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十大经济学家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今中国十大经济学家

2012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指明方向,“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结合各机构预测分析结果,我们对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如下判断:

宏观经济“前放缓,后回升”,预计GDP增速8.5%左右

2011年的中国经济延续了2010年GDP逐季回落的态势。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全面放缓,其中,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速由2010年一季度的14.5%下滑至2011年1~3季度 10.8%的最低点,第三产业也由当时的10.2%的季度同比增速下滑到2011年1-3季度9%的最低点。另外,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指数方面,制造业PMI指数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均下落到荣衰分界线以下,说明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企业订单数量正在减少,未来的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其中,“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也说明了中央对2012年经济形势的担忧。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将面对外部需求不力,内部需求下滑,诸多经济困难和矛盾丛生的局面。经济将延续2010年以来的下滑态势,增速出现一定回落。在具体的经济走势上,宏观经济将形成“前放缓,后回升”的运行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8.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预期名义增速将达到20%左右

自2002 年以来,我国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基本上保持在20%以上水平,即便是在外部冲击特别剧烈的2008年,名义同比增速也没有降到20%以下。2011年以来,由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和货币政策的收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到2011年11月已经下滑到24.5%。考虑到出口和房地产对投资拉动作用将有一定的减弱,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快,2012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已经不可避免,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将达到20%左右,实际增速达到15%左右的水平。

短期物价上涨原因得到缓解,预计CPI上涨3.5%左右

从目前情况看,造成2011年国内物价上涨的多方面原因已经基本得到缓解,未来物价走势将回落。首先,自从CPI涨幅在2011年7月达到最高点后,已经持续走低。另外,作为CPI的先行指标PPI指数也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后一路向下,PPI指标的走低将引导CPI指数继续走低。其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粮食的增产和丰收将通过饲料价格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传导到农业其他领域,从而对粮食、肉类、蛋类价格产生影响。再次,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造成铜、铝、铅等有色金属、国际小麦和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势必将影响到国内的价格,进一步缓解国内的通胀形势。最后,2011年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出现逆差822.9亿美元,扩大1.1倍。据中金公司估计,2011年10月份“热钱”流出中国的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外贸逆差的出现和热钱的流出实际上给了国内通胀形势缓解的更有利条件,大量的外汇占款和被迫性的货币供给将得到一定的控制,短期内新增货币供给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七大主要目标中稳增长替代控物价,成为2012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预计2012年的物价涨势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和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地方政府债务在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同时,将对物价走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政府对资源要素的价格调整和美国的第三轮流动性扩张政策值得高度重视。基于以上判断,我们预计,2012年国内物价情况在前三个季度持续回落,第四季度触底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预计全年物价涨幅在3.5%左右。

世界经济不景气,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或为负

2011年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极为不稳定的一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以“阿拉伯之春”和“占领华尔街”为代表世界性的社会政治骚乱的出现让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短暂全球经济复苏全面受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上年的4.0%下滑到3.0%,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降至1.5%、1.7%和-0.5%。对于2012年经济增速,IMF已经将之前发布的年增长4.5%(2011年6月份发布),下调为4%。欧美危机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势必将对我国的出口增长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引起出口增速的下降。数据显示,从2011年8月开始到2011年11月,月度出口环比增速出现负值情况并呈现逐月扩大的态势。同时,2011年1-10月,我国的贸易顺差为124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1%。

对于2012年中国出口形势,大多数的研究机构专家均给予了谨慎和相对悲观的判断。而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2年“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安排,2012年,中国的外贸增速中进口将大于出口,净出口将可能拖累经济增长,出口形势的不利将会显著的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从结构上来看,外贸形势的不好将改善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贸易失衡状况,促进贸易再平衡。预计2012年中國出口增速将回落到16%左右,进口增长幅度在20%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

国内消费或小幅放缓,但增速可达到16.5%

2011 年1-11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速为17%,但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6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仅为11.2%,比2010 年同期下降了3.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在投资下滑,外贸不力的局面下,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在促国内消费上下功夫。与此同时,一些短期的消费刺激政策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例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此外,2012年整体中国经济平稳放缓的形势以及外贸、投资活动的放缓可能造成的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总体来说,对2012年消费保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名义增速较2011年可能有小幅放缓,但也可以达到16.5%的水平。

就业形势严峻,预计城镇失业率能控制在4.2%以内

2012年,就业工作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给就业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形势向好的趋势恐难以持续。首先,国际经济造成的外部需求下降和国内房地产调控、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将对我国的就业环境和劳动力需求造成影响。其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多20万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而在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不发生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外贸不景气可能造成的农民工失业现象,也值得注意。

根据形势分析,预计(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2012年经济蓝皮书》观点)2012年全国累计新增就业人员将保持稳定,目标900万人应该可以完成;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全年目标应适当下调到45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会有小幅增加,全年应该能完成110万人的目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尽量控制在4.2%以内。

存款准备金率或三次下调,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将受益

自2010年起,为应对通胀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在对抑制物价上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趋紧的局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实际上,央行在2011年11月30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已经是对基本政策作出的微调,我们相信,未来将还有类似或其他的微调出现实施。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可以看出,2012年,央行对于利率工具的操作会非常谨慎(当然也不排除央行调息的可能,但幅度和次数将受限),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2012年货币政策倚重的主要工具,可能会出现三次以上下调的情况。

2012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在进行微调和有重点调整的时候,可能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宽松空间,以缓解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文化产业和新兴产业将两翼齐飞,年增速达到20%以上

2012年将是中国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之年,2012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将对上述两个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2年将是文化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政策“组合拳”真正形成之年。文化部2011年12月出台的《文化系统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规划指导,将发布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将会相继发布。此外,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也正在研究和出台中。

除了在财税政策的支持外,我们认为2012年国家将在金融领域对两产业进行一定的定向宽松,予以信贷上的扶持。另外,在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的地区,2012年将呈现文化产业持续或爆发式增长的景象,因制度解放而释放的生产力将得到充分的显现。结合前几年文化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数据,我们认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两翼齐飞的景象,年增长率继续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超过同期GDP增速。

