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节日小学生作文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中的节日小学生作文(精选6篇)

我心中的节日小学生作文 篇1

我心中的节日是发型节,我设立这个节日的原因是,小朋友们在普通的日子里几乎都没有漂亮的发型,我把这个节日设在六一儿童前一天,因为后一天就是六一节了,正好用昨天的发型来参加六一,所以我要设定一个发型节。

我们是这样度过发型节的,我把大家请到一个绿草地上,这里有一些弄发型的工具,还有一个超大的布,我们要坐在上面。帮别人制作自己想到的发型,还要分两人一组,一个人要帮另一个人做发型,做好了,另一个人就要帮她做发型,最后看着谁把别人的发型做的最漂亮。想到这里,我邀请的好朋友都到齐了,有苌灵君,刘雨鑫,龚程,郭思悦,杨雨佳,他们都到了,然后我说”请大家坐在布上听到我说游戏规则,我要分一下组,长灵君跟刘雨欣,杨雨佳跟我,龚程跟郭思悦,游戏开始时,我要把头发给散开……游戏规则讲完了,我说预备开始,他们就把头发给散开了,有的先弄的卷一点,再扎起来,有的弄得像一朵盛开的花,我亲切的地跟杨雨佳说:“我亲切地跟杨雨佳说,请把我的头发弄卷一点,再帮我扎在头上。”三个人弄好了,我说现在换人,然后我帮杨雨佳扎头发,刘雨鑫就帮苌灵君扎头发。郭思悦就帮龚程扎头发,我心中就想:“杨雨佳一定喜欢扎麻花辫,杨雨佳温柔的对我说请帮我扎一下麻花辫。”我愉快的说:“好的。"

我们获得了发型奖杯,我真为他们开心,其他人也为他们开心,是龚程和郭思悅。

我心中的节日小学生作文 篇2

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文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关注学生自身实际的体验和感悟, 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下面以《祖国在我心中》这篇演讲稿的教学为例, 具体谈谈在作文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

一、价值观:向人心喊话———范文聚焦正能量

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启蒙阶段, 模仿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模仿能产生表象, 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 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 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中的仿写教学, 是历来最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 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作文教学手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纯熟运用语言打基础, 还能让孩子们在学习别人佳作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提升和感悟, 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文章立意上有所拔节。

《祖国在我心中》这节课要求学生写演讲稿, 对于刚上六年级的孩子来说, 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 都是很大的挑战。怎么办?只有借助范文, 让孩子们在学习范文中慢慢了解“祖国”这个题目该如何选材, 同时学习该如何写演讲稿。

1. 悟———精心的取材穿透价值观

取材是习作中第一环节, 它决定文章立意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学习范文的取材, 恰如给了他们一根拐杖, 可以帮助其拓宽思路, 多角度思考。

在《祖国在我心中》的教学中, 教师呈现两篇范文, 第一篇是《我是演说家》冠军得主梁植的演讲稿节选。他以《回家》为题, 以土尔扈特东归历史为引, 表达了“回家不需要理由, 不回家才需要理由”的博大情怀, 情动两岸。让孩子们了解到梁植心系祖国统一, 就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这篇范文本身就翻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篇章, 没有说教, 就是通过从自己民族的故事说起, 说到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谈到台湾问题,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用演讲的形式传达给孩子们, 让他们了解演讲稿不仅要结合具体事例表达观点, 还被演讲者梁植那真挚而深沉的爱国热情所打动, 产生对于“爱国”和以往不一样的想法。第二篇以孩子的口吻写自己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立志读书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这篇演讲稿的选材还可以写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也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因为有范文做参考,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被打开了。很多学生选材的角度相当的独特, 他们一方面是在模仿范文, 一方面又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简要摘录两篇:

“我爱读中国的古典诗词。小时候跟着妈妈念: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上小学时我沉浸在‘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美好意境中……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就是把祖国放在心中。”

“天空不再湛蓝, 空气中充满雾霾, 保护我们的环境, 让我们同在蓝天下, 拥有纯净天空。”

