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法律概念探讨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泡沫”阶段,有人不禁会问,是电子商务过时了呢?还是遥遥无期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实践,简单探讨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安全技术、信用、法律、物流等几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子商务法律概念探讨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商务法律概念探讨论文 篇1:

“微商”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近些年兴起的微商以微信为依托,开拓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分销模式。微商产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新平台,同时给互联网市场增添了年轻的活力。但是问题也不期而至:虚假广告的宣传、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监管空白等等。从微商的法律概念出发,了解微商的经营模式,并结合微商经营所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为了促进微商产业的良性发展,针对性地规制这种新型经营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微商;法律风险;规制

引言:近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微商在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微商基于自媒体潮流趋势产生,通过微信销售商品。与淘宝等传统电商的不同之处在于,微商是基于关系产生商业,属于信任经济。而与传统的消费市场相比,微商营销则门槛低、自由度高等。但是微商作为新生事物,拟从法律角度去探讨对微商的保护,重视微商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微商的法律概念

微商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理解。狭义上的微商仅仅限定于腾讯移动客户端微信上所进行的商品以及服务的营销活动。广义上的微商是指组织或个人依托互联网自媒体社交软件(微信、微博和QQ等),在网络社交圈进行的商品以及服务的销售。而微商的“微”从形式上直接理解为微信,实际上更好的理解则是微型化、门槛低、大众化。微信主要有三大经营模式,分别是B2C、C2C和B2C2C。B2C,商家对消费者模式,采用此种经营模式的往往是知名品牌,商家运用品牌的名气和可信度,通过品牌效应在朋友圈进行销售。C2C是指个人对个人的经营模式。个人经营者通过在朋友圈上传商品的图片以及介绍商品的信息,如果消费者有购买的念头,直接私聊经营者便可完成交易。此种模式与B2C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经营者的法律身份,前者是自然人,而后者是法人和其他组织。B2C2C模式则是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添加了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中间人向经营者购入产品,再向消费者销售;第二种则是中间人只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不向经营者购入产品,而是经营者直接向消费者发货,中间人获得约定的利润。

二、微商的法律风险

1.部分微商的境外代购,已涉嫌走私

国内经济逐渐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升,但由于各大品牌在每个国家以及每个地区投放的产品不同,以及距离和消费水平等问题,在微商中衍生了一种新的职业“代购”。化妆品、电子产品、服装是代购的“热销”。微商境外代购的盈利大多来源于未缴纳贸易关税,通过“自用”的目的免税入境,再而改“自用”为“转售”,从中获得利润。根据海关法的相关规定,境外代购的微商在入境时,应当向海关申报物品的种类、价格以及用途等,而不能以“自用”的借口来免税。根据刑法第154条第2项规定,“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特定减税、免税进口的货物、物品,在境内销售牟利的”,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视其情节轻重及金额大小,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2.部分微商的“多层分销”,已涉嫌违法传销

常规的营销模式是商家从上家进货,然后向“下线”销售,决定其利润的是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价。而传销的本质在于“多层分销”,即商家的利润不仅与进价、售价相关,更取决于“下线”之后的“销售”行为。目前,在微商中存在不少“分销”“代销”模式,实行“跨级提成”,发布招聘代理、网络直销等信息,形成网状层级结构,先退还小部分的资金,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盈利就要不断地宣传产品,发展下线盈利。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这一营销模式属于传销性质。微商传销因其虚拟化的主体和标的、跨地域的行为等特点,与传统的传销相比更具隐秘性、欺骗性和社会影响力强。同时微商传销案件往往弥漫速度快、涉及人员多、波及地域广、涉案金额大,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的发展。

3.部分微商的行为已触犯行政法

首先,微商的税收征管状况。部分微商并未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也未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交相应的身份信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未办理注册登记也不妨碍微商进行商品交易,未办理注册的微商则利用税收征收的边缘地带,逃避纳税。其次,微商的虚假广告宣传内容较为突出。微商晒的交易、通话记录以及快递单号都可以利用相应的应用软件造假。消费者难以辨真伪,总是信以为真,购买之后才发现与宣传内容偏差大等相应问题,但售后又缺乏正规的渠道,难以获得保障。最后,微商的销售存在“三无产品”。商品的质量监管,对于微商来说仍然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方面由于微商经营者数量庞大、店面多,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法律规范的不严密,缺少对细分市场的规范,导致部分监管缺失。

