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通用9篇)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篇1

第一章:新闻采访

“采访”一词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

1、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2、新闻采访的特点(与一般调查研究比较):

(1)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及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2)时间的限制性: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3)项目的突发性:面对突发事件。(4)需要的广泛性: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等使人们对新闻有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5)知识的全面性:配合人们需求,综合性应用学科,多联系。(6)活动的艰辛性

3、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个别访问(具体深入、主动权);(2)开座谈会(信息广、全,高效,中大型报道);(3)现场观察(主要方式)(生动细节,感染力);(4)参加会议(大量信息线索)(5)蹲点(升入调查,时间周期长);(6)查阅资料(解释性阶段);(7)改写(补不足);(8)问卷(令人信服);(9)电话采访(便利迅速,补其他采访之不足)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10)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查阅收集资料非即时:电子邮件;即时:qq,微信)

4、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类: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时间长、题材广,全局观念,外语、社交能力,尊重文化差异);(2)突击采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采访活动(闻风而动,忙而不乱,经验和临场发挥能力);(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采访活动(避免重复找人、路途,投入少,收效高,统筹安排,主次分明);(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主题,要求思路灵活,高写作水平);(5)隐形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揭露性、批判性);(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开阔眼界、取长补短)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四个基本要求:从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实践要求出发,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通常概括为,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与坚持事实求是说话。

1、坚持真实性:

(1)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被称为准确性。

(2)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五要素俱全:who、where、why、when、how)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不能改变)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却是无误(包括数字、历料、背景材料,小心引用,不确定不采用)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两方面,既要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实的事实也会让人生疑。)

(3)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客观:新闻不自由(媒体为党和政府垄断,失去了竞争对手),新闻体制不健全 主观(记者采访不足):

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6、急功近利、夸大事实;

7、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新闻失实三大坚持:(思想性、时间性、用事实说话)

2、坚持思想性:

(1)定义:思想性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取向;(2)思想性得以实现客观条件:传播信息;

(3)思想性强的关键:抓准问题(抓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4)思想性强的业务手段:增强可读性(引而不发,含而不露;借用知识,纠正偏见;增强趣味,寓教于乐)

3、坚持时间性:

(1)定义:时间性即及时迅速地报道新闻

(2)新闻报道迟缓的原因:

1、有关记者、编辑的观念陈旧,作风素质较差;

2、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太合理;

3、通讯、交通设备更新缓慢;

4、发行渠道的单一

(3)克服的环节:

1、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2、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3、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4、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

5、简化审稿制度;

6、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7、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4、坚持用事实说话:

(1)定义: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新闻最基本的内涵,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一定得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具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虚造的内容笼统、空洞)

(3)怎么用事实说话:

1、精选事实(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

2、多细节,少议论;(议论要依托事实,成为点睛之笔,不能喧宾夺主;细节能传神);

3、多理解,少晦涩(深入浅出,扩大受众范围);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要求事实即五“w”真实和形象背景真实)

第三章:采访的第一阶段(采访前期)

报纸的产生过程:兴趣(先天构成,后天培养)→敏感→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印刷→发行→产品

1、新闻敏感的培养:

(1)定义: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能力(能力、主观、可培养)

(2)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者叫政治洞察力;主要内容是当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当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意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新闻记者应该以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掘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指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

3、迅速判断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找出被表象甚至假象掩盖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对新闻事实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做出科学分析);

(3)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要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发现判别新闻的依据);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把事实置于全局考虑、比较,鉴别出有价值的新闻);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要不断增强知识素养(拓宽知识);

2、新闻价值的感知:

(1)定义: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新闻的尺度;(尺度、客观、不可培养)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重要性: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即对人的影响力,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和核心因素(西方以趣味性为新闻价值的核心和基础,我们是重要性);

2、显著性: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平常人+平常事=0;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不平常人+不平常事=重大新闻);

3、时新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有时间性(快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新鲜性(题材新鲜)两方面含义;

4、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

5、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但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刺激和低级趣味);

3、新闻线索的获取:

(1)定义:新闻线索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2)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3)使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1、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3;讲究适宜,不要大材小用;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4、采访准备的周到:

(1)平时准备:

1、理论的准备(政治理论);

2、政策的准备;

3、情况的准备(有多手准备新闻素材);

4、知识的准备: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有助于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2)临时准备(针对一次具体的行动):

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整纲目目;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第四章:采访的第二阶段(采访中期)

1、提问技巧的掌握:所谓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1)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即提问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拐弯抹角兜圈子。适用于两种采访对象:记者熟悉的;干部、学者、演员、运动员、外宾等;一般回答条理多,具体内容少,因此要有详细周密的大纲;

2、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适用于想谈但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采访对象,方式有接近性启发引导,相似性启发引导,对比性启发引导;

3、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适用于因谦虚、顾虑、不屑等种种原因不愿谈的采访对象,方式有激问和错问(不可离道德太远);

(2)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宜简洁;、问宜具体;

3、提问宜间接;

4、提问宜深刻;

5、提问宜自然;

6、提问宜节制;

2、现场观察的注重:

(1)定义:现场观察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即记者用眼睛进行采访,强调现场观察及是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作用:

1、能核实新闻事实的虚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条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3)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明目的(明确目的以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

2、多指教(提效率);

3、抓特点;

4、选地点(选择要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要选择适宜的视角,增强是视觉的敏锐程度,应尽量接近观察目标,缩短视觉的空间,避免其他感官干扰);

5、善用脑(抓住有价值的材料);

(4)当场笔录的强调:

要求: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因为采访时记者要记住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和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单靠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根本不行,得靠长时记忆,而一心不能二用)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

2、记易忘点;

3、记疑问点;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

5、记观察所得;

6、记记者的联想;

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得宽一些;

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五章:采访的第三阶段(采访后期)

1、验证材料的严密:

(1)原因: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

(2)方法:

1、投入记者智力(不能直接通过采访对象验证时);

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三角验证法”:如果要确定一个事实的真实、准确程度,要通过三个信息来源核准即当事双方,第三者(其他人),把事实差错消灭在采访阶段)

2、笔记整理的迅速:电话、录音、笔记

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

2、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坐上自己熟悉的标记,如△、☆、√等。

3、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分局其归属的部分,分别标出1、2、3、4,或是甲、乙、丙、丁,或是a、b、c、d。

