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共9篇)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 篇1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并且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人们根据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 篇2

1940年6月27日,汽车史上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美国政府邀请135家汽车厂,请他们展开竞争,设计生产一种既灵活又结实的全轮驱动军用车。这款车的驱动力是当时同类车的3倍,时速105公里。

这种车的名字叫“GP”,是GEN-ERAL PURPOSE (多用途车)的缩写。它的发音与美国漫画家施格于1937年创作的漫画形象中的一种神通广大的小鸟在飞行时发出的“吉普吉普”叫声很相近,因此,美国士兵把这种小越野车称为“吉普”。

1944年6月,“吉普”车随着美国兵横渡大西洋,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指挥官都是乘“吉普”登陆的。这使得“吉普”名声大噪。

2. 达特桑(DATSUV)纪念创始人

达特桑,是日产汽车公司1932年生产的第一辆小车的名字。这款车经过几十年的换代和发展,已成为声名显赫的著名汽车品牌。在日本车与美国车的竞争中,它立下了汗马功劳。

达特桑有2个含义:一是3名创造人田健沼郎、青山禄郎和竹内明太郎姓名的拼写;二是它在日语中自古有“快如脱兔”的字义。1932年给诞生的汽车取名时,起名“达特之子”(DATSUN),但英文“SOU”的发音在日语中不吉利,于是改为“SUN”。

3. 桑塔纳(CANTAMA)山谷强风

桑塔纳,是德国大众1981年投产的车型。桑塔纳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山谷的名字,这个地方以产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在此山谷中经常刮起一股强烈的风。人们把这股风称为“桑塔纳”。

大众公司之所以用桑塔纳命名新车,想必是希望新车型既能像桑塔纳山谷的葡萄酒一般为人们所爱,又能像桑塔纳风一样强劲。

4. 凯迪拉克(CADILLAC)纪念贵族军官

它是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高级轿车。之所以命名为凯迪拉克,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凯迪拉克的法国高级贵族军官。据说,这位军官是底特律城的创建人。同时,这款车还选用凯迪拉克家族的族徽——一个缀有7颗闪光珍珠的王冠,来作为凯迪拉克轿车的车标。

5. 旁帝克(PANTIAC)纪念抵御首领

旁帝克轿车生产厂家的前身,是美国通用公司的奥克兰部。轿车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位印第安渥太华部落的首领旁帝克。据说,他在1763年率军袭击了围攻底特律的英军,并歼灭了一支前来增援的英军,使英军被迫宣布尊重印第安人的领土和权力。

6. 沃尔沃(VOLVO)滚滚向前

VOLVO是拉丁文,本意是“我滚滚向前”。这个词的字母中有2个V和2个O,用它们象征汽车的2个车轮非常醒目,使人过目不忘。所以,瑞典汽车制造厂选用VOLVO来命名其生产的汽车。

7. 赛欧(SAIL)与强手一赛

“大风歌”的由来 篇3

天下虽然统一了,但对楚汉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大将。汉高祖不得不封他们为王。其中要数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战功最显赫,实力最强大了。他们都想割据一方,甚至进一步取刘邦而代之,汉高祖对他们委实不放心。他先后用计除掉了韩信和彭越,英布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干脆扯起了反旗。

英布对部下说:“皇上老了,一定不能前来。如果派诸将来,只有韩信、彭越有本事,现在他俩已经死了,别的将军都不是我的对手。”英布起兵后,果然打了几个胜仗,占领了荆楚一带的地方,于是整军北上,准备夺取汉朝的天下。

汉高祖只能亲自统领大军,前去征讨,两军相遇,汉高祖在阵前责问英布说:“我已封你为王,何苦还要造反?”

英布直言不讳地道:“想当皇帝嘛!”