三、加强对微商发展的规制

首先,完善立法对微商的规范。微商的本质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理应纳入电子商务法调整的范畴。《电商法》于201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比如微商代购,其中就有标明需要注册营业执照,不管是什么代购,都需要营业执照,还是采购国和中国双方的营业执照,不仅如此,代购还需要缴纳税务,偷税漏税则需承担刑事责任。同时,对于产品也是严格规范起来,没有中文标签,国家认监委没有认证工厂生产的奶粉、保健品之类不得销售。《电商法》细则中作出相应的处罚是对之前市场秩序混乱的有效规范,这也是促进国内电商行业发展的保护伞。

其次,健全对微商传销的监管。第一是畅通举报渠道,消费者既可以通过“110”或者“12315”举报,也可以登陆当地的工商局网站进行网络举报,向执法人员反映情况,加大宣传力度,扩充举报窗口,保障消费者权益。第二是建立联合审查机制,工商局与运营商合作,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对涉及传销人员进行跟踪分析,来查找微商的传销窝点。运营商可配合工商局注销传销人员的社交账户,对相关传销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最后,加快建设互联网法院。2017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成立,集中审理涉网案件,包括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购物产品责任纠纷等。互联网法院包含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司法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和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在对微商缺乏统一管理的背景下,应积极发挥互联网法院的作用,来解决相应的网络纠纷,维护微商的正常交易秩序。同时,互联网法院可建立失信人员的黑名单通报,对于在黑名单中的微商进行监管分析,网络社交平台也可禁止其从事微商经营服务。

四、结语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出提出,政府将制定“互联网+”行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社交+电商”完美结合的经营模式俨然成为各大企业攻破瓶颈期的新策略,隨着微信的持续更新,微商将成为重要的社交电商入口之一。因此,我国的法律制度也应紧随时代的步伐,让法律的机能在微商的保护中应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微商市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武梅,文霞.浅析我国微商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8(12).

[2]胡钢.保障消费者优先,加快电商强国建设——中国《电子商务法》十大亮点评述[J].互联网经济,2018(11).

[3]李强,高芳杰.微商营销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2).

[4]罗昆,高郦梅.电子商务立法视野下的微商传销界定问题研究[J],2017(8).

[5]董彪,李仁玉.“互联网+”时代微商规制的逻辑基点与制度设计[J].法学杂志,2016(6).

[6]翁矗哲.基于微商的发展现状管窥未来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5(1).

作者简介:徐怡,宁波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2017级研究生

作者:徐怡

电子商务法律概念探讨论文 篇2:

论电子商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摘 要]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泡沫”阶段,有人不禁会问,是电子商务过时了呢?还是遥遥无期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实践,简单探讨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安全技术、信用、法律、物流等几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用; 支付; 物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因其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等特点,将传统的贸易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从而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国策。然而,从应用现状看,只有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市场得以有效地开发并应用。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商务,无论是B2B还是B2C,仍处于探索过程中。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以下几大瓶颈问题:

一、认识不足的问题

目前,不管是在理论学术界还是商务应用领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存在一种“重技术、轻商务”的现象。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不少开发电子商务项目的企业以吸收风险资本为目标,片面追求访问量,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正是这些尝试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投入产出之比偏低,令许多还未参与其中的企业信心不足,怀疑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以至不愿涉足于此。

另外,消费者基于传统消费习惯更倾向于可见到实物的、体验式的消费,对于虚拟的网络购物(或采购)仍心存疑虑,这种观念的转变同样需要时间。

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要想实现真正实时的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带宽,这必须由硬件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等,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其质量离电子商务的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上网用户少,网络利用率低,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投资效益低,严重制约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与银行、税务等十几个部门的联网尚未实现。因此,如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应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距开展全方位电子商务尚有一定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明显:

1. 网络覆盖率低,基本集中在城市、街道、社区及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及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接入成本高,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离网络较远,对于缺少购买力和消费需求有限的学生而言,网络仅仅是聊天和游戏的工具。

2. 接入技术问题。目前普遍应用的主要是百兆宽带接入技术,千兆网和快速光纤网较少,甚至还有个别地方沿用拨号上网的方式,运行速度极慢。

3. 上网费用问题。如同样是宽带包月,欧美一般是每月30~40美元,中国通常在100元人民币左右,但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及美国的5%,故中国的网费令消费者难以承受。

4. 网络互联水平。我国当前网络建设多数是从上到下的政府行为,相关部门的联网(如银行与税务等)尚未很好地实现,从而引发了电子支付问题和网上税收问题。所以说,如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应用推广的重要问题。

