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二五规划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浙江省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时期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摘 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企业结构尤其是民营经济发达,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问题成为该省高度关注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未来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与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二五”时期的要求也把增加城镇就业人数摆在头等位置,因此对各个专业方面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显然能够很有效地帮助浙江省扩大就业的工作。本文将在尽可能多的专业方面,广度方面,探讨出在“十二五”期间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并作出最具说服力的判断。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专业人才; 分析; 预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十二五”时期更将就业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可为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有效帮助浙江省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浙江省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现状

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据相关部门统计浙江省适龄劳动人口在2011年大约有3300万左右,将近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浙江省是高等教育的发达地区,每年专科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能达到三十万左右,而且,我省也是外来劳动力流动大省,每年的外来劳动力流动量能达到600万之多,这在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以及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人数增长的弹性系数逐渐降低的大前提下更加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重性。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又是相当突出。一些需要技术含量和熟练的工种在企业方面招不到合格的工作者,而一些非熟练工没有技术含量失业现象又比较严重,而且不容易再就业,目前浙江省的城镇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再就业的机会,目前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将会出现普通劳动力过剩,而具有高新技术的工作人员短缺并存的局面。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城市化的步伐也遥遥领先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大量的农田村用宅基地被占用,使得农村劳动人口过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无疑为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加了一份负担, 而另一方面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市场设施落后,同时资金的投入也比较缺乏,就业信息网络不健全,虽然现在各种技能培训学校风起云涌,但是大多是着重于技能较低、较浅的培训,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社会对高新技术的要求。

二、浙江省“十二五”期间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具体分析与预测

2009年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的大前提下,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65万,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了22.5万。虽然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当前浙江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仍有一定的问题,在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本文对浙江省在“十二五”时期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如下。

1.高科技产业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科技产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在“十二五”时期将成为重点需求对象,信息产业方面、通信行业的高度发展;数字化家电的全面推广,数字时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领域;软件行业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加剧;电子商务在社会商务办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种种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无疑加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现如今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院校繁多,导致近一段时间内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所下降,但是拥有过硬专业素质的人才,依然会在未来成为众多企业追捧的翘楚。预计到2015年高新技术行业在浙江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5.3万人,其中网络工程方面7.2万人左右,软件工程相关专业13.3万人,电子行业3.6万人,还有其他信息管理人员等。“十二五”时期对高科技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高出平均增长率5.42%。

2.医药与现代生物产业方面相关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随着浙江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物质方面的保证,同时随着浙江省全民医疗保障的推广,医药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必将成为社会需求的焦点。生物制药、化工制药等医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8.3万人左右。随着生物工程领域在近几年科研突破较多,为人们身体健康寿命等方面的提高有了更多的保障,生物工程相关专业在近几年也受到很多高校学生的追捧,但是由于生物工程领域相对目前来说还是很前沿的高科技领域,尤其细胞分子学术性较强的专业在“十二五”时期需求量还是相对较少的,这一类专业本科以下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一般就业率较低,硕士以上学位的相关专业人才相对好就业一些,主要方向为研究院,研究所一类学术性领域。临床医学专业方面由于现在学医受到追捧,但由于时间长,专业实践方面要求较高,且医生从事职业工龄一般相对其他领域要高出很多,所以临床医学专业方面的学生在大城市就业一般比较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目前医疗合作社等医改政策的推广,临床医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乡镇农村中就业的几率将大大提高,预计“十二五”期间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专业等医学类专业将增加到2万人左右,增长率将达到7%~8%高于以前的平均水平。

3.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汽车相关产业、船舶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重工业制造业对机械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器类专业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依然延续这几年就业较好的势头。不过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业类型开始向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发展,更加注重设备器械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对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就会提高一个档次,设备维修、维护等一系列的衍生行业,也会大大拉动相关专业人才就业率的增长,预计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机械类专业、自动化、电器类专业将达到10万到15万不等的人才需求量。轻工业一直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温州、义乌等市早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皮革,服装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也将对轻工业等相关产业重点扶持,化纤开发,化纤聚合工艺技术,真丝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将会成为“十二五”时期轻工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预计到2015年轻工业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8万人左右。

4.现代服务行业领域相关专业人才预测与分析

浙江省的天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服务行业领域在我国也位于前列。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大,对浙江省有着不小的冲击,再加上我国房地产行业过热,楼市泡沫严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服务行业的增长率将有大幅度的下降,这也将直接影响金融保险、房产营销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但是随着全国惠农政策的加大,保险行业在农村等乡镇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传媒等文化产业在浙江省走俏。预计到2015年间旅游、传媒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幅将超过9%~11%。

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做好浙江省市场人才需求的的预测与分析,对政府可以积极的促进就业,保障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高校毕业生未来职业规划,人生发展前景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希望本文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更好完成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姚引妹,何樟勇.等“十一五”浙江就业需求及对策研究[J]

[2]沙虎居.浙江的就业趋势及对策研究[J]

[3]杨卫疆,周桂荣,王雪萍.我国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J]

[4]将瑜,周志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金融业人才需求预测[J]

[5]李晓冰,杨凤丽,刘岩等.山东省医学信息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需求预测[J]

[6]马跃.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就业状况的预测[J]

作者:谢遥 姚颖颖 李海哲

第2篇:广西启动《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本刊讯 8月19日,广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课题布置会议”,《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会议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编制工作的职责分工、工作步骤、任务分工、时间安排作了统一安排和部署。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各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第3篇: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十二五”总结与“十三五”研究思路探讨

摘 要:“十二五”期间,浙江省选育出一批特色水生蔬菜新品种,研究推广一批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新技术,筛选出一批水生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系统研究了菰黑粉菌及其在茭白孕茭中的作用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浙江省“十三五”水生蔬菜产业研究思路,为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水生蔬菜;育种;栽培技术;发展思路;浙江

1 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水生蔬菜是浙江省的重要特色蔬菜,浙江省已成为全国水生蔬菜产业强省之一。浙江省水生蔬菜种类较多,主要有茭白、莲藕、芋头、菱角、荸荠、芡实、莼菜、水芹、慈姑、水蕹菜等。其中茭白、莲藕、芋头、菱角、荸荠面积较大,慈姑、水芹、蕹菜、莼菜、芡实、蒲菜等面积较小。目前全省水生蔬菜面积约47 666.7 hm2,其中茭白27 000.0 hm2、莲藕

