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共9篇)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减少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高效地实施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浙江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复议责任追究,是指在审理行政复议时发现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复议案件是指本省垂直管理部门之外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为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包括本省垂直管理部门之外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和依据法律法规授权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行政机关组织。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和监察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划分和本办法的规定协同做好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工作,其他行政机关应按照法定的职权划分和本办法的规定积极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法制机构和监察机关做好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工作。

第六条 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应坚持实事求是、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惩处与教育相结的原则。

第二章 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七条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不清;

(二)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

(三)超越或者滥用法定职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

(四)违反法定程序实施具体行政行为;

(五)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依据错误;

(六)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不合法;

(七)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不适当;

(八)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拒绝履行或推诿履行法定职责。

(九)其他违法或不当情形。第八条 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应诉过程中实施了下列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之一的,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推诿或未在法定期间内提出书面答复以及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推诿参加或未及时参加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听证会;

(三)参加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听证会时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拒绝履行或推诿履行陈述、举证、质证、辩论等职责;

(四)不配合行政复议人员实地调查核实证据,拒绝或阻挠调查取证;

(五)其他违法或不当行为。

第三章 责任主体

第九条 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复议责任,既包括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又包括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条 被申请人不是违法或不当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实际实施主体而只是名义上的实施主体的,追究实际实施主体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一条 因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或命令而实施违法或不当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追究上级行政机关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二条 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时,既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又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三条 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由承办人依据法定职权独立实施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责人员。

第十四条 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由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依据法定职权共同实施的,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直接责任人员: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批准擅自作出决定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二)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内容作出决定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三)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四)承办人提出错误意见,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后未予纠正的,承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都是直接责任人员;

(五)审核人未经批准人批准擅自做出决定的,审核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六)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的正确意见,批准人按审核人的意见批准的,审核人和批准人负都是直接责任人员;

未经承办人提出拟办意见和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做出决定的,批准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八)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的,批准人为直接责任人员。

第十五条 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经集体研究决定实施的,主持研究的人为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员,坚持或者支持错误意见的其他人为次要的直接责任人员。

第十六条 应当承担行政复议责任的责任人员,不因工作调动而免予追究行政责任。

第四章 责任追究方式及其适用

第十七条 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如下:

(二)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限期整改;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十八条 追究被申请人的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如下: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通报批评;

(五)扣发奖金;

(六)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七)暂停执法活动;

(八)停职离岗培训;

(九)调离岗位;

(十)降职;

(十一)责令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免职;

(十二)解聘或辞退;

(十三)给予行政处分;

(十四)责令承担赔偿费用。

第十九条 根据主观过错、危害后果和社会影响的大小将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情节分为情节较轻、情节较重和情节严重,并根据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具体情节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条 情节较轻的,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二)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同时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 情节较重的, 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四)、(五)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同时按住下列规定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员降级以下行政处分,同时还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二)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记大过及以下行政处分,同时还可以单独或合并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二条 情节严重的, 在取消被申请人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的同时还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二)、(三)、(四)、(五)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被申请人的行政责任;同时按住下列规定追究被申请人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员撤职以上行政处分或将直接责任人员解聘或辞退,其中未给予开除行政处分和未将其解聘或辞退的,同时还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二)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降级及以上行政处分,其中未给予开除行政处分的,同时还可以单独或合并适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规定的责任追究方式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或加重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被申请人一年内被三次以上追究政复议责任的,被申请人的责任人员在一年内已被两次以上追究政复议责任的;

(二)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转移、销毁有关证据,弄虚作假或以其它方法阻碍、干扰行政复议责任调查、追究的;

(三)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打击、报复复议申请人的;

(四)违法或不当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从重或者加重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情节轻微,危害后果和社会影响较小的;

(二)因不可抗力使危害后果加重的;

(三)其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作出错误判断的;

(二)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主动发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错误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三)行政复议败诉非由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主观原因所导致,并经审慎履行职责依然不能避免、不能克服和不能消除的;