一号文件定调“农业科技”,农民工资增长可达15%左右

2012年农民收入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农民收入的90%依靠工资和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工资收入方面,中央和不少地区都表态在2012年将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江西、吉林、辽宁等地区都已经正在研究并表示在2012年继续提高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速在8%以上的话,农民的工资增速还会超过GDP增速,增长幅度可能会达到15%左右(社科院预测数值)。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方面,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称,从2012年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2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据此计算,2012年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比上涨7.3-10%,粮食价格的上涨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中国对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也将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此外,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定调“农业科技”。在农业制度改革(城乡统筹)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已经作出部署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必将会被提到新的高度。

结构性减税是财政政策最亮点,地方政府到期债务2.3万亿元

我国财政政策在2012年继续锁定“积极”这一关键词。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财政政策虽然为“积极”,但其中含义已有微妙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中,结构性减税被提到了第一位,是2012年财政政策的最亮点。2011年11月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2012年开始实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等一系列措施,实际上开启了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大门。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注也凸显了其在2012年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审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有1.84万亿元。中投证券研究所的分析认为,2012年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务将到期还本付息,预计金额将达到2.3万亿元。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37.96%的债务是用承诺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一旦地价下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偿还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作者: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

第2篇:牛年中国宏观经济十大预测

2008年的中国经济,有着太多的意外和挫折。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伴随下,中国经济的变数也不会少。回眸刚刚跨过的鼠年,坐望困难中的牛年,我们集中了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十个问题,提出我们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十大预测,借以勾画出2009年中国经济的一个概貌。

1、年度GDP坐七望八

首先,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大概在5%-6%的水平,这基本是2009年经济增长的底线。其次,每年2万亿投资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率提高2.1个百分点。两者相加,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

2、季度GDP增速V型反弹

从季度经济增长率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调整底部已经探明,最晚从2009年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明显的触底回升势头。预计2009年下半年经济增长8.3%,增长率将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3、重回通货紧缩

2009年我国将面临通货紧缩,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二是流动性从泛滥转向收缩;三是需求增速放慢,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过剩,导致价格下跌。

4、外贸顺差仍有望正增长

2009年顺差将超过3000亿美元,仍有望保持正增长。进口更大幅度下降是顺差正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出口下降导致进口下降,二是国内需求下降导致进口下降,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5、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

尽管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降低了企业成本压力,但是需求增速回落、销售价格回落对利润增速的负面冲击更大,使得整体利润增速仍会有大幅度回落,预计2009年工业企业利润将比2008年下降21%。

6、失业率明显提高

伴随经济全面调整,预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受到冲击,也将有更多的人失业,预计2009年无论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实际失业率都将有明显提高。在失业压力加大背景下,政府将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7、降息81个基点,前快后慢

利率仍有135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其中未来12个月将降息81个基点,时间点将集中在上半年;如果经济自然增长动力仍然比较疲弱、通货紧缩压力仍然较大的话,其余54个基点的降息将在2010年实现。

8、M1底部探明,流动性前松后也松

预计2009年M1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上下半年变化不会很大。上半年贷款投放有望占全年信贷投放的70%左右,下半年贷款增速放慢,对M1增长的推动作用会降低。

9、汇率维稳,6.8上下波动

人民币不宜大幅贬值,从最新的一年期NDF报价来看,1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预期基本稳定。

10、房地产和股市政策寻求新突破

政府应及早建立以下两个正向循环机制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回升:

一是建立房地产和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机制。预计政府会放弃价格目标,通过引导开发商降价来促进房地产销售回升。如果是这样的话,尽管会看到房屋销售价格明显回落,但房地产销售量有望在下半年出现回升。

二是建立股市和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机制。国家已经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充当稳定市场的力量,平准基金有望成行。

作者: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第3篇: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大红利

[摘要]根据历史经验、发展经济学理论和逻辑分析,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命题基于以下十大红利: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城镇化发展,大国的市场规模,国民高储蓄率带来的高积累,简政放权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改革带来的国企效率提升,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增长的区域发展,教育质量提高带来的人才红利,一带一路的开放红利。

[关键词]科技红利;结构红利;城镇化红利;消费红利

[

一、科技引领发展的红利

“十二五”以来,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0.9%增加到55.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马克思认为,科技进步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抵消利润率下降趋势。科技进步,各要素才能产生“乘数效应”。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巨大规模的市场,也拥有技术引进、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后发优势和集成创新优势,将成为继蒸汽、电力、信息革命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领军者。[1]然而,起步于计划经济的科技与经济脱节仍然较为严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往往异化为无序竞争,政府的主导作用往往异化为“部门利益”、协同创新不够,使中国的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项目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水平,从第六位下滑至第十一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从第二十五位下降至第三十二位。

科技由“九龙治水”转向以总理为主任,政界、科技界、商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为委员的国家科委统筹管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体制改革由单项转向系统推进[2]、促进政策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市场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系列创新并举,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主体间互动,促进“国企主动、市场推动、政府和社会的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由结构调整与微观运行机制改革向促进创新要素联系互动转变;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体制,发挥市场对创新路线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政府由体制供给者和投资者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导向、弥补市场失灵”的有限支持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立足国情,抓好顶层设计,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科技问题,构建全方位的基于大数据的先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协同服务体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科学选择不同科技领域“跟跑”、“并跑”、“领跑”的战略,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补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最大短板,注重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市场化;培养工匠精神,推动产业和产品不断转型升级,以科技强国。

科技利益分配由失衡转向共享。按照不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项目为纽带搭建企校(院、所)间跨学科跨领域的战略合作平台,探索多层次、多维度、多元产权协同高效的发展模式,鼓励国企与民企在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要素产权资源的耦合,鼓励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组建专利、标准和技术联盟,易损与共,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提高研发效率,实现创新因子的协同效应和研发的规模效应。