4、剩余材料的积累:

每次采访所得的材料,真正用进新闻报道的只是一部分,许多材料则暂时派不上用场。此时,记者应当结合平时的材料积累工作,善于把这些暂时不用的材料累积、储藏起来,以供日后使用。(学习过程是材料和资料的积累过程)

(1)作用和意义:搞好材料或资料的累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2)搞好资料累积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3)资料分门别类: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原则:

1、指向原则(即收集资料应该有明确的方向);

2、优越原则(善于分析资料,去粗取精)

3、统筹原则(即对资料要从上下、纵横各个方面统筹兼顾);

4、价值原则(收集的资料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5、及时原则(发现有用的资料应立即做成卡片);

6、认真原则(资料的准确性力求丝毫不差);

7、全面原则(对某一问题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

8、求新原则(注意收集新动向、新思想、新成就);

9、系统原则(即要求系统整理、合理编码);

10、持久原则(即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

第六章: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新闻主题,新闻材料,(新闻角度,新闻语言),新闻结构,新闻导语,新闻背景,新闻结尾

1、新闻主题:

(1)定义:即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2)新闻与主题:

1、坚持一篇新闻一个主题的新闻报道原则;

2、意在笔先,采访阶段就要选择、提炼主题

(3)提炼主题:

1、提炼主题依据两个因素(对全局的清晰度,对全局了解的越清晰,主题提炼越顺手;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2、深化、提炼主体的注意事项:不要强行“硬化”(以事实为前提;决不可把非本质、非原貌的东西,添油加醋地去硬性迎合形势的需要);不要分散空泛(主题要集中具体);不要雷同浅薄(要鲜明深刻,不要流于一般,不可轻易雷同);

2、新闻材料:

(1)新闻材料定义: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2)分类: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所获得的材料,无需任何中转环节,真实可信,通常是独家材料、视角);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者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

(3)材料的选择态度:

1、采访阶段材料的选择在紧紧围绕主题、保证真实和显现价值、符合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以少胜多,以十当一,多多益善;

2、而在写作阶段,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后,能用一个材料说明问题就不用两个,以一当十,以质取胜。

3、新闻结构:

(1)定义:即消息写作中对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设计方式。

(2)常见消息结构: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后三种使用较少)(3)倒金字塔式结构: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和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最常用,字数在600-800间,起源于19c60s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要特点:

1、打破叙事常规;

2、呈“头重脚轻”之势,内容按重要性依次递减。

4、新闻导语:

(1)定义:消息的开头段落,即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2)格式:它的位置固定,在电头/消息头(本报讯)后。导语结束后要与主体分开,主体开始另起一段。(电头/消息头的作用:

1、证明报纸内容的来源与版权(这家媒体版权所有,独家新闻);

2、让读者一眼看出也这是一篇消息,消息前的本报讯是体裁标志);

(3)特征: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的新闻的开头段落。

(4)作用:即导读、导听。导语是新闻与受众之间的第一感应媒介,往往集消息之精粹、写作者灵巧,诱导受众读听下文。

(5)导语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沿革:第一代导语:新闻五要素俱全,战争促进诞生,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的消息被公认为诗标志性的导语;第二代导语:新闻要素式导语,20c30s产生,40s取代第一代导语;(它选取新闻要素中的一两个放进导语,先声夺人)第三代导语:表现形式灵活多变的导语(丰富型,延缓式导语),不涉及新闻主要内容,只设置一个悬念;第四代导语:21c世纪初,又人提出第四代导语—流线型导语(突出事实中最吸引人的一点,强调自由性和吸引力)

(6)类型:

1、叙述型(通过朴实、间接地语言将新闻中最主要新鲜的事实直接叙述出来,分直叙式导语,概括式导语,使用频率最高);

2、描写型(大笔勾勒,用简洁洗练的语言,通过白描式描写手法,集中简练在现事件中最有特色的现场情景,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3、议论型:概述事实的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论,对受众影响较大,较少使用。有引语式(借他人之口发表评论),设问式(针对事实提出某个尖锐问题),评论式(借助事实,作精当评说)三种表现形式。

(7)写作要求:

1、实(事实;态度朴实、扎实);

2、简(简洁的以几十个字概述主要事实);

3、活(用生动、具体、形象的简洁文字概述新闻主要事实)

5、新闻背景:

(1)定义: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紧扣why展开,对形成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诸种矛盾之间内在的辩证联系

(2)类型:

1、衬托型(即深度性背景材料,即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实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与一般性的材料做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

2、解释型(即诠注性背景材料,提供材料帮助受众解惑释疑);

3、启示型(即引发性背景材料,记者不直接议论、解释,只客观地摆出一些材料,却含义深远)

(3)运用:在运用时通常无固定模式,只需讲究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注意有目的、又针对性地灵活穿插即可。背景材料提炼要精练,讲究点到为止,万不可枝蔓横生,喧宾夺主。主体或结尾部分,决不能放在导语中。

6、新闻结尾:

(1)定义: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2)结尾考量:结尾若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当然需要;结尾不好,宁可不要。

第七章:各类新闻(指消息)的写作【按内容/题材分】

1、会议新闻:以各种政治性、专业性会议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写要求:摸清会议宗旨,亲临现场采访;跳出会议程序,着眼新闻事实;坚持报道原则,讲究灵活机动

2、经济新闻: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要求: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政策;熟悉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情况:能判断、预见问题;能提出、交谈问题;能解释说明问题;善于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抓能力,抓事实,抓角度,抓趣味,抓通俗(多进行形象比喻,多进行解释说明,多采用数字换算法)

3、人物新闻:用消息形式报道任务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是消息,要加本报讯,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等体裁不加本报讯)

特点:短(6、700字,报道一个人,说清一件事,阐明一个思想),快,活,强

要求:路子要宽,选人要准;突出重点,忌大忌全;避免雷同,突出个性;粗细结合,重在节制

4、人物通讯:较详细地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新闻体裁(深入采访,挖掘细节)

要求:主题明确,特点鲜明(人物特点的捕捉);精心选材,富有气息(有时代气息,强烈的现实意义);抓好情节,带动全篇(抓住特色情节进行张弛有度的艺术处理);重视环境,兼顾整体(人物和社会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言一行都是对社会环境的自然反应)

