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调研报告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的工作计划能为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拟定方向和实现路径,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成长,在新的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做好计划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生育的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计划生育的调研报告

关于检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今年3月至5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受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对我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和《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简称“一法三规一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检查工作概况

这次检查采取全省统一部署、上下配合、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3月至4月上旬,全省各市、县(市、区)进行了认真的自查。4月中旬,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纯、省政府副省长盛昌黎参加会议。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在省人口计生委的配合下,分两组赴宁波、温州、湖州和衢州市及所辖的鄞州区、永嘉县、安吉县和常山县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分别听取了市、县(市、区)政府的情况汇报,召开了由人口与计生、公安、民政、财政、卫生、法院等部门和省、市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实地检查了当地的县(市、区)计划生育指导站及有关乡镇、社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检查组还将检查情况向当地政府作了反馈。6月20日,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向省政府反馈检查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纯在会上发表了讲话,省政府副省长盛昌黎代表省政府作了表态发言,省人口计生委、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民政厅、省法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通过检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执法工作情况,进一步推进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的主要成绩

通过检查,我们认为,省政府和省人口计生部门能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三规一条例”,加强领导,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能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努力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多年来,我省人口计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不断提高,确保了低生育水平的巩固和稳定,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十五”期间,全省总和生育率在1.3左右,年均计生率为94.76%,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全省少出生人口约2600万,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肯定的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切实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多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领导,把人口与计生丁=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改革和完善人口与计生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线分类考核,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列位、措施到位,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取得较好成效。各地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保证了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如有的市在2003年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被省里否决以后,能够正视存在的问题,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三年共否决先进集体1136个、先进个人901人,有力地推进了工作。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计划生育国策意识。各地普遍建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协调小组、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构,初步形成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依法行政,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一是全面推行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持证上岗、政务公开制度,依法办事。建立完善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重大案件报告、行政执法案件统计上报等基本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002年以来,全省没有发现弄虚作假、越权审批、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计划生育行政侵权行为基本杜绝,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量逐年下降,群众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二是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我省出台了《关于征收社会抚养费和实施计划生育行政处罚若干规定》,及时制订和完善《浙江省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生育审批办法》、《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实施再生育审批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许多地方也根据当地情况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三是进一步规范再生育、特殊情况生育的审批和办证程序。市、县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依法成立各类审批领导小组和鉴定专家库,把好再生育、特殊情况生育审批和鉴定关,基层乡镇(街道)按规定办理《一孩生殖健康服务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方便群众办事,有的地方还推出了乡镇统一受理、计生干部全程服务的便民措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

(三)强化服务,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地能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选择权和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全面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依法落实各项免费服务。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活动,加强计卫合作,主动融入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方便群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次检查中,我们看到我省执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不少地方政府及人口计生部门能创新思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优惠、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机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正在全省实施。目前,大部分县(市、区)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我省大多数城镇独生子女父母享受了省条例规定的奖励费,各地基本落实了农村宅基地审批时独生子女按双份计算的规定。4个设区的市及所有县(市、区)建立和运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一些地方还在乡(镇)村设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2005年,宁波市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并提高奖扶金标准(每人每月80元),绍兴市还将部分计生家庭特别是双农独女户家庭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取得的新突破,推动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

(四)突出重点,依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各级政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点难点问题作为依法管理的主攻目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实行计划生育、公安、劳动等多部门协作,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实行外来人口与户籍地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做法,建立完善经费投入、手术费结算、综合治理和考核责任等“四项”制度,逐步形成流动人口“一盘棋”的管理格局。二是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性别比治理专项检查,严格“B超”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引流产、加强再生育全过程管理,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稳中有降态势。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9。三是依法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维护法

律尊严。近年来,不少地方加大了对违法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宁波、温州、衢州等地还积极创新部门综合执法机制,由法院牵头,开展计划生育、公安、工商、劳动等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执法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衢州市自2002年以来,依法查处计划外生育案件3901起,已征收社会抚养费3239万元,其中1111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看,全省各地工作水平仍不平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及社会抚养费兑现率偏低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做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近几年,由于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基层干部对人口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在日常管理中出现思想麻痹、盲目乐观、管理放松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过去的行政强制手段,缺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认为“无法有办法、有法无办法”,存在畏难情绪,个别地方的人口计生工作还是依赖突击行动。

(二)基层基础工作不够平衡,重点难点问题仍然存在。体现在:一是基层基础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通过检查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农村村级组织计划生育职责不落实,待遇不落实,基层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水平较低,婚育孕信息掌握不主动、不及时、不全面,从而增加了做好计生工作的难度;二是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现象难以有效控制。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强,管理尚未形成“一盘棋”,违法生育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部分地区的出生入口性别比仍然偏高。虽然近几年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取得一定成效,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但目前全省尚有13个县(市、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正常值。2005年,个别设区的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达120.11,治理任务仍比较艰巨;四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兑现率低。2005年全省社会抚养费立案征收案件为30277件,已征收13934件,仅占总数的46%;应征金额为53678万元,已征收21303万元,仅占总数的39.7%。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的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突破。

(三)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一是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有待落实:省条例第45条、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第7条已授权省政府制定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办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但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具体办法。二是基层对部分政策法规的规定反映强烈,要求修改和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地方的农村居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后,除了五年后计划生育执行城镇居民政策外,其它仍享受农村居民政策,为此不愿意转为城镇居民,而且部分已“农转非”的人员生育意愿强烈,现在五年时间陆续到期,执行中矛盾较大。2、省委省政府已确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到2007年取消城镇和农村居民户口,统称为浙江居民。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生育政策缺少基础,基层希望能及时调整现行的生育政策。3、不少地方要求取消再生育二胎的间隔期限,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再婚家庭生育和特殊情况生育审批等条款。4、基层干部群众要求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将实施单项奖励办法转变为提供综合社会保障。

四、意见和建议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关系浙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我们建议:

一要继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计划生育国策意识与法制意识。当前,我省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部分十部群众的传统生育观没有根本改变,控制计划外生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稳定低生育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新时期,计划生育仍是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今明两年换届选举,更好地落实离任审计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真正把人口计划生育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选拔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抓住宣传重点,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不断转变干部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

二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继续加大人口与计牛事业经费投入,要按照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部门职责,形成“政府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按照建设“法治浙江”的要求,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队伍和行风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以人为本,将严格依法行政和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生殖健康服务,要杜绝因行政侵权而导致的恶性案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好群众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当前,仍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违法生育、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终止妊娠、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低的综合治理。要依法查处大案要案,打击和震慑严重危害人口安全的违法犯罪分子。省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依法查处挤占挪用等违法行为。

三要依法落实好奖励优惠措施,进一步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规定,法律法规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措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省政府要协调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五大救助体系”,进一步整合现有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措施,规范和完善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制度。根据浙江实际,把奖扶措施纳入社会综合保障机制,引导和促进群众自觉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要进一步夯实基础,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在当前开展的农村综合改革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干事”,建立健全有效的执法工作保障机制。特别要抓好县、乡镇(街道)专职公务员、计生服务站人员、村级计生服务员和计划生育协会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对县、乡、村三级计生干部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基础薄弱地区的工作水平。省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对市、县(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和帮助。要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继续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促进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要进一步落实法律法规规定,及时修改完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省政府要根据“一法三规一条例”的规定,抓紧出台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办法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等,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及时修改完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一步推进我省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006年7月5日