10 333.3 hm2、芋头5 666.7 hm2、菱角1 333.3 hm2、荸荠1 533.3 hm2 [1]。茭白主要在丽水(缙云、景宁、庆元)、台州(黄岩、临海、温岭)、嘉兴(桐乡、南湖)、宁波(余姚、鄞州)、绍兴(嵊州、上虞、新昌)、杭州(余杭)、湖州(德清)、金华(磐安、金东)、衢州(衢江)等地,模式有高山单季茭白、平原双季茭白、设施茭白、单季茭1 a收二茬种植模式4种;莲藕主要在嘉兴(秀洲)、金华(义乌、武义、金东)、杭州(余杭、建德)、衢州(龙游)等地,有藕莲、子莲、花莲等生产基地;芋头主要在金华(永康)、嘉兴(嘉善)、衢州(衢江)、宁波(奉化)等地;菱角主要在嘉兴(南湖、秀洲)、金华(金东)、湖州(南浔)等地;荸荠主要在杭州(余杭)、绍兴(诸暨)、衢州(江山)等地。

2 浙江省水生蔬菜研究进展

2.1 选育出一批特色水生蔬菜新品种

“十二五”期间,全省积极开展水生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在杂交选育和系统选育基础上,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4个不同熟性、高产优质、采收期整齐的单双季茭白品种(或优良单株),并在浙江省茭白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了茭白的周年生产。开展鲜食子莲、早熟莲藕、高淀粉莲藕等专用新品种选育,选育特早熟莲藕品种1个及鲜食品质突出、熟性较早的子莲新品种多个,还选育出优质高产多子芋新品种1个,分别是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选育的中晚熟双季茭白余茭4号[浙(非)审蔬2012010]、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金华水生蔬菜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选育的晚熟双季茭白浙茭3号[浙(非)审蔬2013011]、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金华水生蔬菜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选育的中熟双季茭白浙茭6号[浙(非)审蔬2012009]、中国计量大学和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早熟双季茭白浙茭7号[浙(非)审蔬2015011]等茭白新品种、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特早熟东河早藕[浙(非)审蔬2010013]莲藕品种和金华红芽芋[浙(非)审蔬2011015]多子芋品种。

2.2 研究、示范推广一批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十二五”期间,研究、示范推广了一批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①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或省力化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主要包括塘底铺膜栽培莲藕技术[2]、莲藕大棚早熟栽培技术、莲藕双季栽培技术、鲜食子莲“早鲜多”栽培技术[3],茭白割茎叶延迟结茭技术、茭白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茭白大棚+地膜覆盖促早熟栽培技术、茭白田灌施沼液高效栽培技术、茭白育苗繁殖技术[4,5],南湖菱大棚早熟栽培技术、菱长季节栽培技术[6]、水蕹菜鱼塘浮床栽培技术等,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些技术已在杭州、丽水、嘉兴、金华等水生蔬菜主产区进行示范。

②水生蔬菜种养结合和轮作套种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示范推广莲藕田套养鳖(鱼、鳅)生态模式[7]、南湖菱套养泥鳅(鳖、黑鱼)模式[6]、茭白田套养鳖(鱼、鳅、鸭)生态模式,不仅提高茭白(莲藕、南湖菱)产量和品质,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开展设施西瓜—莲藕(茭白)轮作、茭白—丝(苦)瓜套种、水稻—茭白轮作、茭白—莲藕轮作、茭白—慈姑轮作、茭白—茄子轮作[5,8]、甜瓜—慈姑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达到既显著减轻水生蔬菜和轮作作物的病害发生,又明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目的,初步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目标。这些轮作模式已在嘉兴、丽水、绍兴、宁波、金华等水生蔬菜主产区示范推广。

③水生蔬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的示范推广 主要包括茭白大容量冷库贮藏保鲜技术,藕塘灌深冷水贮藏老藕技术等,通过贮藏保鲜,延长了茭白、莲藕的上市时间,提高了销售价格,经济效益显著。这些技术已在全省主要产区进行推广应用。

④茭白鞘叶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包括茭白鞘叶工艺品制作[9]、茭白鞘叶肥料化和饲料化、茭白鞘叶栽培食用菌[10]等,通过茭白鞘叶的综合利用,既显著减少茭白废弃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又增加农民收入,美化农村环境。这些技术已在丽水、嘉兴、湖州等地进行示范应用。

2.3 研究筛选出一批水生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宁波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研究筛选出一批水生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明确了植物蜜源(大豆花、芝麻花)可明显提高卵寄生蜂的寿命和寄生率,发明了一种收集、饲养和释放田间二化螟幼虫寄生蜂的技术以及检测寄生蜂寄生效果的方法。田边种植香根草或苏丹草能引诱二化螟雌成虫产卵,但幼虫不能完成生活史。明确了黄色粘虫板能有效诱杀茭白长绿飞虱成虫,蓝色粘虫板和黄色粘虫板均能有效诱杀莲缢管蚜有翅蚜。利用水生蔬菜(茭白、莲藕、慈姑等)田套养甲鱼(鸭、鱼)能明显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与为害。宁波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斜纹夜蛾性诱剂对二化螟、斜纹夜蛾的诱杀效果好。噻嗪酮、噻虫嗪对长绿飞虱成若虫、烯效唑对锈病、咪鲜胺对胡麻叶斑病、吡唑醚菌酯对锈病和胡麻叶斑病防效好[11]。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基于物理防治的茭白、莲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2.4 研究菰黑粉菌及其在茭白孕茭中的作用机制

茭白是我国第二大水生蔬菜,也是浙江省最大的水生蔬菜,约占全国茭白种植面积45%。茭白的孕茭与其内生真菌菰黑粉菌的侵染密切相关,菰黑粉菌的正常侵染决定了茭白的形成。“十二五”期间,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菰黑粉菌的分离培养、外界因子对黑粉菌生长影响以及黑粉菌与茭白植株的互作机制研究。明确了菰黑粉菌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了射线辐照诱变、化学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对黑粉菌生长影响[12,13],以及黑粉菌中转录因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14,15]。但至今的研究表明菰黑粉菌在茭白孕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茭白孕茭机制仍不清楚。进化分析表明茭白黑粉菌与玉米黑粉菌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推测茭白黑粉菌对茭白的侵染机制可能与玉米黑粉菌相似[14]。

