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对学生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教师人格魅力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条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本文阐述了人格、人格魅力的含义、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

第一篇:教师对学生论文

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研究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建立起教师权威。

初中阶段是不良师生关系出现的高发期,许多个案研究都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不满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其权威的“冒犯”。而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是他们觉得教师不够尊重和信任他们,因此会在某些事情上不服教師的管教。教师权威是研究师生关系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了解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特点十分必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法,以集中填答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并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对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从而为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4份,回收603份,有效问卷577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5.7%。被试年龄分布在11~14岁之间。

2.研究工具

教师权威认知问卷,用于测量中学生对教师各个领域权威的认同度。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晟、李琳琳编制,共27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师德与知识、情感、规则、道德、个人生活、处理方法)。该问卷采用五点评分的方式,通过同质性信度(克朗巴哈a系数)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内部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929。

师生关系问卷,用于学生评定师生关系、检验师生关系的状况。该问卷在以往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共16个项目,分为3个维度(满意度、冲突性、亲密性),采用五点评分的方式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该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在0.78~0.89之间,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926。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具体采用因素分析法、差异性t检验和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4.模型调整

通过对教师权威认知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与前人建立的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较低,所以拒绝了原来的结构模型,建立新的因素结构模型。在对新的因素结构模型进行调整之后,剔除载荷较低的指标,简化了结构模型,提取了情感、师德与知识、道德、规则、个人生活、处理方法六个因子,再对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发现各项适配度指数总体上都达到了适配标准(RMR=0.016<0.05,RMSEA=0.057<0.08,GFI=0.9 5 4>0.9。AGFI=0.9 2 2>0.9。CFI=0.975>0.9,PGFI=0.563>0.5),这说明新的因素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

二、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被试的得分分布状况可以发现,在情感、师德与知识因子(见图1和图2)上,91%的学生选择“完全服从”教师权威,具体来说,中学生更倾向于服从“关怀学生、行为举止文明、有钻研精神”等优良品格的教师;在道德、规则因子(见图3和图4)上,85%以上的学生选择“完全服从”教师权威,10%以上的学生选择“较服从”教师权威,具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对考试作弊、盗窃等问题的处理;在个人生活因子(见图5)上,62%的学生选择“完全服从”教师权威,27%的学生选择“较服从”教师权威,与情感、师德与知识、道德、规则因子相比,在个人生活因子上,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有所下降,具体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和生活小事上影响力较弱。

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倾向于完全服从教师权威,但是在处理方法因子(见图6)上,学生的选择则比较离散,32%的中学生选择“完全服从”,28%的中学生选择“较服从”,19%的中学生选择“不一定服从”,而选择“完全不服从”的中学生占11%,具体来说,当教师采用不当的方法处理问题时,学生对教师权威服从的比例显著下降。

总的来说,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得分均值总体较高,可见中学生对教师权威总体上比较服从。具体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更为服从教师权威,且初一学生的得分分布与初二学生相比更为集中;从性别来看,初中男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初中女生,说明女生与男生相比更为服从教师权威。

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水平在六大因子上,除处理方法因子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得分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情感因子、师德与知识因子、道德因子、规则因子、个人生活因子上,初一与初二学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初一学生与初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遵从教师权威;而在处理方法因子上,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倾向于服从教师权威,而且初二学生的得分离散程度低于初一学生。

以上各维度教师权威认知为自变量,师生关系为因变量,数据显示: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威的五个维度(规则、个人生活、道德、处理方法、师德与知识)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线性相关。也就是说,中学生越服从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越高。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开始对“权威人物”提供的道德标准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关注,他们更加重视从自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老师不再言听计从。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建立起教师权威。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运用教师权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统的师生观念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和服从教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现代教育一直大力宣扬平等、自由的思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滥施权威,凭借自身好恶对待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找家长,使学生处于屈从的地位,造成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口服心不服的后果,这非常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权力是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权力,是“教育者”这一特定角色赋予教师的一种教育性力量。教师代表社会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但這并不意味着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它的使用必须遵循教育的道德性和逻辑性,才能获得自身的合理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惩罚、权威以及规则,明确它们的合理性及限度是教师正确运用自身权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参加班级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和各级管理工作,把自己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

(二)了解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逐渐有了一定的特定意向和责任感并自己决定某些活动如何进行。当成人强迫其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并表现出对抗的倾向。教师应该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诚意。这样,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切实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开困惑、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教师权威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它虽然看不见,却能悄无声息地发挥教化功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个人素养

