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会计目标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它的定位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发展。本文结合新会计标准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内容,对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推进会计目标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制定自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此为背景的事业单位会计水平很难满足市场建设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篇1:

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理论解析

【摘要】 关于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存在收付实现制、现金流动制和权责发生制之说。笔者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资金来源、净资产价值以及理财核心分析之后,指出权责发生制是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者服务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一方面它要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事业单位本身来讲,它不具备政府机关的权威性,也不具备企业单位的营利性,是介于行政机构和企业单位之间的一种组织。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企业财务会计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然而,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事业单位不断参与市场经营的今天,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财务会计确认基础能否适应现实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三种观点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收付实现制;二是现金流动制;三是权责发生制。三种会计确认基础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都有其现实意义,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收付实现制及其存在的缺陷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Cash System),是以收到或者付出现金的时间作为标准进行确认收入或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支出的现金都作为本期费用;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商业信用的广泛存在,一个经营主体纯粹的现金收支业务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收付实现制为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要素提供了确认基础,但它无法解决属于债权、债务关系中的资产、负债、利润分配等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因此,收付实现制这一确认基础不是现实的选择。

(二)现金流动制及其存在的缺陷

现金流动制(Cash Flow System)也称完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Fully Modified Cash System),也是当前会计理论界探讨比较多的问题。现金流动制是以期末持有的净资产视为虚拟现金净流入额,期初持有的净资产视为虚拟现金流出额,然后将虚拟现金流入量和虚拟现金流出量进行比较的差额视为虚拟现金净流量,来确定当期所实现的利润额。在现金流动制下,不仅涉及已经发生的实际现金收支,还包括可能将要发生的虚拟现金流动,利润额的确定是通过采用盘存法,将前后两期净资产的变动额(虚拟现金变动额)视为当期所实现的利润。在现金流动制下,要求全部资产和全部负债应以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实际上是财务报告的计量观和收益决定的资产/负债观。现金流动制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它存在的条件比较严格,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事业单位的资金供应和运用受到政府干预程度较大,对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采用可能会受到限制。二是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确定难度很大,可靠性不高。尽管现金流动制比较理想,但缺乏现实基础,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困难,正如坎宁曾经发出的“真理可能既是昂贵的,又是无用的”的感叹。

(三)权责发生制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Accrual System),是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的时间作为标准进行确认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在权责发生制下,以收款权利或者付款责任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本期的收入或者费用,即把属于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者已承担的费用以及属于本期的资产或负债,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以及资产或费用处理;反之亦然。权责发生制的合理性在于:一是在会计初次确认中,权责发生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涵盖部分收付实现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收付行为也是权利或责任的发生行为,二者并不矛盾;二是在会计再次确认中,即使不是现金收付事项,只要采用一定方法进行调整也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事项,以现金流量表为例,表内“现金制”下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通过“应计制”下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会计账簿的数据调整而来;三是会计上大量的应计、预提、递延、摊销项目正是由于有了权责发生制才得以及时、正确地估计、判断和计量,解决了各项会计要素的发生期和归属期的问题;四是权责发生制为收入实现原则、费用配比原则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包括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是科学合理的,同时它也是会计计量的基础。

二、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现实选择

随着事业单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使用者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内部财务管理重心的变化,这些内外因素对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多元化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二章“一般原则”中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这一要求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由宏观的经济管理到中观的财务管理再到微观的经营管理,满足内外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协调好国家、组织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社会效益的产生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资金运营也要跨越不同的会计期间,仅仅收付实现制是无法解决长期资金的会计核算问题的。诸如一些事业单位在当年年末突击花钱或者隐瞒大量结余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致使大量资金白白浪费,资金核算与管理就明显违背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会计目标。

(二)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随着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营深度、广度的不断加深,资金来源已不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筹资渠道更加广泛。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各事业单位随着事权的逐步下放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财权。因此,事业单位除了主要从财政部门取得的资金以外,还可以从主管部门或者上级单位取得非财政性资金,以及通过银行信贷、吸收投资、接受捐赠、开展专业业务活动以及辅助活动等取得各项资金。例如高等院校的合资办学、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筹资形式日益多样化,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商业信用的普及,使得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处于劣势。

