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通用7篇)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1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发展与特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干部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研修班,全市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65人参加了培训,除聘请专家和当地领导进行授课以外,还组织学员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现场考察,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具体要求:

空间规范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规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凸显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投资规模,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必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政策支持: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厅、统计局、旅游局、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为创特色小镇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新增的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的特色小镇,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奖励。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

二、浙江省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几点启示

目前,浙江省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已占三分之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

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以一个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做真正的产业集聚。浙江提出,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引进资本、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虽然也强调“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但实际乡镇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的虽有特色产业,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产品档次以低端为主,如头桥镇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主要生产一次性输液产品,杭集镇日化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宾馆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浙江提出,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只提供规划、土地指标、税收返还(有税收才有返还),不但减轻了政府负债压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以阿里巴巴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基于云计算产业的特色小镇;嘉兴海盐核电小镇围绕秦山核电站,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电城”;衢州龙游红木小镇则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等。这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融资难的问题。

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此次浙江出台的《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的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如杭州市9个特色小镇中有5个位于城市区域内,这既有利于提高投资密度,又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相比我市城镇化的传统理念,重点抓乡镇经济发展,容易忽略城市对城镇化引领带动以及城市产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如江广融合地区虽属市区范畴,但也可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浙江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大部分特色小镇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展沟通协调与服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对推进我市乡镇特色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实力总体较弱,2014年全市乡镇GDP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50.7%,GDP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15.49%,急需要通过特色发展,做优做特进而做大培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了“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镇”,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我市下一阶段推进乡镇特色发展有两条路径,对比如下:推进特色镇建设其优势是符合省“十三五”规划对乡镇发展的要求,若“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特色镇建设扶持政策,我市可迅速对接争取,且乡镇整体推进组织领导有力,打造成功后对乡镇自身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不足之处是乡镇整体推进投入大、周期长,在各乡镇现有经济结构下,形成显著特色困难,我省是否出台扶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优势是从规划策划以及建设规模、周期和投入等方面来看易于打造,其形成的特色更加集中和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且有成法可学;不足之处是小镇建设更多依靠市场运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乏省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推进特色镇建设难度较大。而各乡镇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原来发展特色、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发展实际需求,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下一阶段,建议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

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在《扬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市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扬州市城乡统筹规划》及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做法,启动编制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美丽乡村”村级规划编制范围,形成市、县(市)、镇(乡)、村四级较为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是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围绕培育特色小镇,出台培育相关工作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探索设立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如宝应县曹甸镇可围绕教玩具产业设立“教玩具小镇”,仪征市月塘镇可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和捺山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休闲小镇”,江广融合地带可围绕信息和文化产业打造“信息小镇”、“文化小镇”等。

三是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力量,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组织领导机构等。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我市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四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市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重大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收益共享机制,将建设用地不紧张的一般乡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所在县(市)的特色小镇所在地。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划定边界范围,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在市和县(市)国土部门可适当给予指标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市区每年1亿、县(市)每年5000万的盘子,分别设立市区和县(市)特色小镇培育专项引导资金,按照20%的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考虑特色小镇需要。对特色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推动商业银行、市金融集团、小贷公司为小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视项目情况给予利息补贴。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2

1 特色小镇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动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解放思想,立足国情省情,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一镇一品、一县一业,涌现出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一大批优势块状经济,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成为支撑浙江由资源小省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的重要法宝。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发展路径越来越紧迫的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挑战。对浙江而言,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人才、技术、新产品与市场拓展能力等无形资产积累相对不足,本土新兴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培育过慢,浙江制造仍处于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的艰难爬坡期,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效率型发展体制还未完全形成。同时,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陆域空间资源瓶颈制约、生态环境红线制约不断凸显,对于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落后生产力腾笼换鸟,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最优化布局的要求更为突出。

总体来看,经济新常态下浙江需要特别警惕由于转型不利可能陷入的“经济增长乏力、市场低端锁定、产业低效运作、有效供给不足、资源过快消耗、创新精神停滞”的不良循环,为避免这一局面,受瑞士达沃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希腊圣多里尼小镇等建设体量不大、产业特色突出、文化独具韵味的小镇发展模式启迪,浙江启动了创建特色小镇的重大战略实践,旨在通过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创新型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传统优势再造,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浙江模式的创新破题。

