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阳谷县引黄灌区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建设对策,科学合理的应用黄河水资源。【关键词】引黄灌溉;水资源应用阳谷县及其毗邻的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是黄河古道流经区域,古称“黄河区”,是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溉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论文 篇1:

黄河水文化与黄河治理

【摘要】随着人类黄河治理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将不断深化对黄河河情、运动规律的认识,更新、改造黄河治理手段、探求新的治黄新途径,丰富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同时,黄河水文化指导人类治黄实践,使黄河治理途径和手段更加符合黄河自身运动规律,更有效地调控黄河洪水和泥沙运动,减除水患,为民造福。通过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的实践反复过程,将把人类治黄带进人水和谐发展的新的阶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将日臻完善。

【关键词】黄河水文化;三条黄河;标准化堤防;理念

Yellow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ulture

Zhang Jia-chun1,Zhang Feng-ao2

(1.Jinan, Shandong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Bureau Water Authority Water BranchJinanShandong250032;

2.Texas Yellow Jianye Engineering Co., LtdDezhouShandong253000)

【Key words】Yellow River culture;Three Yellow;Standardization dike;Philosophy

1. 前言

(1)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华文明悠久灿烂,作为中华文明的黄河水文化,在新中国人民治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生存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中国水利工作者不断调整、完善新时期中国水利发展思路,丰富和发展水利文化,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基础保障。黄河人不断探索、追求新的人水和谐治黄方略,已从建国初期的传统地利用黄河、改造黄河的“除害、兴利”为主方略,转变成如今的与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的“保护、发展”为主方略,逐步形成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

2. “三条黄河”理念,提高了综合治理黄河的能力

(1)人民治黄60多年来,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的原则、“拦、排、放、调、挖”处理泥沙的方针,彻底改变了黄河三年两决堤、百年一改道、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患局面,实现了伏、秋大汛不决口的治理发展目标,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维持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黄河以多沙闻名于世,且水沙异源、年际内分配不平衡,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t,其中4亿t泥沙淤在下游河道内,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每年平均抬高约10cm,形成了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6m、甚至10m以上的地上“悬河”,导致河道平摊流量降低、输水能力下降,增加了洪水漫滩灾害频次,加剧了洪水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量。黄河两岸频发的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安危仍是国家之患。

(2)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沙运动最复杂、综合利用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如何正确有效地治理开发与保护黄河,使黄河生命特征水资源总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能力、水流自净能力、河道生态维护能力等方面指标得以正常体现,实现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新时期黄河人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国家新时期水利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2001年提出了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

(3)构建统一的、联系的、互动的、以工程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实验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三条黄河”治河新体系,有利于客观的、科学的、整体的、系统的认识黄河,加快黄河自身运动规律地探索和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黄河实施的“三条黄河”工程建设,十几年来基本完成了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水闸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等重大建设任务,建立了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法制制度,提高了黄河抵御大洪水的能力,缓解了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了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展示了现代化治河体系的广阔前景,为实现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目标,探求出了科学、有效的治理途径。随着“三条黄河”工程的建设和完善,必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黄河运动自然规律,增强黄河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综合治理黄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3. 标准化堤防建设理念,固筑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

(1)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是“原型黄河”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完成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总长度约占黄河下游临河堤防长度1371.2 Km的83.6%。

(2)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总长度1147Km,建设内容包括堤防、险工和附属工程三部分,主要设计指标:堤防——堤顶帮宽至12m,临背堤坡坡比均为1:3;堤顶道路柏油面宽6m,三级公路标准;淤背区宽100m,坡比为1:3,顶高程与2000年设计防洪水位平。险工——坝型结构以粗排乱石坝或扣石坝为主,坝顶高程低于相应堤顶1m,坦石顶宽1 m,外边坡1:1.5、内边坡1:1.3;根石台顶宽2 m、高程与2000年相应3000m3/s流量的水位平、边坡1:1.5。附属工程——堤顶植行道林,临背河堤坡植草,临河护堤地植防浪林,淤背区植适生林、生态林;沿堤每10 Km设管护基地一处。