(四)其他可以依法免予追究被申请人及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的情形。第二十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依据《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实施赔偿后,应当根据监察机关的责任追究决定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章 责任追究机关和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外的行政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案件材料报送和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报告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外的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其法制机构应在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的法定期间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送行政复议决定书和其他全部案件材料的复印件。

如果发现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应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报告该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并附上证据材料。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在自收到行其他复议机关的法制机构报送的行政复议材料复印件和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报告之日起10日内,审查并确认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并制作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确认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监察机关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并将全部案件材料复印件移交同级监察机关。同时应向原行政复议案件的复议机关和被申请人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的复印件。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如果发现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应依据本办法追究行政责任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在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时还应该制作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其法制机构应在向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的法定期间内,向同级监察机关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和全部案件材料的复印件。同时应向被申请人送达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的复印件。

第三十一条 监察机关收到同级政府法制机构送达的附证据材料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确认书和案件材料复印件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确认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调查处理,认定和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二条 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认定和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应按照下列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相关调查处理材料:

(一)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一条对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确认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初步审查,认为违法或不当事实不存在,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在10天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不予立案决定书;

(二)监察机关经调查认定已立案调查的案件不存在违法或不当事实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二条决定将已立案调查的案件予以撤销的,应在10天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撤销立案决定书;

(三)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六条向有关单位、人员送达监察决定书、监察建议书时,应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送达监察决定书、监察建议书复印件;

(四)有关单位和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后,监察机关应在10天内将通报材料复印件送达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

第三十三条 其他相关行政机关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配合监察机关追究被申请人规定追究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四条 被追究行政责任的被申请人及其相关责任人员不服行政处分决定和其他问责处理决定的,可以依法定程序申诉。申诉期间,行政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垂直管理部门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发现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可参照本办法进行行政责任追究。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2

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 是指参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 ,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责任。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承担全面责任, 不得违法发包、肢解发包, 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 降低工程质量, 其违法违规或不当行为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应当承担责任;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当保证勘察设计文件符合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对因勘察、设计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承担责任;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应当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对因施工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承担责任;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监理, 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 按规定进行严惩: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发生投诉、举报、群体性事件、媒体报道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严重工程质量问题;由于勘察、设计或施工原因造成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建筑工程不能正常使用;存在其他需追究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

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实行书面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等制度。

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前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连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项目负责人如有更换的, 应当按规定办理变更程序, 重新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连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 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和项目负责人姓名。

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建筑工程各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布项目负责人质量责任追究情况, 将其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及处罚结果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给予信用惩戒。

鼓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开项目负责人终身质量责任承诺等质量责任信息。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党委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严格要求、违规必究的原则。

第三条 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

第四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一)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二)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三)不按照规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

(四)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五)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六)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七)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八)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

(十)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在发生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下,经上一级党组织批准的用人行为,不列入责任追究范围,但事后应当履行有关干部任免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第五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二)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的;

(三)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四)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五)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六)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七)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不力,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六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考察的;

(三)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四)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的;

(五)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六)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七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一)不如实向组织人事部门回复掌握的有关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情况的;

(二)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

(三)对发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的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的。

第八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一)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营私舞弊,收受或者给予他人财物,安排或者接受他人安排的消费活动的;

(三)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四)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五)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六)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有关情况的;

(七)故意向干部选拔任用问题调查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实材料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第九条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民意调查中,本地区本部门群众满意度明显偏低、选人用人方面问题突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经组织考核认定,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

第十条 有本办法所列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情节较重或者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组织处理。组织处理的方式包括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的情况,应当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有本办法第八条第(五)项所列情形,已列为考察对象或者提拔人选的,应当首先将其排除出考察对象或者取消其提拔资格,再按照本条前款规定作出处理。

第十一条 有本办法所列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建议有关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第十三条 组织人事部门对工作中发现、群众举报或者新闻媒体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必须进行调查处理,也可会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纪检监察机关在受理举报、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处理情况应当向组织人事部门通报。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与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处理建议方案,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办理责任追究相关事宜。

