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村镇实施方案

2023-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建文明村镇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创建文明村镇实施方案

浅析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实施要点

摘 要: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相关要求,梅州供电局通过研究决定,选取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试点工程。该工程属于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项目,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对比申报条件的要求,申报难度较大,但是从前期与水利部沟通的情况看,本项目创优也不是完全不可行,关键要提出新思路,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特色,有创新,突出示范作用。

关键词:输变电;水土保持;生态文明

1 概 述

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是指在建设和运行中,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突出,具有一定建设规模,行业代表性强,社会影响力大,能起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生产建设项目[1-3]。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相关要求,梅州供电局通过研究决定,选取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试点工程。

基建部作为建设管理部门,积极承担了该工程技术支撑服务工作,负责创建工作的总体策划、技术指导、外部协调等全过程的技术服务。

2 项目概况

220 kV畲江变电站站址位于梅州市梅县畲江镇南面约

4.3 km处的松棚村内,原地貌为丘陵地貌,站址位于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项目占地范围内。

工程总占地面积5.34 hm2,其中永久占地3.52 hm2,临时用地1.82 hm2。土石方工程主要发生在变电站区的开挖与回填、塔基的开挖与回填过程中。工程挖方总量为1.19万m3,填方总量为1.61万m3,借方总量0.77万m3,弃方总量0.35万m3。

本工程包括变电站工程及输电线路工程两部分。全站总平面呈一字形五列式布置,由南往北依次布置有:220 kV户外配电装置、#1~#4主变压器、10 kV户内电容器和电抗器、

110 kV户外配电装置。项目包括新建220 kV双回架空线路2条共

11.3 km、110 kV双回架空线路2条共8.35 km,拆除220 kV(110 kV)线路3条共3.5 km。

3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情况

2011年9月,自水利部发起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热潮。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个项目获得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称号,分别是:

第一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青海~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

第二批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井、北疆供水工程;

第三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河矿井工程、华亭煤业大柳煤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华能布尔津托洪台风电场一期49.5 MW工程、红水河龙滩水电站枢纽工程等7项目;

第四批新建铁路宜万线宜昌至万州段工程、沪蓉国道主干线宜昌至利川段工程、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第五批云南澜沧江功果桥水电站工程、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生产建设项目、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t铜冶炼项目、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网输变电工程。

4 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梅州供电局成立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部署。由主管基建的副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技术顾问室。各下设机构职责如下:

①组长:全面负责本工程创建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工作,组织领导协调创建过程中各方工作。

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梅州供电局基建部,负责本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具体工作,包括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现场协调,监督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落实水土保持防治责任,检查施工单位水土保持落实情况,协助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开展工作,督促参建各单位落实制定规章制度、奖惩措施,收发创优过程中来往公文,组织学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负责创建过程中现场会议纪要总结与发布。

③技术顾问室:由具备水土保持相关资质单位的技术人员承担,主要负责本工程创优过程中技术咨询,协助组长进行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协调水行政专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指导各参建单位按照“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标准开展工作,负责《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规划实施方案》编制,以及建设单位在本工程创优过程中提出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

5 各参建单位任务分工

5.1 建设单位

①组织机构。一是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领导小组。

②出台并下发水土保持管理文件。

③按期向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县水利局报告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并自觉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④主体工程招投标及合同文件中包含并细化水土保持内容

⑤及时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

⑥加强监管,确保无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等。

⑦工程完工后,及时申请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并保证后续水土保持工作到位。

5.2 主体设计单位

①在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施工设计阶段落实相应水土保持措施和要求,并向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水土保持相关规定,水保方案批复后,初步设计应有水土保持专章。

②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分变电站和线路部分编制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手册,做好技术交底。

③围绕主体工程的先进性、主体设计中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或具备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而进行的优化设计或先进设计理念进行总结。

5.3 施工单位

5.3.1 标 准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建立水土保持永久防护和临时防护工程,采用先拦后弃方法拦挡弃渣;工程建设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及技术,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地表扰动、加快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设施质量评估优良,通过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竣工验收;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好,在同地区、同行业具有良好的带动效应。

5.3.2 具体要求

①落实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和人员,做到水土保持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开展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普及水土保持意识。

②出台并下发水土保持管理文件。

③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水土保持设计手册和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好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④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及先进的环保材料,减少水土流失。

⑤施工组织方面,从施工布置、施工工序等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突出在施工组织方面的合理性、指导性。

⑥积累一些影像资料,重点是土建期及挡土墙、护坡、排水、绿化、等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照片,特别是一些临时措施,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

⑦资料方面: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单独整编,施工总结中,增加水土保持章节,将施工期所做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

5.4 监理单位

5.4.1 标 准

水土保持监理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展开,措施完备,档案记录完整。

5.4.2 具体要求

①落实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普及水土保持意识。

②出台并下发水土保持管理文件。

③参照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审查水土保持相关工程的质量划分。

④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验收技术规程(GB/T-22490-2008)要求,做好水土保持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及验收资料,将有关水土保持工程的监理资料单独归档。

5.5 监测单位

5.5.1 标 准

水土保持监测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展开,档案记录完整,并定期向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5.5.2 具体要求

①落实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和人员。

②严格按监测规程规范要求,做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③按时报送季报、年度总结报告、总结报告。

④配合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等工作。

5.6 技术支撑单位

①落实专职人员。

②编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规划或实施方案,搞好顶层设计。

③编制总体实施计划,把控好主要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

④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

⑤编制自查初验报告作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主要文件。

⑥提供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申报有关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6 结 语

梅州市220 kV畲江输变电工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试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的号召,施工中未对项目占地外的环境造成任何水土流失,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外观整洁,质量优良,在运行中均能发挥良好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刘震.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2013(9):

1-3.

[2] 谢有书.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工程[J].水利科

技,2015(4).

[3] 唐林.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互相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

(17).