2 特色小镇要突出“高、特、新、融”创建导向

浙江在特色小镇创建的实践过程中,对小镇的定义内涵逐步清晰和丰满。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纲领性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 号)和《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浙特镇办〔2015〕9 号)中明确提出:“特色小镇是相对于独立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功能平台。笔者粗浅的工作体会,特色小镇重在“高、特、新、融”四个方面下功夫。

“高”:体现在功能聚焦要高,开发建设水平要高。

首先,特色小镇创建要依托于所在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配套服务,突出高端引领的发展定位。一是要成为产业高端化的先行区。根据特色小镇不同的产业主题,着眼于科技、人才、资本、领军企业等高端要素的集聚,锁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核心环节,注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探索绿色可持续经济模式,成为区域产业版图的驱动中心、展示中心、营销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二是要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重点强化服务支点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推进原有城镇空间和功能的优化配置,努力创建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成为设施联建共享、辐射效益显著的区域城乡体系有机组成和示范样板。其次,特色小镇创建要具备较高的规划建设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特色小镇体量不大,其规划应是一次成型,并要区别于一般的园区、城镇规划,是一种多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特色小镇规划要在“三规合一”基础上,更加强调产业规划、文化发展、旅游规划、项目策划、建设计划、运营优化、政策谋划及空间设计紧密结合、有机统筹的顶层设计。在开发建设中,应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下,优先引入国内外高层次开发主体,优先采用整体开发的实施模式。在小镇建设管理方面,应设立省一级的高层次管理协调平台,推进形成多方合力的创建工作格局。

“特”:体现在必须强调特色发展,培育行业“单打冠军”。

特色产业的提升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核心要求,产业主题的选择决定小镇未来,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做足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浙江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万亿产业”的主攻方向,特色小镇的主题选择也必须紧扣这七大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产业,同时也包括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小镇建设通过在传统“块状经济”基础上推动整合重组,突出“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大力集聚行业内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链两头延伸,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规模经济、营销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品牌、文化影响等多方面竞争优势,以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以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形成更高水平、更为全面的行业竞争优势。此外,在特色小镇创建中,要注意避免“百镇一面”、同质竞争,主攻同一产业的小镇须找准自身优势,优势互补、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分工深化,实现发展共赢。

“新”:体现在产业结构高新化,建设发展机制创新化。

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发展路径,首先是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表现在产业投资要突出“有效性”。特色小镇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靠效益、潜力和影响力说话。小镇建设要突出“质量”,精心选址,科学规划,不能简单的“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在原有区块贴“新标签”。其次,对保障机制、建设管理机制提出新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必须以实绩为导向,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采用“创建制”,要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空间,引导各方力量参与,让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目前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机制设计中,对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用地、财税支持保障上出台奖惩分明的“个性”政策,在制度供给上实行“优胜劣汰”的流动制度,充分激发了小镇建设各参与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第三,对开发形态提出新要求。美就是竞争力,浙江不同地区间地貌特征迥异,滨海、沿江、倚山的小镇各具风味。在小镇规划建设中,要做到集中连片、不贪大,坚持生态优先,充分融入所在区域自然、城乡整体风貌,实行“嵌入式开发”;紧扣主题功能,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致力于集约集成空间功能下的“高颜值”打造,形成“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融”:体现在促进城乡二元融合,强化功能叠加有机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主要要求在两个层面上实现融合发展。第一个层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城乡发展融合。当前浙江城乡建设差距日益缩小,市政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能力已极大增强。特色小镇一般选址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通过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综合性服务节点,新型社区、新型空间发展样板,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引擎,也将极大提升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形成显著的“溢出效应”。第二个层面是要在特色小镇中实现“产、城、人、文”功能的有机融合。浙江推进创建的特色小镇,并不是“产业园+ 风景区+ 文化馆、博物馆”的简单拼盘,而是“以产为先、以城为基、以人为本、以文为核”,培育“产业+”“文化+”“旅游+”“社区+”融合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社区生活的全过程,形成“人无我有”特色文化品牌,尤其是以历史经典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更秉持着弘扬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任务。发展旅游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目的,但景区旅游、产业旅游、体验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功能,却是快速激活小镇人气活力的重要路径。社区功能重点聚焦“小镇客厅”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实现“办事不出小镇”,有效解决小镇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浙江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定制模式”

