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ios需要什么基础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ios需要什么基础

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编辑学

编者按:本刊2005年第2期刊登了任定华、杨忠民先生批评阙道隆先生《编辑学理论纲要》的文章,题目为《编辑学理论的构建应具有科学的、严密的知识体系》,对编辑学理论应包括哪些内容、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界定、编辑学的学科性质、编辑与文化的关系、编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为回应,阙先生撰写了《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编辑学》一文,进一步阐述了他对编辑学的学科建设的一些想法。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深化我们对编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

《中国编辑》2005年第2期发表了两位先生全面批评拙文《编辑学理论纲要》的文章(下面分别简称《纲要》和批评文章),其中谈到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是《纲要》的缺陷和遗憾,两位先生坦率地提出来,我衷心欢迎和感谢!有些问题属于学术争鸣问题,可以从容研究思考,不必急于统一。有些问题则涉及编辑学的研究方向和基本原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因为批评文章的观点多依据第一作者的《编辑学导论》(下面简称《导论》),我在下面谈意见时,难免要涉及《导论》的一些观点。

一、编辑学研究什么

独有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前提和建立学科体系的基础,因此研究对象问题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讨论热点,提出了过程论、关系论、规律论等多种观点。1995年出版的《书籍编辑学概论》(我与徐柏容、林穗芳合著)对讨论情况作过梳理和分析,认为各家的观点虽然有分歧,也有共同点。共同点就是“编辑活动”,他们都是从编辑活动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因而可以把编辑活动作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由于编辑活动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上述意见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我们在《纲要》中即以编辑活动为核心概念,构建编辑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批评文章对以编辑活动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提出质疑。文中说:编辑是动词,编辑活动成了活动的活动,逻辑上说不通。编辑若作名词解,即编者的活动,编者又围绕什么事物在活动?为什么活动?又说:活动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一般性与普遍意义,怎能把编辑活动当作编辑学“独有”的活动呢?

编辑活动和创作活动、科研活动一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知道前面的编辑修饰后面的活动,说明活动的性质;不会像批评文章说的那样,理解为“活动的活动”。但我还是愿意稍微说几句。编辑活动又称编辑劳动或编辑工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个别的、偶然发生的,而是普遍存在于它产生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传播媒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发展变化的历史性、规律性,是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编辑学就是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实《导论》中也说过:“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和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见《导论》第95页),显然是把编辑现象和编辑活动作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至于编辑活动何以成为编辑学独有研究对象的质疑,是不难解答的。虽然活动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一般性与普遍意义,但编辑活动对编辑学来说则具有特殊性,研究编辑活动可以使编辑学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编辑学不研究编辑活动,应该研究什么呢?批评文章说:“编辑学是研究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的发生、发展和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这个定义的文字表述还有需要推敲之处。例如,“知识有序化”的说法有悖事理,难道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能成为知识吗?有序化的工作首先是作者做的,上面的说法抹杀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又如,说“研究信息、知识有序化、媒体化与社会化的发生、发展和运动”,有重叠雷同之感,发生、发展即运动,没有发生、发展,何来运动呢?再如,说研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似嫌片面,难道编辑学只研究基本的理论、原理、方法,其他非基本的理论、原理、方法要不要研究呢?这个定义的主要问题还不是文字逻辑问题,而是以信息、知识的有序化、媒体化、社会化为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无限扩大了,编辑学丧失了自己的立足点和根基,成为漂浮在天上的编辑学。

诚然,在文化产品(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总过程中,编辑活动一头连接文化产品的生产,一头连接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消费,成为联系作者和读者、文化产品的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现代编辑过程也已向前后延伸,编辑人员要关心、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复制、销售各环节的工作。但编辑活动仍然是这一总过程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而不是整体。它的基本任务仍然是策划、组织、选择和加工作者的作品,为作品复制提供合格的文本,为读者、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编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文化传播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编辑活动的性质、任务、规律、原理和方法技能,为指导编辑实践和培训编辑人才服务。

批评文章说的编辑学则是将信息、知识传播过程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视为信息、知识传播过程的整体,把信息、知识、语言符号、物质媒体、传播和编者一起,都作为编辑要素(唯独没有作者和读者)。这样,编辑学就与信息科学、语言学、传播学、印刷学、营销学、管理学等许多学科混同起来,编辑自身的学问反而被湮没了。下面,我试举例说明。