第2篇:河南省计划生育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建设,更好地实现全省计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新领域,本文就河南省人口计划生育系统各级部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现状进行随机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

1 调研项目的设计与调研范围及方法

1.1 项目设计。“十一五”期间,省人口计生委全面推进人口信息化管理,启动建设国家中部人口信息中心和河南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金人”工程)。以省级集中方式实现全员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个案信息纳入省库管理,人口计生信息化网络已经覆盖省、市、县、乡和30%以上的行政村。信息工作全面推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目的是为摸清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现状,发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2 调研范围与方式。此次调研从2011年3月起至2013年3月30日止,在全省随机选取4个省级计生部门(省计生科研院、省药具管理站和省计生协会、省计生干部学院)、26个市级计生部门(包括市计生委、市药具站、市协会、市技术指导站)、63个县区级计生部门(包括县计生委、县计生指导站、县药具站)单位和个人,发放调查表200份,收回问卷196份,有效率98%。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电话采访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把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素质三个方面作为问卷设计和访谈内容。根据国家有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文件和计生系统的实际,针对单位和个人设计了两张问卷,单位问卷设置了21道题目,个人问卷设置了2大类题,16道小题。

2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现状与调查分析

2.1 数字档案业务概况。在省级机构,2个单位有综合档案室,其他单位档案按照业务划分科室管理,都有专兼职固定的档案员,单位档案管理状况较好,数字档案占全部档案资料的7%;受编制限制和工作业务限制,市县区级计生档案部门纸质档案文件来源少,最少的内部发文只有10件,数字档案数量更少,没有实现集中管理;全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保管纸质档案文件的工作模式上,电子文件不能有效归档,从而无法实现妥善保管。

2.2 管理体制情况。参与调研的单位中,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均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包括业务督导和组织培训。省市级单位按要求全部参加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网络安全培训班,对网络基础知识、交换原理、路由技术与路由器、信息安全有一定了解。对本单位档案部门或下属单位档案工作主要通过组织人员参加基本业务或专题培训班(如安装统一的管理软件)以及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市县级计生部门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以接受上级监督指导为主,95%单位把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计划或“十二五”档案数字加工与信息安全发展规划;用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所需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投入比例信息大都不愿透露,无法了解到;参与调研单位全部配备信息员和专、兼职人员管理数字档案信息工作。

2.3 制度建设情况。在省人口计生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出台了《河南省人口计生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其中包含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内容。70%以上的单位有信息安全紧急预案,但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专项制度缺失。

2.4 硬件配备情况。安全基础设施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对安全基础设施包括设备配置、网站建设、是否安装防病毒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在被调研的单位中,98.89%市县人口计生委单机配备数量和机关公务员编制人数(不含机房设备和笔记本计算机)持平,市县药具站单机配备数量达到每个业务科室至少1台标准,95.37%以上单位计算机安装有防火墙,但在入侵检测、信息加密方面设施不足;大多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对档案进行目录级管理,数字化管理档案水平普遍偏低;省级、市级计生部门全部建有网站和局域网,26个市级调研单位中安装数字化档案采集转化系统的有6个,占23.08%;安装在线档案存储管理与安全系统的有4个,占15.38%,县区级计生部门安全设施建设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较少。

2.5 人员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素质情况。从参加调研的196名工作人员中了解到,工作上大量使用计算机,每天使用电脑工作2小时~5小时的有83人,占总数的42.34%,使用5小时~8小时的有54人,占总数的27.55%。使用电脑的主要目的,选工作的有164人,占总数的83.67%;查阅资料的有129人,占总数的65.82%。人员学历水平,中专学历的有31人,占总数的15.81%;大专以上学历的有94人,占总数的47.95%;本科以上学历的有67人,占总数的34.18%;硕士学位的有1人,占总数的0.05%。

平常工作中,使用杀毒软件的有193人,占总数的98.47%;能够自行处理病毒(求助他人或者找专业人士)的有161人,占总数的82.14%。在“您了解哪类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问题的备选答案“防火墙、反病毒软件、反垃圾邮件、动态密码令牌”中,选择最多的是防火墙,占总数的83.81%。认为当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障碍主要有:选择信息安全人才不够的有66人,占总数的33.67%;选择技术不过关的有60人,占总数的30.61%;选择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的有44人,占总数的22.45%。参加了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的有158人,占总数的80.61%,其中,参加本单位档案信息安全培训的有77人,占总数的39.29%,参加计生委培训的有85人,占总数的43.37%,86.53%的人员只接受过一次培训。

3 关于我省计生系统数字档案安全的建议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当前计生系统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存在以下问题:档案的数字化水平偏低,多数人员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保障信息安全就是保障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知识了解甚少,认为保障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就是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接受档案业务培训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教育频次偏低;行业性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缺失;缺乏专业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人才和硬件设备等问题,与当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发展有相当大差距,与大量应用计算机工作实际情况极不协调。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宣传。建议在已有的人口数据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全员、流动人口、利导、人事、财务等人口信息系统服务基层,同时宣传档案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知识,以期达到良好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宣传和管理力度,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实行工作考核制,纳入年度考核和目标考评。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有效措施。对计生部门全体人员根据对象的业务需求分层级、有重点、有周期地组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数字档案安全意识水平,并保证各层级档案人员接受培训的频次。如通过上级对下级的业务监督指导或参加相关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培训、组建QQ业务群、制作数字档案整理流程教学光盘、电子版制度汇编及业务手册等手段,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的整体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业务素质。

三是建立健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规章制度。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缺乏人口计生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问题,今后,应着重建立管理制度:首先是实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层层负责,确保网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让参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所有人员都能够按照确定的要求去行动。其次是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根据数字档案业务实际,对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操作系统、数据的维护、防灾和恢复建立相关制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整体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范水平。最后是业务工作制度化,对新发现的问题,如人口科技档案、免费计生项目电子档案的归档范围及整理方式等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及时统一归档,为科技业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四是项目带动,加快数字档案信息硬件设施的建设。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包括人财物投入、软硬件的集成,需要资金、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通过计划生育科技服务项目带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是很好的一个途径,争取把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纳入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中,从项目获取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例如,我院的孕前优生项目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为项目提供了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也推动了单位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网络建设。

计划生育系统形成的档案,含有大量民生信息,与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此次调研样本量有限,难免使所得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望此次调研对计生系统不同层级的部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所作的客观描述,能为推进和改善计生数字档案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注:本文为2011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河南计划生育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现状调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1-R-03)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来稿日期:2013-06-16)

作者:冯艳

第3篇: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一份内部报告

一、1990年的特殊政治氛围

1989年夏天以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原有的规划、指导与协调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能处于停顿状态。以前需要体改委派员参加的各部委会议此时不向体改委发通知了,各部委和地方本应向体改委报送的材料都不报送了。体改委内部各司局都很难继续开展工作。

