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通用8篇)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篇1

幼儿情况:

重度自闭症儿童,表现为行为刻板,吃饭挑食,只吃荤菜不吃素菜,喜欢吃饼干。记录一(2010.10.8):

现象:

阿福第一天来园,我们跟她问早,她看都不看我们,只顾自己周围看,在教室里东窜窜西窜窜,不时发出“啊呀呀呀”、“叽叽叽叽”的难听的声音。在阿福爸爸的多次提醒下,说出来一个“早”字。上厕所的时候,老师带他到厕所里,站在小便池前,我帮他脱掉裤子,让他对准小便池小便,小好便还帮他好裤子。洗手的时候我帮着他洗手,还一边跟他说:“水冲冲,挤一点洗手液,搓一搓,冲掉,来擦一擦手,把毛巾放到筒里。”吃点心的时候,老师让他做在固定的位子。他坐在位子上,看着墙壁,用手弹墙壁,发出各种“噪声”。分析:

今天是阿福第一天来园,他对这个新环境是充满好奇的,不停地用手、眼睛来观察这个新的环境。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和沟通,所以一直用各种象声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记录二(2010.10.15——2010.10.29):

现象:

一周过去后,我发现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不过我要带她去小便池前,跟他说:“阿福小便,自己脱裤子。”但是小好便后跟阿福说:“把裤子拉上来。”他会有意识的拉裤子,但是拉的不好,我就帮他拉裤子。洗手的时候,阿福会自己用手打开水龙头,手放到水里冲,但是不知道挤洗手液和擦手。吃午饭的时候,阿福会自己用勺子吃东西,但是他很挑食,蔬菜白饭基本不吃,但是吃面食和馄饨的时候会稍微吃多一点。我喂他吃东西,他会用手来阻拦我喂他吃东西。

分析和调整:

阿福吃饭很挑食,自闭症儿童基本都有这个特点。为了改善他的挑食的毛病,我会哄他吃东西,但是失败了,因为他会用手推开我喂他吃饭的手。他因为喜欢吃荤菜,所以盛饭的时候,我会稍微多盛一点荤菜给他吃。阿福白饭吃的少,所以我在饭里给他绊一点汤汁在里面,这样,比起白饭,阿福会多吃一点饭。阿福洗手的时候,由于还不知道挤洗手液和擦手,所以我会帮他做,边做边提醒他,“阿福,来挤一点洗手液,来手擦一擦。”拉住他的手,帮他把毛巾放进筒里。

记录三(2010.11.1——2010.11.15):

现象:

将近一个月过去了,阿福开始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我用手拉他去小便,跟他说:“阿福,小便了。”他会自己跟着我到厕所去。我让他站在小便池前,说:“阿福,脱裤子。”说了几遍后,阿福会把裤子自己脱下来,扶着他,让他对准小便池小便,还跟他说:“阿福,把裤子拉上来,拉上来。”他自己把裤子拉上来,我会帮他缩好裤子。洗手的时候,现在阿福我提醒他把毛巾放到筒里面,他会按照我说的要求,把毛巾放到筒里。饮食方面,阿福有的时候连荤菜也不吃,他把荤菜放在嘴里嚼几下就吐出来了。吐出来后,他会连其他菜都不碰。分析和调整:

阿福有可能家里吃的食物做的很精致,使得阿福的咀嚼能力不是很强。有时候肉有点大或者老的时候,阿福就会咀嚼几下就吐出来。所以,我会在盛饭的时候把肉撕成小块让他吃。

记录四(2010.11.18——2010.11.30):

现象:

现在,阿福在上厕所的时候,能够跟着我说的做,我让他把裤子脱下来,他会自己脱裤子,让他把裤子拉上来,他会自己把裤子拉上来,然后我再帮他缩裤子。最近,阿福很喜欢到厕所转圈子,转悠。特别会对小便池很感兴趣,所以,小便的时候,阿福会对小便池仔细研究,盯着他看,发出各种难听的声音。吃饭的时候,有时饭不合他的胃口,就会用上弹一会儿墙壁,然后又到空的地方,转圈玩,不管转了几圈,头也不晕。

分析和调整:

对于阿福对小便池、水龙头以及饭厅的“观察研究热”。所以,我会打断他的刻板行为,让他按照我说的做事情。有时候多次提醒也没用,就拉住他的手跟我做,在旁边还一直跟他说该怎么做。

记录五(2010.12.1——2010..12.15):

现象:

阿福来园有2个月了,在如厕、洗手方面都有所进步了。他能按照我说的做简单的事情了,不像刚来园时,我要一步一步带着他,告诉他该怎么做。但是,来园以来,阿福喝水一直是一个问题。我叫阿福来喝水,帮他把杯子里的水倒好,让他拿着杯子自己喝,他不要拿,我喂他喝,他会用手阻挡我,表示不要喝。在他很口渴的时候,我喂他喝水,他会把我倒给他的水分几口喝光。

分析和调整:

自闭症的儿童或许做事情一定有他的规则,这也是他刻板特点的表现。尤其是在我喂他吃饭喝水时,他肯定会用手阻止我喂他。除非他很渴或者很饿的情况下,他会乖乖地食物吃掉,但是水只喝两三口。于是,对于阿福喝水的习惯,我让他自己做,边跟他说该怎么做,边提醒或者帮助他该怎么做。比如拿杯子时,我把茶水门打开,指着那个杯子让阿福来拿。阿福就会拿这个杯子。我让阿福自己倒水,跟他说:“阿福,自己倒水,过来自己倒。”但是他不会用茶水龙头,于是我会帮他打开龙头。

