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希腊文明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古代希腊文明(精选7篇)

5.古代希腊文明 篇1

古代希腊主要历史线索:

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前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期);(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对古代希腊历史影响比较深远的战争主要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一、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一)主要知识点

1、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学者们将克里特文明发展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官时期、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

2、新王官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

3、克里特文明古王宫时期生产的卡马雷斯彩陶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

4、克里特文明所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5、迈锡尼人属印欧人的一支,公元前1600年建立王国,当时的王朝被称作竖井墓王朝。公元前1500年前后被圆顶墓王朝取代。圆顶墓王朝时期迈锡尼成为强国,公元前1400—12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

7、迈锡尼文明使用的文字是线形文字B,1952年被释读成功,已经证明是古希腊语的一支。

(二)名词解释

1、克里特文明:希腊克里特岛的青铜时代文明,是爱琴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存在于公元前2000—前1100年。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克诺索斯王宫,该文明遂被确认。现代学者将其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宫时面、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新王官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克里特文明古王宫时期生产的卡马雷斯彩陶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克里特文明所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2、迈锡尼文明: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中部希腊的忒拜、奥尔霍迈诺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亚的约尔科斯等地陆续出现过卫城、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圆顶墓;其中尤以迈锡尼的这类建筑最为雄伟,它的卫城入口是著名的狮子门。它是在十九世纪末由海因里希·施里曼于发掘迈锡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过程中重现天日的。

3、线形文字B: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所使用的文字,属于古希腊语的一支,是用原有的线形文字来书写迈锡尼语言,1952年释读成功。现存的线形文字B的材料绝大多数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文书的内容充分表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迈锡尼文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希腊城邦制度

(一)主要知识点

1、希腊城邦最早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

2、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从此希腊各城邦有了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年。

3、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进入了海外殖民时代。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是意大利南部,该地区也有“大希腊”之称。

4、古希腊的奴隶制度分为两大类型,即斯巴达型和雅典(或开俄斯型)。

(二)名词解释

1、僭主政治: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

2、来库古改革: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建国之初所实行的国家制度改革。时间在公元前830年左右,来库古改革主要内容有: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由28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与2位国王组成30人元老院(长老会议);设立5名监察官,监督公民遵守法律的情况;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工商业(斯巴达是商业文明最落后的城邦);实行公共会餐制度。来库古的政制改革不仅使斯巴达从此由氏族社会阶段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使斯巴达国家由王政转变为贵族政制,而且为以后数百年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奠定了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后果。

3、希洛人:古斯巴达农奴,其身为国有。他们可能是拉科尼亚的原始居民。当他们的土地被数目少于他们的多里安人占领后,沦落为奴。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征服麦西尼亚后,麦西尼亚人亦被贬为希洛人。希洛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城邦的奴隶,固定在土地上,被分发给个别的斯巴达人,替他们耕作田地;主人既不能释放也不能贩卖他们。希洛人在向主人缴交一定比例的耕作收成后,可以有限地累积私产。在战争期间,希洛人伴随主人参加战斗,担任轻装部队,有时亦充任舰队中的划手。

4、伯罗奔尼撒同盟: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三)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实质和作用。答案要点: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制度萌芽于荷马时代,形成于古风时代(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00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国寡民,从土地和人口上来看,城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正因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公民既是城邦的主人,又是城邦本身。第三,直接民主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之间相互平等。所以希腊几乎所有的城邦都不对公民征收直接税,城邦公民制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公民兵制度。

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抵抗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古希腊城邦制度作用和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古希腊一时一地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2、简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范围及影响 答案要点: 原因:(1)根本原因:人地矛盾突出。(2)条件:多良港,多岛屿,航海业发达,海军强大。

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第一、扩大地城,解决土地问题,缓解城邦人口压力;第二、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有利于公民集体稳定和城邦制度巩固,有利于平民反贵族斗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立;第四、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1、试分析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特点。答案要点:

(1)希腊奴隶虽然使用普遍,但是以小规模为主,而且大奴隶主和小奴隶主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很大。

(2)在希腊奴隶制经济中,占优势的是小农和小作坊的经济。以雅典为例,当时公民人口(包括家属)约为17万人,以小农为主的第三等级就占了10万人。

(3)奴隶劳动使用于商品生产的比重较大,或者说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的比重较之其他古代社会更大。

(4)希腊各邦一般不以本城公民为奴隶,所使用的奴隶都是外邦人和所谓的“蛮族”。本城邦公民不做奴隶,有利于全体公民共同对付奴隶,奴隶主专政反而更为巩固。

三、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主要知识点

1、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

2、一般以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为希波战争的开始,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作为战争的结束。

3、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

4、公元前431年春,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底比斯城邦进攻雅典盟友普拉提亚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索。

5、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也由全盛走向衰落。

(二)名词解释

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海战;伯罗奔尼撒战争

提洛同盟: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称“提洛同盟”,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

(三)简答题

1、简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答案要点: 经过:(1)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

(2)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希波战争全面开始。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打败波斯军队,迫使波斯撤军。

(3)公元前480年,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再度进兵希腊。希腊各邦因此结盟起来,共抗波斯,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这一阶段的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

(4)公元前478年,波希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影响:(1)希波战争之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的局面。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城邦得以继续发展,日益繁荣,从而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同时波斯虽然失败,但是希腊人也无力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这就使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

(2)对雅典而言,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度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主势力进一步增强,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战争还使得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其势力迅速膨胀。

(3)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新的矛盾由此出现;同时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了雅典的挑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的矛盾逐渐凸显。

2、简述伯罗奔尼撤战争的过程及影响。答案要点:

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天,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进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入侵雅典,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阶段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雅典出现的瘟疫使雅典主动与斯巴达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段从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开始,结果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公元前406年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惨遭消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提洛同盟被解散,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第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战争使大量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基础;第三,战争导致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尖锐化,很多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第四、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之间随后的混战,波斯趁机插手希腊事务,夺回了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控治权。混战也使很多希腊人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君主制政体和北方的马其顿王同。

四、雅典民主政治

(一)知识点概括

1、雅典贵族统治政体的改变从梭伦改革开始。

2、梭伦以后的雅典公民内部一度出现了代表贵族的平原派、代表农民的山地派和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3、雅典民主政治和国家实力的顶峰是在伯里克利时代。

(二)名词解释

梭伦;庇西特拉图;伯里克利

1、《解负令》:公元前594年,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梭伦颁布法令,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同时,为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样就防止了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2、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贝壳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三)简答题

1、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答案要点:

(1)改革背景: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

(2)改革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3)主要内容: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

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

(4)改革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四)史料分析

阅读、分析下面的史料并回答问题。

我要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就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颜色以伤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很熟悉——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公民们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政策也将得到广泛的讨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事情就是没有经过恰当的讨论,就贸然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地方的人民不同的地方。

——选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此人所在城邦能够体现文中所说“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的最重要机构是什么?(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此人上述言论的正确性和局限性。

一、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了解)

名词解释:腓力二世;喀罗尼亚战役;柯林斯会议;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阿卡亚同盟;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

二、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一)主要知识点

1、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的是希罗多德。

2、古希腊天文学家恩培多克首先解释了日食形成的原因,阿那克萨哥拉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

3、希腊古典时代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称为“医学之父”,他使古希腊的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4、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和喜剧,这一时期产生了3个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彼得斯;还有一位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5、古希腊雕刻艺术以表现人体为主要形式,代表作有米隆的“掷铁饼者”。

6、希腊化时代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欧几里德,他的代表作是《几何原本》。

7、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利亚的托勒密提出了“地球中心说”的理论。

8、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这一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9、古希腊宗教崇拜的主要神系是奥林帕斯神系,有12个主要的神祇,众神之首是宙斯。

(二)名词解释

赫西俄德;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阿基米德

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历尽万难返回自己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

故事。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也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马史诗》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2、米利都学派: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希腊城市米利都是一座富饶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产生了三位重要的思想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美尼,他们创立了米利都学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强烈兴趣。

