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的写作技巧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新闻的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的运用

摘 要:研究与分析新闻写作技巧对于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质量及促进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题目及导语形式的新颖以及内容的丰富新颖,都是写作技巧的有效运用的关键。本文立足于新闻写作的要求,就其写作技巧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闻写作;技巧;运用

1新闻写作的要求

现如今,对于新闻的写作人们总有不同的观点,而更多的则是认为新闻的写作上要富于人情味,讲究趣味性,要贴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方法,应该多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叙述,注重新闻的故事性和新奇性。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新闻报道中改进报道视角,找准大众的兴趣点进行宣传。

2新闻写作的技巧

2.1做好准备工作

在撰写新闻稿件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有:要先分析一下采访对象的价值,这样才能把握好采访力度;同时,也要熟悉所采访领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面对专家、教授等不同领域的采访者时,更要求在采访前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了解和熟悉;再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地点,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做好记录,及时拍摄采访对象的生活场景及具有价值的画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实践中的很多问题,才能将采访做成功。

2.2捕捉采访细节

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的新闻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新闻画面向受众直观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电视新闻记者应加强这方面的能力,积极捕捉采访细节并通过对细节的细致描写为新闻受众营造画面感。好的新闻写作离不开细节描写,电视新闻记者在完成采访任务后,通过对录音材料、录像材料以及新闻采访稿件的整理,可以选择采访的细节作为描写重点。

2.3选择恰当的写作角度

写作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及展现问题的切入点。因此,在新闻采访的写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写作角度,不断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其中,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写作角度时,可以从小到大,也可由旧到新,还可全方位地进行新闻采访的写作。此外,新闻工作者在选择写作角度时,不仅要全方位、全方面地选择写作角度,还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闻的写作形式,进而不断丰富新闻写作内容,有效提高新闻写作的质量,从而有效促进新闻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此外,新闻工作者在选择相应的写作角度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有效地体现新闻写作的导向性,以此正确引导我国社会舆论的方向,有效体现新闻行业存在的价值。

2.4巧用新闻背景材料

巧用背景材料也是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写作作品质量的主要技巧之一。记者在创作相应的新闻作品时,不仅要体现新闻事件的主要本质,而且还应不断运用一定的背景材料,以促进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在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新聞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时代背景,不断加深读者对主题的印象,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外,运用一定的新闻背景材料,还可直观地体现新闻作品创作的意义,进而不断体现新闻作品存在的价值性。

2.5增强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这些素材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由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新闻职业意识转化而成的本能反应。电视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性,提高对新闻价值的判别力。电视新闻记者只有有效地分辨新闻价值,才能选取合适的、值得报道的新闻,才能更好地吸引新闻受众,进而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选取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创作使得新闻创作活动彰显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2.6导语形式新颖

导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之一,导语内容的兴趣性与导向性,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功。因此,在民生新闻写作中,导语的成功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导语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和导向性,一般情况下,导语形式应新颖并且能够打破原有的形式。例如,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将群众带入故事的情感之中;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吊足群众的胃口,进而促进群众对新闻的关注。

2.7结构创新、构建新模式

新闻的写作中,传统“倒金字塔”的结构显然过于呆板,且不利于新闻的编辑报道。因此,在结构上要力求创新,构建新的模式。一方面,受众的主体是老百姓,形式上要多样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新的思维之下,打破传统“倒金字塔”的机构形式,构建新的模式,进而获取良好的新闻写作效果。

2.8注意层次鲜明

新闻稿件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因此一般要用较长的篇幅来进行说明。文章一长就容易出现结构混乱,导致表达主旨不明确,这样的文章阅读起来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在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时,作者要体现出文章的层次性,可以采用一、二、三等标号,会使文章显得干净、清爽,并且有层次、有条理。每段话的开头对该段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采用提纲挈领的方式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当然也不能将文章划分得太细,不然会使文章显得支离破碎,就失去了其作用。

2.9新闻表现手法要喜闻乐见

新闻表现手法是对新闻信息直观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写相应的新闻稿件时,一定要大胆地创新新型的新闻表现写法和表达方法,进而不断丰富新闻内容,使新闻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外,记者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描写时,可进行散文式的描写、故事化的描写以及抒情式的描写,进而不断丰富新闻稿件的写作形式,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0善于运用模糊词汇

清晰直白的语言虽然让电视新闻的内容更加直观、明白,但却限制了新闻受众的想象。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模糊语言,在将新闻事实阐释清楚的同时也给新闻受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得新闻受众能更加深刻地思考、了解新闻内容。同时,实践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过于肯定的语句反而会造成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形成偏差,误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编辑人员想要传递的情感。新闻事件的实际状况往往较为复杂,对于不确定的新闻事实以及新闻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猜想、假定,选取“疑是”、“或将”等模糊词汇能够增加语言的严谨性,有利于向受众传递更加准确的信息。在常见的娱乐电视新闻中,电视新闻记者对部分新闻事实用模糊词语进行描述,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严谨性,为根据部分视频或照片进行的新闻报道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接受度。

2.11语言诙谐,增加创新表达

单调刻板的新闻语言会使新闻枯燥无味,影响新闻受众的阅读体验,从而不利于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内容。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适当地增加趣味性的语言,不仅能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程度,最终达到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的目的。增加创新性是指提高新闻语言表达的新颖度。新时代背景下,张扬个性、追求独创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传统的新闻内容表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必然导致新闻内容无法吸引大众的目光。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寻求突破,适当选取创新性的语言,才能迎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达到提高电视新闻竞争力的目的。

3结束语

对新闻进行故事化、对人物进行具体化、对情节进行生动化是当前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而如何丰富新闻采访内容,使其内容更加新鲜、形式更加新颖以及语言更加清新是当今新闻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地研究并更新新闻的写作技巧,进而充分地体现新闻行业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皇甫宇鹏.关于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1):187.