3 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十三五”研究思路

3.1 特色新型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目前水生蔬菜品种的选育以产量、熟期为主要目标,缺乏鲜食品质为主要性状的现状,以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为试验对象,在分析测定茭白(莲藕、菱角)不同品种营养成分差异基础上,通过系统选育、诱变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手段,筛选出营养丰富、鲜食品质佳的水果型茭白(藕莲、子莲、菱角)新品种,并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现有茭白品种不耐高温、病虫害抗性差等问题,通过研究高温对茭白黑粉菌和茭白植株生长的影响机制,探明高温处理与茭白植株孕茭的关系;利用系统选育、诱变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逐代抗性检测方法,筛选出耐高温、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的茭白新品种或优良单株,并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3.2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及抗逆性评价体系建设与应用

针对水生蔬菜种类多、种质资源丰富、品种名称混乱等现象,应用远程图像识别和DNA指纹图谱分析,建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快速检测鉴定技术平台,为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茭白、莲藕、慈姑、菱角、芋头等浙江省重要水生蔬菜品种,收集其栽培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进行抗虫性、抗病性、耐寒性、耐热性、耐旱性等抗逆性指标的检测,建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抗逆性评价技术体系平台。

3.3 水生蔬菜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针对目前水生蔬菜化肥用量过多、农药用量较大,产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时有超标等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异常等现象。研究气候异常变化对水生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其天敌控制作用的影响机制,明确主要病虫害暴发机制。构建水生蔬菜主要病虫高致病力的生防真菌菌种库,筛选出高毒力的生防菌株,通过遗传改良获得快速强力的新型杀虫抑菌菌株,研制出高效微生物源农药制剂。研究不同波长光源对水生蔬菜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和对主要天敌的影响,筛选出高效安全的特定波长光源。研究昆虫性信息素与粘性色板相结合的害虫诱捕器,研究害虫取食为害诱导释放的互利素与非粘性色板相结合的天敌诱集器。研究种养结合、轮作模式对水生蔬菜有害生物发生及其影响机制,以及茭白田氮、磷、钾等土壤肥力指标的时序变化;筛选与模式相适应的高效有机肥料、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提出基于该种养结合模式的茭白田化肥、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有机集成“生态养殖+害虫诱捕器+灯光诱杀+生物农药”的水生蔬菜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

3.4 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针对水生蔬菜产品采收难、采收效率低等问题,研究省工化采收技术。以莲藕、慈姑、荸荠为试验对象,研究农田铺底膜栽培技术,提出相应的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发慈姑、荸荠省力化采收工具,并示范推广。

针对水资源短缺、施肥量过多等问题,研究水生蔬菜节水、减肥一体化技术。在明确茭白、莲藕、慈姑、芋头等水生蔬菜需肥需水规律基础上,研究水生蔬菜肥水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提出水生蔬菜肥水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并示范推廣。

针对水生蔬菜采收期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研究水生蔬菜的采收期调节技术。以茭白、莲藕、慈姑、菱角、荸荠为试验对象,研究水生蔬菜大棚早熟栽培技术、单(双)季茭白割茎叶推迟结茭技术,提出水生蔬菜促早栽培技术规程、茭白割茎叶推迟采收技术规程,并示范推广。

3.5 水生蔬菜及其生长环境重金属风险评估

在浙江省水生蔬菜重要产区,选择不同环境生长的茭白、莲藕、慈姑、菱角、芋头等水生蔬菜为试验对象,对水生蔬菜产品及其生长环境土壤、水体中的铅、铬、镉、铜、锌、砷等重金属进行系统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价,并构建水生蔬菜产品重金属含量分布图。

3.6 水生蔬菜贮藏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水生蔬菜采后生理与贮藏加工技术研究薄弱等问题,以茭白、莲藕、慈姑、荸荠、菱角等水生蔬菜为对象,研究水生蔬菜采后生理生化的变化,加强水生蔬菜产品长期贮藏保鲜技术和加工产品技术研究,提出这些水生蔬菜产品的加工利用技术规程,提高其利用价值。

3.7 水生蔬菜废弃物肥料、饲料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水生蔬菜废弃物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以茭白鞘叶(莲藕柄叶)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复合肥方法,包括茭白鞘叶(莲藕柄叶)残体发酵菌的筛选,与猪(鸭)粪联合发酵生产复合型专用有机肥方法;研究茭白鞘叶(莲藕柄叶)与化肥混配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方法;提出利用水生蔬菜废弃物生产有机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技术规程。开展该有机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在水生蔬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和应用技术研究,并示范推广。开展茭白鞘叶饲料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出茭白鞘叶青贮技术,并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云焕,杨新琴,杜叶红,等.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 573-

1 576.

[2] 陳建明,马良浩,张珏锋,等.藕塘铺底膜高效栽培技术与示范[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 677-1 679.

[3] 袁名安,郑寨生,张尚法,等.金华市水生蔬菜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6, 57(10):1 603-1 606.

[4] 陈建明,王来亮,周锦连,等.浙江省茭白栽培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蔬菜,2015(22):135-137.

[5] 陈建明,邓曹仁.茭白稳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彩图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6] 姚祥坦,张敏,沈亚强.南湖菱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 735-17 39.

[7] 倪龙凤,陈建明.藕田套养黑鱼(鳖、鳅)模式探索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 699-1 701.

[8] 胡美华,金昌林,杨新琴,等.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2(3):269-272,275.

[9] 陈建明,王来亮,周锦连,等.茭白叶工艺品的制作技术[J]. 长江蔬菜,2015(22):163-164.

[10] 王坚军.余姚茭白鞘叶生态循环利用现状及发展[J].上海蔬菜,2014(5):7-8.

[11] 陈建明,张珏锋,钟海英,等.我国茭白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 609-1 612.

[12] 李芳,张珏锋,钟海英,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黑粉菌生长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 613-

1 616.

[13] 石敏,黄建中,蒋琴素,等.茭白黑粉菌耐热突变体的辐射诱变选育与生长特性研究[J].长江蔬菜,2013(18):95-97.

[14] 胡鹏,张雅芬,崔海峰,等.菰黑粉菌转录调节因子Rbf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长江蔬菜,2015(11):198-201.

