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对于促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价值意蕴和现实理路两个视角对此问题做出进一步阐述。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党员主体地位思考

摘要:“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坚持党员是党的组织、生活、工作、建设和事业的主体,在党的一切活动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其本质是党员义务和权利的辩证统一。针对当前党员主体问题的现状,要大力推进党内民主,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保障和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党员主体地位; 党员权利; 党内民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此之前,他分别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以及“6.25”重要讲话中都提到了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提示了党员是党内的主人,在党的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也是当前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大意义的前沿课题。

一、 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与特征

(一) 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

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的组织、生活、工作、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主体,在党的一切活动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具体来说:

1. 党员是党的组织的主体。党员之于党的组织,也不仅仅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应该说它首先是一种主体性的关系,在这里,每一个党员都可以在认识党的组织、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的组织、影响党的组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方面发挥自己作用,都应该在党的组织中居于主体地位。

2. 党员是党的生活的主体。也就是说包括党的小组会、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党委会、党组会、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党内选举、党的民主生活会、上党课、阅读党刊和党内文件、听取党内报告,以及其他党内的其它政治活动在内的一切党的生活的主体当然就是广大党员。离开党员这个主体,党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了。

3. 党员是党的工作的主体。也就是全党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归根结底就是广大党员,因为党的各级组织也是由党员组成的,其具体的工作也是由具体的党员去做的。

4. 党员是党的建设的主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以党员为主体的。通过党员这个主体的努力推进党的建设,也通过党的建设改善和强化党员这个体。由于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体现和保证,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主体性建设。这个主体首先就是广大党员。

5. 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无论是党的最高纲领,还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的最低纲领的实现与实践的主体全党的党员。总之,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

(二) 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

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员主体地位,不仅要了解它的基本内涵,而且还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它的本质。政党作为政治见解相同的个体自愿结合起来的政治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不仅相互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权利也是具体的,行使权利当然也是自主的。民主既是一种权力(利),也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民主在实践的操作层次在很大程度就是规范权力的产生、分配、使用与监督的,而制度是对权力的确认和规范,实践是权力在制度规范下的运用。没有权力(利),民主就是空的。所以,没有党内民主,或党内民主不健全、不落实、不充分,那么,党员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内民主就是围绕着党员的主体地位展开的,就是要承认党员在党内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一切权力属于党员。党内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党员权利,享有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力。党内民主强调的是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是党员的民主权利,是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表对党内事务的看法并决定党内重大问题的权利。党员主体地位强调的核心也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它自是离不开党内民主,也离不开党员的民主权利,但不完全等同于它们,因为党员是党内行使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党员义务的主体。党员所以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是党员义务、党员权利在党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党组织和党员自身的双重确认,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活之中,概括地说就是党员义务和权利的辩证统一。

(三) 党员主体地位的特征

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全体党员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和党的代表大会这一基本制度来决定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事务。真正确立了党的主体地位,它就能够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党员特别是普遍党员的主体意识强;二是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得到制度的保障;三是党员积极主动地履行义务;四是党内事务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也就是说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既要求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又要求党员履行义务,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需要广大党员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又要有切实体现主体意识和观念的主体行为。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意识与行为相统一的党员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出党员主体地位的现实;既要有与发挥主体作用相配备的党员主体的素质,又要求党内有确认和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体制、机制,体现了素质和体制的统一;既要有党员的主体地位,更强调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党员主体地位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同党员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二、 党员主体地位的现状及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的原因

在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上,从创立开始就非常重视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已经明确规定:所有盟员一律平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盟各级组织的领导人都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代表大会是同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是权力执行机关。恩格斯曾就共产主义同盟组织明确地说:“组织本身完全是民主的”,“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进行”。[1]列宁在建立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强调:“党内的一切事务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并且,党的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2]虽然共产党的创始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党员主体地位”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对发挥党员作用问题提出的一系列的阐述为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观点,工人阶级政党就是一个民主政党,党员就是党内权利的主体。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员的民主权利早有论述,但是从我们党成立以来的80多年的实践来看,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党内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点的军事化半军事化的运作机制。在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很长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应需要一定程度的政治集权,由此战争年代的高度集中就演化成党内的过度集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党内民主有了很大进步,对党员主体的共识日益增多。党内民主的程度直接反映着党员主体地位的实际状况,党内民主的进步就是党员主体地位的进步。但当前党员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主要表现为:党员在党内是履行义务多、行使权利少;党员基本上是党组织管理、教育与监督的对象,党员以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为主,普通党员相对党组织来说事实上处于客体地位;党内选举制度还很不完善,“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没得到根本扭转;党员在党内的意见表达渠道不畅,党员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没得到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受到侵犯时申诉困难;党员在党内主体地位的大小与党员本人在党内的职务高低相对应,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地位明显,普通党员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和被边缘化。