作者:黄文启

第2篇: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

编者按:搞好村镇规划与建设,要理性地剖析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村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确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村镇规划建设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三先行”、“四底线”、“五重点”和“六机制”,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政策措施

作者简介:仇保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规划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和改革创新城乡规划。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问题之一,盲目撤并村庄,片面理解城镇化。在某些省市,撤并村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美其名曰撤并村庄乃“一石三鸟”:一可以节约耕地,二可以集中居住从而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三可以推进“城镇化”。当前,各地用地指标压得很紧,在每一个县直至省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衡”,“占”是很容易的,“补”从哪里来?一是造假,二是反复。所谓“反复”,就是把过去退耕还林的地重新开垦,然后统计为新开垦地,过几年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认为是既可以推进“城镇化”,又能“创造”耕地的“良方”。有人认为,平均每户农居占地半亩左右,300多平方米,而城市居民人均只占用100平方米,通过撤并村庄,将农村居住密度提高到城市水平,地方政府可用的耕地转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增加了。所以,目前基层干部对撤并村庄的积极性非常高。这种大撤大并浪费了巨大的资源(一般搬迁一个中等规模村庄需要3000万元投资,而整治只需500万元左右),这不仅会消耗大量建筑材料,破坏众多文化遗产,也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特征。

问题之二,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许多干部非常热衷于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国家部委发,省里也发;大城市发,小城市也发。许多图册完全忽视了农民收入的差别化,完全忽视了不同地方的民居特色,也完全忽视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特性。不论是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半窑洞,还是徽派建筑,这些传统农居因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冬暖夏凉,非常节能。而现代农居标;隹图册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并不节能节材。

问题之三,盲目地进行牲畜的集中养殖,片面地进行人畜分离。前段时期,猪肉价格的猛涨与部分地方盲目推行人畜分离有一定的关系。农民散户养猪一般是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和农田里的杂草藤蔓作为饲料。猪是农户生产、生活循环生态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在城里被当作垃圾的剩菜、剩饭、烂水果和菜叶梗等,都是猪的饲料,许多农副产品加工的残余物也都可以用来喂猪。而把猪与住宅分离集中饲养,农民就不可能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外的地方喂猪。原来把猪粪堆积起来,成为堆肥,然后再施回农田去,或者直接填进沼气池作为燃料。集中养殖之后,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把整个分配循环链条打碎了,不少农民因养猪成本的提高而放弃养猪,许多已建的沼气池也因缺乏原料而废弃。

问题之四,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国电公司“十一五”规划中写明,计划投资236亿元,解决老少边穷地区120万农户的用电。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估算实际投资将达500亿元,也就是每户农户要平均投资2万到4万元,算下来这些钱几乎能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能伏打电池系统,或就地建设风能发电站,这样产生的绿色能源不但为农民在以后的使用中省下了电费,而且也节省了国家电网的资源。另一个问题是,以城市供电模式用这么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农村,70%-80%的电能都消耗在线路上面,农户实际能够用到的只有20%-30%。电费和效能怎么算?维修保养的成本也极其高昂。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值得关注。

问题之五,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北方某省市组织了一次教授下乡调查,教授们回来编了一个顺口溜:村里的路还是土的,农田小道都铺上了水泥路,因为进行了所谓的“标准基本农田”改造:水渠里的水是严重污染的,河岸上已糊上了水泥,因为推行所谓的农田“水利化”;农民饮用的自来水还没有,还要靠打井,玉米地里铺上了自来水管;村小学校舍还是危房,但是村里各种活动室已达10多个。经调查,一个100多农户的村庄,各种从上而下设定的“活动室”就达16个。实际上,各类名目繁多的活动室,除了一个社区卫生站外,农民都未必需要。但是每一个“室”都是上头带钱来建的“钓鱼工程”,建设时序常常与农民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脱节。

问题之六,忽视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扶植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扶植的资金分散,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政策和措施,城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小城镇建设相互攀比、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严重。小城镇建设的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各地实际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

二、成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4点:

成因之一,农民群众没有充分参与。我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为民做主”、“替民办事”,扼杀和阻碍了农民的创业自信心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农民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只要上级派来一位“青天”就可以为他们包办一切。现阶段农民群众不成熟的民主意识以及沉默的习惯,也助长了一些干部“将政绩刻在地球上”的热忱。他们的共同点是特别希望用国家的权力为农民的劳作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世界观带来巨大的、乌托邦式的变化。

成因之二,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决策者以城里人的眼光、思维进行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错误地认为城里人所拥有的东西才是现代化的,才是优越的。这是一种工业文明的思想。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笨,需要用城里的一套办法来灌输给农民,改造农业和农村。

成因之三,片面追求政绩和偏好“大工程”、大规模生产的习惯思维。前段时间,某省有几个城市里的干部为村庄整治活动编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再造乡村面貌》,充满了旧貌换新颜的雄心壮志和工业文明时代挑战自然的豪气。

成因之四,片面理解“城乡二元经济”。其实,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

描述,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二元结构,二元性在1970年达到最大,因为此时二元对比系数最低,为16%;改革以后系数上升,意味着二元结构有所缓解和改进,但改进的速度缓慢,并且有再度拉开的趋势。这都表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并不是一直朝着一元化的方向迈进,具有一定的刚性。

三、思路与原则

第一个原则,保护生态和农村特色。村镇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保护。村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而大规模“农民上公寓楼”的村庄重建模式,“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计划,“工厂化”的盲目推行机械化、电气化都会破坏村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有机的共生关系。

第二个原则,坚持功能和空间的有机混合。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比如猪、家禽必须散养在农房周边,这才能构成生活生产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分解者环节。如一定要按照城里人的眼光搞集中饲养,那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也会造成浪费。所以,应该尊重传统的饲养模式并加以“拾遗补缺”式的优化,而不能按照城市“规整”的模式将它椎倒重来。

第三个原则,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乡村居民的生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良好的环境,维持干净的水、土壤、良好的生态系统,应成为村镇规划的主要目的。这也将成为脱贫致富之后农民的第一需求,更是吸引城里人下乡旅游、定居的主要因素之一。村庄周边的区域对农民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农业农村的生态共生能力和废物吸收分解能力是限定的,所以村镇规划必须更加重视“生态的承载力”。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之本,农民的生存之本,它与城市的情况不同。城市是通过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出的一种人工生态复合环境,农村、农业则要通过保留、保护的办法来维护与人类共生的生态环境。