5、专访:对新闻人物或单位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写问题)向气象局专家谈雾霾问题 分类:人物专访(对新闻人物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问题专访、事件专访

特点:针对性(相对而言选择的人事及问题更有明确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提问也有目的性)、代表性(人、事具有典型性)、适合性(合适的环境合适的问题)

要求:

1、精心选择人物(有权威的人来回答问题,选择的原则是由事选人,即因事件、问题、专题等而选择);

2、准确把握时机;

3、合理安排观察;

4、注意谈话纪实(尊重事实真相和访问对象本意不能歪曲或强加自己想法;保留谈话风格,体现访问对象的个性特征);

5、控制访谈方向(不被对象牵着鼻子走,准备精心,设计多套方案)

6、事件通讯: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要求记者选择某一典型事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揭示其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分类:以表扬歌颂为题材(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弊端,警醒,驱邪扶正);介于两者之间(揭示社会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引起思考、热议,启发思路)

注意事项: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突出新闻价值强);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通常为负面新闻);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提炼一个集中、深刻的主体统率全文,思想性较强,新闻价值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讲究具体形象,可感可触);

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揭露问题把我分寸);

5、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事情发生是有延续性、连续性的)

7、教育新闻:以教育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注意事项:

1、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2、密切联系,善交朋友(与知识分子打交道:诚恳、尊重、主动);

3、视野开阔,面向社会(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

8、社会新闻: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俗称“8小时以外的新闻”,即工作、上班时间以外发生的新闻。

特点: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突发性、思想性

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6、力求辩证,客观全面;

7、注重导向,提升品位;

从形式上划分:综合/动态新闻

1、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

特点:

1、新闻事实有一定的隐蔽性;

2、直截了当表达记者观点;

3、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事物和人物;

4、注重背景材料的交待,注重导语的写作;

5、时效性不像动态新闻那样强。(内容丰富,归纳性、总结性强,时效性不一定强。“做”出来的,记者可不去现场采访,查资料也可)

2、动态新闻: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一事一报

特点:

1、最新发生、变动中的新闻事实;

2、重要性为其价值(最主要);

3、以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

4、客观叙述事实,不做总结归纳;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篇2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一) 新闻采访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和流程, 是新闻业特有的社会活动, 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新闻特性,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访问、分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挖掘新闻线索、获得新闻事实、整合新闻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把握“时间性”这个特点, 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快速采访、快速整合和快速反馈, 否则就会延误新闻的时效。新时期新闻采访还要求新闻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采访, 必须把握新闻采访技巧, 既要多跑、多深入一线, 又要多问、多记、多看、多想,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二) 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 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和效果。所谓新闻写作, 就是围绕选题, 依托采访, 对已经掌握的新闻素材特别是通过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加工、整理、升华的过程, 是对新闻采访的提炼和升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新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 必须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所掌握, 才能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鉴别力, 才能对新闻采访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新闻记者必须把质量和效率作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写作的优质高效和严谨严密。

二、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联系

(一)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在新闻行业有这样一句话, 那就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可见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我们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无论是从新闻制作流程, 还是从新闻制作质量来看, 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说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 如果不进行采访就开展“闭门造车”式的新闻写作, 根本不可能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新闻写作需要新闻线索、新闻事实和新闻资源, 而这些的获取必须通过新闻采访来完成, 这是重要的材料基础。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掌握深入的新闻事实、详细的新闻资源, 对于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能够提高新闻写作的层次和水平, 这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 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我们说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主要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是对新闻采访主题、新闻采访导向、新闻采访资料的提炼和升华。尽管从本意上说, 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获取资料、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新闻写作的“腹稿”或者“勾画”, 但并没有进行升华。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对新闻采访的主题、导向、资料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提炼和升华过程中, 必须要对新闻采访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庞杂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素材当中, 必须通过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 对各类素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并进行谋篇布局和组织撰写, 特别是在舆论导向方面, 新闻写作必须要从获取的资料当中进行筛选, 使舆论导向符合主流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新闻稿件。

(三)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互动

尽管新闻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 但本文认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新闻记者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互动性,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种互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必须要对新闻写作的主题、内容和框架进行必要的准备, 否则新闻采访就会缺乏针对性甚至“无的放矢”;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必须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如果缺少综合分析整理, 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 新闻写作就会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篇3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以期为我国的新闻业界培养合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人才,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仍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对媒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如他提出的六种教学模式: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式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还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校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等。然而“清华模式”的成功只是一个个案,它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基础的,这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院校来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媒介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一.精选教学案例,分析与模仿中学习采写技巧

有着25年一线采写经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在谈及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了“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写作!写作!再写作。”的重要方法。[1]说到底,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先模仿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模仿就涉及到案例教学的运用。

笔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贯注重对案例的精选。新闻学教育不像其他的教育,必须紧跟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一要新,二要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选择时效性强的作品在课堂上供学生赏析,如在今年上半年的课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第23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同时,辅以普利策新闻奖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对于所有的案例,不仅仅是给学生观看,同时对案例的采访过程、背景、写作过程都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当下,中国的新闻业界在新闻写作中还存在大而空的情况,为帮助学生认清现实而不拘泥于现实,笔者对同一新闻事件还注重中外两国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如对某一火灾事件,笔者同时选择了新华社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并思考哪一种报道模式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模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中提升采写能力

开放教学源于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主张。“开放性(open-mindedness)是一种认知物质,意味着在教学领域里追求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开放性教育是从突破封闭性教育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为目标的教学理念”。[2]

融媒时代为了应对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讲到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注重观察,同时将对细节的观察通过镜头以及现场的解说传递给受众时,笔者会选择大量的新闻图片,或者将新闻视频中出镜记者的解说词去掉,由学生根据对新闻图片的观察以及新闻视频中场景的观察,担任出镜记者一角,对现场情况进行解说传递。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专门设定了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景。除给学生观看相关新闻发布会视频外,还专门准备了特定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各媒体的新闻记者。通过角色的扮演,往往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举办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有激烈的交锋,也有幽默的交流,发布会结束后还出现了不舍不弃的追问情景,学生们课后都表示这是大学期间难得的一种体验。新闻发布会举行后,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从中扎实地学到了采访的技巧。