(3)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通过实施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改(拆)建、硬化堤顶、栽植草木等项目建设,提高了工程整体防洪标准,消除了黄河下游淤背区断带和部分重点险点、险段,大大增强了河道束水能力、河势控导能力和洪水防御能力,并综合了黄河水文化、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相临工程风貌等因素,建成了“防洪保障线(堤防及淤区、险工工程)、抢险交通线(堤顶柏油路面)、生态景观线(放浪林、行道林、生态林、适生林、堤坡草坪)”黄河防洪工程集合,固筑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为防御黄河下游花园口站22000m3/s、高村站20000m3/s、孙口站17500m3/s、艾山站及以下11000m3/s流量的洪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加之黄河辅以每年(2002年开始)进行的调水调沙试验(2002~2004年)和调水调沙生产(2005年及以后)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洪水调度和防洪、抗洪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构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全面提高了黄河抵御大洪水灾害的综合能力。

(4)依托标准化堤防工程,对镶嵌在黄河标准化堤防上的水闸工程,实施了重点闸区建设和闸体修缮。重点闸区建设本着整体统一、和谐靓丽的原则,突出以草皮为基础,模纹组团点缀,高中档树木搭配,甬道休憩硬地结合的构建风格,突出当地历史、人文景观与治黄特色,建成了景观层次丰富、错落有致、黄河文化彰显的亮丽景观。闸体修缮以暖色调为主,与相临区域黄河防洪工程整体建设规划相协调,在相临黄河工程自然景观与绿色植物的衬托下,凸显其现代醒目的审美时尚,给黄河生态景观线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亮点。也是黄河人文精神风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在治黄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4. 数字化管理理念,增强了黄河治理的宏观把握能力

(1)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改变传统的黄河管理模式,提升黄河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推动黄河水利现代化建设,制定、上报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2003年获水利部批复。“数字黄河”工程进入了建设期。

(2)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六个主要应用内容之一。2003年底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包括黄委监控中心、省局监控站、市局监控站、县局监控站、水闸现场监控站(远程监控系统现地站)五级建设,每级监控站都有对引黄水闸实施远程监测、远程监视、远程控制、远程管理和调度功能,但不同的级别控制及监视权限不同,实现了引黄水闸闸门的自动控制,多种水文信息及引水量的采集、计算和记录,闸前、闸后、闸室图像的现场全方位监测,以及闸基扬压力、绕渗的数据监测等。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的建成和运用,实现了黄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黄河下游引黄水闸引水远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水量调度控制能力,使水量调度工作效率与质量显著提高,增强了黄河防断流能力。

(3)据了解,在近年的黄河治理过程中,已建设开发的“小花间致洪暴雨预报系统”、“小浪底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黄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较完善地完成了黄河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任务,形成了黄河防汛减灾、水量调度、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平台和信息链,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黄河管理与决策方案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了黄河治理的宏观把握能力。

5.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与管理理念,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占世界人均拥有水量的1/4。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的省(市、自治区)有18个,海河、淮河、黄河片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在350~750 m3之间。随人口增加,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将进一步降低。可见,我国人均拥有水量相当紧缺,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3)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黄河河川径流仅占全国河川径流的2%,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12%的人口及50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的能源基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发展供水任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供水不堪重负,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需求,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下游河道长时间的断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站全年断流226天,河道断流长度达700多Km,占下游河道长度的90%以上。黄河下游长时间的断流,加重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和洪水威胁,破坏了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恶化了下游河道水环境,并使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困难。目前,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高达67%以上,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支撑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4)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符合中国国情、黄河河情和自然规律。1999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施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自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制定水量调度方案,采取科学的水量调度措施,不断调整水量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用水计划管理,精心调度、实时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沿黄及相关地区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业灌溉用水,确保了河道控制断面流量指标,取得了连年不断流的辉煌成就。同时水量调度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机制不断完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量调度实践经验。200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2006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规定了黄河水量调度计划、调度方案和调度指令的执行,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所属管理机构以及水库主管部门或者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规范了黄河水量调度方案制定、水量分配、水量调度(应急调度)、监督管理等行政行为,依此建立了控制用水总量、遏制用水浪费、控制入污总量“三条红线”要求的黄河水量调度的法律机制,为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最严格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促进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保障。从此,黄河水量调度与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黄河治理终极目标的实现,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6. 结语

治理黄河新理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黄河、运用黄河的实践过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内涵深厚,内容丰富,巩固了黄河防洪安全工程保障体系,构筑了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了黄河洪水调控把握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随着人类黄河治理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将不断深化对黄河河情、运动规律的认识,更新、改造黄河治理手段、探求新的治黄新途径,丰富黄河水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同时,黄河水文化指导人类治黄实践,使黄河治理途径和手段更加符合黄河自身运动规律,更有效地调控黄河洪水和泥沙运动,减除水患,为民造福。通过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黄河的实践反复过程,将把人类治黄带进人