[15] 余佳佳,张雅芬,崔海峰,等.菰黑粉菌中Ueubc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长江蔬菜,2015(11):202-207.

Summary of Aquatic Vegetables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ir Research Thinking during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EN Jianming1, SHOU Senyan2, YANG Xinqin3, HU Meihua4

(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Microbiolog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2.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3.Planting Management Bureau of Zhejiang Province;

4.Agriculture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

Key words: Aquatic vegetables; Breeding;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Zhejiang province

作者:陈建明 寿森炎 杨新琴 胡美华

第4篇: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

一、综合性问题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重点研究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战略思路、

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

二、专题性问题

1、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重点研究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

标、指标体系和目标值测算。

2、浙江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趋势研究。重点研究国际国内环境对浙江发展的影响和“十

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

3、浙江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对策研究。重点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

我省“十二五”时期应采取的工作举措。

4、浙江省与兄弟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重点通过我省与粤、鲁、苏、沪等省市的比较分析,研

究提出可供我省借鉴的经验和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对策措施。

5、浙江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再造研究。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再造产业核心竞争

力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体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

6、浙江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重点研究加快我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思路和举

措。

7、浙江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重点研究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思路和对策。

8、浙江省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研究。重点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化建设等对我省区域

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的举措。

9、浙江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研究。重点研究我省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思

路和举措。

10、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研究。重点研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项目和对策措施。

11、浙江省重大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网络化研究。重点研究我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基础设施网

络化、确保投资稳定增长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12、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支撑体系研究。重点研究我省土地、水资源、能源、资本、劳动力等经济社

会发展要素保障和措施。

13、浙江省金融生态和区域金融体系研究。重点研究优化和规范我省金融生态环境、构建符合浙江特点

的区域金融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14、浙江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研究。重点研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标准,提

高我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阶段性目标和举措。

15、浙江省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研究。重点研究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

思路和对策。

16、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研究。重点研究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思路、载体和对策措施。

17、浙江社会体制改革研究。重点研究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

治安等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步骤和举措。

18、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研究。重点研究建设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思路和对策措

施。

19、浙江体制机制优势评估和再造研究。重点研究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体系、区域块状经济等传统优势

面临的挑战和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再造问题。

20、浙江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研究。重点研究“十二五”时期我省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空间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5篇: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构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贯彻实施《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浙政发〔2011〕41号,以下简称《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编制本方案对提升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实服务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总体要求

(一)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物流业,对推进我省“四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抓住切入点、找准突破点、创造新亮点,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物流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细化工作职责,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和本部门职能,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实施范围和进度,组织推进相关重点任务及重大项目的实施。

(三)形成工作合力。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同时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进行工作联系,争取国家更多政策和项目支持。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

二、目标任务

到2013年,全省物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和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取得成效,物流支持系统初步形成,龙头物流企业培育和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有所突破,形成符合浙江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模式。

——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下降。

——有10个物流园区列入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规划确定的20个重点物流园区中,40%的物流园区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逐步发挥集聚效应。

——规划确定培育的100家重点物流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A级物流企业100家(其中5A级2家),形成5个全国知名的物流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品牌,1家以上物流企业上市。

——培养100名左右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本行业专业知识的现代物流领军人才。引进600名左右现代物流高端人才和紧缺急需骨干人才,争取6名列入浙江省“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1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

到2015年,实现《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的预期目标。

三、工作分工

(一)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

1、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优势,初步建立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以嘉兴港和温州港、台州港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优化海陆联动的集疏运网络,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宁波市、舟山市、温州市、台州市、嘉兴市,省交通厅、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商务厅、国土资源厅、金融办)

2、积极推动杭州综合性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航空、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等设施的优势,以国际空港为依托,以大通关试点城市为契机,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别监管区,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为重点,加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和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全省重要的物流综合

枢纽。(杭州市,杭州海关,省商务厅、发改委、商检局)

3、积极推动金华—义乌浙中内陆型物流枢纽建设。以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平台为依托,围绕大宗商品和国际集装箱两大物流业务体系,加快义乌物流园区和金华国际物流园区建设,突出内陆口岸港和区域中转联运物流中心功能,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积极争取设立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形成以“全球小商品集散中心”为特色的内陆物流枢纽,争取将义乌列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金华市、义乌市,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交通厅、商检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

4、积极推动温州区域性物流枢纽建设。以连接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合理开发海陆空交通资源,合理规划物流设施建设,创新政策,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助推两业联动发展。(温州市,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交通厅、商务厅)

5、完善嘉兴、湖州、绍兴、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区的物流节点建设。以我省腹地公路、铁路为切入点,加强道路交通建设,配套推进嘉兴等物流节点及其相关物流园区和物流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各个节点连接物流枢纽,构建物流网络的基础作用。(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衢州市、丽水市,省交通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商务厅,上海铁路局杭州办事处)

(二)物流园区和支持系统建设

6、以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物流需求为导向,引导鼓励条件成熟的物流园区申报现代物流业集聚示范区,推动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触发集聚效应。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促进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和物流服务升级。(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经信委、商务厅,各相关市)

7、细化物流园区定位分类并确定相应园区评估指标。提高园区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注重构建具有信息服务、简易加工、货运代理、连锁配送、仓单质押、保税物流、商检通关等现代物流功能的综合性集聚区。(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商务厅、经信委、交通厅、质检局、国税局、地税局、邮政局)

8、完善物流园区管理标准及考核机制。推动园区建立完善的经营、财务、统计、安全等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定期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管理评估。考核园区管理组织构架和部门职责,建立各类办事指南、服务规范等制度文本,明确各服务环节岗位职责。(各市,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商务厅、经信委、交通厅、质检局)

9、推动物流园区政务、商务平台建设。在物流园区内设置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机构的办事窗口,并按照相关规定,接入其信息平台。物流园区要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园区运营管理,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挥公共信息服务、网上监督等功能,及时提供园区管理信息和企业服务信息。(各市,省经信委、商务厅、交通厅、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浙江检验检疫局、宁波检验检疫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

10、推动第三方供应链物流平台建设。以原辅材料采购和仓储金融质押为核心功能,以盘活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资产为目标,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局和生产资料集约采购,建设形成第三方供应链物流集成服务基地建设,促进我省工业原料采购与生产企业供应链物流公共平台的大发展,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物流保障。(各市,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商务厅、金融办)

