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事故处理专家系统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电网事故处理专家系统概念

安控装置是电力系统的主要承载部件, 可以使电力系统平稳运行。近些年国内外发生的大停电事件表示了电力系统的弱性, 急需改进本来的控制手段, 实现百分百系统稳定的控制。智能电网作为下一代电力系统, 必定给电网带来异常大的冲击, 其中IEC61850标准作为关键技术, 也会影响电网的运行。其中的数据建模方法, 将些许逻辑节点排列形成安全稳控装置重要模型。

二、造成电网事故的原因

(一) 输电线路故障跳闸

电网出现的事故中, 输电线路发生的危险最多。在地区系统内, 跳闸断电的情况每月发生很多次, 主要在天气不稳定的时间段。长时间的电力系统运行计算发现, 电路的事故主要为瞬间事故, 长久持续的崩塌次数并不多, 但发生持续事故后很不好解决。输电线路跳闸后处理的基本原则: (1) 保持电力系统平稳, 尽快改变潮流分布, 使得联络线不会负荷及超稳定极限, 一定要让系统变化次数变回可控的范围; (2) 收集故障有关情况; (3) 判断跳闸线路是否可以进行强送。

(二) 系统振荡

电网的系统失稳主要包括失步失稳、低频失稳、还有机组对电网强迫失稳等情况。系统发生不稳定时若不加制止, 将可能导致系统解列、甚至瓦解等不可挽救的后果, 不可掉以轻心, 必须采取简单快捷的方法解决这种现状。发生震荡时处理的方法:

(1) 发电变电站需尽快采取方法改变电压的实时数据, 但电压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范围值; (2) 在确定频率处在不少于49.50赫兹的情况下, 频率持续上涨的发电厂降低有功出力直至系统稳定下来; (3) 频率减少的发电厂, 迅速改变有功出力, 直至稳定且恢复至正常数值;非正常情况下, 正在工作的调解员可发布消息对电力系统正在用电的用户进行限电或切除部分负荷。

三、稳控实际动作的采集方法

(1) 离线, 根据电力系统预计的可能出现的变化与事故, 通过离线算得出每一种事故下保持电网稳定需要的处理方法, 整理出决策计划表, 放置在设备中。当发生变化时, 通过比较与匹配, 寻觅处理方法。此解决方法虽然实现简单、动作效率较好, 但也存在大部分工作麻烦、不能便捷与实际状况符合的状况, 现在实施的区域平稳控制设备中大都使用此种方法进行判断。 (2) 准实时, 定期收集运行电力系统的实施状况, 与预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比较和分析, 生成策略储备表, 其电网运行状况主要来源于电力系统, 该方法能更好适应电网变化,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基于薛禹胜院士提出的EEAC理论建立的“在线预想计算, 实时匹配”在线控制技术和架构, 快捷便利搜集给定事故名称, 定时 (5min) 刷新控制过程中应用策略计划表。 (3) 实时决策, 依靠实时的运行方式方法及网络的不定时扰动, 及时给出控制的方案和数量。电力系统发生事故的结构复杂, 对于解决方案的给出需观察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时间与需要紧急解决的快速要求不符合。虽然装置的硬件技术现在已经有了快速的提高, 但还是不足以很好满足实时回复性, 给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因此这种方法仍然只是一种对技术的完美追求。

四、总结

通过使用这次调度事故预案的专家系统, 可以更快的自动生成符合规范的事故预案需求文档。还能够从现有的信息存储装置中自动取得所要求的准确内容, 才能使得在调度中无条件获取信息, 然后作为事故处理和解决的方案。可根据安全自动装置的信号和动作, 模拟判明故障元件, 自动判断故障元件和停电范围, 生成合理的处理方案, 给调度的工作人员提供快捷的帮助, 能及时更新电力系统的准确信息, 及时地反映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

摘要:近些年特高压建设工作的进行,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多种多样, 断面的数量日益增加, 控制规则日趋繁杂。目前单纯依靠运行人员对稳定规定的人工理解和记忆开展调控业务, 安全运行的风险和压力明显增加。但是每个地方电网的实际境况有区别, 安全控制与稳定控制的需求都不尽相同, 安全稳定控制目标复杂, 因此安控是电力自动控制装置中最复杂、通用性一般的装置, 缺少国内通用规则, 产品普遍性差。安控装置通过创造战略计划实现难度较高的控制理念。

关键词:故障应急处置,稳控系统,安全与风险识别,防范控制系统,调度事故预案

参考文献

[1] 吴红, 斌丁明, 李生虎, 等.发电机和负荷模型对暂态稳定性影响的概率分析[J].电网技术, 2004, 28 (1) :19-21.

[2] 王成山, 余旭阳.基于能量函数的暂态稳定概率分析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 27 (6) :5-9.

[3] 叶圣永, 王晓茹, 刘志刚, 等.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概率评估方法[J].电网技术, 2009, 33 (6) :19-23.

[4] 姚建国, 杨胜春, 王珂, 等.智能电网“源-网-荷”互动运行控制概念及研究框架, 2012, 11 (21) :1-6.

上一篇:关于如何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考下一篇:尿素合成塔检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