水和谐发展的新的阶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将日臻完善。

作者:张家春 张凤翱

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论文 篇2:

阳谷县引黄灌区工程的现状及分析

【摘 要】分析阳谷县引黄灌区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建设对策,科学合理的应用黄河水资源。

【关键词】引黄灌溉;水资源应用

阳谷县及其毗邻的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是黄河古道流经区域,古称“黄河区”,是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溉区。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县水利局对灌区工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项目设计、施工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与招标合同管理制,从而使农田水利工程建筑和工业园区水资源应用管理得以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工业综合生产能力。但与先进的县市区比较,我县黄灌区工程由于资金不足,年久失修,管理措施不强出现的工程老化、破损、水资源浪费等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灌区的经济发展。故分析报告如下:

1.阳谷县人口、面积、水土资源、工农业生产和灌区概况

1.1人口及面积

全县有总人口786742万人,总面积1065km2,共辖15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5个工业园区。其中农业人口608704万人,分布在850个自然行政村,是山东农业和工业大县,多年来,全县年平均自然降雨量为582.6mm,蒸发量为1265mm。

1.2主要工企业及旅游业

近年来已形成闻名省内外的“阳谷电缆厂”、“蔡伦造纸厂”、“祥光铜业”、“鲁西化工厂”、“标志服装厂”、“阳谷化肥厂”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和以“景阳岗酒厂”、“阳谷风祥集团”为品牌的酒业、肉食品生产加工业。“景阳岗武松打虎”、“狮子楼武松杀西门庆”、“紫石步行街”等古建筑群水浒文化旅游业,常年吸引着国内外客商、学者前来观光、投资建厂办企业,已有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制造、加工的大型工厂、企业十几家。

1.3引黄灌区水土工程建设

引黄灌区土地面积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其中沙土面积30.5%,壤土面积15%,沙壤土面积24.5%,粘瘀土面积30%,灌区骨干工程有渠首引黄闸两座,引水能力分别为120m3/S及80m3/S;总干渠2条,分别长45km、52km;干渠4条,分别长48.5km、56km、46.5km、64km。支渠156条,总长1526米,渠系建筑物1460座。灌区平均引用黄河水6亿m3,最大年度引水9亿m3,平均灌溉土地900k亿m3。地处黄河中下游,适宜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是鲁西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工业、企业发展地区。但和全省沿海等经济发达县区比较,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不算高,仍属经济发展阶段,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巨大。

2.引黄灌区水利工程现存和潜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渠道衬砌率低,渠基土渗漏,建筑物老化破损失修,特别是土质渠道损失量较多,渠道衬砌段冻胀破坏,沿渠两侧土质沙化等不能及时改造治理,主干、骨干渠道衬砌率仅为15%,年均输水损失1.2亿m3,支渠道80%以上为土渠,衬砌率仅4%,灌溉水利系数仅为0.49,仍采用漫灌方式。每年旱灌一次每亩用水600多立方米。近年黄河水限引时间逐年增长,故引黄次数减少,渠首水量不足,因此,废弃旧的灌溉模式,合理科学节水灌溉,是广大干部群众、水利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2.1渠首引水量不足

上游沿黄地区引水量逐年增加,受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河床变低,导致闸前水利工程降低,常使农田用水时引水不足,达不到灌区计划用水量,严重影响农作物种植、生长。

2.2灌区工程年久老化,破坏严重,干渠衬砌段冻胀断裂

灌区水利工程包括渠干、支渠和相关建筑物年久老化,退化失修。干渠冻胀,基土疏松破坏逐年严重,明显降低了灌溉效益,渠道两侧跑、漏、渗水,严重浪费了水资源。干渠初建运行时期,工程性能良好,每年冰冻期在3个月左右,多年来最低温度在-120c以下,平均温度在此-90c左右,超出防冻胀设计标准,部分衬砌段底层冻用费破坏严重。主要渠床基土冻胀变形,衬砌板砖隆起断裂。春夏季基土融化时,与周围破裂的衬砌板砖顺坡下滑移动,混凝土坡墙体严重破坏,渠道内碎砖石、土淤积,缩短了渠道使用期,增加了工程改造修复管理费用。此外,山东省大部分黄河灌区征收的农业水费包括计价水费、清淤费和沉沙地区群众生活补助粮。我县多年来执行的水费价格是6分/ m3,远低于实际成本。水价偏低,造成修复渠道资金不足,直接降低了工程使用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2.3水资源严重浪费

