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指导教师工作总结

2023-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政指导教师工作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思政指导教师工作总结

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以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求职技巧的讲解及经验的传授,轻视大学生择业观及职业道德的培养,降低了其对大学生终身及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从手段方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创新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融合实践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及实现就业指导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应用; 策略

创新思政教育应用策略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实效性与文化内涵性的重要措施,也对大学生择业观、职业规划及思想价值观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增强其应用效果提出一些新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出现的问题

1. 认知层面的问题。

部分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思政教育的理解认知过于肤浅与片面,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划分为互不相关的两个系统,切断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在关联性。一些工作人员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同于宣讲就业政策、公布招聘信息及培训应聘技巧,既没有结合当前人才供需指数及企业员工招聘新要求来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也没有综合考虑大学生思想品质及发展诉求来调整工作内容,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简单化与雷同化,降低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质及职业发展方向的促进作用。

2. 内容层面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以获取公布大学生就业政策、企业招聘信息、应聘面试技巧经验等为主,思政教育在其工作内容体系中的比例很小,无法为大学生及时科学的解答毕业求职的困惑,降低了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性格等的积极影响力。同时,思政教育内容的宏观性与概括性较强,忽略了不同大学生专业性质、性格能力及发展诉求等的差异,降低了其内容的针对性、差异性。另外,工作人员没有根据各行各业最新发展动态和行业人才发展现状情况来更新调整思政教育内容,降低了其内容的时效性与指导性。

3. 教育手段层面的问题。

以往思政教育形式以主题宣讲会为主,口述翻译甚至朗读最新就业政策,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以至于思政教育活动现场氛围较为沉闷无趣,容易引起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厌倦或敷衍应对情绪,经常在教育活动中聊天玩游戏,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产生思想互动与情感共鸣的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应用策略

1. 转变思想认知。

相关工作人员应转变对思政教育的轻视心理,科学客观地评估思政教育对提升就业指导效果的影响力,从思想上重視思政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明确思政教育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目标,经常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总结会议,概括就业指导及思政教育的难题,反思以往思政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同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分析力度,分析当前校园内外环境,提高大学生对虚假网络信息及消极思想观念的抵制力,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及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步提升。

2.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大学生工作要求过高、实践经验有限及企业招聘要求提高等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的模糊性及人生规划的迷茫也是造成大学生离职率较高的重要因素,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在筛选原有思政教育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心理指导、自我性格分析、职业能力评估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就业目标的合理性及人生发展方向的明确性。同时,思政教育内容还应增加就业焦点、竞争及责任等方面的知识,既可以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经济环境等方式来强化大学生竞争发展与危机意识,也可以通过讲解行业发展趋势、行业规章制度、行业人才结构及岗位薪酬排行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不同行业的认识,促使其明确未来就业方向与就业目标,更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等教育活动来锻炼大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

3.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思政教育应坚持持续性、全程化的基本原则,对全校大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思政教育,既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性格及专业特点等来制定思政教育方案与计划,也要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新颖的思政教育活动,扩大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同时,高校还应将多媒体教学法、调研分析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运用到思政教育活动之中,提高其教育形式的新颖多样性及教育氛围的趣味性。其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经济学就业分析》《红色经典》等视频,不同类型、主题及风格的视频穿插播放,既可以缓解大学生视觉、听觉疲劳,也让大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各行业发展及就业现状,促使大学生认清现状,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品质。小组教学法则是将专业、性格、发展目标等相似的大学生集中在一起,为其创造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鼓励其互帮互助,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最后,还应完善思政教育资源库,构建线上交流互动平台,打造由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共同组成的网络矩阵,利用网络矩阵来及时更新招聘求职信息、大学生就业政策及相关资讯等内容,线上讨论并解答大学生出现的困惑,为大学生克服学习就业难题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提高了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实效性。

三、结语

正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政教育应用模式的弊端,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育形式、补充教育内容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海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平台——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000(009):145-147.

[2]张英楠.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4(12):85-85.

[3]张燕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8-140.

方毅 男 1983年1月 鞍山师范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 讲师

作者:方毅

第2篇:课程思政视域下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新路径

摘 要: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十分重视课程思政理论的推行,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了高校教师思政培训。目前,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面,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名辅导员,选择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究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以期能够有所收获。

关键词:辅导员;课程思政;就业指导;思想政治

课程思政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項教育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内容要紧紧围绕决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扩招,目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式,这种体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就业平台,同时也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等非智力素质[3]。辅导员在校除了负责开展大学生奖、助、贷、补工作,还担负开展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任务,现在又承担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的重任。因此辅导员面临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压力日趋繁重。在教育探究课程思政新思路的今天,辅导员积极探索,合理在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上融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教育,将为培育出以集体利益为重、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和普法教育,提升应届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大学生道德文化修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培育出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过程始终

在繁重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成了高校必修课,大多数学校此课程都是由辅导员承担起教学任务。国家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一向十分优惠,不同地区更是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就业优惠政策:在国家的号召下,部分地区对应届毕业生中的贫困生提供一次性求职补贴,解决了贫困毕业生在毕业后至找工作阶段的燃眉之急。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部分地区给出农牧区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各类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能够通过创新创业的浪潮寻求更多就业出路。团中央每年还提供许多岗位,号召有志青年到西部从事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的三支一扶工作,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基层锻炼自己。