11、规划确定的20个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快省重大物流项目供地机制,争推进一批物流重点项目尽早落地。(各有关市,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人力社保厅)

(三)城乡配送基础网络建设

12、加快城市配送物流建设。以杭州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为重点,引导专业运输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开展城市配送,提高配送专业化水平,鼓励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为城市货物配送和快递服务货运车辆进城、停靠、装卸作业等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企业采取连锁式经营,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各市,省商务厅、工商局、交通厅)

13、加快推进网货配送物流建设。大力发展网货配送与速递物流业务,为物流仓储、分拨、配送和快递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助推电子商务成为我省物流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用好用足国家邮政政策,充分发挥邮政在快递物流领域的带动作用,整合社会配送与物流快递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网货配送布局,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网货配送与快递物流公共平台。(省邮政管理局、商务厅、经信委)

14、促进快递物流同步发展。发挥邮政快递网络和交通运输部门小件快运网络基础作用,鼓励民营快递企业积极加入到物流服务市场。解决快递物流、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推动全省快递物流业务大发展。(省邮政管理局、交通厅、商务厅、工商局)

(四)重点物流项目建设

15、积极推进省重点物流项目。优先纳入年度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申报国家有关扶持资金和优先安排省服务业引导资金,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矛盾和困难。(各有关市,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

(五)重点物流企业培育与发展

16、形成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生产和贸易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主辅分离,促使其剥离物流业务,进入第三方物流市场,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同时,适当放宽政策条件,营造有利环境,降低门槛,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经营,按照生产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模式引导发展。(省工商局、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厅、地税局)

17、发展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利用我省优越的发展条件,特别是港口条件,面向境外引进一批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品牌,加快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将其优先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享受相关政策支持。继续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守行规、讲诚信”先进物流企业评选等工作,发掘龙头骨干企业潜力,带动行业发展。(省发改委、经信委、质监局、工商局、商务厅)

18、整合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厢式货车运输、重型车辆、甩挂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促进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提高企业自己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各有关市,省发改委、交通厅、商务厅、工商局、邮政管理局)

(六)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应用

19、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支持专业物流业务运营所需软件的开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道路、水运、铁路、航空等货物信息网络的开发,提高物流企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通过运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省经信委、交通厅、发改委、商务厅、工商局)

(七)物流高级人才培养

20、继续推进实施高级物流人才培养项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和企业在引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校校、校企结合的物流综合培训体系。(省发改委、人力社保厅、财政厅、教育厅)

21、鼓励各类物流人才来浙创业和工作,对物流高级人才,在税收缴纳方

面给予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企业因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产生的有关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列入成本核算。(省发改委、人力社保厅、财政厅、教育厅)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推进机制。建立省、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联动推进机制,明确各自责任,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将物流发展情况列为对各级有关部门工作考核的内容。各级有关部门要重视物流工作,支持物流工作,加强工作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物流业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各级财政对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可行性的重点物流项目进行重点倾斜。择优选取一批物流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业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积极引导银行资金、民间资本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对物流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三)完善统计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认真落实浙江省物流业统计实施方案。全面做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重点物流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建立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物流相关刊物、网站的编制维护工作机制,定期反映我省物流发展情况,搭建起沟通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信息沟通平台。

(四)改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物流服务平台。深入研究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困难和障碍,区别物流用地不同类型,实施差别化的地价政策。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加快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物流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上述任务分工,对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抓紧制定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相关单位要及时跟踪工作进展情况,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第6篇: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继续教育在人才工作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深入实施《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出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委托合同备案办法》等相关配套办法,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积极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全省共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00万人次,公需科目轮训470万人次;每年举办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30期以上,使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建立“浙江省人事培训教育高级师资库”,继续教育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市场不断完善,分层分类、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格局逐步形成,单位和个人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继续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法规执行不到位;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加速转型,社会建设整体推进,体制改革攻坚突破,都要依靠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更大范围、以更强力度推动全省继续教育工作,实现继续教育跨越发展。$$分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原则,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推进整个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继续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我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上传者

知盟网 http://

1

(二)基本原则

1.教育为基,促进发展。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把继续教育放到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地位上来部署,来推进,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队伍的需求。

2.学用结合,以用为本。重在使用导向,根据发展要求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强,灵活高效的学习模式,促进继续教育成果转化、应用,真正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能力,发挥才干。

3.高端引领,统筹推进。把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列为重中之重,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并重视普及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培训和专业知识提升,科学合理、分层分类地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4.创新机制,示范推动。不断创新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推动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通过打造“示范工程”和“样板工程”,推动全省继续教育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5年努力,力争使我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培养出大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遍布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宏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每年选送500名服务业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0名)赴国(境)外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左右掌握本行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

--举办200期左右省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全省各级高研班共培训5万名左右的中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

2

--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抓手,培训15万名左右急需紧缺人才和中高级人才。

--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全省培训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200万人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推进,公需科目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轮训一遍,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12天。$$分页$$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实施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人力社保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情况,组织实施以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统筹兼顾骨干人才培养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1.加大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根据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培养规划,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紧缺人才,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生物、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和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社会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继续教育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建立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动态调控机制,实施以掌握前沿技术、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锻炼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紧缺急需人才培训项目。计划每年培养不少于1.5万名急需紧缺人才。

2.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及科研基地建设要求,实施连续稳定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和资助领军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活动,通过采取学术会议、培训进修、一线调研、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持续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重大难题的能力。采取专家授课、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每年组织10期以上高层次人才下基层活动,在培养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丰富专家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高水平、重特色、有实效的

3

要求,为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进修和交流环境,每年举办40期左右省级高研班。

3.注重骨干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养科研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人才,鼓励企业围绕新项目、新技术研发组织学习、研讨,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目标,积极开展骨干人才培训。省级每年选送100名企业技术骨干,以在职研修的方式到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前沿技术,增强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二)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程培训。根据《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师资、统一课件”管理,在浙江继续教育网上传公需课程的培训课件,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免费上网学习。“十二五”期间,组织开展《物联网技术》、《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心理健康与调适》等3门公需课程培训,力争到2015年,全省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轮训一遍。