当时,邓小平已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错”、“都不变”、“不能改”,要“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但是,社会上对改革方向、目标的争论却越来越激烈。不少人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对10多年来的市场取向改革怀疑、否定的声浪一阵又一阵。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改革措施遭到“姓社”还是“姓资”的质疑。经济体制要不要改、朝着什么目标和方向改?人们彷徨无主。1990年,中国经济增幅下滑至3.8%,为1978年以来最低。已经取得进展的一些市场取向改革处于停滞、倒退的危急关头。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的传统理论与实践对人们的头脑束缚得太久太深了。在改革过程中,反复曲折地围绕着计划经济要不要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什么范围和在多大程度上结合、用什么方式结合(板块式结合还是有机地结合)等等问题争论不休,有的人强调“改革岂能不问姓社姓资”。有的人把改革看作就是实际工作中的行政性分权,而行政性分权总是摆脱不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又死,死了再放”的循环怪圈。伴随着争论的,往往是上纲上线的批判、检讨,反反复复。根本谈不上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更谈不上系统地进行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有市场经济思想倾向的人是“阶级异己分子”。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共产党员顾准提出让市场价格自由涨落调节生产活动的设想,不仅不被采纳,连自由讨论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无情的批判中被划为“极右分子”。该所所长、老共产党员孙冶方在上世纪60年代又因宣扬“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主张把利润指标作为改进企业管理的“牛鼻子”而遭到全国性的大批判,并蹲了多年监狱。

1978年以后,从中央决策层邓小平等领导人到经济理论界薛暮桥、刘明夫、卓炯等人,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陆续不断地打破僵化的观念,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重新认识。1980年9月,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以薛暮桥为主起草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提出要“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薛暮桥还在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作说明时指出,这“是对30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的挑战”。这个《初步意见》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赞同。不少经济学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实际上提出了带有明显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但这个《初步意见》在党内的决策最高层未达成一致,因而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薛暮桥等被列为第四类。此后,“商品经济论”和持这种主张的薛暮桥等人受到了反复的批判。1981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决议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论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982年2月,国家体改办草拟了《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表述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适应商品生产发展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高层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统一,这个《总体规划》对改革目标的总体认识比上述的《初步意见》有所退步,但它毕竟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归纳了十一个方面改革的轮廓,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1982年3月,为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需要,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央决定建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邓小平还明确指出,总理的屁股要坐在改革上。所以国家体改委第一届主任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兼任(1982年3月~1987年4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同意,在这个《决定》中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改提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后党的十三大决议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体现市场导向的改革总方针。

国家体改委第二、三届主任先后是李铁映(1987年4月~1988年4月)、李鹏(1988年4月~ 1990年8月)。1990年8月,中央决定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宝钢建设总指挥,时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的陈锦华到国家体改委任主任兼党组书记。据陈锦华后来在一些场合说,他受命这个职务时感到“如履薄冰”,觉得改革当时是“左不得、右不得,急不得、慢不得”。他利用中央决定而全国人大尚未正式任命这段时间,详细阅读了体改委七八个司局编写的各部门改革方案,觉得各部门的改革都是“目”,缺乏一个能把这些改革提携起来的“纲”。联系到当时主流媒体充斥着“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计划经济”,要不要计划经济之争是“路线斗争”等舆论,他开始领悟到,要“计划”还是要“市场”,这才是中国改革的主要矛盾,是改革开放十多年后一道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坎。他决定首先抓住“计划与市场”这个纲。但是,“市场经济”在当时是政治上的敏感词汇,陈锦华不得不格外小心。

1990年,大约是9月中下旬,体改委秘书长洪虎通知我:“锦华同志要我找两个人给他写两个材料。一个是国内对计划与市场争论的情况,我已请规划司司长杨启先同志撰写;另一个材料是国外关于计划与市场争论的情况综合,这个材料请你写,越快越好。”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业研究生,多年研究苏联东欧、南斯拉夫经济,80年代又去美国和欧洲进行访问研究和实地考察,1988年6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调到国家体改委国外经济体制司担任副司长,主要负责国外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工作。无论从我的专业基础,或是从我担负的现任职务来看,对于委领导交办的这项任务,我是责无旁贷的。

二、我为完成交办任务拟定了四项原则

完成这个任务,可以说既容易,又困难。

说它容易,是因为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这个命题在西方世界从世纪初开始,已经争论了近一个世纪,在苏联从20年代以后争论了60多年,在中国、南斯拉夫和东欧国家从50年代起也争论了40年。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文集卷帙浩繁,如果没有想解决什么问题的使命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随手检几条不同观点的语录摘编一下,应付差事,那是“立等可取”的。可是,那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做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它困难,就是它当时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如果根据自己的观点倾向甚至带着强烈的情绪,摘一些批判计划经济弊端、主张搞市场经济的言论上报,说不定就要在政治上“触电”了。我深知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争论的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因为有市场经济观点的倾向,牺牲了政治生命甚至肉体生命,如20年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赫赫有名的理论家布哈林等,就是前车之鉴。远的不说,就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薛暮桥那么老资格的共产党员、老经济学家因为有市场经济思想倾向也受到了不正确的批判和被迫做出违心的检讨,他的改革倡议和主张从而夭折。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使我不可能对此没有顾虑。我究竟应当如何来完成眼前交办的这项任务呢?

我想找本司比较研究处的同事们商量商量,看看他们有什么好主意。不料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体改委机关的处境,使得同事们都不想“节外生枝”,惹来横祸,他们对此任务不抱希望,表现冷漠,建议我摘几条外国人的语录交卷就算了。我说:“我想借此在理论上澄清一些误解。”有人立刻接话说:“唔,误解?马上会有人质问你,谁误解?那你可就麻烦了!”我说:“我想说清楚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分水岭。”有同事又开玩笑地说:“你这么一写,新来的主任看了,也许就会说,啊,原来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就在国外司呀!”我理解大家此时的心情,觉得不必再讨论下去了,反正洪虎是把这个任务布置给我个人,没有要求集体讨论,我就自己来写,文责自负嘛。当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以后,还有位同志推开门来轻声对我说:“我劝你还是什么观点都不表露为好,抄几条外国人的语录交上去就算了。”我知道同事们的规劝是善意的,我说:“谢谢你,怎么写,我自己再好好想想吧!”这些情况,说明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压力太大。是呀,陈锦华主任我过去不认识,更不了解他的观点倾向,我怎么写才好呢?风险是明摆着的。

我经过反复思考,理清思路,给自己定下了四条原则。

首先,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讲真话。我认为在改革处于十字路口的危急关头,写一份供领导决策参考的材料,事关重大。我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迎合潮流说违心的话。经我手写的材料,一字一句都必须是真实的,都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其次,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有的放矢。“的”是什么?就是消除对“市场经济”的恐惧和误解。我回顾自己从改革开放以来,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也有一个逐步解放思想、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虽然,在70年代末,经过对苏联中央计划经济和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我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苏式”,而可以是多样的;那时我已经从南斯拉夫的经济著述中,读到很多对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切中时弊的批判,我也已经读过东欧一些改革先驱者们关于计划与市场各种结合模式的著述;但到80年代,我还是带着对西方世界和市场经济恐惧和疑虑的心情去美国,做了两年多实地考察,思想上的恐惧、疑虑和误解逐步地消除了;尤其是我带着“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疑问,又去欧洲一些典型国家实地考察和进行广泛的交流,我心中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些零敲碎打的措施;市场公平交易只有在利益独立的主体普遍平等而又诚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要有周密的法制网的保护;市场经济要有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安全阀,才不会出现社会一端的普遍绝对贫困;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已有了许多新现象,诸如:普遍存在着志愿者和义工,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的竞争机制促使生产力迅猛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物质极大丰富,等等。总之,我亲眼所见的西方发达世界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完全不是过去在书本中说的那种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我亲历亲睹的大量事实使我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市场经济是任何社会通往繁荣发达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不可以搞呢?但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学者的个人认识,它不能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要在中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只有中央高层决策者对市场经济取得共识,形成党和政府的决议,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纲领,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物质力量。因此,我写这个材料的目的性应当很明确,就是要有利于决策层的领导对市场经济取得共识。

