十七个夜晚。因此,称盖德尔夜。据说,安拉在这一夜将全部《古兰经》从天牌上一次性降在接近大地的第一层天上,而后通过哲布来伊勒天仙在二十三年中零星地降示给穆罕默德。如真主说:“的确,我在盖德尔夜下降了它《古兰经》”。又说:“盖德尔夜胜似一千个月”。这就是盖德尔也为什么这样贵重的根本原因。人们都争着在这一夜多做些善功,因为在这一夜多做一件善功,能获得一千件善功的报偿。圣先知穆罕默德也曾这样形容盖德尔夜的贵重:“谁使盖德尔夜充满生气,谁就有资格进入天堂,并能获得七十年善功的回赐。”这一夜要做的善功很多,如念《古兰经》,赞颂穆圣,出散也帖(施舍),礼副功拜等等,有的家庭制作各种美食佳肴,馈赠亲友,整夜不眠。因此,也有称盖德尔夜为坐夜的。

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具体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我国新疆地区称开斋节为肉孜节,这是波斯语芦茨的转音,也是斋戒的意思。所谓开斋节就是穆斯林们封了一个月的斋以后,庆祝斋功胜利完成的日子。教法经规定每个穆斯林在开斋节这一天必须完成两件瓦吉布(当然)的功课:一是交付一定数额的开斋税,若按实物计算即半升小麦或一升枣子(一升相当于八磅)折合人民币交付也可以;二是举行开斋节的拜功。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要的节日之一,全世界穆斯林都很重视这个日子。为了过好节日,还规定在会礼前有几件可嘉行为需要做到。如忙吃一物(即在斋月内每天早晨不许吃东西前而吃些东西),沐浴、刷牙、用美香、穿最洁美的衣服,去清真寺时低年赞词、会礼前交开斋税等。是日,穆斯林群众于上午去清真寺举行会礼仪式等庆祝活动,而后互祝节日快乐幸福。一般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

宰牲节

宰牲节一词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的意思。时间是教历的12月10日。这个节日的来历是这样的:据说,有一天夜间伊布拉欣圣人梦见安拉命令他亲自宰杀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作献祭,以此来考验他对安拉是否忠诚。第二天早晨伊布拉欣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带到麦加城的郊区米那山谷献祭以执行安拉的命令。当伊布拉欣向伊斯玛仪说明原委时,伊斯玛仪毅然说:“爸爸,您执行真主的命令吧!我会忍受一切的。”但是,当伊布拉欣举刀准备动手时,按拉及时派遣天仙拉来一只黑头白羊使其代替伊斯玛仪作祭品并默示:“伊卜拉欣啊!你已经忠实地执行了梦里的指示。我就这样慈悯一切行善的人。”

为了纪念这一动人的历史事迹和感谢真主,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2月10日为宰牲节。这一天除了宰牲献祭外,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节日活动。同时这期间将有世界五大洲的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云集在麦加圣城,进行游转天房、在萨法与麦尔卧二山之间奔跑,露宿米那山谷,站阿尔法特山和射石等朝觐仪式及宰牲等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 篇2

伊斯兰的教义组成有三部分:基本信仰 (即包括信真主、信使者、信天仙、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 义务 (念、礼、斋、课、朝) 、善行。承认而且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并且身体力行宗教功课、将止恶与扬善合一, 这就是构成伊斯兰教的基本教理。

二、伊斯兰教对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宗教是意识形态, 但宗教同时又是社会实体, 有其社会功能, 伊斯兰教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影响有:

1、社会德育功能

基本信仰中“信真主”, 意思是要心存敬畏, 如此才会有所忌惮。相信天使的人便不敢自欺, 能不欺, 必遇事忠诚。相信经典, 做事便有所依据, 必忠信。相信使者的人, 做事必会有所遵循, 行必笃敬。信仰后世者, 必然相信果报, 不敢做歹。相信前定的人, 做事必能尽人事以待天命[1]。这些都教导人要经常行善、孝敬父母、尊重长者、不抽烟酗酒等, 其产生的效果对于安定社会秩序大有裨益。