第四个原则,传承乡土文化。农民的心理健康是来自于对社区的认同感、友好感和安全感。村庄的规划、建设、整治应该保留和传承他们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村庄的规划和建设要尽可能地向历史学习,尊重与保护村庄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特征的混合布局相吻合的文化脉络。这不应该仅仅成为城市规划师参与村庄整治建设的守则,也不仅只是村庄整治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吸引人的、

“农家乐”基地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如果不按照这种方法去整治村庄,把这些老房子、街区都推倒重建,把这些传统文化建筑和分布格局破坏了,那就没有人愿意去农村了。

第五个原则,坚持适用技术推广。乡村生态的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应尽可能应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或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农村能源系统建设方面,首先应推广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但是不一定是太阳能电池。其次是地热能利用。再次是生物质能源,压缩秸秆等。最后是沼气、小型风能、小水电等再生能源。

第六个原则,尊重自然。村庄的“建成区”往往叠加在比它大几十倍的农田之中,规划中应明确管制重点。注意农业和生产用地的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的保护。其中,某些对村庄日常运行和安全有关的地域,应该成为村镇规划管制的重点。

第七个原则,分类指导。我国不同地区的县、乡、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度有很大不同,应当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县、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和重点。

第八个原则,强化县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城所在地规划必须注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对全县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统领作用,其性质职能、机构设置和发展前景都与它镇不同,被称之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的要求,贯彻这一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县城乡镇总体规划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引导构建合理的产业和县域城镇空间,指导重要基础设施配置的调控职能,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九个原则,强化小城镇规划,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小城镇对于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提高农村地区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镇规划必须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镇的发展特点与作用,确定镇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必须统筹安排镇行政区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四、方法与对策

1、要明确“三先行”的工作方法

镇、乡村整治规划的编制先行。首先要依据各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居住环境、风俗习惯、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功能方面的基础条件,区分城市近郊区、工业主导型、自然生态型、传统农业型和历史古村型等不同的村庄性质类型,依照“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先行。就是每一个县、市、省都要建立名镇名村的评选机制。县一级的名镇名村是基础,要把历史名村评选出来。然后是市一级、省一级,再到国家级。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与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联合,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给予资金扶持。

重点整治项目先行。村庄整治的重点和时序一定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村进行村民自行投票来确定。让村民主动提出他们所生活的村庄目前最突出的影响人居环境的问题,切忌从上而下指令性“一刀切”来确定整治建设项目。特别要防止把城里人的观念、把城里人熟悉的办法简单带到农村去。要强调先公后私、以公带私,即要将投资集中在公共品的提供方面,突出解决一家一户无法提供的公共品。

2、坚守村庄整治的“四底线”

即不劈山、不砍树,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填池塘、不改河道,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盲目改路、不肆意拓宽村道,不破坏村庄肌理;不拆优秀乡土建筑,不破坏传统风貌。这几项底线也是与上节所述的“九项原则”相联系的。

3、要确保“五重点”的工作思路

一是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的道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方便农民生活、提升居住质量、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硬件条件。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村庄人居环境治理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还有不少地方,农村宅前屋后的巷道、村庄内部道路等基本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

身泥”,极不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解决村内道路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引导村集体组织和村民,投工投劳完善村内道路、桥梁设施建设,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当地工艺硬化路面。

二是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近年来,还有不少地方的村庄,垃圾和污水不处理,随意堆弃,肆意排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将创建公共卫生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治理。要尽量采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可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坚持减量化、无害化,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能盲目把农村的垃圾运到城市搞集中处理。

三是加强农居安全。各地村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房简陋破烂、结构安全隐患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等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充分重视,并抓紧予以解决。各地在村庄整治中,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既满足抗震、通风、采光、保暖、消防、安全等建筑结构要求,也要适应现代农村发展,妥善考虑储藏、晾晒、团聚等方面的需要。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采取多种方式优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四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解决农村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安全房的问题。加大村庄整治力度,要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依托县域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推动村庄整治由点向片区、面上和县域扩展。依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五是优先发展重点镇。重点镇对于带动现代农业、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突出作用。必须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优先考虑重点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小城镇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集聚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有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城镇适度扩展行政权能,增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改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条件,探索建设返乡创业园区,研究解决转移进城进镇农民的住房问题,推进农民带资进镇,引导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五、机制和制度

1、推进村镇规划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近年来,各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严重滞后,扭转农村规划布局散乱、建设用地粗放、基础设施短缺、生活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村容村貌落后局面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刻不容缓,必须尽快立法,解决农村建设活动管理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的问题。

转变乡镇村庄规划编制理念。当前,乡镇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除规划覆盖率不高、管理不严的原因外,规划编制质量与水平不高、建设用地规划标准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耕地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创新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对乡镇村庄规划的新要求。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队伍参与编制,全面提高乡镇村庄规划覆盖率和编制质量;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村镇建设用地规划标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与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协调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等空间规划,逐步降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水平。

健全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是今年初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新设立的行政许可制度,是强化政府对农村建设行为管制,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行政手段。必须尽快制订乡镇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切实将农村各项建设行为按法律规定纳入政府的管制范围,保证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保障乡镇村庄规划的有序实施。

2、强化县乡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政府职能

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需要深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面对面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数量大、分布散,对人力和经费的投入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业务范围广,涉及规划编制与管理、农房建设全过程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高;同时,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不仅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农村建设大额投资的效益水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到党委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关键是强化县乡政府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配备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创新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机制。农村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实践证明单纯采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行不通,有的管不了也管不好,有的成本还太高。因此必须立足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建设特点的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与服务。一方面,创新基层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模式,推行推进分局管理制,如大乡镇设分局、中等乡镇联片设分局、小乡镇巡回管理等,合理配置管理权限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和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为农村建设提供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竣工验收、适用技术与设备等全方位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建设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