记录六(2010..12.18——2010.12.31):

现象:

阿福已经变得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他有时会抓着我的手,凑过来对我撒娇。现在天冷了,他开始穿起羽绒服。因为颜色浅,我就给他套上了一个袖套。一开始阿福他很不习惯,刚刚前脚把袖套套上去,阿福就会把袖套拿下来,扔在地上,于是我就跟他说:“衣服要脏的,不拿。”然后重新帮他套好。

分析和调整: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村,特殊教育,智力落后儿童

一、研究背景

特殊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同时, 特殊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充分发展特殊教育, 是教育系统优化和谐的象征,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特殊儿童教育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将残疾儿童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随着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颁布与1995年《教育法》的实施, 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 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06年《义务教育法 (修订案) 》又特别强调了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 党的十七大也着重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也提出, 政府、社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 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特殊儿童在教育的视野中逐渐清晰, 特殊教育也在逐步实现由教育的边缘到内部的位移。但从目前实施绩效来看, 农村是特殊教育的盲点, 各类残疾儿童仍徘徊在教育的边缘。因此, 研究农村特殊教育, 维护农村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目的性抽样, 即围绕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之所以选择小金作为研究对象, 因其是邻居, 有利于访谈和各种信息的获得。小金是一个10岁的男孩, 2岁时被确诊为智力落后, 并有中度语言障碍 (语言不连贯, 没有逻辑性, 但能表达其思想) 及小便失禁 (常年尿床尿裤) 。目前就读于镇小学二年级, 有在县城特殊学校上学的经历。其父亲和姐姐是工人, 母亲务农。

本研究所涉及的村庄位于山东省一个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县, 全村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占次要地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为从不同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而选取了多个访谈对象, 有小金的母亲、姐姐, 小金的两位老师、两位同学。访谈问题有开放型、半开放型及封闭型问题。

在访谈的同时, 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了解了有关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以及农村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 使本研究更具方向性。

三、访谈过程

访谈从小金开始。因其智力原因只向他的家人说明了研究意图, 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访谈的。访谈那天下午, 他正在家门口玩耍 (其实是他一人在那一会儿走动一会儿坐在地上) 。我们招呼他到家里来, 他很高兴地跟着进了客厅。我们拿出瓜子和糖果放到桌上, 让他坐下, 他抓起糖果就吃。问他愿不愿意说说学校, 他眼神里顿时没有了先前的快乐, 正要拿糖果的手也缩了回来, 低下头说“学校……学校不……好”。为了稳定他的情绪, 于是剥好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安慰他, 他又恢复了来时的高兴, “老师……老师骂……骂人……还打……打我”, 他用手指着自己的屁股。“你都和谁一起玩啊?”他目光游离, 停了好久才说:“他们都……都……坏。”“怎么坏了啊?”“不……和我玩。”再问具体如何, 他似乎在努力想可又想不起来。谈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40多分钟。其间我们不时地招呼他吃零食以使他安静下来。每说到老师和同学他都表现出一种恐惧的样子并自言自语地说“他们坏”。当谈到特殊学校经历时 (他不懂那是特殊学校, 用地名来代替) , 在引导下他还是能够说出一些很重要的方面, 如:饭不好吃, 床很湿, 老师还骂人等。后来又谈了几次, 但他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只有这些。

第二个访谈对象是小金的母亲, 也是访谈次数最多的一个。她今年48岁, 她的健谈与热情的态度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后来发觉这份热情是感情的宣泄, 一种久久无人关注的内心倾诉。她说:“养育他的苦谁知道啊, 养个傻子比养10个好孩子 (正常孩子) 都费心, 还有别人的瞧不起”, 说到此时, 原本开朗的她一脸愁容地望着窗外……“我们不仅到处为他求医, 还花费大量钱财为他求学。”小金在本村幼儿园读过两年 (因为老师都是本村的, 不好推辞) , 可到上小学时却困难重重。当时附近乡镇及县城均没有特殊教育学校, 只能在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镇小学校长坚决不同意接收他, 说是因为没有专业老师。“人家说得好听些是没老师怕教不好, 说白了不就是怕招麻烦吗?我俩 (与小金的父亲) 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人家才收下了。”当我们委婉地问她有没有想到放弃时, 这位母亲说:“咋没想过, 有时候就想干脆不管他了, 不识字就不识字吧, 也不去学校受那个罪了。”后来才明白“那个罪”是指小金在镇小学被同学欺负, 老师打骂;在特殊学校伙食很差, 他又经常尿湿裤子和床铺。“可又想不行啊, 谁都能丢下他不管, 我这个亲娘不能放弃他不管, 我不识字教不了他, 他爸爸、姐姐又没时间。让他整天在家会更傻, 在学校受气就受气吧, 多少能懂点事, 这对他以后好。”

通过多次与小金的母亲和姐姐谈话还了解到:小金在镇小学读一年级时, 每天放学回来总是全身脏兮兮的, 还表示遭到了同学欺负和老师打骂。直到学校开学典礼时他把一企业赠送的名贵陶瓷花瓶给推倒了, 学校才坚决提出让他转学。当时县城新建了一所私立特殊教育学校, 他父母顶着巨大经济压力将他送去, 却只呆了1个月。因为“学校学生多老师少, 老师照顾不过来, 他天天尿床尿裤, 整天睡湿褥子穿湿衣服, 又是冬天, 很受罪。再说我看那学校净是为了赚钱, 那些孩子都很受罪, 学不到东西不说还吃不好。”小金母亲这样说。他父母又千方百计把他送回原来的学校, 在一个亲戚任班主任的班级就读。