(三)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我省服务业发展要求,重点做好研发设计、金融财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和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等新兴服务业人才,以及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需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每年举办商贸、金融、旅游、物流、文化等服务业高端人才高级研修班10期,培训学员500名;举办金融、旅游、商贸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训学员60名以上;选送500名知识产权、国际会计、服务外包等专业人才赴国(境)外培训。通过5年努力,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本行业专业知识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

(四)组织开展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围绕现代农业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以农村生产能手、乡村科技文化推广人才以及能工巧匠为重点的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农广校、电大、职业院校、社区医院、乡镇成校、技术推广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培养壮大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根据农业区域性较强的特点,积极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方式,加强农业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业继续教育体系。积极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继续教育延伸扩展到乡村边远地区,着力提高农村乡土人才和乡镇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40万人次。

(五)大力推进行业性人才继续教育活动

4

加大行业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准确把握行业性人才继续教育规律和特点,注重行业系统特色,分行业分序列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活动。严格执行《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充分调动用人单位作为继续教育主体的积极性,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受继续教育权利。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协调培训资源、跟踪培训成果、树立培训示范等方面作用,加大行业协会推进继续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开展行业人才继续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在教育、卫生、会计和工程技术等主要领域,明确培养目标、手段,逐步形成系统性、规模性、常规性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格局。不断完善行业性人才培训情况与职称评聘、考核使用相挂钩,执业人员先培训后年审等办法,调动行业性人才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六)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加快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

1.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资源优势,积极开辟多元化师资渠道,鼓励、吸引企事业单位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优秀师资参与继续教育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交流使用并逐渐加大交换范围,利用好“浙江省人事培训高级师资库”平台,实现各方面师资力量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举办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师资培训班,选拔和储备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试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师资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的授课质量和统一性。

2.加强教材建设和课题开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需要,开发起点高、内容新、学科广、注重创造能力培养的继续教育教材。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的规划、编审工作,建立统

一、规范、形式多样的教材体系。教材分为公共必修科目教材和专业必修科目教材。公共必修科目教材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专业必修科目教材由省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选题,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从本行业实际出发,做到逐年开发教材,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加强电子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材、网上教材等多种类型教材的开发。研究开发继续教育新课题,更新和丰富继续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建设。建设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的施教机构,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并带动标准化、规范化施教机构建设。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

5

的企业在中职学校、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培训机构,支持中职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相关重点企业建立实践应用基地,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中职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能够在企业转化开发。

(七)构建完善有效的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开发网上教学平台,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托浙江继续教育网,建立面向全省的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定期发布继续教育最新动态,公布知识更新目录,提供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名单,为继续教育工作者提供信息查询、交流合作的平台;建设面向全省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知识更新通道,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可免费上网学习。各地要加强网络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继续教育信息化服务,积极开发网上培训课程,着重在网络建设、课程甄选、教材编写、课件开发、质量考评等方面进行研究,规范网络学习管理。探索网上管理和交流互动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培训,逐步探索推进教材课件开发、订单培养、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及仿真训练系统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远程继续教育基础服务,使培训方式更便捷,培训内容更新颖,培训效果更持久。

(八)不断探索继续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激励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强化培训方法的开发研究,积极利用现代培训手段,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等教学方法,提倡研讨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学习方法,积极倡导自主选学的培训模式,不断增强培训学习的效果。创新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实施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法,围绕项目难点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学习的作用,在项目建设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提高,实现项目完成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一批。探索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机制,鼓励有实力的各类培训机构通过竞争,承担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育和发展继续教育市场。完善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人才考核评价和选拔使用紧密结合、与单位部门考核紧密挂钩的机制,让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学习并有能力学习,让继续教育工作成为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制度、重要环节,促进个人成长、单位发展的有机统一。$$分页$$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分工协作的继续教育新格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切实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继续教育放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在部署人才工作时同步考虑,统筹安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制定行业人才培养规划、专项培训服务、参谋咨询、学术交流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指导各行业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各企事业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建设,配备相应人员,切实做好本单位本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发挥省继续教育协会的作用,建立继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研究问题、沟通情况、强化管理、分工负责、相互协

6

调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制度,加快推进继续教育法规和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实施继续教育委托合同备案办法》及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积极出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相关配套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学分登记、质量评估、考试考核、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制度措施,认真执行继续教育学分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等挂钩的有关规定,强化继续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我省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三)加强督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制定科学而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开展继续教育效果评估工作,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质量的监控。鼓励各施教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浙江省继续教育协会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协会自律管理机制,建立继续教育工作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

(四)加大投入,明确继续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个人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继续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省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要向省级高研班、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师资库建设等重大继续教育项目倾斜。各地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确立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最大化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五)广泛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继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各行业领域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支持和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继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7篇: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文明创建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院的文明建设工作,使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文明创建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我院全面工作在全院文明建设中和经济建设工作中的作用,特制定2011—2016(五年)创建规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厅文明委(办)的工作部署和全院工作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服务全院职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明创建工作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我省实施意见的精神,围绕大力发展现代水利中心工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建设创新型设计院、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支撑,以增加经济效益、改善职工生活、实现“富民强院”为目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培育设计院文化,实现设计院跨越式发展,把设计院打造成为支撑我省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中流砥柱。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打牢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用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战略规划、实现“以水

兴业、以水丽城、以水惠民”的美好目标。切实做到四个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坚持不懈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进一步提高我院职工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科学严谨、不畏艰难、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龙江水利行业精神,牢固树立起我院的“院衰我耻、院兴我荣、富民强院”的团队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奋斗目标

坚持服务全院经济建设为目标,把四个文明建设贯彻到日常工作并列入目标管理之中,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院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生产、科研能力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全面壮大,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职工生活更加富裕,文化丰富多彩、文明风气蔚然,形成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以思想道德、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建设为重点,不断巩固创建成果,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院干部素质的明显提高;实现以工作质量、服务状况为标志的全院工作的明显改进;实现以全心全意服务全省水利、勤政廉政为主要要求的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建设出一支以水利、水电、市政、生态环境为主专业的具有高度协同能力的、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建设出一个能够全面支撑我院规划设计研究能力、具有国内综合竞争力的、装备精良的工程综合勘测基队(机构、队伍);建立起一支能够引领我省水利行业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与转化应用能力的重 2

点学科梯队;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的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水利防灾减灾综合实验基地;建设一个具有工程施工、监理、咨询和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资质等级高、管理先进、开拓能力强的附属工程企业集团和分支机构。