三.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采写经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施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积累到真正的采写经验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化。新闻报道是有着较为细化的流程的,因此,笔者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是按照新闻报道的流程进行的,即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文献研究和采访策划——采访的前期准备和规程的实施——采访素材的采集和补充采访的进行——写作主题的确立——新闻报道的出炉。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

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分组教学。一个班以6-7个人为一小组,确立组长,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走出校园,教师每次跟随一组进行采访,注重观察学生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小结中提出。写作环境中,则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稿件,以适应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学生稿件完成之后,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其他学生点评,之后老师给出意见,最后学生根据综合意见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循环,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单纯的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根本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的采写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后时间与人沟通、参与社会实习。鉴于地方院校媒体资源的匮乏,笔者鼓励学生要学会推销自己,利用寒暑假向各大媒体提交实习申请。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就有20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通过投递简历顺利申请到跟随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实习的机会。这为学生采写经验的积累、及至未来的就业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革新考核方式,注重采写实际技能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也体现不出学生的采写能力。因此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而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还必须配合有效的考核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提升,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表现的方式,而将实践环节纳入到考核中。教师在每一次实践环节都应该及时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将决定学生期末考核的总评成绩。同时,期末考试在期末总评中的成绩比重必须有所降低。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院校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设定期末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20%)+平时总评成绩(20%)的考核模式。虽然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仍旧最高,但考试内容的设定了较为灵活,且必须是开放性的题目,绝不是靠背书就能拿高分的。这一考核方式的设定对于当前地方院校而言应该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一种模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探讨绝不能脱离现实、停滞不前,尤其是新闻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能够帮助深化理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路子,以适应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注释: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通讯) 篇4

如何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以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事实的“五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如何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 3.追求细节的真实 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6.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如何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1.记者要有拼抢意识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4.记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新闻媒体 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传播信息的介质,它通过能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视听符号定义:视听符号,以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声音、图像来传递信息。异同点:

同:它们都是用于信息传播的介质。异: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的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提供宽广和深邃的阅读和想象空间,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提供具有真实性、现场感的新闻。图片符号在报道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2.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3.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4.印证新闻的真实性

广播电视的优势:1.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3.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4.广播电视对受众无“门槛”限制

广播电视的劣势:1.受众被动接受、无自主性可言 2.节目转瞬即逝,选择性差

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对新闻事实中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的判断、思考。明确重点和信息传达给公众。“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断在现”的“现”,指的是新闻现场。电视记者需要在丰富、庞杂的信息之间做出决断。

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网络传播的优缺点:

优点: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图文并茂,渗透力极强,选择性好,保留性好。1.在信息流程方面,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2.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达、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缺点:1.网络媒体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网络终端设备的价格比收音机、电视机昂贵

3.网上信息真假混杂,有时不易鉴别

一、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多媒体写作 2.超文本链接 3.全方位互动 4.大功能检索

二、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和电视新闻的标题相近,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具体的新闻事实和实在的意思。新闻标题也只能是一行字。

注意:1.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2.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要求:1.在采写要求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注重标题的制作,不能成为标题党

消息写作

消息的含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分类:

(一)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二)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三)报道的内容:经济消息、时政消息、文娱消息、体育消息的具体分类:1.动态消息 2.述评消息 3.综合消息

消息结构的外部特征: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基本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 2.非倒金字塔结构:(1)时序结构(2)并列结构(3)悬念式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根据事实新闻价值的高低来排列叙述新闻事实顺序的文本结构。消息结构的特点:1.重要信息放在最前2.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消息标题

标题概念: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高度概括和浓缩出来的,揭示新闻内容简明而醒目的文字。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1.单一结构标题 2.复合结构标题:正题、引题(正前)副题(正后)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标题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简洁明快。受媒体特点的制约。在复合结构标题中,引题和副题应该围绕正题而设,为正题服务。

消息标题的技巧:1.借用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借助于标点、符号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消息导语

导语的含义: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在文首引导读者阅读的文字。导语的特点:1.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3.用明晰地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导语写作的要求:1.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2.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3.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4.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消息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主体写作中的关键环节:1.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与连接

消息背景的类型:1.烘托性背景 2.说明性背景 3.揭示性背景 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 2.简明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通俗性原则 5.真实性原则

消息结尾的作用:1.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3.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隐含意义进行点化 4.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 5.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1.背景性结尾 2.描写性结尾

通讯写作

通讯的含义: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1.较之消息有所延展 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3.产生多层次的效果

通讯与消息的比较:

共同点:时效性,真实性,凸显新闻价值

不同点:消息时效要求强于通讯,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标题,重心),消息文本容量小于通讯,表达方式上通讯更加自由。

通讯主题的特点:深刻性 新颖性独特性 集中性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交叉式结构 4.浓缩时空式结构 5.蒙太奇式结构 6.特殊结构方式

新闻小故事的含义: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新闻小故事的特点:1.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 2.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 3.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新闻特写的含义: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的要求:1.对片段加以突出和放大 2.写富有特色的片段 3.着力写富于情趣的片段 4.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小故事与特写的区别:小故事故事性强,情节完整;特写是指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的概念: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内容的通讯类型

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要求:1.根据事实写人物 2.写活生生的人物 3.写出人物的特点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同:两者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异:1.采访中关注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作者采访时关注问题、症结、原因、本质。2.写作侧重点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侧重于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思考,在分析思考中直逼题旨。叙事记述型通讯侧重于对人、事、景、物的具体叙写,通过具体叙写显现作品之旨。3.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效果是启人思,更多地影响人们的理想层面。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效果是感人心。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深度报道的分类: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5

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新闻性也称专业性。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⑵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⑶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⑷灵活性。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⑸持续性。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0年**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篇6

无冕之王:新闻学词典“无冕之王”一词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采访的工作路线:身入”与“心入”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包括体现和达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等。它是媒体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的大体框架。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定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

新闻笔法:所谓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述的方式。一般的文学写作,都有自己基本的笔法,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排比、倒叙、插叙等。新闻写作也有自己的笔法。

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这种结构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

金字塔结构:实质是顺叙法,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 写作题:

倒金字塔的结构排序及其特色:(导语)最重要的材料(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次要材料

(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下来的材料)最重要的材料

特色:1)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递减依次写下去。(2)一段一般只写一个事实。(3)全部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4、优点:(1)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

(2)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3)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 新闻标题基本概念:

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2、消息的标题不能与文艺作品标题那样“含而不露”,要“一语破的”,点明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

3、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也有区别。消息标题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通讯标题可动可静,亦实亦虚,通常是主标题作虚题,副标题作实题:在镜头没有到过的地方

新闻标题的类型:

1、单一型:一行主标题。主标题也称正题,字号最大、最显著的地方,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

2、复合型

• 引题+主标题 • 主标题+副题 • 主标题+主标题 • 引题+主标题+副题

• 注意事项:新闻标题不管何种类型,必须有一个是实标,要实际。另外的可以是虚标,即内容抽象含蓄,或以说理为主,侧重说明某个原则、道理、愿望等。一般引题以虚标居多,副题实标,主标题可虚可实。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1、借用修辞格,增强表现力

2、借助于标点、符号和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导语的写作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内容;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大体上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①、最新鲜的材料。

②、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③、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部分要素式导语

4、力求优美生动  拟定采访计划: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就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采访计划基本框架:包括A.具体采访计划与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两个层次——  A、具体采访计划:  1.采访标题  2.采访时间、地点  3.报道思想:  4.采访对象:要采访哪些人  5.采访内容: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 6.采访方式方法:主要的采访方式、方法  7.提问设计:主要问题设计  8.其他:如经费、人员、硬件设备等 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

 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整体报道方案,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宏观把握。 要点:

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 深度报道与花絮报道相结合;  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 宏观分析与微观求证相结合;  问题报道与正确导向相结合。 简答题

1.西方记者选择消息源的标准

 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

 处在易经常发生新闻的机构的人  能给记者提供广泛看法或新闻背景的人  某方面有一定权威的人

 具有准确地观察、说明和预测事件的知识和能力的人 2.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

 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 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3.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4.选择最佳角度的方法

• • • • • • 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选择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选择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选择读者关心的角度;

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5.主体部分写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链接。6.恰当地使用引语的几条基本原则:

①重要人物说的重要的话②采访对象说的一些独特的话③采访对象使用独特方式说出来的话④所引用的话要完整,符合文法规范,要将诸如“这个”、“那个”等口语和不适合书面表达的粗俗语言删除。7.田流的四个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有关政策闹清楚,也可以叫做“政策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 情况、资料的准备

 进入采访前夕的“临战”准备 8.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1)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2)注明消息来源(3)注意报道的平衡性(4)再现现场(5)捕捉细节(6)通过对比 9.新闻语言的生动

(1)要善于运用新鲜有特色的语言(2)多使用形象化语言(3)多用动词、用准动词(4)要刻画细节

(5)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6)要交替使用记叙、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7)具有时代气息

10.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篇7

1.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特点

1.1 新闻采访的性质与特点

究其本质来说, 新闻采访就是一种调查研究。作为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 不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对新闻事件没有亲身的体验, 只有通过对新闻当事人和客观的对象, 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进行直接的调查和了解。从某种程度来说, 采访的过程也是记者和通讯员认识事物的规律的过程, 需要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找出真实的情况。新闻采访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行业, 通过访问、调查、观察、分析、对比等综合手段, 能够实现了解事情真实情况的目的。广泛的传播性是新闻的特点, 新闻对生活的干预强烈而深远, 实践性极强, 绝不是部分人所认为的是简单的虚、空、形式主义工作。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只有做到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实践性, 才能保障新闻的客观和真实性。对于新闻的本源来讲, 新闻是第二性的, 事实才是第一性的。

1.2 新闻写作的性质及特点

新闻写作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意义上认为, 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基础, 全面、及时、真实地将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整理和传播的写作过程, 这里面, 真实依然是第一要素。对于新闻写作的认识和理解,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认识不同, 而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不同时期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新闻写作必须要客观、真实、有价值的特征, 是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的, 这与其它任何的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

2.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人们常说“文章当为用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采访与写作就是鱼与水的关系, 相互依存, 不可替代。就一般规律来说, 文章只有有用, 才能去写作, 采访, 从这个方面看,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 采访在先, 写作在后;采访必须要保证采到的是新闻事实, 不然写作就是无本之木, 无根之草。

在中国石油, 特别是辽河油田, 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束滨霞的事迹在油田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首先的条件, 是这个人, 或者说这个先进人物有先进的闪光点, 有值得书写的事迹, 然后, 通过许多记者们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进行挖掘, 对大量与他本人有接触的人进行采访后, 才进行广泛的报道, 最后形成了深厚的氛围。这里新闻是第二性的, 由事实到新闻, 新闻采访是第一环节。在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束滨霞的报道中, 报道了他长年加班身患疾病的事情, 为这个新闻的写作和报道提供了好的材料, 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动, 衬托出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劳动模范形象, 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可以肯定, 如果不能深入采访, 不掌握细致的材料, 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束滨霞的报道一定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反响。

有人说“三分写, 七分采”, 采访时间多于写作时间,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这确实符合新闻工作的规律。反之, 如果“三分采, 七分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 使人为想像、华而不实、不接地气、艺术加工等情形出现, 这会违背新闻的一般规律。只有注重掌握材料的“采”, 才能把更全面、生动、准确、深刻的材料更好地丰富起来, 这是写好新闻的前提。只有一流的采访才能造就一流的记者。精心写作, 一定要有深入的采访作支撑, 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优秀的新闻精品, 让读者喜闻乐见。

如果对采访与写作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写作是采访的结果。采访一般都占据记者在整个新闻过程的大部分, 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最生动、最艰苦、最活跃的部分, 这部分也是最能够看出记者是否用心、是否用足功力的部分;所以有些人说“采访是报道成败的关键”。客观地看待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其实就能够说明采访就是离事实本源最近的准备工作, 是最直接的, 也是处于第一位的。如果新闻采访没有出彩, 新闻报道就不可能精彩。

二是报道受采访制约。这个道理也是简单易懂, 如果没有采访作基础, 报道就成了无米之炊, 无论怎么去用手法, 创新意, 都不会有新闻价值。所以说, 采访本身主导着写作, 具有方向性的作用。一个记者能够用什么方式采访、采访中用了多大的精力、采访的质量好与坏, 最终都会在写作的作品中得到发现。如果采访简单而快速, 吃快餐, 一般就会是个简单的单一报道, 或者就干脆做个短讯报道, 如果采访全面而且深入, 就能够写出深度有分量的报道。所以说, 报道形态取决于采访的态度, 以及采访的成果。如果观察和描写为主, 这样的新闻通常会带有视觉效应, 一般可以作为现场特写的样式来出现。报道的效果和品位、质量, 是由采访的质量决定的。