多年来,灌区农民仍用传统的“水漫金山寺”式的漫灌模式,乱扒、乱堵渠沟普遍严重。支渠多为土渠,渠堤破损,渗漏、跑水流失严重。虽然根据农作物种植生长实际用水情况,每年安排了3~4次引黄灌溉,时间20天左右,但灌溉由群众自己决定,涉及诸多农户,灌区范围大,如支渠内一时无水,就是极少数农户也去提闸放水,或造成重复灌溉,造成水源浪费。管理人员统计每户的水灌面积和次数难度较大,浪费的水费公摊给各户,又行不通。

2.4灌区管理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强

诸多因素导致灌区工程运行管理修护措施不建全,执行落实不到位,供水调试量化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效益低,一些制度规章化公信力不强,科技服务体系不配套,达不到合理科学调度用水标准。传统农业种植结构陈旧,效益偏低,不能促进农民建设节水工程的积极性,资金不足等,使节水灌溉计划不能如期实现。特别是未实行计量收费措施,仅按作物灌溉面积收费的方式,使节水和农户利益不挂靠,只管自己用水获取收成,而不管节水灌溉,加剧了水资源浪费。

3.引黄节水灌溉的设想与对策

3.1制订合理科学引水预案和灌溉计划

县水务局、灌区政府乡镇水利责任人结合灌区年平均引水量、灌溉面积、时间、次数,成立灌区节水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引黄用水预案和灌溉计划上报县委、政府和黄河上游河务管理机构,和谐共商,解决渠首引水严重不足,争取黄河水资源共享,并根据当年的自然降雨量、蒸发量和农田旱情、农作物种植生长善,地下水源应用情况,调整引水计划。

3.2干渠衬砌段防冻胀的对策

(1)在冬季冰冻前,采用人工方法彻底清除干渠内积水,可减少渠底和两侧基土渗水、防冻胀。(2)运用工程方法防止衬砌段冻胀破裂,渠底向上0.7m采用M10浆砌石护坡,先铺填1cm碎石层,再用30cm厚的M10浆砌块石覆面,可提高防冻胀力及防冻标准。

3.3防止水资源浪费的管理对策

制订合理的水价格,由按亩变为按方收费,由成本价变为市场价,建立用水计量体系,对各取水口用户计量巡回检查。按用水计划计量用水灌溉,监管人员严格执法,运用水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灌区节水制度规范和约束浪费水的人和事,积极向农民宣传水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增加农民的水法规和水商品意识,使黄河水源就用走向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

此外,农民平整土地时,缩短畦田长宽度,设计合(下转第289页)(上接第306页)理化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沟水流量,能明显提高节水灌溉效率。对此,我们曾试验,在入畦单宽流量为4~6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度可变动,当畦长由200m改为60m时,灌水定额减少140~200m3/hm2,当畦长60~150m时,畦单宽流量从3L/S增加6L/S,灌水定额降低145~215m3/hm2。另用工程设计施工方法防止从水源送至田间沿程的水量损失,可杜绝引黄水跑水、漏水和渗水的问题。

3.4加强引黄工程改造、修复资金管理

灌区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投入,灌区受益农民的水费交纳和投工投劳,其他多方筹措等。引黄灌区领导应设定专人专帐,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工程老化、破坏修复、养护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另外,严肃财务纪律和制度,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4.结语

通过对以上全县引黄灌区工程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灌区的运行管理尚未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程序。作为水利工程技术部门及科技人员,应结合当地水土资源,积极探索引黄灌溉新模式。利用现有的水利配套工程,创新发展科学、合理、节水的灌溉方法。如全渠道衬砌、管道灌溉、软胶输水管及泵站喷灌等先进节水型的灌溉模式,可为灌区群众带来更好的灌溉技术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从而加快新型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科]

作者:张瑞红 李文杰 杨红娟

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论文 篇3:

跳出一域: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吴忠路径

寧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忠市委书记沈左权。特约摄影记者/温国昌

初夏,站在滨河大道上眺望,黄河水浑黄厚重,河岸边鲜绿夺目。登上位于青铜峡黄河边上的黄河楼,极目远眺,黄河干支流纵横交错,给吴忠这座城市带来水的灵性,大河旖旎,静谧而宽广。

位于宁夏中部的吴忠市,是宁夏沿黄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全市90%以上的水资源来自黄河,94.3%的人吃的是黄河水,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市66%的经济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2019年9月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沿黄省市实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2020年6月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要有大局观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自此,宁夏站位全国审视区域生态,跳出一域为沿黄流域发展探路。先行区建设,破旧立新,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切入。而宁夏吴忠市则成为黄河流域最具典型的样本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的首站就来到吴忠,在黄河吴忠段古城湾察看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状况。吴忠则将建设先行区的排头兵作为自己的使命。吴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进展如何?吴忠市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科学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财经》记者近日专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忠市委书记沈左权。

黄河生态保护先行区的使命

《财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吴忠发展意味着什么?