当前,党员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党员自身角度看:党员主体意识普遍不强。从党组织角度看:一些党的领导干部把党员仅仅作为党的工作对象和党的工作工具。偏重于向党员提要求,派任务,忽视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党的制度角度看:对党员特别是一般党员民主权利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特别是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党的工作的建议权、倡议权、批评权,对党内选举活动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对组织给予个人处分决定的申诉权,对党的干部的评议权、监督权等落实不到位。从党建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因历史时代局限,过于强调服从、奉献、纪律和惩处等等,导致长期以来对党员主体地位研究不够,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建构不足。从党员所处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加剧了党员之间的经济差距,却淡化党员的政治敏感性,也降低了对党的依靠性,自主择业党员、下岗党员和失业党员增多,党内关怀的机制又不健全,使党员的归属感不强,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

但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应从党组织的权力结构特性角度去思考。党员的主体地位离不开党员的民主权利,民主权利的落实又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而党内的一切规章制度要有效地引导人、规范人的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结构为依托。而在制度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是党内权力的特性,正是党内权力结构特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党内生活的秩序。长期以来党的章程虽有一系列关于党员权利的规定,也有一系列关于保障党员行使权利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贯彻落实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党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委员会制度,而且事实上各级党的组织也都是以委员会的形式建立并存在的。但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3]这样的状况必然从根本上导致出现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党员权利的实现。再譬如,党章规定了党员具有参与党的事务、监督党的组织的权利,但是由于我们各级党组织的很多决策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党组织内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使得党员参与党的事务、监督党的组织缺乏必要的条件。当党员权利受到侵犯时,投诉、受理与查处放在同一个部门,本身在逻辑上,就缺乏一个完备的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造成维权难、程序繁琐,效果不佳。党内权力的设置与配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再加上权力授受关系事实上的倒置,必然导致党员民主权利的无法保障。所以,过度集权的党内权力结构特性长期没有改变,现有的党内权力体制存在着一些缺陷,严重影响了普通党员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

三、 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措施

党内民主是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前提,而党员主体地位又是深化党内民主的保障,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当前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没有民主就没有主体地位的理念

党员主体地位本来是党员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辩证统一,但针对长期以来党员在党内履行义务有余而行使权利不足的现象,因此要把发展民主作为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要在党内树立没有民主就没有党员主体地位的理念:一是坚持党员是党内权力主体的原则,对党内重大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二是坚持平等的原则,在党内,无论资格多老、职位多高,都是平等的同志,其地位、权利一律平等。三是坚持多数决定的原则。民主要求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否则,意见集中不起来,民主必然流于形式,党员群体的主体地位也无法确立。四是坚持选举和监督的原则。选举权和监督权是民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它们既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更是确立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二) 在首要前提上,要着力提高党员素质

党员素质关乎党的生命,关乎主体地位的发挥。一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让每个党员认识到权利是党章赋予的,不是某人或某个基层组织恩赐的,从而自觉维护、珍惜和行使好权利。二是要着力培育党员主体意识,即培养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其认真负责地积极履行党员义务,始终把振兴党的事业视为自己的责任,把发挥主体作用视为神圣的权利。并通过健全党内生活,进一步形成党内每个党员在政治、人格、权利与义务上一律平等的局面,激发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

(三) 在方法途径上,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党员民主权利

一是要扩大和明确党员权利。要全面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建立党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党代表定期收集普通党员意见、建议的联系会制度等等,明确党员的主体地位,享有应有的权利。要适时实行党代表的常任制,将党代表作用扩大到两次代表大会之间的全过程。要增加普通党员对各级党代会、常委会的列席权、旁听权、党员对党组织开展工作确定具体任务的建议权。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确保党员的监督权的行使,等等。二是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最能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选举权也是民主权利中的核心权利。

(四) 在体制机制上,要不断完善保障党员权利行使的制度

在体制上,要考虑党员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党员权利维护保障等基本架构,党的基层组织在工作职能中应有维护党员权利的职能。当前特别是要根据党的组织设置多样化的特点,科学调整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使所有党员都能方便地参与组织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在机制上,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运行;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与激励机制,增强党组织对党员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

