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古代文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商品经济带来的金钱主义,奢靡、享乐主义的弊端也在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看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会对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现实却是希望的落空。在这种矛盾中,人们开始不断的探索,力图寻求出路。正值此时,海德格尔的作品被大规模介绍到中国,引发旷日持久的“海德格尔”热,海德格尔强调的“诗意的栖居”:人应该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相处的状态中有思想、有情感的栖居,为探索中的国人带来启发。“诗意的栖居”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中国古代千年的诗文化,“诗性”也成为人们广为探究的主题。论文以“诗性”为切入口,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征进行研究,探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特征,更深层次的挖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传统,对促进中国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批评理论具有启发性意义。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诗性”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热词,美学、诗学、语言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以“诗性”为切入口,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特征进行研究,自然也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题中之意。最后一部分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的理论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潜隐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这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价值。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对当今文学实践的影响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对当下时代病症的治愈意义两方面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中心内容,首先是对“诗性”概念的界定及对常常与“诗性”一词被混合使用的相关概念和用语的梳理。从作为概念的“诗性”和作为观念的“诗性”两个层面对“诗性”的内涵进行阐释。“诗性”一词作为学术概念,最早由维柯提出,而作为观念的“诗性”,主要是从人类学、本体论及语言学层面进行阐释。对“诗性”相关概念用语的梳理,主要是在把“诗性”与“诗意”与“诗化”、“文学性”与“审美性”、“人性”与“神性”的对比使用中解释它们之间的学理关系。其次是“诗性”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批评思维、批评语言、批评文体、批评表现手法和批评理论形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再次是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依据。主要择取三个理论依据进行论述,分别是“神之所畅,孰为先焉”的“畅神”说,“言为文之用心”的“文心”说和“因文而明道”的“原道”说。最后是探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具“诗性”特征的五种基本的批评范式,其中包括以“象”论诗,以“味”论诗,以“品”论诗,以“诗”论诗和以“禅”论诗的批评范式。以“象”论诗的批评重在意会,善于将批评主体的奇妙感受用生动隽永的意象,通过象征或隐喻的手法表示出来。以“味”论诗中的“味”在作名词使用时,意指审美对象自身所具有的、能被人感知的审美属性;“味”作为动词使用时,则意指审美主体所进行的体会、领略与涵咏的审美动作。以“品”论诗则是通过分析钟嵘《诗品》中以风力和丹采为标准对一百二十多家诗进行溯源、显优劣的“品第”之法,探析以“品”论诗的批评范式。以“诗”论诗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范式,具有诗歌与批评理论的双重性特征。以“禅”论诗则是在论诗中借鉴“识”与“参”的禅宗之法,通过“兴趣”与“妙悟”沟通诗与禅的内在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批评理论;批评范式

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诗性”概念辨析

(一)“诗性”的内涵阐释

(二)“诗性”相关概念用语的梳理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诗性的批评思维

(二)诗性的批评语言

(三)诗性的批评文体

(四)诗性的批评表现手法

(五)诗性的批评理论形态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依据

(一)“神之所畅,孰为先焉”——“畅神”说

(二)“言为文之用心”——“文心”说

(三)“因文而明道”——“原道”说

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基本范式

(一)“立象以尽意”——以“象”论诗

(二)“好诗有味终难舍”——以“味”论诗

(三)“随其品第,裁成序引”——以“品”论诗

(四)“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以“诗”论诗

(五)“禅玄无可并,诗妙有何评”——以“禅”论诗

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理论价值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诗性特征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英语广告翻译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