科技投入和城镇化基础设施投入由财政为主转向注重发挥财政科技投入放大、辐射和引导的乘数效应;建立财政诱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投入机制,满足自主创新和城镇化发展的资金需要。企业建立侵权信息清查体系,政府健全行政查处、司法诉讼等体制体系,知识产权法制与企业维权互补互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营造崇尚创新、协同创新的社会氛围,以激发更多人投身于科技创新的大潮之中。

二、结构协调与升级带来的红利

农业落后而工业产品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的快速萎靡与新兴产业滞后,低层次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突出。要素流动是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的根本路径,其形成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结构红利。[3]资源数量、技术水平和制度安排即使既定,不同要素间的结构性优化仍将促进经济增长。[4]因此,要着力补齐短板,又要让强项更强、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劳动力流动产生的资源再配置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带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经济发展。[5]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在自由流动和信息完整的市场中,收入差距的存在将驱动劳动力由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优化配置要素,增加流动劳动力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两地收入水平趋同,劳动力流动将停止。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的持续转移是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若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农业劳动力到非农部门就业虽然可能降低农业产出,但他增加的非农产出更多,社会总产品会增加。廉价劳动力流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出口。据计算,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对改革开放期间GDP增长率贡献21%。[6]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增长,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务农收入。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和农民工“替代效应”、劳动力流动的技术交流效应引致劳动力供给结构优化、劳动力质量提高;并通过不同技能劳动相对工资的变动促进非熟练劳动向熟练劳动力的升级,实现整個就业市场结构优化;供给上,劳动力市场变化带动不同行业的资本存量积累,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需求上,国民收入改善使长期消费增长。

“十三五”计划全局性、长远性、基础性、网络性的165个重大工程项目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紧密结合、相互适应,劳动力转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互适应、同步衔接。第二产业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提高城镇化水平。

经验表明,即使在劳动力非流动下,仅仅通过资本流动、地区间商品和服务贸易渠道,如资本由过剩地区转移到短缺的、由低效利用的产业、企业转移到高效利用的,均可提升产业结构层级系数,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跃向中高端,供需结构由低效错配转向高效平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扩大有效供给、中高端供给和绿色供给,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逐步提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者数量下降,“用工荒”出现、工资上升,价格机制驱动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的替代率。

三、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是通过学习形成人力资本的过程,也使富余劳动力得到利用、其收入提高和相关土地等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业支撑。依托产业集聚和城镇聚集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空间转移,是一个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能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供给,而劳动密度的提升又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具有年龄选择特点的人口流动,能够相对提高地区人口结构的生产性。经济活动越密集、市场驱动力越大,高生产率企业和高技能劳动力越集中,该区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越显著;人才越聚集、其收入越多。要素集聚会加快知识、技术的传播,在一个经济集聚区进行投资的企业会获得集聚租金,还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协同集聚,专业分工和协同集聚使生产中技术复杂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这有力地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均值的47%。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仍将存在显著的劳动配置红利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转移,产生如下巨大的正向效应: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社会分工效应,交易成本节省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这极大地加速分工细化和科技进步,也催生更多新兴产业的兴起,从而提高劳动与物质资本的配置效率,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据研究,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的经济增长水平。[7]在中国近10年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3/10。至2013年底农业劳动力仍有24 171万人,其向二三产业流动和转移的空间还较大。

城市规模增加一倍,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会提高5.98%。[8]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越高,因而高技能劳动更愿意在大城市居住、工作。因为在城市地区或“硅谷”等地区,学习效应更强,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更快,劳动匹配效率更高,使得劳动在城市获得工作或变动工作的机会更大,收入增长更快。动态上,企业集聚有效地提高工业化水平,使得产业在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发展和服务业崛起对劳动的大量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化水平与就业增长间存在着长期的相关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升高1%,城镇就业人口增长1.2672%。[9]城市生产率优势,主要不是静态专业化,而是动态城市集聚收益提高城市生产率。城镇化建设中涉农产业直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非农产业发展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用科技农业替代经验农业,用机械化耕作替代手工耕作,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农产品市场扩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两者良性互动、有机协调、同步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间正向交互响应作用较强,且其长期相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这两者之比为1∶0.071。[10]

城镇化引导农民聚集居住,在乡村规划、自愿自觉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社区建设,节约耕地,并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即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产业工人,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武装农民,用市场经济观念提高农民经营能力。

城镇吸纳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能够扩大内需和市场,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城乡一体化。然而,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劳动力的自由转移,造成部门和地区间对劳动力要素的使用不均,进而导致工农、城乡比例失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促进户籍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逐步打破户籍制度束缚,逐步淡化和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消除城市的阻隔和排斥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政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覆盖面更大、效果更好,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转移支付,稳步提高就业养老、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向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提供政府住房补贴、税费优惠,促使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住有所居,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城镇化规划统领、远近结合、全面与专项结合,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精准处理“流动”和“稳定”的链条关系,尽可能地降低农村流动劳动力融入城市的成本以及预期的不确定性,通过在农地产权确权的基础上农地流转、劳资关系调整、最低工资水平适当提高等手段,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以提高城市化率;让尽可能多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有序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产城同步、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来科学调适人口流动,有效消减半城镇化、留守空巢、城乡差距等影响共享发展的不利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农民對自己的住房拥有所有权,对承包地和宅基地拥有法人财产权,允许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同地同价,通过转让包括宅基地在内的房地产使用权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增加建房土地供应和住房供给,拉低城镇房价,有助于农民工城市安家,也将土地增值的一部分收益从政府转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拥有进城买房、经商的资金,进入并真正融入城镇的经济与社会。降低农地地租水平,应以社会保障换取农民工的土地,政府获得农地承包经营权,并以合理价格租给农民。如安徽农民退出宅基地每亩奖5万元以上,这笔奖金应用于在城市买房和经商。