第十四条 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其提拔任职前就有违纪违法行为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其中,对本级党委(党组)管理的下一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由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 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诉。作出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受理并作出处理。

申诉期间,不停止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

第十六条 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一年内不得提拔;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处理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综合考虑其一贯表现、资历、特长等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并同时确定相应的职级待遇。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后拟重新任用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得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十七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有关部门应当如实记录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推荐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情况,为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追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保证法律正确高效实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行政执法过错及错案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湖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赋予行政执法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因违反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导致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贻误行政管理工作,已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过错责任追究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2、责任与过错相适应的原则;

3、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过错,应当予以追究:

(一)超越法定权限的;

(二)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的;

(五)依法应作为而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

(六)重大行政措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并造成损失的;

(七)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行政管理事项,不主动协调,推诿不办,或本部门办结后不及时移交其他部门办理而贻误工作的;

(八)丢失、损毁案卷材料或制作假案卷的;

(九)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以权谋私、吃请受贿、索要财物的;

(十)制作虚假证据,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包庇纵容房地产违法人员和组织;

(十一)为包庇房地产违法人员或组织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更改案卷材料或不如实记载调查询问笔录的;

(十二)其他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第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不论是主观故意或过失行为造成行为过错的,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行政执法发生过错的;

(二)在讨论、审议、会签等过程中对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

(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

(四)其他不应追究的情形。

第六条 对行政行为过错的责任追究,本着 “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具体分清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责任,然后进行相应的追究,具体可分为如下8个方面:

l、因案件承办人汇报事实有误,证据失实或提供虚假证据等导致领导或上级机关决策失误,造成过错的,由承办人负全部责任;

2、职能科室和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该职能科室和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3、职能科室和部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被审批人改变而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承担改变部分的责任;

4、报请审批的事项,因审批而造成过错的,由审批人或审批部门负主要责任;

5、由于执行上级机关的书面批复而造成过错的,由作出批复的上级机关负主要责任;

6、应当报请审批而未经审批作出的行为或不作为,造成过错的,由直接责任人负全部责任;

7、案件审议经集体讨论决定,主持人依多数人意见造成过错的,由主持人和参加讨论决定的成员共同负主要责任(会上声明保留意见的除外);主持人违反法定程序造成过错的,由主持人负主要责任;

8、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造成过错的,由复议机关承担改变的主要责任。

第七条 错案可由下列途径提起: l、当事人以错案提出申诉、控告;

2、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发现的错案;

3、通过人大、政协执法监督提出的错案;

4、上级主管部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错案;

5、群众举报;

6、其他途径发现的错案。

第八条 对错案责任人员,根据错误的原因、性质、过错程度、造成的后果,认识错误态度以及一贯表现等,单独或者合并适用下列处罚:

l、诫勉谈话;

2、责令书面检讨;

3、局内通报批评;

4、待岗学习、限期改正;

5、取消当年评先和优秀(考核)资格;

6、调离现工作岗位;

7.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级、开除等相应处分;

8、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九条 过错责任处理方法

1、因业务工作时间不长,经验欠缺而造成的过错,责令直接责任人写出书面检讨。而在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过错的,取消当年评先和优秀(考核)资格,调岗、离岗或降免职务。

2、因主观臆断,违反法定程序,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视其情节、后果,给予调离岗位或纪律处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待岗学习,限期改正。

3、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过错责任人是党员的,视情交纪检部门给予党内纪律处分。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除追究过错责任:

1、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并纠正过错的;

2、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过错的;

3、受他人胁迫或诱骗的;

4、确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后果的;

5、其他可以从轻的情形。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过错责任:

1、执法人员有意违法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2、多次发生错案和执法过错的;

3、发生错案和执法过错后拒不接受批评教育,伪造、涂改、隐瞒、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4、由于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国家和当事人财产造成损害,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引起诉讼造成国家赔偿的;

5、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造成错案发生的;

6、故意隐匿错案不报,致使错案后果恶化的;

7、因吃请受贿、打击报复、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执法过错发生的。

第十二条

错案由局办公会确定,并指派专人组织调查,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拟定错案确认书,由局长签发后,交办公室(政工)执行。