三、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担心的问题之一,而如何保障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将一直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研究领域。作为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对于中国来说,网络产品几乎都是“舶来品”,本身就隐藏着不安全隐患,加之受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安全因素更显突出。

近年来,黑客使网络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同时也明确显示出网络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极大障碍。总的来说,我国还不能对客户认定、货币支付和商业机密等方面的安全性、保密性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也没有系统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管理标准。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系统,将成为电子商务研究的核心问题。

四、信用问题

供需双方的网上交易,相互信任是成交的根本保证。对于B2C业务,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前需要对商品进行认真判断,但由于我国目前商业环境中商业信用程度较低,所以许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对于B2B业务,企业间三角债情况严重,而网上交易的企业透明度又不高,也使一些企业担心网上交易经营风险过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电子商务运行机制和运行标准,确保供需双方建立商业信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是资本和资源,甚至可以说是生产力。特别是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信用同样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特征,就决定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不仅是电子商务网站如何在其经济行为中遵循信用原则,更主要的是要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参与者建立必要的、适合电子商务特征的信用模式。

这种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就目前来说,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网站)通过制定和实施确定的交易规则,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以确保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可靠,其基础性设施是资格认证和信用认证。

我国还没有制定出有关电子商务的专门法规,现在许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只能在国家“合同法”及相关民事和经济法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交易规则,建立自己的信用模式。

五、法律法规

做生意就避免不了发生纠纷,而网上纠纷又有其独特性。Internet是一个缺乏“警察”的信息公路,它缺少协作和管理,信息的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传输又难以公证和仲裁,而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法律系统进行仲裁,纠纷就不可能解决。那么,这个法律系统究竟应该如何制定,由谁来制定,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其效力如何保证?这些都是现在制定法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原有法律概念进行变革和增加新的内容。从法律角度出发,就有一个怎样修改并发展现有的合同法,以适应电子商务需要的问题;电子商务中采用电子支付方式,通过无纸化的电子票据进行结算,而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数字签章的非纸质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电子商务实施中涉及参与交易各方之间的关系和纠纷以及交易中的各种安全等问题,原有法律法规条文没有涉及或有涉及但不完全适用的,都应根据新的情况进行修改补充或重新制定,这样才能使电子商务活动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六、支付问题

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后才能发生交易。这时对于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完成交易的双方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须的,银行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属于商业行为。但从整个电子商务网络的发展来看,将来要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等各种方式来完成交易,以及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与金融网络的连接来支付和收费。而目前我国各个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另外,各行信用卡标准不一样,不能通用,尚不能用信用卡实现网上支付。

“网上购物易,在线支付难”,这是很多网上交易者抱怨的问题。当网络安全问题、法律问题解决之后,中国电子商务主要的问题是技术上实现网上在线支付。目前,国内无论是B2B或B2C的网上交易中,在线支付的使用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成熟安全的协议产品和规范的缺失;银行界仍不够积极参与网上结算,没有网上安全支付协议作支撑,银行就很难建立起支付网关,而支付网关的建设正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支付中心。

七、物流配送问题

任何一次商品流通,都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实现过程。网上可以解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却无法解决物流问题。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物流瓶颈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我国的物流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现行的物流体系很大程度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仅局限于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忽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管理技术落后;传统储运的体制和手段阻碍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滞后;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建国,郭建波.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

济师,2004,(2).

[2] 孙伟.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2002,(2).

作者:刘飞驰

电子商务法律概念探讨论文 篇3:

网络平台的法律义务与责任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作为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其在网络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其承担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拟对网络平台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其违反义务应承担的主要责任,探究相关责任的解决方式,以实现平台治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平台;法律义务;法律责任;平台治理

一、网络平台简介

网络平台,或称网络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其名称和定义是在我国《电子商务法》出台后才得以确认的。《电子商务法》将其定义为:“在电子商务中为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提供虚拟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独立开展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平台,简单的说就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网站或者是APP,通过提供内容等服务,促进双方或者多方的需求平衡。

我们知道,网络平台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且单纯的平台只是网络技术的产物,是无法真正承担责任的,所以我们在本文所讨论的网络平台的义务与责任,其实是在讨论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因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熟悉网络平台这一概念,故在本文中,我们统一使用网络平台来进行阐述,但其实不论是义务或是责任,都应该归结在平台背后的人或组织身上。