辅导员在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往往第一步就是将国家、地区的基本就业形势及对应的就业政策讲透。这有助于大学毕业生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并及时摆正自身就业意向。因此,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通过政策宣讲,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始终,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大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及家国情怀,在就业过程中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在就业选择上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做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师资紧缺,每年所需师资甚至比应届师范类毕业生还要多。当时设置的自治区教师招聘考试,因师资紧缺,考试作为分配岗位的依据条件,应届毕业生基本上能够通过考试实现体制内就业,并且可以通过刻苦学习获取市县的岗位。而如今,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师编制基本饱和,每年所需的编制逐年减少,大多数人才紧缺岗位集中在偏远的基层农牧区。如果不讲清形势不搞清历史,学生及家长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学校不满待业四处上访的做法。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毕业生不应该再寄全部希望于体制内就业,将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作为唯一的就业途径。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指明,除了考编以外,毕业生还有升学、参军、企业就业、自主创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明确基本的就业方向,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联动,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大学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面临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合力[4],辅导员要深入挖掘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辅导员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从业者,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毕业生离开学校意味着将要作为独立的个体面临更多挑战,承担更多责任。

从道德教育层面,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求职诚信教育。以往大学生在长期成长过程中,面对选择都有家庭及社会多元的影响,而求职则是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与社会的初次接触,积极开展求职诚信教育对大学生适应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促进作用。通过就业指导课这一前沿阵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其诚信品质。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把大学生就业三方协议书作为例子,明确大学生签订各类就业协议、合同产生的法律效益,减少更多大学生违约、毁约行为的出现。重点针对当前出现的部分大学生诚信危机现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明确大学生诚信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从法律普及层面,辅导员要积极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普法教育。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与新浪网教育求职频道合作推出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缺失严重。具体分析缺失的表象为平等意识欠缺、合同意识欠缺、维权意识欠缺。通过分析发现,法律意识缺失原因在于学生法律知识获取渠道有限、就业指导课程中对普法部分重视不够、学生寻求不到提供法律帮助的平台以及传统观念中对诉讼的偏见。为此,我们首先可以利用好就业指导课这一主战场,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普法教育的课时,为学生讲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地方政府制定的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毕业生的法律意识。积极普及各项法律政策,促使大学生能够作为一名劳动者明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减少劳动纠纷的出现。辅导员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从个人层面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从业者。

三、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在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课程思政理念要求贯穿于各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大学生总体表现健康向上、学业努力、人际关系良好,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亚健康”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三种困惑:学业、情感、交往。尤其就业环节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对未来强调个人发展空间,追求大城市工作,就业期望值高[5]。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向前迈进,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毕业之际必然面临心理压力。

面对就业,许多毕业生在连续求职碰壁的经历下,甚至陷入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一系列心理状态。首先辅导员应该指导毕业生正确面對挫折和失败,在毕业季能够亲自参与学生的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求职过程中学生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辅导员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求职压力,适时传授解压小技巧,不管是面试基础礼仪、简历撰写、参加招聘会等,辅导员都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提前对毕业生进行模拟练习,做到有备无患。最后应届毕业生将面临许多求职考试、应聘面试,辅导员传授求职技巧的过程中,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缓解学生紧张情绪,适当传授解压技巧和放松技巧,同时通过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传授学习策略,为毕业生提供积极的就业指导。

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届毕业生首先要正确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生之间的联系是辅导员基本工作职责,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求职意向不同与家长发生冲突,辅导员作为家校生之间的桥梁,首先应当加强沟通,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毕业生与工作单位同事、工作对象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在学校学生的交往对象是年龄相仿的同学,而步入社会后,毕业生必须在短时间内适应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上可以单独设置一讲,着重强调人际交往礼仪。

参考文献:

[1]肖利平,桑明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高教学刊,2021(2):104-107.

[2]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38-42.

[3]刘名菊.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效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144.

[4]李祎博.黑龙江职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 把育人放首位[EB/OL].[2021-02-23].http://www.chinajsb.cn/html/202102/23/17966.html.

[5]詹志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6-148.

(责任编辑:董维)

作者:王素

第3篇:“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摘 要 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对脱节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从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四个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的困境进行分析,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等措施,实现多元协同、过程协同和系统协同,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专业课教师 思政工作者 协同育人

1 “課程思政”理念与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变革原来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思政课、公选课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育人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1970)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简单概括就是“1+1>2”的效应。这种协同的理论从最初的企业管理领域扩展到公共管理领域。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手段,而是一种体系化、长效化的协同理念与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主体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2 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的困境分析

2.1 主体协同配合不足

协同育人主体的协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育人主体的能动性,二是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配合情况。

其次,不同主体的协同关系。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背后代表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诉求博弈。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是民主权力的代表,而思政工作者等则属于学工机构等党政行政权力,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进程是在“举国体制”下由行政权力设定与推进,专业课教师参与不足。

2.2 制度协同机制欠缺

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既是两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更是高校不同制度之间的协同。高校中协同育人的制度协同,主要是指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之间的协同。不同制度的协同机制,是决定高校育人制度协同与否的关键因素。