第十三条

对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的,按处分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后果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五条

由于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执法过错责任人应当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赔偿损失,应当由执法过错人单位先行赔偿,然后向执法过错责任人追偿。

第十六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或造成错案的个人,取消当年考核的优秀等次和评先资格;,所在单位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人对过错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有异议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局申请复核,并有权向上级机关提出复议。复核和复议期间不停止原过错责任追究的执行。

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 篇5

浙大发设〔2010〕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 进一步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学校事业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依据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和《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浙大发设〔2010〕5号)、《浙江大学教职工行政处分规定》(浙大发人〔2008〕33号)、《浙江大学学 生违纪处分规定》(浙大发本〔2009〕113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性的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建设工作方针和规划,确定相关的管理工作原则和政策,督促和协调解决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经济损失数额和赔偿比例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

学 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逐级建立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确 定各级、各个实验室房间的安全责任人,履行实验室安全工作职责。若因未尽职责或管理不当等工作失误而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依据本办法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 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章 责任追究的种类及其运用

第四条 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种类:(一)书面检查;(二)诫勉谈话;(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评优评奖、升职升级资格;(五)责令经济赔偿;(六)行政处分;(七)移送司法机关。

以上责任追究的种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对象:(一)直接责任人;

(二)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和安全员;

(三)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负责人及其实验室与安全秘书(或安全员);

(四)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五)校级责任领导。

第六条 学院(系)、直属单位的相关人员有以下行为之

一、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视职责履行情况和情节给予直接责任人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给予研究所(实验室)负 责人和安全员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给予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实验室与安全秘书(或安全员)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给予学院(系)、独 立研究院、直属单位负责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和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或指使、强令他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和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冒险作业的;

(二)未履行安全职责,或发现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和报告上级领导,或接到相关报告后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或未经许可擅自启用被封实验室的;

(三)发生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后隐瞒不报,或不如实反映事故情况,或未及时将事故报告上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

(四)不服从、不配合政府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本单位、校实验室工作督查组等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的;

(五)责任单位未进行实验室安全设施定期检修和维护的;(六)未根据政府部门或学校管理部门和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的要求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的,或未组织、督促、协助消除安全隐患的。

第七条 学院(系)、直属单位的相关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并给学校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失(2万元以下)、或有人员受轻伤及以下后果的,视职责履行情况和情节给予直 接责任人警告或记过处分,同时取消其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给予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和安全员通报批评、警告处分,同时视情节取消其一年内 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取消该研究所(实验室)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资格;给予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实验室与安全秘书(或安全员)通报批 评或警告处分,同时视情节取消其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给予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负责人通报批评或警告处分,同时视情节取消其一 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取消该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资格;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由所在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赔偿相应损失,具体比例由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确定。

(一)由于违反国家各级部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操作失误、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

(二)因未履行安全职责或发现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和报告上级领导的,或接到相关报告后未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

(三)由于责任单位未进行实验室安全设施定期检修和维护,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第八条 学院(系)、直属单位相关人员因违反国家各级部门和学校有关规定、操作失误、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实验室发生严重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重伤以上)或给学校、他人财产造成损失达2万元以上的,视职责履行情况和情节给予以下处分:

(一)给予直接责任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留用察看或开除等处分,同时取消其两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

(二)给予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和安全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或撤职等处分,同时取消其两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取消该研究所(实验室)两年内各类评奖评优资格;(三)给予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实验室与安全秘书(或安全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或撤职等处分,同时取消其两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

(四)给予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负责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或撤职等处分,同时取消其两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取消该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资格,并减少其一年内的升职升级名额;

(五)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各级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赔偿相应损失,具体比例由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确定。第九条 与实验室安全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有以下导致发生实验室严重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给学校、他人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行为之一的,视职责履 行情况和情节给予直接责任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或撤职等处分,并取消其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升职升级资格; 同时取消该职能部门一年内各类评奖评优资格;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各级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赔偿相应损失,具体比例由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认 定。(一)接到上级部门、学校有关通知和文件后,未及时发布或通知相关单位,致使事故发生的;