第三,要用正面叙述的方法,不能用批判不同观点的口气来写。因为在突破传统观念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环境和接触到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认识有先有后、有深有浅、有全面一些有片面一些,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正面叙述才更易服人。

第四,要围绕主题,向领导提供有根有据的事实和信息供决策参考。而不是简单地说教或搬用一些新名词和西方经济学术语。

于是,我决定按照这几条原则,用最精炼的篇幅,用有根有据的事实,客观地描绘一幅纵观一百年、横观全世界的关于计划与市场争论以及当代实践的图景。

研究报告的标题是:《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与当代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扼要追述从1902年意大利学者帕累托提出对未来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设想及其引起的争论,到著名的30年代大论战。目的是说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在西方世界是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学术争论,争辩双方的主将都是西方的著名经济学家。而最先设想用计划机关取代市场来配置资源的,以及后来发展与捍卫这一设想的帕累托和巴罗内、泰勒等,是意大利人和美国人,他们并非马克思主义者,更不是共产党员。显然,不能用对待计划与市场的态度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也不能以此作为捍卫或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尺。这样,就把几十年来禁锢着社会主义各国领导人和主流经济学家头脑的政治枷锁解除了,把这一争论还原为关于资源配置方式的学术讨论。

(二)介绍中央计划经济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论据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改革模式的探讨。主要是想说明:第一,马恩最初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原则设想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的产品经济形态,如“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犹如一个工厂”等。现在来看,这显然不是现实社会所要做和所能做到的。何况,原来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都不发达,都没有充分实现“社会占有生资料”的社会化的大生产。我们过去的问题就出在把革命导师对遥远未来社会的憧憬和没有经过实践证明的原则设想当作当前的行动纲领,于是普遍出现了过高估计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形形色色的“穷过渡”。第二,列宁也曾经认为建设社会主义“谈什么商品生产是可笑的”,但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他改变了看法,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并告诫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但是,他并没有从原则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将消亡的理论(这一点,我在以后的几年里又阅读了一些资料,特别是苏联解密后的相关档案资料,得知列宁在逝世前曾六次修改自己的认识,承认原来完全没有考虑社会主义同市场的关系是根本错了)。第三,苏联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多任领导人不断改变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提法),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并成为社会主义各国的体制模式的样板。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只有“影响”作用,没有调节作用;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等等。此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依据斯大林的理论形成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并照搬了苏联在30年代形成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和价值规律都是当作可恶的自发的势力来诅咒,最多只是把它当作在一定范围内不得不暂时容忍的邪恶来对待。第四,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先后在14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过,但自50年代以来,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从未间断。除南斯拉夫改成自治经济体制外,其他国家都是在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改善计划指标体系、改进计划制定方法、调整组织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实际没做到)、强调一下重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而已,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仍然是中央以行政手段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苏联和东德属于此类情况;匈牙利在70年代曾提出改革目标是实行所谓“有管制的市场”或“看得见的手”的市场,即允许企业进入市场,但市场的一切信号和参数都是由中央计划决定的,而且由于缺乏众多的竞争者(如全国只有3家钢厂,1家电视机厂),难以形成竞争机制;其他东欧国家大体都是采取“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这些改革目标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面貌。

(三)介绍若干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构想在90年代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情况。指出它们的目标都不是搞盲目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完全自由竞争的自发的市场经济,因为这种市场经济在现实世界里已不复存在。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市场发育健全的基础上引进了包括计划手段在内的各种反危机的国家干预措施,如: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提供经济信息和预测;制定竞争规则,管理市场秩序,完善竞争机制;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兴办教育、文化和卫生;直接投资建设国防工程和必要的国有企业;必要时提出干预稀缺资源的产量或提出干预价格、利率、汇率及税收的政策;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来调节收入,纠正市场分配的结果;等等。国家干预的程度时大时小,所谓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派的争论,核心问题就是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被肯定或否定。换言之,即市场和国家干预各在多大程度上失灵。不管怎么争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运用已是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不过,整个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介绍当代外国专家对中国目前关于经济改革问题讨论的意见和建议。

三、作为“绝密件”上报,获得首肯

1990年9月29日,报告写好,立即交给了洪虎。是手写稿,不是打印稿,因为我准备领导上要求反复修改。第二天,遇到陈锦华的秘书刘琦,我问他:“陈主任交办的材料,我写好了,不知是否合乎要求?”刘琦说:“印好了,已报送中央。锦华同志嫌体改委的纸不好,去中石化用道林纸印的。”出乎我意料,不用修改,仅仅半天之后就报送了,我想这说明陈锦华对这份研究报告是肯定的。

当时陈锦华本人怎么看、怎么上报,我不知道。时隔20年后的今年,我从一篇记者报道看到,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他看过材料后,非常满意,觉得道理说得很清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手段;关于二者的争论也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之前便已存在,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他凭直觉感到“这份材料值得往上送”,就让刘琦将材料拿到中石化总公司机关印刷厂,当成“绝密件”印刷,并一再嘱咐切实保密。其实,主要不是因为体改委的纸质不好,而是因为体改委没有独立的印刷厂,文件材料都要送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刷厂去印,手续繁多,经过多道程序,材料有外泄的风险。所以就让原工作单位中石化的印刷厂印,那里的印刷条件好,而且那里的人对政治不怎么敏感,对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也不一定感兴趣,这有利于保密。材料印好后,陈锦华亲自封装好,通过机要渠道,直接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各送去了两份,没敢送给别人。也没敢正式报送中央,这是因为在当时氛围下,“市场经济”是不敢碰的“雷区”。

几天后,中央办公厅和中央文件起草组给体改委办公厅来电话要求加印20份送去。这又引起体改委内一阵议论。有人说“吉凶未卜”;有人说“可能还是起了好作用”;有人担忧:“要做好思想准备,国家体改委可能又要倒霉了”。我当时心情倒是平静的,感到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第一,这是领导交办的研究任务;第二,我写的都是事实,是有白纸黑字的文字材料为依据的,并非我的随意杜撰;第三,这是供领导参阅的,没有在社会上公开宣扬。我实行“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只要说的是实话,言之有据,内部反映情况应当是允许的。

在材料上报后不久,陈锦华在一次委内干部会上和另一次部分省市体改委主任会上口头传达了江泽民总书记对这份上报材料的反应。他说:前几天总书记看了体改委上报的这份材料,说“很好,我看了两遍。我今天晚上到辽宁出差,还带着,再好好看看”。过后,李鹏总理在接见中国企业联合会邀请的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外国专家时说:“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在世界上已经争论100年了”,他在讲话中引用了这份上报材料的部分内容,还说“诸位有什么好的观点和建议,欢迎向我们提供”。当时我作为体改委国外司负责人之一也在场。