2、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的功能是指国家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所有成员联结成整体, 使社会达到有序和稳定。宗教通过提供共同信仰、升华价值体系、深化统治权力、界定个人地位, 实现社会整合[2]。我们知道, 宗教正好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信仰并能将社会成员不同的价值观整合协调, 由此形成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 从而达到其稳固社会的作用。

3、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古兰经》中有三十多节直接论述或提到了商业问题, 这对穆斯林职业选择有很大影响[3]。伊斯兰教支持穆斯林通过经商改善物质生活水平, 而商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一个社会要想实现现代化, 商业化是必不可少的。

三、伊斯兰教对现代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宗教本身存在着一些与现代化难以相容的特性, 便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伊斯兰极端势力对新疆的威胁

这是当前谈及伊斯兰教对中国社会不稳定影响的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中国西北地区所毗邻的中亚各国都是伊斯兰教流行地区, 同时也是伊斯兰教回归化运动中原教旨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的热点地区[4]。新疆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加上这里民族成分复杂, 境外宗教极端势力很快便将新疆作为他们进行破坏的目标, 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 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场所进行反动宣传和讲经习武, 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恨, 鼓吹“圣战”[5]。

2、泛伊斯兰主义的负面影响

如果说, “古典泛伊斯兰主义主要体现在一些民间的德高望重的伊斯兰宗教学者的活动上, 那么, 新泛伊斯兰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世界性的伊斯兰组织的行为上, 泛伊斯兰主义的真主主权理论, 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政教合一[6]”的封建专制帝国。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之间的对抗等同于民族所有成员之间的对抗, 因而相信, 攻击对方任何目标都理所应该。这种悖论给恐怖主义提供了道义上的合法性, 加上宗教极端思想为其提供精神上的驱动力, 酿成今天层出不绝的宗教恐怖事件。这其实也是新疆问题的思想根源所在。

3、情感激发、煽动功能与族际排斥隐患

宗教的非理性特征引发宗教狂热, 它是从幻想出发而非用理智去认识事物。这像是一桶随时会爆炸的火药, 一星半点的火种即可带来毁灭。而在一些外因的作用下, 这种不理性的宗教情感通常很容易激化而走向极端并且引发恶性暴力行为。

四、宗教与现代化的调试与互动

对于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 许多人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相互对立”, 其实问题并远非如此简单。

就两者的外在关系而言是对立的。在许多方面, 伊斯兰教本身比较严格的教规和政教合一的特点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对新事物的接受, 因而阻碍穆斯林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伊斯兰教自身的改革。穆斯林思想家大都只一味强调伊斯兰教自身“活力”, 不愿或者是不承认其他有利于伊斯兰教自身或者伊斯兰教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形式。[7]

就二者的内在关系而论, 是和谐统一的。首先, 伊斯兰教是一个有着多层次结构的实体。每一个层次都体现出圣俗统一的特征[8]。翻开历史不难发现, 伊斯兰教固有的传统便是不断调节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以达到圣俗的和谐统一, 随着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建立, 伊斯兰世界一方面着手重新确立伊斯兰一贯主张的信仰和理性调和的价值、圣俗统一的价值系统, 一方面努力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对伊斯兰教义和教法进行必要的适应现代化的解释;在教法领域内进行适当的改革;理性主义再次受到重视等等[9]。

简言之, 宗教既有能与现代化相适应, 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 又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一面, 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宗教问题, 努力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使宗教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伊斯兰教的教义及宗旨[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2927.htm.

[2]谢贵平.《试论新疆伊斯兰教的双重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构建》, 《塔里木大学学报》[J/D], 2008 (3) .

[3]阿依古丽.《论伊斯兰教在构建和谐新疆中的积极作用》, 《新疆师范大学》[J/D], 2006.

[4]闫文虎.《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国际政治研究》[N], 2002 (2) .

[5]闫文虎.《论国外敌对宗教组织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N], 2002 (6) .

[6]伊斯兰教的教义及宗旨[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2927.htm.

[7]杜红.《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 《世界宗教研究》[J], 1997 (1) .