后来我们联系了小金的两位老师, 一位是镇小学的×老师 (曾担任小金的班主任) , 另一位是小金曾就读的特殊学校的×主任。但本来同意接受访谈的×主任, 总说自己刚好有事, 致使访谈一直没有完成。而镇小学的×老师在了解研究目的后欣然同意了, 但访谈时不接受录音, 只让做笔记。通过×老师我们了解到该学校各种硬件设施都很齐全, 师资力量也很强, 年轻教师多是大专或本科学历, 但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当问他如何看待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班学习时, 他沉思了片刻说:“咱农村确实没有这个条件, 没有力量办特殊学校……说实话谁也不愿让一个傻孩子呆在自己班里。首先是这样的孩子不好照顾, 他分不清事情的好坏轻重,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咱咋向人家家长交代啊?任课老师也不愿意, 各班都要参与成绩评比, 一个班30几个学生, 他各科都考个位数, 班里平均成绩就上不去。”“再说班里有个那样的学生, 学校也不会多给班主任一分钱, 况且他影响了班级评比, 班主任也跟着受影响。”

随后又访谈了小金的两位同学, 得知小金在学校经常遭到老师呵斥和同学欺负。而这种遭遇不只是小金, 还有另外两个残疾儿童。

四、归因分析

在多次访谈及整理相关资料后, 我们认为造成目前农村特殊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关注不够

特殊教育是一个需要人文关怀的事业, 它需要较高的物质与情感投入, 在付出与回报的比例上远远不及普通教育。因而各级领导及行政部门更愿把普通义评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以普通义务教育的质量来评定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 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关注程度自然不够, 而这又使特殊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都较为落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大挫伤了普通教师及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性。

2. 师资奇缺且专业性不强

特殊教育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需要有一支稳定而专业的教师队伍。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家肖非教授在谈到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现状时说:“医院里最危重的病人需要医术最精湛的医生去救治, 而特殊儿童是最难调教的一个学生群体, 却由众多技术并不精湛的教师去任教。”“目前我国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机构主要是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师范大学 (学院) 、专科层次的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校) 以及中等特殊师范学校 (班) ”, 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各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培养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各有千秋, 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农村的各种条件及福利待遇又不能吸引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 即使投入巨资引进, 他们也多会慢慢跳槽或“流回”城市, 因此农村的特殊教育教师极为缺乏。现有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 大多是缺乏特殊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是退休老教师、老医生。另外, 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尚未能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经费援助, 使特殊教育质量成了无本之木。

3. 公众意识错位, 民间力量缺失

公众意识是影响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提出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但广大民众在帮助残疾人的同时普遍存在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 整个社会要么过度关注这部分群体, 处处将他们贴上残疾人的标签, 大力渲染对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要么无视其存在, 不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与必备的公共设施。

民间力量的缺失也是农村特殊教育发展迟缓的另一重要原因。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仅从制度层面维护特殊人群的基本权利, 具体实施需要大量投入。特殊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仅靠政府追加是难以解决的, 寻求民间集资是一种可行的经费筹集方式, 应充分发动民间力量, 积极为特殊教育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4. 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多数人认为残疾儿童天生与读书无缘, 认识不到教育对他们的重要作用。有的家长缺乏耐心, 把教育责任完全委托给学校, 或是存在依赖心理, 认为学校教育可以弥补一切。有的家长则因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 在农村, 残疾人群义务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十分短缺, 加之就业空间狭小, 让家长深感教育无用。因此他们不愿尝试这种无回报的投资, 家长的不作为或少作为是特殊儿童教育不能达成的重要原因。

5. 随班就读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格局。“尽管随班就读工作已经开展了20年, 但其社会接纳程度远远不能与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相抗衡。目前社会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与善待的氛围”, 尤其是农村随班就读还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学校没有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配置相应的生活设施。也没有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关于特殊学生人均共用经费标准高于普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享有岗位补助津贴的规定。

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需要一套健全的弹性机制, 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构建。这既需要从政策上制定相应措施来保障学生、学校及教师权利, 还要加大对随班就读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接纳氛围, 以促进特殊儿童教育的达成。

6. 教育法律意识不足

班级“特殊”幼儿的个案研究 篇3

【关键词】 集体环境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5

《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问题。但审视我们的工作,似乎把一切的重点都放在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发展上,很少幼儿会关心幼儿的心理是否产生一些问题,身处幼儿园会发现有些幼儿不适应集体环境,不爱说话、不爱笑、不爱玩,这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于是我针对班级一名有次情况的幼儿,展开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一)家庭成员

LX,男孩,2010年出生,今年6岁,身体状况良好,据2015年体检可知,身高115,体重45KG,均属正常发展。

(二 )家庭基本情况

1.家庭成员

爸爸、妈妈、LX一家三口人单独生活,平时放假待在奶奶家。

2.家庭环境

物质条件较好。

二.不适应集体环境的诊断

对于幼儿来说,集体活动是他们亲社会行为 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幼儿学会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集体活动中会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树立自我成长意识,更是帮助幼儿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正常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达到社会化的一个初始阶段1。

根据切斯提出的儿童气质类型的9项指标,LX属于“迟缓的孩子”,这一类孩子通常约占15%,他们通常是安静的退缩,对新事物适应迟缓。如果坚持和他积极的接触,他们会逐渐产生良好的反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刺激缓慢的发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

LX是一名6岁的男孩 ,不说话,不玩,最喜好的事情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面对这样一种状况,采用观察记录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发现:

(1)晨间活动不玩,趴在桌子上,叫他去玩,他也不说话,一个人坐在那里。

(2)入厕喝水需要人反复去叫,如果没有人叫他。他就静静的坐着。

(3)集体活动从来不主动参加,即使叫他来参加,也是站着不动一下。

(4)排练节目的时候一动不动,其他小朋友练得兴致勃勃,玩的很开心,但是他無动于衷。

三.原因分析

LX这样不愿意和他人接触,不愿意和其他幼儿交流游戏主要来自于内心世界比较孤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他人沟通,担心会受到嘲笑。

四.教育策略

性格不健全,必然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针对LX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一些比较适合他的方式对他的情况进行了疏通。下面会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关于怎样去正确引导这样的幼儿的方法:

(一).合理并适时的交流,并及时给与肯定

这样的幼儿本身在交流上是存在言语迟缓的状态,这里的言语包括接受和发出,接受又包含感知和理解。合理适时的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加快言语方面的发展,会帮助幼儿逐步向积极说话发展,语词、语句也会大幅度提高。经常做交流互动可以提升幼儿对交流的兴趣,喜欢上交流,其次还会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发音上面的弱点,及时去调整,在交流的同时并给与适时的肯定,在这种有意识的交流互动中,幼儿会慢慢建立自信,找到发音说话的乐趣,也会逐渐敞开心扉,愿意和其他伙伴谈话。LX 本身是属于“迟缓型”的幼儿,不是不交流,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所以合理适时的引导他去说话,是帮助幼儿打开言语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游戏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没有孩子不喜欢游戏,不喜欢玩,游戏是适应幼儿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思维和想象也会有所提高,他们的独立活动就增强,对活动也会产生兴趣,他们有活动的需要,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操作物体的需要以及反复练习的需要,游戏由此就发生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物体,有动作、有活动,幼儿的大脑会得到锻炼,随之的言语能力也会增强。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是社会时代的代表,通过游戏,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并不断创造、想象,逐步接近生活,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愉悦。观察发现,LX 在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有人愿意陪着他,他也会去玩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因此游戏是会打开一个幼儿的内心世界的。

(三).榜样示范

幼儿在集体中生活,身边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玩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能给自己正能量的玩伴是幼儿在集体中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每一个集体中都会有那样一些事事都做的很好,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强的幼儿,选择这样的幼儿和LX作为伙伴会帮助像LX一样的孩子树立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感,培养自我向上的内心。

五.启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的LX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与人交往不再胆怯,愿意说,愿意笑,能够和其他幼儿良好的沟通并进行游戏,也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作为榜样来给大家学习。“六一”活动时可以和大家一起表演节目,我感到狠欣慰。说明对他实施的策略是有效果的。总之,为了幼儿能够健康成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对这些幼儿倍加关心,积极对待,正确引导。

幼儿的心理是存在很多奥妙的,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性格中的,他们是“特殊”的幼儿,但绝不是真的特殊的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的美,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靓丽。只要方法正确,每一名幼儿都是最美的太阳。

我想说:幼儿教师是幼儿未来路上的第一位带领人,都说肩上的重任很大,但只要用心做,只要好好做,都会做的很好,我希望我们国家未来的教育是走在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篇4

通过对留守儿童罗涛的个案研究,我发现罗涛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为了生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能靠爷爷奶奶照顾,平时老人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去外地打工要隔年才回家一趟,使孩子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为此,我对该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且马虎,邋遢。重要的是还有撒谎,爱欺负同学,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别的同学都不爱接近他,属于典型的“问题型”留守儿童。

二、亲情的缺失: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缺少关心,不闻不问,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形成了孩子自卑,沮丧,自暴自弃的个性,同时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没有从小养成。

三、生活的贫困:

本身家庭条件不算太好,虽然其父母在外打工,当年工资不高,祖父祖母已是古稀之年,已丧失劳动能力,因此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平

时孩子的衣物也较少,看到别人的好东西时想占为己有,控制不住就找借口欺负同学,拿别人的东西。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关怀: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我主动和他交流,同时积极跟他父母沟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特别的关爱,并提出好的事例,来激励他。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丘单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级讲故事比赛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并让全班同学为他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丘居单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通过努力,最大程度上消除了隔代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人虽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五、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1,通过一学期的引导,鼓励,丘单现在已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知道要先完成作业才能去玩,作业也比以前干净了,每次值日也能认真完成了,具有了一定的责任心。

2,已能控制自己,不再欺负同学,拿别人的东西,知道那是不文明的行为,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还知道主动去帮助,和同学打成了一片。3,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检测数学,语文均在80分以上。

六、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爱”的力量

从丘单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篇5

来访者基本情况:某女孩,7岁,好虚荣,要求高、追求完美;作业慢,成绩不良;关注人际交往,但交往易受挫,感到孤独,善于在成人间周旋。

和该女孩有了三次面询的机会,每次都会说很正面的话题,很少说负面的东西,经与家长核实,有许多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孩子似乎在讨好咨询员。孩子反映从来没有人如此平等地、耐心地与她交流过,有强烈的与人交流的欲望。为自己在学校没有一个朋友而苦恼,学校里的小朋友都不愿搭理她。经了解,该女孩总是用指责的口气和别人说话,对人要求高,总也看不惯别人,对人指指点点。

据其家人说,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不满意自己写的字,写了檫,檫了写,作业就慢了。觉得自己能做好某事,但是做不到,就对自己极没信心。