3、建立村镇规划建设民主管理机制

村庄规划是农民自己的规划,广大农民的参与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维护和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是村镇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建立和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农民参与制度,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和建议,采取民主程序,由农民决定村庄整治的内容与方法,实行“一事一议”,由农民投票决定整治或建设项目。村庄整治、重要项目建设、宅基地分配与建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等重大事项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划报批前履行公示和农民或农民代表大会同意程序。凡涉及农户自身利益的事项,如农房拆迁等,必须征得农户的书面同意。

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参与的机制,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

投劳。推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和引导农民,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辛勤劳动建设家园。引导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等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公信力和号召力的人士,成立民间村镇建设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村镇规划、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管理等公共事务。

4、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村镇建设的制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城市一样,村庄内部和村庄之间的供水、道路、燃气、供电、环卫、公共活动场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一般都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由市场提供或无法完全由市场提供,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或通过其它公共组织提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政府公共财政等公共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十分落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启动农村消费,关键在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建设配套费和市场管理费等,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护。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设施与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制度,以国家专项税收、国债、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为支撑,综合运用公共财政的示范与调控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发展,最需要先行的是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差别化路子。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城镇密集地区,要依据规划,统一建设一批覆盖城镇和农村的区域性公共设施,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以城带乡,逐步实现农村供水、污水垃圾、公共交通、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在广大传统农业地区,按照城乡公共设施的分级配套与空间整合要求,优先配置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和生存的基础设施项目。

5、建立长期稳定的以奖代拨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

要对村庄整治资金进行捆绑,引入竞争机制,奖勤罚懒,奖廉罚贪,以奖代拨,以补促投,以政府的补贴来促进社会的投资,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政府应根据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目标,结合公共财政能力,提出并公开发布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指导性目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编制村庄规划。

6、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的多方参与制度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应该鼓励结对帮扶。根据村庄整治的近期目标和农民的意愿,帮扶单位出钱、出力、出关系为农民解决实际难题,提供实际帮助。

但是结对帮扶一定要按照规划进行,不能认为结对单位擅长什么专业,农民就得要承受此类专业服务,一定要根据村庄整治的近期目标和农民的意愿,帮扶单位出钱、出力、出关系为农民解决实际难题,提供实际帮助,而不是“替”农民解决“问题”。同时要签订协议,明确帮扶职责,并公之于众,力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防止短期行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也积极参加公共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建在农村、服务农民的公共设施,存量资产不断增大。必须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加强对这些公共设施的运行与维护管理,保证长期使用效益。能够引入市场机制的,要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积极实施市场化管理,如自来水等设施。不能引入市场机制的,要及时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协调,明确以公共资金或自筹资金的方式,解决好运行维护管理问题,如环卫保洁、绿化等。

当前,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除了要避免简单套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模式来推进城乡“同质化”建设外,还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如何确立符合生态文明发展和有序城镇化原则的城乡互补协调的科学模式,树立乡村治理的正确方向和目标,把握城镇化发展高潮中村镇建设的机遇和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以全球的视野科学分析总结以往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理性地剖析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村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确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村镇规划建设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三先行”、“四底线”、“五重点”和“六机制”,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高永青)

作者:仇保兴

第3篇:窗体顶端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研究

(椒江区规划委员会管理办公室,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所以能把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

引言

浙江省環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发布的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短短四年时间内,我省的自然保护区点数虽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总体面积却在不断下降;虽然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是上升趋势,但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却是显著下降的趋势。地方级保护区面积的下降说明有一部分本应是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被征作他用,这也正是我省近年来土地流转主要原因之一。在村镇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村镇发展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做简要探讨。

1 村镇规划与建设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民营企业的日渐兴起,农村产业结构正随着社会结构快速的转变着。农村的人口加速向乡镇流动,因此乡镇更加的成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在这样一个发展改革的过渡时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环境污染恶化等各种问题。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曾经在1987年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即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从此,我省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日渐贯彻落实,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违背。这一时期村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村镇规划已经初步完成了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保存领域的改革。但同时对待规划区内村镇的规划和发展的态度要极其负责任,在保护好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妥善安置村镇居民,然后方可考虑村镇的整体发展。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研究人员探讨过保护区与区内村镇共建等管理政策,在进行村镇规划区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特征等因素。

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城镇化的片面理解。近年来,各市均出现一股撤并村庄的普遍的现象。对这一举止的解释为既可以节约耕地,又可以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但是在各地用地指标有严格管制的前提下,在每一个县直至市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占”容易但“补”就得多花心思。而最常用的“补”的方式为造假和反复。造价顾名思义,就是将子无虚有的东西说成是有的。而所谓“反复”,就是把已经退还林的地重新开垦,在统计的时候作为新开垦地,等时机已过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地方政府就有更多的耕地转建设用地。这也正是虽然撤并村庄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基层干部仍然对其具有极高的积极性的原因。这一举动会造成大量建筑材料的无辜消耗,破坏众多文化遗产,对村镇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极其不利。

其次,集中养殖牲畜。近几年,猪肉的价格出现了几次大涨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前段时期猪肉价格的猛涨却是与有些县市推行人畜分离有关。众所周知,一般散户养猪采用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或是田里的野草,而猪粪也可以堆积起来,成为堆肥,然后再施回农田去,或者作为沼气燃料。但是一旦实行了集中饲养牲畜,农民就不便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的地方喂猪,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猪粪作为肥料或者沼气燃料的作用就不再存在。

第三,盲目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调查,有些村里因为对农民的实际物质文化需求定位不清楚,出现了下面怪诞的现象:村路是土路,农田小道却是水泥路;甚至有些偏远地区农民饮的生活用水还要到几十里外去挑,还要靠打井,农田地里却是安装了自来水网络,这种不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带来不少负担。

第四,盲目改造农居,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部分村镇干部于对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非常热衷,他们所发放的图册忽视一些地理差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差异性。比如说,山西的半窑洞或是徽派建筑,这些传统农居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但如果根据现代农居标准图册来建造居民住宅的话,外观虽美,但是浪费资源,耗时耗力。

第五,对小城镇建设不够重视。各级政府虽然支持积极小城镇发展,但是没有成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资金也比较分散,因此无法真正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尚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城镇的职能和目标,表现出没有发展重点,各项目的发展比较混乱的局面。