努力实现一是经济发展再跃台阶,在2010年1.8亿产值基础上,经济每年保持增长10%以上增幅,5年后达到3亿元以上勘测设计产值。院属公司综合经济收入逐步达到1.5亿以上;二是成果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优化,每年至少有2 项勘测设计产品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实施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加快科研实验研究中心建设,未来5年投入研发资金不低于1200万元,技术装备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全面提升勘测规划设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争创国内先进水平;四是人才战略取得成效,实现人才队伍的结构合理、配臵优化、素质提升、团队稳定、充满活力。5年后全院人数控制在930人以内,满足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大力培养建筑、结构、土木(水利水电、岩土)监理、电气、造价、咨询、环境、安全等注册工程师,增加高、精、尖专业人才的比例;五是群众生活切实改善,切实推进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在职职工个人收入年均递增10-15%以上。加大力度改善职工居住、交通、医疗、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加快推进办公楼改造和住宅楼建设,美化环境、靓化庭院,使职工工作条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六是文化建设强力推进,丰富完善设计院的 3

文化内涵,培育强化设计院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设计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

二、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良好表率形象。 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班子驾驭全院的能力和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坚持民主集中原则,不断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院班子成员要从党的事业出发,讲党性、讲原则,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院班子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身先士卒,争当表率,艰苦朴素,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带领全院锐意改革、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树立集体权威,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夯实思想道德基础,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1、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提高全院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制定每月政治教育计划,每周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时事政策学习,引导院管理人员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引导干部、职工读好书、用好书,形成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对干部、党员进行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的教育,通过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敬业精神;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2、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营造良 4

好的社会风尚。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有计划地对干部职工进行道德教育,结合我省和水利系统的特点,创造性地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经常进行遵守文明市民公约和遵守公共场所守则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家庭的现代文明程度,做好我院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逐步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家风和生活方式,增强干部职工的家庭责任感。

3、加强文化科技和水利科技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继续推行已制定的鼓励干部职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奖惩措施,根据工作岗位分布情况,组织业务学习小组,采取培训、自学、辅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学习,激发干部职工的业务学习热情;增加计算机软件和资金投入,加快水利科技技术与方法和水利科技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力开展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学习。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通过我院四大宣传媒体(《水院传媒》视频、《水院时空》杂志、《水院宣传》板报、《龙江水院》网站)向职工进行深入扎实的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民主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院职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院领导干部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全院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经营管理和对外服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做到:

1、深入学习宣传水法规、测绘法规。我国和我省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和测绘法规体系,院各项水事活动和测绘活动基本实现有法可依。新形势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任务更加突出,对水法规的学习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测绘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抗旱条例》、《水文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实施<水法>办法》、《黑龙江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黑龙江省实施<防洪法>条例》、《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农田水利条例》等各项水法规的宣传学习,切实落实依法治水管水的各项措施,促进全社会依法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活动,促进全社会用水观念转变,为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创造良好条件。

2、深入学习宣传与职工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全院广大职工《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社会保险法》等涉及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保障水利行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建设管理、经营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财会审计等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我院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观念,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3、深化“法律进处室”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六〃五”普法教育,针对不同普法对象的特点,确定水利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并将水利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全院各部门,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强化各部门学法用法制度建设,推进学法用法考试考核 6

工作规范化,不断提高职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加强水法规进院科、室、组,提高职工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培养促进广大职工形成遵纪守法的理念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持续开展水利法制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法律法规颁布纪念日,大力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成效。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院宣传部门要围绕国家和我省水利工作重点,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利用好我院宣传媒体向职工组织开展好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使水利法制宣传普及工作深入人心。

5、加强水利法治文化建设。积极传播法律知识,更加重视培养职工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坚持面向全院、服务职工,贴近水利法治实践,贴近职工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水利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丰富的水利法治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创新水利普法的载体和形式,重视发挥院各类水利法制宣传阵地、文化团体和民间群众组织的作用,如:各处室宣传员的作用和院摄影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民间群众组织的作用,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和民间群众生产生活之中,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职工的法治文化修养。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要做到:

一是推进机构改革。科学、合理调整规划设计业务布局,增强协同能力、形成规划设计生产合力;强化技术管理组织机构,配强技术管理力量;整合勘测外业力量,突出专业集成优势,增 7

强外业作业能力;完善科研体制,强化重点学科管理;加强调研,稳步推进综合管理、服务部门改革;引导、支持院属公司及分支机构创业发展,积极推进工程检测、安全监测等新兴业务,适时推进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资源整合,推动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二是完善生产管理。以加强人力资源调配能力、项目推进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生产部门的生产目标管理、经营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等办法,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使经营活动更加规范、计划与监控更加有效、技术质量管理更加科学、成果使用更加安全。建立生产处室(单位)生产目标考核机制,由过去单纯的项目考核向处室生产绩效综合考核转变;加强计划的事先策划,增强项目计划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项目产值核算由结算管理向预算管理转变;加强生产项目过程监控、全面控制项目合同、进度、质量、成本等各方面要素,由过去被动式低效推进向主动式高效协调转变;加强质量考核,逐步实现成果质量与项目收益挂钩,由过去的重项目完成数量轻工作质量向即重数量又重质量转变;加强科研管理,建立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生产成果管理,规范成果归档、成果交付、成果安全管理程序,实行成果归档、成果安全一票否决制;加大档案鉴定、整理工作投入,基本完成档案鉴定工作,有效发挥技术档案、成果资料在生产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是改善分配制度。按照省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要求,建立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分配机制,要重实绩、重贡献,合理确定岗位待遇,按岗定酬、工效挂钩,以岗定薪。生产部门推行项目 8

核算与处室(单位)目标核算结合的技术经济责任制,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管理部门试行目标管理,定量考核、优质优酬。

四是严格财务管理。建立内控与监督相制约的机制,逐步完善内部审计、稽核、财务审批、专项资金、勘测、规划设计成本管理等内控制度体系,提高资金运转效率,防范财务风险。要积极争取上级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前期工作费,千方百计追回欠款、尾款。要厉行节约,加强成本核算、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五是强化安全生产。要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各处室特别是外业部门,要严格做到生产计划安排与安全生产措施同时落实到位。要落实安全生产一把手责任制,要坚持安全报告、安全评估制度。严格执行车辆交通安全管理规定,有效防范车辆交通事故。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干部良好形象。