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较复杂,父母在她4、5岁时离婚,孩子和妈妈生活。妈妈自己闯荡,办起公司。妈妈由于在公司当领导,回家后角色转换不到位,常会以对待下属的口气和女儿说话,对女儿的要求也较高,很少与她平等对话。妈妈事业有成,在孩子心目中妈妈很令其敬佩,孩子对妈妈崇敬多于爱。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照顾不周,培养孩子的高贵气质,经常带孩子出入各高级、豪华场所。母亲后再婚,新父亲对孩子喜爱有加,尽量满足孩子,但在学习上要求很高,极严厉,由此与妈妈经常有分歧,而当孩子的面争吵。

孩子经常去爷爷家、外婆家,亲人对孩子都是关爱有加,但不觉中长辈们会对孩子父母的离异加以评论,或多有埋怨。

问题分析

1.家庭氛围和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案例中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太过于复杂,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同时由于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失给孩子性格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理方面的不平衡。案例中,孩子一会儿生活在爷爷家,一会儿生活在妈妈家,一会儿父母不住在一起了(离婚了),一会儿妈妈又有了新爸爸,家庭的不断变化,孩子无法理解,使得她感觉不安,惟恐那天再发生变化。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学会了察颜观色,讨好每个大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最在他们面前尽力表现自己,说别人爱听的话。

2.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案例中,本来由于父母离婚再婚,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加上养父与母亲教育方式不一致,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同时孩子常会去外婆家或爷爷家,不同的家长又有着

不同的教养方式,有严有松,有理性有感性。最终使得孩子失去了明确的行为标准。尤其是母亲,由于自己的成功,提升了对孩子的期望。在家中用一种家长式的管理对待孩子,和孩子没有平等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到这做到那,孩子想达到母亲的要求,但又力不从心,多次的挫败使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自信。从而使同时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反映。

3.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篇6

【摘要】0—6岁是儿童语言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及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早期干预。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在亲子班的康复观察、实践,总结出几点影响该听障儿童 康复的主要因素:1)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对聋儿康复起重要作用。2)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康复起重要作用。3)在康复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康复计划做调整。

【关键词】最佳时期 聋儿 良好习惯 1前言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3万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致聋。同时,由于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没有开展早期干预,使孩子错过了说话的最佳时期,结果使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变成了与正常人无法交流的实实在在的“哑”人,同时,导致了语言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甚至思维的掌握和发展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可以补偿这一论断,进一步证明了器官的用进废退学说,并且关键期的理论在聋儿语训工作中得到印证。从言语交际过程看,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是帮助听障儿童重建有声语言系统,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获得言语能力,修复因听力障碍而脱节的语言链。

亲子班是2-3岁得听障儿童及家长一起接受训练的一种康复形式,家长在老师对听障儿童进行单独训练时在旁边辅助。研究对象在亲自班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唇、舌训练,听觉能力训练和呼吸训练。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聋儿,所以就以他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经验,给自己以后的康复教学工作做好的参考。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情况

×××,男,2008年出生于农村,导致听力障碍原因不明。2011年4月份进入临汾市聋儿语训部亲子班接受训练。入班时只右耳佩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佳。之前没有接受任何的康复训练。

据了解,他的父母及祖辈均无听力障碍,出生后跟着奶奶,主要语言为当地方言,而且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2.1.2 研究对象初步评估 医学评估:右耳纯音测听图

言语评估:由于孩子刚佩戴助听器时间不长而且长期接触的是方言,无法进行正常的评估,只好根据家长的介绍,了解到他会说简单的词语,比如奶奶,爸爸,妈妈等,但说话时发现音调高,即有假音。2.1.3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对研究对象在训练课和课余期间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访谈法 针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评估情况等等)在入班时向家长询问。2.2 研究过程

2.2.1 唇、舌训练过程

舌部是至关重要的发音器官,对其进行刺激和锻炼,提高其舌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其发音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单纯的口舌操是一项枯燥的训练内容,所以将唇、舌训练安排在吃零食和刷果酱的活动中,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每天坚持,锻炼他的舌肌肌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的唇、舌肌肌力和灵活性都有提高。2.2.2 听觉能力训练

听觉能力分为听觉察知、听觉识别、听觉分辨和听觉理解。听觉能力训练是分两个时间段训练的,第一个时间段是训练课的开始,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法,是让其在音乐里做出不同的动作;第二个时间段采用的是个别化训练,是通过听不同频率的乐器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包括耐心等待,同时也可以初步评估助听器补偿效果。如果不是最佳补偿,也可以提供数据以便调试助听器。2.2.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比如比赛吹蜡烛,吹纸裙,吹泡泡等活动。也是采用集体教学法和个别化训练。首先是老师演示,之后让孩子一个一个来训练,然后是每个人拿一个玩教具并且家长在身边帮助孩子一起训练。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记录

唇舌能项目 唇能力 舌能 舌肌肌力提高,舌灵活性提高

圆展唇灵活,唇肌肌力提高

聋儿表现

力 力 听听觉觉察知 任何频率打击乐器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耐心等待

能力 能辨别跨度较大的乐器声和言语声,还能辨别出同韵母的双音节、三音节简单词。就他会的包括人物类、身体类、听觉动物类、水果类等日常用词老师在背后给声时,他能正确辨别 地重复,但有些发音不是很准确

听觉较察知和辨别差,对具体的物体能识别,但对图片上的物识别 体识别能力较差

听觉理解能力差,只是单纯的重复,比如叫他的名字时,他的理解 不是“唉”而是先重复他的名字,然后才是“唉”

呼吸能呼吸方式正确了,吹蜡烛是发出的不再是“啊卟„啊卟„”气流 的声音,而是“呼„„”