15年后,陈锦华在他的著作《国事忆述》中忆述了这件事,说江泽民看了以后特地给他来电话说:“材料很好,我看了两遍,并批示印发中央领导同志参阅”。书中还提到,李鹏当时也指示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起草文件时参考这份材料。这就是当时要求体改委办公厅立即加印20份送去的原因。

在此之后,针对社会上(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革命老前辈们)对东欧剧变、苏联濒临解体误以为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市场化了这种情况,我倡议以国家体改委国外司的名义召开一个国际比较研讨会,邀请30多位长期工作生活在苏联东欧国家的记者、外交官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苏东形势及其原因、教训。这个倡议得到了委领导的支持。这个研讨会开了三天(1990年11月5日至7日),与会者以亲历亲睹的大量事实和长期掌握的系统资料说明,东欧剧变、苏联危机不是因为经济市场化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市场极度不发育,客观规律无从表现,计划工作对客观规律无从遵循,致使这些国家为转轨和开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2月7日清晨,陈锦华与在京的副主任贺光辉、刘鸿儒等到会,花了半天时间,直接听取与会者在前两天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所做的带总结性的发言。会上发言踊跃,摆事实,讲观点,多角度,发言热烈有序,内容具体丰富。从早晨8点,一直谈到中午12点半。

当天下午,我去参加委里召开的省市体改委主任会。我一进入会场,就有本委的一位司长轻声问我:“听说你们开了个很活跃的会,发言都很敏感,很尖锐,中央恐怕不能接受。不知体改委是否将由此遭殃?”我说,这是内部讨论,领导允许畅所欲言嘛!但是,他这一问,我心里倒也有些嘀咕,不知后果是吉是凶。会间,刘琦通知我:“锦华同志希望你把研讨会的纪要好好整理一下,总书记很关心这个会。”我心想,总书记是从什么角度关心这个会呢?是想了解会上反映了什么真实信息还是听到了会上有什么不合适的观点和传闻呢?我就反问刘琦:“锦华同志对这个会怎么看呢?有人说,会上有些意见太敏感、太尖锐,中央恐怕不能接受。”散会时,陈锦华对我说:“这个研讨会的纪要好好整理一下。如果问我的印象嘛,第一,这些国家的市场极度不发育;第二,这些国家的计划工作只是一些僵化的技术操作;第三,他们由此而为转轨与开放付出的代价将很巨大。”接着补充说:“至于个别同志有什么观点,这是内部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他们在外面说什么,我们也不能负责。”陈锦华这个表态,给我吃了定心丸。纪要以《比较·选择·前景》为题整理后,体改委于12月3日上报。李鹏阅后批示:“已阅,写得不错。”事后,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安志文(体改委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告诉我:“总书记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上亲自读了你们上报的这份材料,顾委的老同志们都说很好。”2012年10月29日陈锦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顾这件往事时说:“当时,江泽民到中央工作时间不长,各方认识又不统一,他需要找些东西统一高层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重大决策前需要反复地做工作。做工作需要有东西。我报送的这两份材料有可能起点促进统一认识的作用。这件事体改委做得很漂亮,研究问题有深度。这次工作,应当看作国家体改委尽了责任。”

四、与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一致

2012年10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尔德在给我的采访预约函中说:我们报纸计划做一个纪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20周年的8个版面的大型专题,吴敬琏老师向我们特别推荐了您,认为您当年写的《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实践》一文,在市场经济这一目标模式的提出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我们诚恳地想约您做个采访。他还说:对于您写的那篇研究报告,吴敬琏作了如下评价:“江春泽用简明通俗的文字,把上下一百年全世界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争论的历史与实践概括地加以阐明,指出这不过是资源不同配置方式之争,与社会基本制度并无必然联系。这篇报告起了突破禁区、呼唤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并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它适逢其时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所接受,有利于党内决策层思想认识的统一。”

他在采访时问我:“您的两份材料在计划与市场争论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说,我只是个普通学者和机关干部,个人谈不上扮演什么角色。我的角色就是学者,学者个人无论说得多么入理和中听,都不能立刻转化为社会实践。只有中央决策高层取得共识并形成为党和政府的决议时,才能形成亿万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浪。

但是,高层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并不容易,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认识更是如此。例如:邓小平早在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但这段话,当时没让公开报道,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包括我在内)都不知道。1982年,在研究起草党的十二大报告过程中,有的人又发动了一场批判“商品经济论”的风波。1983年,在选编《邓小平文选》时,有人又硬把邓小平1980年提出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直到1994年再版时才恢复了原样。所幸的是,体改委1990年9月30日和12月3日上报了我的两份研究报告后不久,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强调:“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一个多月后,他在上海视察时又谈到这个问题。一年多以后,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是明确地宣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吹响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号角。正是在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此,中国经济改革走上了新的阶段,即系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对我的两篇研究报告评价说:“江春泽的研究报告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上报的,与小平同志一年多以后南巡讲话精神完全一致。因而可以认为,以上两篇上报的报告也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他指的就是这两篇报告对于破除“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误区,促使中央决策高层取得共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352-359页。

2.《百年潮》杂志1999年第11期。

3.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14-215页;《国事续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四章,电子版第2页、第9-10页。

4.《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9月第32期。

5.《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0月29日。

(作者为国家体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司长)

(责任编辑洪振快)

作者:江春泽

第4篇: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调研报告

有关青岛市贯彻落实“二胎政策”及新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查研究

实 践 报 告

焱梦调研队 队员 郑欣林 专业班级 电气1402

实践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将近一个月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哲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想事情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客观事物,要实现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今的大学生,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参加社会实践更显得重要,实践的能力强弱,决定着日后工作的好坏。

实践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早退,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经过近一个月在建瓯市吉阳计生局的实践、工作,我基本上了解了有关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一、人口战略的理论基础 人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有计划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性,决定了人口发展的计划性。不能认为我们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人类面临了危机才要这样做。这等于计划生育部门和社会主义人口学自己承认自己是没有生命力的,等人口增长停止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要撤消。这是社会上包括一些领导同志把计划生育委员会当作临时性机构的认识论根源。这是很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了人口战略、人口计划是社会主义本身固有的。

由此我们要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生育同资本主义家庭计划的区别,区分我们的理论来源同西方人口学家所制造的“人口爆炸”、“人口零增长”、“人口适度”及“人口危机”的区别。我们不是从那样的理论出发来实行计划生育的,即使当前意义上的“人口危机”过去了,计划生育还是要搞的。

二、我国现阶段人口战略的依据

现阶段人口战略的必要性不是由西方的人口学观点引起的,而是为我们当前的客观经济运动过程和党所揭示的中长期社会总体战略所决定的。中长期战略能给近期提供较具体的目标、重点、步骤等,远期的计划较为抽象、概括。我们党的战略分两步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下一世纪争取在建国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这点出发的人口战略是,本世纪末人口目标12亿,下个世纪的数量目标,现在还待确定。此外,因为现在的生育状况直接影响到下一世纪初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所以,科学地制定现阶段的人口政策,对于党的总体战略将至关重要。