[8]金宜久.《试论伊斯兰教的政治活力》, 《西亚非洲》[J], 1990 (2) .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篇3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其先知穆罕默德,大约在公元570年出生于麦加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他出生时,父亲阿卜杜拉已经亡故,6岁时母亲阿米娜去世。年幼的穆罕默德由其祖父阿布杜拉·穆塔里布抚养,两年之后祖父也撒手人寰,随后他的叔父艾布·塔里布接着将穆罕默德抚养。他从小没有受过教育,而是从事放牧一类的劳动。在12岁时,他曾跟随伯父参加一支商队前往叙利亚,在归途中遇见一位叫贝希拉的基督教隐士。这位隐士在他的两肩之间发现有先知的印记,嘱咐他的伯父要防范犹太人加害于他。成年以后,他才到氏族以外去谋生。在25岁时,他受雇于诺法勒族年届40的富孀赫蒂彻,替她经理商务。穆罕默德因在经商中的表现博得这位富孀的好感,后来她向穆罕默德提婚。结婚后,穆罕默德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从此摆脱为人帮佣以维持生计的贫寒困境,有了闲暇去思考郁结于心的种种问题。他经常去麦加城北希拉山的一个山洞静居隐修,沉思冥想。从他结婚后到“为圣”前的15年生活,记载很少。据说,他在35岁时得到了“艾敏”(忠诚可靠者)的称号。

约在610年的一天夜晚,他在希拉山洞里突然接到了启示。事后,他得到了亲属赫蒂彻和韦赖盖的支持,肯定这是他“蒙召”的天启。不久,他又奉到启示:“你应当起来,你应当警告”(《古兰经》)——他作为族人的警告者,浩劫的预言者,负有制止现世罪恶的使命宣传者。从此在麦加以安拉的名义传播启示。

最初,穆罕默德只在至亲密友中传道。最早的皈依者是他的妻子赫蒂彻、堂弟阿里和释奴宰德。在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物是艾布·伯克尔。经过3年的准备和酝酿,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道。这时,他仅确信自己有责任向族人传达警告,号召改悔,以避免在末日审判中遭受惩罚。他的传道没有遇到强烈反对,很快就集合了40多名追随者。这些人有麦加统治家族的失意子弟,中小氏族的重要成员,各氏族的依附民、释奴和奴隶。他们比较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富分化的后果,或者出于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排挤,因而对于背弃传统道德,不顾一切地聚敛财富和控制贸易的行为极为不满。从早期经文看,传道的核心是强调死者复活和末日审判,指责排斥亲戚穷人,欺凌孤儿弱者,侵吞财产,唯利是图的行为。没有直接提出任何社会改革的主张,甚至既没有强调真主独一,也没有谴责多神崇拜。正是这些以真主名义发布的启示,直接或间接地抨击了麦加富豪的世俗观念。

615年,穆罕默德号召信奉真主独一,公开反对偶像崇拜,伊斯兰教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麦加贵族对穆斯林的迫害日甚一日,据说有两批穆斯林先后迁往阿比西尼亚避难。穆罕默德及其主要追随者依赖氏族的保护继续坚持传道。麦加上层的反对者担心穆罕默德的传道会影响部落统一和贸易收益,至少会损害麦加作为集市和朝拜中心的地位。他们还意识到,启示的道德诫命与他们的致富手段和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对于中小氏族的同情及对麦加现实的否定,势必要否定维护既得利益的部落宗教。因此,真主与偶像不能并存的信念,随着反对和迫害逐步升级,一步一步地推动穆罕默德走向宗教革命。

617年,麦赫祖姆氏族首领艾布·贾赫勒组织全部落对哈希姆和穆塔里布氏族实行“联合抵制”:断绝商业往来和通婚。这时,虽有哈姆泽、欧麦尔等重要人物入教,穆斯林的处境仍无改善。到619年,赫蒂彻和艾布·塔里布相继去世,穆罕默德不久就失去了氏族的保护。他不得不到部落之外谋求发展。在麦加周围的游牧部落中,他遭到拒绝,前往塔伊夫活动,结果被驱赶出来。只是在取得另一氏族的庇护后,他才得以返回麦加。

620年,叶斯里卜的哈兹拉吉部落6名成员在乌卡兹集市上遇见穆罕默德,接受了安拉独一的信条。翌年,12名麦地那人在麦加郊外的阿喀巴与穆罕默德订立誓约,并且皈依伊斯兰教。622年夏季,75名代表来到麦加秘密与穆罕默德再次订立誓约,并且邀请穆罕默德到叶斯里卜。大约在3个月内,穆斯林分批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这就是著名的“希吉拉”(意为“迁徙”)。后来把希吉拉之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最后,穆罕默德和艾布·伯克尔避开麦加人的防范,于9月24日抵达麦地那。

