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精选11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 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 “数管齐下” “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气候变化”是怎样热起来的? 篇2

可就在十多年前,BP还是“全球气候同盟”(Global Climate Coalition)的重要成员,这一组织以抵制政府对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采取有力措施而著称。参加者不乏BP、壳牌石油、福特、通用、美国铝业这样的行业巨擘。

作为最早退出“全球气候同盟”,并公开宣布要对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采取行动的能源企业,BP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气候变化这一事实认知的改变。从历史上看,伴随着“气候变化”这个话题的兴起,是数之不尽的科学争议、政治角力、以及商业利益的争夺。

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工业社会,存在一种现在看来近乎幼稚的观点:人们认为自然界由超自然力量控制,气候变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与诺亚方舟这样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就连科学界也坚信地球气候是如此复杂,单纯的燃烧化石能源,不可能对气候产生实质影响。

当然,也有少数科学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1822年,法国科学家巴兹特.傅立叶率先提出“温室效应”这个概念;1858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对“温室效应”给出了科学解释。189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斯凡特.阿列纽斯发表《空气中的碳酸对地面温度的影响》,第一次就二氧化碳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这些研究始终未能引起科学界以及公众的重视。不仅如此,斯凡特•阿列纽斯还认为全球变暖是件好事。受他影响,日本儿童文学家宫沢贤治,在1932年创作的一篇小说中虚构了一位平民英雄,该英雄以生命为代价诱发火山喷发,让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温升高,从而提高世界农作物产量。

在工业化进程的早期,有人类文明发育的地方,更像是被自然界包围的岛屿。但工业化带来的技术提高以及人口遽增,急剧地改变了这颗蓝色星球的地貌。人类活动足迹不断扩张,对食物、木材、能源、矿产的需求日益旺盛,随之而来的植被减少,空气和河流污染逐渐被人们感知,就连气候变化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记忆。

1930年代,美国的老人们开始絮叨:他们所经历的恶劣霜冻和暴风雪,年轻一代将不会遭受。媒体开始关注河流不像以往那样容易结冰。《时代》杂志指出,“天气预报员相信这个世界正在变暖”。随后,美国对日本的核打击让民众记住了核能的威力,也真正意识到人类力量之大,大到足以影响地球的未来。

面对公众的关注,当时的科学家并未能够给出可靠的解释,火山喷发、太阳能量变化等等,都作为可能的原因流行一时。地球平均气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暂时下降,更增加了事情的变数,尽管大多数科学家相信这种下降是暂时性的,但由于“全球变冷”(Global Cooling)本身的新闻价值,一时间取代全球变暖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直到1960年代初,一般民众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气候变化,就像《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在给朋友的信中写的那样:“自然永远超出人类可触及的范围,人们可以伐林筑坝,但云层,雨水以及气流都还是上帝的”。卡逊夫人没想到她的书会引发一场波及全球的环保运动,同样没有想到,气候由于人类的活动,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随着《寂静的春天》引发的环保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关注气候问题的民众开始增多。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正式设立,意味着环保主义者正式拥有了政治力量。同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环境问题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在诸多紧要的环境问题上,二氧化碳在大气浓度的上升问题位列第一。同一年4月30日的《纽约时报》,转述一位气象学家的发言称,“我们正在进入人类对气候起主导作用的时代”。尽管相对于全球变暖,公众更关心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皮肤癌发病几率的增加,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行为可以影响大气,并进而影响自己的福利这一事实。

在美国民众理解气候变化的过程中,1988年的夏天是一个转折点。那年夏天,持续的高温干旱吸引了足够多的媒体及公众注意力。6月23日,气象专家詹姆斯•汉森在国会听证会上用科学家惯用的口气指出:“在99%的置信度下气候正经历着变暖过程”,“这一过程将带来更为频繁的风暴、水灾以及足以致命的热浪”。彼时,詹姆斯不仅仅在描述天气现象,而是在谈论一个可能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近在眼前的威胁。尽管一些气象学家抱怨詹姆斯不够严谨,但借助天时地利,詹姆斯将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迁传达给数以亿计的民众。

这一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美国成人知道温室气体效应,而就在7年前这个比例仅为38%。这一年,国会收到了32个有关气候变化的提案,意味着气候变化最终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议题。也在这一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被发起,以协调各国气象学家对气候变化展开研究。

当气候变化终于被大多数公众接受时,另一场角力开始了。公众对待环保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界对产品的宣传策略。而政客也盯着选民的选票,希望在竞选过程中,能靠打“环保牌”赢得选民的青睐。不仅如此,一旦政府通过环保相关的法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环保投入。

