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库录像教材使用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剖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借鉴加拿大外语教学“浸入式“教学法概念,分析了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与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具体方法。构建“浸入式”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始终处于建筑施工现场学习理论知识,缩短认知进程,提高课程学习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资料库录像教材使用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资料库录像教材使用论文 篇1:

浅谈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引起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原来的10M局域网到现在的100M甚至1000M互联,原来的电视机、班班通到现在的实物展台、互动电子白板进课堂。各项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但很多区域资源库的投入和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难以发挥当前网络和信息化设备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所以,资源库的建设已成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因特网上的各类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当教师们在查找和下载这些资源的时候,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教师在因特网上查找下载的资源由于地方教材版本的不同而无法使用。(2)教师下载的资源往往是成品资源,难以修改,即使可以修改也相对麻烦。(3)一些较好的資源是收费下载,教师操作起来有难度,同时还浪费了大量时间。

2.很多区域都设有地方课程,教材的制定本身就耗费了相当的心血,教师们在使用这些教材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很多优秀的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都没有很好地归纳整理,需要一个良好的资源平台进行梳理和积累。

3.单个学校建设资源库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不切实际。

因此,必须通过区域教育管理机构和全体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适应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资源库,使得区域资源库建设稳定良性发展。

二、区域资源库建设的分类

笔者认为,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见下表):

■ 三、如何建设区域教学资源库

1.购买、订做教学资源库。教师要从专业知识机构和教育IT企业购买和订做优质资源库。当然,这个资源库订制和购买的主要是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适合当前教学的图片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以及动画类素材,或者一些优秀的教学录像等。

2.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库。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网络资源整合应用平台及其资源库,采用区域管理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资源平台,由多家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供教师检索、查询、下载,甚至还可以订制所需要资源,即教师使用的资源由政府根据使用评价进行买单,商家企业由“卖资源赚钱”变为“租资源赚钱”;还可以采用教师制作资源,企业按照下载率付费,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的形式进行资源建设。

3.自建教学资源库。(1)由区域管理机构协同区域教研人员收集整理一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定期对资源进行更新。发动教师和教研员对积累的试题库、优秀教案、集备教案、个人教案以及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进行分类整理;依靠区域管理机构和教师共同的努力,建成一个动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按年度、年级、学科、单元以及章节查询、上传资源,形成一个由教师上传、教研员审核、区域机构管理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2)对于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得到的音视频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后纳入资源库存档。由于音视频资源文件较大,应由区域教研员筛选出一批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按照年度、科目、年级等进行上传。(3)对本区域教师公开课中的课件、录像、教案、素材等相关资料经上课人员整理后由区域管理人员按照分类纳入区域教育资源库。(4)鼓励学生参与制作学习资料库。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学习资料库的使用者,也应该是学习资料库的建设者,发动家长将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教育资料等进行整理,共同建立学生、家长、教师间的交流平台。

四、建立区域资源库的保障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制定制度或相关的激励机制以促进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上传排行、点击排行、下载排行等机制鼓励教师更好地促进资源库建设,使得教师由激励建设使用资源库逐步转向自愿建设使用资源库,促进资源库良性发展。

2.教师是建立资源库的主力军。教师最接近学生,能够贴近教学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具有极高的参考性和实用价值,因此要多渠道、多方式地促进教师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

3.学生是资源建设生力军。资源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和教师都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在资源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一群体的智慧和作用。

总之,无论是商业化的资源,还是教育自主建设的资源,不经过学习者的自主建构与运用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只要我们的资源库建设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教师遇到问题就会在我们自己建设和积累的资源库中查找,这本身也会促进教师进行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杨瑜

资料库录像教材使用论文 篇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浸入式”教学环境构建研究

摘要:

通过剖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借鉴加拿大外语教学“浸入式“教学法概念,分析了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与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具体方法。构建“浸入式”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始终处于建筑施工现场学习理论知识,缩短认知进程,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浸入式教学,直接实践;间接实践

“浸入式”教学是指用非母语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革新,这种教学法创始于加拿大,至今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和全球化的影响,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传播和发展,其实质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始终置于第二语言环境之中,使传统的、孤立的第二语言教学向第二语言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1]

借鉴外语学习中的“浸入式”教学法,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构建“浸入式”的教学环境,改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即通过直接和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建筑施工现场学习理论知识,缩短认知进程,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一、建立浸入式教学实验环境的必要性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讲授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主要工种工程施工原理、方法及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规律,重在培养学生对复杂施工工艺过程及组织管理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把握能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理论枯燥,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多、学时少、教学目标高,课程讲授难度较大。课程中大量的施工工艺实践知识主要以

教师

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只听教师讲解、只看图片资料,而不亲临施工现场观摩,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该部分内容,教