浙江计划用3~5 年时间创建100 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目前已完成两批共计79 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申报工作,部分投入运行的小镇已显现出勃勃生机。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浙江跳出过去开发区、高新区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老思路、老办法,通过不断摸索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定制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建审查与动态考核相结合。实施“创建制”,由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申报材料自主申报,通过省发改委、各产业主题对应的相关厅局两轮审查,择优选取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享受省级特色小镇扶持政策,同时,在未列入创建名单的申报小镇中,遴选形成培育名单。采取“宽进严定、动态管理、验收命名”创建制度,对第一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不符合特色小镇建设理念的,次年降格为省级培育名单;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建设进度的,退出省级培育名单。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由各设区市重点扶持培养,对第一年完成10 亿元有效投资的,次年优先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着力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

二是约束要求与导向要求相结合。在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和考核中,为确保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图,设定了一系列硬性的创建要求,主要包括: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创建期内特色小镇总投资须达到50亿元以上(信息经济、金融、旅游和历史经典产业适当放宽为30 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完成投资不少于10 亿元(26 个加快发展县和信息经济、金融、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不少于6亿元);功能建设上须建有公共服务APP,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小镇客厅,小镇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导向性要求主要包括企业主体参与、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培育、文化功能挖掘等领域具体目标。

三是事后结算与考核追惩相结合。转变政策扶持方式,实施“期权激励制”,通过逐年考核,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 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 的奖励指标;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小镇内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对3 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防止盲目“戴帽子”,确保特色小镇建设质量。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3

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浙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今年浙江“两会”上,省政府正式提出将建设百个特色小镇。

“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省长李强对特色小镇作了这样的描绘。

此前,浙江已明确将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特色小镇的推出,即是围绕前者,对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进行集聚,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介绍,这批特色小镇既非行政区划概念,也非园区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旅游功能的项目组合概念。建设过程中,“旧瓶装新酒”、牌子工程等都将被明令禁止。

接下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浙江将全面启动“造镇计划”。根据要求,每个小镇原则上需在3年内,完成约5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淳安等26个加快发展县可放宽到5年。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4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2013)。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了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关注。正是特色小镇建设备受各界的关注,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意义、经验、启示等做一个精要而又系统的梳理。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

“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确切地说,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特色小镇也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的“区”,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特色小镇更不是简 单的“加”,单纯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并不是特色小镇的本质。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来看,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紧密联系。概念关联性:从概念上看,新型城镇化关注的是“镇”的实体概念,而特色小镇关注的是“镇”的功能性概念。但是两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是一致的,都强调“镇”的概念在产业集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功能性拓展。

本质同根性: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要素在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就地城镇化的概念,更加强调通过地方产业特色,促进城镇的内源化发展。而特色小镇建设也是强调要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目标一致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城乡均衡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从目标上讲,两者具有一致性。

功能趋同性:从功能上看,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施行都将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重大角色。通过产业的集聚优势,促进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两者都能有效破除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惠宁,2005)。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Stamer,2002)、创新环境角度(Lundva11,2009)、经济增长角度(Martin &Ottaviano,1999),资本市场角度(阮建青等,2011)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 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图1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二)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街区,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力地推动了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同时,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首先,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日趋成熟,己经累积了大量实践经验。其次,特色小镇并非行政意义上的“镇”,推广过程无行政障碍。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土地要素保障与财政支持。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从财政支持来看,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这样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申报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额外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切实地增强了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国际经验

从国际视角来看,关于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模式:Desakota理论模式(McGee ,1991)、城乡一体化模式(Mike Douglass ,1991)、城市化三维发展模型(Toppeta,2010)、智慧城市模式(Giffin}er et al , 2007)等。而近些年,小城镇模式((Bajracharya,1995)受到重视,并逐渐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通过产业引领来实现小镇的发展。而这种产业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包括高新技术、金融业、农业、旅游业、工业等等。

这些国际经验对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利用中国不同地域的不同产业特色来发展特色小镇。中国东中西部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整,同时具有非常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中部地区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产业特色。由此可见,虽然浙江的特色小镇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各地简单复制,但是一定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四、政策建议

(一)一统多动,上下互通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统领全局,招商引资,合理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组织等加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同时要赋予这些企业、组织足够的自由度,破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保障组织发展的科学性。要处理好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方统筹,多方联动”的方式,实现上下互通,由下而上反映问题,由上而下传达政策,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特色小镇的建设着眼于“特”。小镇能否建成关键在于能否发掘地方产业特色,能否通过招商引资将企业的发展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因此如何通过合理布局,设置具有不同产业特色、不同规模的小镇,将成为特色小镇能否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同时,为了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发现小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合理建设一批试点小镇,给与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发展空间。通过试点小镇的建设,将为特色小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重标准,科学评价