作者:杨欣欣

第2篇: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与写作技巧

摘 要:近些年来,新闻故事化在新闻采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新闻故事化写作,可以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人情味、趣味性,拓展了新闻写作的思路。但在新闻故事化写作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深入分析,有效解决。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是指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故事叙述的方式,通过描写重点细节,促使事件主题得到深化,新闻传播效果得到增强。与传统新闻写作方式相比,本种方式的趣味性更强,具有更加曲折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够对读者产生有效的吸引,受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青睐。

1 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1.1 故事流于形式 新闻落入俗套

为了增加受众的欢迎度,部分记者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会对部分新闻细节、人物对话等进行编纂,以便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但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新闻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编造出来的细节和对话一旦形成套路,不仅无法给受众有效的吸引,反而会使新闻内容落入俗套,失去亮点。

1.2 报道重心偏离

对于社会新闻来讲,具有较强的故事性,那么通过故事化写作的方式来报道人物事迹、文化活动等,丰富人物、活动的情节和细节,可以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效调动起来,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但在部分新闻中,并不能适用故事化写作方式。例如一些社会新闻主要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映,如果采取故事化写作方式,那么就会导致这些问题的戏剧化大大增强,偏离了报道重心,降低了报道效果。

1.3 真实性受到损害

情节的生动是故事化写作的主要目标,但部分事实并不具备生动的情节。在新闻写作中,虽然需要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运用过来,但是却不能够虚构事实,否则即便新闻具有十分生动的情节,新闻的真实性也得不到保证。从近期出现的部分虚假新闻来看,均是个别记者在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过分注重“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了新闻真实性。

2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2.1 以人的视角出发

传统新闻写作方式下,新闻内容比较僵硬,受众的阅读兴趣渐渐丢失。而通过新闻故事化写作,则详细报道了人物细节,对传统大特写、大透视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将个体生命作为写作和关注的重点。从人的视角出发,可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即便新闻事实没有活力,也能够吸引受众,增强了新闻叙事的生动性。

新闻故事化通过与受众生活比较贴近的个体故事、个体经验等,可以将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引出来,或者对社会变迁、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进行反映和揭示。部分新闻事实抽象性较强,不具备生动的情节,将故事化新闻写作方式运用过来,从事实相关的个人着手,通过对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命运等进行生动的叙述,来反映相应的事实,这样受众的阅读体验将会大大优化,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将会大大增强。

因此,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实中的人文因素深入挖掘,对个人的生存境遇详细描述,对那些生动的生活细节进行捕捉,以此来将人性的真善美展示出来。目前,很多媒体开始将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讲述的重点,就是对普通人的生命活力、人性光辉等进行捕捉,将现实生活中的伟大和崇高彰显出来,在平凡之中传播正能量。

2.2 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为了增强新闻报道整体的可读性,需要以故事化的方式来叙述新闻内容。那么在写作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就需要对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写人、记事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类型,要想增强报道的情节性,就需要对叙事脉络充分梳理,通过把握切入点,生动叙述故事情节,增强新闻故事的吸引力。

为了提升新闻的吸引力,还可以将故事悬念增加过来,促使新闻故事化程度得到增强。在新闻故事写作中,悬念这种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悬念的设置,有机串联整个故事,可以让受众充分被故事发展情节所吸引,进而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

此外,在叙事过程中,还需要对细节巧妙运用。在采访过程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被称之为细节,如笑脸、话语、动作等,其能够从小处将时代特色折射出来,对人的内心活动进行展示,将新闻事件的背景有机展现,进而促使新闻内容的现场感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2.3 利用场景说话

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还需要将关键地点的场景再现出来。通过逼真的场景再现,可以使受众有强烈的代入感,感觉自己身在现场。描写出来的场景,既可以对故事气氛进行烘托,又可以引导受众對新闻人物的性格、行为动机等深入理解。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划分环境描写,如视觉感受、听觉感受、触觉感受、嗅觉感受等。要细致深入的描写场景,将四种感觉充分运用起来,全面描述记者的所看、所听、所见。通过生动的描写故事场景,可以促使新闻报道的鲜活性大大增强。

3 规避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的对策

首先,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足够真实之外,还需要将情感因素注入进来,不仅要对新闻人物的情感进行叙述,还需要将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新闻内容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情感感染力,方才可以有效影响到观众。

其次,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不能够对故事化过分追求,而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度性。记者要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对真实的素材进行充分挖掘,避免对故事情节人为的编造和设计。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生动报道新闻事件,增强新闻故事的情节,以便鲜活、真实、生动的呈现新闻故事。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故事化写作创新了传统新闻写作技巧,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充分融合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够增强受众的阅读体验,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影响力。但目前有部分人员在故事化写作时,出现了一些偏差,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准确把握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保证新闻真实度的基础上,提升新闻整体生动性。

参考文献:

[1]邓润青.地方党报新闻故事化写作探析[J].青年记者,2017,3(10):123-125.