制度性权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所决定,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制度性权威是外界赋予教师的,是每个教师都能获得的权威;个人权威是教师自身努力的结果,它需要教师努力争取才能获得。教育学家陈桂生说,制度性权威若不以个人权威为支柱,则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师生关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关系,还有情感关系、法律关系等。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展现出的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拥有制度性权威的基础上,教师要在“德、才、学、识”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注重个人的师德与知识,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可老师,在情感上喜欢老师,在行为上服从老师。

最后要说明的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未能将样本量进一步扩大,并且目前样本在年级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若能扩大样本量并进一步将被试的年级区间增大,进行同期群研究或同组研究,将能更好地发现个体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发展变化特点以及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魏尚仪 何林 罗雅俊

第二篇: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与学生行为不对称的探讨

[摘 要]教师希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教师预期中的学生应该是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勤于思考、活泼开朗、视野开阔、成绩优秀、志向高远、乐于助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预期之间存在偏差,有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穷于应付、骄傲自满、盲目遵循、自闭保守、视野狭窄、成绩平平、缺乏志向、恶性竞争。解决教师预期与学生行为不对称的问题需要严格学习制度、树立更高目标、鼓励创新人才、建立互助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完善测评体系、鼓励名师授课、实行标准竞争。

[关键词]教师预期;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对策

[

明确师生权力是大学章程的一项重要功能[1],师生双方行使好各自的权利就能够创造高效率的课堂。师生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结果。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但是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教师的预期之间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偏差[2]。学生认为师生交流少,教师感情冷漠[3],应该给学生提供及时帮助[4],学生对教师也越来越挑剔,不仅在意教师的内涵,而且在意教师的外表。教师的外表形象在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5],学生对课程不满意就会对教师不满意。大学生翘课问题也很严重[6]。学生的这些表现都远远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师预期与学生行为之间的不对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师生为了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师生之间必须民主平等[7],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困惑[8],教师要主动建立以“和”和“容”文化为核心的“师生成长共同体”[9],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10],在学生行为不能达到预期的时候,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做出改变。

一、教师对学生的预期目标分析

(一)刻苦学习

教师喜欢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会按照这样的预期对每个学生做出严格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经常会用头悬梁锥刺股或者凿壁偷光等例子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学习不仅是学生时期的事情,人的一生中都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教师会教育学生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师的眼中,学习不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基本素质。人们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但学习的态度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教师认为,每个人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人们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激励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刻苦学习的人自己会从学习中受益,也会在生活的圈层中形成一种较好的氛围。

(二)虚心求教

虚心是进步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虚心才会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从而具有主动向他人学习的愿望。所以从小学的时候起,教师就会教育学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师对学生有这样的期望,就会在行为上这样要求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先当学生而后才能够当先生。“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教师普遍接受的观点,教师在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在向学生学习。通过与学生交流,知道学生想知道的事情,以及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从而将学生的希望变成自己的努力方向。虚心求教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师生能够共同提高。

(三)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人们只有勤于思考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勤于思考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比较活跃。教师并不认为自己的授课内容非常完善,虽然每年都是在讲授同样一门课程,但由于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学生会从不同的侧面对授课内容进行思考,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先认为是比较完善的内容,现在如果再按照同样的方式讲授,也许就会变得不完善。学生勤于思考,就会激励教师不断改进工作。让授课过程变得更加完美。教师对学生提出“勤于思考”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从一味地接受旧知识中挣脱出来,成为创造新知识的一员,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四)活泼开朗

学生正值年轻应该活泼开朗,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朝气。学生在学期间学习压力很大,但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就整天愁眉苦脸。活泼开朗能够让他人从中感受到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加轻松的氛围。教师与这样的学生相处时会觉得更加轻松。教师与年轻的学生打交道,虽然每天都会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处理,但感到生活非常充实。教师自己也会遇到很多烦心事,但与这些无忧无虑的学生打交道,就会觉得有好心情。教师以年轻的心态与年轻学生打交道,就会有更多共同语言,彼此之间就会实现心灵沟通。