力 气息 不是能很好的控制气息 3.2 结果分析

在这一段时间的训练过程中,训练课上老师做演示时,孩子的奶奶会让他认真看,有时他的注意力分散,奶奶会严厉的批评,这使得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能耐心的看完老师的演示,所以在听觉训练时老师无需给予很多引导,他就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老师也是尽量在孩子的集中注意的时间里把演示做的简单、有趣,让孩子和家长容易理解;同时也说明做这项训练的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家长做训练。在对他做个别训练时,他的奶奶在旁边认真看老师做训练的手法和技巧,回家奶奶就课堂上的内容重复给孩子做,若有什么疑问,孩子的奶奶会在下堂课及时问老师,与老师交流。老师也会根据他奶奶提供的情况对他的康复效果做评估,并及时对他的康复计划做相应的调整。结论与体会

经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他的语音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的全部语音音调,虽然发不准的语音有一些,但那都是受幼儿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的条件所限。他已经具备学会全部母语语音的心理能力。达到了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时期。

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听障儿童。在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几点体会: 早期干预是听障儿童康复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使更多的家长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在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和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康复中。家长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帮助,因为不是每个家长对听障儿童康复方面的知识都了解,有些家长甚至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听力障碍认为所有人都是健听人,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孩子,还要在课下教与家长康复的知识,以便家长在其他时间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好的康复。在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习惯对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让儿童的发展缓慢。听障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那他就不能认真看完老师的教学演示,也不能在做训练时很好的配合老师,这样就得不到好的康复效果,甚至康复效果为零。康复过程中老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制定好的康复计划,要根据聋儿的康复效果及时地调整康复计划,以做到最适合该聋儿的最佳康复。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老师要做到对每一名聋儿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分析,然后对他的康复计划做出及时正确的调整。

现在他已经在做更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他的听觉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他的左耳也佩戴了助听器,这对他的康复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老师根据他的评估结果开始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听觉语言康复的训练,使其更快地学会听话、说话,能流畅地人交流。

当然,他并不是在康复过程中一切顺利,尽如人心的,他也有理解不当的地方,如:每天来了老师都会叫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叫到他时,他的回答是“他,唉”,而不是“唉”简单的答应,因为在他还不会开口回答时,老师在叫他的名字后就会“唉”,这说明他存在对语言的理解欠缺的问题,现在在语言模仿的阶段。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残障的原因使其在发展上尤其在早期发展上,既有所有儿童的共性,又有其特点,或者说,听障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既有所有儿童的一般需要,又要有自己独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全礼.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第1版

[2] 吴月芹.从言语过程反观聋童听力语言康复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篇7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就开始与父母交往互动, 与身边的环境互相影响。人们常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有着意义深远又不可替代的影响。笔者在反思自身教学工作的同时, 经常去设想家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究竟在怎样影响儿童的各种行为。因此, 笔者决定就地取材, 在教过的学生里选两位最具典型性的儿童, 通过调查研究来探索他们的家庭环境对各自学习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界定

家庭环境, 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 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 甚至终身的。家庭环境又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 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软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 是人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温床”。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功能等对亲子关系、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三、被研究者的故事

1、被研究者的基本情况

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名字均由字母代替。

S1, 男, 13岁, 初中二年级学生, 现就读于某重点初中。S1的父母均为大学教师, 父亲在外地工作, 父母常年分居两地。S1为家中独子, 平时跟母亲单独在一起生活。

S2, 女, 13岁, 初中一年级学生, 现就读于某重点中学。S2的父母为同一个单位的公务员。S2为家中独女, 平时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笔者采用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对这两个家庭分别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在调查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作为深入分析家庭环境和学习行为关系的依据。

2、家庭环境对S1和S2学习行为的影响分析

笔者将从家庭环境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分别描述和分析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硬环境方面来说, 首先是S1的家庭结构。尽管不是单亲家庭, 但因父亲常年不在家, S1受到的教育都是来自母亲单方面的。笔者认为, 儿童要受来自父性和母性双方面的教育和爱, 才会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地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S1学习上出现了问题, 母亲不能及时地发现、提醒、督促他改正, 而且没有父亲协助教育, S1缺乏纪律感和约束感, 自然就影响到了不良学习行为的纠正。

其次S1的家庭资源配置。S1的家位于一个年代已久的小区, 紧邻马路, 平日里噪音比较大, S1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了影响后很难再收心回来。S1的家中杂物堆积、凌乱不堪, 他习惯了凌乱和无秩序, 养成了不遵守秩序的习惯, 这种习惯迁移到学习行为上, 就表现为凡事不按照程序来, 学习没有计划, 如“无头苍蝇”般东碰西撞, 找不到方向, 学习用品杂乱无章, 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找需要用的物品。另外, 他的书桌上和书包里堆满了各种“没有营养”的课外书, 每当坐到书桌前的时候,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外表光鲜亮丽的课外书, 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正常进行。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S1的父母的文化水平都较高, 其母是大学教师, 每天奔波着上班, 下班后还要操持家务, 抽时间做上班期间没有完成的学术研究, 她非常清楚要对S1多加管教, 纠正其不良的学习行为, 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工作上的很多事已经让她焦头烂额了, 对S1的管教就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下面笔者从同样重要的软环境来分析。

家庭成员的关系。首先S1父母的关系, S1父母的关系极其一般, 父母关系和睦、感情深厚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正面的影响, 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正面向上的人生观, 从而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学习。父母的教养方式方面, S1的母亲对S1虽然十分疼爱, 但她的教养方式比较简单粗暴, 基本上不讲究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 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还会影响母子之间的感情。而S1早已对这种教养方式产生了“抗药性”。你的责备越重, 他的“抗药性”也会不断升级。笔者认为儿童的学习行为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互影响的。