汉高祖怒声斥骂,麾兵进攻。英布命令手下的士兵乱箭齐发,汉高祖当胸中了一箭,幸好箭伤不重,他忍住创痛,挥师猛攻。英布大败,逃过了淮水与长江,只剩下百余人。

汉高祖遣将追击,自己率领大军班师,路过故乡沛县,便停留了下来。他在沛县选了一百二十名儿童,让他们练习唱歌。

一天,汉高祖在沛宫摆开了酒席,请来家乡的父老子弟、乡亲故人来饮酒聚会。在酒席上,他与父老乡亲促膝叙旧,无拘无束地非常愉快。这次衣锦还乡,他准备盘桓十几天。

酒过数巡,汉高祖已经醉意朦胧了。初冬十月的朔风强劲地吹动着天上的云彩。他看着天边疾驰飞扬的白云,思绪万千,感慨异常,他想起了当初自己就是从故乡沛县起兵反秦的。如今,英布之乱指日可平,但要真正巩固统治,让天下安定,还有多少事要做啊!

汉高祖动情地对家乡父老们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建都长安,远在关中,但死后,我的魂魄仍会思恋家乡沛县的。”说着,他击起一种名叫“筑”的乐器,唱起了即兴自编、抒发胸臆的歌曲: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唱完一遍后,让在场的一百二十名小儿伴唱,自己在伴唱声中跳起舞来,歌声悲壮而激越,舞姿慷慨而伤怀。汉高祖跳着跳着,两行热泪从他的脸颊上流了下来。

这首歌,就是著名的《大风歌》。

“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由来 篇4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为仲秋。中秋节的由来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全国众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生活。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秋节。

传送,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开裂,河水枯竭,人们无法生活。有个叫后羿的英雄一下子射掉了九个太阳,解救了大家。人们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颗“长生不老药”。后羿舍不得吃,就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后羿有个徒弟叫蓬蒙,一心想弄到这颗“长生不老药”。一天,他装作生病,趁后羿外出打猎的机会,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

在情急之下将“长生不老药”吞进了肚里,飞到了月亮上。从此,嫦娥和后羿就只能隔空相望,互相思念。

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叫作“中秋节”,纷纷在这一天祭月、吃月饼,以寄托对亲人地思念。

【篇三: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月饼象征团圆,是人们中秋节必备的食品。可是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还是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上网查找资料,才把问题弄明白。

原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

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了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字样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作文吧作文吧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中秋节的由来因而一举推翻了元朝。

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我国东北地区,更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谐成天下人们美好的心愿。

【篇四: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它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秋季的中间,所以又叫中秋节。据史籍记载,在唐朝初年它已经是国家的固定节日。

因为这一天的月亮又圆又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团圆节,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团圆大节,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一天思念亲人的感情更加深切,所以我们不要忘了问候远方的亲友。

古人用月圆、月缺来表达悲欢离

合,诗人游子常常以月寄情,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名句。

今天的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全国人民、全家团圆放假休息的佳节!

【篇五: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来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的到超市大购物;有的人则在家吃月饼;还有的人却在家的阳台上赏月……我在家打开窗户看着这晶莹而又大的月亮。

看着这月亮,我缓缓的想起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个人叫后羿,他因为射下了九个太阳而在村里受到人们的爱戴。后来,他娶了一个妻子叫嫦娥。后羿将他从王母娘娘那求的一包不去世药交给妻子包管。有一天,一个人据说后羿得到一包不逝世药,便趁后羿出去打猎时,拿了一把刀,要挟嫦娥交出不死

五一的由来 篇5

星期五

晴转多云

五一的由来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学校里全部放假了。有的人都选择出去旅游,有的人选择在这一天劳动,而我却选择在家里看书写字,因为妈妈说全球猪流感蔓延,最好是少去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我对“五一”这个节日很好奇,所以就上网查了一下它的来由。