语言是编辑活动产生的条件,在编辑活动中要遵守语言规律和语言规范。编辑学要分析作品和文本中出现违反语言规范的原因和规律,提出克服错误的措施和办法。但研究语言规律、制订语言规范,是语言学的任务,不是编辑学能够承担的。至于各种技术规范,有一部分是约定俗成的,有一部分是国家颁布或世界通用的标准,并非编辑学的创造。《导论》谈语言问题的有关章节,内容多半是语言学的一般知识,有编辑特色的内容并不多。

传播媒介与编辑活动确有密切联系。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对编辑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工作环节都产生直接影响。部门编辑学首先是按传播媒介划分的,编辑学要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编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在现代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要了解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的制作知识,但编辑学的主要任务仍然不是研究物质载体制作的技术、材料、工艺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强的专业性,是专门的学问。《导论》中的“编辑系统印制”,实际上是出版印刷的研究课题,其内容与印刷学并无二致。

《导论》谈编辑信息、编辑传播、编辑系统管理等章节的内容,也多半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或者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论证,结合编辑实际作深入研究的内容不多,读者看了可能仍然不得要领。

批评文章反对以编辑活动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而代之以信息、知识的有序化、媒体化、社会化,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编辑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加上“编辑”二字之后,都纳入编辑学的知识体系。这样,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庞杂的、模糊的,实际上并无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后面还要谈到这个问题);编辑学也就成为各种学科知识的拼凑和大杂烩,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二、为什么研究编辑学

编辑学是基础科学还是应用科学,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学界对这些问题也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刘杲同志根据讨论情况发表过系统的意见。1995年9月,全国编辑学理论研讨会在四川举行。他在致与会者的信中提出:“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编辑学研究要面对现实,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对很多同志来讲,从研究图书编辑学入手,条件比较成熟,以此为突破口,向外向内扩展深入,可以形成揭示编辑活动一般规律的普通编辑学。”与会同志就他信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共识。多数同志认为,编辑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科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指导编辑实践和编辑队伍建设服务。应用科学包括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将编辑学定位为应用科学,并不是轻视和否定理论;相反,是重视学科理论建设,形成比较成熟的编辑学理论体系。

1996年,刘杲同志在《〈中国编辑研究〉发刊词》中对编辑学的性质进一步作了阐述。他说:“现在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是,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它不是一门基础理论,也不仅仅限于应用技术。编辑学包括编辑理论与编辑技术。”“认识来源于实践,编辑学也不例外。它只能是编辑实践经验的概括,又用以指导编辑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1999年,他在《我们的追求:编辑学》一文中重申了以上意见。

刘杲同志的上述意见是吸取众多研究者的意见后提出的。笔者也同意这些意见,因此在《纲要》中提出: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不属于基础科学。批评文章对应用科学的说法提出批评,认为“应用科学反映不了编辑学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特征”,并反问道:“有人说,编辑学的构建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这种提法不是与‘应用科学’自相矛盾吗?”应该说,这个意见还是比较简略含蓄的,要了解批评者的全部意见,还需要看看《导论》。《导论》第118—119页有一小节,题目就叫《编辑学是实用科学吗?》作者在这一小节中说:“把编辑学的学科性质局限于应用科学的说法,在理论上是不通的,对编辑学研究实践是有害的。”“在考察、研究、探索编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时,往往把编辑实践中的方针、政策、任务当作学科学术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注重学科构建科学原则的探讨。编辑实践中的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传播目标任务服务的,而编辑学学科的科学原则是为指导编辑学理论大厦构建的客观标准与学术依据。”又说:“我国目前在编辑学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很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经验性的缩小的倾向”,“另一种则是主观性的扩大倾向”。“这两种倾向都具有主观性、表面性与片面性的表现,特别是缩小的经验性倾向是我国目前编辑学构建中的主要危险。”

上述批评的要点有三,其正确性都值得商榷。

其一,应用科学的说法“在理论上是不通的”。我以为应用科学的说法在理论上是通的,《导论》不就说通了吗!《导论》的总论中说:“从一门科学与专业结构整体上考察,大体上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大类别。”基础科学“与社会实践关系具有间接性,为生产和社会服务需要经过中介环节才能实现”,“应用科学是社会、生产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研究方向具体而明确,与社会及生产比较接近”(见《导论》第114页)。我们说编辑学是应用科学,也是因为它与编辑实践联系紧密,有明确而具体的应用目标,这与《导论》说的没有什么原则区别。当然,《导论》中也说过,它们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否模糊到提应用科学“在理论上是不通”的程度了呢?现在不是仍然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吗?