四、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红利

近两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这引起一些人的忧虑。须知,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相伴,劳动者必要劳动范围扩大,加薪势在必然。而中国GDP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至2015年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中还处于80多位,还有5575万贫困人口要脱贫。并且,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自2009年以来连续7年下降,2015年仍然为0.462。这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内需不足;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使其素质难以提高、贫困代际相传,将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更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化税为薪、继续降低社保费率,减轻企业负担,破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接续问题;化本(成本)为薪,[11]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最低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集体协商各个机制,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财富的模式,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薪酬,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不断扩大,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助推结构优化,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利润增加与加薪多赢。[12]按照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贡献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物业税及早实施,限制投资性住房需求,将房地产市场引导到以满足居住性需求为主的方向上来,抑制住房财产引发的收入差距扩大。

五、教育质量提高带来的人才红利

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累计减少1000万人左右,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引起人们的忧虑。还要看到,至2015年中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达到12.4%,人才成為中国最可依赖的红利。人口质量提高可以替代人口数量,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对劳动需求更多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解决未来劳动力短缺问题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良素质的人口比重上升而人口增值、驱动和贡献扩大的过程,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13]2013年,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顶尖人才流失数量居世界之首,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而新技术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教育贡献率高于固定资产贡献率,经济长期增长率最终依赖于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

建立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资源聚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放大创新的溢出效应、投资的反哺效应,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人力资本提升的资源增加,人才资源培养规划科学,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健全国家助学资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教育的扶持力度,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使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和务农能力逐步提高,缩小各个分配主体所拥有的要素差异,为产业升级提供充裕的高素质劳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形成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注重培养敢于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培育规模宏大、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世界级科技带头人和高水平研发团队。

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全力培养、吸引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以识才的眼光、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在创新中发现、培育和凝聚人才,建设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激励措施应逐步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的思想束缚,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的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凭实绩贡献评价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改善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户口、家属安排、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问题,让人才工作舒心、生活顺心,待遇畅心。打破“大锅饭”,一流待遇给一流人才,确保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实现人才价值;年薪、分红激励与股权、期权激励协同搭配,将股权激励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定在转让股票之时,降低个税税率、降低激励对象持股的税务成本,并鼓励他们长期持有股票,从而吸引稳定人才;既加强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又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与冒险、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让企业家掌握更多的创新资源,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得到合理回报,让科技人员依靠独创突破和发明发现一招致富、一夜致富;让科技领衔专家掌握的创新资源更多,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更大。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考评体系、健全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化、第三方、专业化、国际化评价渠道,改革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完善创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科技奖励制度,优化结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逐步由申报制改为提名制,发展具有品牌和公信力的社会奖项,强化对人的激励。

六、巨额银行存差和巨额外汇储备的资本红利

要深化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的改革,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打造较好的金融分工体系,以便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需求;更好地支持创投创富,鼓励金融机构向科技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高风险高收益企业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多种风险投资,鼓励创新并购,拓宽创投金融退出渠道,培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允许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鼓励更多优势型、科技型、成长性企业实行股权债权、债转股等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方式,扩大优势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通过多种模式吸引资金,加快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广泛吸收各种民间资金,在财政资金引导下,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金融机构无息和低息贷款的支持规模,重点支持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确保城镇化的资金供给。由于农业、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可抵押的资产少,要整合财政手段,建立精准的利益补偿和激励制度,定向按比例实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确保商业银行提供涉农金融等业务的收益不低于其他贷款业务;建立小微企业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政策性担保覆盖面,这有效降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其融资规模。

七、国企做优做强的红利

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势在必行,通过创新发展一批、兼并与债务重组、破产清算,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改革举措,积极化解过剩产能,通过财税和信贷等政策措施引导鼓励生产要素由过剩部门转移至短缺部门,由弱势企业流向强势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力。通过市场化方式,以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为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對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采取加速折旧和研发投入税前抵扣等激励政策诱导国企更新设备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实行规模经济;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分包关系,促进以大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相配套的系列化和专业化合作,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也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是顺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重要之举。厘清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加快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形成有效制衡机制。以制度创新激发国企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国有企业高管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大力选拔优秀干净的企业家、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实行有效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提高国企智能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通道,建立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循环系统”,提高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间、部门间的信息集成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供应链的水平,按照需求进行订单生产,促使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步转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对客户数据、销售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和优化营销策略,降低库存,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八、简政放权激发的民营企业红利

要注重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使各项举措在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成效上相得益彰,全力打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投融资机制、准入机制等,完善要素市场,适时调整电价、水价和物流成本,加大结构性减税减费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科技型企业成长成本等。“放”“管”“服”并重,放权而不放任,让权让利于企业和群众;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公正、综合和依法监管;把正向激励与负面清单管理结合起来,提供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商关系“亲”而“清”,让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产业、企业一路绿灯,不符合的寸步难行。着力建设高效、法制、廉洁的政府,用市场调节的积极功能去克服“政府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积极功能来校正“市场失灵”,形成有效市场与有效政府互补互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增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政策补贴由“输血”转向“造血”,由强迫命令、政绩取向转向善待市场主体,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资源必然流向更有效的地方。

九、“一带一路”带来的对外开放红利

要以改革深化促进开放扩大,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开展多领域促进睦邻富邻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激活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互尊互信,互商互谅、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勇于担责,更多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促进中外经济同步发展。基于国情适度开放,在自力更生主导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并重的方针,更好地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开放项目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充分利用内资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资,引导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优化全球产业和要素资源布局;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战略,兼顾发挥人民币国际化优势与有效抵御金融风险,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具体包括:(1)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相关国家战略、路径和举措深度对接、优势互补,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强投资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立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沿线大通关合作,优化落后地区对外通道、通关便利化等设施和服务,充分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开放试验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设施建设与产能转移相结合,精准、扎实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六大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带动国内经济发展。(2)着力推动贸易投资从数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鼓励研发投入、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竞争,提高投资贸易信息化、便利化水平,利用全球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发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作用,共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平台;纵向和横向与国内产业形成链条和分工组合,深度融入和链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建设仓储中心、展示中心,带动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出口;加快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出口,打造外贸新增长点。(3)大力发展中方控股份、控核心技术和控世界名牌的“三控型”跨国公司,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优化和规范营商环境,继续吸引国际名企来华投资兴业。(4)加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合作,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多彩文明和谐交流,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文化促进投资贸易。