当前高校制度协同的机制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权力秩序的规制上,当前高校中的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是最具有权力主导性的制度,具有至高的核心权威地位,但其他部门的制度并没有形成自觉协同性的架构;其次,在资源整合上,还未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源配置模式;最后,在机制保障上,不同制度之间的反馈、监督、协调、协同存在欠缺。

2.3 平台协同配合度不高

协同育人的平台协同,主要是指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协同,既有思政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也有思政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外部的协同。

当前协同育人平台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如四门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等;其次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程的事情,专业课程主要着力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等价值理念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2.4 场域协同合作度有限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场域空间,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场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场域空间上没有协同,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也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主要是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领域,如网络、课堂、家庭等。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场域空间在教室,通过理论课程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所占比重较少,呈现碎片化、非系统化状态。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场域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主要场域在网络、社区、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当前无论是让专业课教师走进网络、实践等第二课堂,还是让思政工作者走进第一课堂,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两大育人主体的场域协同合作有限。

3 “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3.1 多元协同:構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权力体系构建。“课程思政”提出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专业课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多元主体,有着各种育人的需求和权力的诉求,因此,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多主体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多元共治工作体系。高校党委全面主导和部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行政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主动自觉配合,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多元主体的“通向同行”,从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一线中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老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

3.2 过程协同: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育人制度的协同机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当前高校重制度管理弱文化培育的现状,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作为制度协同机制构建的首要因素。权力秩序和资源整合上,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教师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下,建立协同效应评价体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模式,探索构建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模式,实现协同的过程控制;探索构建包括客观效果和主观满意度在内的多维评价,实现协同机制的全面评价。

3.3 系统协同: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

首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场域。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协同场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网络场域、课堂场域、实践场域和社区场域中实现有效合作,建设与完善贯通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教育的立体育人模式。

其次,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要着力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不断拓宽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平台,推动课程平台、学科平台和管理平台有机统一。从学科基本属性出发,对学术平台、学生社团、实践基地等进行顶层内容设计与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学科门类中的若干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上,促进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学科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

4 总结

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尝试。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同向同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依然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自主运行能力和与内在协同程度低等问题。因此,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要求出发,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 张强,张健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7):281-283,301.

[4] 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实践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179.

作者:张强

第4篇:思政教师工作总结

2012-2013-2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思想上,我坚持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同时,与学院整体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严于律己,安心和热心于本职工作,服从工作安排,坚决贯彻学院决策,积极参与学院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人师表,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能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个主渠道,总是坚持对学生正面教育,耐心引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模范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杜绝了迟到早退等现象,无无故旷工旷课现象。

按教科处和教研室的安排,本期承担了2012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管理系2011级《文化产业法规》等课程教学,周课时为20节,总课时340节,授课学生达到1000人。在教学中,我刻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上课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期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树立“以科研促质量,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思想。立足教学实际,深入课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科研活动。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科研能力与水平,这学期参加了“四川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高端论坛”会议,收获颇丰。本学期加强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西科大、绵阳师院的部分思政老师相互交流学习,收获也不小。本期完成科研任务情况:继续带领团队积极进行省教厅重点课题《独立艺术学院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新探》的研究;发表论文两篇:《 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运用》发表于《中国商界》2013年第4期,独立完成;《新形势下“艺考生”的界定及其特征新探》发表于《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5期,独立完成。

本学期,我除了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作为主任助理及教研室主任还完成了以下管理工作:

第一,带领教研室成员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及教学常规管理。思政部承担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现设综合教研室一个,下辖五个教研组,专、兼职教师共24人,本期我们坚持执行导师制授课模式,由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指导助教及部分讲师授课,讲师之间也可以相互组成帮带关系,相互学习、共同教学,大家明确分工,愉快合作,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取得较好成绩。即时、有序安排好期中教学常规检查工作,通过自查,本学期思政部专、兼职教师均已完成全学期课程备课,教案、教学日历、考勤表、作业、听课记录等教学资料提交齐全。前半期全部门教师出勤情况基本良好,无迟上、早下现象,除一外聘老师违规,其他老师无不良教学事故记录。顺利完成期末出卷、阅卷工作的安排部署,并要求老师们按照试卷整改要求来规范出、评卷及试卷的归档。完成下学期教材征订工作。初步安排下学期任课教师。

第二,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教研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团队科研能力,本学期组织了三次教研活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以《基础》课为例”、“《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与设计”、“培训专职教师规划自己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向”。

第三,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带领思修课题组成员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已结束三期工作,完成一整套精品课程教学资料,达到精品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现在正在申请结题。帮助纲要课题组策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四、认真完成学院下达的整理“转设验收迎检资料”的任务。完成近三年思政部师资材料及部门制度的整理;撰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大纲》;指导老师们完成近三年教学资料的整理与完善(教案、课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完成教学管理工作资料的整理与完善(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及总结、教研活动计划及总结);与全体思政部成员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思政部近三年试卷的整改及归档工作;承办“转设验收〃论文及试卷整改工作现场会”并代表思政部做工作汇报。