(五) 在制度法规上,要通过党章等党内法规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保护

一是发挥党章在确立党员主体地位中的作用。党章是我们建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也应该成为保障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根本大法,但目前党章中还或多或少带有革命党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对党员权利的规定不够明确也不充分。二是要加强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建构,出台确立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建设性的其他党内法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王友海

作者:谢忠平

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价值意蕴与现实理路

摘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对于促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价值意蕴和现实理路两个视角对此问题做出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科学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政治保障。顾名思义,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自由的和决定的地位。有学者把党员主体地位的表现归纳为:“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党员主体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党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际参与党内事务及党的管理活动,党内事务能够充分体现党员主体的意志,党员主体能够自由地选择党的领导成员以及党的建设的各项活动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1] 高校党员队伍中每一名大学生党员都是党的肌体的细胞,都是基层党员队伍的活动主体。可见,党员主体地位如何以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事关党的创新活力,还关系到党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价值意蕴

1.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是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提升。从理论上讲,高校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在高校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中,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所有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各项事务。如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样,党员是党的主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党内一切权力属于党员。此外,党内民主的诸多原则,如平等原则、公开原则、讨论原则、选举原则、多数决定原则以及监督原则等,既是围绕教师党员确立,同时也是适用于学生党员。因此,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内民主的主体已毫无疑问。从主体地位出发,大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的运用、保障和实现是高校党内民主得以发展、体现的重要标识。发展高校党内民主,就必须要充分体现并确保大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党员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和保障。从实践上看,如果没有对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贯彻落实,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必然缺乏完整性,难以向纵深发展。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必须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并由此出发,健全和完善充分体现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进而突破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瓶颈”。更进一步说,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促使了高校党内民主力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即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教师党员干部的主观自觉与实践推动,还取决于广大学生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知水平与切实参与程度;同时,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也为解决高校党内民主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为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内在动力支撑。党员的先进性受党的先进性决定和影响,党的先进性也依赖于党员的先进性构成和维系,通过党员的思想意识、工作态度、政治心理、实践行为等表现出来。在这种关系下,大学生党员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不仅取决于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先进属性的坚持与发展,更取决于自身对先进属性的积极认同与能动追求。而这种积极性能动性源于其主体地位的确立及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只有真正意识并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党组织的主体,才能真心关心党的事业,把党的命运同自身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自愿地把学校党建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高校党的事业发展,从中焕发出不尽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于高校党组织而言,只有充分尊重和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激发广大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实际发挥广大学生党员参与学校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如果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党组织内的主体地位不能确立,其对党的事业就很难产生积极的热情和努力,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很容易丧失,党的生机和活力势必缺乏坚实的基础和长久的动力。确立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无疑为高校党组织保持先进性提供了内在自觉的力量,有助于大学生党员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能动地推进和保障高校党组织的健康发展。

3.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是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就目前来说,很多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过分强调少数教育管理者的主体性,将学生党员作为纯粹的教育客体,以至于教育管理表现为一种由主体到客体的单向关系,教育管理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党员只有严格遵循教育管理者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重单向灌输、轻自我教育,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被限制。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导致教育管理者与学生党员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挫伤了学生党员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甚至对接受教育管理持消极抵制的态度,影响教育管理的效果。其突出表现在:首先是教育上存在单向性。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仅仅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很少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导致他们没有话语权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其次是管理上存在被动性。某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片面地把学生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忽略学生党员在党内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只一味的强调他们服从党组织的管理。最后是制度上的非完整性。部分高校党组织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部分学生党员不能及时的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高。

二、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重构的现实理路

1.从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中提升大学生党员主体素质。主体意识是个体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是个体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是发挥主体性的前提。大学生党员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不会把自己当作党的主人,在教育管理中会仅仅局限于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那么,其主体性的发挥也无从谈起,而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愈强,就愈能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因此,高校党组织首先要帮助学生党员树立主体意识,在教育管理中增强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党员从受教转化为自教、从教化转化为自化、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主人;其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不断促进大学生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增强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并且在学习中要注重创新理论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善于运用信息管理等手段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党员状况,完善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帮助学生党员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第三,对大学生党员而言,要想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能力。学校应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充满新意并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与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能力。