“希吉拉”以后,麦地那出现了大量的宗教皈依,他们邀请穆罕默德,主要不是把他作为尚未定型的新宗教的先知,而是按照传统惯例解决争端的仲裁人。伊斯兰教对他们的效用,首先还不是作为一个新宗教,而是保障安全和恢复秩序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制度。穆罕默德就有可能突破氏族制的外壳,以信仰为纽带建立一个完全新颖的社团“乌玛”(Umma)来满足现实的社会需要。乌玛是不同于其他部族的统一社团,开始还是一个由不同血缘和信仰的全体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组织。乌玛的首要目标是制止内部仇杀。在一切争执提交并服从真主及其使者仲裁的要求下,具有立法权的政治权威开始确立。同时,乌玛还取代氏族为每个成员担负偿付赎金和血金的义务,并尽量调整内部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乌玛的对外职能是反对共同的敌人。章程宣布的敌人是麦加的古来什人。

穆罕默德在建立和巩固麦地那社团、制止内部仇杀后,就开始对麦加的攻击。624年,他亲自率队伏击麦加的一支大型商队。商队事先得到风声,改道返回了麦加。穆斯林在白德尔与麦加的援军遭遇,结果以少胜多,杀死了艾布·贾赫勒等反对派领袖,缴获不少战利品和俘虏。这场小规模的冲突,作为真主福佑的证明,使伊斯兰教赢得了麦地那人的信服,并为穆罕默德的权威奠定了牢固的基础。625年,艾布·苏富扬率兵在伍侯德战役挫败穆斯林后撤军。经过两年的准备,艾布·苏富扬又组成一支万人联盟军前来决一胜负。穆罕默德下令在麦地那北部易受骑兵冲击处挖壕固守。联盟军围攻40天一无所获,终因粮草不足、人心涣散而溃退。这次战役后,穆斯林在战略上由防御转入进攻。

对于麦地那的犹太部落,穆罕默德曾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承认他是《申命记》中预言的先知。但犹太人极力否认他的先知身份,诋毁他的教义,导致他与他们决裂。随后,穆罕默德改变了礼拜朝向,确定易卜拉欣为克尔白建造人和朝觐发起人,规定莱麦丹月为斋月。在军事上,他抓住每次战役后的时机,对犹太部落实行各个击破,逐步消除了犹太人的威胁,到627年末,

麦地那团就成了单一的穆斯林社团。

628年春,穆罕默德获悉麦加有人主张妥协,就号召利用朝觐向麦加进发。由于结盟的游牧部落没有响应,他与古来什部落订立侯德比叶协议,实际上对麦加作了让步。为了平息穆斯林的偏激情绪,他于夏季挥师北征,攻陷犹太人的据点海巴尔绿洲。630年,一起偶然事件破坏了候德比叶协议,穆罕默德乘机出兵占领麦加,下令捣毁克尔白的全部祭坛和偶像,并赦免了麦加的居民。接着,他又在侯乃尼击溃一支正在集结的部落联盟军,穆斯林社团成了半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631年,他率军北征塔布克,那里的基督教和犹太教部落望风归降,以缴纳贡赋换取穆斯林的保护。半岛各地的阿拉伯部落纷纷前来表示归顺。朝觐时,他派艾布·伯克尔带队前往。随后又命阿里赶去宣布:4个月后非穆斯林不得进入麦加;若不皈依伊斯兰教,以前与各部落所订盟约均将废除。这一“禁朝”的命令毫无阻碍地得到遵守,充分说明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力量。

632年,穆罕默德亲临麦加指导,参加第一次只有穆斯林前往的朝觐。他改革了旧的宗教仪式,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宣告了伊斯兰教的胜利。3个月后,他在麦地那因病逝世。