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教师而言,有些机具、构件言语表述费劲,学生也似懂非懂。因此,让学生接触施工现场意义重大。

(二)建立“浸入式”建筑施工现场教学环境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建筑施工现场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实践教学是建立“浸入式”教学环境的主要手段。一种是带领学生直接接触施工现场,另一种是引导学生通过间接实践接触施工现场。在该课程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实现“浸入式”教学环境至关重要。

二、构建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

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建立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得以实现。在直接实践体系构建中,除了通过课内实验环节获得直接实践经验之外,更要从构建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高度,系统地整合专业资源,将课外实习、生产实习、产学研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

一是,到施工现场进行短期实践。教师需精心选择典型工程的典型施工阶段,对重点工序、重点工艺或者课堂理论讲授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现场实习,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重点知识点的认识。

二是,与专业课外实习相结合。与专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相结合,教学计划中将生产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

进行,通过理论教学环节为生产实习奠定基础,进而通过生产实习及后期课程设计等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是,利用暑期产学研实践活动机会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产学研实践一般历时1~2个月,时间较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进行多次实践活动。因此,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应积极对学生的产学研实践进行规划、安排、引导和控制,通过单位推荐、教师参与指导、问题反馈等

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增加实际工程经验。

为了改进直接“浸入式”教學环境,必须充分发动社会资源,与工程建设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基地。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模式培养良好的院企合作关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

受课时及其他多种因素的限制,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构建相对较难,学生参与直接实践的机会较少。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扩展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构建的范围,从整个专业建设的高度系统地考虑学生“直接实践”经验的获得;另一方面,应重视构建大量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即采用大量的“间接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观摩大量已有的工程实践资

料,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知识学习间接接触工程实际。直接“浸入式”与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的构建可使学生

获得更多面对施工现场的机会,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解决学生直接实践机会少的关键在于,将有限的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实践推广扩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达到间接实践的目的。

(一)通过建设多媒体资料库培育间接“浸入式”教学环境

收集、整理大量与建筑施工相关的工程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是多媒体资料库建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达到以丰富的图形、逼真的视频动画、生动的音响效果,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缩短认知进程,使课堂教学环境达到一种“虚拟施工现场”的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取“间接实践经验”,弥补课时较短,实践时间不足带来的缺憾。

1.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

(1)收集整理教师参与的实际项目相关技术资料、图片、录像等。从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实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经验,收集整理这部分资料极具优势。教师由于亲自参与,讲解更具针对性,学生积极性、参与度较高,在课堂中展示相关施工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收集工程施工的图片,并配合不同课程内容模块,包括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吊装工程等进行整理分类,建立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应的图片库。

(3)收集、整理、优化各种音响视频教学资料,包括录像、视频、动画,以备教学所需。

(4)调研并购买部分建筑施工专用录像、视频资料。

(5)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课程所需动画,制作现场施工录像、视频。

(6)编制多媒体资料库使用手册,方便使用。

2.通过“建立联想法”,促进间接“浸入式”教学

当前,大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停留在图片、动画等浅层印象上,许多施工间接经验由于没有实际体验,无法建立与直接工程实践的联系,更不能加以利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间接“浸入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将讲授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将他人的实践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而非仅仅展示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采取“建立联想法”,即采取“间接—直接—间接”的步骤,使间接实践与直接实践逐步转化,增进学生对施工现场与多媒体资料库之间的联系,强化知识转化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某一施工工艺之前,教师先展示施工现场图片,播放录像或视频(间接方式);然后利用课内直接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现场参观(直接方式);之后,再回到课堂,展示现场曾经看到的图片(间接方式),并进一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建立施工现场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对于接触工程实践少的学生,应通过反复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具备将间接实践转化为直接实践,进而将他人的经验适量转化为自身实践经验的能力。

(二)通过开展扩展学习,丰富“浸入式”教学环境

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外扩充性资料,包括课外参考书、专业期刊,网络资源等。

(1)网络资源。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为广泛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浏览和关注施工技术相关网站,了解大量典型的施工案例, 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施工管理經验等。

(2)推荐相关辅助自学教材和杂志。为了更好地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录,并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推荐相关书籍与专业期刊。如建筑施工类刊物《施工技术》《建筑技术》等,鼓励学生阅读, 增加知识面,间接接触工程实际。

(3)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方案。在网站提供相应的规范规程与工艺标准链接,如(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基础钢筋绑扎施工工艺标准》等,供学生下载学习。

在引导学生使用扩展性资料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逐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三)实施讲座教授模式,补充间接式“浸入式”教学环境

聘请具有相当理论知识,特别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以此补充扩展间接式“浸入式”教学环境, 巩固学习效果。

四、结语

“浸入式”教学环境的建立,让学生感觉始终置身于特定的施工现场教学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增进对建筑施工的感性认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2] 付铅生,朱海荣.经管类专业浸入式教学实验环境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6-18.