3、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其美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对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4、犬儒学派:古希腊主张自然主义的哲学派别。得名来由有二:一是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在名叫“快犬”的地方讲学,二是这一派的人们生活方式粗野、衣食简陋,被当时人称之为“犬”。主要代表人物有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等。该派在哲学上反对“理念论”,认为一般概念只是一个名称,具体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在伦理学上,主张禁欲主义乃至苦行主义,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无足轻重的,主张回到极端简朴的原始生活,进入“自然”状态,号召人们克己自制,独善其身而无所求,这才是美德。

5、斯多噶学派:希腊化时期重要的哲学派别。斯多噶的字义是廊,由于这个学派在雅典的一处画廊集会讲学而得名。这派的创始人是芝诺。斯多噶学派以为世界既是物质也是理性。人的灵魂是物质的,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顺从理性,一切变化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现,都是注定而不是偶然的。这个学派因此相信预言和占卜。芝诺代表早期斯多噶学派,后来古罗马时期的塞涅卡和安东略代表晚期的新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思想最终为基督教所吸收。

6、伊壁鸠鲁学派: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创立的哲学派别。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伊壁鸠鲁学派把神还归自然,公开攻击古代的宗教,从而奠定了古代无神论哲学的基础。伊壁鸠的学说包括准则学、伦理学和物理学三个部分。

板块五:古代希腊文明

本版块共有六个知识点,涵盖了古代希腊历史的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三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其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在整个世界古代史学科体系中该部分内容是毋庸置疑的重点。07年08年考试对此又未作考查,09年考了一个擦点边的选择题(史诗)。鉴于此现实,估计它必将是今后几年命题的重头戏。大家准备的重点应当是名词解释、材料题和简答题这三个题型,其中尤以简答题的命题空间最为广大,如城邦制度、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评价等均是简答题的很好选题。因此,虽然在07年考试中已经在“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知识点中考了一道简答题,但是大家还是应把本专题的其它内容作为世界古代史的重点来复习,既要梳理出线索来,又要将其中的重要内容详细地记忆和把握。

古代希腊主要历史线索:

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前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期);(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对古代希腊历史影响比较深远的战争主要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

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典型例题:

(一)名词解释

僭主政治 希洛人 提洛同盟 马拉松战役 温泉关战役 萨拉米海战 伯里克利 《解负令》 陶片放逐法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色诺芬 犬儒学派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答案要点: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制度萌芽于荷马时代,形成于古风时代(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00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国寡民,从土地和人口上来看,城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正因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公民既是城邦的主人,又是城邦本身。第三,直接民主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之间相互平等。所以希腊几乎所有的城邦都不对公民征收直接税,城邦公民制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公民兵制度。

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抵抗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古希腊城邦制度作用和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古希腊一时一地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2、简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范围及影响 答案要点:原因:(1)根本原因:人地矛盾突出。(2)条件:多良港,多岛屿,航海业发达,海军强大。

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第一、扩大地城,解决土地问题,缓解城邦人口压力;第二、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有利于公民集体稳定和城邦制度巩固,有利于平民反贵族斗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立;第四、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3、简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答案要点:经过:(1)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

(2)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希波战争全面开始。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打败波斯军队,迫使波斯撤军。

(3)公元前480年,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再度进兵希腊。希腊各邦因此结盟起来,共抗波斯,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这一阶段的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

(4)公元前478年,波希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影响:(1)希波战争之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的局面。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城邦得以继续发展,日益繁荣,从而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同时波斯虽然失败,但是希腊人也无力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这就使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

(2)对雅典而言,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度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主势力进一步增强,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战争还使得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其势力迅速膨胀。

(3)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新的矛盾由此出现;同时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

了雅典的挑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的矛盾逐渐凸显。

4、简述伯罗奔尼撤战争的过程及影响。

答案要点: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天,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进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入侵雅典,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阶段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雅典出现的瘟疫使雅典主动与斯巴达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段从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开始,结果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公元前406年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惨遭消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提洛同盟被解散,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第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战争使大量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基础;第三,战争导致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尖锐化,很多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第四、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之间随后的混战,波斯趁机插手希腊事务,夺回了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控治权。混战也使很多希腊人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君主制政体和北方的马其顿王同。

5、简述古典时期希腊史学的主要成就。

古典时期(公元前480年-前323)是希腊史学的开创和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优秀史学家。

(1)古典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他被誉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该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

(2)流传至今的按编年体记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修昔底德用30余年的时间编写的一部未完成之作,记述的事件止于公元前411年。全书共8卷。修昔底德善于借书中历史人物之口,用自己审时度势撰写的演说辞阐述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有关的各种问题。修昔底德自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刚一爆发,他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开始注意收集一切有关资料。垂训后世是他修史的目的。他对历史资料采取严格批判的态度,努力辨清真伪。他力图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神谶和灵祥灾异之说持否定态度。这种批判精神使其著作具有材料可靠、思想深刻的特点,从而博得文艺复兴以后许多史学家的称赞。

(3)色诺芬是古代希腊著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著述丰富。《希腊史》叙述公元前411—前362年的历史事件;《长征记》(又译《远征记》)叙述希腊雇佣军帮助小居鲁士争夺王位及小居鲁士阵亡后雇佣军返回希腊的历程;《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经济论》、《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等,提供了公元前5和前4世纪社会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苏格拉底的答辩》、《会饮篇》、《回忆苏格拉底》3部著作,为苏格拉底申辩。其著作文字简明流畅,《长征记》常被用作学习古希腊文的教材。作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有意渲染或回避一些事实。

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为代表的古典史学家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诗史》所采用的叙述体编史体裁,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撰历史的通用体裁。

6、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答案要点:(1)改革背景: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

(2)改革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3)主要内容: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

5.古代希腊文明 篇2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分封制、宗法制、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 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行省制)、选官制度(科举制)、监察制、内阁制和军机处;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特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古代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阶段性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考题类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特点: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往往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关注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创新和演变,经济文明的特点、发展和转型等。试题引用材料多为文言文,因此,对材料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相对较大。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多变,选择题往往切口较小,材料题则常常古今贯通、中西结合,隐性体现对现实热点问题(如制度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农”问题)的关切。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多关注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创新和演变,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多关注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发展、转型和比较等。

复习建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无论是制度文明,还是农耕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都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复习备考中,横向要注意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纵向要注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和趋势、中国农耕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及转型。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天津文综第1题)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皇帝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君权至上。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 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是协调中 央与地方 的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是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此现象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中无法杜绝的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

变式练习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明代内阁制。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出现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示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第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C项表述正确。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周代尚未形成君主集权;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变式练习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礼乐制。棺椁制度是周代礼制之一,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从周代棺椁制度的等级鲜明可见周代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故D项表述正确。棺椁制度与“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无关,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 的是礼乐 制与分封制,故B项表述错 误;“天子———诸侯———大夫———士”主要是周代统治集团内部关系,而非“社会阶级”关系,故C项表述错误。

示例3(2014年海南单科第4题)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政府是分 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 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示例4(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信息1———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 社会经济 有了很大发展。

信息2———汉代州名 与唐代道 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迁,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说明变迁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

变式练习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三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重点突破】

1.从四个方面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西周的五大政治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官制

2.从六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三个影响:政治上,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易激化社会矛盾;经济上,前期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既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也会造成思想文化专制。

四个阶段———萌芽(先秦)、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五种措施:加强君主权力(包括提出“君权神授”),调整中央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包括专营垄断),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机制,加强思想控制。

3.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4.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不同

5.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起源上:历史悠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经营方式上: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

生产规模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生产结构上:种植业为 主,家庭饲养 业为辅。

经济格局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6.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

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落后性———简单的生产工具、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 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规律

(1)两大变化:一是由官府垄断、主导到三大经营形态并存,最后私营超过官营,占据主导;二是生产关系由官营的征役制发展为雇募制,最后在私营中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

(2)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3)四大生产部门:冶金、制瓷、丝织、棉纺。

(4)五大特点:分工细密,规模巨大;技术先进,工艺精湛;三态并存,中心南移;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8.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规律

(1)用发展的 眼光看待 中国古代 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第二次在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2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3货币的变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水平。

4阶段特征明显,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商业繁荣促进城市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

6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色彩多于经济色彩,明清时期走向衰落。

(4)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 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 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促使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 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1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2孙吴、东晋南朝得到初步开发。