第六,没有明确的能源系统建设目标。国电公司曾经在“十一五”规划中写明,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边远地区村民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耗资巨大,平均下来每户农户要投资2到4万元的资金。这笔资金的投入实际上是有些不合理的。假设国电将供电网络建起来了,用如此之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地区,在线路上面电能损耗高达70%-80%,而只有20%-30%的能源农户能够实际用到。除此之外,大面积的电力输送网络的维修保养成本也不可小觑。但如果将这些钱用来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伏打电池系统,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建设风能发电站,这样不仅节能环保,同时也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

3 如何协调村镇的发展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保护生态,延续农村特色。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重视村镇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周边的区域的基本自然资源。村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其最大的差别在于村镇的发展要重视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和生物的多样性的保留维持。大规模的村庄重建和“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以及盲目推行机械化等都会对村庄、田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造成破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重视乡村生态循环。在八十年代,乡村居民的平均寿命比城里人高出很多岁,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村镇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以及没有受到污染的土质,还有纯天然的蔬菜粮食等。而近几年,为了村镇经济的发展,开工厂,大肆污染等经济活动破坏了这种优良的生活环境。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首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其现有优势,发展旅游与种植,而非开工办厂。同时,在发展度假村等绿色环保项目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的开发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三,推广科学技术。乡村生态的循环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应尽量避免应用大规模、大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违背的技术和能源形式,在模仿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保措施的时候要加以慎重,不可盲目为之。近年来,推广运用的比较好的一个项目就是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推广,不仅减少了传统能源的砍伐开采,同时缓解了水电能源的供应,新技术的推广使洁净环保能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四,保护基本农田。规划中应对可使用的农田有明确界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应是管制的重点。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运行和安全有关村庄,更应该是村镇规划管制的重中之重。

结论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并贯彻实施,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余柏椿,万艳华. 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0,(04) .

[2]吴文涛. 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08) .

[3]胡晓萌,朱传耿,李琬. 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现状与新趋势[J]. 《规划师》论丛, 2011,(00) .

[4]吴承照,肖建莉.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4) .

作者:吴伟

第4篇:创建文明村镇实施方案

麻丘镇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文明示范村镇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积累经验、示范带动”为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环境、发展高新经济、倡导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

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概况

麻丘镇位于江西省会南昌的东面,西抱瑶湖,东接塘南,南靠抚河,北连滁槎,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往余干、万年、景德镇乃至浙江沿海的省二级公路昌万公路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并与京福高速公路乐温段在境内交汇。

(二)定位

随着昌万公路和乐温高速公路的贯通,麻丘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根据《南昌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要求,按照“西进、东拓、北控、南延”的总体指导思想,麻丘定位为南昌的东大门,高新区加工业基地外延式发展重点镇。

(三)目标

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江西重点镇、打造南昌东大门”这一总体目标,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农村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工作,加强农村维稳网络和基层民事调解网络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确保农村社会秩序良好和社会稳定发展,努力使我镇面貌3至5年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三、具体任务

抓住机遇,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找准定位,加快发展步伐,围绕“一个目标”,即把麻丘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小城镇;推进“二个对接”,即与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对接,与高新区的特色产业对接;发挥“三大优势”,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四大产业”,即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和物流仓储、商贸等第三产业,为全区乃至全市的大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5年,我镇将在以往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即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

精心设计,严格施工,在瑶湖桥头麻丘境内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麻丘新型小城镇文化的象征,麻丘镇发展日新月异的见证。

(二)打造两个中心示范村

以鲁溪、武溪村为示范点,建设两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文明示范中心村。中心村的工作以抓好村组环境整治为重点,突出解决建设无规划、进出无道路、排污无渠道、垃圾无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使农村村容村貌有一个明显改观。

(三)推动三项致富工程

继续扎实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双带”致富工程,帮助村支书制定“双带”规划,选准“双带”项目,搞好项目与资金、技术、市场的有效对接。在金凤、鲁溪、库前村建立三个大棚蔬菜基地,预计这三项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建成后每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该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四)加强四项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道路、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1、完善路网建设。一是硬化全部村级道路,使我镇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二是完善三纵四横七条道的道路方格网建设,三纵即昌万路,文教路,荷湖路,四横即麻中大道,麻中东路,厚溪大道,南厚路;三是美化、亮化现有的昌万、文教、厚溪、刘城等省、市、区、镇、村、组6级道路。

2、新建一所小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一所小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该小学拟紧靠麻丘高中部建设,占地面积约30亩。

3、启动两个小区。小区建设地点分别为麻丘老农贸市场和卫生院以南空置地。作为文明村镇示范点创建工作的一部分,这两个小区建成后将主要用来对拆迁户进行统一安置。

4、繁荣两个市场。进一步搞活武溪、麻丘集贸市场,繁荣我镇经济,便捷我镇居民生活。

四、实施办法

创建文明示范村镇示范点工作是当前我镇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和完善创建机制,狠抓任务落实。

(一)精心规划,严格建管

1、划编制上,突出一个“高”字

这步工作我们已经完成。2005年,我们聘请武汉大学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在充分论证麻丘镇的实际情况和区位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城镇规划的新理论,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麻丘的城镇性质为:南昌的东大门,是高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窗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服务南昌

市的卫星城。同时,高起点编制了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用地,城镇景观等专项规划及城镇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详细规划,并正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2、在建筑设计上,突出一个“精”字

城镇建设中,最能体现城镇建设的是城镇建筑,而城镇建筑的特色主要取决于有无好的建筑设计。麻丘作为一个新型小城镇,将不追求大中城市的高楼大厦

,力求在“特”和“精”上下功夫。在博彩众长的同时,注重塑造自己的特色。我们将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和南昌东大门的实际,力争在建筑物立面的设计上作文章,出新意,选好外观色调,在体现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保持整体建筑风格的一致,雕塑一批精品建筑和城镇标志性建筑。同时,为了突出城镇特色,我们一是在追求建筑风格的同时,加强城镇绿化设计,精心选址,规划建设好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广场,在丰富城镇景观的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在行道树的设计上,我们将采取高中低错落、乔灌木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绿化方案,栽植草坪,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积极开放建筑设计市场,精心搞好城镇整体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对各项建筑工程,我们将不求大,但求精,树立精品意识,力争把每项工程都建成一个精品。三是在塑造镇区新特色的同时,还将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3、在城镇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