三是写作与采访互动。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不能说写作就不重要, 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虽然写作会受到采访的制约, 但不能说写作就一定或者完全被动。在新闻报道活动中, 哪个方面出现问题, 都不会成精品。采访与写作有机合作, 相互呼应、相互制约。比如采访时, 记才获得了足够多的优质素材, 却不能将主题很好地提炼, 没有找到好的角度去发现和写作, 那就会浪费了大量的采访心血, 让它付之东流。写作形式和恰当的技巧, 也是展现新闻的重要手段。尽管在流程上, 写作处于采访之后, 但应在采访过程中, 就要不断加以考虑, 酝酿和思考, 决不能等到采访全部结束, 再从头思考如何动笔, 那就是过于僵化, 而且会贻误战机。记者在获得采访的大体情况后, 就要在采访中考虑是写特写、消息、还是通讯?在采访过程中, 注意把握搜集材料的方向, 有侧重去收集更适合写作载体的内容, 收集更好地表现主题的内容, 收集更符合文章结构的内容。同时, 采访一旦结束, 记者其实就应该心中有数, 对所采访和写作的新闻处于什么地位, 重要性如何, 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 甚至在报纸版面的位置都能有个大致的定位等等。只有通盘考虑, 才能掌握先机, 这样的采访才会做好, 目的性才会突出;同时, 也只有早打算、早思考, 才能使报道得到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同时更好更深入地进行采访, 充分发挥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 采访为先, 写作关键, 写作与采访相互制约又共有能动, 这就是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客观认识, 只有正确认识这种关系,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摘要: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 就是新闻工作者努力发现新闻线索, 并进行深入思考加工, 完成最后作品的过程。这其中需要经过许多环节, 新闻采访处于新闻工作的最前沿, 也是最基础的准备环节。新闻采访必须以写作和传播新闻为目的。新闻写作以采访为基础, 二者实现完美结合, 就成为多种形式可观可读的新闻作品。所以说, 新闻采访与写作并不是单一或者是分割的, 而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能否进行完美的结合, 是新闻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新闻采访与写作(6) 篇8

我校在11月12,13号隆重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七十周年校庆。众多成绩斐然的校友,在这两天荣归母校。面对母校的新面貌,回忆昔日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友们感慨万千!

学校变化真的很大!

“学校真是变化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位刚从长沙直奔永州的2002级新闻系校友,跨入校园大门激动地如此说道。与随访的记者谈到母校的以前,他说,“你们真幸福啊,以前条件可没有这么好,那时候举办个舞会,或者举办个活动什么的,就在学校的一食堂那举行,环境十分简陋,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学校的变化校友是最有发言权的,当然也不光是校友,日日夜夜生活在学校的同学们同样也有此番感受。曾经一下雨就会沾人一身泥,溅人一身水,即使是晴天也不好受,车子驶过便是尘土飞扬的一条条道路,如今都换上了黑亮黑亮的新装,不但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而且整条条道路通畅无阻,干净如洗。喜欢打篮球的同学们,则对学校新建的塑胶篮球场充满喜悦之情。一酷爱篮球的同学说道“曾经的篮球场,地面是简单的水泥,不但坚硬,而且地面还有许些坑坑洼洼。下雨天就积水,晴天就尘土飞扬。在篮球场打篮球感觉很不是个味。而现在,看看绿色的塑胶,维修好的篮框,这么好的条件看着都舒服打起篮球来就更有劲头了!”其实这都是学校变化的一点点,看看那新建起的一栋栋一幢幢的教学楼,宿舍楼,直入云霄!校友们无不感慨到“学校变化真是太大了!”

自强不息的校训,助我成功!

“是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改变了我的命运。”02级新闻系一校友谈及自己现在美好的生活,深情的对随访记者说到。回忆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友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依恋之情。他回忆自己的求学历程,回想着他的成长,他说:“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让我读完了本科,又让我坚持了读完了硕士,继而读到了博士生。我现在被分配到了长沙市政府,给政府办公,条件很好。这都得感谢母校对我的栽培。是它养育了我的梦想,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持我求学到最后!学校的这一校训,鼓舞了当时迷惘的我们,让我在校训中得到了勇气与担当!我从心底里感谢学校对我的精心栽培,真心祝愿学校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校友语真亦更切!

经验交流,忆母校,托期盼!

众多校友在母校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他们说“开经验交流会,让自己重新回忆了母校生活。同时以自己的些许经验希望可以给同学一些帮助或者些许感触。大家一起进步,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各种经验交流会,在一片期待中开展了起来。新闻传播系2006级校友胡宇迪11月13日晚在一教多功能报告厅讲座,同新闻系学子畅谈人生经历。数学系优秀79级校友刘伟俊也回校为数学系师生进行《有限群中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讲座。生化系81级优秀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环境河流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余辉为生化系学子作了一场生动的学术讲座。心理中心邀请电子系优秀校友唐筱荣作工作交流。美术系2000级工艺美术班毕业的优秀校友罗日葵在此开展了《从设计到施工——室内设计的实践应用》专题讲座。

新闻采访与写作案例简评 篇9

例1:云娜为我国1956年来最强台风 遇难人数升至164

新华网杭州8月17日电(记者何玲玲、朱立毅)截至16日12时的统计,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已在浙江造成164人不幸遇难,失踪24人,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这是记者17日从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据了解,浙江在14号台风中遇难的164人中,因房屋倒塌遇难的人数为109人,占到了三分之二,因山洪暴发、泥石流遇难的人数为28人,被风刮倒遇难的人数为9人,遭洪水而 遇难的人数为12人,因电杆吹倒或触电遇难的人数为5人,其它原因遇难的人数为1人。在遇难的人数中,本地居民为144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0人。在此次台风中,浙江全省共有75个县(市、区)、765个乡(镇)受灾。

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于8月12日20时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经中国气象局认定,这次台风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