3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4南宋时期,重心南移完成。

(2)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3南方环境相 对安定,统治者重 视农业生产。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政治中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

6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

(3)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教育文化中心不断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由于过度开发,后来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10.影响中国农 耕经济向 近代化转 变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使得商人不愿将利润投入更大规模的商业经营;“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同时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不利于经济发展。小农经济的目的主要是自给与缴纳赋税,沉重的赋税使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使得历代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11.明清之际中西历史发展的差异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中国已成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国家;而英、法、美等国已 走上了资 本主义的 发展道路。

(2)经济方面: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而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十分发达,英国业已开始工业革命。

(3)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明清政府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欧洲国家则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4)文化思想方面:儒家思想仍然是明清的统治思想,同时进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封建思想的控制和文化专制;同时期的欧洲则兴起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鼎盛只是传统农耕经济的顶峰,而当时世界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所以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但发展方向已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 纪》载:褒姒不好 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2.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史学家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指的应是我国的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A.察举制B.封国制

C.郡县制D.科举制

5.史学家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写道:“汉高祖大朝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时戏言以天下为产业……(明太祖)祭祖时以天下《赋役黄册》与鱼肉果蔬并陈。”这主要表明了古代中国

A.天下为公B.儒法并施

C.以农为本D.家国一体

6.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董(正)是非”。下列对 宰相职权 的说法正 确的是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7.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8.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坊 市制崩溃,无力维修 城郭街道

D.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9.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 民之困,而不知使 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

11.“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 岭而有汉 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 也同样跨 过南岭而 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

B.元代行省 使地方割 据有良好 的地理条件

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作者对元 代的行省 划分依据 持批判态度

1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13.图3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 之路上的 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1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2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3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4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234B.123

C.23D.12

14.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2-24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15.《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 (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 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16.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A.白瓷B.青瓷

C.秘色瓷D.青花瓷

17.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卷中记载:“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 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材料反映当时

A.早市与夜市开始出现

B.交易场所与民居界限明显

C.西域饮食融入都市圈

D.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

18.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9.《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 (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 入。”对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20.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活动的群体商帮形成

C.远洋贸易开始使用指南针

D.烟草等经济作物开始传入

21.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 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

22.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23.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 和经济正 常运转;但中国古 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官营专卖B.市坊制度

C.朝贡贸易D.闭关锁国

24.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25.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其“时代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B.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C.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渗透

D.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 国带扩张 性,而第三帝 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2分)有何优越性?(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以及中亚音乐舞蹈与历史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术也传入西方。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西班牙与中国的贸易以菲律宾为中转而进行。万历四年(1576年),西班牙完全控制菲律宾,中菲间的贸易迅速升温。福建、广东海商“将中土丝、绵、缎布、磁、铁贵货到彼番国,不卖货物,止卖金银”。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商品,西班牙人只能从殖民地墨西哥调运白银来交换,然后西班牙将中国商品 运往南美。为维持这样一种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他们不得不加快墨西哥白银的开采与多条菲律宾海上航道的开辟。其中最重要的是墨西哥西海岸Acapulco港,横越太平洋至菲律宾的航线。

———摘编自杨天明《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内流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陆上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的有利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货物—墨西哥白银—菲律宾的物流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 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分)

(2)从材料二的图4中可以得到关于清代的哪些经济信息?(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 据。(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C3.B4.A5.D6.B7.D8.D9.C10.D11.C12.B13.D14.B15.B16.B17.C18.D19.B20.C21.A22.B23.A24.B25.A

二、非选择题

26.(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也可)。(2分)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分)

(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也可)。(2分)唐朝:完善三省六 部制。(2分)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分)

(3)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27.(1)条件: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唐前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粟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0分)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加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抢占殖民地;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掠夺和开采黄金白银;明朝 (万历年间)政府一度 开放海禁。(8分)

28.(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任答3点得3分)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被破坏。(任答3点得3分)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4分)

(3)观点一:支持“停滞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2分)

政治:专制集权 极端强化,达到顶峰。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4分)

观点二:支持“变迁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2分)

5.古代希腊文明 篇3

摘 要:海洋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海洋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长于稳定,后者重在创新。文章概括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从自然、经济、民主政治、人文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海洋文明;中国;西方;比较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39-02

东西方不同的环境下孕育出了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称之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海洋文明史。西方学者通常认为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海洋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更没有形成传统的海洋文明[1]。所以,中国究竟是否拥有自己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学者间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而实际上中国东面临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海洋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古代也曾经有过发达的航海事业,也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海洋文化甚至海洋文明,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认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欧洲的海洋文明和中国的海洋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发展道路。因为文明的衍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人文环境。这些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间文明的差异。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道路,比较了中国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区别,并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海洋战略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过程

海洋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5世纪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仅限于捕捞、制盐和航运。15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不断尝试环球航行,开始疯狂地殖民掠夺,扩大了世界市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海洋更是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经济和军事价值越来越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军事、科研和生态价值。海洋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

中国不仅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内陆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领海的海洋国家。中华民族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把古老的东方文明、东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东南亚、美洲等地方。纵观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殷商

据学者考证殷商时代是中国文明首次和海洋触碰的开始,考古学家在商王妃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印度洋的海贝壳,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帆”字也证明商人已经掌握了航海风帆技术。

2.秦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航行出现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派徐福带领船队航行到东洋地区,并留在了现在的日本,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友好使者。

3.东吴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第二个航海高峰出现在三国的东吴时期。吴国为了抵御外强根据本国的海洋优势,制定了“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向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东吴孙权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实施海洋战略的统治者,他曾多次派舰队远征辽东和东南沿海。

4.宋元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从宋朝开始就以鲜明的海洋文明因素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在宋朝和元朝时期已有多项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其中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这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除了将“开洋裕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外还通过册封来自福建民间的海洋女神“妈祖”来提升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从文化边缘走向中央意识形态。

中国在元朝重新得到了国家统一,并将国家疆域几乎扩展为整个欧亚大陆,并取代了当时的阿拉伯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贸易国家。中国民间海洋贸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得更是如火如荼。

5.明清

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震惊了世界,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航海先驱。郑和船队的规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船只的吨位上都比七十多年后的哥伦布船队多几十倍,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时代的到来。

中国清朝海洋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洋务运动”,沿海各大港口城市相继设立“制造局”、“船政局”等实业,初步显现了近代中国政府谋求海上管理权的国家意志。造船工业是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福州船政局在当时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船基地,有力带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

三、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

航海是人类征服海洋传播文明的过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过程。虽然中西方航海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们的海洋交往却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交往模式,一种是中国人建立的朝贡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殖民模式[2]。坚持朝贡模式的中国航海船只所到之处从不强取豪夺,而是把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进行赠送或等价交换,体现了大国的友好态度,传播了中华古老的文明,促进了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殖民模式的欧洲航海是把海洋贸易当作是原始资本积累和领土扩张的重要手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是一部充满血腥的殖民史。

四、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

文明的发起都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而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文明特征。以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国家境内多山,物产欠丰富,内陆交通阻塞。恶劣多变的海洋气候决定了当地的生产方式不能依赖种植业。所以,居住在海洋边的人被迫向大海索取,积极寻求海上贸易,这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

中国东面临海,属季风气候,内陆地形地貌变化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陆地上生活环境相对平稳而安全,鲜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时间内保持了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稳定。

2.经济环境

古代欧洲社会经济以商业为主。以古希腊为例,古希腊实行自由贸易,很早以前必须进口小麦,迫使希腊从事海上贸易。埃及、意大利以及黑海的周边地区,为希腊提供小麦,雅典和科林斯担任希腊和爱琴海各岛屿之间的贸易中途站,希腊城市则出口葡萄酒、陶器、橄榄油和银币。海上贸易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以金属铸币为特征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起来。地中海发现的大量沉船证明了古代欧洲航海事业以及海上贸易的繁荣。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权公有,产品不能自由买卖,工商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份额极小。