城镇管理是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在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市容监察机构,对城区的绿化、美化、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根据城镇绿化“三分种,七分管”的特点,由镇里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辖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绿化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在全镇主要街道设置果皮箱,新建公厕,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大市容管理力度。城管监察大队每天对镇容环境、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管理,坚决按章办事,取缔违法建筑,清理马路市场,方便居民。四是加大亮化工作力度,以店面亮化为主体,以高层建筑亮化为点缀,以户外亮化为衬托,不断营造亮丽夜景。

(二)创新体制,多元投入

按照“政府引导、以镇为主、市县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组团开发、滚动推进”的原则,考虑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综合开发公司,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麻丘文明村镇建设。

1、立足资源,盘活现有资本,使“死”资产变成“活”资产

众所周知,在集镇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一些双管单位、镇直单位聚集的地方,往往是集镇的中心地带,繁华的商业区。根据现有的集镇规划,把这些老单位迁出来,不仅有利于其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出黄金地段,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我们可以抓住日后规划的契机,动员镇直单位和部门到集镇新区征地,盘活原有的黄金地段。这样,不但改善了办公条件,而且可以通过挖掘资源,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2、综合开发,扩张资本总量,使“小”资产变成“大”资产

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以开发促建设、以建设促开发,实行以地生财,以房带路,滚动发展,自求平衡。通过以建引建的方式,考虑在路两侧开发临街商住楼,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改变集镇面貌。这样,通过综合开发挖掘资金的同时,使小城镇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3、创新机制,集合民间资本,使“散”资本变成“整”资产

面对资金紧缺的困难,我们将大胆探索尝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在坚持公共事业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多渠道、放开经营、公平竞争、有偿使用。如通过拍卖道路的冠名权,加大基础设计建设的投入,通过运作,转让灯箱广告的经营权等形式,广开筹资渠道。另外,为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购房居住,我们将根据自身条件,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镇建房、购房,使之成为集镇建设的主体。

五、工作要求

(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使“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活动在我镇能顺利开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顺华

副组长:徐水保毛永钢

成员:邓宝根周宽堂周建海魏海龙胡石子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部署全镇的文明村镇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村、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抓好活动的开展。确保创建活动有安排部署、有实施督查,有总结表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四)多方联动、齐抓共管。

创建文明村镇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一致、齐抓共建。综合推进村镇组织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等系统工程。真正使我镇的整体面貌和文明程度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

(五)依靠群众,以民为本。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文明村镇工程的受益者,又应是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创建文明村镇应体现群众性。要在创建活动中,吸引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开展以文明村镇工程为主题的文明家庭、“十星级农户”等创建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自我受到教育,在科技、法律、文化、卫生“四进门”活动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中素质得到提高,在美化村容村貌活动中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受到教育”的良好局面。

(六)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工程,将大力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村、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精神,把创建文明村镇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出台务实的举措,狠抓落实,一抓到底,跟踪问效,确保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看得见的成效。

(七)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把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氛围造浓。认真对照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精心设计好宣传计划,制定好宣传方案。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我镇在创建工作中的新举措、新办法、新成效。

第5篇: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在我市全面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为契机,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为载体,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不断推动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二、创建目标

按照“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思想教育深入细致,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社会服务优质,社会风气良好”的要求,通过广大干部职工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力争在2008年我市跻身省级文明城市行列;在2006年力争2个社区、1个村镇分别进入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行列;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每年力争2个村镇、2个社区进入衡阳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行列,1个村镇进入省级文明村镇行列。

三、创建任务

(一)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1、3月上旬,召开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2、从3月份起,市电视台开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专栏,对我市开展的创建活动情况进行专题报道。

3、印发宣传资料。要把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标准、《文明市民守则》、“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文明创建宣传资料印发给广大市民。

4、市文化局、市文联等单位要用版画、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5、要组织动员教育局、老年大学、歌舞剧团、东风晨练队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编排关于创建工作的专题节目,走进社区、走上街头、下到村镇进行宣传演出。

6、要办好文明市民(村民)学校。各个社区、市直机关单位和村镇都要创造条件兴办文明市民(村民)学校。文明市民(村民)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班子、有场地、有经费、有教学计划、有经常性的活动。市文明办要对文明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管理进行指导、督查和考核。

(二)加大建设管理力度。

全市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标准,抓紧制订和实施各项创建工作方案,在2005年“百日整治”活动中各职能单位已出台的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抓紧落实,切实加大城市、社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秩序整治管理力度。

(三)加大各项活动开展力度。

1、市教育局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弯腰”活动,上街头、进社区拣拾废弃物,使中小学生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影响教育市民不乱丢乱扔,促使城市卫生进入良性循环。

2、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要牵头组织各单位和各乡镇开展文明商店、文明机关、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青年文明号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细胞”工程创建评比活动。

3、要在全市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直各单位、各居委会每周星期五要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市民走向街头、广场、社区搞卫生。

4、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要组织举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培训班和争做文明市民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有效途径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全体市民的创建意识,丰富创建知识。

四、创建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成立**市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政委:肖长河(书记);组长:胡丘陵(市长);成员:周国佑、刘解成、周耀发、廖伦龙。下设办公室,由周国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委办、政府办、市纪委、市文明办、建设局、规划局、公安局、交警大队、工商局、市政处、环卫所、教育局、城市监察大队、环保局、文化局、文联、园林处、广电局、交通局、民政局、卫生局、房产局、畜牧局、农机局、水利局、防疫站等相关职能单位为创建办成员单位。创建办负责日常工作协调、督查和调度。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重点要抓好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创建,夯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确保我市在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评选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文明创建工作规划,抓好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要把创建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

3、加强督查,严格奖惩。为促使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市创建领导小组将每月组织一次专