面对强台风的正面袭击,浙江全省共紧急转移群众46.79万人,组织了9900余艘出海船只回港避风,有效地减少了台风造成的损失。

例2:风过了,方知我们浙江如此坚强

(2004-08-18 06:43:10)“云娜”被认定为50年来中国最强的台风 浙江1/4人口受灾但经济不会减速

都市快报讯 这是一个相当于50万颗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台风,每秒种释放6颗普通原子弹的能量。昨天,浙江省气象局局长王守荣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抗台救灾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比喻12日晚在本省温岭市登陆的“云娜”(14号台风)的威力。

“云娜”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1956年后登陆中国大陆强度最强的台风。尽管“云娜”只有5%的能量转化为了风力,但还是给浙江带了巨大的损失。

截至8月16日12时的数据,受“云娜”正面袭击的浙江,共有164人因灾死亡(多数由房屋倒塌引起),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亿元(2003年浙江生产总值为9395亿元)。全省有75个县市区76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299万人(浙江总人口为4613万),倒塌房屋6.43万间;农作物、水产养殖、公路、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堤防受损严重。

会上,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俞仲达透露:浙江省气象台发布了今年第16号热带风暴的预报,预测有可能对浙江沿海地区造成影响。风力特强 降水特多

据介绍,此次台风杀伤力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风力特强,12级台风风速不超过36.9米/秒,而台风云娜过程最大风速达到58.7米/秒,已相当于17级大风。

二是降水强度特大,从11日8时到14日8时,浙江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水文测报站点275个,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站点79个,降雨量超过300毫米的站点36个。最大降雨量为温州乐清的砩头———也就是发生泥石流的地方———达到916毫米,其中,12小时降雨量661.8毫米,24小时降雨量874.7毫米,均突破浙江省历史实测最高纪录。

三是影响范围广。台风在浙江省境内肆虐了15个小时,全省陆域82%的地区降水量大于50毫米(根据2003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2003年全省降水量1201.1毫米);44%陆域面积降水大于100毫米,13%陆域面积降水大于200毫米,7%陆域面积降水超过300毫升。

四是台风登陆时正逢天文大潮起潮,风暴造成沿海增水最大达3.5米,台州的健跳站潮位达7.42米,接近历史最高潮位7.5米,对沿海海塘构成极大的威胁。

灾区电力、通讯、道路基本恢复正常

面对强台风的正面袭击,浙江省高度重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等省领导先后5次到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科学决策,靠前指挥,努力将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共紧急转移群众46.79万人,组织了9900余艘出海船只回港避风,有效地减少了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登陆后,台州、温州的武警、消防以及交通、电力等各个部门都投入到防御救灾工作中。台州累计出动抢险救灾人力50多万人次,解救了近35万被围困人口。对外来务工人员,也保证把救灾物资及款项发放到每一个人。

乐清遭遇到泥石流灾害,2米宽的小溪被洪水冲成了20多米宽,冲下的石头最大的相当于农村一幢三层楼的房子。由于交通中断,部队官兵每人背着20斤的救援物资走了5个小时进入重灾区,并对所有交通、通讯中断地方都派遣了部队。

到昨天上午为止,灾区没有出现疫情,电力、通讯、交通大部分已经恢复。浙江经济不会就此减速

在提到“云娜”对浙江经济的影响时,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俞仲达说,“云娜”给台州、温州北部、宁波南部以及丽水部分地区带来“伤筋动骨的重创”,但对全省来讲,是个局部性灾害,浙江经济不会减速,今年发展目标不变。

台州、温州是浙江经济发达、民营企业集中的地区,两地共有8万多家民营企业遭到损害。省委省政府专门研究部署,要求全社会都来支持当地基础建设,要求政府帮助企业恢复生产,保险部门加快理赔过程,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简化一切手续减免可以减免的费用。

此外,“云娜”缓解了浙江省电力紧张的局面,其他地区如义乌等企业已经恢复生产,这也将拉动全年经济的发展。

确保倒房户春节前有新房住

灾害发生后,浙江省民政部门共接到中央、省政府8600万救灾资金。其中分配给台州5000万,温州2400万,其他地区1200万。

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介绍说,已有46.8万灾民被转移、安置,无家可归者已被安置在当地旅馆、招待所、学校或群众家中。要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确保灾民不因受灾而流浪乞讨,确保倒房户春节前能搬进新居。

到前天晚上为止,民政部门共接到社会各界捐款1500万,也将全部用于灾民生产自救。千里海塘岿然不动 可用水资源增一倍

浙江省水利专家、水利厅原总工程师言隽达说,浙江刚刚建成的1340公里标准海塘没有一公里倒塌的,在台风中经受了考验。全省的水库,同样没有一个出险。由于持续干旱,水库大部分已经成为空库,集中的大暴雨来袭,没有对水库造成威胁。

由于科学的调度,浙江省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15.18亿立方米,相当于台风来临前全省可用水资源的总和,为下阶段的抗旱增加了蓄水量。

浙江的渴得到了缓解,从去年10月份开始,台州玉环每天要从温州买水1.2-1.5万方,每方价格15元,这次台风让玉环的水库畅饮了700万方的水,等于是为玉环节省了上亿元的买水钱。

简评:以上两条是从同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新闻,新华社只作了常规报道,而都市快报的报道却涉及到许多方面,可读性也很强,看完后让人信心倍增。所以即使是参加有新闻通稿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也不能拿了通稿就走人,而应该多听、多问,长点心眼,考虑如何做得更出色。

例3:啤酒过期11天依然摆货架 家乐福称是疏忽

时间: 2009-04-20 17:

东南快报讯(记者袁健 吕诚 实习生 杨国妮 文/图)今天,市民张先生拎着三罐过期的啤酒,向福新路的家乐福超市讨个说法。

16日晚上,家住塔头路的张先生来到家乐福超市,购买了139.8元的物品。其中就有三罐捆绑在一起的蓝宝啤酒促销装,售价5.6元。

第二天,张先生准备喝啤酒,喝之前习惯性的看了一下啤酒的生产日期:2008年4月5日。而啤酒的保质期只有1年。

张先生又拿起了其他两罐看看,一罐生产日期是2008年4月16日,另一罐也是4月5日。

过期11天的啤酒还摆在货架上,张先生昨天上午拿着小票和过期的商品,来到超市,希望家乐福能给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大超市购物,买的就是个放心,没想到会买到过期物品。”张先生无奈的说,他表示,啤酒虽然没开封,但他个人实在难以理解像家乐福这样的超市也会出售过期食品。

