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安逸静谧的园林景观设计满足了当下人们的休闲需求。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单在视觉呈现方面下功夫,亭台水榭、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然而人对环境的感知不仅局限于视觉对空间、色彩、材质的感受,还有流水潺潺、雨打芭蕉、古刹钟鸣带来的听觉享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篇1:

设计美学语境下桥梁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不应满足功能性适用,还应该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的成分。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设计美学的哲学基础,通过调研、结合案例论证了桥梁美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在美学角度中的桥梁设计相关思考。希望能够促进桥梁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美学 哲学 桥梁美学 设计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自古希腊以来以功效(efficiency)、经济(economy)和美观(elegance)被认为是建筑(包括桥梁)设计中的三个要素,也是世界上设计者所遵循的“3E”原则。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对桥梁美学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反映出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逐渐对桥梁景观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在设计构思的最初阶段加强设计美学理念的。

同时,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跟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给当今设计提供了审美的理论依据。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有思想且能谙练使用器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一定要思索的是大自然的自然规律,动植物的生长,自身的繁殖和衰老以及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便孕育了原始的哲学思想,以及对美的思考。

众所周知,美学的本源深深来自古老的哲学,以至干百年来美学和哲学从来都不会分家,因此,哲学与美学这两个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印在了现代美学家的心中。哲学与美学相辅相成,哲学会始终成为美学的重要基础,同样,哲学美学也始终成为设计美学的内涵。

(一)西方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发端于公元前10世纪至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在这段时期内,许多自然事件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论证,但哲学家们凭借知觉意识到自然界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关于美学方面,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本,也是美的本源,艺术美是对理念美的分享”,然而亚里士多德并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其认为“美的本质不在所谓的理念中,而在具有完整形式的对象中,并把“秩序、明确与匀称视为形式美”。

18世纪兴起西方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派,黑格尔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体系,他认为“美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的心灵外化为感性形象”,即美是理念感性的显现。鲍姆加登被誉为西方美学之父,他在《美学》一书中称“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而康德认为“一个客体表现的美学性质是纯粹主观方面的东西”。

(二)东方的哲学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哲学发端于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像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热潮,其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和儒家。儒家的美学观点是“致用、目观、比德、畅神”,强调造型的实用美、形态美、道德美和精神美。道家则倡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事物的对立的变化和统一中去创造美的境界。

在中国文化中尊崇的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等唯物主义,具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的,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因此,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至今有着耀眼的魅力。

二、桥梁美学的基本方法

唐寰澄先生在《桥梁美的哲学》一书总结了基于东西方哲学原理的的桥梁美学基本方法。“书有书法,画有画诀,诗有格律”在实践中不能完全依靠法则,要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

(一)均匀与比例

比例是体现美的重要法则,古希腊哥斯达黎加说“美是和谐与比例”,比拉图也认为“合乎比例的形式是美的”,均匀不仅仅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的意思,更有適当、得体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学里,也常常讲究对称,在诗词中讲究对偶,在写春联时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建筑中也常常讲究对称,既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给人一种平衡、庄重的美感。因此把握长宽高之的比重是十分重要的,比例不当则会带给别人怪异、奇怪、丑陋的感觉。严格的左右对称可以显得端庄典雅,但过分严格也会略显得呆板,在不规则的环境中布置规则的设计,也会造成不协调的后果。所以在桥梁设计中,长宽高的比例尤为重要,比例恰当就更能体现桥梁的均匀之美。

美国旧金山金门桥(如图1)是世界著名的桥梁之一,由桥梁工程师约夫·施特劳斯设计。它被国际桥梁设计界广泛认为是美的典范之一。金门大桥桥身的颜色为色彩艳丽的橘黄色,此色既和周边的大环境相协调,即使在金门海峡的大雾中,也能够远远地望见这所醒目的大桥。同时,大桥的造型优美,长宽比例协调,像是桥梁工程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风韵与协调

风韵是艺术的核心,也是艺术创作和感受的焦点。德国莱昂哈特教授的《桥梁美学和设计》中就提出了桥梁需要魅力,也就是风韵或是韵律之说。中外诗词都需要按一定的规律押韵,用来体现节奏或者有规律的变化,使之有动人的美感。