十、东北经济崛起带来的区域增长红利

作为交易效率和分工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要遵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贸合作基本规则,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提高交易效率,拓展东北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广度和深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分工差距。坚持有效市场有效政府作用互补互动,完善振兴东北的政策支持体系:(1)超前谋划、加快打造目标合理、重点明确、相互支撑的政策支持体系,并不斷滚动推出新政策。(2)促进地方支持与中央支持的政策在目标、方向和重点上相互对接、互补互动。(3)加强综合性政策与专门性政策间的衔接和支撑。(4)加强政策前期调研和咨询论证,增强政策设计的民主性、科学性和精准性,政策实施漏洞查堵的即时性。(5)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费减免等多种政策,支持国企改革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形成市场化、国际化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生态环保、工艺流程等方面的评估和准入监管,实现产业从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从粗放生产、规模扩张向集约生产、效率提升、“精益生产”、柔性化生产模式转型。同时,兼顾去产能的节奏、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循序渐进。

十一、结语

上述每一项红利的实现都对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十大红利所形成的综合效应无疑是巨大的,它使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林远,李鲲,张钟凯.中国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领军者[N].经济参考报,2016627.

[2]周志太.农业科技发展方式的九大转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982.

[3]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4]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415+25.

[5]蔡昉,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6):1622.

[6]吴琦,肖皓,赖明勇.农民工市民化的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基于动态CGE的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15(4):1830.

[7]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8087.

[8]夏锋.规模效应、人口素质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考量[J].改革,2013(3):2536.

[9]汪泓,崔开昌.中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12(8):2832+48.

[10]刘新智,刘雨松.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6(6):6978.

[11]周志太,翟文华.协同论视角下的薪酬收入增加机制[J].海派经济学,2015(3):100109.

[12]周志太.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劳动收入[J].现代经济探讨,2011(7):1923.

[13]龚志民,余龙.城镇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5):4147.

[14]杨万平,张志浩,卢晓璐.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学刊,2015(5):3745.

[15]王立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与实践[J].生产力研究,2011(4):120121+143.

[16]张继焦,刘仕刚.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

作者:翟文华周志太

第4篇: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措施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30年来实现了年平均8%左右的持续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 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 万吨、水泥10.60亿吨。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口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过去几年间,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巨大。

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 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

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单GDP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 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2005年我国COD( 化学需氧量) 排放量为1414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76.8%, SO2 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112.4%。我国目前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均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陆地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27%,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土壤污染面积扩大,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在监测319个城市中, 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SO2和颗粒物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 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527个市( 县) 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 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到100%。每年产生1 亿多吨的城市生活垃圾, 带来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群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此外,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状况恶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加剧,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类生物物种受到威胁的比例普遍在20%~40%。

二、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

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处于高收入端的10%家庭与处于低收入端的10%家庭,其收入比为:11.8:1,处于高收入端的10%家庭,其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是37%,处于高收入端的20%家庭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53.7%。贫富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由于存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一般而言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贫富分化加剧会降低社会的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二是导致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扩大为少数利益集团腐蚀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行为提供温床,有可能使处于贫困阶层的人民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望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而产生挫败情绪,这既弱化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贫富差距加剧还表现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上。在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得像美国一样发达、富裕的同时,在中国的西部却还是挣扎在基本温饱线上;在大城市一切都步入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同时,有那么多的地方却依旧还是手工劳动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杭州湾大桥跨海36KM,耗资118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但是谁又知道在云南怒江峡谷如今依旧还是只能依靠着一根钢索、一个滑轮渡河。那里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靠滑轮滑过去,而他们却只是7~11岁的孩子。在那里架一座吊桥需要40~50万元,跟118亿相比那简直是零头的零头,但是对于那儿的人们来说这像一个天文数字一样沉重的压着他们。

三、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1、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 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2、农村问题

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人,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乡村 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日益扩大。

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2年3.1倍。目前农村还有282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6000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收人还很不稳定。

(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3)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在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人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四、 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按照目前的产业结构和GDP年增长率为7%~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800~1000万个,只能基本满足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1000~1200万人)的就业需要。但还有如下几方面因素必须考虑。

(1)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据统计,在总人口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1982年为61.5%,1990年为66.7%,1995年为67.2%,2000年为70.1%,2002年为70.3%。因此,这部分劳动力总量会继续增多。

(2)不断增加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2001年底登记失业率为3.6%,2002年底为4.0%。2003年上半年上升为4.2%,如包括未登记的失业者,城镇失业率可能达到8%左右,即约1500万人。这些失业者有相当一部分急需解决就业问题。

(3)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1年底为515万人,2002年9月底为439万人,为1998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较少,加上大龄和技术水平低,再就业问题就更难解决。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今后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员工的转岗、下岗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经常现象。

(4)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1990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446万人,非农业人口23887万人;到2002年底总人口增加到128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269万人,非农业人口35184万人。即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1299万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增长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从农业转移过来的。但农业总人口绝对数仍有增加。据估计,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5亿~2.0亿人,目前有9000万左右在城里打工,还有0.6亿~1.1亿人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谋划“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将成为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理论武器。

(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我们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

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人民收入水平不高,市场不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普遍存在,发展不足是我国面临最大的现实。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所以我们面对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指责发展本身,更不能忽视甚至反对发展,而是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一味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效益的做法也不可取。单一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还必须注重增长的质量。

(二)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我们处理发展中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主张将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追求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传统发展观坚持主客体二元分离思维方式,把人当作主体,自然界当作客体,主张人们利用科技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自然家庭却被无情的破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科学发展观则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界因为人的存在有了丰富的价值;人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而是自然界的守护者和生存者。人们应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以不损害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能力为度。其次,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秩序。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原则,倡导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追求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和发展成果分享中的公平和公正性,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发展的终极目标,关注每个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使人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和谐相处。这些观点和态度,为人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矛盾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为协调多方利益提供了根本方法

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经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之一,实现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发展就既要使相对发达地区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又要采取措施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实现发展就是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这要求首先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创造社会条件,所以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科技促使经济规模加速扩张,相应地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也持续增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没有条件像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那样走“先经济增长,后治理环境”的道路,所以发展要求必须维持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从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 统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可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可见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有明确的针对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点,能科学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典型国家的实践与中国的政策主张[D].武汉大学,2004.