(三)事业单位净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 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了事业单位本身的价值。由于现金流动制存在条件比较严格,必须存在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采用现值或者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和负债都受到了限制;加之事业单位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尽管筹资渠道广泛,但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性资金,受政府的干预程度较大。基于市场失灵或市场经济不完善,现金流动制难以真实确定事业单位净资产价值。然而,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又出现失真现象,影响净资产的实际价值。由于事业单位全部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内既不提折旧,也不提减值,在报废之前仍然以原始价值在账面进行反映,脱离其实际价值,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额,同时也虚增了事业结余,这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高等院校,占据高校办学经费一多半的学费和住宿费,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使得学生大量欠费的隐性债权未能反映在账面上,未上交主管部门的学费和住宿费等隐性债务也没能反映在账面上。此外,高等院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在收付实现制下这些人力资源都无法给予反映。上述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在收付实现制下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导致了事业单位净资产价值失真。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才能将大量的应计、待摊等项目及时准确地确认和计量,才能解决各项会计要素的发生期和归属期的问题,真实、可靠地反映各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价值,进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或价值真实性。

(四)事业单位理财核心——预算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处于财政资金链条的末端,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编制要求、程序、预算报表格式编制年度预算(包括预算说明),并按规定的报送时间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只有让事业单位参与预算管理,才能促进财政资金分配的不断优化,以达到预期目的。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要加强经济核算,依法组织各项收入、控制各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预算管理不仅要根据以前年度的现金实际收入数和现金实际支出数,也要参考那些应当取得的收入或承担的支出而实际尚未收到或无力承担的债权或者债务,预算管理的基础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数据。

正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方面如此重要,以至于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对其不知所措。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作为财务报表的基础假设;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作为财务报表要素的会计程序;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中,在会计假设和会计要素之间单独列出“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并没有明确它的地位归属。笔者认为,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确认基础,在选择合适计量属性的前提下,所有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收入和支出等要素都能解决确认时间问题,即发生期和归属期的界定问题,权责发生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1月.

[2] 刘文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析.财会通讯,2006年第2期.

[3] 范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刍议.财会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高素玲

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篇2: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探究

[摘 要] 会计目标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它的定位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发展。本文结合新会计标准下的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内容,对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推进会计目标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制定

自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此为背景的事业单位会计水平很难满足市场建设要求。引进西方会计理念,整合国内发展实情,有助于推进会计事业发展。为了真正发挥财务系统功能,必须正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目标。

1事业单位的信息使用者

国内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会计信息的应用范围,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国内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捐资人与出资人,具体包含捐资、出资的法人、政府单位以及个人。政府单位扮演着出资人的角色,它关注的是国家财政拨款能否依照标准与范围使用,其他捐资人与出资人需要关注其效率与应用情况。

政府部门,具体包含税收、财政、国有资产、工商管理、审计等部门,他们关注的是国家资源分配与应用。

债权人,向各种非盈利的组织提供各种金融机构与法人,他们关注的是贷款利息与本金能否按期收回。

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包含会计事务所、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他们更关注财务状态与资金流向。

事业单位的内部员工和管理层,管理层针对的是事业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与收支经营。员工注重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与稳定性,需要提供退休福利、劳动报酬与就业机会等各类资料。

虽然上述谈到的信息在需求上有很大差异,但事业单位只向外提供会计报表,而不是给予各类报告。会计报表更多的是针对捐资人与出资人。

2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定位

在1997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虽然点明了事业单位的目标,但是第二章的“一般原则”中对会计信息进行了规定: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国家宏观要求,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与收支要求,从而优化事业内部经营。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活动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具体和基本目标之分。关于基本目标主要体现为: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决策游泳馆是财务会计给予的各类信息对于使用者社会、经济与政治决策有帮助,它注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关联性。会计信息的应用人员结合已有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为满足社会发展,会计信息需要具备相应的性质。而受托责任观表示:会计为资源所有者提供了受托资源状态,它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客观性。