伊斯兰教尽管产生于麦加,但其主要特征却是在麦地那时期初步定型的。长期的部落战争造成的严重灾难,产生了对超越部落之上的权威的需要。麦地那社团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建立的。由于隐蔽在共同信仰中的地域关系取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它就成了第一个突破氏族制外壳的新型社团,开始了对阿拉伯部落社会的根本变革。真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顺从真主及其使者成为首要的宗教义务。穆罕默德在宗教统一的号令下制止部落战争的努力,符合广大部落民的利益和愿望。穆斯林之间的教胞关系,为阿拉伯人提供了一种远比血缘关系更为稳固和广泛的社会纽带,成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前提。麦地那社团建立后,面对大量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启示的内容转为以“立法”为主题。《古兰经》的这些立法,根据现实的需要,对社会结构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关于财产继承和婚姻制度的改革最为重要。穆罕默德通过遗嘱制度确认了个人支配私有财产的权利,否决氏族的所有权;同时逐步改革父系男亲属分配遗产的惯例,肯定了直系血亲(包括女子)的继承权。这些规定本身说明,个人、家庭和社团(国家)正在取代氏族和部落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此相关的是对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改革,鼓励建立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规定了妇女或寡妇改嫁前的“待婚期”,以确定是否有孕。这一规定的目的,显然是要辨明亲子女确凿无疑的身份,以保证将来以亲生子女的资格继承遗产。不过,穆罕默德的中心任务仍在于将麦加时期的教义付诸实践。他始终坚持“真主独一”的教义,逐步形成洁净、宣礼、礼拜、斋戒、天课等礼仪制度,大都简单易行。他的宗教理想和信条必须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他完成的社会改革,顺应了由部落向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因此,他的逝世并没有带来伊斯兰教的瓦解,而是紧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首先是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和对外征服,随后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 篇4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跨越式发展的世纪,我们能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步伐,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能否真正实现。通过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穆斯林同样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今年二月,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一重大部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动,努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更好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贾庆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至关重要。不久前颁布实施的《宗教事务条例》,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切实加强对宗教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宗教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是党和政[找文章到好范文-/-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府在宗教工作方面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三个离不开”,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宗教与民族关系,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适应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伊斯兰教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昌明,但宗教仍然发挥重要影响。宗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交融互动、相互作用的,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状况相适应,才能生存,并通过变革求得发展。宗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之相协调,是宗教本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被宗教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所证明。

1、伊斯兰教的社会和谐观

在中国古代人们主张“以和为贵”、“息事宁人”、“阴阳以柔”的和谐思想,人们尽量避免事物双方的矛盾,从而促成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伊斯兰教同样也是以和谐为美的思想,这种和谐思想根源于人们对宇宙及身边事与物的参悟。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体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人与自然均是安拉的被造物,并且自然先于人类而诞生,但自然确是为供人享用而创造的。安拉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类高贵及其它生命体所不及的优待。安拉为人类提供饮用:“我派遣滋润的风,我就从云中降下雨水,以供水你们饮料”(15:22),安拉为人类提供衣食:“他创造了牲畜,你们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饥,还有许多益处。”(16:5)自然为人类服务,而人类对自然必须加以善待,并非征服。人类应当遵循生命法则,在长期利益中保护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相互往来。伊斯兰教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不是建立在自然法则约束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就像对自然生命的善待出于对安拉的敬畏一样。《古兰经》中说:“你们把牲畜赶回家或放出去吃草的时候,牲畜对于你们都有光彩。”(16:7)因此,伊斯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辅助、相互渗透,近似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人与人的和谐同属于和谐的另一因素。伊斯兰教有关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有别于中国古代的“息事宁人”,并且伊斯兰教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分为了若干种。在婚姻家庭中,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也有妻子的义务,《古兰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是她们的衣服。”(2:18),这正体现了夫妻间的亲密无意和互相体贴,从而构筑起丈夫与妻子间的和谐。在母亲与子女地关系上,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不仅以血缘维系母子情深,并以信仰的最终归宿引导穆斯林去积极维护母子间的和

谐。在社会中,商人之间同样要保持和谐、以诚相待、以公平为经营之首要原则,没有“无奸不商”的谬论,例有把持安拉之称的忠告,从而使得商人与商人经营者与消费者建立起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和谐。“天下穆民皆兄弟”是伊斯兰教对人与人间和谐关系的最高总结,别说是有血缘之亲,即便是陌生的路人,似乎都有种内在的默契。