3.民主政治环境

自古希腊以来,尊崇理性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于法制的推崇。而中国一贯以来是人治社会,常会因个人的喜好和政见不同而左右了事件的公正性,充满着感性色彩。欧洲进入民主社会的时间比较早,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生活中,国家的管理机构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产生,重大的国家事务由公民大会决议。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和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4.人文环境

与西方民主政治并行的是西方的自由学术氛围,民主政治和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自由学术氛围的形成。涌现了一批哲学家,在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关于世界本源的各种见解,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超过东方。

中国历史上的少有的学术“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除此之外,封建集权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文化专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高度统一思想,出现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事件。

5.民族性格

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劳动人民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15世纪以后欧洲的航海事业迅速发展,海洋民族的交流和生活环境得不断扩大,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文化。西方人推崇创新,张扬个性,积极追求个人价值。中国则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守旧和服从,注重整体价值,压抑个性,鼓励中庸和谐。中国人凡事不喜争论,视谦恭为美德。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科学研究,追求客观真理。中国人以感性思维见长,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尊崇先知和权威,缺少逻辑的系统思想,类比多于推理。

五、总结

海洋文明是一种多元的文明,而且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海洋文明是国家的发展趋势。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先进的大文明几乎都是以一种文明为主的混合型文明,只是各个类型文明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3]。

海洋文明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学习和吸收。广阔的海洋蕴藏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到目前为止,海洋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海洋的现实和未来价值都没得到充分认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海洋上面,因此,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会继续发展下去,世界海洋文明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丹.古希腊文明特质及其与中国文明的比较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111-113.

[2]赵君尧.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的比较[J].职大学报,2005,(3):45-48.

5.古代希腊文明 篇4

古代印度

(三)1 印度列国时代出现的顺世论派主张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物质元素不包括()。A、地 B、天 C、水 D、火 我的答案:B 2 佛教产生于()。A、列国时代 B、孔雀王朝 C、苏丹王朝 D、笈多王朝 我的答案:A 3 婆罗门教教义不包括()。A、梵我一致 B、因果报应 C、人人都有罪 D、等级有差 我的答案:C 4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哪个种姓等级最低?()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我的答案:D 5 佛教是中世纪婆罗门教的传承。()我的答案:X 6 在古印度,每一个人出生便隶属于其家里的种姓,其社会地位始终难以改变。一般说来,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的交往乃至通婚都受到严格限制。()我的答案:√ 7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婆罗门种姓的人地位是最高的,对应的身份是贵族和战士。()

了解拉美古代文明 篇5

没有上西班牙语言文化专题之前,我对拉美文化是一概不知的,对拉美的认知也只停留在其板块在世界地图的位置。通过西班牙语言文化专题和阅读《世界文明大系—拉丁美洲文明》书籍,我对拉美文明有了以下的认识和思考。

美洲古代文明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时期(公元前2000-公元250年左右),古典时期(公元250-900年左右),后古典时期(公元900-1500年左右)。在众多文明(奥尔梅克文化,特奥蒂华坎文化萨波特克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查文文化等)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了三个主要文明中心:①以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为中心的古代玛雅文明;②以墨西哥高原盆地为中心的古代阿兹特克文明;③分布于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广大地区的古代印卡文明。

玛雅文明

我对玛雅人的认识起源于2012年世界末日这个“玛雅预言”,但在了解之后才知道这是扭曲玛雅历史的说法,据不同知识领域的学者声称并没有任何现存的玛雅刻本记载了这个预言。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这个伟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体失踪。

玛雅是一个地区、一支民族和一种文明。玛雅文明,根植于远古石器时代,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地区。通常,玛雅文明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称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公元300年-900年为古典期,公元900年-16世纪为后古典期。而谈起玛雅文明,必然要谈到奥尔梅克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开创的各种传统都为中美洲各文明继承下来。从神权政治、金字塔神庙、纪念碑和祭台,到象形文字、历法系统、美洲虎崇拜和活人祭神,这一切构成了中美洲古代文化的基础,玛雅文明也继承了奥尔梅克文明。1.玛雅文明虽然是城市文明,却建立在玉米农业的根基之上。但其实很多人对他们的耕种方式有片面的认识。他们不仅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也采取相对集约的生产方式,修水利,开辟梯田等。2.贸易为玛雅人打下物质和思想基础,而贸易有三个层次:地方集市贸易,区内贸易,区际贸易。我认为玛雅地区的贸易活跃很大原因归功于它的地理位置(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通道上)和物产丰富。3.家庭是玛雅社会的核心,父权制。玛雅社会的中心是城市,它是一个阶级社会,各城邦实行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处于一家,集行政,立法,宗教大权于一身,这令我想到了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君主制。有学者认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导致后古典期文明衰落之后,玛雅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因为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玛雅地区也并不太平,各城邦之间战战和和,分分合合,也令我想到了春秋战国的争霸。4.时间是玛雅人宇宙观的核心,从365阶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还有被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历法,他们的历法体系由3种历法构成,即神历、太阳历和长纪年历,都足以证明。5.玛雅人是多神论者,他们崇信万物皆有神,还有上面所提到的活人祭神,都可以看出他们对神的崇信。6.玛雅人的文化成就在拉美古代文明中是最杰出,最灿烂辉煌的,具体表现在建筑(根据宗教生活生产,和阶级区分,构成了房屋建筑的布局及设计,也是其社会的一个缩影;雕刻有石刻,木刻,贝雕,玉雕,骨雕还有泥雕。我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玛雅雕刻的图片,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出土于恰帕斯的亚克斯奇兰画碑之一。这批浮雕构图缜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的都是当时玛雅人的战争与生活。

玛雅人的绘画多用于装饰的壁画,写实手法,有神话故事,祭祀典礼,战争场景等,可见他们对神话与宗教的信仰。玛雅人发明了自己的独特计算法,使用二十进位制,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零”的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象形文字,玛雅人的象形文字是拉丁美洲古代文明的骄傲,他们的象形文字较为复杂,出现了表意符号,大多数他们都写在纸上,或雕刻上。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阿兹特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托尔特克文化和玛雅文明的许多成就,但自己也有独创。阿兹特克文明继承了托尔特克文明(是墨西哥三大文明之一,大约发生在公元800-1000年间,纳瓦特尔语里“托尔特克”的意思是“技工”),为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于15世纪在墨西哥中部建立了帝国。拥有较精确的历法系统;农业方面,灌溉技术发达;经济方面,已经出现了原始阶段的“货币”;宗教神话具有鲜明的特色,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技术也非常精湛,能够建造出十分雄伟的建筑,特诺奇提特兰古城便是最好的证明;此外,阿兹特克社会阶级划分森严,并拥有完备的法律系统。其中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祭祀方式(阿兹特克族神指令要用人类的血液去供给太阳,以提供它每日升起来的能量。每次人祭时都会有着非常盛大的规模,几千人在那一天都显得不同寻常。祭品通常是被砍去脑袋或剥去人皮,并被活生生的将心脏挖出。然后再把祭品放在高高的金字塔顶端,最接近太阳,鲜血顺台阶往下流。尽管阿兹特克民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于玉蜀黍(或玉米),人们始终还是相信农作物的丰收与否要靠定期的人祭品的鲜血供应。)信仰的力量真是“强大”。而他们的政治也是神权统治,国王同时也是大祭司。其经济与玛雅地区相似,同样以农业为基础,贸易活跃,其手工业更加多样,繁荣。“阿兹特克帝国”宗教的一大特征是众神并存,各氏族,各部落,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财神爷”。阿兹特克人设有各级的学校,儿童、青少年不分男女,人人有学上,人人要学习。阿兹特克人从孩提时就开始不但接受自然、历史、法律、宗教、体育、军事和科学等教育,还要接受道德教育。高等学校也区分普通高等和专业高等学校。在科学方面,尤为植物学达到相当高水平,还有专科医院和康复中心等,医疗基础设施也是很齐全。阿兹特克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并会造纸,用于书写,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古籍。建筑艺术的代表是金字塔,但还是未能超过前人。印卡文明(也称“印加文明”)

世界古代和近代政治、经济文明 篇6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美国1787年宪法、巴黎公社、新航路开辟的前因后果、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等。

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描述和 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文字表达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其情境常常游离于教材之外,尤其关注政治文明中的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等,试题还常将世界古代和近代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考查。