作者:邢程 杨超

第3篇:做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和体会

新闻写作是一门苦差事,也是一门难差事。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业务新闻写作的“土记者”,就做好农村信用社新闻写作工作,有几点体会。

一、信息要对称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要写新闻首先解决写什么,也就是找新闻写作素材。新闻顾名思义,要新要实,不能过时,不能闭门造车。平时提高抓住新闻敏锐性:一是从文件中找,方针政策、重大决策措施、当前工作重点、具体事情开展多通过文件、通报、简报反映,多读文件能有收获;二是多看报刊,掌握“晴雨表”,了解当前形势和新闻关注重点、要点,更要多看行业内部报刊,结合工作实际找亮点;三是留心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关心关注热点问题;四是在各种形式的会议中找,看领导讲什么、强调什么,领悟当前行业、领导关心什么,哪些是大事情。掌握丰富信息,经过过滤处理,就有了写作的点子和由头。

二、写作有技巧

专业才能专注。新闻写作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在能写的基础上多练习,最终进入会写、擅写的境界,成为专业人才。平时加强新闻写作培训,学习新闻写作、标题艺术等专业知识,增强新闻写作技能。还应该掌握一些诗词、贤文、对联、声律等国学知识。一是标题写作要有意趣。标题好比人的眼睛,要有新意,要鲜活、简洁、吸引人,让人过目不忘。对一些新名词和网络流行语要学会拿来使用,比如“给力、正能量、吐槽、不差钱、气场”等等新名词,往往用在标题上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主体写作变简报为讲故事。切忌语言描述枯燥,按照新媒介技巧,对“五个W”灵活处置,避免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顺序固化,千篇一律,可采取倒叙、顺叙、插叙、引用、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服务于新闻主体,使新闻稿件更灵活、更跳跃、更有悬念、更吸引人。三是学会模仿他人。通过多看其他报刊和向老新闻人学习,结合行业特点,对别人好稿从肩题、主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束语等进行剖析,吸取精华,进行模仿,“依葫芦画瓢”,先学会写小稿件,待“手脚灵活”后再逐步写深度新闻,做到“画虎画皮能画骨”。四是抓住灵感。在各种机会和场合中,听到、看到、想到的新鲜由头,要立即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标题或者一个提示词,便于后续写作。五是形式要多样。根据不同刊物的“胃口”,写作不同特点的稿件,可以通过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随笔评论、诗歌散文等多形式写作和宣传,注重收集新闻报刊的电子邮箱,专发、群发尤为方便,被采用稿件多起来,通过与编辑后删改部份对比,学习领会写作技巧便有立竿见影效果。

三、内容重务实

新闻写作的内容要严格遵照本行业宣传工作要求,贴近工作、贴近群众、贴近事实。一是写会议稿件,切忌就会议而写会议,应该深刻挖掘会议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效应等方面的内容,会场具体的程序、参会规模、议题等,则只是新闻报道的从属部分,避免木本倒置。二是写领导调研的稿件,应该按照省联社转变作风和关于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写领导调研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指示和工作要求以及清新工作作风等重点内容,对领导行程、陪同等从属报道或不报道。三是写研究类稿件,要在深入调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体现研究主题、存在哪些问题矛盾、解决方法建议等内容,要言之有物、语言简洁、符合逻辑、参谋实用。

四、创作有激情

一个新闻写作人员确保新闻写作的激情尤其重要,只有爱好才能激发兴趣和保持常态创作。一是要嘴勤:多问多记,刨根问底,旁敲侧击,意外收获。二是要手勤:勤于写作,大小皆宜,日积月累,自见华章;三是要腿勤:深入调研,多跑现场,多接地气,方有由头;四要脑勤:夜有所思,强化记忆,心动行动,立成所文。

五、机制促长效

一个单位要保持长效的、员工积极写新闻的氛围,需要有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培训跟进、考核到位。省联社绵阳办事处一直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明确了分管领导、科室部分、新闻通讯员,订阅各种报刊,加强与新闻部门的勾通协调,搭建了展示新闻宣传工作的各类平台,出台了信息新闻考核管理办法,对新闻写作有功人员和优秀新闻稿件,按照不同层次奖励,每年至少1-2次新闻写作专业培训。同时,畅通写作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

(文/蒲天国)

作者:蒲天国

第4篇: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刘金凤

新闻特写,就是用特写的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它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截面”或细节,通过多种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据考证,在我国发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见《新闻与成才》1988年第5期吴鸿业的《繁荣中国式的新闻特写》一文)。1963年,《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曾主张用“报告文学”的概念来代替“特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速写”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段时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报告文学一马当先。与此同时,通讯和特写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就新闻特写而言,它发挥现场新闻的优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性。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闻特写以其镜头感、现场感、立体感强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见诸新闻媒体。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在新闻宣传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之间衍生出来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既有通讯、报告文学等体裁的特色,又有着它独自的特点。