其二,应用科学的说法“对编辑学研究实践是有害的”。这种批评令我感到诧异。研究编辑学不为指导编辑实践服务,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岂不成了无对象、无目的的研究?至于学科构建原则,我以为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离开这一基本原则,其他原则说得再多,也是无的放矢,为理论而理论。二十多年来,许多研究者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辛勤耕耘,奋力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编辑学的诞生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导论》作者认为已出版的编辑学著作多数是经验总结、过程描述,真正有创见的“廖廖”(寥寥),这未免违背事实,有欠公允。

其三,“缩小的经验性倾向是我国目前编辑学构建中的主要危险”。狭隘的经验论是不好的。以感性的、局部的经验为满足,缺乏普遍的理性的认识,的确是危险的。但是,如果从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出发,找出其中固有的规律,那就不是狭隘的经验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把编辑学当作一门应用科学来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要把理论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坚实基础之上。从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中,找出编辑活动的规律,用以指导编辑实践和建立编辑学的理论体系,这怎么会成为编辑学构建中的主要危险呢?

批评文章还认为,编辑学构建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说法与“应用科学”自相矛盾。我想这是因为文章作者轻视应用研究,把应用研究看得太轻易了。实际上构建作为应用科学的编辑学还任重而道远。不仅编辑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编辑应用研究也留有大量空白。例如,音像编辑、电子网络编辑方面还缺乏系统的专著,能为编辑活动各环节工作提供具体指导的书还不多;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编辑学作出回答。有志于编辑学研究的同仁们应该同心协力,艰苦探索,逐步解决上面这些问题。只有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编辑学才能建立起完备的、成熟的学科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又要重视编辑学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并检验理论研究的成果;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如果认为应用研究妨害理论研究,或者认为应用研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要大家把注意力都转向理论研究,那么对学科建设和指导实践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批评文章反对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说法,提出编辑学属于横断学科的不同主张。文中说:“编辑学所反映的内容,已跨越、涵盖、渗透、交叉到各个科学领域”,“编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学、信息论、文化学、传播学、语言学、创造学、美学、数学、文献学、出版学、音像学、新闻学、心理学、写作学,甚至还有系统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软件科学,等等,它是当今学科内容最庞大、范围最广阔的一门横断学科。”且不说上面说的这些学科凌乱重叠,带有随意性,问题还在于从这些庞杂的学科群中,编辑学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对象?横断学科虽然横贯多个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但必须从中抽出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编辑学从上述学科中抽出的共同方面是什么呢?批评文章说是信息与知识。但信息首先是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呢,各门学科都要研究,只不过知识的门类不同罢了。这样作为“当今学科内容最庞大、范围最广阔”的横断学科的大编辑学也就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了。

编辑学的分类研究和综合研究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在现有条件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分类研究到综合研究,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普通编辑学应该以部门编辑学为基础,建立在部门编辑学分类研究提供的经验、事实和材料之上,不能脱离编辑实际,照抄照搬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撑门面。

《导论》介绍的大编辑学包括六个层级。第一层级包括理论、实用、历史、方法四大学科群。第二层级包括九门或更多的学科。第三层级涵盖的科学内容大体上有五大门类,这五大门类与编辑学交叉,有形成单独学科的可能性。第四层级是学科子层级的延伸与学科内容和物质媒体形态交叉形成的学科群。第五层级是学科内容与媒体形态学科之下的子层级。第六层级包括什么,《导论》说得不太清楚(以上内容见《导论》第131—139页)。这种构想的确十分宏伟壮观,但基础和现实性如何呢?其中少数学科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些学科刚刚有人着手研究,而大量的学科现在连一点影子也没有,都要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困难是相当大的,因而无所不包的、作为横断学科的大编辑学目前也很难建立起来。

三、能抹杀编辑活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属性吗

《纲要》的后记曾经说明:“《纲要》着重研究书籍、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编辑理论,不涉及广播影视编辑活动”。《纲要》重点研究的也可以说是出版媒介编辑活动。出版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出版业的根本目的就是繁荣文化,也只有文化繁荣,出版业才能健康发展。出版媒介编辑活动关注的首先是出版物的文化内容,传承文化是编辑活动的基本功能,也是编辑人员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基于以上认识,《纲要》从文化视角研究编辑活动,对编辑与文化的关系作了多角度的考察。