对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它们是并重的,结合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特征,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综合,并且更注重受托责任。国内事业单位都由政府主办,肩负着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重任,所以必须向各级政府报告受托管理状况。营利不是根本目标,资金筹措不会通过营利的方式达成,更多的是围绕受托中心开展各类活动。从该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定位和受托责任更契合。在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已经面向市场,并且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体,资金来源趋于多样化。事业单位的资金筹措在资金来源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外加国家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实施的是定额补助、稳定收支、结余留用的管理形式,所以事业单位决定了资金。从资金来源来看:事业单位有多个途径,支出有很多用途,以主体的身份不断向社会推进。鉴于此,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受托责任,推进事业单位发展。

3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会计报告应该涉及哪些内容,它关系着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反馈的信息来看,其目标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以下方面:所给予的信息必须符合国家经济管理要求,满足预算管理与财务收支需求,有助于事业单位内部经营与管理。

3.1财务报告有助于履行职责

具体的讲:事业单位必须向捐资人与出资人给予资产变动信息,通过提供专门的信息,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更好的履行责任。

3.2财务报告有助于评价单位运作成果

事业单位应该向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人员提供收支差额与当年收入信息,然后再评价当年的收入是否符合服务支出与业务活动安排。

3.3财务报告有助于评价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应该向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人员提供单位构成的相关资料,具体包含:资产流动性、规模、负债与构成等。

3.4财务报告有助于评价现金流量

事业单位应该向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给予现金流量输出、输入以及净额变动信息,为现金流量持续运作和发展提供动力。

3.5财务报告有助于评价履行职能与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应该向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提供单位预算、活动规划、发展与种类等各类信息,方便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给予正确的分析。另外,还包含对策与重大事项等。

4推动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目标的方法

4.1推进事业单位新旧会计目标的更换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界定与定位,认识到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不断向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转变;结合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研究成果,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做好绩效考核。

4.2规范业务处理过程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政府报告中的报表、单位账簿,对报告模式與核算体系进行革新,并且规范业务处理过程,最后再深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与使用要求。

4.3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会计监管作为会计的根本职能,同时也是国内经济监管的重要内容,它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约束方式。如:控制本单位相关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审计、财政监管等工作。同时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以此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这样不仅约束假票据,同时也是提高核算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

5结束语

会计目标关系着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能否正常开展,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拟定统一的会计报表,并且及时反馈给相关使用者,以方便信息使用者及时应用和理解报表信息。会计在报出报表时,及时说明会计准则、确认制度与政策,同时向使用者提供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参考文献:

[1]李波.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探究[J].经贸实践,2015,(15):150.

[2]李华.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探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3,(12):10-10.

[3]邵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变化探究[J].河北企业,2014,(3):26-26.

[4]冯文芳.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2):133-136,146.

作者:安小磊

界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论文 篇3: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

摘 要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信息需要进一步增强。为了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强与各国信息的可比性,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现状,针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目标 目标定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应该推进政府会计的改革,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增强与各国信息可比性。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中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会计目标定位恰当的话,那么政府会计的其他改革也就能迎刃而解。政府会计改革是在一个以政府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如何正确构建政府会计目标是实现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

一、 政府会计以及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

(一)政府会计概念及其构成体系。

所谓政府会计是指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体系。它以财务收支为主导,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反映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社会和政治判断。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组成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 政府会计被很多学者提及过,但是它却没有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出现过。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延用的是预算会计。我国政府会计一直没有摆脱预算管理的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会计的发展,影响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面前,往往容易陷入被动,不利于提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近几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预算会计;在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下其他国家在政府会计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尝试建立中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二)政府会计目标内涵。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的纽带。会计目标如何,将影响到会计主题、会计报表体系的设计、提供信息的范围和质量规范,进而能影响到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分类、确认和计量等会计政策的选择。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是确定政府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