沈左权: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宁夏和吴忠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难得机遇。对吴忠主要有三方面意义:

第一,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而吴忠在宁夏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先天自然条件和罗山特有的地理优势,在其中发挥着稳定季风界线、调节水汽交换、阻挡沙尘入侵的关键生态作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必将有力推动吴忠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系统修复,有效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建设先行区,就要从区域生态格局认识吴忠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定位,切实在保障全区、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中展现吴忠作为。

第二,建设先行区是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吴忠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保护,境内黄河水沙关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黄河流域安全健康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多病、虚弱不堪以及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源涵养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流域在黄河的集中反映,是表象,只有做好流域治理工作,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要把黄河流域作为一个系统、把黄河生态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治理,从全流域谋划和推进先行区建设。

第三,建设先行区是提升吴忠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吴忠作为欠发达地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发展方式相对落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质量效益仍然偏低等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造成多领域、多类型、多层次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不顾资源消耗、不惜污染环境、不重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撑不住、环境容不下、发展保不了。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环境承载空间就没有经济承载能力,没有资源高效利用就没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行区,就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财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吴忠市有哪些发展基础和优势?

沈左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吴忠人民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吴忠市位于河套平原的菁华地带,是宁夏沿黄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历史以来最受黄河眷顾,最得黄河之益,自古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吴忠市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有着长期积淀的发展基础。

黄河为吴忠带来了丰富的资源禀赋。黄河吴忠段全长6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89亿立方米,黄河携带的泥沙,造就了吴忠平原,泥沙土质肥沃,既补充了养分,又抑制了土地盐渍化,使得这片广饶沃土无旱无涝、年种年收。黄河出青铜峡大峡谷后,两岸地势开阔,水流逐渐变缓,河面低于地面,有引水灌溉之利,宁夏引黄14条古渠中吴忠就有12条,素有“九渠之首”之称,灌溉面积达265万亩。

黄河为吴忠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吴忠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富、因黄河而美,黄河就是吴忠的发展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吴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大对黄河水生态的保护修复。今天的吴忠,水利、交通、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水电、风能、光伏等能源富集,石油、天然气、石膏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悠久,沙漠游、乡村游、黄河游等旅游资源多样,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优良。随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吴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空间。

《财经》: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吴忠市结合地方实际和优势,确定了怎样的战略定位?

沈左权: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全国大局所系、黄河流域所需,也是宁夏以及吴忠的发展方向和政治责任所在。自治区提出要建设黄河流域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五个区”的战略定位。而吴忠在全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必须努力走在前列、争做表率。为此,我们提出要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排头兵的战略部署,为全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样板

《财经》:黄河过去给人的印象是大水漫灘、小水塌岸,对两岸农田、村庄、渠口、道路的危害自古有之。吴忠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方面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沈左权:

黄河在吴忠历史上的确是大水漫滩、小水塌岸,对两岸农田、村庄、渠口、道路都有危害。近年来,吴忠开展河道采砂整治,实施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吴忠段)工程,有效恢复河滩地貌,提高了黄河吴忠段防洪能力。以黄河干流为主轴,实施河道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城市防洪等重点工程,着力打造百年堤防,保障黄河岁岁安澜。

首先,按照城区河段防洪提高到100年一遇,其他河段提高到50年一遇的标准,提标改造青铜峡市、利通区两岸堤防,实施秦渠退水、罗家河、胜利沟等入河口沟口堤防加固达标工程,补齐堤防空白,形成堤防闭环,消除防洪隐患,确保堤防不决口。我们还采取“中水整治”和“就岸防护”工程措施,重点加强黄河薄弱堤岸和隐患河段治理,归顺河道河槽,减少主流摆动范围,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消除险情隐患,确保黄河行洪畅通,河道河槽河床排洪输沙功能基本稳定。