批评文章指责《纲要》使用文化一词多达三百余处,文化组合概念在100次以上。文中引用《辞海》的广义文化定义说: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不错的,不过《辞海》接着又说:文化的“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纲要》说的正是狭义的文化,即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现在中国和外国普遍使用这种含义的文化概念,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题目及其中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多样性”、“文化价值”等组合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组合概念,是通行的概念,不是《纲要》的发明创造,其含义读者是了解的,无需在《纲要》中给予界定。

批评文章说:“编辑与文化的关系是非直接的外部间接联系。”《导论》第122—123页说:“编辑与文化的关系是外在的功能关系,不是本质的内在联系。”我以为编辑与文化的关系除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关系以外,还有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编辑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环境、文化政策,对编辑活动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编辑的策划组织、选择优化、调控导向工作,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整合与重构,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编辑与文化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无法割断的。

编辑与文化的概念的确有大小之分,把它们混同起来是不对的,编辑学研究的也不是整个文化活动,而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但弄清它们的关系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确定编辑学的学科地位。《纲要》正是在分析编辑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编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它和文化传播学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是文化传播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正如批评文章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组合概念,《纲要》之所以使用这个概念,是科学研究的现状使然。据我了解的情况,什么是人文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包括什么,社会科学包括什么,目前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不仅各种代表性的工具书说法不同,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三卷本著作《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要趋势》也采取含糊的处理办法。该书列举11门学科: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前五种学科倾向于归入社会科学,后六种学科倾向于归入人文科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过一套“人文社会科学丛书”,包括经济学、历史学、美学、人类学等14门学科,作者均为知名学者。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说法,至少是这些学者认可的,不算《纲要》生编硬造。

批评文章多处指责说,《纲要》提出编辑学既属人文社会科学又属应用科学的二分法性质,违反学科属性唯一性的要求。我认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可以按不同标准作不同的划分。说编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按学科内容划分的。说编辑学属于应用科学,是按科研的层面和目标划分的。这是一种常见的学科划分,与“二分法性质”无关。

当然,批评文章主要不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是要抹杀编辑活动的文化属性,只能谈信息、知识,不能谈文化。文中说:“编导者传播于社会的是具体的信息、知识,不能说什么文化。”其实,在某些情况下知识和文化是同义词,文化也泛指一切知识,不过文化的内涵更广泛罢了。信息和文化则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传播文化也可以说是传播信息,传播有文化含量、有保留和积累价值的信息。信息比文化要广泛得多,传播信息的不仅有新闻出版部门,还有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我国除新闻出版总署之外,还设信息产业部,原因就在这里。

能不能抹杀编辑活动的文化属性呢?我想是不能的。编辑活动的基本任务是传承文化,编辑活动的价值也首先在于文化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因为传承文化是读者的根本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编者在社会和读者中的声誉、地位,是由他们传承文化的实绩决定的。文化是编辑活动的根基和命脉。而《导论》作者讳言编辑活动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功能,在谈编导者的神圣使命时,只字不提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不提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样,编辑活动就与国家和社会的根本要求脱节,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呢?

抹杀编辑活动的文化属性,必然抹杀编辑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论》明确提出,编辑学不是从属于意识形态的学科,认为“意识形态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把人类信息、知识编辑传播现象认识、抽象出的编辑学从属于哲学范畴,显然是不妥当的”(见《导论》第117页)。批评文章也说:“编辑研究对象是文、图、声、像、数据稿中的信息、知识,是具体鲜活生动的事物;而文化研究对象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上面的论述无非是告诉读者,信息、知识传播与意识形态无关。然而这种看法与编辑活动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纲要》曾这样说过:编辑活动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编辑组织和编辑人员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策划选题、取舍稿件,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科技知识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对科技成果的传播,不同阶级、集团仍然会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考虑,作出不同的决策。这些话是否说错了呢?我看是不错的,是为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现在仍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冲突尖锐复杂的当今世界,我们如果抹杀编辑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放弃政治把关、思想把关的责任,那才是真正危险的、有害的。

虽然我对批评文章的观点提出了上面一些质疑,我仍然希望文章作者能实现他们构建理论体系的宏伟计划。同时我也希望编辑学理论模式多样化,以便在多种理论模式的比较和相互吸收过程中,形成真正成熟的、得到大家公认的编辑学理论体系。我们不必急于统一各家的观点,以一种理论模式为判断标准,匆忙宣布其他理论模式是片面的、表面的、非科学的。如果那样做,倒真会阻碍编辑学的健康发展,对学科建设和指导实践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参考文献:

[1] 任定华,胡爱玲,郭西山.编辑学导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阙道隆

第2篇:JAVA学习需要什么基础

随着Java这种语言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从事开发的人员开始学习接触这门课程,那么,Java学习需要什么基础?Java刚刚入门应该接触哪些知识呢?Java入门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呢?