(二)接到学院(系)、独立研究院、直属单位提交的属于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实验室安全隐患专题书面报告后,未及时帮助解决,致使事故发生的;

(三)未及时履行实验室安全的相关职责或违反有关规定,致使事故发生的。

第十条 对于校级领导责任,如因领导不力、管理失职、渎职而致使实验室发生严重安全事故的,按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 以上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章 责任追究权限和程序

第十二条 责任追究种类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赔偿经济损失的,由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认定责任后直接决定,书面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执行;

责任追究种类为诫勉谈话、取消评奖评优和升职升级资格的,由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认定责任后,提请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单位决定执行;

责任追究种类为行政处分的,由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进行责任认定后提出处理建议。被追究责任人为教职工的,按《浙江大学教职工行政处分规定》(浙大发人〔2008〕33号)执行;为学生的,按《浙江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浙大发本〔2009〕113号)执行。

需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的,按法律规定程序处理。第十三条 对校级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权限与程序,按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教师或学生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可分别按《浙江大学教职工行政处分规定》和《浙江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相关规定提起申诉。

第四章 附 则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6

第一条为夯实安全基础,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集团公司安全奋斗目标,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单位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第三条各单位对安全生产事故要规范追查程序,按程序、按规定严格考核。

第四条本追究办法适用范围为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含全资或控股子公司)。

第二章发生死亡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

第五条在工作过程中,因工死亡1 人的,除对直接责任人追查处理外,对事故单位矿处级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对矿、处级单位分管负责人(含副总)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事故单位负主要责任的科、区级干部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并处罚款500~1000 元。

第六条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一次死亡2 人的,除对直接责任人追查处理外,对事故单位矿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分管负责人(含副总)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对事故单位的科、区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并处罚款1000~1500 元。

第七条内累计因工死亡2 人的,对事故单位矿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内同一专业累计因工死亡2 人的,其矿处级分管负责人(含副总)引咎辞职;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并处罚款1000 元。第八条在工作过程中,凡发生一次死亡3 人及以上的死亡事故,集团公司配合政府部门追究处理,对事故单位矿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留用察看处分;其直接责任人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规定进行处理。

第九条内累计发生因工死亡3 人及以上事故的,事故单位矿、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第三章发生重伤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

第十条在工作过程中,因工重伤1 人的,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分管(或跟班)干部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并处罚款300~500 元。

第十一条在工作过程中,生产矿井(含建井)凡发生因工一次重伤2 人事故的,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分管(或跟班)干部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并处罚款500 元;对事故单位科、区级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并处罚款500 元。地面厂处、非煤企业及后勤服务系统凡发生因工一次重伤2 人或累计重伤2 人事故的,对事故单位矿处级分管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分管干部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并处罚款500 元;对事故单位

科区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行政撤职处分,并处罚款500~1000 元。

第十二条在工作过程中,生产矿井(含建井)凡发生因工一次重伤3 人及以上事故的,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分管(或跟班)干部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并处罚款1000 元;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处罚款1000 元;对事故单位矿、处级分管负责人(含副总)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地面厂处、非煤企业及后勤服务系统因工一次重伤3 人或累计重伤3 人的,对事故单位矿处级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对分管负责人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对事故单位科区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撤职直至留用察看处分,并处罚款1000 元。

(2)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检举同案其它严重过错行为的。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7

(二)限期整改;

(三)诫勉谈话;

(四)通报批评;

(五)暂扣或者吊销行政执法证件;

(六)离岗培训;

(七)取消当年评选先进资格;

(八)调离执法岗位;

(九)解除聘任合同;

(十)依法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行政赔偿费用;

(十一)给予行政处分。

前款规定的行政执法违法责任,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违法责任,根据其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实行垂直管理机关的违法责任,由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实行双重管理机关的违法责任,按照有关管理职责规定依法追究。