五一劳动节,产生于19世纪,当时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人民,还要每周六天,每天不止八个小时的付出体力劳动,赚回一点维持低水平的生活。为了争取劳动人民的生存权益和尊严,劳动人民从无组织的消极怠工,破坏生产资料,发展到有组织的罢工,争取权益。后来为了纪念罢工胜利,工人阶级的政党,确立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是劳动阶层的休息日,资方不应扣发工人的工资。然而,这毕竟不是所有国家的法定节日,所以只有少数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国家才确定为法定休息日。现在早先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已经高度发达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早已一减再减了,每周工作不得多于5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得多于8小时,不得随意加班等规定,变成了法律,劳动阶层受到充分的尊重。一年一次的五一节,早已失去了它的象征意义。今天,在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权益也越来越被尊重。

特色小镇的由来 篇6

特色小镇此轮大火始于浙江,继而在全国迅速发展,但特色小镇并非浙江原创,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南昌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并在持续培育。

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出面组织了一场特色小镇的专题发布会,浙江、贵州两省特色小镇具体负责人谈了相关经验,浙江、贵州被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地区,伴随中央的肯定与推广,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

特色小镇现在并无明确的概念定义,但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在浙江,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其要求,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迥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也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今年8月份,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32个省市区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得出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中央、地方政策齐发力,助推特色小镇快速发展

(一)、中央篇

2016年2月,《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约占全国建制镇的5%。

2016年8月,《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32个省市区推荐上报特色小镇。

(二)、地方篇

1、浙江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以特色小镇作为近期工作抓手的施政新思路,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浙江省省长李强多次围绕特色小镇发表署名一文。2014年10月,他在参观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

2、贵州

2012年底,贵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初步确定到2015年建成100个各具特色的示范 小城镇;“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紧紧围绕“特色”打造小城镇升级版,继续支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带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同步小康。

3、北京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在原有42个重点小城镇的基础上,结合各小镇不同区位条件,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

4、上海

《关于金山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全市率先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培育形成一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上海特色小镇群落。

5、广州

广州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约100个省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发展能力、吸纳就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深圳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提出,坚持组团式布局和产城融合,大力推进有质量的深度城市化,特别是把发展特色小镇作为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着力点。

7、江苏

2020年前,力争形成10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和100个左右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小城镇的环境面貌普遍改善。

8、天津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根据该《方案》,到2020年,天津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成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9、重庆

2016年7月,《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具有较好城镇化基础和潜力的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示范点,推动形成一批产城融合、集约紧凑、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镇。

10、成都

成都正研究起草《关于深化“百镇建设行动”、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制定未来几年“百镇建设行动”实施的路线图。

11、福建

2016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务实、分批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创新的特色小镇。

12、山东

2016年9月发布的《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典型案例借鉴

FOREIGN CASE国外篇

以下几个国外小镇被国内施政者及项目单位频繁提及,是不少国内特色小镇的参考对象。

农业小镇——美国纳帕谷

纳帕谷(Napa Valley)位于旧金山以北约50英里,是美国第一个世界级葡萄酒产地。纳帕谷是一块35英里长,5英里宽的狭长区域,除了酒庄和几个小镇,整条山谷内种满了葡萄。

纳帕谷风景优美、自然淳朴,现在已不单单是酒庄的集中区,已经成为一个以葡萄酒酒文化、庄园文化而负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包含了品酒、餐厅、SPA、婚礼、会议、购物及各种娱乐设施的综合性度假区,目前每年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500万人次左右。

文旅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

达沃斯小镇位于瑞士东南部格里松斯地区,隶属格劳宾登州,坐落在一条17公里长的山谷里,靠近奥地利边境,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

达沃斯拥有欧洲最大的天然溜冰场,冬天还可以在此滑雪、滑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另外,这里还是阿尔卑斯山中一块因空气洁净清爽而大受好评的地区。20世纪初这里设立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所,奠定了现今酒店业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世界经济论坛等大型会议在此召开也令其闻名遐迩。

基金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小镇

格林威治是康涅狄格州最富有的小镇,同时也是美国最富有的小镇之一。

起初,这里只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之地,40多年前,巴顿·比格斯,一位在投资界与索罗斯、朱利安齐名的传奇投资人,在格林尼治设立了第一对冲基金,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小镇的命运悄然改变。20世纪90年代,对冲基金开始在格林尼治周边涌现,最多时近4000家。