1、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厅的廉政规定,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和每年不同节日的特点,采取上党课,解剖典型案例等形式,每季度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我院四大宣传媒体(《水院传媒》视频、《水院时空》杂志、《水院宣传》板报、《龙江水院》网站)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使党员警钟长鸣,进一步提高对反腐倡廉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

2、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认真履行职责,每半年组织一次讲评。要以领导干部的模范行动影响和 9

带动全体党员努力营造和保持全院的良好风气。

3、开展积极的党内监督。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有关党内监督的内容和监督方法,做好党内监督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加大党内监督力度。

4、全面落实《廉政准则》和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教育党员严于律已,加强院行政管理部门人、财、物的管理,从制度上防止违法违规问题的产生。

5、深化院行政管理部门效能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设立监督电话,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格实施院行政管理部门效能建设绩效考评,促进各项制度全面落实;扎实提高院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我院经济建设。

(五)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全面改善职工生活。 把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更加关注民生,花更多的精力改善民生。重点推进办公楼改造和住宅楼建设、支持安达、佳木斯分院职工住宅楼开发;推进住宅楼“平改坡”、分户供暖改造等工程;推进庭院改造、环境靓化等工程;继续做好职工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费用缴纳工作,用好公积金政策、增加公积金收入、管好公积金,让职工得到更多实惠;更加关心职工健康,改善职工的健康检查与保健服务,提高体检质量;用好津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让全院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关注困难职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充分体现组织关爱、单位温暖。

(六)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着力改善文明风貌。

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全院各方力量,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兴院的合力。一是要构筑党委主导与职工广泛参与的促进水文化发展的格局;二是要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实施我院水文化五年建设发展纲要;三是要建立健全水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载体支撑机制,加大水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四是要通过和谐水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展现新的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设计院文明风貌;五是要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支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开展宜心愉悦、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六是要运用文化的人文力量,为职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生活丰富多彩的宽松的工作环境,把设计院打造成以健康文化为主导的文明和谐的人文家园;七是要从院改革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水文化发展战略,把水文化建设与院生产建设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文明处室评比活动结合起来,与积极培育和发展机关文化、处室文化等结合起来,制定处室水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处室特色,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水文化建设;八是要充分发挥民间社团,(如:院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等)以及各级工会、共青团等团体在联系职工、组织职工、推动水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全院职工积极参与水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和主要措施

为保证我院文明建设能够长足健康发展,院各级党政领导,要积极支持并带领职工进行经常性的群众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开创我院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为巩固和发展我院创建成果,早日进 11

入部级文明单位标兵行列奠定基础。

1、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全院实行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制。院领导要把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按分工抓好各部门的文明创建工作,各党支部和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把文明建设目标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按照分工、分兵把关,把文明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全院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实行文明处室创建活动规范管理。

一是要建立文明创建活动档案,由专人管理。即把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经过、组织机构、取得的成果等重要内容纳入活动档案保存。

二是检查验收。各基层部门要根据院里颁发的《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制定出适合本部门实际的《实施办法》,提出五年的创建目标,上报院党群办公室。年末,根据各部门创建情况,党群办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三是设立文明创建奖励基金。文明创建奖励基金的设立,是关系着我院文明建设成果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全院党员、干部和职工的高度重视。每年院将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文明建设奖励基金。

文明建设奖励基金主要用于:第一,奖励“文明处室”;第二,奖励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等;第三,奖励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

3、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明建设。随着院内机构和人员的调 12

整,对院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也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进一步加强对全院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

院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戴春胜

副组长:王贵孝 廉 波 仲兆伟

王 波 王浩民 王志兴

成 员:梁雅丽、柴建英、延哲雄、王慧馨、林 明、王宏伟、秦紫东、曹波、宋文斌、宋春山、韩晓君、何文波、朱贵臣、王学明、刘战江、尤春峰、于景杰、刘铁银、朱宏伟、许世强、陈树平、刘若星、郝忠民

文明建设办公室设立在党群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梁雅丽

副 主 任:姜伟华 穆华铭 王洪刚

院属各基层部门也要成立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全院上下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把我院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我院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为实现我院做大做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8篇:十二五规划点评十二五规划点评

事件:3月16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转型的五年

“十二五”规划包括:结构调整、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其重要性可以称为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十二五”不仅决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到7%,未来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7%的增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

收入增加是目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

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收入增加主要体现为农村地区人口收入的增加和城镇低收入群收入的增长,在“十二五”规划中直接体现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而“十二五”规划中专辟一篇着重论述的“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实是为增加居民收入而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因为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根据我们在《不变的是政府投资,期待的是倍增计划》中论述的逻辑,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为产业升级培育必要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收入持续性增加的前提条件。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必须的人才。

农村发展被摆上重要位置

支持农村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扩大农业产出,稳定物价水平。但中国未来的方向将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十二五”的城镇化率目标是“从47.5%提高到51.5%”,我们认为这一目标略显保守,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化率每年的提高幅度为1.2个百分点左右,这为区域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这也是第四篇和第五篇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成新的主题

注重“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第六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产业升级中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规划专门拿出一篇来论述可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的主要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被分解并体现在2011年的十项目标上。2011年的首要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紧缩流动性和总需求、增加农产品供给、打击农产品价格炒作等,因此这决定了今年货币政策整体偏紧的态势。财政政策仍保持积极基调,但方向发生变化,体现为对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以及加快保障房建设。

第9篇:十二五规划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二五规划主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就的同时,确定了2011年到2015年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 1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日渐突出。同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这种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危中有机”关键在于从危机中发现问题所在,“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两年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证实,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谁就有可能抢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被抛在身后,陷入被动与落后。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2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剩下10年时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

对于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有利于我们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助于当代大学生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同时有利于规划自身就业前景。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确立明确的就业目的。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其次,完备自身技能。在校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再次,把自身就业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努力使自己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动力。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十二五”规划的 主要目标和任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 3 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4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等。

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

他说,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十二五规划重大措施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的比重能够提高四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7%左右。

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6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的改革,扩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围。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的改革,推进水价、电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机制。

上一篇:小学教育教学读书笔记下一篇:乘坐校车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