第五,参与思政部主办的全校性赛事活动。安排并参与总结上期“最美中国摄影及微电影大赛”活动。根据中共教育部教党„2013‟2号文件指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思政司函„2013‟25号文件决定开展“我的中国梦•最美中国” 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为响应其号召,我与唐咏章、曹琳昱老师一起策划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作品征集活动。

总之,在这一学期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第5篇:大学思政教师工作总结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本人自1991年任教以来,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学科各种学习与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忘我的敬业精神与坚定地医教事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刻苦钻研,立德树人,勇于创新,在师生中塑造了良好形象,现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上,注重学习,关心国家

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我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学习党章,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文件。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和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思想道德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人生形成正确和深刻的认识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大纲,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手段,探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我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

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三、在业务能力上,加强科研、努力提高

在平时课时任务较重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在《 》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参与 “大学生爱国情感研究”思政部部门负责的课题研究,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统编教材《 》、《 》2部。同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的负责人,我积极组织开展教研工作,为各位教师上好本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班主任方面,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2003年以来,我一直都担任护理班主任工作,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去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我决心让他们在一种“宽松、探求、竞争”的氛围茁壮成长,这些年,我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也同时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奖。

总之,在这些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我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全心全意地干好本职工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证实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业绩。

年 月 日

第6篇:高职思政教师外出学习总结

通过五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在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不注重学习国家出台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这些文件是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离开了相关文件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可能会与国家发展的需要不一致。

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开展仍然不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说教性比较强,仅仅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远远达不到实际效果,缺乏实效性,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必修课。

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处理不妥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须使用的统一教材。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把教材与本校学生实际、与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但是我们在使用中对教材的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

四是对国家政策解读要准确。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和概念,应该掌握全面、解读准确,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我们把握地很模糊,这就不利于明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其实效性的关键。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决定因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1 师,教师的政治立场、从业态度、学科背景、教学和科研、阅历无不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效果,而我们在这一方面还有待突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提高。

一是及时学习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紧跟国家的步伐,引领社会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新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201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即59号文件、2015年7月27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上是我们高校思政教师应知应会应用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会认真学习并贯彻到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并形成一系列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去年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比赛和展示,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高涨,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学院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表扬和肯定。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一种固定实践教学模式继续下去。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也将会不断探索和研究其他的实践教学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真正受益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

2 论课教学中,我们将更鲜明地把思政教育与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与学生的利益需求相结合,在与他们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终身受益、终身受用。

三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我校的专科层次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实用、重在实践。在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和面临的疑难困惑,不留痕迹地进行引领和疏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认同,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面对偏重形象思维的高职学生,只进行理论的讲解容易产生厌恶之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即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的话,就可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思政理论是国家、党、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的结晶,真正感染高职学生的不仅仅是这些理论,更具吸引力的是为这些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总之,一定把让思政课教材服务于学生。

四是准确解读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思政教师应该全面准确地解读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台都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在领会和解读时,不应该只一味地套用西方文化、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应该把立足点放在本土,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身体力行我们的方针和政策。

五是思政课教师要坚定信念,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今社

3 会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吃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追求,严于律己,自觉同思想、道德、行为上的谬误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的理念,“教书”是我们的职业要求,“育人”则是我们的根本使命,“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是“教书”的归宿。思政教学乃至所有的教育教学最后都应该落脚到这一要求上。归根结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依靠的就是思政教师的政治立场、从业态度、深邃的学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教”与“行”统一。

第7篇:治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改之创新探究

【摘要】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纷纷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力改革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全球治理化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理念成为主流观念。文章从治理的视角对高校思政课教改提出了创新性改革建议,主张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考评等几方面融入治理观,开辟全新教改之路。

【关键词】治理理念;高校思政课教改;创新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冲突公共事件的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15ZZD001)。

高校思政课全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2016年又增加了《军事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始终高度重视,从2005年至今,教育部和中宣部多次联合发文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全面部署与专项指导,以期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质量,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一、高校思政课教改现实而重大的意义

(一)切实实现高校思政课设置的本质目标

不同的阶段,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具体目标表述不同,但其本质目标都在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高校思政课教改,激发思政课的内在活力,使其脱离表面的教条模式和机械的灌输模式,为学生内心真正接受并内化,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才能切实实现其设置的本质目标。

(二)有助于顺利实现“十三五”相关目标

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力求“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国民素质的提高应着重从国民教育抓起,而高校思政课设置的初衷正在于此。因此,要改革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推动“十三五”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体现高校愿景与使命

目前思政课教学的弊端使其无法切实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更多流于形式主义而不被重视,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激发思政课内在活力,调动思政课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兴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使其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与此同时,也体现了高校为社会输送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愿景和使命。

(四)为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储备人才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一种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模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主力军,自然必不可少。参与有效性的前提在于主体的主观意愿性及其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性。通过大学期间对思政课系统地学习,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接纳,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历程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心力,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剖析

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宽泛模糊,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教学中存在淡化、虚化、僵化、形式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等诸多问题[1],出现了教育者觉得“有心无力”,学生觉得“无趣、无味、无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导致政策条件保障未能落实到位

“思政课作为一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其重要性与实用性远不如专业课程。”这种观念存在于上至地方政府、校方领导,下至教师、学生的思想中。因此,各方主体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各种人、财、物资源的配套措施都未切实落实到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打击了教师教学与教改积极性