目前小镇集中了500多家对冲基金,其中Bridge Water一家公司就掌管了1500亿美元的规模。全球350多只管理着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对冲基金中,近半数公司都把总部设在这里。

DOMESITC CASE国内篇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有关情况,并对浙江、贵州两地挑选出的值得借鉴的案例进行了推介。

杭州云栖小镇

云栖小镇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大会即在此举办,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特色小镇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云计算为核心,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

成立一年后,2015年实现了涉云产值近30个亿,完成财政总收入2.1个亿,累计引进企业328家,其中涉云企业达到255家,产业已经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贵州安顺旧州镇

旧州,地处黔中腹地,始建于1351年,距省会贵阳80公里,距安顺市区37公里,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8.1%,平均海拔1356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旧州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化丰富,是中国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被誉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

(四)经验之谈————李强,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2016年1月)

1、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

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比如,云栖小镇、梦想小镇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

投资突出“有效”。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要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要的是“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

截至11月,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了1.3万多人才,包括大批青年人才,带来了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建设突出“质量”。

产业布局上,不能“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在原有区块贴“新标签”。项目甄别上,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特色小镇的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投入产出上,不能仅靠数字、指标说话,更要靠形象、效益、实物说话。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尤其要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三有三无”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起步的舞台。

2、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

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发掘文化功能。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特别是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都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主攻这些产业的文创小镇要重点挖掘历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嵌入旅游功能。

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并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是旅游题材。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站位更高,打造5A景区。特色小镇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外,还可以赋予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制造业特色小镇要围绕生产、体验和服务来设计旅游功能。

建立“小镇客厅”,提供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

3、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

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立特色小镇电子空间坐标图,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建设面积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求美,不追高。特色小镇的“美”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关键是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

求好,不图快。必须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建设有江南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小镇,让回归自然、田园生活不再遥远,让绿色、舒适、惬意成为小镇的常态。

总之,小镇的形态之美,是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的有机统一。

4、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

政策突出“个性”。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的奖励指标,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服务突出“定制”。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同时,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企业非独立选址项目要素市场化供给机制和政府不再审批。

特色小镇的产业链

一、旅游思维投行思维

旅游思维的四中结构:1、2、3、4、投资规划8个方面:

旅游投资65533模型,即六类产品、五类管理、五大角色、三大综合与三大平台。

二、孵化器服务模式 全产业链

+

特色小镇为地方政府带来好处

一个好的特色小镇,它要取得的是长远收益,这个和短期收益是不同的。短期收益指的是,我们在以往主要是成片卖地,收取土地出让金,用土地出让金补充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而一个特色小镇,它是要通过小镇的发展,解决当地的就业,吸引中小企业和一些特色产业入驻,以使得这个地方源源不断地产生税收。它不可能是暴利,而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收益。浙江有些地方已经初露端倪。

第二个是要取得综合收益,而不是单一收益。一个特色小镇,能够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使得人们多了一个旅游的去处,而且它能够吸引新经济在当地落户,改善了一个区域的投资品质和投资环境。

再一个,特色小镇还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收益。因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传统的建制镇发展、和园区开发、组织模式都不一样。它特别注重社会资本的运营,注重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当中,镇中企业规划咨询、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方方面面的一种协作。那么这方面培养出来的发展机制,实际上是最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我觉得这种东西,也非常有价值。

《海商》的由来 篇7

有人说,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 上海历史上有五次大发展都与水有关。

700年前, 当沿海的先民们从松江的华亭 (青龙镇) 成功跨过清水溪开发上海滩时, 这片土地就成为演绎中国近现代史的热土。上海的先民们, 开发了老城厢, 形成了十六铺地区的商业集散地。