在设计中,主桥和引桥,主孔和边空,桥梁与周围的环境(人文、地理、风景)之间的和谐配合,就是为了达到“协调美”的境界。达到“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诺曼底大桥(如图2)是二十世纪桥梁建筑设计的典型例子。它是一座与当地景观完美协调的斜拉桥,以其细长的结构和典雅的造型而著称,它是建筑和艺术的成功结合,却没有多余的修饰。远远望去像是守卫着法国北部塞纳河上的泥滩,看上去像一个从混凝土桥塔上伸出的钢索所编成的巨大蜘蛛网,这座斜拉桥的落成后堪称世界上同类桥梁中极为壮观的一座。同时还有福州乌龙江大桥(如图3)圆弧形的曲线十分优美而且比例恰当,是美学上的成功典范之一。

(三)多样与统一

世界是变化且多样但又统一的,毕达哥拉斯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唐寰澄先生多次提到三个统一是美的重要属性:

1.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无论是纯粹的形式还是题材,都不是一件艺术品的最终内容,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美的一大特征。

2.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3.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就是造型和功能的相统一。

笔者认为,在设计美学的语境下,设计应具有多样性,在相同中寻找差别,同时还应该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达到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的效果,符合美学中“统一美”,在前期构思中,多思考、多调整、多钻研。

美学专家莱昂哈特教授在著作中提出“美可以在变幻和相似之间、复杂和有序之间展示,从而得到加强”。可见,在复杂变化中又有秩序和统一,在不特殊,不相同,不复杂的空间中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内涵,可以给人的心灵以美的洗涤。20世纪末,国际桥梁和工程协会组织了“20世纪世界最美的桥梁”评选,第一名是独特的瑞士萨尔基那山谷桥(如图4),这所大桥只有90米,但以其独特的山势背景征服了无数人,这正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统一的代表。正如建筑师们所说,“在桥上漫步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上的享受。你和高山、白云、蓝天那么靠近,它构成了阿尔卑斯山的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四)刚与柔

桥梁是一个承载受力的建筑,在美学角度的设计中也要符合受力的客观规律,给人一种可靠、安全的感觉,呈现出桥梁的“力学美”。在中国的美学中十分强调对立面的和谐,比如阴阳、刚柔、虚实等对立之间的和谐配合,刚与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动与静,在造型设计中也要有动与静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呈现出对立和谐的变化,一文一武,张弛有度,皆体现设计美学中的“和谐美”这一概念。桥梁的造型美一定要体现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美感。

法国设计师穆勒于1974年设计的布鲁尔纳桥(如图5),跨度仅为320m的斜拉桥,造型简洁、明快、仂调以及刚柔并济的风范充分体现了设计美学中的“和谐美”。以及德国费马恩海峡桥,该桥优美的提篮式拱和交叉的斜吊杆给人_种空间的稳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能带来美感的大桥。

综上所述,桥梁设计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仅仅具有交通的功能,更多的应该是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要使人在通过桥梁的时候,心情愉悦和放松的享受,让人百看不厌。设计美学就是要桥梁在造型设计时整体或局部体现出美感,均匀美,协调美,和谐美,统一美,正如哲学家所述,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使用,更多是为了以后美的享受并能够在将来当成艺术品来欣赏。

三、设计中的美学考虑

(一)创新性

纵观世界名桥,有的气势宏博,有的纤细优美,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但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在合理适当的经济范围内将桥梁设计“艺术化”是桥梁美学的真谛。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花心思去思考如何将桥梁做得更优美。

例如湖南张家界的玻璃大桥 “云天渡”,“天桥合一,以渡天下之人”。在云雾之间,大桥宛如干尺白绫在其中若隐若现,一踏上桥面便从山水之中突然超脱出山水之外。这座全透明玻璃桥长度高度世界第一,高度位居世界第一。玻璃桥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并创下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首次使用新型复合材料建造桥梁等多项世界之最。同时为避免行人齐步走,在桥面上会放置很多玻璃球,来遏制振动。每个玻璃球重达400公斤,由于放的位置不一,客观上就打乱了行人的步伐,起到遏制振动的效果。在结构、造型、材料上都进行了创新。