目前的高校教学考评体系中,思政课所占比例极少,仍然以专业课为主导。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思政课教学质量优劣,反响如何,对教师年终评奖评优远不如专业课程影响重大,这自然影响教师教学与教改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而忽略了思政课教学与教改。

(三)教师队伍建设进程迟缓,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

高校缺乏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从表面看,思政课教学内容浅显易懂,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貌似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但在教学中,如果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知识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感,?乐赜跋旖萄?效果。

(四)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维体系和个性特征

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是“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灌输本位”,教学模式也以此为指导采取宣讲式教学。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情感丰富,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他们每天被大量国内外信息包围,很容易吸纳社会思潮中的碎片观点特别是一些反映社会实际和进行社会批判的观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使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增强。此时教师如果仍旧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只会增强其反感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五)大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理念缺乏,削弱了教学效果

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的推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成为指导中国全面改革的理念。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各主体内在活力,单独依靠学校和教师支撑课程必然是势单力薄,力量不足。而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校方对思政课不够重视或者出于节省成本,减少麻烦的考虑,缺乏整合社会资源的理念,仍然由校方单打独斗,必会削弱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治理观与高校思政教改的关系

从以上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依靠校方单方面力量无法有效推进思政课教改。因此,可借鉴治理理念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改实现创新。“治理”概念首次出现在世界银行1989年发表的《南撒哈拉沙漠:从危机走向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用于分析和解释这一地区经济成功国家的核心概念和原因。此后,治理理念陆续被一些主要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接受,用来理解和分析在解决具体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中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说治理理念成为我国改革“破冰”的有效理念和手段。学校犹如一个小型社会,在教学改革中,同样可以借鉴治理理念扫除改革障碍,推动改革顺利前行。

法国政治学教授让-皮埃尔?戈丹所著《何谓治理》一书中将治理定义为“各社会行为体之间进行水平的、平等的和和平的?判模式”。转型期,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推进,大量外来文化通过网络媒体传入中国,大学生则是接受此类文化最多最快的群体。而外来文化中许多与思政课所宣讲的内容并不一致,甚至相矛盾。一再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已无法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必须依靠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使当代高校学生真正接受教学内容,内化知识,外在践行。

如同社会治理一般,政府已然不是唯一主体,必须连同公民、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管理国家社会公民事务。而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甚至用人单位等都应作为有效参与主体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协同努力。

四、将治理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建议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单边主导-双方参与-多主体协同

思政课在高校设置伊始,就与众多文科类课程一样,采取了以书本为依托,以课堂教师教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也大都用传统的书面试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区别化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必然削弱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意识到问题所在,近年来,国家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鼓励倡导全国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探索多样化思政教学模式。如复旦大学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则推动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研究型+互动型“两翼齐飞”的教改模式。

从各方的思政课教改实践可以看出,教改的方向和目标在于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由传统单边学校主导教学向教师学生双方互动模式转变。这是一种教学的进步。但在多元信息化时代,这样的转变仍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教改理念需要前进一大步。而治理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那就是多主体协同的思政课教改模式。所谓多主体协同,就是包括学校、教师、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家长及学生在内的主体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二)教学目标的科学化――明确、难度适中及多方参与制定

国家设置思政课的初衷和目标很明确,根本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始终秉持这一根本目标。在管理学中,目标有三层含义,分别是愿景、使命和具体目标,国家提出的是宏观愿景和使命,作为实施主体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目标才能切实达成。具体目标必须明确,难度适中,所有涉及方均参与目标制定才能对参与者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政课确定教学目标时,除校方外,作为接受课业的学生,作为对儿女怀抱期望的学生家长,作为以后接受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都应对教学目标提出自己的建议。校方可通过座谈会、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各方对教学目标的想法,如学生希望从思政课程中得到哪些收获,家长的教育理念及希望高校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何种人才,大部分企事业希望通过思政课培养出怎样价值观符合其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的员工。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传授课堂教学的内容,转换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

要在大学思政课堂上重燃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以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实用主义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自我建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硬“灌输”,而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从这些知识和经验中产生出新的内容和意义。同时,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进行知识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及促进者,学生则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代表人物杜威反对传统教育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将这看成是“强行注入成年人研究成果的教育”。杜威主张“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他主张从思维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认为教育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相同,包括:第一,学生需要一个真实经验的情景;第二,从这个情景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学生尽可能利用各种知识和资料,以分析这个问题;第四,学生逐步列出各种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给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想法的机会。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顺应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特征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首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充分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创新性传授课堂教学的内容,转换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抽象走向具象,从校园走向社会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剔除了以往思政课的枯燥,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思政课内在活力,重燃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双重兴趣,切实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目标。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式的多样性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不同?群?和特性维度,是难以通过简单的卷面考试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必须要通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考核方式予以体现。

书面试题考察作为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起到了一定的考核评估作用,但是对于思政课这种特殊性质的课程,就显得片面而不客观。既然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了实践课的比例,那么在考核时也应将实践情况纳入考核。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三观”,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单凭课程考核自然无法检验,但可以通过科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向,部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考核方式上,减少书面试题占分比例,加大平时实践课程占分比例;在考核内容上,灵活而与时俱进,将考核内容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重要政策相结合,使学生能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深刻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实施的重要意义,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高校思政课的教改必然是条漫漫长路,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要求很高,引用许从年教授所言:“他们喜欢听的思政理论课要有‘四度’:有深度(理论性)、有高度(高屋建瓴)、有力度(批判性)、有密度(信息量大)。”要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国家、地方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多方主体在此过程中共同发力,多元参与,合力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不断前行应成为未来教改之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M].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金涛,刘智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理论基础[J].大庆社会科学,2016(02):149-151.