从目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相关评价体系来看,己经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大体上要求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建议在后续的评价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多重标准的设置,更为科学地对特色小镇进行年度考核。

(四)政策优化,保驾护航

目前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支持主要着眼于土地和财政两个方面,这是小镇建设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探索政策支持的可能性,诸如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引入都将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保驾护航,确保不仅能建成特色小镇,更能建好特色小镇。

(五)浙江经验,全国推广

特色旅游小镇调研报告 篇5

一、来安县特色旅游小镇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因地制宜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舜山镇、杨郢乡、半塔镇、张山镇、汊河镇为聚集区,以产业融合、突出乡村旅游和乡村美食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生态镇、景观名镇、优秀旅游乡镇为引领的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县初具雏形的特色旅游小镇主要有:舜山镇、杨郢乡、半塔镇、张山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等。

1、空间特色鲜明,旅游聚集区带动特色旅游小镇蓬勃发展。空间上,全县以六大旅游聚集区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两城四带六区”的空间布局。聚集区内拥有3个AAA级以上旅游景区、2个三星级旅游饭店、30余个星级农家乐,6个旅游森林人家,聚集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增长点。依托各地历史、文化、区位、交通、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以大景区为核心,带动周边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具有较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的特色旅游小镇快速发展。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全面提升了乡镇可进入性,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初步形成,为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卫生市场化、三线三边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旅游旅游小镇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特色旅游旅游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观光旅游、种养、体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舜山镇(生态小镇),全镇没有一家工业企业,9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苗木花卉,被誉为华东苗木第一镇,是我县第一个国家级生态镇、第一个旅游乡镇,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坐落于此;杨郢乡(银色小镇),站在山顶上,蓝天白云下,100多座大风车翩翩起舞,蔚为壮观;雷官镇(湿地小镇),背靠省级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成功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半塔镇(红色小镇),张云逸、罗炳辉等一批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至今依然保留着很多旧址,其中皖东烈士陵园、新四军二师师部旧址、江北指挥部旧址均在此;汊河镇(风情小镇),4A级旅游景区、三星级旅游饭店、五星级农家乐等一批高端旅游产品均聚集于此,距离南京江北新区仅一桥之隔,成为了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和购物为一体的都市风情小镇。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特色旅游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各地普遍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认识不足。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旅游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县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两城四带六区”的良好格局。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产业融合不紧密,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县特色旅游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4、要素紧缺,资源吸引物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滞后。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旅游工作的推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乡镇的分管旅游工作的均为兼职,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资源吸引物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缺乏。

三、我县特色旅游小镇发展思路和建议

特色旅游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建议把特色旅游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业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旅游小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试点。20xx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与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县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旅游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旅游小镇配套政策。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旅游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同时,建议选择一个镇开展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试点,完善特色旅游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县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鼓励特色旅游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2、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各特色旅游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旅游小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6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的重点工作。4月中下旬,市发改委调研组深入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北湖区石盖塘镇等地就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郴州市特色小镇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界口子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城镇群为主战场和主形态,以产镇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初具雏形的特色小镇主要有:北湖区的石盖塘镇、鲁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良田镇,资兴市黄草镇、白廊镇,桂阳县流峰镇、舂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便江镇、悦来镇,嘉禾县塘村镇、行廊镇,临武县舜峰镇、汾市镇,汝城县热水镇、三江口镇,桂东县清泉镇、沙田镇,安仁县永乐江镇、安平镇等。