首先要说明的,JAVA有三个大的方向(J2se,J2me,J2ee),走不同的方向可能学的技术和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有所不同。我是搞web方向的(J2ee),我学Java除了以前一些简单的C语言语法外,没有太多的编程基础,我以前一直认为编程要有很强的数学和英语功底,现在看来这也不是必需,只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一些常见的计算机词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开发工作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其次,我想说下我的学习过程,我在网上下载了JAVA教学视频,将Java基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将上面的代码基本上跟着敲了一遍,然后我把Java基础的书看了一遍,一本书看完包括上面的习题大概做一遍差不多一个月。这时你对Java的语法和基本知识应该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了。

然后,再做一些小项目,跟着视频上的步骤做,最好能自己独立再写写,能写多少是多少。一般网上比较新的免费的项目库很不好找,因为项目库是需要实时更新以保证适合市场需要的,而它的升级和更新是需要钱的,所以去报一个培训中心利用它强大的项目库进行实战操作是个很好的选择。

操作一段时间之后,你对Java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就要开始选择你的发展方向了。我选择了J2ee,如果你也是想走这条路,你可以接着看关于J2ee的视频,先是html+Js+css,然后Jsp+serverlet,再看struts+spring+hibernate等一些框架。同时可以看一些大的培训机构的关于设计模式的视频,最好是IT牛人录制的,当然数据库也得学下,然后加上做项目的经验累积,半年就差不多可以出去工作了。

如果你做其他方向的话我不是很了解。再说下我个人的看法,J2me和J2se好像前景没J2ee好,不过我有同事是做android平台开发的,这个不需要J2ee的知识,你可以去买本android的看看,这个方向貌似很有前途,你应该也常听说android平台的手机,如果走这方向可以再学一下linux知识和c的知识,因为这个平台底层是这些,这也不是必要。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最后再说一句,学东西,最重要的是动手,只有动手做了才能深深的理解,牢牢的记住。

(PS:本文档由北大青鸟广安门收集自互联网,仅作分享之用。)

第3篇:学习电脑编程需要什么基础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如何学习编程。我觉得学习编程最重要的是入门,如果你入门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方法和思路,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对今后的编程工作是很有益处的。即使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也无所谓,因为它们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

我认为可以先学习一下pascal,这个语言比较严谨,适合初学者。pascal它被称为教学语言,结构严谨,不像C语言那么灵活,易于理解和学习。 然后可以继续学习C语言,这个语言比较灵活。有了pascal的基础,在进行C语言编程就不会因为C语言的灵活而有问题 。后面的就可以学习VC什么的了。

C语言的书推荐谭浩强的,比较好。

我当时学习pascal和C语言的时候是将书后的习题都做了一遍,感觉效果很好。

当然了,学习什么语言也要看你具体准备从事什么行业。例如你要进行嵌入式开发,C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是Windows开发,那么VC就不错。还有数据库方面的开发、网络开发等等。不同的语言适合不同的方面。要看自己的选择的,呵呵 。

还有很多人说自己的基础很差,甚至中学毕业什么的。其实这个并不重要,比较说英语,在计算机语言里所用到的单词量很少,而且都是常用词,经常使用就记住了。当然,如果你要看原文资料或者帮助的话,专业词汇比较多,不过在金山词霸的帮助下,经常看,也是没什么大的问题的。至于数学什么的,其实数学只是培养你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在初学编程的时候影响不是很大。况且,作为一个基础编程人员来说,上面还有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他们会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做好的,你只要按照文档写代码就OK了。不过,要上更上一步的话,其他基础知识就非常重要了,毕竟你不能写一辈子代码。

在你学习好C语言以后,个人建议好好学习一下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这两门对你的水平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软件工程,它能够使你按照科学的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对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只是一家之言,有不到之处,还望见谅!

第4篇:工业设计究竟需要学什么?