复习建议:依据《考试大纲》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重要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的记忆,夯实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前提。在复习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在新的情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列表法、比较法、图示法等手段比较中西方古代、近代政治文明、经济文明进程中的主要不同,以提升自己比较、归纳、概括、辨别、阐述、论证、探讨等能力,提升复习的思维含量;要联系时 政热点、焦点问题,结合本专题的内容,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资政教化”“联系实际”等社会功能。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年新课标 全国卷Ⅰ 第32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解题。古代世界法律达到相对完备程度的国家是罗马,故A项可以排除。B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从材料看,更突出法律至高无上,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材料的本质,公民在自杀问题上也需要得到法律的允许,表明当时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了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自然法思想是古代罗马 西塞罗提 出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1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2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3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4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123B.134

C.234 D.124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其中有一个表述一定是错误的,适合于采用排除法解题。材料提到有陪审法官,故1正确;材料“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表明法官判决很大程度上凭感情断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故4正确,但是不能表明仅仅凭感情断案,故2错误;材料“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表明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故3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

示例2(2014年山东文综卷第39题)(22分)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 洲奴隶运 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请回答:

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8分)

答案: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及对黑奴贸易的评价,适合采用史观分析法解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是站在欧洲是世界中心这一立场上的,否定世界其他地区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是片面的看法。评述时应该批判这一观点,坚持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综合分析近代欧洲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而奴隶贸易是建立在血腥掠夺基础上的,应该予以谴责。

变式练习“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1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2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3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4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13B.24

C.123D.1234

答案:B

解析:本题解题要运用文明史 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来分析材料的观点,材料是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角度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和3的说法不正确,题中材料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文明史观体现在“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体现在“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由此可知2和4是正确的。

示例3(2014年浙江文综卷第21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 都变成工 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最佳程度型选择题,可运用程度比较法和题眼突破法。

运用程度比较法,A项只反映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B项反映了材料中的“大工业”“工业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整个世界”等信息,是最佳选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前半部分,不全面;D项与题中 的“(关税)保护措施”不相符合。B项正确。

运用题眼突破法,题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大工业”“交通工具”“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依赖于整个世界”,由此推断B项正确。

变式练习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

A.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C.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适合运用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法解题。1820—1870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其他国家正在开始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期;186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因此,A项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故A项是正确的。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不是主要原因,故B不正确。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是在二战后,1820—1870年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故C、D两项均不正确。

示例4(2014年四川文综卷第11题)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 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了工 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 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历史漫画题,适合运用背景分析法解题。题目已透露了1936年这一时代信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电影《摩登时代》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大量使用机器所造成的失业浪潮。根据这一背景,可见A项错在“肯定”的表述上;C项与题中材料无关;D项不正确,因为电影 是喜剧性质。选B项。

变式练习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四十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之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政府 行政权力 的增强干 扰司法独立

B.社会主义 制度深刻 影响了资 本主义制度

C.资本主义 制度调节 有利于美 国社会发展

D.工业化的 实现推动 了美国的 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适合运用概念分析法解题。在解题时,首先要知道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含义,即政府开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是“进步运动”。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力与司法是制约与平衡的,故A项是错误的表述;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影响,故B项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改革,而不是工业化的实现,故D项也是错误的;20世纪初美国政府改革,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从学者对这场改革的评价可以看出其有利于美国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

【重点突破】

1.古希腊、罗马文明共同为西欧文明奠定了基础,成为全部西方文化的源流。比较两者的主要差异

(1)就文明的拓展方式而言,希腊通过城邦之间的战争,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由。罗马通过进行对外军事扩张,建立庞大的军事帝国,实行元首制并过渡到帝制,同时进行法制建设,在帝国范围内推行法律。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希腊经历了从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统治到贵族长老会议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在罗马,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帝国皇帝 们把法政 大权掌握 在自己手中。

(4)就国家主要机构的设立而言,雅典设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雅典民主制的社会基础相对广泛。罗马设有元首、元老院、大法官等机构,罗马共和国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

(5)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2.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在产生方式和权限方面有何不同?美国和法国的宪法都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原因何在

(1)不同:1产生方式不同。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2权限不同。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要向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参与立法,但有权否决国会的法案,法国总统有创议法律之权,但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2)原因:1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是在要强化中央政权的要求下制定的,宪法赋予总统权力以保持联邦行政权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为目标。2法国宪法制定时,共和派和君主派已经过了长期反复的斗争,在双方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宪法赋予参议院和总统较大的权力。

3.多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的深远影响

(1)政治层面:促使封建制度衰落,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2)经济层面: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亚非拉的落后;推动亚非拉、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促进“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产生。项目

(3)科技文化层面:证明“地圆说”,促进文艺复兴运动“人的发现”;推动15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推动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古典文学进入兴盛阶段;开启各地分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4)国际关系层面:1亚洲开始失去世界中心的地位,日益成为西方的殖民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2非洲、拉丁美洲逐步成为西方殖民列强掠夺的对象,长期贫困与落后。3促进了美洲新民族的产生,如美利坚民族等。4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西欧崛起,西班牙、葡萄牙一度强大;荷兰崛起,西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5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区域历史被世界历史所取代,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4.第一次工业革命 与第二次 工业革命 的比较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古代希腊城邦形成之初,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的时代才获得公民权。这里的“下层平民”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公民的是

1城邦中的成年男性贫民2侨居的外邦人中的成年男性3被释为平民的成年男性奴隶4城邦中的成年女性或男性奴隶

A.123B.234

C.1234D.23

2.梭伦在改革之前坚持要“拔除了到处都竖着的债权碑”,“而元老会议却在不断制造新的债务奴隶”。这说明

A.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呈现繁荣

B.贵族内部对于社会变革分歧较大

C.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占据主导

D.平民普遍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变革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这一“阶段”是指

A.梭伦改革时期

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C.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D.十将军轮番执政时期

4.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坚决改革

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

D.广大民众的长期斗争

5.罗马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而现代意义上的万民法是指普遍适用于所有文明社会和国家的法律。据以上材料可见,罗马万民法是

A.只适合于罗马境内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成文法律

B.是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

C.是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对公民法高度提升

D.是对公民法的补充,为外邦人提供了必要的司法保护

6.“发生在1688年的历史事件,并不仅仅是一场普通宫廷政变,而是一场改变了英语民族历史,改变了世界进程,甚至改变了一切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它直接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B.它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它促进了近代代议制度的实施

D.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确定议会至上

7.1689年《权利法案》第11条规定:“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 领有人。”这一规定

A.其实质在于否定君主的司法权

B.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C.反映了《权利法案》的保守性

D.旨在保证陪审法官的素质和能力

8.1721—1742年,罗伯特·沃波尔在任时间长达20年零314天,却被称为“英国实际上的第一任首相”。主要原因是

A.他作为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财政大臣

B.他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

C.他在历史上第一个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D.他已经行使与当今英国首相完全相同职权

9.2009年,美国总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表示对获奖感到“惭愧”。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对奥巴马获奖表示祝贺。某报就此指出“19世纪相似的总统,21世纪不同的获奖心态”。说“19世纪相似的总统”是因为

A.两国总统都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

C.都有权力最终否决议会通过的法律

D.都有权经参议院批准解散国家议会

10.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政府。”这一言论

A.暴露了法国共和制的短暂

B.反映了英国君主政体专权特征

C.体现了美国政体较为稳定

D.说明了法国君主派和共和派斗争继续发展

11.法国从1873年5月24日梯也尔下台到1879年1月30日格雷维当选总统,6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君主派与共和派的矛盾得到缓解

C.1875年宪法较好地达成了共和目标

D.法国君主立宪派在政坛上基本消失

12.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

A.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

B.巴黎公社的失败

C.“一票共和”的实现

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13.《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一文中指出:诞生于工业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当时近百年工业革命实践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总结”。这 里的“资本 主义经济 制度”是指

A.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资本主义工场制度

C.资本主义工厂制度

D.资本主义大企业制度

14.《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自治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理论指导的革命