2. 学——巧妙的构思承载价值观

文章的整个框架, 一般孩子都很难在落笔前明确的构思好。两篇演讲稿范文, 都有结合具体材料表达观点。学生听梁植的演讲视频, 总结出“回家”是他的观点, 土尔扈特东归, 香港、澳门回归是他表达观点的具体材料。他就是这样结合具体材料表达观点的, 孩子们顿时清晰了解到写演讲稿的窍门所在。第二篇范文的教学, 改变了视频播放的形式, 直指文字表达, 出示演讲稿全文配以朗读, 孩子们在听的同时, 更关注演讲稿的结构和表达, 再次强化演讲稿“结合具体材料表达观点”这一要义。这么一来二去, 孩子们对于之前很陌生的演讲稿的写法特点, 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把握。

3. 仿——恰当的表达诠释价值观

很多学生可能有很好的构思, 取材内容也相当精彩, 可内容写出来干瘪乏味, 不够生动。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表达技巧。语汇的积累和灵活的组合运用都是靠平时的多读, 而读后有意识的模仿能够让他们掌握技巧, 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比如梁植的《回家》在写法上, 处理材料详略得当, 详述土尔扈特部落东归, 简要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事例作为补充。“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一片浓雾白茫茫”梁植一开头就引用土尔扈特部落的民歌吸引观众。第二篇演讲稿不仅引用了名言“立志宜思真品格, 读书须尽苦功夫。”还运用了排比列举数据的方法:老师说, 今年, 我们12岁;6年后, 2021年——建党100周年, 我们18岁;34年后———2049年, 建国100周年, 我们46岁……我们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使演讲稿颇具气势, 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鉴范文进行仿写训练, 让他们掌握演讲稿的一些基本技巧技法,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以读促写, 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价值观:向信仰膜拜———思辨凝聚正能量

立意的思辨色彩是高年级作文一个关注点, 也是中小衔接的关键, 要想孩子在中学有思辨能力, 写出具思辨色彩, 强调理性思维的文章, 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课堂就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思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行, 要想写出好作文也很难。

什么是思辩?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思辩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 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人立身处世和迎接社会挑战的必备武器, 掌握和运用它, 会使人终生受益。笔者认为, 有思辩作前提, 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会多一些体验而少一些说教。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渗透其中, 实为一举多得。

许多作文题, 都暗含了哲理思考的因素, 只要我们跳出题目, 反观命题的意图, 都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思辨性因素。《祖国在我心中》就是一篇极具思辨色彩的作文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多让学生思考事物间“大与小”“远与近”“正与反”的关系。

谈到“祖国”, 学生一般就会谈到祖国幅员辽阔、大好河山、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等令人骄傲自豪的层面, 写出来的演讲稿就会如出一辙, 都是高大上的赞歌, 离学生生活很远, 大多是大话空话甚至假话。其实, 祖国, 可以从环境保护带来的重大意义来谈;可以从社会存在的文明层面来谈;也可以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谈。为了把“祖国”这个大的题材拉近到学生身边来, 教师告诉学生说:“祖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从未离开。梁植心系的是国家大事, 但是, 不同的人在谈这个话题时, 角度不同, 请看一段新闻采访。”教师在课堂上播放CCTV在国庆节对市民关于爱国问题的采访片段, 片段中一个游客说爱国就是帮一个没有带钱买门票的老人垫付;一个菜农说爱国就是卖放心蔬菜……于是, 爱国在孩子们心中变成具体的行为, 大的话题立刻化成了身边的小事。

一般来说, 当激发了孩子们对于爱国的“骄傲与自豪”的感情后, 当孩子们的思路已经从名人、名胜和国家大事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来, 就可以动笔了。但是笔者在教学到此处时, 宕开一笔, 抛开“骄傲与自豪”不谈, 借网络青年作家周小平的视频《你好, 我是中国》让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那里有清澈的河水也有被污染的河水;有湛蓝的天空也有雾霾漫天;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也有在贫困山区生活的孩子;有扶盲人过马路的文明中国人也有在海滩随地乱丢垃圾的中国人。视频最后的一句“她老旧凋敝她也焕发新生;她让人揪心也让人安心”———引发孩子们思考。在讨论中, 孩子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深沉, 有的孩子甚至思考改变农村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 有的则想到文明就该从身边做起, 做文明的游客, 做环保卫士就是把祖国放在心中。这就是思辨的力量。显然, 这样的立意细化得多, 深刻得多, 思辨性强得多。