[3]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样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许从年.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121-122.

第8篇:福建江夏学院思政部社会实践的指导书(260份)

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社会实践指导书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二、社会实践的计划安排

三、社会实践基本要求

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守则

五、社会实践成绩考核标准

六、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学习提纲

七、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

八、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指导

九、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结构

十、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十

一、附件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全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要求,为了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二、社会实践的计划安排

1.社会实践动员和实践方法指导

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1)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计划安排、要求等事项。(2)讲解社会调查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示范说明;(3)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和实践资料的收集; (4)完成社会实践小组划分。

2.社会实践报告选题、调查提纲编写指导

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关注方向确定选题,指导学生就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等进行研讨,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 3.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写作与评阅

学时:22学时

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理论、方法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阐释论述,形成一份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说服力社会实践报告,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得出符合课程教育目的要求的正确结论。

三、社会实践基本要求

学生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及指导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并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内容,做好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选定社会实践的课题,确定社会实践对象、方法与时间,确定课题小组的社会实践的实施计划,及时整理、分析调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具体要求如下:

1、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各环节活动,按时出勤。

2、自觉服从指导教师的领导。

3、认真填写《社会实践考核手册》,详细记录社会实践过程。

4、以5-6人为单位组建调查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禁止他人代写,禁止抄袭;

5、社会实践报告建议以打印稿完成,如以手写形式完成,则书写要工整严谨、字迹清晰。

6、社会实践报告正文字数在5000字以上;

7、社会实践考核手册及实践报告必须以行政班为单位按时内上交指导教师。

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守则

1.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如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和心理疾病必须如实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报告,以便本部根据情况酌情解决问题,隐瞒不报者责任自负。

2.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应遵循“就近就便,经济高效”原则,加强安全防范、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人身和财物安全,严禁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活动,严禁在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等)易发地、各种疾病感染高发区及其它危险场所开展调查。如因实践活动需要接近危险地段,需有专业维安人士陪同。办理或携带实践地活动中所需的必要证件和证明,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通讯联络正常。

3.社会实践活动出行选择乘坐公交工具或正规运营车辆。

4.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不得有酗酒、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聚众赌博、上网游戏、小偷小摸等行为,违反纪律者视情节轻重给以纪律处分。

5.尊重社会风俗习惯,衣着得体,注意礼貌,尊重他人,树立环保意识。遇到突发事件,应该保持冷静克制,及时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或指导教师报告;不允许做有损大学生和学校名誉的事,以良好的形象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6.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团结协作。

7.承担由于个人疏忽造成的事故后果。

五、社会实践成绩考核标准

社会实践考核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次,其中优秀≥90分、80分≤良好<90分、70分≤中等<80分、6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5个档次,以百分制方式具体量化计分。

1.优秀

社会实践态度端正,按时出勤,纪律严明无违纪,能出色地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社会实践考核手册》填写认真准确,达到社会实践大纲规定的全部要求;

选题能从实际出发,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贴近社会热点问题,彰显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效性强。材料全面、客观、详实,材料运用特点鲜明。调查报告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生动。观点正确,创新性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说服力,建议切实可行。

调查方法和材料整理、分析方法创新性强。 字数、格式完全符合要求。 2.良好

社会实践态度端正,按时出勤,纪律严明无违纪,能较好地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社会实践考核手册》填写认真准确,达到社会实践大纲规定的全部要求;

选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材料比较全面、客观、详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报告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文字流畅,能表情达意。观点鲜明,有论据,有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结论合理,建议可行。

写作过程态度认真,工作深入,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运用常规调查方式和方法获取材料。

字数、格式完全符合要求。 3.中等

社会实践态度比较端正,比较按时出勤,纪律比较严明无违纪,能较好地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社会实践考核手册》填写认真,达到社会实践大纲规定的主要要求;

选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材料尚全面、客观,但不够精确、具体,能说明一般问题。调查报告结构基本合理,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尚能表情达意。有观点,论据、论述尚有一定的说服力。结论基本正确,建议主要方面可行。

写作过程态度尚认真,观察和判断力不够强,尚能运用常规调查方法获取材料。

字数、格式比较符合要求。 4.及格

社会实践态度基本端正,基本按时出勤,纪律基本严明无违纪,完成了社会实践主要任务,《社会实践考核手册》填写比较认真,达到社会实践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选题一般化。材料不够全面、客观,欠精确、具体,能说明某些问题。调查报告结构有缺陷,文字表达能力弱。观点不鲜明,论据不充分,论述说服力不强。结论有一定根据,建议某些方面可行。