D.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措

15.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 革命所开 创的进程 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16.15—17世纪,欧洲股份经济才有了明显的增长,相继成立了一批由冒险商人组成的、政府特许垄断海外贸易的股份公司,如:英国商人冒险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亚非拉地区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B.西欧国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

C.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迅速增长

17.“我们的船队首先到达佛得角群岛,然后朝南直驶南大西洋……3个月后,改向东航,到达好望角……11月22日,船队绕过好望角……3月2日进入莫桑比克……4月到达东非马林迪……”这则航海日记应该出自哪位航海家之手

A.葡萄牙迪亚士

B.葡萄牙达·伽马

C.西班牙哥伦布

D.西班牙麦哲伦

18.某校组织“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迁徙和交流”的图片展览,以下图片可以入选的是

A.玉米B.葡萄C.蚕茧D.西瓜

19.一部小说里这样写道:“那些疲乏的旅客,看到美洲海岸,真有如释重负之感。”一个历史学家写道:“百里之外传来的气息,有如满园花木那样馥郁芳香。”这样,这里就成为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成功的“试验田”。这部小说里所说的“试验田”是指

A.马萨诸塞

B.弗吉尼亚

C.北卡罗来纳

D.新阿姆斯特丹

20.据记载: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 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殖民对手已经不复存在

B.英国正式确立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D.荷兰、法国等国均承认了《航海条例》

21.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革命前,欧洲国家的妇女个体还没有参与公共劳动

B.妇女个体参加公共劳动必须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C.大工业拓展了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的能力

D.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变化

22.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后,把在柏林舍内贝尔格尔大街的小作坊变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当他1892年在夏洛滕堡去世时,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西门子帝国,其中的一半员工都在海外生活和工作。这表明

A.西门子揭开了电气时代的序幕

B.西门子发明了最早的发电机

C.西门子公司是德国最早的垄断企业

D.西门子是发明与经营兼顾奇才

23.图4是反映“英国1903年关税改革”的漫画。图中间的树下写的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树干上写的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这表明

A.英国的自由贸易使列强都成为受益者

B.英国逐渐丧失世界经济强国地位

C.英国从自由贸易政策中获取大量好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

24.以下是学者关注工业革命的角度列表。这一表格说明

A.1阶段的研 究最符合 工人运动 发展要求

B.2阶段的研究最有利于经济长期 稳定发展

C.3和4阶段的研 究最符合 当时各国要求

D.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

25.表3是某国1770年至1901年经济结构变化的统计数据(根据《世界近代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此国

A.后100年的各项产值增长率均高于前71年

B.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C.尚未迈入近代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D.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1787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 表法》。…… 《十二铜表 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 含了私法 和公法两 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6分)

(3)结合材料 三和所学 知识,概括德国1871年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弗格森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今天有三点五亿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约四点五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地球上大 约七个人 中就有一 人会说英文。”

———引自尼尔·弗格森《帝国》

材料三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就指出,首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国家,“具有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的趋势———这就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他把这一点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五个特征,并强调“这一含义在现时代以前是不存在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英、法、西班牙等国北美殖民地的变化情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变化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尼尔·弗格森、库兹涅 茨观点的 看法。(8分)

28.(18分)阅读下面两部著作的目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比较两份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12分)

(2)根据两份目录,指出两位作者在编写著作过程中相同的观点或观念。(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C4.D5.B6.C7.C8.B9.B10.C11.A12.D13.C14.C15.B16.C17.B18.A19.B20.C21.C22.D23.B24.D25.D

二、非选择题

26.(1)原因: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私有意识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公民法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弊端;罗马领土的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6分)

(2)内容都涉及私法和公法两大类,都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都有助于限制专制,都对后世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答对其中三点即得6分)

(3)特点:形式上,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内容上,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4分)

27.(1)变化:英国夺取西班牙的佛罗里达半岛,夺取法国的路易斯安那以东、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及加拿大等大片殖民地。(4分)

原因:英国通过殖民战争,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殖民霸主;英国建立起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国家。(4分)

(2)看法:(本题为开放式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同等评分)

同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虽然给亚非拉国家造成极大的灾难,但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推广到全世界,冲击了亚非拉国家落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和旧思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8分)

不同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虽然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和世界文明进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非拉旧有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和旧思想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但殖民扩张和野蛮殖民掠夺,给亚非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是亚非拉国家长期贫穷和落后的根源。(8分)

28.(1)示例一

不同之处:目录A更注重西欧殖民扩张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目录B更注重新航路开辟在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使亚非拉等国家沦为西欧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分)新航路开辟也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2分)两位作者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2分)

示例二

不同之处:目录A更注重科学革命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2分)目录B更突出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分)

原因:近代科技革命、思想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3分)科技革命是思想革命、工业革命、政治 革命的前提,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又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程。(3分)两位作者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2分)

(示例说明:本示例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中国古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篇7

这个人是李约瑟,英文名:约瑟夫·尼达姆。他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系统阐明了40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

李约瑟揭开了一个历史研究的全新时代,他向中国人、欧洲人展示出一个他们不知道的史实。他说,我要还中国以公道!(图1)

公元前221年,一个叫嬴政的人结束了中国长达500多年的战乱,从而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同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中国这位不同凡响的皇帝那年只有38岁。

与古埃及或古巴比伦相比,中国还算年轻。但2000年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使中国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历史变化,同时也使自己的文化绵延存续至今。而外界对中国这些事情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也很难相信当今世界大部分文明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基础之上。

李约瑟告诉我们,虽说罗马人与希腊人对人类征服自然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一种文明可与中国的贡献相比。他认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于其他所有国家。

我们的先人总想制造出一些工具来帮助自己建立在世界中的位置。在过去几千年里,各个民族由于对工具的不同选择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使他们文明的发展千差万别。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掌握了沙漠生活的技能,他们从身边世界获取的精神感悟延续至今,46000年来他们一直如此。这使得他们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活化石。他们知道如何在沙漠中生存,这是一种依赖于原始采集与狩猎的生存。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发展科学。

公元前10000年左右,世界许多地方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大约2000多年前,中国王朝开始向温暖湿润的南方开疆拓土,到公元1000年时,中国农业经济中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管理有序的灌溉系统成为大量生产稻米的关键,它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必要的粮食。

西方生物学家认为,由于具备粮食的生产能力,中国如今可以养活13亿人口。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由于不具备粮食生产能力,只能养活大约50万人口,50万人口可以在澳大利亚大陆做一些惊人之举,但却不足以在澳大利亚建造一座长城。50万人口也不足以进行铜的冶炼,不足以产生文字系统,不足以生产出瓷器来。粮食生产导致技术的进步,因为那些工 匠、陶艺师和科学家们都得吃饭。

欧洲的农业,17世纪以前是相对落后的。当西方终于有人有了提高农业效率的革命性想法时,却没有得到支持。

杰思罗·塔尔是个音乐家、律师,他想发明一种机器用来大面积播种,但他的播种机没有能得到推广,他的想法在当时受到了嘲笑。

奥克拉荷马大平原土地肥沃,纵横几百英里,是世界上最大连绵成片的农垦区之一,这些土地生产了美国近20%的小麦,然而,如果西方世界没有采用由古代中国人发明的农耕方法,如此大规模进行谷物生产是不可能的。杰斯罗·塔尔在18世纪竭力推广的就是同样的耕作方法。

中国人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成排种植庄稼,他们知道这样种庄稼在生长过程中不会相互影响,还会加快成熟速度。而欧洲人在此后2000年里都未能掌握这些简单的技术。

中国人知道播种效率的举足轻重,公元前2世纪,他们就发明了播种机,1800年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工具。和中国古代的情况一样,今天美国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是由于它能为大量人口提供粮食。

相比而言,中国种植水稻的土地一直比较肥沃,但这并不是中国唯一的优势。

中国人很早就从劣质犁具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在历史大多数时间内,人类由于无法在运输中高效利用马的力量而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对设计的微调能力给整个国家效率带来巨大变化。在所有农业发明中,也许正是对马的力量利用使中国人与众不同。

几千年来,西方人的马具一直套在马的喉部和腰部。用这种方法两匹马可以拉一吨重的东西,但套着中国马具的一匹马就可以轻松拉动一吨半重的东西,是西方的3倍,因为中国马具是利用马的肩部而不是喉部。(图2)