新闻特写有如下特点:

镜头感。 运用摄影或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巧妙地“截取”和适当的“放大”,使作品具有较强的镜头感。

立体感。所谓的立体感,就是使“镜头化”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更强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现场感。这是新闻特写的一种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取材,将记者的现场目击和感受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受。

特定性。这是特写在取材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瞬间性和现场感上。新闻特写的特点还体现在分类上。新闻特写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照新闻特写的题材、写作方法,可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工作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旅游特写等。从新闻特写所体现的新闻价值着眼,可分为新闻性特写、趣味性特写、实用性特写等几类。

二、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在采写新闻特写时,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取重大题材 提炼深刻主题

新闻特写的题材选取对提升作品的新闻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丹尼尔·威廉斯在他的《特写写作技巧》一书中说:“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象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我们如何去发现新闻题材并进行科学的选取呢?到底哪些题材适合写特写?我们不妨听听另一位美国学者朱利安·哈瑞斯关于新闻选材的建议:

1、不平常的情况。如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

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如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等等。

新闻特写的选材一定要围绕主题去精选,在诸多的题材中选取一些典型、有意义、集中、生动的截面素材,进行提炼,升华主题,追求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最大化。

(二)抓准“镜头” 局部“放大” 以小见大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求作者抓准“镜头”,进行聚焦,局部适当“放大”,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要善于截取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段、剖面,选取有重大新闻价值、新鲜、新奇的新闻事实,以期使新闻特写立起来。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数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特写《激情十秒》(见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这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百年巨变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达到了以小见大、新奇制胜的效果。

(三) 细节动人 描绘得当 生动形象

新闻特写中,不但要有精彩、细腻的细节,还要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即恰当用白描、细描的手法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

细节,是指叙事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实场景、自然环境、展开情节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曾说:“把大量的细节加以巧妙的运用,就可以写出可读的新闻。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新闻中一些精彩的细节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再现新闻事实场景,深化主题,打动读者。

我们都知道,新闻特写是一种描绘性现场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特别注重描写,用白描、细描的手法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特写中的描写用得比较多。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白描,主观性描写、客观性描写等多种手法。工笔就是细描,是精雕细刻的写法。用于刻画人物、描绘景物。不管是工笔还是白描,都是在用文字作画,都要以表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为目的。需要作者有较高描写手法的水平,善于将白描细描并用于文中,二者运用要浓淡相宜,笔墨适当。一般用白描,即以朴实的文字,简单的几笔,就能鲜明地勾勒所要报道的人物形象。新闻特写生动反映出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不能靠堆砌形容词来表现,而应该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述来实现。把生动的细节描述好,就会使特写显得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手法运用掌握好了,可使新闻特写文情并茂,如入画中,极富感情色彩,从而使人深受感染。

《人民日报》记者在《牡丹十里香菏泽》的旅游特写中,运用大量的描写性笔墨。其中有这样一些绘声绘色的描写:

谷雨三朝观牡丹。有幸在“牡丹之乡”遇上这么好的赏花时节,我们自是欣喜不已。次日一早,雾气尚未散尽,晨露沾衣欲湿,我们即兴前往菏泽最大的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入园望去,一畦畦疏离掩映的花圃,连阡接陌,花繁叶茂;五颜六色的牡丹被夜露洗去轻尘,飞红滴翠显得容姿一新;“玉版白”,玉洁冰清;“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掌花案”,骨朵似火,几欲灼人;“酒醉杨妃”,低头掩面,娇柔妩媚;“粉二乔”,粉紫同株,宛若双娇。最为称奇的是“娇容三变”,一位正在田间修剪花枝的花农向我们介绍说,这种花初开碧绿,盛开粉红,将谢素白。

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抓住高潮 落笔集中 写出动感

新闻特写短小精悍的篇幅及迅速再现现场等文体特性,要求写作者抓住反映事件特征和高潮的片断集中铺陈,推动读者的视觉、感觉、联想向前发展,对高潮和关键部分写深写透,写出动感、立体感,并在高潮中戛然收笔,使人回味无穷。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新华社1997年7月1日发播了电讯稿《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的作者把“镜头”对准了英国的米字国旗和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这两个标志英国统治的景物,抓住在雨中降旗仪式的特写镜头,紧紧抓住英国最后撤离香港的几个主要告别仪式这样几个高潮,一个接一个层层推开描写,运用背景材料衬托与渲染,将新闻事实不断推向高潮。

(五)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感染读者

特写是一种描述性的新闻。作者不仅要用描写,而且要善于描绘新闻事实现场周围的各种不同的意境和人物复杂、丰富的感情,进而把描写、抒情、写景有机结合起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情达意,创造有景有意的新闻现场,把读者带到现场,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情感是文字的生命。采写特写要善于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所报道的人、事、景、物中,达到以情纬文,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比如,被《人民日报》评为1994年好新闻的特写《尼克松告别人生》,这篇作品运用多种手段,写得有情有景,富有浓郁的亲情和人情味道。它既报道了风云人物尼克松突然逝世的新闻,又写了尼克松生前对妻子的感情,以及他的女儿、政界名人及家乡人民对他的悼念之情,营造了一个亲切、庄重的新闻意境,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5篇: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