2.从构建党内民主机制中确保大学生党员主体权利。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大学生党员拥有和行使党内民主权利来实现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党员权利保障措施,使大学生党员真正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党内事务管理。”[2] 所以,构建合理的机制是使大学生党员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总体上看,应逐步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机制体系,尤其是要构建和完善学生党员表扬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形式,激发大学生党员自觉接受和参与党组织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制体系在发挥学生党员主体性的整体合力和综合效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扩大和完善保障大学生党员知情权的各种制度,如党务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事务评议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落实在涉及学生党员的相关事务上,如发展党员、党内评优等方面,更要逐步使大学生党员的建议和意见渗透到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重大措施上来;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参与制度,保障大学生党员参与权的实现。要保障大学生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落实,进一步扩大党代会代表的学生党员比例,畅通学生党员与党组织沟通的渠道,积极受理学生党员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三是要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大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

3.从践行党员先进性中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党员的先进性更重要是体现在实践的奉献行为上,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并使大学生党员能充分认识和体验到自身参加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参与教育管理应该具有的条件和素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热情,珍惜参与学习、实践的各种机会,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主体性。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基层组织工作中的作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服务同学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一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主体作用。尊重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权利,明确他们在党内知识、党内法规等内容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参与主体作用。参与党内事物,是党章赋予党员的基本权利,这决定了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主体地位。高校党组织必须拓宽大学生党员参与教育管理的范围和渠道,扩大参与人员、参与内容、参与方式的范围;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就是要使大学生党员自觉主动地站在服务主体的地位,全心全意地参与到为人民服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为同学服务,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肯定、发展和完善;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充分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将实践活动不断向社会延伸,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刘益飞.持之以恒地确立党员主体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3):31.

[2]方守江,谢应喜.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8,(3):71.

(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甘桂阳

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党员后继教育再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剧增,大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如何匹配已经成为高校与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加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是确保大学生党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拟从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基本现状及其发展要求,并从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视角思考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后继教育;主体地位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后继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其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更助于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目前仍然是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制度缺失、党建队伍素质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创新。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导致其被认同感明显偏低,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整体实效性。因此,有必要从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促使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持续创新。

一、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来自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

顾名思义,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入党以后的教育。既然已经成为党组织的成员,相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来说,就应该拥有党章规定的赋予党员的相关权利,这种权利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大学生党员如何成为党内民主以及党内监督的主体,换言之,就是一个党员的主体地位。对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解,大多数观点认为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各项活动中处干主导的、自由的、决定的地位,是党员在党内的政治地位。而党员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广大党员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党员主体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党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际参与党内事务及党的管理活动,党员主体能够自由地选择党的领导成员以及党的建设的各项活动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1]。然而,在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仍然未被重视或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更多的是听从指挥,被动参与,很少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学生党员从发展对象的角色过渡203到党员后,对自己在党内应具有的主体地位认识还不足,主观意念上还机械地停留在“应时刻服从组织安排”,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党组织中的角色变化所带来的行为变化,尤其是表现在主动实践和主动探索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思想和做法,对大学生入党前后的教育搞“一刀切”,没有抓住党员后续教育的基本要领,往往存在着忽视学生党员权利及学生党员自我能动性等问题,学生党员仍然很大程度上延續了被管理者、被教育者的现实地位。显然,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党内权利无法在后续教育工作中得以体现,这不仅使他们很难体会到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更为严重的是限制了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整体实效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如何更大程度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键就在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而这个阶段怎么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保障,无疑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确保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的体现[2]。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的主体地位的核心与本质主要体现在具有党员身份的基础之上。如果具有了党员身份,但没有体现相应的主体地位,党组织也将失去生机与活力。同样,大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党员能够拥有和行使党员民主权利来实现的。而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正是实现其主体地位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在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党员怎样全方位参与学校党组织的相应事务,包括党章规定的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建议权、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申诉权和监督权等。可见,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不应该只是将学生党员置于一种被服从、被管理的角色,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如何促使学生党员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如何把学生党员的权利和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贯穿到学校党内事务的各个层面,从而切实保障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

1.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知情权的各项制度

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不但要促使学生党员有充分的权利在党内事务中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参与党员发展、党内评优工作等,而且要在更广泛的层面参与学校的相应事务,如了解学校的改革发展举措,学校一些重大决策中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等。而这些行为的一个前提就在于学生党员要先了解、讨论相应的事务。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不仅要从管理层面来思考,而且还应该从制度层面加以完善,比如建立党内重要信息通报制度和公开制度,建立党内信息听证会以及学校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使学生党员在更大的层面参与学校的基本事务。所以,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需要整合在高校党建以及高校整体工作的范畴之中,在各项工作的联动效应之中来扩大大学生党员的知情权。