二、我国网络平台义务来源及主要内容分析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根据义务发生的根据,民事义务可以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网络平台的义务来源,主要是平台与平台用户或者平台内经营者之间签订的服务协议,其性质属于合同法律关系,所以平台应承担的具体义务类型可以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一)网络平台的法定义务

法定义务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义务,网络平台的法定义务主要来源于平台与消费者或平台内经营者之间的合同法律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

1、信息披露义务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的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實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的,消费者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这就是网络平台信息披露义务的来源。当然,基于对用户信息以及个人隐私的保护,笔者认为,网络平台的信息披露义务的履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需要网络用户的权益遭受侵害;②需要提交证明侵权的初步证据;③需要受害人向法院起诉或者提出申请;④需要满足被告对于隐私保护的最低要求。

2、合理注意义务

网络平台的注意义务在《电子商务法》和《侵权责任法》中都有规定。根据《电子商务法》第42条规定的“通知-移除”规则可知,当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有义务及时配合被侵权人提出的要求,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从而防止损害扩大,同时,网络平台还将通知转给平台内经营者。《侵权责任法》第36条也做了相关规定。不过前述两款规定,网络平台的注意义务均发生在已通知阶段,在此之前的交易阶段,网络平台是否还承担相应的注意义务,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但是如果平台与用户间有协议规定相关义务,平台应当根据协议要求严格履行。

3、资质审核义务

近年来,由于网络平台的审核不到位而造成的侵权事件屡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网络平台的审核义务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出来,具体而言,网络平台的审核义务源于《电子商务法》第38条的规定,“对于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失的,依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平台审核义务的对象是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和资格,包括证书、执照等。其次,针对网络平台的审查方式,由于其不具有相关部门的审查权限和能力,所以说只要求其进行形式审查,这样省下的资源可以用于加强对受害人的赔付或者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监察,以弥补审查不足导致的漏洞。

4、安全保障义务

信息时代,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平台,其身份不仅是一个企业,还扮演着“网络市场”的角色,因此它具有规制平台内交易双方行为的职能。当然,网络平台的这一地位也意味着它应该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安全保障义务在《侵权责任法》第37条中有所规定,但是规定的责任主体表述为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本文认为,网络平台的经营者在网络虚拟世界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无异,因此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该义务。

(二)网络平台的约定义务

网络平台、消费者还有平台内的经营者作为民事主体,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所以他们之间签订协议中的约定义务理应也是网络平台应承担义务的组成部分,当然,履行义务的前提是该义务合法。因平台类型的不同,或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同平台应承担的约定义务也有所不同。比如,我们熟知的有淘宝的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京东自营平台的商品审核和配送义务等。这些义务的约定进一步的确保了消费者的权益免受侵害,所以说,如果平台违反相应的约定义务,也应当承担对应的责任。

三、网络平台责任的民事类型与依据分析

通过以上我们对于网络平台义务的论述可以看到,网络平台如果违反相应的义务,就会导致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网络平台经营者作为民事主体,其主要承担的责任形式当属民事责任,故本文主要就网络平台的民事责任的类型进行探讨。根据上文可知,民事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所以网络平台的民事责任同样可以分为两类,即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一)网络平台的违约责任

网络平台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即构成违约责任。网络平台提供者有提供交易平台,储存和管理交易信息等合同约定的服务义务。网络平台违反上述的约定义务,从而造成消费者或者平台内经营者受到损失时,排除一定的免责事由外,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除此之外,网络平台未履行对于消费者做出的承诺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違约责任。如京东平台规定的“先行赔付”规则,以及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做出的“假一赔十”的承诺等等。如果其拒绝履行好先行赔付义务,消费者就有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索赔。当然,网络平台履行先行赔付义务后,是可以向造成损害的真正侵权人追偿的。

(二)网络平台的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行为应当具备违法性;其次,要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再次,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后,要求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

关于网络侵权,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避风港”规则和“红旗”规则。起初,这两种规则主要被用于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然而随着网络侵权的研究发展,大家普遍认为,此两者也可以作为网络侵权的一般免责规则适用。根据《电子商务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同时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因素和网络产业发展的影响,网络平台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具体而言,网络平台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情形如下。