1.空间特色鲜明,大十字城镇群带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空间上,全市100多个乡镇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一核四极多点”、“城镇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共建共享”的城镇格局。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内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园区,城镇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四个县城及城镇依托各地历史、文化、区位、地理、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具有较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的特色小镇正在加速发展。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改造,市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攻坚、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特色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种养、锻铸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北湖区石盖塘镇(工业小镇),我市最早建成的省级工业小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来势好,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36.8%;苏仙区飞天山镇(山水小镇),背靠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六寨沟公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和购物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来势较好;资兴市黄草镇(风情小镇),位于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内,享有“江南水中镇,东江湖中花”美誉,依托东江湖生态优势以及东江漂流、雷公仙、通天仙、龙凤仙、金牛岛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较好;桂阳县流峰镇(电商小镇),具有“湘南名圩”、“小香港”美名,全镇电商从业人员约一万多人,广泛分布在广东、长沙、郴州、桂阳等地;宜章县白石渡镇(新型工业化小镇),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培育了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建筑材料3个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永兴县柏林镇(银都小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2015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嘉禾县塘村镇(锻造小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铸造企业达到86家,2015年总产值将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3家,扳手产量占全世界的70%;临武县舜峰镇(香芋小镇),香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近120万斤,其中贝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热水镇(温泉小镇),坐拥“华南第一泉”和“中国第一氡泉”,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2016年春节假期突破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达3000万元,年直接旅游收入将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桂东县清泉镇(茶叶小镇),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美誉,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施“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安仁县安平镇(商贸小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硬件条件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十几万人口,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试点改革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市级城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城市,沙田镇、流峰镇、热水镇、梅田镇等作为镇级城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效。北湖区华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省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界口子镇。国家在批复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并在项目申报、资金下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动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聚集,为打造特色小镇乃至特色名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县(市、区)普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都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文件,没有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上倾斜还不够。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塘村镇仅锻铸造产业发展一家独大,其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其他如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小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负债累累,塘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超过1亿元。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边“建”边“管”的状况,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三、浙江特色小镇先进经验及做法

浙江省从2014年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共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战略,获得了习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常务副总理等多方肯定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 1.新在“非镇非区”的内涵概念。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独立区域。

2.新在“一镇一业”的产业定位。一是定位“一镇一业”。浙政发[2015]8号文件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必须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万亿省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来建设,不搞同质竞争。二是培育“单打冠军”。每个特色小镇瞄准上述产业中的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建设,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突出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单打冠军”。如西湖云栖小镇主攻云生态产业,余杭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风险投资”,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绍兴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实现集群发展。每个小镇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艺小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3.新在“产镇融合”的功能聚集。一是突出四大功能紧密融合。所有小镇都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是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区别的典型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功能都要紧扣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从主攻产业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发掘。如大唐袜艺小镇侧重挖掘从袜子诞生、发展乃至转型升级全过程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甚至小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也突出袜艺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全力打造以提升袜子艺术性和品位为主的旅游景点,并完善配套社区功能。二是突出新兴产业孕育孵化。特色小镇同时也是培育新产业为一体的新空间。如面积不超过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已汇聚来自全球的600多家企业,其中金融投资类企业4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2015年税收超过4亿元。三是突出经典产业改造提升。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注重其文化底蕴挖掘提升和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全方位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新在“精致美丽”的建设形态。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地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 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5A级景区。如龙泉青瓷小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区,而且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非旅游,而是划归到了历史经典产业中。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四、我市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建议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的基础,让城镇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2月份,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荐浙江和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和起草之中。我省也即将在年内开展“产镇融合”试点示范。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按照省发改委要求,市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第一批全省产镇融合示范镇名单报送至省发改委,下一步将主动汇报,加强衔接,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为争取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先在每个县市区范围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并完善特色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市里每年进行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镇奖励50-10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市级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要明确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着力破解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制约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大学生甚至海外留学生聚集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城镇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小镇,即飞天山镇、热水镇、黄草镇等旅游风情特色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塘村镇等工业特色镇,良田镇、流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等商贸物流(含电子商务)特色镇,舜峰镇、清泉镇、永乐江镇等农产品及加工特色镇,大坪镇、三江口镇、南强镇等边界口子特色镇。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打造特色产业来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重考虑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要服务于我市兴产业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的生活谋利益。要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提升城镇的生活品位。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7

(一) 调研数据来源形式

1. 访谈。

此次访谈开展较为顺利, 小组成员走访了嘉兴市南湖基金小镇办公处、嘉兴市政府发改委、嘉兴市骏福财富投资管理公司, 结果理想, 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访谈记录, 为我们的调研成果报告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支持。

2. 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 收集有效问卷, 整理有效信息,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基金公司以及政府对基金小镇发展前景的预期。

(二) 数据分析方法

1. 图文并茂法。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反映数据结构和实施内容, 我组采用图表和图形来表现数据, 再结合文字, 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2. 整体分析与逐一分析相结合法。