而S2的家庭环境与S1的家庭环境有着许多不同。首先从硬环境中的家庭结构来着手。S2的家庭结构较为理想。父母都能在教育女儿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自严父慈母的双方教育, 使S2从幼年起就得到了足够的环境刺激和情感反馈, 养成了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母亲在S2学习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自不必多说, S2的家庭里也没有存在当下很普遍的父教缺失的问题。父亲只要工作不忙, 就会抽出时间来陪她进行体育锻炼, 或者是督促、辅导她学习。并且S2的父亲是一个勤奋认真、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言传身教在有形无形中都影响到了S2的性格形成, 从而影响到她的习惯, 她把这些习惯运用到学习上, 正面地影响了学习行为。

从家庭的资源配置方面来说, S2家的软硬件条件都较好。S2一家居住的小区设施完备、环境优雅, 小区居民的素质都较高, 平时不会受到生活噪音的污染, 这给S2提供了一个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她在日常学习中不会像上文中提到的S1那样总被打扰, 而是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小区的居民都是S2父母多年的同事, 彼此都很熟悉, 他们也经常会谈论自己子女的学习状况, 交流教育心得。回家后父母就会把别人家孩子的信息传递给S2, 这对S2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刺激和激励, 使她更加坚定地形成了成为父母的骄傲, 为父母争光的远景的间接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又对S2的学习行为起到了监督、引导和调整的作用。S2家里的学习氛围也比较浓厚, 家里面有很多藏书, 父母闲来无事都会读书看报, S2自然也就去看书学习了, 丰富的藏书让S2求知若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她读了许多书, 对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S2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她的书本文具总是摆放的井然有序, 在用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 整个学习过程衔接就很紧密, 不会因为途中找东找西而耽误时间, 打断学习思路, 影响学习效果。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方面, S2的父母文化水平都较高, 都受过很好的教育, 不仅能给S2提供温暖、理解和情感支持, 也能在学习上对她进行指导。他们明确地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尽力为S2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他们自己有着极其丰富的学习经验, 能够对S2的学习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监控, 鼓励其正确地学习行为, 纠正其不良的学习行为。父母给儿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 父母言谈举止间都透着浓浓的书卷气, S2耳濡目染, 视拥有渊博的知识为荣, 不必父母多说就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S2父母均为公务员, 上下班时间较固定, 生活作息较规律, S2在父母的影响下, 生活作息也极其规律。这种好习惯也迁移到了学习行为上, S2几乎不用大人督促就会主动去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也从来不拖拉。另外因为工作时间有规律, 其父母就有很多时间陪伴S2, 指导她学习, 陪她上补习班, 和她讨论学习方法的问题等等。有父母和自己一起学习, 对于儿童来说, 不仅心理上得到重视和满足, 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因为有权威的监督, 更加认真细致、避免出错。

从家庭成员关系方面来分析。S2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 两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在这样的父母关系的影响下, S2自信乐观, 充满爱心, 对待事物态度积极向上, 在学习上态度端正, 迎难而上, 不轻易放弃。S2和父母之间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 父母在爱护S2的前提下明确地提出其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S2也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提出对父母的不甚满意之处, 父母都能欣然接受并能改正。这样民主平等的关系, 让S2可以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 自由自主地成长、发展, 使其在学习上也比较自主、大胆, 不懂就问、敢于探索。

从父母的教养方式来分析。笔者通过观察发现S2的父母所采用的教养方式还是比较理想的。表面上看, S2的父母任其自由学习发展, 但其实他们在紧要关头恰当地掌着舵, 引导着S2正确学习行为的进行。他们从不打骂S2, 给予她足够的信任、温暖和关爱, 但当S2在学习上犯了原则性错误时他们也不会放任自流, 而是采取了必要的惩罚手段, 阻止其不良学习行为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他们从S2小时候开始就注重培养她多方面的能力, 带她学钢琴、乒乓球、游泳、围棋等等, 多样化的学习造就了S2的多才多艺, 并且她学习许多新事物, 自然遇到过许多困难, 攻克过许多个难关。这样, 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她不会害怕气馁, 而是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策略, 使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这种民主、宽容、严格、多样化并存的教养方式, 培养了S2出色的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家庭是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里的各因素都对儿童各种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就包括儿童的学习行为。笔者对研究对象S1和S2进行了较久的观察和多次访谈, 发现他们的家庭环境大不一样, 学习行为也大不一样。从笔者对他们的家庭环境的描述和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起着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而较差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起着负面的误导和阻碍作用。S1的家庭环境从很多方面来说都不是很理想——家周边噪音过大, 家里凌乱不堪, 父教缺失, 母教简单粗暴等等。这些都造成了S1在学习的时候容易被打扰, 学习行为不连贯、容易中断, 思维发散, 注意力不集中, 厌学、上进心不强烈等等学习行为问题。S2在此种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学习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 勤学好问、上进心较强等等。因此, 通过本篇论文得出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有着消极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 儿童的饮食起居、行为举止、喜怒哀乐无不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的社会化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家庭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行为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往往能够影响人一生。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学习行为,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卫根泉.论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 2005 (4) .