项督查,每半年组织一次考核,每次单项活动结束后定期进行总结,年终要进行总结评比。各村镇、各单位责任人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创建任务的,市委、市政府将对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创建任务的村镇和单位责任人,市委、市政府将追究其相关责任。各行业、各社区和所有经营户,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按要求达标的,市委、市政府给予一定的

精神和物质奖励。没有达标的视其情节,对行业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社区负责人给予批评,警告直至免职处罚;对各类经营户建议职能部门给予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证照的处罚。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各级、各单位、各部门要对文明创建活动要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创建工作正常运转。要重视加大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村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突出问题。要按照“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的方法,解放思想,广开渠道,多方融资,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推动城市建设上水平。

第6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的文明程度,促进全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积累经验、示范带动”为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倡导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文明村镇创建目标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户为基础,以建设村文化大院、镇文化站为重要抓手,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培养四有新型农民,努力把**镇建成经济发展迅速、思想道德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文明村镇,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全国文明村镇的创建标准

全国文明村镇的创建、评选标准为:

(一)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委、政府、党支部、村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

- 1 自觉抵制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五) 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坚持开展科普活动,大力推广致富实用科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拓展致富信息渠道。尊师重教,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健全卫生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提高群众健康素质。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100%。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扫除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愚昧。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不断完善文化体育设施,以先进文化占领和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六) 社会治安秩序安定。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强,自觉遵纪守法,并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农民的公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镇村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治安形势平稳,群众有安全感。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七) 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制定并严格实施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法用地,村镇建设布局合理、环境良好、美观舒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用设施逐步配套。治理整顿脏、乱、差现象,搞好绿化、美化、净化,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破坏生态事件。

(八) 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镇人大代表依法直接选举产生,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充分落实,镇人民政府依法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与村委会

- 3 提高镇广播电视站建设标准,村村通广播电视。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确保不发生重大上访事件发生,无非法宗教活动,无严重影响乡镇形象的重大案事件发生。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以法推进村民自治,村务按时公开,干群关系融洽,民族团结。

6、大力移风易俗,倡导良好社会风气。无乱建寺庙,无黄赌毒问题,无婚丧事大操大办,村规民约行之有效。

7、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发挥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各种科技协会带动作用,大多数青壮年农民每年都能受到两次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8、加强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预防保健机构运转良好,乡镇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以上,农民看病难基本解决。农户饮用水卫生,卫生厕所使用率在85%以上。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文明执法,计划生育率在98%以上,落实优生优育政策。

五、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主要措施

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事关我镇发展全局。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载体,聚集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使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镇上成立创建全国文明村镇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村、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组织,要以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各村、各单位要自觉把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 5

第7篇:XX镇2009年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佛子山镇2010年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现代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镇2010年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全镇工作大局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环境整洁、生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工作重点

以制定科学规划、整治村容镇貌、完善公共设施、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倡导文明新风尚为创建的主要内容,精心谋划、分类指导,联片创建、整体推进,形成一批文明新亮点,带动整个文明村镇建设。

三、目标任务

全面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活动。把创建文明村镇与小城镇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两个生态文明村(青龙村已初步形成、方场村也正在建设推进之中),有计划地培育一批文明户、五好家庭,发挥它们的辐射力和带动能力,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文明程度提高。

四、工作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在创建文明村镇过程中实施的各项工作切实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引导在佛子山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主体。

第二,政府、社会共同推动原则。创建文明村镇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要分解到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级群众组织、有关社会团体的年度目标和日常工作中,形成政府、社会共同推动的整体合力。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各有侧重,体现分层、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

第三,持之以恒原则。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实施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常抓不懈。对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要抓住不放,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抓一件,成一件,直到真正抓出成效,力戒形式主义。

第四,工作创新原则。创建文明村镇各阶段各项活动的推进,我们要突出工作内容、活动载体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做到常抓常新,保证其良性运行,务求实效。

第五,软件、硬件相结合原则。在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在硬件建设中要注重人性化的设施建设,注重硬件为软件服务,软件促进硬件建设。

五、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创建宣传教育。使全镇上下形成浓烈的创建氛围,增强全民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推进广大村(居)民“说文明话、走文明路、行文明车、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二是抓好镇区交通秩序管理。强化村(居)民交通意识,堵疏结合,重点在车辆停放、规范交通秩序等方面要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在镇区开展以消除卫生死角、清除暴露性垃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各类卫生普及活动,教育市民尊重科学,掌握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创造良好卫生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四是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力度。在提高城镇建设速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树立城镇形象;

五是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以及文明班组、文明家庭、文明楼组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

六是开展创建平安和谐佛子山活动。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七是开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活动。引导全镇干部群众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最新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六、主要措施

创建文明村镇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事关我镇发展全局。各村(居)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高度重视,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载体,聚集全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使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建立创建组织。镇党委、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决策范围,摆上议事日程,调整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樊勇同志任组长,副书记沈骏宇同志任副组长的创建文明村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切实担负起文明镇创建工作的领导责任。全镇上下形成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各村(居)、各单位各部门要自觉把文明镇创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创建思想,树立创建信心,不断提高广大村(居)民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加入到文明镇创建工作的行列。

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点。根据全镇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制订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各村(居)及各单位负责人对本村、本单位创建工作要主动抓好抓实。

四是强化检查督查。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对照目标要求,狠抓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要确保按照进度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同时各村(居)、各单位要保证必要的创建经费的投入,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是形成工作合力。全镇各单位、各部门要服从大局,目标一致,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要自觉服从镇创建领导小组和本单位(村)工作小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切实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严明纪律,严格考核,把创建工作考核与全镇软环境建设考核、与全镇年度综合考核、与各单位(村)年度目标考核、与年度各类评先创优工作结合起来。对创建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拖创建后腿,影响创建工作进度的单位和个人,加强教育、限期整改;对任务完成不好、造成考核失分后果的,追究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责任。

七、具体做法

文明村镇创建采取打好基础、全力推进、全面达标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规划,打好基础