1989年,作为对IPCC的回应,一些企业联合起来发起前文提到的“全球气候同盟”,赞助那些对气候变化持异议的研究者,并雇用公关公司及游说集团,希望政府延缓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以避免可能带来的减排压力。

应该说,“全球气候同盟”及其类似机构影响了公众和政府的态度。科学的天平靠向全球变暖一侧,但媒体报道却往往一半一半,使得公众莫衷一是,美国政府也以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为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作为回应,IPCC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报告,一次比一次坚定地论述人类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001年的报告让“全球气候同盟”流失了大批会员,导致该同盟于2002年正式解散。

政治角力同样精彩。以美国为例子,一般来说,共和党人,尤其是共和党中的右翼,更倾向于对气候变化持壁上观的态度,这延续了他们对“自由放任”的信奉。而民主党人,一般认为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盖洛普公司调查显示,共和党人有34%对气候变暖表示担忧,无党派人士的这一比例是59%,民主党人则高达75%。

尽管奥巴马和麦凯恩在竞选过程纷纷表示要加强对温室气体的控制,但环保主义者更青睐奥巴马的措施,例如要求依赖化石燃料的企业寻找清洁能源,减少能源使用。反之,工业界的代表则表示,即使要强制减排,他们更青睐麦凯恩不那么强硬的计划。奥巴马最终的当选,不能不说与他正确的抓住了民众的环保诉求有莫大关系。

经过近两百年的科学探索,人类在认识气候变化,认识自身行为的后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90%置信度)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

2010年1月31日晚,55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供了减排承诺。但这些承诺有多可信,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还面临着维护国家利益、企业游说集团、以及技术进步等等因素的考验。因为就在2006年,一位曾参与BP更名运动的策划人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愤怒地将Beyond Petroleum改为“Beyond Propaganda”(超越宣传),表达他对BP在环保上缩手缩脚,仅仅把“超越石油”当宣传口号的不满。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变化前后资料。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条大河从我们的身边流过,她就是黄河,(板书:“黄河”)那么,对于黄河你们了解多少呢?请看大屏幕。(示黄河简介)

对于黄河,你们还了解到了什么?(示黄河四副图片)

看看这四副黄河图片有什么不同?(生答)

是呀,前两幅图片上的黄河水是清澈的,但后两幅图上的黄河水是浑浊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初读课文

认读生字 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放出声音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文。

2、认读生字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概括时相应出示“摇篮”和“祸河”)

三、学习课文

(一)了解黄河的变化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学生找出示第三自然段读)

2、“那时候”指的是(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

3、那时候,黄河流域有哪些好的自然条件?用横线画出来。

过度:课文读到这里,我仿佛感受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但是…….如今的黄河却变了,她变得?

4、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示幻灯)

5、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出了哪些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

黄河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我们来计算一下,几年就有一次灾难?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6、是的,现在的黄河经常发大水,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老师还记得1998年发生的大洪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来读这句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

7、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请女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几方面原因?(两方面)哪两方面?(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6、7自然段)

1、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原因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3、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学生分组自学汇报)

四、拓展延伸

1、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齐读保护环境宣传语 保护生态环境

造就秀美山川 人类靠环境生存

环境靠人类保护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词语。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出一份力。板书设计:

摇篮

10*黄河是?变化的

祸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反思 篇4

多巴一小白成虹

太谷县的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这堂课中尝试运用,有如下的体会:

一、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案导学,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有关黄河的资料。“设问导读”就是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用。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二、教师定位准确,不会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在探讨昔日的黄河与今日的黄河时,课堂中学生紧跟学案导学,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且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引领课堂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了一种高效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适时给予评价,评价语言很朴实、无华,对就对,错就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三、不足之处有:

1、没有体现以读为主,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是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教学中,老师通过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教师范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熏陶,树立环保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编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变化是因为含沙量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这是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句话点出了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也点出黄河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课的教学目的有:

认知目标:(1)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黄河的演示过程。

难点是理解本课生词,如摇篮、流域、悬河、植被、忧患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区的学生对黄河--我国的母亲河虽有所闻,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可先播放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灾中抗洪抢险的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进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铺垫。

三、说程序

(一)观看录像,引入课题(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根据提问,投影出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我最喜欢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给大家听。

(预习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学生往往会选择较长而又多生讯的`段落念,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读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2、师生评议,纠正读错的字和读破的句子

(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体现了人文精神)。

师:你读的好极了,能带大家读这段吗?(情感激励)

四、理解字词: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像祸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频繁忧患摇篮一类的词,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既熟练地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成就感)

像悬河流域河床侵蚀植被一类的词,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表述。

(既直观形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作批注。

(学生已学会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疑难问题,感受颇深之处)