[2]刘佩.社会学视角下的亲子互动和学龄儿童学习行为问题[J].科教文汇, 2008 (2) .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 多动症 攻击性 矫正 个案

前言:

攻击性行为是多动症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并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行为。矫正攻击性行为是培智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文:

我校培智三年级有名多动症患儿,具有比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常推打其他同学,抢别人的玩具,破坏教室公物等,让家长、老师、同学都感到头疼不已。我通过系统的行为矫正策略,试图矫正其攻击性行为,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 个案背景

(一)基本情况:彬彬(化名),9岁,2002年出生在成都市。孕期检出胎儿发育不良,出生九个月时检出脑受损,2岁时确诊患多动症(ADHD)。多动,冲动,一刻不停。由父母、爷爷奶奶共同带养。

(二)行为表现:

1、犯了错误,受到批评马上承认错误,也可以准确说出犯了什么错误。但是很快又再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2、故意满地乱扔玩具、或者将玩具扔在水里、偷偷从后面攻击其他小朋友、抢夺小朋友的玩具。攻击行为常常是突然出现,让他人防不胜防。

3、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推打了其他小朋友,受到老师的批评后,他反而开始大发脾气,扔东西、推倒桌子,大声哭闹。

二 攻击性行为成因

1、个体因素。彬彬属于典型多动症,中神经功能失调明显,所以神经兴奋与抑制难控制,自控力差;而且由于能力限制,孩子习得的休闲娱乐方式也较少,常常不知道该干什么,无聊催生了许多突发性攻击行为。

2、暴力电视的影响。彬彬的多动症搞得家长筋疲力尽,但他一看电视就可以安静两三个小时。家长为了减轻照看压力,常不加选择的给他看动画片。彬彬喜欢看一些有打斗场面的动画片,高频度高转换的打斗画面极易吸引彬彬,他还常以打斗中的人物自居,而当他自居时,已习得了影视中人物的攻击行为,转而施加给别人。

3、环境因素。

彬彬由于多动、智障、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其他小朋友不喜欢他,他在班上和社区里面基本没有什么朋友。。他不太懂得主动找别人玩的正确方式是什么,于是常常用攻击、打斗等方式来和别人“玩”、引起他人的关注。

另外,彬彬的家长对孩子较为溺爱,特别是妈妈和爷爷奶奶。当彬彬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没有掌握科学的干预方法,多数时间家长的反应是躲避或把他需要的物品给他,让他得到满足,而在这过程中其攻击行为得到了强化。

三、矫正过程:

(一)目标行为界定:推打他人身体;抢他人物品;乱扔公共玩具以取乐。

(二)基线:通过一周观察统计,目前攻击性行为平均为每天4次。

(三)目标确定:逐步减小攻击性行为频率,降至平均每天0.5次。

(四)矫正周期:三个月。

(五)矫正方法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养观的策略。彬彬的家庭教养观不太正确,老师通过和家长深度沟通,告知行为矫正的目标、方法、注意事项,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努力。特别是不再为了省事给孩子看没有筛选过的暴力动画片,不再领孩子吃容易引起兴奋的快餐、饮料等,不再惯养孩子,不再无形中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等。

2、替代行為法。在课间或者是空旷地方,个案比较闲暇的时候,攻击行为频率增加,在彬彬专心做事时攻击他人的行为很少出现。因此老师通过替代行为法预防彬彬出现攻击性行为,例如当他有空闲时,交给他一些休闲娱乐的方式,组织小朋友和他一起运动、游戏,交给他和小朋友正确相处的方法,让良好的行为替代其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

3、消退法与暂时隔离法。当彬彬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为避免强化其攻击性行为(其攻击性行为获得关注),老师会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同时,老师会采用暂时隔离法,将其带至一安静、无有效刺激物的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

4、代币制。事先和彬彬约好,只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出现帮助同学、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就可获得一个五角星,当五角星攒到一定数量时,就奖励给他最喜欢的玩具玩一定的时间。

四 矫正效果

通过三个月的干预,彬彬的攻击性行为频率由干预前的每天4次下降至现在的平均每天1次。彬彬还学会了用语言向同学打招呼,想要同学的玩具时不再是攻击、抢夺,而是礼貌的问: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同伴关系得到显著改善。

五 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明确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行为矫正取得成功的首要之务。不同原因导致的攻击性行为,其矫正策略也应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减少负面强化,提供正面强化。

2、取得家庭的正确配合,施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改变策略,对防止多动症形成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是十分有效的。本案例中,由于父母对矫正计划的理解与支持,不再给孩子看暴力电视,不再一味惯养孩子,形成了有效的家校合力,使得干预效果较好。

3、交给多动症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对预防攻击性行为十分有效。在本案中,可以明显看出,多动症孩子精力十分充沛,由于智力问题限制,未能习得足够的休闲娱乐方式打发闲暇时间。又由于自身攻击性、抢夺性行为,使得人际关系较差,伙伴关系紧张,没有什么朋友,孩子自然会觉得无聊和孤独,而无聊和孤独必然会催生很多攻击性行为。

4、教给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对于预防攻击性行为出现十分重要。对于矫正效果比预期效果差,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是个案的奶奶对孩子十分溺爱,行动上总是不自觉惯纵孩子,导致行为矫正的效果打了折扣;二是多动症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差,不会安排闲暇时间。我们虽然尽量教给个案休闲的方式,但由于智力限制,没有老师的提醒和带领,个案闲暇时间仍不知该做什么。当他觉得无事可做时,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频率增加的情况。这也提醒了老师和家长,应该教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孩子从自我照顾开始,逐步培养自我决定、自我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参考文献:

1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2 苏林雁.多动症儿童的科学教养—写给多动症儿童的父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上一篇:控辍保学工作自检报告下一篇:扎实开展四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