在实际所得数据中, 由于调查问题的专业性, 我们舍去了对群众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 直接采取了对基金公司工作人员的问卷换调查。但是, 由于基金公司工作人员数量有限, 并且调查问卷题目数量较多, 因此采用逐一分析法容易造成分析结果冗长不准确。

二、实地访谈分析

(一) 南湖基金小镇基本数据

南湖基金小镇自2012年开始不断有企业入驻, 入驻企业种类多样, 数量持续增长, 注册资金屡创新高, 截至2014年7月, 南湖基金小镇入驻企业注册资金达到474.1亿元, 实收资本达到223.1亿元。作为国内首家集群式基金小镇, 各种数据均显示出其不断壮大的趋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表1所示即为南湖基金小镇2012至2014年7月止的各项数据信息。

注:截至2015年9月中旬, 南湖基金小镇已集聚1100多家投资企业, 认缴资金1400亿元, 实缴资金600亿元。

(二) 基金小镇目前的基金投资种类和比例

截至2014年7月, 南湖基金小镇各类基金的构成比例仍然以房产类基金为主, 占70%左右, 而其他类型的基金, 主要为阳光私募基金和股权类基金也各占百分之十几, 不相上下。而在税收收入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可详见表2。

注:上述核算数据只包括实际入驻基金小镇的企业, 为不完全统计。

(三) 南湖基金小镇吸引客户的原因

1. 政策。

《嘉兴南湖区人民政府93号文件》重点指出:“企业在南湖区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的, 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六年内, 按企业实现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区级所得部分给予70%的发展奖励。”简单的说, 在实现的税收中, 有70%以奖励的形式返还给企业, 实际上政府只征收应得税收的30%, 税收优惠程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2. 服务。

2012年8月, 政府 (30%) 与投资企业 (70%) 共同出资建立“嘉兴南湖金融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它的主要职能有三:招商、金融服务、打造基金小镇。该公司由专业团队专门负责相关金融服务工作, 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 对工作人员实行绩效奖励和激励政策, 并且定期回访服务质量, 以求创作高质量的服务模式。在这样的创新与改造下, 南湖区的招商量大大增长, 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三、问卷调查分析

(一) 问券调查的对象

1. 嘉兴市南湖区基金小镇办公处。

浙江省工商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市南湖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工商综[2011]30号) , 在企业名称、股权投资出资限额、简化投资类合伙设立程序等方面给予南湖区特别扶持;嘉兴市政府对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市级财税扶持、市区共建机制、人才引进等有关事项专门予以明确。

2. 嘉兴市政府发改委。

“基金小镇”在规划建设之时, 就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朱从玖副省长两次专题听取“基金小镇”的建设规划情况汇报, 省金融办领导多次调研“基金小镇”建设情况。省工商局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市南湖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企业名称、股权投资出资限额、简化投资类合伙设立程序等方面, 给予南湖区特别扶持, 解决了股权投资基金注册登记中的实际问题。

3. 嘉兴市骏福财富投资管理公司。

上海骏福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具有良好的过往业绩和信誉、经过检验的商业模式、为具有吸引力的高安全性企业提供长期的资本支持、提供综合的提升其资本市场价值的增值服务, 实现企业业务发展目标和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的公司。

(二) 问卷调查的分析

1. 总体评价。

由调研结果可得, 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于南湖区基金小镇的发展持肯定态度, 并且全体对基金小镇的发展有信心。南湖区基金小镇的良好发展势头与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支持有很大的联系。

2. 投资环境评价。

受调查人员认为当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缺乏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对于投资成本的看法不同受访者表示有较大差异, 其中认为投资成本高的人员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高以及税收较高。

3. 政府法制环境。

80%的人员认为基金小镇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比较好, 并且100%人员认为现行的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政策能否兑现以及政策连续性上都持肯定态度。

4. 政务环境。

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一般, 认为行政机关办事程度基本公开, 但是对于在行政审批中是否存在乱收费的现象80%表示不知道。60%认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并不强。同时60%都表示在与政府部门的交往中遇到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情况。

5. 市场环境。

对于市场环境的看法不同的受调查人员表现出的差异较大, 40%认为很好, 60%认为一般;对于政府对市场环境的监督情况全体人员表示基本满意。

摘要:明确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于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要。通过对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基金小镇建设情况的调研, 分析南湖区基金小镇吸引客户的原因, 为基金小镇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上一篇: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下一篇:旅游协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