(五)视野开阔

教师需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并不希望学生是读死书的人。书本是获取知识的来源,但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读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懂文科知识,要学会从数学符号当中走出来用文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要学会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看问题。学生从年轻时期就有开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就会更加综合和全面,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不会形成偏激的观点。开阔的视野让人具有开阔的胸襟,这样会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整。视野开阔程度与人生目标之间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学生视野开阔,就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导,认为教师的教育更加务实在理,由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

(六)成绩优秀

成绩是教师非常看重的。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成绩不但是学生得以进一步深造的支撑,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成绩优秀”不但说明了学生的努力程度,也表明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成绩认识学生,最简单也最直观。虽然从理论层面看,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但教师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着眼点放在学生成绩层面。这与目前的评价指标有关系。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中,赋予学生学習成绩的权重较高,教师就会将关注点倾向于这个层面。

(七)志向高远

教师喜欢有高远志向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不厌其烦地讲授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以此激励学生。学生有较高的志向,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教师不但要做一个教育家,也要做好一个心理学家,要非常熟练地运用心理学技巧分析学生的心理,将学生引导到努力学习的轨道上来。志向不是自发形成的,也需要通过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得以培养。同龄人之间也会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外在激励,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高远志向的动因,这是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也是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在让学生树立起高远志向的过程中,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

(八)乐于助人

学生为了出类拔萃离不开竞争,但是单纯的竞争就让学生变得自私,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教师希望学生乐于助人,优秀的学生要有与他人分享成功经验的愿望,要有帮助后进学生的热情。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互幫互学的氛围。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同学之间虽然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会从竞争中获益。这样的氛围形成后,教师也会降低很多管理成本。“乐于助人”会在学习资源整合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学生行为与教师预期之间的偏差分析

(一)穷于应付

“刻苦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优秀品质,虽然大多数学生具备这样的品质,但目前的一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学生的目的很明确,在校学习一定要与自己的未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但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进行学术教育,而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并不是做学术研究。受学术教育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高校的教学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浪费了。学生到社会上求职必须以大学毕业证为依据,于是学生在面对不喜欢的课程时,虽然不愿意学习但又要过关,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穷于应付”。学生“穷于应付”不但影响了校园中的学习氛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授课心情。虽然不同学科出现的程度并不相同,但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喜欢的课程越来越少,所以在学习中“应付”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骄傲自满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大,心情就会浮躁,学习的目标在于竞争奖学金、得到荣誉,优秀的学生在这方面会有很多的机会,在竞争中处于强势。无论是就业还是学习,学生都感觉到强烈的竞争氛围,学生需要张扬自己的优势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学生在“张扬优势”与“骄傲自满”之间有时很难把握分寸,在张扬个人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骄傲自满情绪。骄傲自满的学生就很难听进别人的批评,看不到其他同学的长处,自己进步的动因也就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教师虽然在向学生强调在学习中要养成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但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心情。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会存在“比”的味道。学习成绩分层、生活条件分层等使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上有优越感,进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三)盲目遵循

学生个体之间在行为举止上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书上写什么,学生就看什么。前文述及,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求知识,学习拿分数只是作为拿到毕业证书的媒介而已。“盲目遵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会使学生缺乏创新动力。当然学生在学期间接受的主要是前人创造的知识,只有首先继承,才能够谈及以后有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学习中的“功利”问题存在,学生学习总是在一味地记忆。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总是奔忙于不同教室之间,没有更多的时间缜密思考问题,并且所学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并不希望这样,大学生应该富有思想,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做到活学活用。

(四)自闭保守

开朗活泼是年轻人的天性,但是有些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并非如此,优秀学生以及后进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这方面的问题。自闭保守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其他人打交道。这样的学生会远离群体,有想法也不会与他人交流。教师喜欢与活泼开朗的学生打交道,而且这样的学生也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而且不一定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往往是那些主动与教师接触的学生,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一般而言,在学生不提出问题时,教师会认为这个学生没有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存在的问题长期处于未被解决状态。学生自闭保守的结果是主动封闭自己,从而让他人远离自己。

(五)成绩平平

同一课堂上的学生,在学完一门课后成绩会有很大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在教师的印象中,所有学生都是努力学习的,并且在结课考试中不会遇到问题。学生通过激烈竞争考入大学中来,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的愿望有些时候与学生的表现是不对称的。教师虽然在努力授课,但学生的目标并非全是将课程学好。有时教师要求越严格学生就越反感。部分学生的目标就是通过结课考试。有些学生甚至在考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感觉到身边没有中学时老师对自己的督促后感觉很轻松,于是将大学视为玩的乐园。在这种思维前提下,不再将“努力学习”作为大学生活的核心。