说到这里,应重申一条基本原理,即我们不能制造运动,而只能根据客观过程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党、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也都是这样。我们预测什么条件下经济社会或人口在若干年后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是可以的,但以为那时的人们也会如我们今天想的那样去做则是不合理的。我们既不可能决定出100年后人们的社会经济政策以及人口政策,也无权那样做。我们只能讨论我们这一代人怎样具体参与人口过程,而无权决定另一代人实现什么增长。下一代人会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生活和福利事业的决定。我们相信,未来的人一点也不会比我们笨。

三、几年来的人口测算说明什么

几年来的人口测算表明,只要不超过2个,即使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个孩子,也可以把人口控制在12亿左右。这个一致的结果说明了党的12亿的人口目标是合理的。这里说合理是因为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符合国情民情,是通过努力可以争取实现的。如果相反,即使已经确定的目标和政策,也要改正。因为我们党的原则是政策要符合客观要求,而不是客观适应政策。

四、我国现阶段可以选择的人口战略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国妇女平均生2个孩子,2000年总人口可达12亿左右,但考虑到少数民族问题,我们的总体管理还不完善等情况,势必会有一定比例的多胎。所以,如果把基本点定在普遍生2个上,势必超过12亿。为此,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更详细、具体的战略。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口规模,即减少平均每个妇女生孩子的数目;二是从速度、时间上入手,推迟生育。这样做可增大保险系数,具体讲:1.城市维持“只生一个”不动;2.农村95%允许生2个;3.妇女初育年龄平均23岁,生2胎年龄平均30岁。若此,2000年总人口为11.8亿。

这里同实际还有一定的差别。经与实际冲销,即40%的妇女23岁以前已经生了1个孩子,50%的30岁以前已经生了2个孩子,至少多计算了三四千万。加上少数民族允许生3个,保持10—20%的各种原因的多胎,城市20%生2个,总人口仍可控制在12.3亿。

这是一个大致的战略趋势,各地的情况因社会结构、人口自然构成等方面的差别,同全国的情况还有一定距离。确定各地的战略还应在全国人口总体战略的前提下,做具体的、进一步的讨论。

五、现在急迫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一万年,但广大农民正在受罚。既然大家都认为把我国妇女生育率压在1.7左右上是可行的,那么,我们认为当前要做的事就是先在占70%左右的农民问题上松松绑,以此为基础制定人口政策。

第5篇:***镇计划生育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镇位于***县北偏东部,距***县城37公里,地处*********。全镇幅员面积45.3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9个村(居)民小组(含2个居民小组)7786户24790人,党员702人,农业人口22887人,共有耕地面积21087亩(其中田6500亩),其中已婚育龄妇女4890人,一孩率60.62%,综合避孕率92.16%,人口性别比为120.83,人流比8.96,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全镇共出身212人(其中符合政策生育183个,政策外生育29个),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32%,出生率8.46‰,死亡232人,死亡率为9.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一、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低生育水平呈反弹趋势。多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一直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近几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依然是出现违法生育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养儿防老的思想依然存在,生育二胎意愿依然非常强烈;二是由于部分“富人”和条件比较好的群众,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无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超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由于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现行的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间接导致了流动人口 - 1 -

超生问题日益严重。

2、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观念的转变。自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以来,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由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

的工作模式转为依法行政、村民自治、优质服务三者有机统

一的管理模式,工作的主体仍旧是计生干部,工作对象依然

是广大人民群众。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他们接受新的工作

模式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部分干部误认为

现在中国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部分群众又误认为现在不搞

计划生育政策了。

3、计生队伍建设不稳定。计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杂,

且重点在农村,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责任重、风险大,什么事都要计生干部参

与;另外还有就是大部分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都是从农

业服务中心和镇企业服务中心及其它镇直各部门抽调来的

年轻同志,工作编制依然没有改变,以上方面的原因导致计

生队伍人员缺编或经常变动,严重影响了乡镇计生工作开展

的质量和连续性。

4、计生工作方式转变,干部畏难心理严重。当前的计

划生育工作由过去强制手段转变为主要是为工作对象提供

优质服务,给予处罚坚决按照法定程序,走依法行政的道路,

计生干部面临政治、生命、经济三个方面上的风险。另外,

镇的执法主体资格被取消,对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律

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面对部分逃避、抵制计划生育

工作的对象,就束手无策,这些人以一带十,以组带村,以

村带片,从而造成乡镇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

5、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流动人

口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入

乡镇人口户籍地发放《婚育证明》不到位,导致流入乡镇人

口得不到未办理《婚育证明》的婚姻、生育、节育等信息,

影响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未婚青年管理

难。近年来,受打工潮的影响,许多青年初中毕业后便外出

务工,由于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的生育调节知识的不

了解,等他们回来时,已有一个或者几个小孩。另外就是这

些流出人员流动性太强,居无定所,其户籍地无法对其进行

有效管理。

6、现行政策的执行难度大。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

法》在乡镇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但在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部分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太大。

7、计划生育工作室内材料多而杂。出生一个小孩,光

表、薄、册加起来就几十种,这对本来素质就不是很高的村

干部来说要求就更高,这不仅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

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自从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

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养老方式。因此,在农

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不生儿子不罢休等旧的

传统生育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

大。

2、生育观念落后。中国几千年旧的生育观念一直影响

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尤其在农村,显得更加尤为突出。“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势力”、“传宗接代”等旧的封建

思想在乡镇农业人口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

3、人口流动性增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基层

广大群众经商、外出务工意识增强,致使人口流动性越来越

大,尤其是流向城市、流向异地的人口越来越多,部分育龄

群众为了躲生、逃生,在异地间不断流动,有的可以说流入

地见首不见尾,流出地既不见首也不见尾,音信全无,更谈

不上计划生育管理。

4、管理手段单一。前几年,乡镇计划生育工作主要靠

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这些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虽有效地控

制住了人口增长的突出势头,但也一度激化了干群矛盾,影

响了干群关系。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牢固树立国策意识,创新宣传手段,在基层营造计

划生育工作良好氛围和高压态势。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

必须长期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有丝毫放

松和动摇的。如何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放松,应始

终把宣传工作放在整个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2、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奖惩,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人

心齐,泰山移”,建设一支能吃苦耐劳、团结向上的计生队

伍是战胜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关键。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战

略,切实调动村级领导干部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3、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干部要站在

落实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战略

高度上重新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形

势和新问题。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理念,切实以人为本、规范执法

程序和执法行为。

4、做好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衔接和落

实。做好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衔接和落实。

5、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的工作格局。镇党委、政府统一指挥,协调部门齐抓共管,

将外来流动人口底数摸清,分类梳理,实行动态管理。

6、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稳定人口计生机构队伍和提高

计划生育干部的待遇。

第6篇: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镇计生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带头,主动参与,为全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理顺关系,不断健全工作网络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都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在开展工作。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越来越觉得以前的一整套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有些格格不入。镇党委政府与镇计生办就新时期如何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把思想统一到了“发挥协会优势,下移工作重心,推行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我们要求计生办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镇村工作人员联系村民的桥梁和纽带;要求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人多,面广,线宽的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二、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协会工作活力

计生服务站要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力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建立起适合计生工作特点的新机制。我们紧紧围绕“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积

极探索计生协服务计生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群众工作体系。

三、抓服务,促进提高。

在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进程中,镇计生站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搞好服务,不断拓展工作思路,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镇计生服务站通过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作用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好,凝聚力越来越强,广大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有效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四、突出服务,不断培育计生服务站的工作亮点