2.完善与落实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的参与制度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民主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大学生党员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参与权利,关键是为大学生党员搭建一个参与党内生活的平台,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各项参与权利得到真正的落实。随着学生从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再到加入党组织,学生党员的参与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在具体的后续教育工作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提升学生党员的参与面和参与广度。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党员在校院(系)党员代表中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党员的话语空间的同时,增加学生党员的信息反馈制度,使学生党员提出的各类问题有通畅的表达渠道。

3.加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的监督保障机制

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在党章中已有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明确党员的监督权提供了更细化的制度保障。而在高校党建实践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中,需要将这些制度具体化,增加可操作性,使学生党员能以各种形式参与、监督和评价党组织的相应事务,并且有权检举揭发、有权批评党员领导干部及一般党员。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及党员奖惩制度等配套机制,从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提高大学生党员民主认知水平,使其积极参与党内事务,真正提升后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实现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正如上述,要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必然要保障大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这就涉及到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机制问题。

1.强化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针对性

虽然说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是在入党前或入党之初就应该具备的,但要对党员主体意识透彻的理解,必须要立足在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之中,一是因为大学生党员个体的成熟所带来的分辨能力,二是因为后续教育工作本身的熏陶。由于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与其主体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要针对这一特性来具体开展。从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来看,后续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党员作为主体的强烈体验感,要激发他们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进一步产生自信、积极向上的情感,并敢于承担责任;从大学生党员的权利意识来看,后续教育工作的重心应该是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各项权利,认识各项权利以及什么时候可以享有相应的权利,从而发挥更突出的先进性;从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来看,后续教育工作重点是要教育好学生党员明确如何把权利和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如何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贯彻党的最高目标。其实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不仅要讲求具体的方式方法,还应该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高层面的理念,就是要将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宗旨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要将学生党员自身的价值判断与其实际行动“牢牢捆绑”起来,要努力达到学生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参与奋斗变成自己的一种自发与自觉状态,产生一种不是必然要依赖“后续教育效应”的效果。

2.擴大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范围,增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可行性

如同之前分析的那样,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党员教育看成是党员成长、发展到完善的过程,提升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性,可以说是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中心。所以,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来说,应该改变传统的权威者角色,不应只强调党员的服从地位,或是只倡导单向度的教育方式,而缺乏对学生党员主体的重视,尤其是忽略对主体特性的理解。我们知道,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取得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生党员的参与范围和参与程度。而这又来自于我们的后续教育工作如何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动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怎样引导大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实现个体权益与发挥主动性的有机结合。从党员教育的阶段来看,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属于学生党员教育的“较高级”阶段,应该更多考虑大学生的思想、年龄以及心智结构等(下转229页)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契合他们的实际,找出他们的兴趣点,进而抓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从学生层面来讲,大多数学生干部是由学生党员来担任,学生党员往往成为学校各级各类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后续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考虑如何扩大学生党员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参与作用。这样,既能使每一个学生党员成为党支部的骨干力量,又成为学校相关工作的得力助手,不仅使他们在党组织磨练中增强党性,而且在实践工作中逐渐锻炼成长。

3.凸显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党员作为较成熟的学生群体,随着他们参与意识的逐渐提升,他们在基层党组织中的作用亦会逐步显现。所以,在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中,如果仅是思想上和精神上重视这一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既成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主体,又成为工作的对象,不仅把管理主体和服务角色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要积极把他们培养成为党组织的骨干,使学生党员能够积极转变角色,并且在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磨练。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与提高他们的党性原则和责任意识的高度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不断创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方法,比如,丰富活动载体,突出主题,加强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服务师生、服务社会,让学生党员既提升了专业水平,增加了知识,又强化了党员服务理念;还应让学生党员体验“换位思考”和“移位体验”,例如让学生党员轮流做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既让他们有充分的舞台和空间发挥作用,又可以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并体现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促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较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比如不但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以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接,而且还要利用各种信息平台,使学生党员感到不是在后续教育的“限定框架”下发挥作用,而是在一种自然和自发式的内在驱动下使他们自觉产生主体效应。

参考文献:

[1]刘益飞.持之以恒地确立党员主体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5).

[2]邱乘光.浅谈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本质和特征[EB/OL].http://www.gmw.en/o3pindao/lunwen/show.asp?id=13101.

作者:甘桂阳

上一篇: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论文下一篇:汇率制度变革教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