(六)缺乏志向

在功利性充斥校园后,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顺利毕业”的态度对付学习,学习的进取心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功利思维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学生在个人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变得过于“近视”。教师希望学生都有高远的志向,并且能够将未来的发展与眼前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己。但是学生意念中的志向与教师所要求的志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教师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而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关注点的不同也会让教师很难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教师的眼中,这样的学生是缺乏志向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多增加投入。

(七)恶性竞争

大学校园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在变得更加激烈,评优、入党、保研等三件事情是贯穿学生四年生活的大事,学生从低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这三件事情上了。只有足够高的竞争力才能够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为了赢得更多的竞争力,学生除了要努力学习外,也会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教师有关“优秀学生”帮助“后进学生”的教育就会变得软弱无力。教师期望的是良性竞争,学生通过良性竞争可以在同学间建立互帮互学的关系。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良性竞争的局面不易形成。由于面对的学生较多,教师也很难全部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恶性竞争不但遏制了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扭转学生行为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对策分析

(一)严格学习制度

学生用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原因所致,但实际上应该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尽合理,导致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只有严格管理制度,才能够规范學生的学习行为。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数量或者学生的听课状态,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不会有影响,即教师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学生的听课状态却能够对教师的授课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严格教学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严格教学制度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学校层面要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二是一线教师要严格履行学校规定的制度。学生应付学习,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对其他同学形成不良影响。在严格学习制度的过程中,除了要规范教师行为外,还要严格规范学生行为。通过把握考试环节,让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变。目前的考试大多是以结果考试为主,即期末的时候以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将这种结果考核方式转变为以过程考核方式,即注重平时学习状况的管理方式。如果在“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中间,给“过程”管理赋予较高的权重,学生就能够注重平时学习,应付学习的态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种管理制度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但能够对平时表现较差的同学进行约束,不会对好学上进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通过严格学习制度,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点从期末考试转移到平时表现。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习过程就是成绩的形成过程。这种制度对于所有同学都是比较公平的。

(二)树立更高目标

学生的骄傲自满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学习过程得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到成就感的同时,也让其明白下一步奋斗目标。学校通过目标管理措施,让不同的学生都订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教师再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目标进行修正,让学生的目标与学校的情况相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在校学习期间就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高层次的学生虽然有优越感,但由于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所以心态也会变得更加沉稳。具有较高追求目标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激励。校园中就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教师只是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给予合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动力非常大,教师的工作成本也不会很高。师生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互动。

(三)鼓励创新人才

盲目遵循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树立品牌也需要创新人才做支撑。所以在学校管理制度中,应该构建“鼓励创新人才”的制度,通过教师言传身教让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明白主要的创新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并将相应学科内悬而未解的难题告诉学生,并且告诉学生曾经被颠覆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继承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校期间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教师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创新”不但需要学生努力,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学校在制度上对具有创新愿望的学生予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才能够得到强化[11]。前文述及,目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色彩比较浓,既然这种状况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学校不妨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去,并且给予这个指标适当权重,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指标在自己的评价总结果中分量是相当重的,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向这样的方向努力,激励多创造,并让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四)建立互助组织

学生自闭保守说明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进行调节是没有办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只有学校层面建立多样化的组织,让这样的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去,才能够让学生形成相对比较完美的人格。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问题,学校给予帮助让其尽快转变过来,直接受益者是学生,此间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是负责任的。目前学校中广泛存在的是各种社团,学生自愿参加,学生能否参加到社团中间去,与学生的个人愿望是存在很大的关系的,积极主动的学生就会广泛参与到社团当中来。但是那些自闭保守的学生,参与各种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很差,所以等着这些学生求助组织可能性很小,为了对这些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各种致力于帮助自闭保守学生的社团应该主动从学生群体中将其筛选出来,并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高校中虽然也建立了心理救助中心,但是操作性还不是很强。要在各个班级中物色志愿者,成为心理救助中心的联系人。让心理救助深入到每个班级中,让存在苗头的学生尽快转变过来。这样就能够将“教师帮助学生”逐渐分解为“学生帮助学生”,教师的工作负担减轻了,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