写作过程态度不够认真,不能深入分析,判断能力不强,有片面性,获取材料困难。

字数、格式基本符合要求 5.不及格

社会实践态度不端正,未能按时出勤,纪律松懈或有轻微违纪,没有完成社会实践主要任务,《社会实践考核手册》填写不认真,不能达到社会实践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选题不恰当。材料不全面、不客观、虚假、抽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调查报告结构无条理,文字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观点、论据杂乱或背离选题,论述不具有说服力。结论无根据,建议脱离实际。

写作过程态度马虎,方法随意,材料匮乏。 字数、格式不符合要求。

6.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考核资格,成绩直接以零分记。 (1)缺勤超过社会实践时间的1/3及其以上者;

(2)社会实践期间严重违反纪律要求,造成严重安全责任事故或恶劣影响者;

(3)未按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或没有填写《社会实践考核手册》者;

(4)社会实践报告严重抄袭或本人贡献率低于10%者。

六、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学习提纲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述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针和原则;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概况;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

一、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和知识服务,社会调查、考察和学习参观,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包括组织动员、策划、主题确立、方案制订)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包括准备,开展,调整,调查记录,宣传报道)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包括规章制度和安全保障) 第三章 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调查

一、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选题(选题的意义及类型,选题的原则及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的准备(制定调查计划,拟定调查提纲,调查前的其他准备)

三、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的基本类型(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

五、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四章 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

一、写作程序,

二、报告结构与格式,

四、报告写作技巧,

五、考核标准

七、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主要包括确定选题,选择个人运用的理论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所有理论观点均可选择), 选题要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焦点和争点问题,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研究可行性,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拟定社会实践调查提纲,选择社会实践调查方法。

2.实施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开展调查,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收集、获取资料。

3.分析研究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收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验证事先设计的假设,拟定报告提纲,提炼观点,根据提纲要求进一步补充资料。

4.撰写修改调查报告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提纲撰写、修改社会实践报告,做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主题突出,言之有物,并对社会实践报告的结构、层次、逻辑、文字进行推敲。

5.总结提高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总结分析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经验,肯定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个人今后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八、社会实践活动选题指导

本选题分为公共类和专业类,内容有包容和交叉,仅供参考,学生应根据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安排,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灵活选用,使题目更加具体化。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际大纲要求在参考选题以外确定题目。

(一)宏观类参考选题: 1.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研究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研究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6.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问题研究 7.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问题研究

8.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问题研究 9.振兴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问题研究 1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1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研究 1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16.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17.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18.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问题研究 19.人才强国战略研究问题研究

20.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21.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问题研究 2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23.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研究 2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

2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问题研究 27.民族团结和宗教问题研究

2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问题研究 29.反腐倡廉败问题研究

30.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31.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新变化、地位和作用问题研究 32.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研究 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3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问题研究 35.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问题研究 3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研究 3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38.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问题研究 39.新中国建设成就研究

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问题研究 4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研究 42.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研究 43.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问题研究

4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研究 45.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

46.物质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及作用发挥等问题研究

47.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研究 48.完善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研究

(二)具体类参考选题

1.家乡(福州)新农村建设所见所闻 2.家乡(福州)农民增收调查 3.家乡(福州)农村物价水平调查 4.家乡(福州)当前农民生活水准调查 5.家乡(福州)农民业余生活调查 6.家乡(福州城市社区管理调查) 7.福州城市交通状况调查

8.福州城市文明调查

9.福州大学城大学生公共意识调查 10.福州市民公共意识调查 11.福州市民文明意识调查 12.福州市民环保意识调查 13.福州地区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 14.福州地区大学毕业生薪酬调查

15.福州地区大学毕业生生活水准情况调查 16.福州地区农民工工资调查 17.福州地区大学生创业调查 18.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19.家乡(福州)大学生村官调查 20.我爱我家乡 (三)其他

1.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认识情况的调查。 2.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科学发展观实践情况的调查。 3.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的调查。 4.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转型升级的调查。 7.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8.对你居住地企业发展理念历史变革的调查。

9.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10.对你居住地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调查。(如开展的形式、效果等) 11.对你所居住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情况的调查。

12.对你所居住地(农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资源节约方面情况的调查。 13.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14.家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原因调查。 15.家乡居民家庭电器化使用情况调查。

16.对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17.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18.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调查。(合作项目、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规模效益等) 1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2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2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22.调查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23.贫困农民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扶贫措施调查。

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25.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26.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27.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28.生态文明村的发展历程调查。(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实力、人民富裕情况等)

29.当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接受发达地区(部门、企业或个人)援助及合作项目情况调查。 30.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31.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32.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调查。 33.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解决思路调查。

34.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35.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36.当地政府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情况调查。(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37.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38.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情况调查。 39.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调查。 40.当地社会捐资助教情况调查。

41.当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42.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44.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45.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国家投资、规模等)的调查。 46.对你所居住地民间文化社团(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文学、摄影、戏剧等)的调查。

47.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48.对你所居住地居民健身情况(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的调查。 49.本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50.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和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1.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情况调查。 52.你所在居住地人口素质情况调查。

53.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比如: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54.调查当地群众对每年国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情况。(是否了解、关注程度、关注哪些方面等)

55.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56.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比如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57.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58.调查你所在地的厂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职工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59.调查当地村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0.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61.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62.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63.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64.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基本的收入、家庭成员中收入高和收入低的差距)