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创新,对于过去在设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重新再犯,加以改进,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创作的源头。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同时更多的设计应该以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而感到骄傲。

(二)适用性

在桥梁设计中,不仅仅是好的服务质量,还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不仅仅是桥梁的交通功能,还具有美学和景观价值。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关于美的享受,对桥梁的美学设计要求也越來越高,但这不意味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造价去追求美的方案,美不一定需要多花钱装饰,可以通过寻找桥梁结构中的比例、平衡来探索美的样式。

(三)重视性

提高设计师的审美需求,合作中不断加强沟通和探讨,追寻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目前在中国桥梁界对美学设计的重视度还不够,设计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协作,努力克服一些违反了美学原则的失误,弥补不足,提高桥梁设计的美学水平。

小结

我国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桥梁美学的审美需求,在桥梁设计中要遵循和谐的比例、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力的平衡等一系列“美”的要求。在设计中美观不一定靠多花钱,也不单单是造型、装饰、涂料的美化,更多的是桥梁结构的平衡,力学的结构之美。在“艺术美”的同时,还要诸多考虑经济因素,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美,选择造价高而美丽的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学的基础上,使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协调统一。

当今的桥梁景观设计在设计美学的语境下,多数优美的桥梁景观设计都属国外居多,所以为推动祖国桥梁建设发展,要更加以人为本,推动绿色设计的创新理念,为加快城市交通发展和美化祖国现代化交通建设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经济美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晓林,赵倩蕓,设计美学研究综述[J]设计 2013 (06):178-179

[2]项海帆,桥梁的美学思考[J],科学,2002 (01):39-42+2

[3]任梅,刘晓峰,李文嘉,旅游公路景观美学探究[J],设计2015 (19):152-153

[4] Apple,黎强,“美学是设计的密码”—— 黎强谈别墅设计[J]设计.2018(08):90-95

[5]徐风云,赵勇,陈启圻,郭敏,桥梁景观概论[J],桥梁建设,2003 (04):30-33

[6]项海帆,桥梁概念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03

作者:王嘉钰 万萱

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篇2:

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安逸静谧的园林景观设计满足了当下人们的休闲需求。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单在视觉呈现方面下功夫,亭台水榭、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然而人对环境的感知不仅局限于视觉对空间、色彩、材质的感受,还有流水潺潺、雨打芭蕉、古刹钟鸣带来的听觉享受。把声景学理论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中,旨在开拓园林景观设计的视野,从声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式等方面加以论述,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声景学;园林景观;声音设计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重点在于视觉的处理,较少考虑声音环境。但身临园林之中,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的欢快体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绿色园林景观被周遭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所笼罩,传统园林中原有的流水潺潺、鸟叫虫鸣、夜半钟声被淹没在嘈杂的声音环境中。园林声景观的设计同样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声景学在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落地生根。聲景观的设计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迄今为止,关于园林声音景观的研究依然有限。目前关于声景学的应用,更多的在于噪音控制方面,而在声景的设计方面,自然声景与社会声景的关系若即若离。如何让城市发展减少对自然声景的破坏,让社会声景与自然声景融为一体,和谐共处,营造理想的声景环境,是景观研究和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声景学的发展及范畴

加拿大音乐家R. Murray Schafer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声景(Soundscape)概念,他带领研究小组致力于自然环境中的声音研究,也把声景学称之为声音生态学。之后,随着声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参与研究的学术范围逐渐扩大,声景学的研究范畴也逐渐扩大。日本在声景的研究方面发展迅速,日译为“音风景”,举办过“评选日本音风景100项”的民众活动。岩宫真一郎出版专著《声音生态学》,对声景做了全面阐述。我国学者李国棋是声景学研究第一人。他师从日本学者岩宫真一郎专注声景学研究,并在2001年开展“Soundscape——声音景观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成果颇丰。