[3] 宁宝宽,鲍文博,黄志强.信息化形势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 李晓光.多媒体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建峰,张艳,袁卫宁,等.土木工程施工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C]// 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6]徐淑红.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系统化改革思路与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 2010(04):133-13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mers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YAN Xiaoli

(Management Institu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P. R. China)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and learning from second 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s in Canada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present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ng the immers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the specialty clas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this environment is then analyzed and detailed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mmersion teaching method is given. The construction of “immers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face the construction field at the same time of learn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m to shorten their learning cognitive process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

作者:严小丽

资料库录像教材使用论文 篇3: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也直接导致了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发生着巨大变革。地理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将信息科技融入地理教学活动之中,使地理学习更具多元化、个别化,使地理学习效果更为提升。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的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

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包括多种电子媒体如网络资源、电影、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教学课件等。

1.1能够分解复杂的教学信息,使认知过程由难变易

地理教学的难点多在自然地理部分,许多自然地理规律和现象远离实际生活环境,学生较难理解,造成理解片面,容易遗忘。这些内容通过课件以视频图像、动画演示出来后,复杂的地理知识就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2信息技术的大容量能适合地理教学信息的庞杂性

地理科学跨时空的特征往往需要巨大容量的多媒体系统来完成辅助教学任务。如大量的地形、地图资料,世界各国国情资料(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军事等),世界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各类统计图表、测试题。传统的教学形式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巨大的信息资料,只有通过多媒体信息系统才能很好地表达此类信息。

1.3压缩教学空间,提供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地理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往往要设置野外考察、实地观测等。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用动画、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将所要观测、观察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仿真模拟软件或采编实物录像,更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能够减少经费开支、提高效率,从而使学生可以掌握到类似于野外观察所能学到的地理知识。

1.4有利于呈现相关交叉的地理知识

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获取、吸收。多媒体地理教学软件的教学信息流程不是单向的线性流动,而是以分支、链条式网状结构流动。这对于跨度大的地理学科来讲,便于地理知识中相关交叉知识的呈现。人机交互中,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情况转跳信息模块,完成学习过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设计多个分支学习路径,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视频、图表、数据资料等学习模块。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各显其能,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各种模式各有特点。

2.1教学演示模式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电脑间接参与的一种“师——生”沟通形式。这种形式仍是在同一时间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但可利用电脑对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可以发挥电脑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及视频的综合管理及展示功能,方便地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演示。该模式基本步骤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是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制作有关的教学内容演示文稿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从网上或地理资源库中挑选适当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利用课件展示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并接受信息,最后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这种模式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及变化、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等。这种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善课堂呆板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且能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性;过于关注学生群体,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

2.2互动学习模式

此种学习模式需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已的需要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而教师则可在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这种学习模式适合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特点、城市区位特点、文化景观类型、旅游景观欣赏、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资源跨区域调配等。

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资源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利用电脑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从自已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程序进行,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不足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硬件设备是否具备、学生自学能力如何等。

以上两种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两种方式,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游戏进行探索或发现学习。由教师提供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对每一次游戏的结果,可通过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给予反馈进行强化。二是进行多媒体电子图书的阅览。学生利用电子图书进行学习,可通过查询检索方式提取资料来达到学习目的。查询检索方式有多种,可分别按关键字、按名称字母、按媒体类型、按时间顺序进行检索和查询。

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信息技术在中学中的应用时间不长,在具体课堂的应用中,从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吻合程度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该如何来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如何恰当的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媒体的信息技术,起好辅助教学的作用呢?

3.1地理教师不能充分掌握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教师要在现代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必须掌握网上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基本知识等。但现在教师往往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学习或墨守成规。因此,要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学会在地理课堂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2资料库的建立和管理不完善

资料库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好的资料库是制作课件的基础,如果资料库内容翔实,检索方便,那么课件的制作就是简单的“组装”过程了。目前无论是地理网站还是地理教研组、个人都有资料库,资料库无论规模大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料库的资料不丰富,更新慢、分类不合理等。因此建立资料库要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及时对内容进行删减和扩充,资料库应该有实效性和前瞻性。并且要对资料库进行科学分类,如按照专题分类,可分为地球运动、大气环境、农业、工业、区域地理等专题。这种分类方法既不脱离教材的章节编排,又有一定综合性,灵活性也较好,不必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频繁修改,而且搜索的速度也比较快。

参考文献:

[1]裘腋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树民 皇甫文.炯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

[4]王岚 王子桢.地理课件制作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作者:龙梅雪

上一篇:大学学生助理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学生会竞聘演讲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