我心中的节日作文 篇3

今年的春节也不外乎像平常人家般度过。排长队喝早茶,转楼阁赏春花,挤位置看烟火灿烂。一切热闹过后,人散楼空。就是这个特别的想法令我和两位难得一聚的堂姐,陪着我在麦当劳里彻夜不归,谈心至天亮。虽有些胆大妄为,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它也被允许了。

就坐在麦当劳的.隔窗位上。浅浅透亮的一道窗,感觉就像把麦当劳里面与街道外面隔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纷纷扰扰的街道,人们热闹的欢呼,在广场上玩着猜谜,点着蜡烛,绕过灯笼,看着魔术。看着他们的热闹,就像一出红红火火的戏。

“表姐,新年有没有什么愿望啊?”

“嗯,所有的人都身体健康。”

“你没有属于自己的愿望吗?还是秘密?”

“你说的是什么话,好吧,让我想想。”

表姐终于忍不住睡着了。多么体贴,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啊。我望着她那恬静的脸庞,心里酸溜溜的。这就是爷爷最爱的孙女。在过去的回忆里,我大多看到的是我对这一切的不屑和我行我素。原来,一切心结由此而来。这使我看清了在层层包裹下流露出的渴望与追求。与月亮对视,我心中暗暗取消过去因幼稚而许下的愿。

天亮了,窗的隔痕不再明显。窗里窗外浑然一体。我与表姐的心也如此。一切的隔膜在昨夜已彻底的瓦解。

我心中的节日糖果节四年级作文 篇4

有一天,我在家写作业,心想:这个周末的作业可真多啊!要是能来颗美味的糖果该多好呀!想着想着,我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设立一个糖果节,那不就行了吗?对,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忘掉学习的烦恼,还能让大家一起享受品尝糖果的乐趣呢!

在那一天的早晨,放眼望去,琳琅满目的糖果点缀着大大小小的店铺。令人惊讶的是,不管男女老少,手上都带了用糖果制作的手链,朋友之间还会互相赠送各种形状的友谊糖果手链。

下午,每个城市都会开展制作糖果的大型活动,由专业制糖的叔叔阿姨协助大家完成制作糖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糖果作品。大家制作的糖果形状多种多样,有可爱的小狗、胖胖的熊猫、凶猛的老虎……口味也非常的繁多,有草莓味的、有菠萝味的、有苹果味的…。

到了晚上,会举行一个“糖果晚会”,大家唱的唱,跳的跳,一边吃着美味的糖果,一边享受着着快乐的时光,个个脸上洋溢的.甜甜的笑容。

我打算把糖果节设立在每年的12月31日,因为那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想让大家在最后的这一天里玩得开心,甜蜜地开启新的一年。

我心中的节日 篇5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元宵节等。如果让我设立一个节日,我会设立免费节,因为这个节日可以给一些贫穷的家庭带来快乐与希望。

我想把这天设立在每年的10月7日,因为这天是我的生日。在这一天,所有的商店、超市和游乐场所都免费,让穷人家不花一分钱就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游乐场所满是欢声笑语,有的人在玩惊心动魄的过山车;有的人在玩阴森恐怖的鬼屋;还有的人在玩东碰西撞的碰碰车。校园里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些学生都是渴望获得知识的孩子们。在今天,他们终于能上学了,有了自己的课桌与座椅。还有许多人们来到美食店,一道道飘香四溢的美食让大家馋涎欲滴。他们一把接过美食,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大家一口同声地说:“这顿大餐真好吃啊!我从来没有吃到过如此美味的大餐”。

这就是我心中的愿望——免费节,让全世界的人们不管贫穷与富贵,都可以快快乐乐的度过这美好的一天。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篇6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 (学校和社会之间) 、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上一篇:《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下一篇:九年级数学备课组下学期教学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