2、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生:我想问大家(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要问同学、考同学,自己必定会先有所思,并聆听同学的答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同学答案完整与否)

六、总结延伸

1、黄河的变化给人们怎样的教训?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不注意环保所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等。

3、我们小学生能做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各抒已见,既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又激起了动手美化家园的欲望,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动手自然延伸,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

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有感 篇6

黄河近些年来的“表现”的确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决口竟1500多次,改道也有26次。每一次决口带来的灾难是人们想也想不到的。据统计,黄河对两岸民众的损失达60多亿人民币,这真是个天文数字。

我从文中还了解到以前黄河的自然条件相当良好,两岸花红草绿、树木茂盛,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媲美。但如今为何变成了贫死的黄土呢?原因就在于黄河每年流入大海的16亿吨泥沙上,有些泥沙沉积在河床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河也变成了悬河。

我们人类的人口迅速增长是黄河变化的.幕后真凶。因为我们人口增长就需要大量粮食,而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就要开垦荒地,开垦荒地破坏森林,就会使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黄河决口,越是决口就越要开垦落地,越是开垦荒地就越决口。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看完这篇课文后觉得心里很担忧,非常讨厌人类的行为。把树木砍了改成粮田,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只会加快自己走向灭亡的脚步,如果人们还是无限地开垦放牧,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的最后一片绿洲也会夷为平地。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7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完成,但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

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读后感 篇8

今天,我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这一篇课文让我感触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黄河在今年来的“表现”。在数万年到数千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媲美。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残暴起来,折腾的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现在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

科学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该坚持以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并让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我们要爱护一草一木,而且要多种一些草,花,树木,要有限制地开垦放牧。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我们保护好环境,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便会再一次地成为我们的摇篮。

四年级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9

折腾(zhēzhé)灾难(nànnán)堤坝(dī tí)

折扣(zhēzhé)困难(nànnán)侵蚀(qīnqīng)

二、我能按要求写出下列各词。

近义词:苦难――繁衍苦难――()凶猛苦难――()

忧患苦难――()侵蚀苦难――()

反义词:茂密苦难――()肥沃苦难――()温暖苦难――()

繁衍苦难――()松散苦难――()流失苦难――()

三、我来读一读,连一连。

治理方案水土破坏

设计资源森林流失

保护黄河草原毁灭

四、我能将下列句子变成反问句。

1.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在近20xx年间竟决口______多次,改道______多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这些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我能想象到,过去的黄河流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__________起来,__________得两岸百姓__________。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

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关系严重后果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年中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数据

数千年前气候温暖森林茂密

后来含沙最大是长江68倍查资料

原因气候变寒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森林草原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11

执教人:王成江

教材简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黄河的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以及如何治理。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变化前后资料。

2、PPT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有河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就是黄河。(板书:“黄河”)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流经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出示课件)这就是黄河,她蜿蜒曲折、绵延万里,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今天,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黄河,了解它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题目)读题。这是个问句,哪位同学能用把疑问的语气把它读出来。(强调:题目的末尾不能有标点符号!)

二、读一读,明确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它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指名汇报。(PPT出示四个问题)。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带着这四个问题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掌握情况:(1)、指名读文。

(2)、认读生字词。(PPT出示四个问题)。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简单的说出课文内容,教师相机板书。)

四、细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变化后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该怎样治理黄河呢?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前是什么样的?(指名找出相关段落,第三自然段,指名有感情朗读)

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简单谈体会: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2、同学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你们向往吗?喜欢吗?让我们带着向往之情美美地再读一遍这段话。(指名有感情朗读)

3、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谁也来说一说?

4、找出相关的段落(交流后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像一个脾气暴躁的怪兽,像凶猛的老虎……)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PPT出示: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出了哪些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

师:作者列举了具体的数字,突出了灾难的严重和频繁,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同学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板书:祸河)

7、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出示幻灯片)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来读这句话:“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

8、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10、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请女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几方面原因?(两方面)哪两方面?

1、女生齐读黄河变化第一方面的原因。概括地说这是自然方面的原因(板书:水土流失)。

2、男生齐读黄河变化第二方面的原因。概括地说这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板书:人口增长)。

3、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

(展开讨论,教师引导,侧重于社会原因是主要原因)

4、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5、你觉得这些人的做法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生: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6、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三)、懂得黄河的治理方案 黄河已经由 “摇篮”变成了“祸河”,该怎么治理?

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不管哪一种方法,关键是 “管住泥沙”。

2、我们一起来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3、同学们,你有什么治理黄河的好办法?我想,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结合“摇篮”到“祸河”的变化,谈破坏环境的危害、谈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谈以后的具体做法)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词语。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说怎样为环保出力。

板书设计:

上一篇:既有线施工安全方案下一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