1、网络平台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时的法律责任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掌握的个人信息数量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对于这些信息的利用和保护的规定还不尽完善,所以导致网络平台内的个人信息频频泄露的乱象。对于网络平台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法》和《电子商务法》中。综合相关规定和上述侵权责任的承担要件,笔者认为,网络平台承担因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而侵权责任的条件如下:首先,网络平台对其知悉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具有直接的侵权行为;其次,网络平台因侵权行为而获取不当利益而且消费者因此受有损失,该损失可以是人身伤害,也可以是财产损失;再次,须有证据证明,消费者的损失是因为网络平台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所导致的,考虑到消费者举证的困难性以及其出处在的弱势地位,此处的举证责任应该由网络平台负担;最后,网络平台存有过错,这种过错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2、网络平台违反审核义务时的法律责任

关于网络平台未尽审核义务时的法律责任,学界尚存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此时网络平台应当承担直接侵权责任;有些学者则认为,网络平台承担的是间接侵权责任。笔者认为,网络平台违反审核义务,并不会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直接的损害,但是由于平台未尽到审核义务,导致平台内经营者有机可乘,进而导致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比如网约车服务平台未对平台内的司机的真实姓名和相关资质进行审核,进而导致平台用户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平台的这种不作为行为,应当认定为帮助侵权行为,所以平台应该与直接侵权者一同承担连带责任。

3、网络平台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时的法律责任

前述网络平台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保障网络安全、数据保存义务以及“通知-删除”义务。首先,如果网络平台疏于管理,造成病毒入侵或者黑客侵袭,进而导致平台内用户财产等权益受损,平台经营者应当承担连带侵权责任。其次,当消费者举报平台内经营者实施侵权行为或者向平台投诉,要求其删除侵权内容或者提供交易记录时,如果平台没有回应或者错误回应,此时就应当推定为平台知悉侵权行为的存在,其应当与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因平台未及时回应,就扩大的损害,平台应承担补充责任。

四、完善我国网络平台治理的思考

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出台,网络平台治理有了显著成效。但是时代在发展,网络世界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平台的义务与责任方面的法律规范相较英美国家而言宽泛,具体责任承担以及案件适用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加强有关部门与网络平台的协调监管力度

目前对于网络平台的责任追究,大多数是发生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责任的归责机制比较被动。而且,相对于主动监管而言,事后追责的难度相对也较大。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同现实中的“商场”一般,如果监管工作做得到位,很多事情都可以提前察觉,自然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这样做更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当然,如果仅仅依赖于行政部门或者仅仅依赖与网络平台单方面的监管,肯定是无法达到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的效果的,这就要就网络平台也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平台内的用户(包括平台内的经营者还有消费者)进行定期的监督抽查,进而配合行政部门进行信息的核实,弥补网络平台自身审核义务的局限性。

(二)完善网络平台对于消费者保护的相关立法

我国立法中,对于网络平台的义务与责任的规定在不断强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相关立法杂而无章,缺乏体系,这也是导致网络侵权案件频发的原因之一。本文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于消费者保护的意识。第一,应当细化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现实中网络纠纷案件多种多样,我们也很难预测他的变化,但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的完善和细化我们已知的责任类型并且保证我们的法律也能与时俱进。第二,我们应该调整侵权责任的举证方式,单纯依赖消费者单方举证,对于在网络交易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一方而言有失公允。因此,在消费者提交初步证据而提起的侵权案件中,我们可以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让处于优势地位,掌握更多信息的网络平台或者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举证。第三,应当完善各部门法之间的连接,这样既可以改善法律对于网络平台承担责任的重复规定情形,也可以方便有关部门对侵权行为的快速归责。

五、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平台的从无到有也不过短短数载,如此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我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冲击也是相对大的。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已经或者尚未发生的侵权行为的威胁。本文拟就目前网络平台的义务与责任内容进行类型化分析,希望能为未来有关电子商务以及网络平台的立法完善提供些许参考建议,这也是笔者撰写文章的初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曾福城.论网络平台的责任[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7,(6)

[2] 孙妮娜.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法律义务与责任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8

[3] 杨立新,韩煦.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与民事责任[J].江汉论坛,2014年(5)

[4] 郭静静.电子商务平台的法律地位研究—已消费者保护为中心[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8

[5] 俞凯.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责任制度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8

[6] 杨新绿.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7] 谢永江.论网络运营者的网络信息安全义务[J].汕头大学学报,2017,(7)

[8] 孙阳.网络平台责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J].海峡法学,2019,(1)

作者简介:

赵梦迪(1998年),男,汉族,山东临沂,法学学士,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作者:赵梦迪

上一篇:通发公司二四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