[2]李敏.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翟金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J]. 战略与决策研究, Vol.22, No.4, 2007: 276-283.

[4]腾星均.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大学,2009.

[5]蒋姣蓉.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213-214.

第5篇:谈谈中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大大趋势下,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增长率有所放慢,陆续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中国打破重重阻挠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已被世人瞩目。由于世界生产链的重新分工和转移,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号称“世界制造工厂”,这恐怕不是徒有虚名,不像过去的年代带有宣传甚至吹嘘的意思。我们有很多实际的产品制造商,在世界上确实有重要的地位。大概2/3的电视机、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2/5的计算机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的可以数出很多。当初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从上到下都担心农业问题,担心这么多农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竞争力。但是从加入WTO两年来看,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也超过很多人的预想,尤其在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像水产、水果等。今年农民收入创收,政策是一个因素,世界市场的是第二个因素。亚洲、新加坡这一带,原来都是美国的市场,如今却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势头非常好。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它们向中国出口资源、农产品和和制造业半成品,中国也向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也在推动世界货物与服务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多哈谈判将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制,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世界贸易向前发展,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将逐步在农业、纺织业等领域实现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所有国家都将从这一过程中受益,而中国,将主导世界的纺织业。同样,随着经济活动特别是服务业在国际间重新布局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转移将显著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将日益成为服务业的出口中心,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将逐步上升。现今全球的劳动技能水平普遍都在上升之中,这导致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尽管基数较低但增长更为迅猛,中国每年都有近200万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预见,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力将有显著的提高,这将有力地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中国28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且也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资料显示,中国自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4%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达16494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了11.3倍;进出口总值达11548亿美元,增长了56倍。截至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而1987年底仅为8亿美元。世人公认,中国在这改革开放的28年经济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有了调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六位,预计到2015年将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在努力发展国内外经济的同时,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焦点,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执政部门,中国财政部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相关规则的制订,一是积极开展主要经济大国的财经对话,目前,中国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尼八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财经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增进了相互间的重大经济政策上的理解。而且还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回顾过去的28年,人们可以回忆起世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估计。在中国开始采取时常经济体制的时候,不少西方人估计,只要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将无法回避地迈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现在也有人说中国是“特殊的资本主义”,实际上,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加强,因为它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时常经济体制,恰当地结合了起来,使得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得共产党获得更大的信任和凝聚力。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体制既带来正面影响,也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成绩是主要的方面,负面的影响,需要逐步地解决和抑制。但是,这是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以后的一个巨大的实验和摸索,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智慧,得到人民的拥护。在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力量可以代替中国共产党,没有一个党派能够获得如此多人民的拥护。世人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是在这个党的领导下获得的。

在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一些邻国也曾有种种顾虑。但是,直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从它们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认识到,带给它们的不是“中国威胁论”,而是“中国机遇论”,甚至是“中国影响论”。在2000—2003年的4年里,拉美的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5~9倍。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外资涌入中国的原因。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不是灾难。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一些人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也不攻自破。有人估计中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失业问题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中国这个大厦会在高度发展后,顷刻倒覆,崩塌。

中国在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确是成绩很大,但是问题也很严重。问题是,中国政府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中国政府在天灾人祸、国际压力、严重腐败等等困难面前,并没有趴下,也没有畏缩,却是继续前进,不断解决矛盾和困难。最重要的是,它正确对待和积极利用全球化,正视和化解矛盾,采取“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前进。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友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原来,还有一种估计,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限的”,最多不过20年,可以称为“有限发展论”。但是,现在已经有了28年的高速发展,人们估计还会有20年的相当速度的发展,那么就是说,可以有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它具有众多劳动力,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时常潜力,而且,中国人民勤劳、聪明能干又能吃苦。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只要正确利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加强法制和民族建设,就一定会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也有人估计,由于台海局势的动荡,可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阻碍和中断。当然我们应该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来,我们坚持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依靠全体中华民族包括台湾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阻止和粉碎“台独”的阴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继续向前推进。

有人认为,“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则是条虫”,从而否定我们人民的集体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从我国“两弹一星”上天和“神州六号”的腾飞,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把13亿中国人民的巨大潜力组织 ,发挥出来,向着社会主义的理想前进!不能低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我们只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继续韬光养晦,中国还会继续发展、进步起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当然会对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世界主要大国确定其全球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国际声望不断提高。作为“后发型”国家,中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少走弯路、错路。

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战略上的关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加大了中国在南北关系中的回旋余地,使中国能够在南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积极功能。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争议斗争和为振兴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积极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广泛开展区域合作,继续重视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努力探索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新途径。正因为如此,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一系列主张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稳定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一是美国的长期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进一步加剧国际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二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预期。第三,世界贸易谈判缓慢,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近几年来,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增加,贸易问题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上述这些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存在,或多或少都会对世界和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稳定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到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必须充分估计到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并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非理性批评乃至基于既有经济秩序而生的各种压力和干扰的准备。要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新世纪、新形势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可以预见,中国将在推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稳定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6篇:当今中国诚信建设更重于经济建设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对于今天的辩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定义:重于就是更重要;经济建设就是指国家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物质生产的过程;诚信建设就是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使人们都能够自觉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克服和防范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从早几年的毒奶粉到最近的达芬奇家具等一系列严重事件,使民众对衣食住行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毋庸讳言,公众对社会诚信现状评价正逐渐走低,由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渴望诚信却又不敢践行诚信的怪圈。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建设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诚信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方将基于以下三点进行论证:

第一:诚信是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的基石,而诚信建设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违约率高达50%。另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市场上诚信缺失导致经济发展滞缓,社会财富损失严重,经济秩序无法建立,无疑诚信建设已经成为解决经济失信损失的主要途径。

第二:政府投资需要诚信机制来支持其运转。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建设成本,发展交通事业,但是动车地铁事故频发,而铁道部交通部却回避责任,应对大众质疑时模棱两可,类似的事情在其他政府部门同样存在,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使经济建设的成果付诸东流,加大了经济建设成本。

第三:诚信建设不完善导致经济建设的目标无法达成。经济建设的目标是使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可是现在,一些医生“小病大看”,医疗卫生系统的诚信受到诟病。“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成为舆论焦点。这些行为在愚弄人们的同时加剧了社会的诚信缺失。试想平时我们出门看病担心医生吃回扣,出去吃饭担心有添加剂,长辈出行担心他们的人身安全,衣食住行处处担心,我们怎么感到幸福呢?

针对当前诚信缺失这一现状,10月15-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 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可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国家政府都十分重视诚信建设。毫无疑问,诚信建设更加契合目前的中国社会现实。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当今中国,诚信建设更重于经济建设。

第7篇:中国近代哲学家有哪些人?当今世界的顶级哲学家颜廷利规划提案

中国近代哲学大师颜廷利先生、当前中国最著名哲学家求前大师、现代中国哲学大师颜廷利、近现代哲学家求前大师、当今世界的顶级哲学家颜廷利先生、当代中国哲学大师求前大师、中国近代哲学家排名、中国近代哲学家有哪些人、中国当代三大哲学家求前大师、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求前大师颜廷利谈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方案(本文案起草与2008年春天)

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求前大师颜廷利指出作为山东省济南特色小镇项目实施方案(既历城区唐王镇旧村改造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操作有以下步骤:

古有唐王李世民

今有唐王韩东村

韩东村发展规划图(五年规划设计提案,本文案起草与2008年春天)

1、构建电脑村

当今社会既是经济社会也是信息社会,若是不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那么将会落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首先把本村现有的资源数据整理入库,每增加一个电脑人才(不要脱离本村者,给予适当奖励)

2、打造旅游村(建筑造型风景独特、别具一格,一点带线、一线带面)融入唐王古镇文化底蕴,对接白云湖(唐王渔场)、巨野河、龙泉寺、司家古槐、银杏树、老僧口(传说)、绿色蔬菜(采摘节)努力打造出一个济南东郊紧靠临港开发区的特色乡镇。

3、组建园林风光生态园(绿色瓜果飘香、健康蔬菜、鲜花绿草争奇斗艳、田园果树硕果累累)

4、融入创意产业

例如今后的花草树木就像活字印刷那样可以自由组合(一次性纸杯里可以种植上小型花木以后就是一个成本低廉且环保的花盆,好比活字印刷灵活方便、变化多端),为许许多多的企业打造品牌树立形象,用现有的资源无限循环的做着广告宣传,藉此产生经济价值和利益。

5、资源村(调动有一技之长者尽最大可能挖掘发挥他的才干——让富者更富;没有特长者以他自身的喜好兴趣上着手作为切入点,将闲散人员的零星资源整合起来,也可以组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另外就是力争让贫穷者也能树立自信、使其顺利脱贫,能源配套,自然、和谐、完美,天地人三才合一、与众不同)

6、构建艺术品、民俗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培养并不断挖掘发现具有创意思维人才,加以管理利用、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比如玉米、大豆、小米等可以巧妙地组合成任意图案,创意独特、别具一格,这些可以充分借鉴十字绣、钻石画、贝壳艺术加以延伸拓宽思路),一些饮料桶、饮料瓶可以回收以后进行外包装更新变成春节用的装饰喜庆鞭炮,让废旧物品提高升值空间。

7、塑造形象展览展示文化交流中心(展会、洽谈会息息相通)

融合、整合人文、天文、景观三位一体,立体、平面、侧面、斜面,综合、结合交汇在一起。

8、与临港经济开发区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资源对接互动。

9、创造亿元村(充分盘活利用好金融资源)

做大做强唐王镇创意文化产业例如:集合村民闲散人员打扮古装戏里边的人物借此吸引(省内外)周边人士关注及报道(可以安排在唐王大集进行演练,在闲暇期间还可以把这部分演艺人员对接到结婚开业的活动中,从而减轻农民负担、一举多得),最大可能的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我资源的媒体宣传力度)。逐步向影视基地靠拢、向旅游文化产业进军。。。并不断提高当地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

力争做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尽最大可能的挽留住人才,不让人才流失到外地。。。

详情转载于2008年春天的《中国‘升命学说’第一人求前大师颜廷利谈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方案》一文;

当人们关注中国近代哲学大师颜廷利先生、当前中国最著名哲学家求前大师、现代中国哲学大师颜廷利、近现代哲学家求前大师、当今世界的顶级哲学家颜廷利先生、当代中国哲学大师求前大师、中国近代哲学家排名、中国近代哲学家有哪些人、中国当代三大哲学家求前大师词汇时,那么小编就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中国近代哲学大师排名吧——

第一位:颜廷利(国内排名最高的哲学大师)