在中国所有伟大思想家中,至今影响力最大的要算是孔子。(图3)

2500多年来,每年9月28日一直作为孔子的诞辰日而被人纪念,盛大的纪念仪式一般持续一周。

西方学者认为,孔子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立人与人之间恰当的关系,他关注家庭;关注朋友之间的关系;关注帝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同时孔子也非常敬重长者。阿瑟·米勒曾说过,中国人所创造的家庭模式是对孔子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居住于中国南方广西的莫氏家族,即便在今天,这里的传统价值与西方生活方式也大相径庭。

莫氏家族共有五、六十人。莫家老人说,家族中有教书的,有当村主任的,有耕田的,有做生意的。在工作中,你帮我我帮你,这是我们的风俗。

家庭生活在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在中国南方一些农村,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亲属在家长领导下经常会聚居在一起。5世同堂在这里倍受推崇。

莫氏家族的莫伯陵说,我们大家族全部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以前的传统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如果说合作与和谐是中国人重要的目标,那么希腊的情况恰好与之相反。

希腊仅有五分之一的国土适合于农耕,由于土地形状不规则,所以根本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于是,当第一批古代村落定居在那里后便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古希腊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人类知识整体的基本原则,他们关注物体的本原,相信自己能主宰环境。这种关注直到现在依然是希腊人留给西方世界的重要财富。

与希腊哲学家不同,中国人对抽象的真理并不太关注,他们更关注如何用具体手段去把握世界,他们努力的目标是如何创造和谐环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今天的中国比孔子当时所了解的整个世界大得多,几千年里,它已形成地域辽阔、文化多样的一个国家。

千百年来,中国边界曾多次发生变化,有时国家还出现分裂。然而,统治这个国家的精英们一直认为国家统一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有记载可考的历史有4000多年,在这4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有统一,有分裂,有和平,有战争,中国有三个统一的时期:夏、商、周;秦汉、隋唐;还有元明清,统一的时代在4000年中占2700多年。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统一具有巨大的优势,贸易可以在广阔区域中展开,技术分工得以充分发展。比如,有些地方可以专门从事精细的瓷器生产,同时可以在帝国范围内享有一个有保障的市场。

然而,中国是如何保持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政治与文化上的统一而其他国家却做不到呢?

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一体化。东西方之间的联系纵横交错,从而带来对地球上天然气资源不知餍足的追求,而掌握使用这些资源的能力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进步。

天然气是重要能源,人们是在寻找盐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然而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首创。

西方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盐是经济价值巨大的商品,获取并运输食盐非常重要。许多盐来自海洋,但如果你想在距离海洋千里之遥的四川获取食盐,唯一途径就是打一口盐井,这意味着要钻到几百甚至几千英尺深的岩层以下,有时钻探结果会令人失望,并没有盐水从井中喷涌而出,取而代之的是“扑扑”的气泡声。钻井人觉得功夫白费了,但后来他们发现,可以用竹管将这些气体导出,用来加热大铁锅中的卤水,通过熬煮的方式来制盐,中国天然气工业就是这样开始的。(图4)

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四川人就开始钻井取盐,并因此钻出了天然气。当年他们发明的技术在现代钻井工艺中依然可见。很奇怪,中国古代这种用来钻探卤水和天然气的技术与美国早期钻探石油的技术极为相似。

位于敦阳的一口井有1000多米深,这是1835年世界上最深的井。(图5)

即便钻出的盐井里只有气没有盐,当地人也不气馁。他们用长长的竹管套接起来,一直把天然气接到数英里之外。仅自贡就有13000多眼这样的气井,生产出了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在这个影响最大的工程领域,中国比西方早1400年就完美地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最令人惊叹的地方。

在物质文明方面,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铸铁器具,铁以液体形式从熔炉中流出,注入各种模具。

中国人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早1700年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

中国人是制铁大师。中国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己经运用鼓风炉来炼铁,而欧洲在公元1380年以前还没有类似的技术。中国可以轻松获得各种金属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世界上最先实现去除铁中的碳炼钢的是中国人,当时没有一个国家做到这一点,因为铸铁只有中国才有。

美国的摩天大楼是20世纪世界进步的象征。这些建筑许多都是用钢材建造的。因为这些材料的生产方法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可以说,现代世界的钢铁丛林实际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所奠定的基础上的。

很少有什么建筑看上去比索桥更具现代世界的特点,更能体现人类在工程方面的成就。然而,索桥的起源却离现代很远。

中国四川安澜索桥一连八段桥跨,桥长超过一千英尺。《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安澜桥的修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

真正的索桥离不开钢索,现存最长的古索桥位于中国四川泸定,单跨长度有361英尺。(图6)

中国发明索桥之后的1800年里,欧洲还没有出现索桥。但现在,索桥已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四川成都,工匠们依然沿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方法制造漆器。这种胶质凝固后变得极为光滑,可以打磨出亮丽的色彩。由于质地柔软,又可以进行雕琢,在中国,漆器被认为是永恒的象征,由生至死,古代中国人基本上都有漆器伴随身边,从婴儿床到老人的棺木。中国的战国和汉代都是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图7)

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他是第一位阅读中国典籍的西方学者。(图8)

当西方传教士出现在中国时,这里已是一个强大的农业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这里的文化丰富多彩,外部世界对此羡慕不已。

16世纪、17世纪,欧洲人把中国的陶瓷当作珍宝进行收藏,认为中国的陶瓷不是烧出来的,而是一种天然的宝石打磨出来的,没想到这是用人的智慧改变泥土的物理性质变成的一种珍宝。(图9-1、2)

有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莱的传教士在景德镇传教,一住就是20多年,他非常渴望弄清瓷器的秘密。

普通陶器是通过把粘土放进温度在500~1500℃的窑里烧制而成,瓷器却与此大不相同。陶和瓷的根本区别是,陶的原料选择没有要求,地球上的泥土都可以拿来烧陶。

要想获得瓷器特有的品质,必须用高得多的温度烧制纯质粘土以改变它的物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特别设计的窑炉是不可能的。

外国人难以理解为什么粘土可以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因此,他们对粘土这种神奇的属性敬畏不已。

最终中国的粘土还是被带到欧洲,经过1700多年持续不断的冲击,欧洲人最终攻陷了中国这个最了不起的秘密。

中国瓷器工艺水平之高令欧洲人认为已经无法超越,甚至今天也没有人达到与之比肩的水平。

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是17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使他所处的年代区别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发现,但他到死也不知道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发明。

西方学者认为,李约瑟的作品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大家对中国的看法。学习科学史的人基本上都认为科学史以古希腊开始,在中世纪那段黑暗岁月里经历过一段令人难堪的停滞期,然后就是伽利略和牛顿,从头至尾都是西方的经历。李约瑟改变了这一切,他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强大的创造力。

火药是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创造现代社会的3大发明之一,在欧洲,火药武器的到来意味着封建统治的终结。是中国人在很意外的情况下发现了火药。

公元850年,一位不知名的炼丹家把硝酸钾与硫磺和富含碳的蜂蜜混在一起,结果阴差阳错地发现了这种混合物的特性。

在文献上记载火药3种成分的配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真正记载有火药用于军事的书籍的是宋代。

公元1044年,中国的《武经总要》一书,介绍了中国早期的火药兵器。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武器制造方面能与中国媲美。

13世纪时,中国已拥有一系列使用火药的战争武器。有趣的是,火药一进入同一时期的欧洲,武器改进的速度比中国人快得多,其原因是当时欧洲有许多国家,武器被使用在激烈的军事竞争中。

欧洲人没有从祖先那里继承到征服世界的遗产,他们却通过掠夺让自己得到加倍补偿,枪炮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可征服的土地,寻找包括中国在内的新的贸易机会。

枪炮技术还导致了另一个发现。

中国最早使用了反向火箭,用现代的说法,就是火箭前端对着自己,绑在长矛上,离自己有一臂之距,用火箭喷出物攻击敌人。如果那个年代的敌人想爬上你的城墙,这种武器会让他们心惊胆寒。