“新闻故事化”是近年来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

故事化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新闻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让人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新闻。

近年来,我们把新闻故事化作为新闻工作创新的重要

手段,把它运用于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新闻特写、特稿、通讯体裁作品的写作中。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新闻的故事化:

一、依靠大量的细节和人物言行场景的描写,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寻找感性的细节,尽量采用那些能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也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

《日照日报》2008年12月4日的《“让灾区孩子戴上我做的帽子”》中写道:

闫丰慧在石臼商场经营了一个很小的门面,丈夫身体不好,常年在家休养,还有一个6岁的孩子,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有1万元左右。

为了省钱,闫丰慧在石臼商场南面的社区,租了别人平房里的一间小东屋,再把小屋与外面的过道连在一起,这样就能放两张床、一台电视机和一套厨具。

760顶鲜艳的“虎头帽”,就整齐地码放在“过道房屋”

的大床上,占据了床上大部分的空间。而床头的纸箱上,摆放的是闫丰慧孩子的作业本和一个铅笔头。

报道中,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如“租了别人平房里的一间小东屋”、“小屋与外面的过道连在一起”、“帽子整齐地码放在„过道房屋‟的大床上”等,通过对场景的描写,写出了这个家庭的贫困生活,使读者更因这样一个家庭的善举而感动。

《日照日报》2008年5月3日《一名组工干部的1338个日夜》中写道:

当孙培杰最后一次途经岚山区委办公楼时,原本躺着的孙培杰挣扎着坐起来,极力扭头张望着他曾经工作的地方,车已经离去了很远,但他还在直挺挺地回头张望着……

报道中,记者通过细腻的人物表情的描写,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情味。如“原本躺着的孙培杰挣扎着坐起来”、“极力扭头张望着”、“直挺挺地回头张望着”等,通过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显示出孙培杰对曾经工作的地方的无限留恋,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

二、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

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这是一个技巧,也是牵引读者眼球的妙招。而要让故事“曲折”起来,方法之一就是设置“悬念”。

譬如《日照日报·黄海晨刊》2009年7月13日的报道《新婚老婆对老公说——“嫁给你真是嫁对人啦”》 :

7月8日那天晚上,滕琳琳和高运江说了一晚悄悄话。都过去好几天了,妻子还有一句话让高运江心里感觉特别暖和。

7月12日上午,高运江很腼腆,他挠挠头最后露了一句,当晚妻子曾对他说:“你这么善良,嫁给你真是嫁对人啦!”能让新婚妻子发自肺腑说出这句话,都是因为一个老人。就在那个雨夜,高运江给妻子捡回来一个“婆婆”。

报道一开始就用“滕琳琳和高运江说了一晚悄悄话”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读者看了后不禁会发问:什么悄

悄话说了一晚上?新婚老婆为什么会对老公说嫁给你真是嫁对人了?在这个悬念的引导下,读者继续阅读下去,最终才了解,原来是作为公交车司机的高运江把在公交车上“捡”到了一位老太太并带回家进行悉心照料。

故事化技巧运用于新闻写作,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际写作中,记者除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外,还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第6篇:新闻的写作经验技巧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本文来自[文书文秘网]

16、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22、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23、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4、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

25、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是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病,电话采访不能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作为记者,现场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则。

第7篇:商业新闻稿的写作技巧

这里说新闻稿,指的是企业新闻稿,有商业目的新闻稿,也就是软文,以下统称软文。目前,软文推广在网络推广领域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其效果的持续性和价格的低廉,都让企业主乐此不疲。但软文推广操作的实战技巧实在是太多了,这里谈的软文优化就是其中之一。

当你投放软文的时候,肯定会考察软文的传播途径,除了媒体自身的传播,软文的传播途径也就主要是搜索引擎了。事实上,很多企业做软文推广,也是看中搜索引擎的传播,借助软文来优化关键词,这样的话软文优化价值凸显。

说网站优化,一般人都知道,说软文优化,知道并不多,有些高软文推广的也不见得知道怎么优化软文,笔者小马识途营销机构网络营销顾问马山在此分享下软文优化的技巧和意义,供企业网络推广人员参考。

软文标题要有包含核心关键词——网站优化之前要分析企业的业务需求,做关键词分析;同样,软文优化也是要先分析企业的业务,做关键词分析。把企业重要的关键词策划到软文的标题部分,这个很重要,是软文获得这个关键词排名的关键。做好软文优化需要有一定的文案策划能力,然后懂得搜索引擎优化,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软文优化。笔者在广告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广告买卖网从事网络推广工作近十年,能把文案策划和网络技术综合应用,软文优化这个概念也是提出的比较早,几年前已经在做此方面的操作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与在线继续交流,这里就分享这么多。

内容要适当穿插关键词及关键词变体——软文优化做得好,目标关键词都已经融入进去,但文章要显得非常自然,不能有生搬硬套的痕迹,这个需要较好的文案功底,需要一个有经验的SEO文案。SEO文案也是最近几年才出来的岗位,即懂SEO又能做文案策划的一种高级人才,这类人才最适合做软文优化。