对行政执法机关追究责任情况,应当作为机关年度评议考核的依据。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违法责任,由其所在机关根据其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依法追究;依法依纪应当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依法处理;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赔偿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向负有违法责任的执法人员进行追偿。

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该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全市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有权对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者疑难的违法案件进行调查,也可以指定有关部门调查,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区、县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和市级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对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受理的行政执法违法案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决定;负责上级机关指定的执法案件的调查工作。

涉及任免机关、监察机关追究行政执法违法责任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在规定的时限内作出处理。

审计、财务等相关部门应当支持和配合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工作。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调查人员在调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证件。调查人员可以向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调阅、复印有关案卷,询问相关人员。被调查机关和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情况,不得干扰、阻碍调查工作。调查人员应当制作笔录。

调查人员与所调查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九条 区、县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对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管辖权有争议的,报请市人民政府决定。

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有两个以上法定依据的,由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机关选择适用。但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对被追究的行政执法违法责任不服的,可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原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但复核、申诉机关认为需要暂停执行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其执法人员追究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而不予追究的;

(二)应当报送备案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不报或者逾期报送,影响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的;

(三)干扰、阻碍或者不配合对违法责任进行调查的;

(四)对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人员或者调查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五)拒不纠正违法行为的;

(六)拒不执行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决定的。

第二十二条 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法制机构在行政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隐瞒违法行为或者发现有违法行为而不立案追究的;

(二)故意加重或者减轻责任人员责任的;

(三)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承办人是指具体承办行政执法工作的工作人员;审核人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批准人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具体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人员,视为审核人、批准人。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8

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保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正确、及时、公正地实施行政执法行为,预防和减少行政执法过错现象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象山县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局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与监督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局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因工作人员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造成行政执法行为违法,并产生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主管人员(以下简称过错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

第四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错责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本局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申诉和举报的权利。

第六条

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理。

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理分为:通报批评、书面检讨、暂停执法活动、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追偿损失、按绩效考核惩处等。

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理可以视情况合并适用。行政处理可以视情况数种类叠加适用。

第二章 追究机构

第七条

县教育局成立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领导工作。局审计监察室负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 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及审计监察室主要职责有:

(一)组织宣传、贯彻有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二)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投诉;

(三)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行政执法过错进行审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四)依照本办法规定确认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五)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实行县局追究制度,但对于一些重大、复杂的行政执法过错案件,应报由县人民政府或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追究。

第三章 追究范围

第十条

局机关实施下列行政执法行为时,因工作人员有过错,造成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管等;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执法行为。

第十一条

本办法第三条所称的“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下列情形:

(一)不按照规定履行检查、检测等监督职责的;

(二)不按照规定主动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的;

(三)实施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接到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后,不按照规定履行许可、公开政府信息等职责的;

(四)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申诉、控告、检举申请后,不按照规定履行调查、审理、处理等职责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

第十二条

本办法第三条所称的“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下列情形:

(一)主要事实认定不清的;

(二)适用法律依据错误的;

(三)违反规定程序的;

(四)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五)行政执法行为明显不当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

第十三条

有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所列情形,构成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事权、财产权的非职务行为,不属于本办法追究的范围。

第四章 审查与确认

第十五条

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案件,局审计监察室应当进行审查:

(一)被人民法院生效行政判决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者责令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

(二)被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予以撤销、变更、确认违法或得责令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但当事人不服该行政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尚未作出生效判决的,暂缓审查);

(三)已被依法决定给予行政赔偿的;

(四)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复议或者备案审查中发现有过错的;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举报并经受理投诉、举报的法定机关确认有错的;

(六)被媒体或网上曝光,经法定机关确认有过错的;

(七)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会及政协委员提议审查并经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确认为过错的;

(八)行政执法机关自行撤销或变更的;

(九)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其他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十六条

局审计监察室经过审查,对于符合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应予追究过错责任的,应当报请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决定并组织全面调查。

第十七条

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经过调查后确认过错的,应当根据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在办案中各自承担的职责,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具体承办案件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审核、批准的直接主管人员,按下列规定确认过错责任人并划分责任:

(一)承办人独立行使职权或协助其工作的协勤人员超越职责造成过错的,承办人为过错责任人;

(二)二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过错的,主办人员为主要责任人,其他人员为次要责任人;共同办理的,作为共同责任人承担责任;

(三)经审核、批准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因承办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失误而造成的过错,承办人为主要责任人,审核人、批准人应负担相应的次要责任;因审核人的原因导致批准人失误而造成过错,审核人为主要责任人,批准人应负相应的次要责任;因批准人的原因而造成的过错,批准人为过错责任人;因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均有过错而造成的过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各自责任的大小,无法区分的,均为共同责任人;

(四)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正确,而批准人予以否决或部分否决,造成违法或不当的,批准人承担全部责任;

(五)经集体讨论作出的行政执法行为产生过错的,决策人为主要责任人,提出并坚持错误意见的为次要责任人,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的不负过错责任。

前款所称的审核人,包括局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分管领导,以及按规定行使审核职权的其他审核人;批准人,包括签发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以及按规定或者经授权行使批准职权的其他批准人。

第十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改变案件定性、处理的,不追究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责任:

(一)因行政相对人的过错造成行政执法错误的;

(二)因不可预见或者无法抗拒的原因致使错误发生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在作出追究决定建议前,应当全面、客观地调查取证,查清事实,并听取过错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五章 追究方式

第二十条

对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确认存在执法过错的责任人,根据后果轻重、过错责任人过错大小等情节,依照下列规定,提出处理或者处分建议:

(一)属于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或者尚未造成损害后果的过错,建议局党委对责任人分别情况予以通报批评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讨;

(二)属于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过错,建议局党委责令责任人写出书面检讨,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过错责任分别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并暂停其执法活动。

(三)属于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过错,或者12个月内两次出现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过错,建议有关部门对过错责任人分别情况给予行政处分,调离执法岗位,并建议发证机关缴销责任人行政执法证,取消其执法资格;

(四)属于故意违法执法、徇私舞弊、严重失职而造成的过错,建议有关部门对过错责任人分别情况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情节恶劣,损害和影响重大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由于过错责任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行政赔偿的,除依照以上规定追究过错责任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追偿。

需要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追究党纪责任的,移送纪检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由于轻微过失造成的过错,责任人能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发生后,责任人能够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并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损失、挽回影响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从轻追究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从重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串供或者提供假证据,涂改、伪造或者毁坏证据、捏造事实的;

(二)对检举、控告、申诉人打击报复的;

(三)对已经发现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拒不纠正以及有其他阻碍、干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行为,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第六章 追究程序

第二十三条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发现执法过错行为或线索,审计监察室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二)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确定对案件进行立案调查并书面通知被调查对象;

(三)全面收集证据,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

(四)进行执法过错确认,并查明执法过错案件的原因、情节、后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根据调查结果,对过错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依照有关规定移交有关部门决定或批准。

第二十四条: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应当自批准调查之日起30日内作出调查结论;对存在执法过错责任的,提出过错责任确认意见及行政处理或行政处分建议。

第二十五条

局党委根据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提出的应予以追究过错责任的意见和建议,30日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的规定,对过错责任人的过错责任予以确认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对过错责任人的过错责任确认及处理决定,应当自作出书面决定之日起5日内送达过错责任人并报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县监察局和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诉、举报后查处的行政执法过错案件,可以将过错责任确认及处理决定同时送达申诉人、举报人。

第二十六条

过错责任人对确认的过错责任及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决定的机关或者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申诉。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过错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的,一律按国家公务员任免、奖惩权限和程序办理。过错责任人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诉。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浙江省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办法 篇9

【发布文号】天政办发[2003]6号 【发布日期】2003-08-11 【生效日期】2003-08-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办法

(天政办发[2003]6号)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严肃追究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政府)和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政府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

第三条第三条 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法人代表对下列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火灾事故;

(二)交通安全事故;

(三)建筑安全事故;

(四)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安全事故;

(五)矿山安全事故;

(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防爆电器、起重设备等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七)其它安全责任事故。