被称作“火箭”的东西第一次进入词汇中时,原本是指带有燃烧物的箭,是用来在目标物上点火的东西。但很快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那些通过火药燃烧来推动的箭,排出的气体推动火箭前进,于是不同的火箭开始出现。

现代军事火箭是十字军东征时代中国技术的直接产物。14世纪发明的多级火箭就是现代飞鱼导弹的前身。火箭的使用将导致人类离开地球去寻找其他世界,实际上斯蒂芬·霍金博士说过,人类的未来在于我们能否向其他星球移民。(图10)

李约瑟认为,火箭可能是中国给予现代世界最了不起的礼物。

然而,证明人类开发地球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的却是人类在大洋中的航行能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人类开始涉足海洋时,水手们依靠星辰甚至声音作为定向工具,而指南针改变了这一切。(图11)

磁性指南针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主要发明之一,是因为有了它,意味着你可以在没有任何岸上标志、海上标记和其他天体定向辅助手段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按既定方向在海上航行。

有了这种定向手段,海员们就可以在穿越广阔海面时对自己的方向确认无疑,这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有着巨大影响。

作为定向工具,对指南针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然而,它还具有另外一种更为微妙的影响。

指南针是人类最早的电磁场探测装置,探测并制造电磁场是诸多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技术的基础。比如,收音机、雷达、还有电视。

即使具备了航海能力,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手段,任何文明都难以发展。现在,指南针所带来的现代技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跨境交流成为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大家好像是邻居一样。

1000多年来,促进我们沟通的另外一项技术发明就是印刷术。

过去人们曾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欧洲人,然而事实是中国人最先掌握了活字印刷。

中国北宋时期,平民发明家毕升在公元1041~1048年成功制做了胶泥活字进行排版印刷,从而完成了印刷史上一次重大革命。活字印刷术除在文化发达的中国中原地区广泛应用外,还传播到了中国西北的西夏和回鹘等少数民族地区。今天在中国甘肃依旧可以找到部分证据。

拉卜楞寺是世界上收藏佛经最多的地方之一,寺内有上万座佛像和65000多部经书。在这里发现了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印模证据。马可·波罗700年前曾经对它有过描述。(图12)

欧洲人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因为欧洲人的字母表只有26个字母,通过移动字母的位置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词,而中国的文字系统却做不到这一点。

很显然,活字印刷更适合于欧洲人,为什么它却源自中国呢?

西方学者认为,这与中世纪佛教在中国的巨大影响有关,许多佛教流派都有一些经文,这些经文不仅诵读起来对你有好处,它们还散发着一种精神力量。比如公元680年,当武则天听说这些经文的力量时,她说,我要印10万本这样的经文,她当时真的这么做了。

然而,印刷经文需要有人制造印刷经文的材料。

有一种误解广为流传,认为最早制造纸张的是埃及人,但他们是使用纸草的叶子来书写的,这并不是纸。纸与纸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就发明了纸张,其古老的生产工艺现在依然被贵州村民使用。18世纪造纸在这一地区兴盛起来,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这些地方的有些村庄一年可以生产多达500吨纸张。(图13)

公元8世纪以来,欧洲人才有了纸张,世界从此开始采用中国人几百年来对纸张的各种使用方法。

马克思在1862年写了一篇文章,他有一段评价中国4大发明的意义的话:火药将封建堡垒和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使资本主义建立海外殖民地成为可能,造纸印刷术是传播新教,进而传播先进文化的工具,总而言之,中国古老的技术发明是新兴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有力的杠杆。

大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在实力和知识方面开始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的崛起可能要归功于西方对基础科学的偏好。

1584年,利玛窦在中国绘制了第一幅世界地图。利玛窦在交往中感到,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了解之少,不知道在中国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令他吃惊。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发现就是控制蒸汽动力的方法。因此,西方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发明了蒸汽机。

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欧而不是在曾经那样多产而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呢?人们努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困难。

2000年来,中国拥有比西方先进得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如果船触礁了,恐怕欧洲几百年前的所有船只都会因进水而沉没,但中国的船却分有好几个不透水的隔仓,如果其中一个隔仓进水,船并不会因此沉没。实际上在18世纪,英国造船商们就津津乐道中国船上的这些隔仓,但直到19世纪,西方还没有这样的设计。

很自然,中国也是将舵设计成不同形状的发明大师。能在浅水中吊起来的舵,这种舵使大船能靠岸靠得更近。有孔的舵阻力会更小,因此转向速度也就更快。

然而,惊人的转折即将发生——

造访了67个国家之后,中国强大的郑和舰队解散了。因此,优势转化成了劣势。拥有指南针、一流的军用火器、设计优越的远洋航行船只,但中国却自甘建立一个陆地帝国,这多少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几百年后,这种差异变得清晰起来。

西方学者认为,直到1841年前,欧洲人都觉得中国非常强大。然而,1841年,英国人和法国人决定与中国打一场战争。令他们,也令中国人吃惊的是,英法联军竟然赢了战争。

甚至千万英里之外的一个小岛,有朝一日也在强大的中华帝国身上施加自己的威力。

既然中国在人类文明史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如此强大,为什么欧洲却成了近几百年发展的主导力量呢?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几乎没有今天与明天的概念,而处于发达世界的我们却是时间的奴隶,有关时间测量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

从时间角度上看,伦敦这块枝繁叶茂的角落就是世界的中心。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位于零度子午线上,它将东西半球分开。这座雄伟的17世纪建筑跨越了测算地球上所有时区的基准点。

横跨泰晤士河矗立着世界上最著名的钟楼,它的钟声在伦敦上空回荡,为150年来英国的历任国王以及普通百姓报时。这座雄伟的英国大本钟中的内部器件,是人类设计与建造计时机械装置的重要证明,这些装置本身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图14)

西敏寺大钟钟摆摆动过快或过慢的调整方法非常科学,只需要拿掉或加上一枚硬币就可以了。

为什么机械计时装置的发明地远在千万英里之外?

11世纪,一名叫苏颂的中国官吏建造过一座庞大的机械钟,这是一台天文钟,具备多种时间标示模式,它不仅能显示当前的时间,还能显示太阳在浑天仪中的运行位置,它与天象保持一致。当耶稣会教士把欧洲时钟带到中国时,已是发明这台奇妙机器600年以后的事了。

为什么中国人能比其他人更需要准确掌握时间呢?答案出乎人们的想像。

中国的皇帝与天体星象息息相关。他的一举一动都随天象而动,这些时刻都是刻意设计出来的。作为天子,他的一举一动必须尽可能与天同步,“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

元丰8年,苏颂奉宋哲宗诏命制造水运仪象台,历时3年终告完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近代钟表关键部件“天关”也是那时发明的。这座钟高30英尺,由水提供动力,它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时钟。宋朝灭亡后,这台时钟被拆解运送到北京。后来由于保管不善,1195年时钟遭到雷击停止了运转。

过了100年,这种时钟建造的尝试逐渐消失了。

公元1600年左右,欧洲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到达北京,他们打算让中国宫廷对欧洲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增加宗教的吸引力,他们所带礼品之一就是机械钟。

就在苏颂时钟停止运行时,伊斯兰世界也开始出现机械钟。欧洲的第一台机械钟出现在公元1300年左右,欧洲关于机械钟的想法也许来自中国,也许来自伊斯兰世界。

欧洲人的高超技艺越来越让中国人目不暇接。

中国意识到理解其他民族的想法能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中国走上了一条科学技术之路的原因。

分享创意的过程画了一个圆满的圈,欧洲人过去曾利用从中国传过去的创意改善了自己的世界,现在中国也这么做了。

西方技术帮助中国成为造纸、印刷和造船领域的世界领袖,他们也曾在这些领域领先世界几百甚至几千年之久,如同中国郑和船队时代一样,中国的船厂跻身于全世界最大船厂之列。然而,与过去不同,中国现在是在为全世界炼油、集装箱和化工行业提供船只。

如果有哪种因素可以作为重要资源,可以使中国再度登上世界强国舞台的话,那就是中国的人民。

100年前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只有10亿人,现在我们有60多亿人。

上一篇:劳动纪律考核规定下一篇:零基础英语:零基础如何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