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资料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端午习俗资料(精选14篇)

端午习俗资料 篇1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里的兰不是指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也可以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在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药料包出售,里面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药

有些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端午习俗资料 篇2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 大多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 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江而死,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名师点睛】

习作虽然指出了端午节是为悼念屈原, 但内容偏离了“端午节的传说”。读过之后, 总让人觉得这是“人”的传说, 而不是“节”的传说。端午节怎样过, 每种活动有什么意义, 文中根本没有提到。

建议:1.习作应重点写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做到内容具体;2.写清楚这些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活动有什么联系, 突出习俗的由来。

【升格佳作】 (片段)

楚怀王三十年 (前299年) , 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 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 后被秦国囚禁而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278年) ,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 占领了郢都。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遂于夏历五月初五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人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 人们用箬叶包裹饭团, 外缠彩丝,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回访复查】

漫话端午习俗 篇3

端午和春节、中秋为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目。在古代,端午习俗因时、因地而各有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龙舟竞渡、采艾挂艾、饮菖蒲酒、吃粽子、佩香囊等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端午节俗。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闻一多认为,这一习俗与古代吴越民族龙图腾祭祀有关,但到了汉末魏晋,端午节又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后,楚国民众怀念他,都要鼓棹江河进行龙舟竞渡,表示要拯救他。就连时令食品角黍(粽子),也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传说东汉长沙人区回,曾见到一位自称三间大夫屈原的士人,那位士人对他说,每年人们投祭于水中之食品为蛟龙所窃食,今后若有惠祭,当以楝叶塞其上,用五彩丝缠裹。从此五月五日做粽子用叶子包裹并缠五彩丝便相沿成习。

正当南方吴越民族进行龙图腾祭祀之时,北方中原地区却把五月五日当做“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驱邪。原来古人认为,五月是阴气到达端点之喇、阴恶害虫萌生之月,故有五月五日诸事不宜之说,并有许多禁忌。每到这一天,人们除用五色丝系臂(称“百索”或“长命缕”、“续命缕”)或佩戴绣有图案的香囊之外,还要采药攘毒驱疫。战国时成书的《夏小正》记:“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人们采集艾蒿,编成人形或虎形(称“艾人”、“艾虎”),或用菖蒲叶扎成宝剑形状,悬挂或插在门窗上。因菖蒲性温味辛,可人药,敝菖蒲酒也成为端午用来攘毒气、避邪疾的时令饮品。

隋唐时期,端午节俗仍继承前朝,但原来有特定意义的民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唐玄宗曾于端午日大张筵席,君臣唱酬,吟诗作赋,还别出心裁,令宫中特制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并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粉团,射中者食之。一时间,都城长安士民竞相仿效。盛唐时,龙舟竞渡更蔚然成风。张说《岳州观竞渡》诗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歌声、乐声、桨声、水波声夹杂着欢呼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令人神往。张建封《竞渡歌》生动地描写了竞渡时的盛况:“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这由官方主持并赏赢罚输的竞渡,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赏者。诗人绘声绘色的描写,千载之后读来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宋代以后,端午节俗又有了新的变化。汉魏以来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避邪驱瘟,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或和泥以艾为头、以蒜为拳作张天师像,置于门庭。很明显,这些活动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宋代人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戴在身上避邪。时令食品粽子,也增添了角粽、锥粽、筒粽、九子粽等诸多新花样。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端午这天,杭城内外,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节。

端午节在明清两代仍然保持了古代竞渡嬉戏与避毒保健这两大传统,但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人们的信仰心理有所弱化,在装饰上趋向观赏,如打扮小儿女,妇女多佩戴饰物,因而端午又有了“女儿节”的新称谓。龙舟竞渡不仅意在“竞赛”,在江南一些地区还成为龙船展示的盛会。

端午节习俗 篇4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小学四(7)班刘鼎仪

听奶奶讲,在我的老家——天门农村,人们世世代代都很重视端午节。在农村老家过端午,有很多的习俗。

端午节前几天,人们就忙开了,家家户户包粽子、炸油条、炸虾散(一种油炸食品,像一圈圈粗粗的丝线)。粽子包好后,可以煮熟后蘸白糖吃,如果不爱吃甜食,可以直接吃。

端午节前一天,出嫁的女儿就要回娘家“送端午”了。年轻的夫妻带上粽子、油条、虾散、鳝鱼、咸蛋等回娘家孝敬父母,父母好好地款待他们,等送他们回家时还会给一些喜钱,这就是回礼,也算是礼尚往来吧。只要是送端午,必不可少的是虾散。要是准女婿送端午,顺便求婚的话,那还要带上一把漂亮的鹅毛扇,女方家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