镇计生服务站坚持“凝聚力在于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广大育龄群众的生产、生育、生活服务,为维护群众的利益做了大量的实事和好事。一是广泛开展计生政策和婚育知识的宣传服务;二是深入开展面向群众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三是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通过为育龄群众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可以不断提高协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五、 关爱女孩,大力倡导婚育新风

镇党委、政府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宣传工作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镇计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成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排头兵。镇计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利用学校为宣传阵地,宣讲婚

育新风;利用春节期间向育龄群众发放公开信,传播婚育新风。各村也纷纷制定“关爱女孩”的村规民约,通过广泛开展以“关爱女孩”为重点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的婚育新风进一步深入人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稳定低生育水平,要求我镇计生服务站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机制,提高自身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将不懈努力,致力开创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7篇: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流动人口与日俱增,尤其是农村流向城市、流向异地的人口越来越多。根据调查统计,截至8月底全县共有流入人口8299人,流出人口52249人;流入育龄人口2645人,已婚育龄妇女1498人,重点管理对象546人;流出育龄人口33249人,已婚育龄妇女13614人,重点管理对象7266人。人口的大量流动,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了非农收入,生活变得富裕了,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在外出务工经商的过程中眼界开阔了,知识增长了,思想进步了,促进了生育观念的转变,整体上有利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同时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使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已成为我县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比例较大。从近年来的人口抽样调查情况看,我县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外出人口,已经成为重婚姘居、非婚生育、违法生育的主要群体,占到了所有违法生育的80%以上。其原因:一是部分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流出人口应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只是配合流入地管理,因而放松了对流出人口的经常性管理,即便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也只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二是少数计生干部对工作不负

责任,满足于应付了事,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只是大概了解,不愿进村入户详细了解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使得流动人口底子不清,有的甚至漏管,给计生工作留下隐患。三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未能形成一盘棋,有的地区抓的紧,有的地区抓的松,致使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造成困难。四是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不够。一方面经常性的宣传少了,在宣传中往往是采取突击活动集中宣传一下,并且在宣传内容上都是强调依法办事的多,而宣传硬性规定的少。另一方面,乡镇等基层干部上门入户做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少了,往往是带着任务而上门,群众有怨言。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县已落实的各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均未延伸到流入人口中。其主要原因是我县财政收入低,按照各项法定优惠政策,即便是对本县人口也难以全面兑现,更谈不上流动人口。

3、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原因:一是对相关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实行同安排、同考核、同奖罚的措施,多数部门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付了事,综合治理工作形不成合力。二是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各行其是“一证先行、无证否办”的规定基本得不到落实。三是各相关部门对信息手段利用不充分,沟通协调不通畅,加之各部门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4、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其原因:一是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居所不固定,造成查证属实难、送达难。二是流动人口多数来自偏远山区,生活困难,即使作出了征收决定,也难以兑现。三是实施依法行政以来,多数基层干

部求稳怕乱,缺乏应有的工作力度。

三、建议与对策

1、强化领导,建立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管理机制。县委、政府要与公安、工商、卫生、劳动、民政、城建等相关部门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责任书,并要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协作通报、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定期通报分析工作情况,实行城乡联动,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同奖罚,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人抓、有责任。

2、转变观念,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一是要积极上门为流动人口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及时宣传咨询相关管理政策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的持证率。二是要抓好对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的服务。凡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在现居住地定期享受免费的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对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要定期催要当地计生部门服务证明或回原地接受服务,防止计划外生育。三是要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中,并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使其自觉模范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3、坚持实行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双向管理。一是要抓好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工作。在流动人口外出前,动员其落实相应的避孕节育措施,并办理婚育证明,与流出重点对象签订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督促其每季度寄回一份合格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为流入地抓好源头管理。二是要充分利用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为流动人口户籍地提交高质量的信息,及时反馈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有关情况,并与流出地互相交流,共同管理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三是要定期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查整顿工作,及时发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治理。

4、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要因势利导,将各项惠民政策延伸到流动人口中,使流动人口利益导向机制成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中的长效机制。

5、加大对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力度。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舆论的方法多管齐下,由党政、计生、司法、监察、民政、工商、房管、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履行执法职责,明确界定处罚,保正处罚到位,形成计划生育执法网络,多管齐下,重管重罚,使对象逃不了处罚,使违法生育者畏惧害怕,感到耻辱,合法生育的受到尊重,感到光荣。

第8篇: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如何做好乡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由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在上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筑牢了基层计生工作网底、加强了计生工作的综合治理,使得全镇各项计生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有成效,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我镇计生工作现状

基本情况:全镇育龄妇女总数为7353人,已婚有偶育龄妇女数5089人,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有1948人,已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有50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计划生育率为98.8%,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主要工作:

1、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实施意见》精神,人口计生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狠抓责任措施的落实。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核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计生工作,认真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任务书,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做到任务、目标明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二是加大经费的投入,确保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在国家拨专项款的基础上,镇财政又投入40万元,建成了通远堡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所,同时保证中心服务所、村计生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落实率达100%。三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镇党委政府根据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了镇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

1定期组织召开相关部门领导协调会议,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增强了各相关单位、部门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

2、以宣传为先导,人口计生宣传机制逐步建立。

近年来,我镇的人口宣传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载体多元、保障有力、创新发展”的宣传教育机制。一是不断巩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成果,每年定期组织全镇各村、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宣传品和广播电视栏目进村入户工作全面铺开。通过政府采购和多方筹措的方式,使镇村、中心户宣传品的覆盖面达到100%、50%;全镇9个村都有农家书屋,藏书达到12000册。三是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大力宣传计生典型。57个中心户现有三分之二都配有机顶盒,老百姓坐在家中就能收到想看的电视栏目,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大力开展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和“关爱女孩行动”。镇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了B超使用管理等各项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妇女孕情;成立了由公检法和计生、卫生、工商、药品、民政等部门成立的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坚决查处“两非”案件,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镇计生办利用宣传标语、宣传版画开展宣传一条街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宗人”的科学文明生育观。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近年来,我镇人口出生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

3、坚持利益导向机制,确保计生家庭的民生有所改善。 一是全面落实各项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扶助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目前,全镇有1361人得到计生各项奖励扶助,资金按直通车形式全部发放到位。二是以“甘露计划”为重点,全面推动“生育关怀行动”, 2010年建立了5000

元的“生育关怀公益基金”,对结扎并发症对象、贫困女孩等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给予支持帮助。

4、转变工作作风,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镇中心服务所及各村计生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经常深入到村、组,免费为育龄群众开展“三情”普查、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避孕药具发放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意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

5、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有新起色。

计生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及《辽宁省计划生育条例》,进一步规范生育服务证办理、再生育审批、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行政执法程序和行为,坚决实施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奖励制度、维权投诉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大力推行阳光计生行动,全镇9个村分别制作了12356阳光计生公示板,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树立了计生干部形象。

二、当前影响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全镇人口计生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生育观念还比较落后,落后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政策还有较大的差距,个别人超生有所抬头;二是一些单位领导同志片面认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人口计生部门的事,搞好与否和自己关系不大,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识还不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生育指标办理程序与老百姓的实际要求不适应,如:男女双方是外省市的,办理生育指标要往返好几次,造成部分老百姓不理解,反响强烈。四基层人口计生干部的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成为影响人口计生工作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隐