2、伊斯兰教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伊斯兰教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伊斯兰教之所以逐渐由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演变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就在于伊斯兰教在不断与新传播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相互影响与渗透中得到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伊斯兰教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适应在新传播地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过程。

穆斯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她的先民踏上中华大地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及这块大地孕育的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综观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其文化载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如何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心系中华、共依共存、同担荣辱、一起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渊源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一脉相承,有着丰富的内容。

就拿我们云南来讲,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处于大分散状态的回族,除主要与汉族杂居外,还与白、彝、苗、纳西、藏、傣等兄弟民族交错而居,或与村为邻,或同村而居,互相间有着密切联系。故云南回族的语言和文化,除受汉族的强烈影响外,必然受共同居处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乱、曼赛两寨的穿傣服说傣语的“傣回”(帕西傣)、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穿藏服说藏话的“藏回”、大理白族自治州穿白族[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服装说白族话的“白回”、“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彝回”一样,都是早期回族进入傣、藏、白、彝族地区,与当地民族长期来往、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和创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团结、积极向上的人文景观,和谐社会的建设群体效应。

三、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当前,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没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人人都应为促进社会和谐出力,为社会安定有序尽责。近段时期,日本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以及所采取的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错误行为,引起了北京、上海等地部分群众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涉日游行活动,对于广大群众和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我们是充分理解的。但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一定要冷静理智,依法有序。我们要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含义,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一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伊斯兰教界在新时期明确提出“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把爱国和爱教统一起来;如我们云南穆斯林素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并且确认爱国属于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翻开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到,回族只有统一祖国的功劳,绝无分裂祖国的行为。即使是民族斗争的特殊时期,云南回回民族一方面为了所对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而进行浴血奋战,另一方面又要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忘捍卫祖国的利益。在伊斯兰教道德方面,大力宣传“弃恶扬善”,“公平平等”,“不奸淫、不偷盗、不说谎”等道德规范,这些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相符合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广大穆斯林群众,对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团结和动员广大穆斯林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实际上,以伊斯兰教道德思想教育广大穆斯林群众履行道德的这一过程,也就是促进三个文明稳步发展的过程。宗教从其最终仍属受动于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而言,总体上正在无可逆转地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它的稳定社会的功能,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恰恰应该受到积极的开发和运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作为教职人员,我们同样要认真学习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用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仰,团结奋进,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尽力。

节日的城市和乡村作文 篇5

中午饭还没有来得及吃,却又忙碌了整个下午,等所有的任务完成,外面已是昏暗,凉气逼人。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非常拥挤,学生放学了,工作的夜都下班了,但是总算不太冷,尽管手脚还是冰凉的。

车子缓缓启动,抬头随意一瞥,窗外,竟然流光溢彩!街道两旁的小树上,缠绕着小彩灯,有纯银色的,有纯宝石蓝色的,有纯红色的,还有各色间杂的,一霎那,那些树,就美丽了起来,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梳洗打扮,在回家的时候,尽显她的妩媚。路灯,散发出暖心的黄,她们从高处慢下来,车子、行人,就全部藏在她的心中……大小商店的门前,银行的滚动屏幕上,饭店的前方空地上,都被装饰一新,有些金黄色的小灯泡聚起来,像极了家乡从墙头上垂下的迎春花,一缕缕,可见可爱。就连架驶车子的尾灯,都通红耀眼,漂亮极了!

节日,总是城市先知道,先迎接,先有气氛。而此时的乡村,会是怎样的呢?各家的大门,可能已经插上插销了,看家狗蹲在窝里,闲散的`想着心事。鸡窝里的热闹已归于平静,偶尔有权威的“讲”几句话,就各自低声附和了。屋里,隐约透出昏黄的光,房间里传出孩子们的笑声,一阵阵的,声音并不大。电视里的广告总那么卖力的演,一遍遍,从来没有厌烦过,孩子们也有兴趣的跟着学,早就会背了。无订单上空,是广漠般的深邃,有月儿,有星辰,争相比美……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 篇6

主题思想:

该作文题目是为什么当今西方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请说明理由。面对这种题目,首先我们需要阐述现象,然后再说明理由,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让人一看就知道笔者思路清晰。

要点提示:

1、读懂题目,把握题意。

2、第一段,写明主题,阐述主题的现象。该文主题是西方节日的.盛行,我们则需将在中国出现的这种现象简单阐述一下就行。

3、第二段,分点论述,说明原因。第一段阐述了现象,第二段我们则需要阐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第三段,总结全文,说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例文:

Western festivals and China’s traditional ones

With rapid spreading of western cultures, there is a grow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prefer western holidays to traditional ones. When Christmas or Valentine Day comes, youngsters flood into bars, restaurants, or department stores to celebrate these festivals, while they know little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 reason behind such kind social phenomenon is obvious: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mass media and consumerism, festivals and holidays from abroad are labeled as fashionable, new and unique, while traditional ones are something out of date and old. Young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regarded western life style especially the life depicted in Hollywood films as their ultimate goal of life. As a consequence it is no wonder that Chinese young people have much more passion on Christmas than China’s Spring Festival.

伊斯兰教对其后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篇7

本文所论述的是伊斯兰教与其后阿拉伯文学的关系。

1、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宗教和文学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两者都不是消极被动的居于文化体系之中, 而是依据各自的规则, 积极主动的与外界发生关系, 与此同时, 两者在文化体系中也相互发生关系。前者决定着后者的内容、主题、价值导向;后者则用自己通俗易懂的形式体现着前者的思想精神。且双方都要求对方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2、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学的关系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1) 伊斯兰教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伊斯兰教兴起前的“蒙昧时期”, 阿拉伯半岛部落林立, 血亲复仇屡见不鲜, 南北阿拉伯人语言不通, 严重影响了阿拉伯文学的发展, 因为语言不通, 所以人们无法对彼此的文学产生共鸣, 而文学作品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也困难重重。

只是在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降世之后, 一方面是因为《古兰经》采用北方阿拉伯语, 所以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北方语成了南北方阿拉伯人用以书写、思维、生活和从事文化事业的共同语言, 使阿拉伯人达到了语言的统一, 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扫清了语言障碍。另外, 重视教育的伊斯兰教为文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先知的鼓励下, 阿拉伯半岛游学之风盛行, 学者们热心从事教育, 传播学问。此外, 在早期穆斯林的不断征战中, 清真寺不仅仅是宗教场所, 而且还具有教育功能, 因为清真寺里既有大量受过教育的学者、毛拉, 还保存大量书籍, 他们为了更好的传教, 便使用一些文学性的语言, 从而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 随着穆斯林征服活动的不断进行, 伊斯兰教为阿拉伯文学开辟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阿拉伯文学在伊斯兰教的“掩蔽”下, 吸收和借鉴印度、波斯、希腊等国文学艺术的长处, 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自己。并且, 在伊斯兰教世界化的同时, 阿拉伯文学艺术也开始了它的世界化历程。而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本身就是一部很美的散文, 为后来阿拉伯文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综合以上几点, 我们可以说伊斯兰教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

自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以来, 他便积极地推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事业。经过四大哈里发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 阿拉伯半岛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因而伊斯兰教便自然而然地在阿拉伯半岛取得主导地位, 成为阿拉伯半岛社会的主流精神。而作为阿拉伯社会的附属物——文学必然要为国家宣传主流思想服务。因而伊斯兰教便决定了阿拉伯文学的主题, 即文学以反映和表达伊斯兰教教义、教法, 以及其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 提倡、宣扬《古兰经》重视人的思想、仁爱互助、仗义疏财、宽以待人、尊老爱幼、保持生态平衡等主张。伊斯兰教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决定了阿拉伯文学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情意浓郁的爱情诗, 还是歌颂英雄豪杰的小说与散文, 都体现出了对真主, 对先知的无限忠诚与服从。因此, 阿拉伯文学带有浓重的伊斯兰教底蕴。由于伊斯兰教是阿拉伯社会的主流思想, 因此, 阿拉伯文学在取材上也会紧靠与安拉、穆圣, 以及《古兰经》、圣训有关的题材, 也就是说伊斯兰教为阿拉伯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阿拉伯文学作品来源于穆斯林的社会生活, 又反过来指导穆斯林的生活。最后, 伊斯兰教决定了阿拉伯文学的生存环境, 在阿拉伯政教合一的社会大环境下, 作为历代政权宣传工具的阿拉伯文学是无法超越这一事实的, 所以阿拉伯文学具有很强的政治宗教色彩。