(五)开展读书活动

人们的知识主要是从读书中得到的。解决学生“视野狭窄”的问题,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得到解决。这些组织由学生组办,由学生参与。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其中给予适当指导。在每期的读书会开办之前,都要将讨论主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相关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后,再聚在一起讨论。这样的读书会就会有内容,讨论就会变得非常有生气。因为读书会是连续举办的,人们关注的话题可以连续举办多次,并且主题选择上要尽量涉及到不同方面,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开阔人们的视野。学生就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读书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关键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通过读书会这种形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让具有相似兴趣的学生能够聚在一起,这些学生之间能够分享更多的资源,资源整合效应会更大。

(六)完善测评体系

学生成绩平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习动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根据前文,可以将目前的“结果性测评”体系逐渐转变成为“过程性测评”体系。通过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成绩平平的问题。传统形式的期末考试应该继续保持,但要逐渐降低试卷成绩的比重,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即使是试卷上,也要逐渐增加综合知识的考核强度,适当降低基础知识的考核比重。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逐渐放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考核。“考试”这种看似公平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学生需要记忆很多的东西,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东西记住,于是在考场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作弊行为。如果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教师也变得比较轻松,同时考核重点也可以适当进行转移。那些只喜欢记忆而不喜欢综合思考的学生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就不占优势。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一致的。原先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在新的考核方式下,成绩也许就会变得不一样。

(七)鼓励名师授课

名师在课堂上授课,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会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能够在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对名师会产生崇拜感,会将名师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术精英或者社会名流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名师会塑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名师授课让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学校也会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增加名气。“名师授课”必须成为学校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名师要为学生、学校做出更多的奉献。师生都可以到名师课堂上听课,校园中向名师学习的氛围会更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无形中就会受到更大的激励,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

(八)标准竞争

目前的竞争大多是“矬子里面拔将军”的竞争,即学校在不同的班级中分配名额,然后在班级中进行评选。这种评选标准下,无论是什么样的班级,都会有优秀、保研等的学生存在。但是不同班级间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班级整体表现较差,但与整体表现较好的班级分得的优秀名额、保研名额等都是一样的,这对于整体表现较好的班级自然是不公平的。同学到了一个班级中就成为了竞争对头。学校制定的竞争标准对于这样的局面应该承担较多的责任。将目前普遍实行的“相对标准”制度改变为“标准竞争”制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恶性竞争问题。“标准竞争”即学校首先定出一个选拔标准,只要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就能够得以评选。这样整体表现较好的班级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整体表现较差的班级就占有较少的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学生之间虽然还是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由原先的低平台竞争转变为了高平台竞争。学生努力的方向是达到或者超过学校规定的标准,超过标准的人数多,则当选的人数就多。否则同学中当选的人数就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同学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竞争。恶性竞争问题于是可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九)用好网络平台

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网络出现以前,教师成为主要的信息源和知识源,教师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打破了这种格局,学生可以先于教师得到信息和知识,从而对教师把握知识的完整程度以及认识深度等都可以提出看法,因此网络时代为师生较高水平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开设网络课程也成为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和加强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通道,在这种互动方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避免重复劳动,通过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学生通过留言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为学生解答问题,使传统教学必须固定在同一时空中才能够完成教学互动的方式被彻底打破,师生可以通过错位时空完成实现教与学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毋须再关注课堂纪律问题,过程管理和结课考试成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更强,学生对教师以及网络资源提出的建议也会不断促使网络教育产品提高质量,教学相长得以进入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熊庆年,吴云香.大学章程中师生权力的规定性[J].复旦教育论坛, 2013(2).

[2]徐岚.师父、師父还是老板——从教师角色看研究型大学师生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 2013(3).

[3]高延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J].学术探索, 2012(11).

[4]赵波,李瑞芝,许世培.大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3(8).

[5]于晶.论教师良好的外表形象在师生关系建立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 2012(4).

[6]沈新坤.赋魅、去魅和复魅: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J].高教探索, 2012(3).

[7]孙定义.浅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J]. 教育探索,2013(9).

[8]刘春德.师生共同合作的思想政治课[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3(5).

[9]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 2013(2).

[10]王建峰.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12(6).

[11]孟祥林.教育品牌经营:多元主体结构与维护对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6).