软文优化关键词分布的要求——简单说几点,软文开头的100字内要出现关键词,软文的中间几段要适当出现关键词及变体或同义词3-5词,软文的结尾段要出现关键词。这几点基本满足,文章质量不错,读起来自然,内容和语言也不错的话,软文优化就算比较成功了。

软文优化获得排名需要高权重媒体——必须申明的一点,不是软文优化的好,就一定能获得关键词排名,有的关键词竞争小,发到博客或是论坛里都有排名,但是对于关键词竞争激烈的词,我们就得选择高权重的新闻网站,比如广告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广告买卖网。这个又需要一定的媒介知识,准确的说是经验,知道那个媒体的版块的权重,大网站也有权重低的版块,小网站也有权重高的版块。 做到以上几点,大多关键词的排名已经可以抢到,对于很热的词,还有其他办法,如借助其他方法给新闻增加权重,或者借助网站来优化更热的词。

现在很多企业通过软文的方式在媒体和网络上进行软性传播,但很多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往往就产品卖产品,消费者缺少兴趣或者感觉缺少价值,而很难产生消费行为。笔者认为利用软性传播,必需做好以下三点:

1、必须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定位:老提产品的功能和应用,这些很多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而且也很难从千军万马的竞品中脱颖而出,因此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挖掘产品的买点,而不是卖点,而这样的卖点又具有传播价值。

2、好软文必须要有好标题:标题的好坏,往往决定软文的是否能获得广泛关注,因此标题的权重要占到软性传播的60%,如何写出好的标题来,关键做换位思考,结合消费者关注的话题和事件、热点新闻、娱乐八卦才和热点建立紧密联系,能更加事半功倍。

3、软文要有故事性:往往最容易被消费者记住的是故事和案例,他能充分产品的价值和利益,比干巴巴的说产品的功能和用途要好很多,而且故事本身又具有震撼性和阅读性,能够让消费者在看软文的过程中长了知识,营销本身就是要教育市场,软文就是帮助消费者变成行家和专业人士,从而对品牌和产品建立信任和依赖。

而软文正文层层递进,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消费,全面阐述了重庆美女形成的过程,让读者长了见识,又引导读者选择和重庆美女一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喝金银花茶,再结合系列的功能性软文和品牌形象的传播,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还能引发话题性的争论和转载。

第8篇:网络新闻写作的12个技巧

1、了解你的受众

写作与编辑要把网络读者的需求与习惯放在心上。网络使用性研究表明读者往往只是浏览网站而不是专心地阅读。他们也往往比印刷品的读者或电视观众更活跃,搜寻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你提供的东西。

考虑一下你的目标受众。因为你的读者正在网上获取他们的新闻,极有可能的是他们比电视观众或报纸读者对与网络有关的故事感兴趣,因此重视这样的故事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你的网站具有抵达全球的潜力,所以要考虑到你想把它做得可以让地方、国家或者全世界的受众都看得懂,写作和编辑要把这一点放在心上。

2、先思考——而且要思考得与众不同

在你开始报道和写一个故事的时候,考虑一下讲述故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否通过使用音频、录像、可点击的插图、文本、链接等方式——或一些组合。与音频、录像和互动设备的厂商进行合作。定一个计划并让它指导你新闻采集与生产的全过程,而并非只是报道一个故事,然后添加各种各样的元素。寻找可用到网上的故事——这些故事你能够讲得与其他媒介不同或者更好。

3、做好你的新闻收集工作

正如印刷品记者与电视记者采访的方式不同(因为他们在寻找不同的事物),所以网络新闻记者必须专为自身需要做好采访与信息收集工作。

印刷品记者倾向于寻找信息。电视记者倾向于寻找镜头上的情感、尖利的声音和与文字相伴的画面。网络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地以不同的要素和不同的要素如何完成与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思考:寻找与文字相配的影像、与音频、录像相配的文字、引进互动性的资料等。

记住照片在拍得或取得窄时看起来更好,流体录像在背景素朴、最小聚焦的情况下更容易观看。如果有人说那将会成为有力度的剪辑时,就尽可能把采访录制下来。寻找会成为有趣谈话嘉宾的名人。并且一直关注运用互动工具进行更有效传递的信息。

4、写得活泼而且紧凑

为网络写作应该是一个处于广播与印刷品之间的交叉口——比印刷品更紧凑和有力,但比广播写作文字性更强而且更细致。积极地写作,而不要被动地写作。

优秀的广播写作主要使用紧凑、简洁的陈述句而且坚持一句话一个意思。它避免长的从句和被动的印刷品写作。每个表达出来的意思逻辑自然地跟入下一句。网络写作运用这些概念使文章更易懂而且能更号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努力用生动的散文,依赖有力度的动词和鲜明的名词。在你的文章中注入区别性的声音以助于把它和网上的多数内容进行区分。运用幽默。试着以活泼轻快的风格或态度来写作。网上对话风格发挥的作用尤其好。网络受众更易于接受非常规的写作风格。