患。

三、对进一步改进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应采取对策

1、坚决执行国家现行生育政策及对《省条例》进行部分修改。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对老百姓的生育意愿开展深入调研,在保证现行的国家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对《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部分要进行修改,比如:农村户口一满一汉的是否可以生二胎、适当提高独生子女保健费标准的规定等;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和落实普惠政策时把计划生育家庭作为优先条件,做到政策兼容,优先优惠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在普惠的基础上提高待遇标准,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违法生育家庭按照规定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真正体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用国家法规、政策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强化部门联动抓落实。政府要定期组织公安、工商、民政、教育、卫生、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计生工作,通力协作,深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和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溺弃女婴、虐待妇女等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落实“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人口计生综合治理机制,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合力。

3、加强依法行政,简化工作程序。在严格审批生育指标的同时,上级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办法,简化办理程序。如办理生育指标是否能够全国统一,在外省办理的,在本地不再重复办理,以减轻老百姓负担。

4、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提高计生干部待遇,稳定计生队伍。针对计生干部岗位特殊,要落实每月计生岗位津贴;对连续两年获得先进乡镇的计生分管领导和计生办主任要予以奖励。同时,对连续两年排名后一位的乡镇分管领导和计生办主任实行末位淘汰,真正体现有奖有罚,奖罚

分明,调动基层计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针对计生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建议全市统一招聘有相应资质的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服务所,享受全额拨款事业的工资待遇,用丰厚的待遇吸引人,解决目前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村级计生专干不参与海选,由乡镇计生办定期考核聘用,享受村级副主任待遇。

5、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清理活动。通过定期清理,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生育政策、技术政策和处罚措施,消灭计划生育死角,堵住管理漏洞,全面掌握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底细,健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资料和管理制度,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坚决防止滑坡和反弹,为确保完成人口控制计划夯实基础。要把整治性别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决落实已出台的相关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

通远堡镇计生办

2011年6月16日

第9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执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

一、面临的问题

(一) 执行政策不严肃

中央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表现为不严肃、不认真、不坚定,使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持之以恒,造成从农村到城市二孩加多孩生育时有发生。

(二)依法管理不到位

1、违法生育时有发生。守法是法制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学法、用法、守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群众观念滞后,弄虚作假,伺机抢生、偷生、超生,还有少数群众早婚、私婚、非婚姘居,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选择性终止妊娠等问题依然存在。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增多。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在管理上出现“空档”,使漏管、难管和管不到位的问题存在,造成人口隐形增长难以遏制。

3、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不等在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策的空子。

4、假病残儿童增多。医疗部门缺乏法律责任,对非遗传性疾病 判定不严,有的出具假证明,提供假鉴定结果现象存在,使计生部门在审核二孩指标时难以审定。

(三)奖罚政策落不实

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兑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兑现落实的不好,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不到位,“有钱的不怕罚,没钱的罚不怕”现象。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落不实,因而远远跟不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使管理难上加难。

(五)技术服务水平低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明确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任务、性质、义务和法律责任。但从目前管理与服务上来看水平很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广大育龄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为育龄人群服务的能力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对策

(一)强化宣传,充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法律地位和对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它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将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奠定了法律依据。

2、《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行为,明确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

3、《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把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农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加强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

1、强化认识,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党和政府对生育政策的调节;依法行政,体现农民依法生育权利和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统一;依法行政,体现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行政,体现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统一。不断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向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新台阶,实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严格掌握生育政策。要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地方法规,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优待奖惩办法和规范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依法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3、强化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要深刻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全社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依法调整人们的生育行为;要依法管理和维护群众的相互利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尽快转变婚育观念,改变以前依靠行政命令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严格法定职能,坚持纠正不依法行政,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甚至损害育龄群众合法权益,破坏干群关系的行为;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常抓不懈。

(三)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管理

计划外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子女对社会进行的经济负担补偿,也是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正式颁布赋予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职责,同时也是遏制计划外生育的必要手段,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征收和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服务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建设中去。

1、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秩序,加强依法审计。行政监督是依法管理的必要手段。目前在

各线社会抚养费征收存在严重的乱收乱支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加强管理,依法监督审计尤为重要,使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支出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更好地用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中去。严格使用程序,彻底杜绝那些非法占用、非法截留、非法挪用的贪污不法行为。

2、落实责任,依法实行责任追究制。计划生育事业费的下拨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上交财政,统一调控是国家的宏观指导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占用。对超范围,超标准,超计划的开支,违反财政纪律的当事人,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依法加强城镇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社会制约机制

1、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综合服务,坚决纠正和遏制干部职工计划生育城里生、农村长、农民严、干部宽的腐败现象,引导干部群众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均衡发展。

2、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不制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也不是每对夫妇都符合

1、

2、3生育条件,属于生育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经批准,按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孩,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持予以纠正。

3、依法依纪加大对党员干部和职工超生违育问题的查处。一是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在管理上要从源头和根本上遏制超生违育及无政府的生育状况,强化单位管理职能,坚决落实部门,单位计划生育的管理责任,谁开了绿灯,谁开了口子“谁管理失职,谁弄虚作假,就追究谁的责任”;二是敢于碰硬顶真抓典型,对顶风违育的干部职工和群众;三是健全网络跟踪服务,加强育龄妇女的孕前管理,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四是积极推动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广泛的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建立利益导向机制,落实独生子女优惠政策及家庭社会保障制度,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生产、生活、优生优育的服务。

(五)依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政策宣传教育落实到位,使流动人口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认识到位,要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落实责任目标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并作为考核责任单位和部门的一项重要依据;工作网络建设到位,建立公安、工商、城建等有关部门的联防工作网络机制,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格局;责任到位,流动人口管理由谁抓,怎样抓,必须明确执法责任,一抓到底。

2、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制约机制,把好流动人口的审批与发证关和现居住地查验服务关,使流出地与现居住地互通信息,了解育龄人口的育龄状况,以加强服务与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网络程序,实行卡表册档案管理;把好“流出人口审批关、发证登记关、环孕情形服务返回关”;实行“七个一”:即填好一份《申请审批表》、办好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定一份《合同书》、找一个相对担保人、落实一项有效节育措施、留下一个详细的地址或可靠的电话、按时寄回一份有效环、孕情服务证明,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依法落实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和义务。目前流动人口逐年剧增,这大批的劳动力对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服务于社会,各级政府要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以调动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六)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

1、强化监督,违法必究。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权,对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滥用权力,进行假手术、假证明胎儿性别的鉴定,造成严重恶果,损害党群关系,阻碍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事,要一查到底;要建立健全刚性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机制,防止弄虚作假,破坏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要建立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对违法失职或超范围进行计划生育手术操作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发动群众进行社会监督,把依法行政、强化监督落到实处。

2、加强对病残儿鉴定审报的法制化管理。鉴于各级在病残儿申报工作中存在管理不严的问题。目前,要加强对申报病残儿医学鉴定专家库,规范鉴定程序;做到公正执法、严防弄虚作假,实事求是是正确给予人们合理生育、合法生育的权利,真正体现党和政府的生育政策;加强组织建设,实行民主监督,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增强透明度,把病残儿医学鉴定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上一篇:部编初中语文目录下一篇:签约工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