[作者简介]孟祥林,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学、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时锦雯]

作者:孟祥林

第三篇: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

摘 要:教师人格魅力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条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本文阐述了人格、人格魅力的含义、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 学生的影响 塑造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最核心的是要有人格,否则就会只有人形而无人实。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为人处事等都决定着教师以德育人的成效。教师人格比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更显著。因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1 人格的涵义

人格,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个性。从伦理学上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从法律的角度讲,是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社会学中把人格定义为人品。“格”即标准、度量、规格、品质,“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就是讲人要有良好品行和做人标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可以感染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自塑完美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教化学生。高尚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是无声的号角,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2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比有形的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知识的快速增长,能力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是在学校完成。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人、成长影响巨大。

2.1 教师的广博学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是知识与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创新的教,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具有宽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精深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与激情,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他的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对本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

教师的学识不仅表现在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上,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熟悉上,还表现在对现代科技、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了解程度上;甚至还表现在对当前乐坛、影坛、文坛、体坛等信息的了解上。假如教师在讲解问题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学生感兴趣的国际时政、流行音乐、畅销小说或时尚体育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那学生必然是“信其道而亲其师”。

2.2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仪表、为人处世乃至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行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侧,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一般性格开朗,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理问题稳妥得当,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拥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表露,在教师人格的内涵中,教师个人的情感是制约人格形象最基本的要素,情感智慧确定教师的人格,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善良、真诚会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去接纳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或歧视某些学生。胸怀博大,能容下个性不同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用善良与真诚感染每个学生。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来和他们进行心灵对话,用浓浓的情去温暖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2.4 教师正直、宽容能给学生自尊和自信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保持情绪状态的其本条件。宽容就是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喜欢关爱成绩好的、听话的、聪明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而缺少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挑剔。如果对待成绩差的、淘气的学生,教师能做到宽容,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能做到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寬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能做到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

3 塑造教师完美的人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学生对教师持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对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个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的缺陷,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使自己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

3.1 博览群书,拓展知识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渊博的学问如源头活水,能给学生以滋养。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师生关系,创造融洽和谐教学氛围。培根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书是人类创造最伟大的奇迹,它为理智和心灵插上翅膀。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不允许你孤陋寡闻,必须大量涉猎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哲学、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和各种自然科学,才能够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通过以书悦人、以言醉人、以技迷人、以意喜人的高超的教学艺术,让课堂教学犹如高山流水,用深深的爱与情影响学生,“刚柔相济,严慈相间”,使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3.2 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做为一名教师,理应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树威。要有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不让虚伪的恭维蒙蔽理智,不让别有用心之辈的花言巧语吹的飘飘然、昏昏然。教师是承担特殊社会责任,受人尊重的职业,因此,教师应当严以律己。既要维护教师的声誉,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觉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涉及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又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完善,高标准严要求,向着理想的道德人格攀登。其实人之可贵,就贵在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注重人格追求的观念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只有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历史的变革,教育有定规而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拘泥于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组织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出既符何教育目标,又有丰富个性的新人。

3.3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面对现代教育,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那种墨守成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难培养出思维敏捷的创造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

3.4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教师人格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职责,以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并从中享受人生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手勤、腿勤、心勤、脑勤。不迟到,不早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好课,达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要勤于思考,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提高。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深入钻研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素養,不断创新,掌握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谭春英.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培养[J].职教论谈,2011,5.

[2] 薜国平.教师的人格魅力浅论[J].文教资料,2011,1.

[3] 张蓉蓉,康芬.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普教研究,2010,3.

作者:周文梅

第四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探究

内容摘要:21世纪谈人的成长与发展往往谈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接受教育阶段所学习到的学科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出来的实践能力,还是人格塑造方面,精神成长方面,这一切都是一个人探索成长发展的角度。因而,作为一个对一个人身处学生时期影响深远的教师而言,探究其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很有必要,并且我们要从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和平时影响出发。

关键词:教师与学生 闪光点 潜移默化

人的发展具备一个黄金期,无疑,学生阶段就是人的一生中向前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是陪伴學生成长时间最久的,观察最多的,接触最多的人,同时,还担任着教育教学的职责。子不养,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非常重要,因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并潜移默化的。探索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变化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探究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储备,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为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提供指引。另外,教师的心理要健康,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不断的释放出教育教学工作力量之下,让教育精神得以彰显。下面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论述。具体如下:

(一)学科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

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需要具备的一大重要技能就是相应的学科知识储备。无论是一名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无论所教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文化课,还是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亦或是太极、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类课程,教师都应该具备充足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1]这样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应该仅仅是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常识类的,大部分的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了解到的知识,教师也应该进行提前准备。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进展飞速,手机等智能产品的换代速度更是快得令人目不暇接。知识也是一样,过去物理学的三座殿堂矗立用了几百年,现在量子力学等的发展速度远超当时。[2]因而,教师需要具备的不应当仅仅是在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学到的学科基础知识储备,更应该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对于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的知识进行学习与存储。同时,横亘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还有着众多因素带来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的差异。年龄的增长导致教师接受能力变差,年龄的增长却导致学生们接受能力增加,认可并熟练掌握新事物的能力令人羡慕。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普及,但在其刚刚推广的那个阶段,制约其广泛使用的不仅仅是它的造价,还有就是老教师的阻挠,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

由此可以得出,不退化的学习能力和不断补充更新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对于教师来讲同等重要。

(二)教师心理与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的不能够仅仅是知识储备。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知识量的增减。[3]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理解问题最快,思维最灵活,对外界的感知最为敏感。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时期的人们更加“多疑”,更加骄傲,激烈。他们擅长对一件事进行反馈,给予反应。而且,更多的人正处在叛逆期,这个反馈可能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反向的。教师需要具备职业的教师心理,学会并熟练掌握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个学生时期正是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受这个时期的外在环境的影响巨大,他们捕捉着外在环境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手段,模仿学习转化成为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4]因而,教师需要凭借自己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教师心理对此进行引导。

另外,无论是繁多的教学工作与教学任务还是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

教学任务繁多,教育工作即使有着众多美誉,即使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份工作。现代化的工作要求我们具备现代化的职业精神,要尊重工作,尊重岗位,以及热爱工作。教师职业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做的是对祖国话花朵的浇灌工作,因而教师工作尤为重视职业道德。教师工作在培养师范生时期就已经学过,如果教师工作的继任者对待这份工作有着潜藏的敌意,那么这份工作将不会给这位未来的教师带来欢乐,不能给这位未来的教师带来成就感,相反,仅仅是这一份微小的潜藏的敌意甚至有可能带来整份工作的颠覆,教师生涯的破灭,甚至给被教导学生塑造出一个对于教师职业的不信任、不友好的观念。

教师人物繁多,在众多的教育任务中,教师极易感受到疲惫与懈怠甚至反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会教会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疲惫,不迁怒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面貌面对学生。面对工作。教师要做到与家人的接触中,尽量不掺杂对学生的看法,生活不要深受学校工作的影响,与同事学生沟通中,态度不要深受生活的影响,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给他们以正向成长的力量和方向。

二.学生易受教师影响角度探寻

孩子在实际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自身的言行和品质就会对孩子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教师为了释放教育工作的力量,不断的打造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体系,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入手,为孩子带来思想上的洗礼和认识。所以,教师发挥自身闪光点的作用,能够为孩子成长道路提供指引。在孩子实际发展的情况下,要在思想意识和言行上提供支持。这是从内心上洗礼孩子的一种保证,让孩子看到自我发展的希望和机会。拥有跟随教师发展步伐的情况下,也真正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

(一)闪光点型影响,灯塔角度

普通教师除了带给学生应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会在一些时候给予学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待某件焦点事情的观点,这些事情往往被学生关注,同时,事件的高曝光率也意味着学生敏感的内心在接触这些件时,事件本身以及周围成熟人对待事件的观点看法处理手段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影响因为印象深刻,我们称为闪光点型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深受影响。他们在之后的生活里,遇到类似的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措施都会参考当时教师的行为,教师当时的做作所为对于学生就是灯塔一样,指引他们。

教师的思想意识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孩子产生影响。通过以上的内容分析,我们就看出教师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教师要让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通过自己的良好示范为孩子提供指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迷惑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出指明灯的作用。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不断的通过自身正确思想意识打造符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在思想意识上净化和洗礼孩子的内心,真正的释放教育的价值。

(二)潜移默化型影响

除了闪光点型的影响外,更多的更普遍的是受教师日常行为影响更多。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曾经有教师因为粉笔头太硬,影响书写,每次板书每每都是掰断一小节再开始,后来他发现他的学生每次板书都要掰断一小节。他深感诧异,不禁发问,何人教导他们要如此使用粉笔,得到的答案却出乎他的意料,没人教,他们就是看着老师这么用,习惯了,不自觉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哪位老师从那之后,就节约用粉笔,并且认真整理讲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