其次,持续加大滩区综合治理。编制了《黄河宁夏吴忠段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退耕还湿、封滩育林、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植被、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等措施,推进罗家湖、古城湾等河滩滩涂生态修复,系统修复滩地植被,防治滩地沙化,增加黄河生态系统功能结构的稳定性,打造黄河干流滩区治理示范区。建立黄河滩区“清四乱”长效机制,完善河道管护体制机制,加大对乱倒、乱采、乱建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巩固整治成果。

再次,构建防洪救灾体系。推进黄河干流及苦水河、清水河、红柳沟等重要支流综合治理,针对重点薄弱河道,实施整治、拓宽、防护等工程措施,配套完善监测、预警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和防洪标准。加快实施贺兰山东麓、牛首山北麓、罗山等区域防洪体系提升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山洪沟道改造提升以及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不断提高防洪减灾信息化水平,提升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

《财经》:黄河流域治理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态修复,如何使黄河流域成为生态屏障、水源涵养、景观绿化于一体的沿黄生态绿色通道?

沈左权:

保护修复生态的确是吴忠建设先行区的重中之重。我们一方面以黄河吴忠流域、罗山、牛首山“一河两山”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建设为重点,全方位、全域化、全过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逐步形成绿量适宜、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整体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抓好流域综合治理。从全流域谋划先行区建设,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实施盐池县5处小流域综合治理、黄草岭小流域综合治理、红柳沟城区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泥沙流量,遏制水土流失,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加大河道、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退养还滩、盐碱地复湿和退化湿地恢复等工程,吴忠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上。

另外,严格落实禁伐、禁垦、禁采、禁牧“四禁”规定,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行为、减少废气排放、减少肥药用量“四减”措施,实现保持河道不断流、湖泊不干涸、水土不流失、农田不污染“四保”目标,加大贺兰山东麓绿道绿廊绿网建设,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北部绿色发展区防护林建设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修复工程,推进主干道路两侧绿化、河(沟)道整治、农田防护林建设,建立罗山、哈巴湖、青铜峡库区等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把吴忠建设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财经》:环境污染治理是一大难题。沿黄流域由于过去乱采乱挖导致污染严重,我们如何应对?

沈左权:

针对过去一段时间黄河流域环境污染问题,我们抓好中央和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020年,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3.9%,PM10、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黄河吴忠段过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清水沟、南干沟等10个区控断面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Ⅳ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状态。通过这些年努力,吴忠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建立了吴忠市环境空气质量网格及生态数据平台,市区、青铜峡市城市建成区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金积工业园区核心区、青铜峡工业园区实现集中供热供汽,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市区城市建成区餐饮企业煤改气工作。强化城市扬尘管控,市区建筑工地规范化达标率达到100%。统筹车油路综合管控,整治机动车污染,全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合格率达到98.85%,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清理整治黄河“四乱”,按照“切断源头、主攻难点、末端强化、系统治理”的工作模式,将黄河吴忠段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入黄排水沟稳定在四类水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49.4%,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我们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建成美丽小城镇40个、美丽村庄240个,累计改造农村户厕11.6万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我市利通区被列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开展工业固体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全市工业危废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建立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秸秆、残膜综合利用率为90.9%和8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连续7年获全区一等奖。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城乡污水“五水共治”,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便、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力争在黄河流域宁夏段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财经》: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吴忠市如何把握平衡?如何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变?

沈左权:

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绿色为底色,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难度和压力很大,任务和责任也很重。

首先,干部要实现思想上的转变。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些地方干部发展观念有偏差,重开发、轻保护,有的认为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不可避免,有的认为应该先污染后治理,这些思想的错误、观念的偏差,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上人为的开发破坏,造成了资源流失,制约了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作为各级党校的主要培训课题,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效能考核内容,以考核为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发展思想。目前吴忠市领导干部认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上,领导干部已经把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摆在了建设先行区极其重要的位置。

其次,我们累计实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00多个,重点实施了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罗山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京藏高速(吴忠段)周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年是吴忠生态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治理项目实施历史上最多的几年。2017年以来,我们累计投入近30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经济增长加快、污染数据下降的“一升一降”发展趋势。一方面,吴忠市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推动节能增效、挖潜降耗,“十三五”期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降幅始终位居全区第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没有因为抓生态、抓降耗而停滞, 2020年,吴忠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达到621.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倍,经济总量跃升为全区第二。这“一升一降”的数据,说明了吴忠市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成效正在显现,也反映了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财经》: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实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当前,吴忠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沈左权:

近年来,吴忠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促融合,着力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快调结构。我们持续优化工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以装备制造、现代纺织、健康食品为主导的“3+X”产业,去年以来,实施了中国自动化绿色精密铸造产业园、伊利乳业三期等重点工业项目,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吴忠市成为全国高端乳制品、优质葡萄酒、富硒黄花菜主要生产基地和“中国滩羊之乡”“中国亚麻籽油之乡”。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比达90%以上。加快服务业提速升级,培育发展健身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建设了黄河金岸旅游休闲、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特色餐饮等一批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63.6亿元,同比增长3.9%。

第二,主动转方式。我们紧盯“双碳”目标,推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落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比如,太阳镁业、恒丰纺织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去年共清理整治“僵尸”企业、“散乱污”企业18家,累计淘汰水泥、钛合金等落后产能21.3万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5%。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2020年共组建农业产业联盟(联合体)25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3027家。同时,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不断扩大,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第三,大力增動能。我们坚持以创新增动力,2020年,吴忠市实施科技研发项目45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7.37亿元。

第四,积极促融合。我们找准自身定位,做好产业承接转移,推动吴忠产业、产品、市场与全国深度融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布局项目,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如今吴忠市奶产业、滩羊、葡萄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已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范。

《财经》:水资源刚性约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吴忠市如何解决“极度缺水”问题?

沈左权: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吴忠发展的主要因素。吴忠3个县区属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雨量不到200毫米,蒸发量是2000毫米。过去一段时间,我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黄河水,我们的传统农业主要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工业也一定程度存在着高耗水、污水乱排等现象,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解决好水资源短缺问题,编制了《吴忠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和《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推动全面节水,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定”原则,在严控总量的基础上,保障生活用水、节约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创建节水型示范县,加快建立节约集约、高效高质、多级多次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我们严格管控高耗水产业发展,全市5个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置,建设了尾水人工湿地,在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了工业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涵水型生态林业、保水型生态牧业,加快推进用水权、农业水价等改革。推进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实施了利通区水资源保障汉渠灌域、青铜峡市西贴渠、同心县丁塘等一批现代化生态灌区项目,通过安装智能测控一体闸门,推广渠道节水新技术,实现了智能控制、高效节水,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黄河水浑黄厚重,河岸边鲜绿夺目。登上位于青铜峡黄河边上的黄河楼,极目远眺,黄河干支流纵横交错,给吴忠这座城市带来水的灵性,大河旖旎,静谧而宽广。摄影/《财经》记者 王延春

以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质量提升

《财经》: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吴忠如何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沈左权: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经过深入分析、反复研究,将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九大产业确定为宁夏重点发展产业。吴忠市委和政府按照自治区决策部署,提出在抓好自治区确定的九大产业基础上,结合吴忠实际,将已具备规模和优势、发展较好的黄花菜、装备制造、现代纺织、餐饮产业纳入我市重点发展产业。

吴忠四季分明、日照充分的自然禀赋和黄河穿城而过的地理优势,为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我们以推进标准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重点,发展枸杞产业,希望将吴忠市建成枸杞精品和高端产品的优势区域;发展葡萄酒产业,希望将吴忠市打造成“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明星产区;大力发展奶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奶之乡;以“控规模、提品质、树品牌、育龙头、拓市场”发展思路,发展黄花菜产业,希望建成全国知名黄花菜产业优势区;以发展产业核心产区、提升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和滩羊产业,着力将吴忠市打造成高端牛肉生产基地和中国滩羊之乡;同时,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光伏、风电、水电、氢能等领域一体化配套发展,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现代纺织产业,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我们还将挖掘文化底蕴,将吴忠市打造成西北独具魅力的美食城、康养城、公园城,成为“西部美食之都”。

《财经》:刚才您提到吴忠发展葡萄酒产业,当前宁夏正在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吴忠有什么机遇?

沈左权: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就指出宁夏葡萄酒产业“假以时日,当今世界殊”,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给予了肯定、寄予了厚望。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当前,自治区正在大力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努力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打造成为中国葡萄酒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葡萄酒+”融合发展的创新区、生态治理的示范区和世界的葡萄酒之都。

吴忠有着发展葡萄酒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基础。首先,吴忠地理条件极适宜种植酿酒葡萄,吴忠市位于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长廊 “黄金地带”,有充足的日照条件和较长的无霜期,被誉为中国最佳酿酒葡萄种植区,且全市葡萄种植基地大部分位于富硒区域。其次,吴忠葡萄酒产业发展基础坚实雄厚,酿酒葡萄种植区域已形成了纵贯南北长约60公里、宽约5公里-10公里的葡萄长廊。再次,吴忠葡萄酒声誉好、品质高,吴忠市葡萄产区被自治区确定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核心区,红寺堡区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葡萄酒第一镇” 称号,青铜峡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中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区之一。葡萄酒产业已成为推进吴忠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靓丽的“ 紫色名片”。