规划是文明村镇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抓紧编制和完善建设规划设计,坚决做到不编制规划不审批用地,不完善规划不准许再建新房。规划建设管理监察中队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协调,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我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集镇规划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合理配套公共设施,科学布局管网系统。村庄规划建设要以各村新农村规划修编成果为龙头,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坚持适当集中的原则,形成适度规模。对规划中需要拆除的房屋一律予以拆除,不得留用。

第二阶段:综合整治,全面推进

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的力度,确保村镇面貌有新的变化,全面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卫生环境整治继续以“三清”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卫生保洁和日常管理制度,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治安环境整治以开展“法治进村”、“法治进家”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村民依法办事水平,营造平安和谐新农村。交通环境整治以改善交通条件为目的,全面抓好“村村通”建设的扫尾工作,力求推进“组组通”工程。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全面达标

第三阶段是文明村镇建设的决胜阶段,我们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好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动员和号召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我镇的文明创建工作一定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8篇:XX镇2021年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的文明程度,促进全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美好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倡导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二、创建目标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围绕乡村振兴,努力把XX镇建成经济发展迅速、思想道德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文明村镇,有效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创建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各村(社区)、部门单位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自觉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常抓不懈。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执政为民,树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行为,杜绝坑农、害农现象。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奋斗目标、具体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人员机构、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等活动,引导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获得实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社会服务优质规范。

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广泛发扬民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各部门单位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增加便民措施,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环境。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五)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

尊师重教,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无青壮年文盲。健全卫生保健网络,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加强卫生防疫措施,保障群众健康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扫除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愚昧。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六)社会治安秩序安定。

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干部群众法纪观念强,自觉遵纪守法,并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公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落实,乡村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治安形势平稳,群众有安全感。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七)环境面貌整洁优美。

制定并严格实施乡村规划,科学合法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用设施逐步配套。治理整顿脏、乱、差现象,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破坏生态事件。

四、工作重点

(一)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健全文明创建机构,职责明确,有专职人员,确保工作落实。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群众欢迎的各种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等选评工作深入开展,参与面广,使我镇文明村(社区)达到60%以上。

(二)加强乡村规划,保持良好村容村貌。

乡镇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卫保洁队伍充实,保证街面整洁卫生,杜绝乱堆乱放现象,交通畅通,外部形象良好。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无非法宗教活动,无严重影响乡镇形象的重大事件发生。实行“三务”公开,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村务按时公开,干群关系融洽。

(四)大力移风易俗,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无乱建寺庙,无黄赌毒问题,无婚丧事大操大办,村规民约行之有效。

五、保障措施

各村(社区)、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促使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各村(社区)、部门单位要建立相应组织,要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搞好宣传发动。

各村(社区)、部门单位要自觉把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统一创建思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落实目标责任。

各村(社区)、部门单位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作为工作重点,根据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制订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

(四)强化检查督查。

要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对照目标要求,狠抓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要保证必要的创建经费的投入,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形成工作合力。

自觉服从镇创建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切实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严明纪律,严格考核,把创建工作考核与目标考核、各类评先评优工作结合起来。对创建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拖创建后腿,影响创建工作进度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教育、限期整改;对任务完成不好、造成考核失分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责任。

第9篇:文明村镇创建总结

茨芭镇创建文明村镇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茨芭镇党委、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创建市级文明村镇为龙头,带动全镇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明村镇创建基本情况

全镇争创市级文明镇1个,争创市级文明村1个,争创县级文明村1个;争创市级文明单位1个,争创县级文明单位3个。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全民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我镇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一个根本任务,贯穿精神文明工作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党委中心组每月学习一次和镇机关干部职工每周学习一次的制度;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农村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提高我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加强道德教育。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印发宣传品一千余份、横幅百余副、固定标语五十多处。大力加强社会

公德、职业道德和家族美德教育,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等内容。

3、普及推广科学文化、法律和实用技术。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科普宣传;开展普法教育,普及宪法和法律基本常识;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今年以来举办畜牧养殖、种植、烤烟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期,1800多人次。

(二)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

1、发挥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文化阵地的修复,完善管理制度。自年初以来新培训教育干部群众9批、2800人次。健全镇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路径、门球场、露天文艺演出场地等设施,实施镇文化站综合楼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建设农村文化大院15个、农家书屋10个,思想道德教育宣传橱窗和科普宣传画廊等,扩大基层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

2、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参与面广的群众性活动。成功举办了“欢乐中原行,唱响茨芭”大型演出活动,积极推动发展铜器、秧歌等民众表演。

3、实施“旅游名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发展战略。今年来,我镇以提高茨芭知名度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名镇建设工程,我镇三苏园景区被确认为国家“3A”级景区,大

大提高我镇文化底蕴。文化阵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了茨芭、许洼等十个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安装了健身器材、体育文化活动设施并投入使用。

(三)抓环境建设,全力打造良好的镇容镇貌

1、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我镇注重科学规划,注重以人为本,努力做到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2010年我镇按照“高品位、高起点”的要求,提升集镇品位,完成了村村通道路建设20公里、下水道3.5公里、主干道3公里、铺设彩砖2公里,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亮化,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生活,推动了茨芭经济社会的发展。

2、环境卫生管理不断加强。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增加集镇硬件投入,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和保洁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垃圾站中转战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加垃圾运输车5台,洒水车一台,有效地保障了镇区的卫生清洁工作。

(四)抓文明创建,提高村民良好的道德风尚今年以来,我们瞄准新目标,采取新措施,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新型农民、致富能手、好媳妇、文明农户”活动,树立中姑嫂寺村等先进典型,并利用典型辐射,带动各村开展“星级文明村”创评活动,全镇33个村创评覆盖面达75%,群众参评率达90%以上,深化文明村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五)抓和谐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开展

我镇以建设和谐茨芭为目标,以文明创建促进全镇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强化,设立了镇信访接待室,认真搞好了各类信访事件的调处;

2、改进计生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实施了计生整治月活动,重点整治了性别失调、早婚早育、一男超生、二女外逃等突出问题;

3、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做好了防灾减灾工作,对安全生产、矿场事故等加强了监管力度;

4、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4+2工作法”,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全镇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确保市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做好市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档案整理和归档工作。

3、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将业务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英语教学课题研究报告下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