端午节那天一大早,一家人就围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好吃的:粽子、油条、虾散、荷包蛋„„家乡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大家只知道这是个很大的节日,也不大在乎这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只有老师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汨罗江。

老家也插艾蒿。他们大清早就到野外,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有人患了疮疖什么的,就把那晾干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形的小团点着,用艾烟来熏患部。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效果奇好。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了,做生意的做生意,打工的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所以,到了端午节,人们只能买一些粽子和油条来解解馋,再也没有以前全家人一起包粽子的那种欢乐气氛,很多习俗也渐渐地淡忘了。

端午节习俗 篇5

文章摘要: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风俗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食鸭蛋、悬艾叶菖蒲、悬钟馗像、游百病、挂长命缕、斗草等等,全国各地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各地风情特色的风俗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食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饮雄黄酒:

说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

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以求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用则有害,必须慎用。但是,雄黄酒仍是端午节的重要象征之一,有所缺失不免遗憾。那么,让我们把“雄”字去掉,备上一壶上好的黄酒代替吧。

游百病: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挂长命缕

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斗草:

端午习俗作文 篇6

最熟悉的,就是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啦!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么?相传,屈原投江之后,渔夫们要找到屈原,于是渔夫们划上船,去追赶屈原,可是,一直划到洞庭湖,都不见屈原的踪影,这就是划龙舟的起源。再说粽子,相信你一定已经馋的流口水了吧!哎呀!不要急,听我讲讲粽子的起源吧。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和龙吃掉屈原的身体,而把糯米放到叶子里投进江里喂给鱼虾和龙,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在端午节,还有一种习俗叫喝雄黄酒,在这一天,大人们全喝雄黄酒来避蛇,可是,我们小孩子不能喝酒,这该怎么办呢?该诉你,大人们会用雄黄酒沾一点点在小孩子们的额头、手心和足心,这样,小孩子们也可以避蛇啦!

端午节习俗诗话 篇7

祭屈原端午节的由来有六说(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懋(mào)日说、夏至说、玄宗生日说),其中屈原说是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主张,又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遭到流放。他忧国忧民,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赛龙舟端午的龙舟竞渡,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为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在这里驾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屈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姚合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诗云:“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据史载,明弘治年间,出现用芦叶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间,有火腿粽问世。如今,各种风味的粽子,已成为四时的美味小吃,备受世人的青睐。

插艾蒲以艾草、菖蒲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草药的习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此俗在诗词中常有描述,如“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明·庄昶),“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

避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还在耳、鼻孔涂抹雄黄酒,意在避毒虫病害,以求平安。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美好愿望。

端午习俗作文 篇8

只要端午节一到,我们全家可就忙活起来了,包粽子啊,吃粽子啊,我样样都在行。我一边说一边包粽子:“这里包粽子的材料不够了,再拿过来一点啊……”说完,我便把棕叶一卷,卷成了一个似直角三角形的样子,再往里面掏个大洞,这时,棕叶部分差不多完功了,接下来,只要再往里面加米,加自己爱吃的馅料,再用线条把棕叶包起来,一个粽子就成型了,只要再放进锅子里蒸一会儿,等熟了之后,就可以享受自己做的美味粽子了。

终于到了吃粽子这个“神圣”的时刻了,我看着热腾腾的粽子,不禁口水直流,我的肚子也在古咕咕的直叫,好像在说:“好饿啊,我真想吃美味的粽子……”我接过妈妈送过来的粽子,把线解开,把棕叶拆开,就可以吃了。我用筷子把粽子叉了起来,尝了一口粽米,这个粽米的味道刚刚好,不甜不酸也不甜,堪称人间美味啊!我觉得没有什么食物能与粽子相互媲美了。说罢,我便细细品味人间美味了。不一会,粽子就被我消灭了。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就把剩余的粽子都拿到上面去,给我的姐姐品尝品尝这人间美味。

我爱端午节,爱因为端午节而忙活的家,更爱因为端午节家家的.习俗!

北京端午习俗 篇9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端午习俗资料 篇10

端午的“端”是开端、初之意,初五是一个月的初始,

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

这一天除了要吃粽子外,皇帝可以不上朝,商人可以下帐贴讨债,

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

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

端午为什么要辟邪

端午其实原称“端五”,相传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寿日,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上表为避讳“五”字,而将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称“端午节”。然而,《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初五为什么是个“恶日”呢?