目前,吴忠共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4.6万亩,建成或在建酒庄65家,均占全区的50%,全市葡萄酒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销往全国各地,实现综合产值近45亿元。在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下,吴忠市将着力提升葡萄种植水平,改善葡萄酒品质结构,加快构建现代葡萄酒产业体系、生产體系、经营体系和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推动葡萄酒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

《财经》:近年来,吴忠瞄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定位,在打造“高端奶之乡”?

沈左权:

吴忠奶产业历经40多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了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和奶产业发展优势,是宁夏奶产业的主产区,被业界誉为“黄金奶源基地”。近年来,我们围绕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建设,持之以恒延链、补链、强链,目前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

精深加工方面,我们培育引进了伊利、新希望等10家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日产鲜奶达5600吨,占宁夏的58%,宁夏伊利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态奶单体工厂。同时,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配套引进了吉宏包装、长燃物流等企业,奶产业物流、包装产值达到21亿元,形成了上下游贯通的全产业链。

种养殖方面,我们做大基地规模,建成优质饲草基地70万亩,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达到137家,形成了三大奶牛养殖核心区,奶牛存栏28.2万头,规模化率达到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成立奶牛、饲草等协会、合作社251家,实现了奶牛养殖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服务体系方面,我们成立了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奶业重点研发项目7个。实施了5G+智慧牧场等科技创新项目23个,创成国家和自治区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6个,推广应用精准饲喂、良种选育等20项实用技术,奶牛头均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吨,生鲜乳质量主要指标高于欧盟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自治区打造千亿级奶产业发展目标,聚焦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推动奶产业更“牛劲”。

讲好黄河文化故事

《财经》:我们了解到,吴忠市当前正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如何利用黄河文化资源为其赋能,通过“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让人们来到吴忠,吃在吴忠,记住吴忠?

沈左权:

近年来,我们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全力推进黄河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推动黄河景观、黄河生态、黄河文化有机融合,创建以黄河大峡谷为龙头的国家5A级景区。

青铜峡市成功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市,盐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同心红军西征纪念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青铜峡市董府、青秀园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精心谋划打造民俗季、健身季、丰收季、美食季系列品牌活动,举办了黄河金岸文化旅游节、滩羊美食节等系列节会赛事活动,吴忠黄河文化旅游带知名度不断提升。我们正在推动“旅游+,+旅游”,引导旅游和文化体育、休闲农业、工业观光、研学科普等深度融合,打造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区、古城灵芝生态园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点,利通区石佛寺村、青铜峡市地三村等沿黄村落成功入选全國乡村旅游重点村,伊利乳业、红山河工业观光园工业旅游品质不断提升。

同时,近年来吴忠市实施“游在宁夏、吃在吴忠”品牌战略,将餐饮产业列为全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了吴忠手抓、手撕土鸡等“中国名菜”41道,油香、肉粘饭等“中华名小吃”12道,盘丝饼、牛舌酥等“中国名点”17道,享有“中国民族美食之乡”“中国民族烹饪基地”等8个国字号荣誉。我们着力提升“吃在吴忠”美誉度,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我市“早茶文化地标城市”,吴忠早茶美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了吴忠新的城市名片。

《财经》:黄河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吴忠市推进先行区建设中,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述好吴忠故事?

沈左权:

我们围绕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加大黄河文化项目储备,挖掘黄河文化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黄河文化“兴”起来,使吴忠成为彰显黄河文化的窗口。

我们将推进黄河、长征、长城“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市“十四五”期间共围绕“三大”公园谋划项目209个,概算投资180.7亿元,其中6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10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2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

同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全面调查黄河文化遗产894处,加快推进青铜峡黄河铁桥修缮、马月坡寨子修缮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创新开展“非遗+扶贫”“非遗+旅游”,打造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品牌节会,以及同心尕妹子、盐池春雪等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构建了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此外,我们全面推进黄河文化文艺精品生产。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黄河故事既是人类认识黄河、与黄河搏斗的故事,又是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好的生态,更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优的发展,更丰富的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作者:王延春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实习周记下一篇:信息化领导小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