声景学(Soundscape Architecture)借鉴了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构成。虽然声景学的概念自提出已有四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对声景学的理解和研究范畴一直没有定论。声景学研究的是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权且从三者中来比较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在“人——环境”关系中,传统的景观学只注重环境的视觉效果对人的反射,而这一审美体验是无声的感官设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没有了钟声,那这画面的意境便相差甚远。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声景学是传统景观学中的研究范畴。在“人——声音”的关系中,心理声学、语言声学、音乐声学等都是传统的研究听觉机理的门类,但这些研究是脱离了声音环境的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对人体听觉影响的研究深入开展。比如人在滨江公园听古乐与在家听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发声场景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在“声音——环境”关系中,环境声学、建筑声学都是基于物理声波在不同空间和物质的声学特性进行研究的,直接抛开了环境的视觉特性和声音的文化特性对人听觉的影响。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环境噪声级是解释不通的。因而从历史文化的方面研究环境中的声音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之一。

二、声景学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要素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说:“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声景的一个关键状态就是静,静是一切声景的基础和条件。园林景观中的声音要素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背景声,背景声包括人声、动植物之声、水流声、风声以及园外的环境声。背景声是园区的环境声,是难以逆转的主要声音,突出了园林的位置、特点。二是信号音,信号音一般是通过园区内的广播播报和传达危险信号、通告等信息提醒游客注意,比如入园时的须知、闭园时的通知等。信号音在声景设计中容易打扰游客的听觉享受,引起反感情绪,属于园内的人工噪音。三是标志音,通过模拟环境音、背景音乐等来达到环境与声音的协调,或者为了突出某一景观设计特色,传递文化内涵,比如园内的背景音乐、某一文物古迹具有表征性的诗词朗诵或古风乐曲等。

三、园林景观声景环境的设计

(一)园林声景设计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园林所在区域一般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存在一些长期栖居或季节性徙居的动物,在园林规划和设计前期要对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园林区域的生态环境详尽勘察,最大可能地维护好动物原有的栖息场所,避免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对于大雁、野山鸡等特殊动物要提供保护设施来维护原有声景观。自然声景观之外,园林场所附近原有的钟声、号角声、叫卖声等也要根据声级、音量等进行分析,保存该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声音,使背景声富有层次感。

2.协调性原则

“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通过上文对声景学研究范畴的分析可知,声景和景观是统一的整体。景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声景的协调一致,同时,声景的设计也要与景观元素形成统一的整体。园林声景要尽可能地突显原有环境的声音,而削弱外在的环境噪音对声景环境的侵扰。人工声是最容易破坏视觉景观与声音景观协调性的元素,这就要提升警示声音、引导声音、通告声音的质量,避免人工声音对自然声景的冲突。同时,提高音响的质量,采用音质清晰且音量适中的隐形音响,科学合理地设置音响摆放位置。此外,还要积极教育和引导游客对声景观的认识,提高游客对声景观的欣赏水平。

3.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景观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以人为本是其要遵循的凌驾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重要原则。园林景观面向普罗大众,有青壮年、老人、孩童以及残障人群。声景设计要满足绝大部分人群的参与需求和体验兴趣,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老人喜好静谧的环境,因此为中老年人开辟人流小的僻静场地。儿童喜欢热闹,对声音充满了好奇,可以在园区内摆设飞禽猛兽的模型,配合相应的模拟声音,营造欢快的声景同时,还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对于视障人士要在声景设计中加入导视功能,通过园区引导声和音响的摆设方位来引导视觉残障人士顺利游玩。

(二)声景设计的基本步骤

1.调查基地声音

园林建设的选址一般都是自然生态维护较好的地方,园林的声景设计首先要对园林基地的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结合气候、地形地势、水系、风向、动植物等,用科学方法收集场地中的所有声音,以及基地附近的环境声,然后对这些声音进行评价划分,尽量保留有价值的声音,摒弃对声景造成破坏的噪音,在提升声景的丰富性的前提下设计出与视觉景观相协调的声景观。