颜廷利,字弃安、号求前,府居山东济南、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易经心理学家、中国第一起名大师、国际权威易学大师、中国汉字汉语研究专家、世界品牌命名商标设计专家、亚洲十大易经建筑策划师、易学泰斗十大人物、园林环境设计知名专家,景观工程建设高级工程师、中国生态殡葬资深专家、现代顶级周易心理学专家、全球华人姓名学大师,‘升命学说’创始人、中国式找零第一人、‘撇捺人生’对联原创作者(撇捺人生对联原文如下:若不撇开终为苦,各自捺住始成名)、山东将军集团企业宣传语、章丘市供销大厦、元首针织公司广告语品牌策划师、山东青岛市徽、济南锅炉集团徽标、山东海鲜批发市场徽标及宣传语、山东全运会徽标、辽宁全运会会徽作品设计专家、‘赢’字解析发明人、望图(旺途)技术发明人(提示:无论搜索现代山东名人榜颜廷利、济南近现代名人录颜廷利、中国第一风水大师颜廷利、中国风水大师第一人求前大师、香港国际姓名学专家求前大师、台湾全球世界华人最厉害的周易起名大师颜廷利、当今世界最有名的起名字大师颜廷利、当前亚洲顶级国学大师颜廷利、升命学说第一人颜廷利、最新颜氏现代名人颜廷利、颜姓当代名人颜廷利、姓颜的名人明星诸子圣人颜廷利、撇捺人生对联原文作者等关键词,都可以寻找到求前大师颜廷利先生的身影...)。

第二位:无量子(国内最难请到的哲学大师)

下面给大家介绍其它中国排名前十的风水大师人物资料。

第三位:李居明(国内最灵验的哲学大师)

第四位:林石玉(民间顶级哲学大师)

第五位:邵伟华(中国最权威的哲学大师)

第六位:张金华(中国著名易经哲学大师)

第七位:李浩诚(全国最厉害的哲学大师)

第八位:李居云(中国悟性最高的哲学大师)

第九位:达崇师傅(中国佛教协会做法事知名大师)

第十位:刘奕松(中国最著名的殡葬专家、国内知名主持人)

第8篇:中国当代十大经济学家

中国十大知名经济学家

在中国,经济学家们的言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影响着国家大政、行业发展、市民生活。其中还不乏一些经济学家明星,他们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并充满人格魅力。而我们最关心的是哪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对商务活动最具指导意义?谁是商务人士中最有权威的风向标?为此,我刊邀请200位公司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的商务人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认同的经济学家基本与经济学家曝光率相符。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张维迎最近推出了《大学的逻辑》一书,作为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积极推动北大教育的改革,颇受争议。

7、郎咸平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他以保护中小股民为理念因而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他又以仰融的独立第三方出现而深受瞩目。最近郎咸平提出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企业不应做大做强而应精益求精"等观点,并炮轰海尔、TCL、科龙等中国知名企业,再次惊动天下人。

郎咸平的《整合》、《运作》、《操纵》在图书市场上销量也极好。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普遍认可。

8、胡鞍钢

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他所带头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是zgzf四大智囊团之一。

9、萧灼基

萧灼基教授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完善全民所有制的经营方式。

萧灼基多年研究《资本论》,近年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0、张五常

张五常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主张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其对国内股份转让、外汇转让、政府管制等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张五常在广州谈中国应对WTO挑战时,认为中国农业人口未来应降到25%……几乎他的每次公开言论都会引起一片哗然--当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张五常教授对自己夸张的评价赢得了很多眼球的作用。

他的经济学"实用论"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评价他是天才,有的人说他哗众取宠。

第9篇:中国十大经济型酒店排名

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如家快捷酒店,提供标准化、干净、温馨、简洁、贴心的酒店住宿产品,为海内外八方来客提供安心、便捷的旅行住宿服务,传递着适度生活的简约生活理念。第3名:汉庭快捷酒店排名分布图表:汉庭酒店集团,是中国高速成长的新兴酒店集团,是国内第一家多品牌的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 自2005年创立以来,汉庭在短短数年间已经完成全国主要城市的战略布局,并重点在长三角、环渤海湾、珠三角和中西部发达城市形成了密布的酒店网络。2010年3月26日,“汉庭酒店集团”(NASDAQ:HTHT)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现在,以“成为世界住宿业领先品牌集团”为愿景的汉庭,在创始人季琦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酒店集团之一。目前汉庭已完成1000家门店的签约,进入千店时代,开业门店覆盖超过130个中国城市。作为国内第一家多品牌的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汉庭旗下拥有“汉庭快捷酒店”、“全季酒店”、“海友客栈”、“星程酒店”等四个系列品牌。企业将坚持时尚现代、便捷舒适、高性价比的优势特点,塑造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典范。第4名:格林豪泰快捷酒店排名分布图表:格林豪泰酒店管理集团是由徐曙光先生携多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创办的高品位、高性价比的商务型连锁酒店,是目前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位的全外资经济型连锁酒店,也是目前前五强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开百年老店、树百年品牌” 格林豪泰致力于创建中国高品位、高性价比的商务连锁酒店第一品牌,酒店价格优惠,交通便利,环境安全。我们坚持企业核心价值观:客人的利益永远第一;处理问题公正合理透明,尊重关爱培养员工,逼你成才;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勇于创新,追求效率,创造利润。树立中国连锁酒店在世界酒店业的卓越典范。第5名:锦江之星快捷酒店排名分布图表:第6名:尚客优快捷酒店排名图表香港尚客优酒店连锁管理集团于2009年开始在大陆运营尚客优快捷酒店品牌,集团在中国内地下设青岛、深圳、郑州、南通、江阴等数个全资子公司,并建立了20个区域管理中心,全力拓展中国二三线城市连锁服务业市场。尚客优集团分别于2012年1月1日获得新加坡ACA投资公司注资,2012年3月获得法国TWC投资集团注资;借助投资方的国际化背景,2012年8月,尚客优集团在新加坡成功设立亚太区域总部,全力拓展东南亚快捷酒店市场,吹响向海外扩张的号角,并启动境外上市计划。

上一篇:网络培训思想汇报下一篇:国家开放大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