过去历法上,五午相通,在阴阳五行中,午又为火,《奉天通志》上说:“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旧《安图县志》载“此日瘟神下界”,百病发生。此日又为五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它们都是毒虫,能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其实就是仲夏五月,天气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于古时医疗条件极差的人们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这种时节会带给人死亡的厄运,所以五月初五被视为死亡日。不少传说人物与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此外,伍子胥、介子推等都曾被说成是五月初五死亡。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百草在五月节前,基本都可以食用,五月节后毒性和药性大了,食用时要慎重。

菖蒲河公园:采菖蒲来辟邪

据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在这天,皇帝的皇冠上戴艾草尖儿,身上捡戴配有各种药草的香囊荷包。

《本草纲目》说:草蒲“乃蒲类之昌盛者”。菖蒲是中草药。菖蒲根茎可提炼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由此,菖蒲被视为辟邪之吉祥物,每逢端午,人们便要把菖蒲悬挂于户,或插于门旁,用以驱除邪气。《梁书》说:“太祖后张氏,尝于空中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所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吞之,生高祖。”菖蒲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内涵,人们用它来驱除“恶日”的邪气。

而端午在门上挂菖蒲与艾草的习俗起源,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唐时黄巢起义,某次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小的。黄巢很好奇为何背大的牵小的,就上前询问。妇人不知道这是黄巢,乃说因为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一根命脈,就是背上的这个大孩子。如果万一无法兼顾,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很感动,告诉妇人回去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就可以避黄巢之祸。没多久,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与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率兵离去,而端午在门上挂菖蒲与艾草的习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北京有一处因生长菖蒲而得名的河。由长安街北行,穿过南池子街口券门,能看见一条小河,它便是菖蒲河。历史上菖蒲河是皇家的御河,属于外金水河东段,必要时可为皇宫提供灭火等水源。菖蒲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过太庙的出水道。民国后,两岸陆续成为居民区,并形成东、西银丝套两条胡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改为暗河。2002年重修,改建成菖蒲河公园。

紫色菖蒲花惹人喜爱,翠绿的菖蒲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的道士把菖蒲称之为“水剑”、“蒲剑”,老百姓把此“剑”说得很神奇,它可斩杀妖魔鬼怪。除了艾草和菖蒲采回来挂在门上,有避邪之意。艾草和菖蒲可以烧掉,味道也可以驱赶蚊虫五毒。

另外还有贴葫芦形窗花儿,葫芦谐音“福禄”,贴在窗户上讨个吉利。缠五色丝线、佩戴香包,香包里面包上中草药,闻一闻清热祛暑。“五月榴花火似红”,石榴花端午正当时,爱俏的姑娘把它簪在发间,不但吉祥,也很漂亮。除了簪石榴花,女孩子们还用凤仙花加上明矾捣碎了,涂在指甲上,染红指甲——端午节又名“女儿节”,道理大概在此。

紫光阁与福海:皇家观龙舟之地

传说屈原沉江后,百姓们舍不得他,划船追赶,渐渐就形成了龙舟比赛的传统。也有说法是,因为“龙”是民族图腾,人们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故而举办龙舟竞渡。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龙舟比赛由来已久。《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皇帝有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张择端在《金明池夺标图》描绘了这个场景。明代皇帝一般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紫光阁位于中海西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初为皇帝阅射之地。

到了清代,则在圆明园福海举行龙舟比赛,乾隆、嘉庆等皇帝等都去看过。康熙朝圆明园的范围主要在后湖周围,《养吉斋丛录》十八卷记载,“园(康熙赐园圆明园,非指圆明三园)东有东池,雍正间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年。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明明是一片湖却被命名为“海”,这就与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说有关了。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平日里皇家以在福海上观览沿湖风景为乐。王致成记述道:“当夫游船环集,金碧辉煌。或来荡桨,或事垂纶;或兢水嬉,或排阵势。必须身亲其际,方能领略海上之大观”。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左右。这样的深度为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及平日大船行驶提供了保证。

除了“水龙舟”,端午节老北京还要举办“花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近年来有所恢复,高碑店、延庆等地相继举行了“花会”表演,再现了“幡鼓齐动十三档”等老北京民俗绝技。另外丰台孟村有旱船会,始于明永乐年间,由孟家村一些喜爱花会表演的人,根据端午节龙舟竞技跳船相会互订婚约的爱情故事,创立了旱船表演形式,如今已入选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熙游辟灾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其中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因为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却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常人春先生把端午出游叫“熙游辟灾”,说得很确切。但在各种文献中很少有端午节去颐和园的记载,可能对当时的城市居民来说,去颐和园一是远,二是贵,相对来说,去天坛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旧时,端午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在满族、蒙古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纪念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以海淀兰靛厂外火器营为例,营房内八个旗均有自己的关帝庙,而五月十三这一天各旗还要彩旗开道、鼓乐喧天地列队到南门街上的立马关帝庙去进香,可见重视程度。五月初一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篇11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个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乡,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关于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12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的习俗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1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重五节,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会想到粽子。每到端午节,我们就要吃粽子!每到这个时候,我外婆总会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白糖。