2.确定声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园林景区的功能规划和板块设置来区分不同的声景功能。比如根据园林的功能特性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声景区、活动声景区、自然疗养声景区等,让每个声景区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效果。根据声景的声级还可将声景观分为静谧区、缓冲区和热闹区。游人可以在适当的区域内嬉戏打闹,也可以下棋赏花。

3.各分区的具体设计

首先应根据每个分区的环境特性、功能特性等,明确视觉景观的主题,以及对应声景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确定区域整体的景观氛围,从而确定声景的主题,以升华视觉景观的意境。这样设计的声景才能达到声音与环境特性的协调,从而创造一个完美的声景环境体验。

(三)古典园林声景设计方式

《园冶》中论及声景的有约二十处,分为三类:人声、动物之声和自然之声。人声计九种,分别为梵音、涛沸、喧哗、长啸、吹箫、樵唱、即韵、弹琴、吟诵。其中八种属借景中的“佳则收之”的佳声,一种属借景中的“俗则屏之”的俗声。吹箫、弹琴、即韵、吟诵和涛沸是园内声景,而梵音、长啸、樵唱和喧哗常常是园外声景。其中梵音、长啸和樵唱是声景的典故,自然包裹着情境和意义的外衣。动物声景有鹤声、犬吠、鸠啼、马嘶、莺歌、虫声、雁鸣七种。自然之声有风声、雨声、落叶声三类。

1.借声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借声也叫做“音画”,是常用的借声借景手法。利用声音引发游人产生视觉联想,从而在视觉景观上增添内容。比如园林内本看不到的寺庙、江畔,却可以听到诵经、挽钟、渔唱的声音,从而不自觉的在游客心中产生对应的诗情画意,形成独特美感。苏州耦园的“听橹楼”就是借助园林附近河上的滑橹声让游人能够“坐楼观景”。扬州个园的“风音洞”由墙上开凿的圆孔發出的风声,给人寒风凛冽的视觉联想。

2.补声

一种人工化的声景填补。如人工的背景音乐和模拟自然的声环境。补声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普遍使用。但是如果音乐、音量控制不好,补声自身就是噪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森林中的声响能够激发人类的原始应激反应,并和身体形成某种“共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森林声响能够舒缓情绪,调节人体的血液、内分泌和消化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进而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由于现代园林生态条件有限,人造森林声景在园林声景设计中较为常见。

3.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古典园林中,声景的反衬大都是利用某种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安静、幽深等。要做好园林的降噪处理,合理设置安静沟。声音之间的间断的安静叫安静沟。鸟鸣及动物之声都因有其安静沟而悦耳。

4.掩声

掩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某种悦耳或更协调的声音去掩盖噪声,如利用地势落差的跌水声去掩盖城市中的各种噪音,跌水激荡置石所产生的声景完美地掩盖了城市中的噪音;而另一种就是直接屏蔽或消除掉使人不快和与整个环境不协调的声音,如利用植物组景降噪、屏蔽噪音,或利用隔音材料吸收、阻挡噪音。

参考文献:

[1]王燚,包志毅.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J].华中建筑,2007,(07).

[2]张艳华.构成学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3,(11).

[3]王小雨.声景学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三重境界[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4]唐菲悦.声景学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6.

[5]冯忠华.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知识,2016,(04).

[6]王小雨.基于声景学下的环境景观设计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李奇岩

景观设计学分析论文 篇3:

园林景观设计中雕塑美学的艺术分析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雕塑美学艺术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也来源于生活,源于雕塑师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应用雕塑美学,能够强化园林景观的设计效果,带给游客别样的感受。基于此,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雕塑美学进行详细探究,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雕塑美学;艺术分析

0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景观雕塑随处可见,影响景观雕塑作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是创作理念。怎样让雕塑师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使景观雕塑作品和园林景观有效融合,是当前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情况来看,两者的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效果。因此,设计师需要关注相关内容,正视问题,采用合适的手段处理,使景观雕塑作品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游客带来美的感受。