65.当地工资情况调查。(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当地收入高的职业、中等收入水平、农民增收减负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66.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67.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68.对你所在地贫困户的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所在地政府扶持情况、社会资助情况、脱贫措施)

69.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70.当地社会福利情况调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

71.当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 72.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情况调查。

73.当地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调查。

74.参加商业保险情况调查。(人员、年龄范围、险种等方面)

75.当地慈善事业情况调查。(机构设置、捐赠人员构成、捐赠对象、捐赠物品范围)

76.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78.政府为群众和基层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方面的调查,创新公民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等) 80.对你居住地(城镇)房价及销售情况的调查。

81.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2.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83.关于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制的调查。(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关于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责任制到位情况等)

84.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85.家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

88.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89.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维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90.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有哪些举措。 91.农民对科技致富的认识、态度和投入程度如何。 93.当地政府在带动农民科技致富方面的有哪些措施。

94.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养猪补贴等)的落实情况调查。 95.当地企业发展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96.企业在发展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97.企业员工的住房、工资待遇情况如何。 98.企业员工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状况如何。 99.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怎样。 100.当地行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措施调查。

九、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结构

社会实践报告的正文内容主要包括导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1.导言部分,主要包括说明社会实践调查该问题的原因和目的、意义、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该部分可根据选题差异选择性写作,要求概括精炼,字数不宜过多。

2.主体部分,是社会实践报告内容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基本理论概述。对报告所运用一个或多个理论观点进行概括说明。 要求理论选择准确,概括精炼,切忌照搬照抄。

(2)实践调查概述。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叙述概括。要求材料全面、客观、精确、具体,具有代表性。

(3)分析阐释。运用一个或多个理论观点对实践调查概述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议论、说明。这是报告的重点,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说服力。

3.结尾部分,主要包括形成结论、提出看法和建议。这是报告最有价值的部分,要求内容精炼,字数不宜过多,结论正确,建议切实可行。

十、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请按报告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件(附件为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调查记录、照片等相关内容)的顺序进行书写,图文并茂,体例规范,体现调查方法的运用。

1.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不包括副标题)。 2.论文摘要、关键词

论文摘要以第三人称形式简要陈述研究课题的内容,创新见解和主要论点,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

关键词一般是3到5个。 3.正文书写要求 (1)书写

文本要按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规定格式,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书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马克思、列宁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存在两点问题”不宜写成“存在2点问题”。

标题层次

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

第一级为“一”、“二”、 “三”等,第二级为“

(一)”、“

(二)”、“

(三)”等,第三级为“1”、 “2”、 “3” 等,分级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

第一、二级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后加顿号书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 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1)、(2)、(3)„„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6)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7)插图

报告一般不宜使用插图。 (8)注释或参考文献

注释或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

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且在正文引用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明此序号(如[2],[4]以便查找)。

(9)附件如收回的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调查纪录、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等 格式举例: (一)封面格式:

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具体题目:(宋体、黑二号) 指导老师:(宋体、黑小三号)

系别:(宋体、黑小三号)

学号:(宋体、黑小三号) 姓名:(宋体、黑小三号) 班级: (宋体、黑小三号) 联系电话:(宋体、黑小三号) 电子邮箱:(宋体、黑小三号)

(二)正文格式

标题

姓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导论、主体、结论)

参考文献

附近

(三)正文文字格式

1.字体:宋体

2.字号

标题:(黑小二号)

姓名:(仿宋五号)

摘要:(仿宋五号)

关键词:(仿宋五号)

一级标题:三号,粗体

二级标题:四号,粗体

三级标题:小四号,粗体

正文内容:小四号

参考文献:(仿宋五号)

3.行距:单倍行距

(四) 版面格式

1.加页眉,内容为: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字体为:小五号

2.页面设置

(1)页边距:上:2.5厘米

下:2.5厘米

左:3厘米

右:3厘米

装订线:0厘米

(2)页眉:1.5厘米 ;页脚:1.5厘米 (3)纸型:A4,纵向

3.插入页码,

位置:页面底端; 对齐方式:外侧 4.注释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例:[1] [美]詹姆斯·W·沃克. 人力资源战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 李强. 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 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 Whyte, M.K.& L. Parish. 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78-79

十一、附件

1.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

2.社会实践考核表

第9篇:思政教师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思政老师,需要提升的是一种境界。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老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的,作为一名思政老师,就是要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使命”二字牢记心中。新时期,思政老师的使命是什么?现在,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且要赢得这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伟大斗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思政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之于时代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二、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作为一个思政老师,我们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便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真正实现“传道、授业、明德、敬业”。自己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还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阐析社会问题,真正搞懂面临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用理论阐释能力、实践阐述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征服学生。用真理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三、秉仁心提升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高尚的人格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做到自己人格健全,人格尚美。自觉做为学、为人之表率。思政课教师还要关注社会、放眼世界、聚焦前沿、亲近学生,有创新意识,紧跟新媒体发展的速度,谙熟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鉴别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行走于新时代,就勇担历史责任,努力去做一名乐为、敢为、有为的创新型思政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上一篇:编制立卷类目下一篇: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