超市相关负责人随后调查了此事,并向张先生做出道歉。在过期商品给予退货处理后,还另外赔偿了张先生一箱啤酒。

对此,家乐福福新店公关部林经理表示,这是工作上的疏忽,本来已经下架的商品不知什么原因又上架了。她表示,家乐福工作人员平时都会对货物进行检查,如果有商品快到保质期,他们就会将其从货架上撤下退回给供应商。

简评:作为知名跨国企业,同时又是跟百姓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卖场,家乐福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事实上,名人也好,名企也好,只要有足够的知名度,不管报道的内容是什么,读者都会感兴趣。

记者接到读者投诉的这条线索时,有可能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该消费者发现过期啤酒后第一时间跟报社联系,家乐福还不知道自己卖的产品出了问题,这时候,记者可以先去卖场暗访,取得直接证据,再采访家乐福;第二种情况是消费者已经跟家乐福方面接触过了,过期的啤酒已下架,这时候,记者可以请消费者提供当时购物的小票,为了不打草惊蛇,记者隐瞒身份跟随消费者去家乐福,对消费者与家乐福交涉的过程全程录音,然后再表明身份采访家乐福。

例4:北京新司机上路贴实习标志 车身换颜色不用审查 2004年08月17日04:23 京华时报 昨天,市交管局对外宣布,依照公安部有关规定,车管所从8月起,对31项机动车和驾驶证业务工作进行了调整。在31项调整内容中,有15项调整和有车族紧密相关,涉及实习司机上路、车辆手续、外观变更等具体内容。据悉,这些新规定从昨天开始正式实行。

不能再贴“新手上路”

新规:司机在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应当在车身后部粘贴或者悬挂统一式样的实习标志。

解读:实习标志由交管局按照公安部规定的式样免费统一印制,目前正在印制中。自9月1日起,交管局在对初次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申请人核发驾驶证时,将一并核发实习标志。已领取驾驶证的实习驾驶员,在10月1日前可以到车管所和各分所免费领取实习标志。10月1日起,对未按规定粘贴或者悬挂实习标志驾驶车辆的实习驾驶员,交管局将进行处罚。此外,由于贴在车外部的“实习”标志为纸质地,所以因为风吹雨淋或洗车对标志造成损坏,新手司机可到车管所或各分所免费领取新标志。

疑问:在贴统一“实习”标志的同时,是否可以再贴其他体现车主个性的标志,如“新手上路”?

答复:不可以,新手上路必须贴“实习”标志,而且只能贴该标志。

疑问:拿完驾照没有很快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可能在一年后才开车,这样的司机要不要贴标志?

答复:拿驾照满一年,就过了实习期,对于过了实习期的司机没有明确规定要贴标志,但是如果愿意贴,只能贴规定的“实习”标志。

七项程序简化便民

在这15项调整内容中,简化手续成为调整的重点,大量以前给车主带来不便的审批手续,得到进一步简化。

发动机号拓印膜

以前: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变更发动机登记等业务,都需要拓印发动机号,并交存拓印膜。

今后:办理机动车登记及相关业务不需留存发动机号拓印膜。

便民理由:以前提交一次拓印膜,需要花费20至40元,还要搭上不少时间。像奔驰一类高级轿车甚至需要到厂家去拓印膜,会给车主带来更多麻烦。(以下编者删去3000多字)

简评:这是一条从部门文件里获取的新闻,本来文件都很生硬,而且面面俱到,有些记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这个时候,需要记者自己先把文件通读几遍,然后试着回忆其中的内容,如果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一般是重点内容。如果记者对该领域不熟悉,那就问下相关人士,他们关心的是什么?就这一条新闻而言,相关人士当然是有车一族,你把文件给他们看一下,他们肯定会找出自己最关心的内容。

这条部门新闻经过记者的解读后,软化了不少,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接受我们所要传递的信息。

例5:饲养大熊猫如养猪?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招聘遇尴尬

东南快报2004-08-10 07:56:39 邵芳卿

本报讯“我感觉大熊猫饲养员与养猪的一样地位低下,是低智商职业。”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在人博会上招聘大熊猫饲养员时,一位女大学生如此评价该职位。该中心党支部书记朱建民不得不亲自向求职者一一解释大熊猫饲养员是“护宝员”。一番努力后,五六位应聘者强烈要求入选。昨日,朱建民通知他们11日参加面试。

8月7日-8日,该中心在人博会上推出了“大、小熊猫饲养员及保护国宝安全的警犬训练员”等岗位。记者发现,许多大学生纷纷咨询“导游、解说”或“营销员”职位的情况,而对“饲养员”一职表示出了误解和难以接受。一位女大学生在与朱建民交谈中竟表示,大熊猫饲养员与养猪的饲养员一样地位低下,是低智商职业。

面对此说,朱建民感慨万分,他不得不亲自向咨询的所有求职者解释:全国能照顾国宝的只有极少数人。作为“护宝员”,饲养员在国外是高尚职业,在国内也绝不是低俗职业。“饲养员”听起来低俗,实则是高智商也是高尚的职业,大熊猫“饲养员”的地位在出国签证申请时迅速获签可见一斑。

朱建民进一步解释说,大熊猫饲养员肩负着饲养、驯化和保护大熊猫的职责,同时作为专业科研人员的直接助手,其对大熊猫行为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疾病的初步诊断,对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意义很大。他说,一个称职的大熊猫饲养员须具备动物行为学、兽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经数月专业培训后,再由该中心资深饲养员带领实习一个阶段后才能胜任岗位,与养猪人有天壤之别。

朱建民的解说似乎见了效。截至8日,已有近20名求职者不顾薪水低强烈表示愿到中心工作,其中约五六人愿做饲养员。朱建民说,那些缺乏爱心、怕吃苦又嫌工资低的人,他严卡不纳,能有五六人备选,已远超他“精选一两人”的预期。昨日,朱建民告诉记者,这些人将在11日进行面试。

简评:在一个招聘会上你会发现什么?平庸的记者毫无发现,一般的记者发现人多,出色的记者发现独家新闻。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的眼光,例5是一条很有可读性的新闻,而产生这条新闻的地方不过是一场极其普通的招聘会。

上一篇:成功在于积累下一篇:各部门运动会入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