1 园林景观设计与雕塑美学概述

1.1 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设计具体指结合相应的想法,应用艺术手段进行加工,然后基于此进行信息的传递。而园林景观设计指根据美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对园林景观形态、结构等进行配置,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规划设计,合理改造园林景观中的环境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园林中变得更加和谐与自然,给人们带来舒适、方便的感觉,提升整体园林的艺术性[1]。

1.2 雕塑概述

景观雕塑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园林景观中都能看见雕塑的身影,一些园林景观的主体甚至就是雕塑,并以此命名。由此可见,雕塑美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雕塑美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在远古社会,祭祀是人们对生活体验的一种表现,祭祀中应用的工具和物品等便是最原始的雕塑。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雕塑美学也逐渐进步,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字塔、教堂以及神殿等的建造都离不开雕塑。除此之外,近代社会各个国家也十分看重雕塑美学,如战争雕塑、领袖雕塑等。从这些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情况[2]。

当前,景观雕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雕塑作品,如厦门白鹭洲的白鹭女神雕像、波兰华沙的美人鱼雕像等,都具有特殊的意蕴与感情,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雕塑美学的作用

2.1 是园林景观中的亮点

在园林景观中,雕塑往往是大众视觉的集中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中的雕塑、草地树木、规划路线、流水等相互制约和融合。在长春市的胜利公园中,汉白玉毛泽东主席的雕塑耸立在入口处,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而且也使整个公园的主题得到了凸显。雕塑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等直观地呈现在观者的面前,使观者能够从中了解到园林的主题,强化他们的观赏感受。

2.2 点缀装饰

雕塑美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作用,即点缀和装饰。园林中的雕塑往往以小品为主,借助雕塑语言、色彩等方式发挥作用,进而有效丰富园林景观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看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雕塑美学自身语言与形式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同时艺术性很高,将其应用至园林景观中,可以更好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3]。

2.3 增强空间层次感

雕塑是一种需要一定空间、具有一定体积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合理应用至园林景观中,能够使整体园林空间变得更加有层次感。除此之外,在园林景观中引入雕塑美学,还能起到分割空间的良好作用,给予观赏者多层次的感受。

3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雕塑美学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雕塑美学最突出的问题便是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未将雕塑美学当成设计的重要部分进行考虑。当前普遍存在的情况就是各自设计自己的内容,雕塑师负责雕塑,园林景观设计师负责园林景观,两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使得雕塑作品和园林景观很难有效结合,不仅会影响到雕塑作品的效果,而且会使园林景观失去自身的美[4]。

3.2 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的雕塑人才与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是打造园林景观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虽然我国每年有很多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但园林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很少有专业的领导者与工作人员。城市管理部门建设大型城市雕塑时,往往会邀请国内知名雕塑师来指导,不过如果缺乏专业的人才,那便很难满足雕塑师的要求,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3.3 资金不足

就当前情况来看,虽然城市雕塑的发展速度十分快,并在园林景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雕塑美学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铺装和简单的綠化为主,而且大都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建造,这会严重阻碍雕塑美学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长远稳定目标的达成。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未据此制定完善的法规条例,并且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撑,导致雕塑美学难以进一步发展[5]。

3.4 形式过于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景观中的雕塑也飞速进步,数量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雷同抄袭、质量过差等问题。很多小区雕塑、广场雕塑等基本相同,缺乏新意,甚至还存在批量生产的情况。除此之外,部分雕塑师在设计过程中只看重雕塑的造型,忽视了其内涵,导致人民群众在观赏的时候只看了个热闹,难以理解其含义。还有一些雕塑过分侧重于大的体量,没能注重与周边环境有效结合,进而影响到了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4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雕塑美学的措施

4.1 整体规划,促进雕塑与园林景观有效结合

在雕塑建造之前,雕塑师应该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并且加强和园林景观设计师的沟通,咨询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使雕塑建造有的放矢,进而与园林景观更加契合,达成理想的效果。以雕塑公园建设为例,在公园建设之前,首先要定位,明确主题。之后,再结合主题进行雕塑的选择,同时确定公园的整体风格,然后基于此进行整体景观的设计和施工,结合不同材质与类型的雕塑设计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景观。这种方式能从整体角度赋予雕塑公园独特的魅力,使每一个部分都具备自身的环境景观,更好地凸显出自身内涵。而且这样还能很好地避免生搬硬套、各自为政等情况的出现,使雕塑与周边景观契合,有效强化整体园林景观设计效果[6]。