开始包粽子了,外婆把泡在水中的粽叶给捞出来,再把蜜枣去了核。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将棕叶做成一个漏斗样,然后加上一些糯米,当我要放蜜枣时发现棕叶里的糯米少了许多,就感到十分奇怪,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在漏斗的角处有一个小洞,糯米正从这里“逃走”呢!于是我重新再包了一遍,尽量地把漏斗的小洞缩小了许多。糯米“跑”不掉了,我十分高兴,于是就按外婆教我的方法,成功地包好了一个完整的粽子。

我十分高兴,因为我会包粽子了。在高兴时,我看见外婆在盆中已有五个粽子了,我的手立即快了起来。这似乎成了一场比赛,但1:5是不可能追上的,我肯定是输了。

哇!好吃的粽子出炉了!一阵阵迷人的香味从锅中传出来,我不禁对粽子有了强烈的口感,迫不及待地想咬一口。在大口大口地吃粽子时,我认为这种美味是没有任何食物可以与其相比的。

端午节就是好!还有划龙舟,挂艾和菖浦等习俗。你期待端午节的到来吗?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2

我最爱的习俗,莫过于端午节包粽子 ,吃粽子了!

只要端午节一到,我们全家可就忙活起来了,包粽子啊,吃粽子啊,我样样都在行。我一边说一边包粽子:“这里包粽子的材料不够了,再拿过来一点啊……”说完,我便把棕叶一卷,卷成了一个似直角三角形的样子,再往里面掏个大洞,这时,棕叶部分差不多完功了,接下来,只要再往里面加米,加自己爱吃的馅料,再用线条把棕叶包起来,一个粽子就成型了,只要再放进锅子里蒸一会儿,等熟了之后,就可以享受自己做的美味粽子了。

终于到了吃粽子这个“神圣”的时刻了,我看着热腾腾的粽子,不禁口水直流,我的肚子也在古咕咕的直叫,好像在说:“好饿啊,我真想吃美味的粽子……”我接过妈妈送过来的粽子,把线解开,把棕叶拆开,就可以吃了。我用筷子把粽子叉了起来,尝了一口粽米,这个粽米的味道刚刚好,不甜不酸也不甜,堪称人间美味啊!我觉得没有什么食物能与粽子相互媲美了。说罢,我便细细品味人间美味了。不一会,粽子就被我消灭了。休息了一会儿后,我就把剩余的粽子都拿到上面去,给我的姐姐品尝品尝这人间美味。

我爱端午节,爱因为端午节而忙活的家,更爱因为端午节家家的习俗!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3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都要吃粽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现在我就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后来遭小人陷害,流放到边疆的苦寒之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首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回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红豆的,还有包肉的,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层白糖,我最喜欢吃这种了,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不过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为什么呢?据说,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就叫屈原,人们都很爱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国也面临国破的危机,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不愿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而抱石沉江。人们担心河里的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将食物扔进江中来保全屈原的尸身。这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还要划龙舟,比赛谁划得又快又整齐,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打着鼓,振奋士气,这时就感觉到他们好似风一样的速度勇往直前,划得可带劲儿了!

据说,端午节还要买艾草,据说可以把鬼赶走,可以辟邪,鬼是什么东西?谁也弄不清楚……

端午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每年的端午,都会这样度过,我也希望这样有特色的习俗能一直延续下去。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6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一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一开芦叶,只见米一团一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一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一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一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7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

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端午的习俗作文 篇8

今天是端午节,听爸爸说端午节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它又叫艾节、夏节和送时节,而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历代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因遭馋不用,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因为后在端午节投江,五日后报出父尸。

除了各种传说,各地的端午节的节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鱼类吃屈原的遗体,便投米团、筒粽和鸡蛋喂鱼,后来渐渐变成了吃粽子。端午节人们还要把屋子打扫干净,还要在厨房里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青虫或防止毒虫孽生,并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习俗,也是跟屈原有关,他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捞求,后变成了赛龙舟。

我还知道别的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在山东省临青县儿童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在鞋面上画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迹来杀死它们。南京过端午节,各家要准备一盆清水,加入少许的雄黄水、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称为“破红眼”,据说可以包一年没有眼病。高邮端午节比较特殊,有系“长命缕”、“贴五毒”、“贴灵符”、“贴黄烟子”吃“12红”等习俗,孩子们身上要挂“鸭蛋络子”。

端午节的习俗 篇13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作文 篇14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上一篇:行政管理学毕业生毕业赠言下一篇:差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