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浅析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黔剧的发展:黔剧起源于贵州洋琴, 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 它经历了从打洋琴到贵州弹词到文琴戏最后到黔剧的一系列历史变迁, 从最初的没有装扮、仅仅是在茶馆坐唱来为百姓提供娱乐休闲, 到发展也完整的全套的衣饰道具、有装扮有乐队伴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是从曲艺艺术形式到戏曲艺术形式的过渡和转型。在黔剧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个来自西洋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后, 与中国的本土文明融合在一起, 变化成为现在的黔剧, 这也是华夏文明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具体体现。本文对黔剧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浅析进行分析。

一、脸谱化艺术表现

“脸谱”是中国汉族传统曲艺独有的符号, 主其采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特点, 用不同的配色来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 这种展现形式与民间的习俗传说或口语俗语相得益彰, 非常有趣。例如民间所说的“唱红脸”“唱白脸”等说法就是来自戏剧的脸谱。这样的安排与民间对这些颜色的认识理解相吻合, 因此历史人物形象也就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在川剧和京剧中往往会把人物画得面目全非, 根本看不出演员原来的长相, 而黔剧的曲目多为文戏, 其中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言情戏”占据比例较大, 所以黔剧中的脸谱色彩并不浓烈夸张, 既没有京剧的鲜明, 也没有川剧的强烈。例如在黔剧《珍珠塔》中的“花旦”陈翠娥与“彩旦”彩萍, 她们的化妆浓淡相宜, 脸谱用色较淡, 透过脸谱我们仍可知道她们的真实面貌[1]。

二、服饰的艺术表现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是一种最为明显的文化符号, 服饰中融入了人们的文化品格, 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少数民族的服饰一向具有色彩艳丽、色彩对比强烈等特点, 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尤其重视头饰。例如苗族, 最喜欢银饰, 苗族妇女会在头上颈上戴满层层叠叠的银饰, 服装颜色也以亮丽鲜艳为主。黔剧服装是具有民族指示性的视觉符号。黔剧传统剧目的服装与其他剧种十分相似, 不同的身份、年龄、性别, 其服饰的款式、颜色、面料会有明显的不同。例如中老年妇女的服装颜色偏暗、少女的服装采用鲜艳亮丽的颜色, 配以漂亮的纹饰, 侗族妇女擅刺绣, 衣物上绣满各种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 剧中人物的服装是就具有侗族特色的侗族服饰;黔剧《奢香夫人》中演员的服装是彝族服饰。而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多千姿百态主, 具有色彩鲜艳、首饰尤其是头饰繁杂亮丽等特点, 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享受[2]。

三、发型的艺术表现

发型也是黔剧中区分角色的年龄、身份、性别的重要视觉符号。少女发型多样, 配以各种款式的首饰头面, 而老妇人多为圆髻。发饰又称“头面”, 头面的样式及材质的不同表现的是身份和角色的不同。“青衣”其头面多为点翠、水钻等制作而成, 饰物亮丽夺目, 角色雍容华贵, 端庄大方;艰苦贫寒的角色的头面多为银饰, 服装的颜色和花纹也较素淡;丫鬟、宫女等配角多为珠子头面[3]。

四、语言的艺术表现

戏剧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语言具有夸张腔调、配合唱腔等特点, 从普通的语言符号升华为戏剧语言符号, 再升华为具有音乐与艺术美感的审美戏剧语言符号, 是一场华丽转身的双重超越。这就要求戏剧语言要通过形式来表达它的艺术与美感, 不仅要文字精美精炼, 清晰流畅, 还要符合音律的美感, 达到戏剧语言符号质的飞跃。并且还要具有能善于跨越时空, 形象挺拔, 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韵律感以及节奏感等特点, 将黔剧富有的哲理和蕴含以及明朗的感情抒发展示出来。黔剧中的语言表达非常丰富, 具有浓烈的贵州特色, 因为黔剧来源于民间的说唱艺术, 形成现在黔剧“说中有唱, 唱中有说”的特点, 所以念白在黔剧中运用得非常广泛, “黔韵白”朴实、自然, 具有旋律性。例如, 黔剧《秦娘美》中的唱词“就怕是肩上的扁担被压断而失去重要的工具, 一双筷子被折成两半而失去良好机遇”[4]。

五、语调的艺术表现

黔剧虽然起源于西洋乐器扬琴, 但是其音乐却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曲艺类型, 例如土生土长的当地曲艺贵州梆子等。在黔剧的发展过程中, 它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革, 吸取其它艺术形式的养分, 现在的黔剧, 采用的是北方语系中的贵州方言来演唱, 在声、韵、调方面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黔剧唱腔的连接具有多样性, 在基本唱腔的三个板式里进行各板式自由连接互动随意;象基本唱腔与另一个基本唱腔进行连接互动, 例如扬调腔与二板腔的自由连接和互动, 扬调腔和二簧腔之间的随意连接和拼唱;基本唱腔与其他各种唱腔中的小调及新腔体进行的自由连接比唱;基本唱腔与合唱伴唱等随意连接的组合连接互动领域。

摘要:黔剧的前身是从贵州洋琴发展到贵州地区的文琴戏, 在1958年1960年, 贵州戏曲工作者们历时近三年, 借鉴了其它剧种的优点, 保留了贵州地区的戏曲特色, 撷取各家之长,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 琢磨, 排演、改进, 终于形成独具特点贵州地方剧种——黔剧。1960年8月13日, 中国地方戏曲中新添一名成员——黔剧正式加入中国地方戏曲的大家庭, 并于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黔剧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浅析进行分析。

关键词:黔剧,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陶娜娜.黔剧的调查与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

[2] 李小岗.黔剧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

[3] 王耕耘.传统黔剧院团的新时代生存与发展.[D].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16.

[4] 罗艺前言.

上一篇: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探讨下一篇:传输网络评估及优化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