同时,不要忘记传统的写作规则应用于网络这一点。不幸的是,大多数网络新闻网站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故事遭受被动词、乱加从句的冗长句、混合的比喻和陈词滥调的困扰。这是由快节奏新闻采集、短期配备人员与无经验的记者造成的。这也是一个大错误。读者注意到粗心的文章,他们是并不会谅解的。他们将中止阅读故事并且不会回来看更多的内容。与地方报纸读者不同,网络读者有可选择的事物。

5、 解释

不要让七天二十四小时的电子化新闻收发机构的工作思路攫住你的头脑,并且因为你尽快地得到最新的新闻,要考虑全部重要的事情。读者很少注意到或在意谁是第一人。人们想知道的不只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事情为什么重要。所有的信息源现在已经在那里了,解释新闻最好的网站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写作与编辑你所有的故事要把这一点放在心上。

6、不要淹没导语

你承受不起网上淹没导语的后果,因为如果你这么做就几乎没有读者到这里来了。当进行网络写作的时候,重要的事快速地告知读者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应该继续阅读——否则他们就离开了。

一个解决方法是运用“t字模型”的故事结构。在这个模型中,一个故事的导语——“t”字的水平线——概括了这个故事,而且理想的话,告知故事为什么重要。导语不需要泄露结局,只是给人提供一个继续读下去的理由。然后,故事的其余部分——“t”字的垂直线——可以采取任何一种结构形式:作者可以以叙述的方式讲述故事;提供一则轶闻,然后跟上故事的其余部分;以积木堆的形式从一种跳到另一种;或者只是继续进入一个倒金字塔。

这使记者快速地电传最重要的信息——继续阅读的理由——而且也保留他或她想要写作故事的自由度。

7、不要堆砌

另一种故事结构(绝大多数意外地由网上发展而来),我把它叫做“堆砌”。

网络写作的一般问题发生在突发性新闻故事上。为了看起来尽可能的新鲜,网站经常会把一个故事的最新发展放在开头——不管这个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然后,他们会在上面叠加下一个发展进程,再下一个——造成了一个丑陋的故事混杂物,使其只是对整天追踪着这个故事的人来说才有意义。不幸的是,通常这样做的人只是新闻记者们。很少有读者会一天访问一个网站达到一次以上。当故事更新时,要记住这一点,并总把最重要的新闻放在导语里。

8、 简短而甜美

大多数网络故事对于一个网络受众来说都太长了,我可以想见几乎没有几个读者会看完它。罗伊·彼得·克拉克写了一篇精彩的论文,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能用800以内字数来讲述——一个很好的网络写作准则。

但是让其成为指导方针,而不是规则。读者会坚持看网上较长的故事,如果有不可辩驳的理由让一个故事那么长的话——而且如果故事能继续吸引他们注意的话。

使读者上下移动显示文本来看故事的其余部分总的来讲要比点击他们更为可取。网络新闻的使用者的确上下移动显示文本。如果有人点击到一个页面,一般的情况是因为他们想阅读这个故事了,因而他们读的可能性也高。波音特视线研究表明文章文本的大约75%在网上被阅读——远高于印刷品,其文章文本平均有20-25%被阅读。印刷品读者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故事中很少被赋予权利,因为他们没有做任何积极的事来获得这篇文章。

9、把它打碎

较大的文本块使在荧屏上阅读变得困难,而且你更有可能失去读者。使用更多的小标题和打印突出段落浓点来把文本与意思分开,这会有帮助。文章应该读来活泼、迅捷。保持段落与句子的简短。像这样。

试着大声朗读句子,看一下是否过长了。你应该能够不用停下来呼吸就读完一个完整的句子。

从信息中抽取出插图、图表、用浓点重点突出的表格和互动性的图形也会有助宜。即使一个带定义或摘要的花边文字也能帮助打碎文本并把信息转化为一种易读的格式。

10、减少猜测

人们在点击材料时经常不知道他们将会得到什么。而且人们只有在其知道他们将得到什么时才会去点击。当他们点击不值得看的东西时,他们就会对你作为一种资源失去信任,而且不大有可能在将来会回来并点击内容。因此对你告诉人们会得到什么一定要把握准。

研究表明,网络新闻用户相对于有趣、可爱的标题更喜欢直截了当的标题。可爱的标题没有把快速地解释一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这一工作做好,因而打消了网络用户点击看到底的想法。

11、不要惧怕链接

不要惧怕链接。许多网站有一种妄想的恐惧,以为如果他们把其他网站链接进来,读者就会流失而不会回来。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愿意上能够收集编辑有点击价值链接的网站——证实了雅虎的成功。如果人们了解到他们能够信任你的网站,他们会回来看更多的内容。

同时,新闻记者有责任把新闻判断和编辑的标准用于他们选取的链接。避免链接明显错误的信息或冒犯无礼的内容。通过帮助读者从新闻幕后人物那里取得额外信息的方式来精选能增强故事价值的链接。

当然,在你的网站上可以链接过去与当前的相关故事。这真正是网络的优势之一。通过链接其他故事来提供语境和背景,作者免于陷入旧信息故事的泥潭,有更大的自由度集中在当天的新闻上。

12、勇于尝试——但要记住基本要素

网络新闻是一种新的、演进中的产业,我们在进行业务的同时,书写写作的规则。勇于向你自己与同事提出做事方式的问题,并拓宽所能做事的边界。没有规则,只有想法。勇于尝试。尝试不同的事物。