3) 阿拉伯文学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载体

阿拉伯文学是一定时代阿拉伯社会情绪的反映, 它的表现方式是诉诸于感情, 而伊斯兰教也具有很强的感情特征。因此, 伊斯兰教竭力以文学为表达方式, 并使其成为伊斯兰教情感和宣教的媒介。伊斯兰教属意识形态范畴, 其教义、教法以及主导思想通过它的载体———阿拉伯文学被运送到穆斯林的灵魂深处。阿拉伯文学作品中那一句句, 一声声“安拉保佑”, 体现了伊斯兰教认主论的观念。而埃及诗人蒲绥里的长诗《斗篷颂》歌颂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伟大事业, 后被译成多种世界文字, 把穆圣的事业和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 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伊斯兰教。通过文学来传播宗教是比较方便的。由于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不同, 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教心理, 那么如果他教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传入, 势必引起双方的冲撞。而文学则不同, 它以动人心玄的情节, 轻而易举的扣开外族人的心扉。所以说, 阿拉伯文学以它特殊的身份, 承担起传播伊斯兰教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4)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学有相同之处。

二者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属于上层建筑, 又会反作用与经济基础。伊斯兰教充满着对人类和平共处以及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正因为伊斯兰教反映的是现实生活, 所以阿拉伯半岛强大的思想武器———伊斯兰教便有广大社会基础。而任何文学创作都不是机械、呆板的再现现实, 而是通过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来创造精神产品。由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学相通, 所以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教化民众是二者功能上的相同点。只是伊斯兰教以宗教信仰的方式, 达到净化穆斯林心灵, 规范穆斯林行为的目的。而阿拉伯文学则是以艺术的形式,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构造故事情节, 对穆斯林的各种生活起到导航作用。二者以不同的方式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3、结论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学从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学的决定性因素, 阿拉伯文学忠心地服务于伊斯兰教。

不光是阿拉伯文学, 其实我们无论研究任何一门与阿拉伯有关的问题, 都必须结合伊斯兰教, 因为只有了解了伊斯兰教, 我们才会领悟到阿拉伯问题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海伦, 《宗教与文学》,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纳忠, 《阿拉伯通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

[3].汉纳·法胡里, 《阿拉伯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4].朱凯、史希同, 《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 北京,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节日来历和习俗 篇8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 1

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

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国庆节

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中国教师节

教师被人们称为“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受到全社会尊重的一种职业。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定教师节为 9月10日,是考虑到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师生要有新的感觉。新生入学伊饱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促进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国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12月25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同时也是普遍庆祝的世俗节日。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期与时值仲冬的农节和太阳节这两个非基督教节日巧合,因此庆祝习俗来源不一。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12月17日农神节是寻欢取乐、互相馈赠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义之神密特拉的生日。古罗马人在元旦用青枝绿叶和灯火装饰房屋,并向儿童和穷人赠送礼物。条顿人各部族渗入高卢、不列颠和中欧等地,又带来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的宗教仪式。于是,有了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大木形糕饼,张挂树枝、陈放枞树、访亲问友、来往馈赠等庆祝活动。象征温暖和长寿的火与灯光,一向是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内容,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习俗都是如此。常青树象征奋斗生存,自从中世纪以来就与耶稣圣诞节庆祝活动发生联系。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欧教会的圣诞节日期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国际儿童节

1925年8月,世界5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发表了爱护儿童、保障儿童福利的宣言。关心儿童的各国代表,对于救济贫苦的儿童、避免让儿童从事危险的工作,以及怎样养育儿童等问题,纷纷提出建议。大会结束后,各国政府先后订立儿童节。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年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父亲节

第一个提出建议确定父亲节的是华盛顿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庆祝活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于是给当地一家教士协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该协会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获得了通过。

1910年6月,人们便在此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已故的人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亲在世的人则佩戴红玫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开始时父亲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为父亲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则用衬有一片绿叶的白丁香作为父亲节的象征。直到1934年6月,美国国会才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

母亲节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 Amanm、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于1905年世纪,在母亲去世时,Amanm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年),Amanm 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Amanm 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推荐阅读:

上一篇:机关干部竞职演讲稿下一篇:工程测量学心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