编辑:深圳白狐设计日期:2012-11-16

近段时间《北京青年》电视剧的热播,似乎突然一夜之间,大家都对“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工业设计在中国早已兴起,尤其近几年在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设计公司风起云涌,发展势头十足,学工业设计的大学生也迅猛增加。刚入大学接触这个专业的同学,或许还在迷茫,究竟社会中需要怎样的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需要学好哪些东西呢?

白狐设计公司在网上看到以下几条,认为很符合现在设计公司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要,希望能对各位学子有所启迪:

1.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2.2-D概念草图;

3.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4.材料与工艺;

5.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6.多学科的交流;

7.概念模型制作;

8.企业实习;

9.设计理论;

10.平面设计;

11.数理知识.;

12.工程技术;

13.认知与消费心理;

14.研究与信息处理;

15.市场营销实践;

16.艺术与设计史;

17.艺术与人文学;

18.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

19.人体测量与作业分析;

20.全尺寸模型制作;

21.工作样机制作;

22.展示样机制作;

23.机械制图术;

24.计算机生成图象。

这些要求中前十项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在大学里都要学习的,因此一定要在大学把底子打好。我们公司也有招过几位在校表现相当不错的应届毕业生,发现他们直面市场进行设计时有许多不足,但是只要去学习就没问题。不过如果各位还想到公司再‘补课’,那就说不过去了。所以,大学里的基本功还是需要打扎实点。

最后,祝各位未来设计师们前程似锦,不过在此之前请记得努力学习。

第5篇:网络编辑员需要学些什么?

1、发现新的源。

2、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反复揣摩这篇新闻是编给谁看的。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否则读者眼中也没你。只有选准了读者,才知道怎样处理标题,以及这篇文章权重。

3、快速制作标题导读。网络媒体的标题首先是摘要。70%是摘要,如果能在摘要的同时,使用30%的文字兼顾导读,那就是好标题。否则,读者只看标题,不点击。

4、发展互动参与。通过更显著版位、版主头衔等手段进行精神鼓励。留言者、BBS发帖者、Blogger、wiki,时时需要鼓励;否则,他们没义务为网站产生内容,他们受高兴支配。这些互动,既是你的忠实读者,也是你的免费。

5、制作大型专题。大型专题可以说是等于留得住的专题。这样的专题相当于一个频道。值得下功夫的做的专题一年不会超过5个。

6、制作长期知识库。从长期看,知识库的访问量远远大于新闻。

7、写编辑日志。既然不能关起门来办报,当然更不能关起门来办网站。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到读者中去。Blog是编辑的反馈系统,编辑靠这个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使之日臻完善。

8、编译外电。这是编辑练笔的最好手段,同时能丰富本站内容。有了材料,会写之后,配上采访,就是好了。

第6篇:孩子学芭蕾舞需要注意什么?

现在很多儿童都有学习芭蕾舞,学芭蕾舞的好处很多,不但可以让儿童拥有好的体形而且还能提高儿童的气质,那么儿童学芭蕾要注意啥呢?

儿童学芭蕾舞怎么样防受伤?

1、要找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老师,以保证一入门就能学到正确的姿势。最好找师生比例为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机构学习,倘若学生太多,老师可能照顾不过来,不能一一为学员纠错。

2、初学时每天练习15分钟,课程进度不要太快,要逐步增加到每日半个小时。练习过程中,要适时休息,以免伤及足弓、腿部肌肉和肌腱。

3、舞鞋一定要专业,软硬度合适,穿太旧、太破的鞋子跳舞易伤脚。

4、严格遵守老师的教导,孩子无论年龄大小,学习时间长短,练习中都要有正确的姿势。

5、柔软度训练要适度,让儿童承受合适的力量,训练不能过速,以免拉伤肌肉和肌腱。

6、跳舞的时候倘若膝盖或踝关节出现了疼痛,应该用冰块冷敷十分钟,等疼痛消除再回家,情况严重应就医。

芭蕾舞跳出好身材 STEP 1

1、脚掌分别向左右两侧,脚跟靠拢,全身挺直站立,双臂微微弯曲抱于身前,抬头挺胸,面前前方。

2、双膝向左右两侧微微弯曲,左右手肘开始伸直,前臂张开,但手腕依然弯曲,上身保持挺直。

3、然后开始踮起双脚,随着双膝伸直拉动双腿,脚跟分开离地,双臂从左右两侧划向头顶。

STEP 2

1、脚跟靠拢,脚掌张开站立,全身挺直,双手叉腰,手肘张开。

2、双膝向左右两侧弯曲,全身体重随着臀的下蹲而下沉。

3、左腿保持弯曲的状态,右腿向前迈出半步,并以脚尖着地,脚背稍稍向右侧倾。右脚掌完全着地,上身向前倾,左腿被拉直,脚尖着地。脚后跟离地的左脚再次脚掌着地,同时右腿划向右侧伸直,并脚尖触地。