但不要忘记新闻学的根本。事实还是必须要核实两三遍;写作还是需要敏锐、生动而且到位;故事应该包括语境;而且必须遵从伦理实践。不要让七天二十四小时速度的套路和新工具把你从这些基本要素中抽离出来。

由于网络现在给每个人如此多随手可及、可选的新闻资源,现在比以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网络的根本,现在比以往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新闻学的根本以生产人们信赖的新闻,因为最终那是使人们回来看更多内容的所在。

第9篇:让经济新闻俏起来—记者的写作技巧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生活天天在变化,人们的观念、阅读趣味也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一度畅销的报纸逐渐销声匿迹了,原因何在?当然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肯定的,这些报纸提供给读者的经济新闻中,“俊俏”者少得可怜,而“丑陋”者成群结队。说句心里话,去看时装表演,如果表演者和时装都“丑陋”的话,不把观众吓跑那才怪呢?!为此,作为报纸

的每个采购员——记者来说,使自己写作的经济新闻“俏”起来,能使整张报纸增色不少。

“俏”,《辞海》中指出,⑴容态轻盈美好。⑵谓商品销路好,价格涨。那么,经济新闻怎样才算“俏”呢?笔者认为,所谓“俏”的经济新闻是指那些写得美好、俊俏,深受受者青睐的经济新闻,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济新闻题材选择上的“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人空前多起来,他们在观察着、思考着改革开放的前景,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演进的趋势,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新信息、新事物、新道德的心理渴求十分强烈。我们记者务必站在时代和党的大政方针的高度,多多思考所采访的经济新闻事实有无普遍意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处在何种位置,如果是新生事物,要分析其有没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务必注重采写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难点”。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难点”,是改革开放中新旧体制产生剧烈撞击的部位,也是人们谈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它题材重大,问题尖锐,激荡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主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具有强烈的社会典型性,蕴含着极大的新闻价值,一旦报道出去,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强烈反响,选择这样的新闻题材写成的新闻正是 “俏”的经济新闻。

请欣赏人民日报记者顾兆农写的经济新闻《哦,这米,这价》①:

2月10日,收到了湖北省京山县朋友送来的4盒大米,共4千克,每千克1个精美的盒式真空包装,盒子上标明:统一零售价22元。也就是说,这大米每500克的零售价是11元!

如此价格的大米,闻所未闻。一打听才知道,这米是“京山桥米”中的极品,粒粒晶莹透亮,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充满喜气的大红色包袋里有一份“正宗桥米原料粮种植收购协议书”,甲方是京山县京和米业有限公司,乙方是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村民委员会。协议把种植这“京山桥米”的曾宪宏等13位孙桥农民的名字一一列了出来,每户种植面积多少也一一告示,总面积仅为65.8亩。

乙方承诺,严格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的标准耕作,精选优良种子,不施农药,施用农家肥、饼肥等,保证不掺杂其它地方的同品种稻谷……甲方承诺,在合同期内,保证收购价高于同期其它任何地方同一品种的价格,每年向乙方无偿提供一定的地力、环保补偿费,用于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该协议的签订时间是2003年4月,有效期8年。礼品袋里的附件还说明,2003年以来,每年从孙桥米业基地收购到的桥米总量,大数相当,小数有异。其中,2006年10月收购数为4年来最低,总量为26286千克。

物以稀为贵。哦,这米,这价!

笔者读了经济新闻《哦,这米,这价》,被深深地感动了。这取决于这一经济新闻题材的“俏”,即带有新颖性、独特性、显著性和典型性,这样的经济新闻就最能吸引读者。本来记者收到朋友送来的4千克大米,这是极为平常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司空见惯,普普通通,不以为然,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便有了新的意义,成了我们书写经济新闻的新颖、独特、深刻的题材。记者正是从“这大米每500克的零售价是11元!如此价格的大米,闻所未闻。一打听才知道,这米是‘京山桥米’中的极品,粒粒晶莹透亮,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出发,用自己灵敏的“新闻鼻”,及时嗅出“充满喜气的大红色包袋里有一份‘正宗桥米原料粮种植收购协议书’”这一新奇而独特的味道,由于只写此“味道”,不写别“味道”:“协议把种植这‘京山桥米’的曾宪宏等13位孙桥农民的名字一一列了出来,每户种植面积多少也一一告示,总面积仅为65.8亩。”“该协议的签订时间是2003年4月,有效期8年。礼品袋里的附件还说明,2003年以来,每年从孙桥米业基地收购到的桥米总量,大数相当,小数有异。其中,2006年10月收购数为4年来最低,总量为26286千克。物以稀为贵。” 由于记者坚持做到追求深,发现独家观点,是实现差异化采写的首要途径。同样的新闻事实,同样的枝干,在有的记者笔下枝繁叶茂花香果硕,而在有的记者那儿却只能颓枝败叶芳华散尽,这就是记者有没有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能力的结果。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对此,有人在写经济新闻时,不是如同《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张西望,应接不暇;就象卖豆芽的没拿秤——乱抓。写

上一篇:省社保和市社保那个好下一篇:机电标准化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