由此,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清晰的看出了,教师的日常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巨大的。教师自身彰显出教书育人的作用和价值,也是对孩子内心的一种洗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引导,还应该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良好言行。教师注重自己的说话方式,也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比如,教师要举止大方,穿着要得体。在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熏陶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诚信做人,能够公平和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学习榜样,也会在跟随教师的教育步伐下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通过自身潜移默化的言行影响,要格外关注孩子的具体成长状态。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引导之下,让教育事业顺利实施。

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他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学科基础知识储备,这一切对于学生的影响又分为两种模式。因为学生阶段是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快速阶段,教师是这段旅途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提倡教师都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希望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升华学生发展,让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之中拥有良好的指引和帮助。在师生之間共同努力和发展下,看到良好的成长景象。希望在本文的详细分析和研究之下,能够从根本上的带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为教育事业工作作出努力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师(2012)1号

[2]周文叶,崔允濟.何为教师之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比较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2(4):31-37

[3]吴秋芬.教师专业性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8(5):68-72

[4]朱欣欣,张丽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评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45-50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小学)

作者:魏华丽

第五篇: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学生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教师人格方面阐述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及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人格;学生;心理健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对于教师的要求。伴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在学问要做好言传,更应该在学生个性成长发展上重视身教,不断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突出。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1] 。

一、教师人格的界定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教师的职业定位对教师的人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人格必须具备良好性格特征、健康的心理水平、开创的认知行为方式、良好的情感品质、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才能和独到的眼光[2]。简而言之,教师人格需要教师具备完善的“德”“才”“学识”“行”,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行为、品格转变。教师在个人人格上的发展需从知情意到更深层次的探索。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完整的人格[3]。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完整的人格,而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是在父母、老师、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离不开教师人格的影响。

二、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在与学生交互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教师人格特质才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反之,就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良好的乐观开朗的心态同学生相处,那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反馈出较强的学习激情。究其原因教师乐观开朗的状态下有良好的心境,在学生模仿教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良好的心境,反馈到学习上呈现出激发学生学习效果,并良好心境下教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学习。

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学生主动模仿和学习,当然这通常表现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始从模仿的直接影响走向间接影响。积极的人格因素在反馈到学生中时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接受,进而受到教师积极人格因素的影响。反之,教师的消极人格因素同样也存在,并在教学生活中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重大,学生也会受到教师不良状态的影响,从而对教师感到失望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到压抑、烦躁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有的不求上进,自暴自弃[4]。

三、强化教师人格,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教师人格的发展需要在教师同学生的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置身于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加强和改进,最终塑造出教师完美人格,并以教师人格塑造学生人格,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因此,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平等尊重的态度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人格影响的是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人格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必须将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上,不是坚持陈旧的教育观,认为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权威,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措施来使学生学习。这样只能让学生产生对抗和逆反的心理,拒绝接受教师的影响,甚至以自己不成熟的态度对抗教师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观念,以新的标准来认识教师的职业,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朋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在同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努力做到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积极人格因素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作为教师要展示出自己对工作的充满热情,保持对工作敬业,以此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达到教育效果。

2、不断丰富的教师学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不断追求,有极其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完善人格休养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保持对新生的知识的高速吸收。才能更好的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最终将个人人格影响同学生关联起来。同时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要专研深刻,同时也要广泛接触更多方面的知识,做一名“杂师”以此来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

3、不断加强的道德修养

正如马克思所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老师的人格的形成同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通过不断加强老师的道德修养,避免环境的影响,最终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受到好的影响,并受益终身。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校环境中,老师道德修养,实质上是老师在说和做上的知行统一。同时,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学生尊重老师的付出和教学成果,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氛围,老师就更愿意展示自己的修养,让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去进步。同时,加强老师道德修养同样对老师提出了自省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自省: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自己的情绪状态,在自己的心态上,是否做到了为人师的要求,将生活和教育工作区分开来。

综上所述,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暂时的,它有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教师人格或者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我们也应该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参考文献:

[1] 林红.教师人格魅力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

[2] 孟宪乐.试论教师人格的作用、内涵及养成[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4:53-54.

[3] 丁胜艳.教师人格的内涵及其塑造[J]. 教学与管理,2013,30:45-46.

作者:谢思英

上一篇:建筑工程安全技术论文下一篇:建筑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