4.2 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

建立有助于城市雕塑发展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十分有必要,能够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使其平稳有序地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政府决策者需要改变对城市雕塑的认知,从雕塑本质着手,客观分析其优缺点,使更多优质的、契合城市特点的雕塑呈现在市民的面前,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对城市雕塑建设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雕塑作品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城市增添色彩。

4.3 促進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

在园林景观与雕塑美学结合初期,因为缺乏成熟的经验为支撑,所以难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城市雕塑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在数量的基础上追求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在雕塑景观上积极创新,不仅要注重绿植和铺装,而且要引入一些新科技与材料,如在夜间为雕塑搭配一定的灯光等,这样能赋予雕塑别样的内涵,使其不论在何时都能很好地展现自身风采。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关注,考虑雕塑应用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把控,认识到城市建筑与城市雕塑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优化园林景观设计效果[7]。

4.4 使市民积极参与其中

市民是欣赏雕塑的主体,所以在具体建设中,应该使市民积极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以借助电视、网络等向公众公开城市雕塑的创作内容与方案,然后让观众投票选择适合城市的雕塑作品。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丰富雕塑创作思路,同时有效提升公众的审美品位。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艺术展示活动或博览会,使更多的公众了解艺术,学会如何欣赏艺术。例如,长春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雕塑展览,使雕塑走进市民的生活,使市民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高价值的雕塑作品,有效提升其审美水平[8]。

4.5 注重人才培养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当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雕塑,首先要培养优质的人才,使其平稳健康地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雕塑专业的学生积极投身城市雕塑设计与创作领域。除此之外,对于现有人才,也得加强关注,可以组织开展培训,使其接触到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方式等,然后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促进景观雕塑的健康发展。

5 未来景观雕塑创作的方向

对于未来景观雕塑的发展而言,突出的一大趋势便是走向世界舞台。所以,艺术家们的世界观显得十分重要,其对艺术家观察生活、评价生活等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世界观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具体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在选题、选材及造型处理等方面,深受世界观的影响。可以说,世界观就是雕塑艺术家们的灵魂所在,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效果[9]。

在信息时代,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个地方都能看见雕塑艺术的身影。在我国,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并衍生出很多现象。在未来的景观雕塑创作中,或许会出现一些不良情况,尤其是在外来文化涌入和艺术进入市场之后,进而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品质,景观雕塑领域也不例外。基于此,雕塑师必须不断磨炼自身品格,否则不仅会影响艺术进步,而且可能导致艺术堕落。要树立辩证的唯物世界观,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如对生活的洞察分析力等,这样才能为景观雕塑长远稳定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6 结语

就景观雕塑创作而言,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作品自身,要想作品成功,雕塑师要在作品中融入个体情感和自身感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生活和环境的深切感受,那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肤浅的。雕塑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贴近生活和大自然,深入其中进行感知和体会,从而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为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牛亚昕.论雕塑小品与空间环境的对应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6(12):135.

[2] 郑永进,李宇雪.园林雕塑小品的特点和设计方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312,315.

[3] 周碧浩.植物园林景观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评《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元素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2021(03):257.

[4] 于宗利.园林雕塑小品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22):144-145.

[5] 宋晓真.公共环境雕塑小品的图式思维语言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09(11):88-89.

[6] 晏卿.探究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与创新[J].绿色科技,2019(23):177-178.

[7] 周俊龙.园林色彩补给、分裂及活化设计[J].花卉,2020(06):64-65.

[8] 李娜.山水画意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评《园林美术》[J].中国蔬菜,2020(09):120.

[9] 潘磊.美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喜剧世界(下),2020(12):76-77.

作者简介:刘洋(1998—),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刘洋

上一篇:医院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保险公司经理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