政府或者政府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本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事故肇事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安全事故为一般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 1至2人,多人事故时包括轻伤和重伤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一30万元)。

第五条第五条 各类特大安全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第六条 政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采取行政措施,对本行政区域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保障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本行政区域或者职责范围内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迅速和妥善处理负责。

(二)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和规范各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减少和防止安全事故。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三)组织政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区域、地段、单位、设施和场所明确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严格管理,严格检查,严密监控。发现安全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排除。安全事故隐患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管辖或者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有管辖权或者负有职责的上级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的可以立即采取包括责令暂时停产、停业等紧急措施,同时报告上级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上级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查处。

(五)实行大型群众聚集活动的管理、审批制度,凡组织大型群众聚集活动,必须按规定进行报批并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报经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七条第七条 政府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履行以下职责:

(一)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贯彻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增强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责任意识,研究、部署安全事故防范工作,依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及行业标准,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对查处的事故隐患,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落实。

(三)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和程序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进行行政审批(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竣工验收等,下同),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弄虚作假,骗取批准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取得批准的,必须立即撤销原批准。并对当事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行业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行业安全管理;加强行业职工岗位安全教育,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负责对行业内生产经营单位、场所等安全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处理;组织制定行业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督促行业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的完善。

(五)强化交叉作业管理,对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要求签订职责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协调。

(六)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同级政府报告;情况紧急的,依法采取包括责令暂时停产或者停业在内的紧急措施,同时向同级政府报告。

(七)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应当互相配合,实行联合检查,确需分别进行检查的,应当互通情况,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第八条第八条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必须对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监督检查;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条件的,必须立即撤销原批准。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规定,不对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立即撤销原批准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予以批准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第九条 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发现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予以查封、取缔,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属于经营单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相应吊销营业执照。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前款规定,对发现或者举报的未依法取得批准而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没有查封、取缔、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吊销营业执照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生产安全。应当具备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并经验收合格,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从事特殊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资格证书、无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工行行政管理部门不予颁发营业执照。特殊行业的划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

(二)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对本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应立即组织抢救,并按规定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三)对本单位的安全事故隐患,及时组织整改,并提供必需的资金保证。

(四)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确保生产安全,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

(二)强化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生产岗位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安全员安全教育和班前教育、事故教育、安全活动等安全教育制度。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从事特殊工种作业的人员必须取得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

(三)应当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四)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应将应急预案报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

(五)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作业现场和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使用现场,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特种设备、危险物品及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运输、安装、储存使用和处置进行管理,本单位无资质条件的应委托有国家法定资质条件的单位协助进行。

(六)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向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规则佩戴、使用。

(七)生产经营、仓储场所和员工宿舍及其它生活设施的设置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的安全条件,并应当设置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通道和出口的畅通。严禁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员工宿舍及其它生活设施的出口。

(八)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交叉作业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九)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的承包或者出租进行管理,并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和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十)及时按有关规定报送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统计报表。发生重伤以上安全事故的应立即如实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并于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上报,伤亡事故报表应月末5日内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依照本办法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者未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履行,本单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对其单位和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按有关法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实行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确保学生安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活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中小学校违反前款规定的,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教育行政部门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对校长给予撤职的行政处分;对直接组织者给予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政府依照本办法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者未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履行,本辖区发生安全事故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警告、记过、降级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安全监督管理的政府部门,未依照本规定履行职责,发生安全事故的,对政府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警告、记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安全事故发生后,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应迅速上报并保护好现场,积极组织抢险救援,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依法按规定程序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超出权限范围的按规定程序立即如实向上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协助上级搞好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并由调查组提出调查报告。遇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事故调查报告自提交之日起30日内进行批复。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由市、县(区)监察部门按有关规定负责落实。必要时,市政府可以对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员直接作出处理决定。

政府及政府部门不得对所发生的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应当配合、协助事故调查,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安全事故发生后,政府及政府部门违反前款规定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警告、记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公民均有权向当地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报告安全事故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报当地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不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会同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实施监督监察。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一篇:部队士官集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