4、收回右腿,双脚脚跟靠拢,脚掌向左右两侧,双膝弯曲。

5、伸直双腿,恢复最初站立的姿势。

STEP 3

1、双脚以“丁”型前后站立,全身挺直。然后双膝向两侧弯曲,上身下沉。

2、双腿伸直并踮起的同时,双臂慢慢向左右两侧张开,举至与肩同高的位置。再恢复半蹲的姿势。

3、双腿伸直站立,双膝再次下蹲。

4、右膝伸直,上身向前倾,将重心放于右脚上,左腿向后扬起并伸直紧绷,同时双臂向两侧舒展开,然后再次恢复下蹲姿势。

5、恢复站立姿势后,再次下蹲,保持上身挺直。

6、左腿伸直站立,全身重心偏左,右腿张开,用脚尖着地,双臂左右张开。然后恢复双腿弯曲,最后并拢站立。 STEP 4

1、双腿站直,脚掌成“一”字,双臂左右打开。

2、然后双膝向两侧弯曲,双臂收回在身前,上身保持挺直。

3、双臂缓缓向前平举,同时左腿微微伸直,上身重心向前倾,右腿后移,脚尖着地。

4、重心慢慢移向左腿,在后的右腿离地抬起,右臂划向前方。

5、最后收回右腿站直,双臂恢复两侧平举。

STEP 5

1、右脚在前,以“丁”字站立,双臂微微弯曲抱于身前,抬头挺胸,腰板挺直。

2、双膝弯曲,微微下蹲,注意骨盆以及上身都要收紧挺直。

3、双脚脚尖踮起,脚跟离地,双腿被带起后伸直,双臂保持前抱的姿势。

4、然后双膝再次弯曲时,右脚脚跟于左脚后落地。 孩子跳芭蕾舞蹈的好处

端正肩膀 芭蕾的站立姿势,要求颈部保持上挺,肩膀自然下垂。这不仅有助于锻炼颈椎,预防孩子因上网及打游戏过多等引发的肩颈不适,也有助于平衡两肩的高度。

校正驼背 芭蕾训练中的站姿练习和压腿练习,特别是后压腿练习,特别有助于增强背部肌肉力量,校正驼背,帮助肥胖的孩子消减最难减却的背部脂肪,预防背部臃肿带来的形体笨拙。

收腹减腰 在芭蕾练习中,每一次还原为预备站姿都必须挺胸收腹,这一姿态使腹部肌肉得到加强,脂肪层变薄,使人看上去更挺拔。

提升臀线 孩子相对削瘦平板的上身配上一个久坐不动的“大屁股”,不仅显得腿短,整个形象也显得笨拙。芭蕾基础练习中有很多臀部紧绷或提臀的动作,如侧卧旁吸腿、俯卧后吸腿等,都有助于臀线上提,从而拔高孩子的视觉重心,使孩子如小天鹅一样秀美轻盈。

使大腿修长、小腿纤细 芭蕾中最基本的地面训练,包括勾脚背练习、盘腿压胯和仰卧吸腿练习,还有仰卧大踢腿,扶把小踢腿等动作,可以充分伸展、拉长腿部各部位的韧带,长期练习更可形成条状肌肉,使腿部看上去更修长有力。

第7篇:室内装修设计师需要学什么

室内装修设计师学习内容丰富,那室内装修设计前景怎么样呢?我是武汉IT新时空的小编,首先我们一起来关注下行业的相关报道。

行业相关报道之一:

室内装修设计专业属金领高端设计人才,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国装饰行业实现产值13000亿元,年增20%以上,室内装修装饰行业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未来20-30年都将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室内装修装饰人才的供应出现较大的缺口。

行业相关报告之二:

据国家建设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32平方米,这就意味着今后每年全国城镇要新建住宅7亿多平方米,而90%的以上的住宅都要进行室内装修装修设计。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城市的基础建设、旧街区改造、更多商业店铺、商务会展、甚至旅游开发项目等,成为国内设计整体水平提高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室内装修设计师,已经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该行业也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未来30至50年都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再加上去年尚有170万的往届生没有充分就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危机。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缺口都较大,仅室内装修设计师行业据有关数据统计,就存在着4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室内装修设计师就占据了40%。一方面大学生出现就业荒,而另一方面企业却呈现出用人荒。

武汉IT新时空学员室内装修设计作品分享

室内装修设计是一个涉及的很广的行业,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内容,不仅仅掌握电脑操作技术,下面会列举出室内装修设计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1. 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

2. 掌握装饰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

3. 从专业设计的角度,掌握空间的合理布局。 4. 了解常见材料的种类与属性。 5. 掌握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关系。 6. 学会施工图的深化分析与表现。

7. 掌握施工图与效果图的互相转换与合作。

8. 从专业设计的角度,独立进行家装案例制作(卧室、客厅、卫生间等) 9. 从专业设计的角度,独立进行工装案例制作(办公空间、商业空间、展示等)

10. 从专业设计的角度,室外效果图,园林场景效果图的制作。 11. 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掌握。 12. 工程预算报价与方案设计。 13. 掌握施工工艺流程。

14. 熟悉业务操作流程:洽谈、量房、提案、报价、签订合同、设计进程、工程报批、工程验收、工程结款。

收集一些新手学习室内装修设计比较关心的问题,希望对还在迷茫的朋友有一点帮助。

1、室内装修设计行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整个室内装修设计行业是毋庸置疑的,每年都在高速发展。中国的室内装修设计产业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所以不要再问室内装修设计行业的发展前途了,那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任何职业都是看个人的,不论你是做设计还是卖保险,都是看个人的。

2、室内装修设计行业的薪金如何?

差异很大,两极分化很严重。收入低的,一个月

2、3千;高的

2、3万,甚至几十万都有。一线城市竞争较大,例如成都,全市有4000多家装饰公司,这竞争你可以想象。二线城市,稍微好点,操作也更方便。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收入怎么看呢?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高,但是消费也更高,算下来怎么样,你懂的。

3、室内装修设计师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中国的室内装修设计行业发展很畸形,真正做设计的人其实很少,特别是内地,更多的是以签单为目的,设计只是一个很次要的部分了。这是因为在内地,室内装修设计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材料商给的回扣。设计费其实是很少很少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设计师越来越不重视设计。我很不赞成这一点。从职业的长久发展来看,单要签,但是设计也不要丢了。

4、室内装修设计学习,是去培训学校好还是去大专好?

这个真的很难说,都得看具体的培训学校或大专情况如何,是怎么教学的。还是有不少好的学校的,可以学到东西。所以要去之前好好考察一下。

5、室内装修设计专业怎么自学? 不少朋友在自学室内装修设计,也很想搞清楚怎么样去学习。对于自学的朋友,我建议先从软件学起。先学习CAD室内装修设计教程,学会用cad来完成室内装修设计中的方案制作;再学习3d室内装修设计教程,学会用3d和vray完成室内装修效果图的绘制;PS可以适当学习下,用它来处理效果图的后期。这三样学会以后,你就可以去一些公司实习了,边实习边学习施工和预算上面的知识,也开始接触客户学习怎么谈单之类的。

6、室内装修设计学习中电脑效果图重要还是手绘重要?

电脑效果图,对于设计学习前期来说,还是蛮重要的,通过效果图的绘制,你会知道你知道你所做的设计,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根据多年的经验,把效果图画熟练的人,再转设计,对于室内装修的色彩、灯光、收口等问题的把握会更好。但是,不建议在效果图陷入太深。手绘在沿海比在内地受重视。其实你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一下就明白电脑效果图重要还是手绘重要。退回去10年之前,电脑128内存是主流,完全不能满足绘制效果图,现在硬件发展了,已经可以满足绘制了,手绘是被淘汰的技能。因为对业主来说,他能看懂的还是电脑效果图。手绘应该是你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得一个工具而已,而不是展示给客户的重点。

7、室内装修设计行业怎么自主创业?

室内装修设计行业应该说是自主创业很轻松的一个行业。最简单的,你可以自己组建一个工作室,承接设计或者效果图;也可以设计、施工一起做,也就是我们说得游击队。你要走正规路线,可以去注册一个公司,注册公司独资5万,合资3万即可,再找一个门面装修下,就开业啦。

以上内容由武汉IT新时空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安全管理协议书下一篇:小学班会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