在会计理论上,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两者的区别:(1)前者注重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后者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关系,委托者有了解情况的权利,受托者也有保守隐私的权利。(2)对于前者来说,会计人员应当且能够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而不管这些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对于后者,会计人员必须考虑向委托者提供或者不提供有关信息可能会对委托者以及受托者带来的影响。(3)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根据受托责任观,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的业绩。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会计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因为政府代表国家意志行使公共财政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所以必须受到资源提供者及其代表、国家法令、合同协议及其他约定的限制,必须对资源使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负责,这就是广泛存在于政府及其管理当局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受托责任。当然,在政府会计中也应体现决策有用观,如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就体现了决策有用观。

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谁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会计报告能够提供什么信息。

二、 国内外政府会计目标的比较

(一)国外政府会计目标。

国外的政府会计改革,都有比较明确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最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西方,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非常重视会计目标的研究,并专门发布概念公告,明确政府会计目标。从西方国家看,对政府会计目标的表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

1、英美模式,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种模式是依据新公共管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的理论界定的,称之为受托责任观。他们的做法是:会计信息主要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范围广;着重提供财务信息,内容多且细;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阐明政府施政的受托责任;政府会计定位为财务会计。如:美国将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作为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并通过具体目标来达到这一目的。而且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其1991年3月份发布的《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中认为:“财务报告应当证实政府或单位对财政事务和信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责任。”由此可见,国外将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作为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并通过具体目标来达到这一目的。

2、德法模式,除德国和法国外,欧洲大陆国家(如波兰)也都采用这种模式,称之为决策有用观。他们的做法是:会计信息主要向立法机关、行政部门提供;主要提供财政预算信息;提供这些信息,主要供议会和政府决策使用。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德法模式,它们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对会计目标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故不不存在有孰对孰错、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分析,必将为我们构建政府会计的目标理论莫定良好基础。

(二) 国内政府会计目标。

针对政府会计目标问题,我国的现行预算会计规范并没有专门就这个问题做出比较详细地阐述,有关会计目标的内容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原则里做出概括性的描述。例如:1998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务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根据以上有关文件可以看出,从中可以看出预算会计目标从总体上说就是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主要服务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以及政府单位内部管理。中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自己,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等方面的信息。然而,这种规定实际上只是体现了政府作为预算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特点,对政府的受托责任反映不够完整。要完整地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政府会计不仅要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还要提供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比较的信息,以及除预算管理活动以外的所有财务活动的信息;政府会计信息不仅要向内提供而且也要向所有与政府有“利害关系”的信息使用人提供。

三、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优化以及定位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正面临着重新构建理论框架、制定会计准则或制度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政府会计目标作为政府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其定位问题必然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我国有关的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会计目标有明确的规定,这个目标定位符合我国以政府利益为导向的会计模式的需求,但是它却和政府会计的本质相差甚大。对于如何合理确立政府会计目标,我认为,我们应结合上面的分析,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会计环境,在这基础上,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主要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上:

(一)考虑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可分为四个层次:(1)社会公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审计、检察机关等;(2)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3)政府债务的债权人;(4)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难看出,前两层信息使用者应当成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就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后两层的信息使用者,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民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开放、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加强。这就说明大家从主观上希望了解政府财务,而且从政府的特性和受托责任的角度考虑,受托责任要求受托人向资源委托人提供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受托人本身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政府的经济资源主要提供者是全体人民,所以政府应该定期向全体公众公开政府会计信息。

(二)考虑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财务信息需求,他们需要政府披露不同的财务信息,以作出相应的决策,所以政府会计应当真实反映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和业绩的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当年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信息,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信息,财政、财务资金使用的风险预警信息等,以证实政府会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应该仅仅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考虑会计信息的使用方式和用途。

只有了解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用途,政府会计才能更好地为其反映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充分考虑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真实反映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和业绩的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和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其基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受托责任是最高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会计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4.9.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涂荟喙.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07.

[5]裴姝姝.论政府会计报告的改革2. 东南大学,2005.

[6]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大连出版社,2005.12.

[7]黄晋.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作者:凌 飞 黄国洁

上一篇:村委会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