200多年前, 上海由老城厢外扩, 填埋了洋泾浜形成了延安路, 引进了国际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外滩的商业中心格局。

150多年前, 上海又开始跨越苏州河, 开发了虹口、闸北、杨浦、普陀、宝山等地区, 形成了上海市的纺织、印染、粮油、面粉、五金、轻工、电力、自来水、钢铁制造加工等产业基地。

30多年前, 上海又跨越黄浦江, 开发、开放浦东, 大胆引进国际资本、人才和技术, 建设成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科技园、外高桥开发区等, 巩固了上海成为我国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

10多年前, 上海又跨越东海, 建设东海大桥, 大、小洋山港, 使上海成为面向东北亚最具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次跨越, 巩固了上海在东亚地区经济贸易的中心地位, 奠定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 上海的商业开始了面对世界市场的竞争。

700年间, 上海先后跨越了清水溪、洋泾浜、苏州河、黄浦江和东海。上海的每次跨越都带动了城市范围和经济规模的大发展;上海的每次跨越, 都伴随着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扩张;上海的每次跨越, 都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富有、智慧和成功。

上海拥有繁华、高雅、现代的商业设施, 上海汇聚了世界顶尖的商业巨头,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品牌商品。在这座城市里, 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美食、购物、消费的快乐, 可以看到最具竞争力的商业业态、商业群体, 可以体验现代商业服务体系的效率。这座城市展现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魅力。

翻开历史, 上海由一个渔村小镇, 演变成国际大都市的过程, 表明上海是一个以商业贸易起家的城市。上海是“依海而生, 因商而市”的城市。

上海在历史上简称为“申”或“沪”。上海的商业理应称为“申商”或“沪商”。但是, 上海商业不同于“晋商”、“徽商”, 它不是建立在我国几千年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商业。严格说来, 上海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座门户开放的城市, 上海商业的出现更是面对国际化竞争的产物。中国的第一家百货商店、第一家超市、第一家便利店、第一家大卖场、第一家购物中心、第一家奥特莱斯都诞生在上海。上海不仅拥有强大的民族商业, 更聚集了国际上几乎所有的跨国商业集团, 并以上海为基地, 向全国各地延伸、发展。目前, 落户在上海的商业企业, 堪与世界任何大城市相媲美, 毫不逊色。因此, 把上海商业称之为“海商”更为妥当。

商业的功能是“上游可以创造市场, 下游可以创造消费”。“海商”的出现, 使这个城市实现了“交易成本最低, 交易机会最大”, 营造了“海纳百川, 万商云集, 近悦远来”的市场环境。上海开创的大市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商品市场、批发市场, 它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包容性极强的、无处不在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化的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

上海是充满活力的城市, 它的商业环境、商业圈、商业业态、商品门类、服务内容、营销方式等都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功能,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完善的、多层次、多样化、便捷的服务体系。“海商”不仅创造出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同时还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让上海人的生活水平逐渐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据松江县志记载, 唐代中叶 (约公元751年) , 松江下游航道畅通, 沿海商船多由松江进出。到了宋初, 华亭县改为路秀州 (今嘉兴县) “这时候东南海上贸易日益发展, 华亭以东的海滩, 已成为重要盐场, 人烟浩穰, 海舶辐辏”。宋宣和元年 (公元1119年) 重新疏治松江航道后, 青龙镇又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 有小杭州之称。“青龙镇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 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 航运贸易亦相当繁盛”。这时, 上海只是华亭县的一个出海口, 居民寥寥无几。青龙镇位于现今青浦区和嘉定区交界处的白鹤镇, 历史上是上海第一名镇, 在唐代就是海防、航运、对外贸易重镇。

大约北宋中期, 由于松江上游日益淤浅, 下游日渐缩狭, 河口已移至今高桥附近。原来沿海船舶已无法朔流直上青龙镇, 便改从江浦合流处向南停泊于上海浦右, 亦即今黄浦区小东门十六铺的岸边。于是, 宋代后期, 约在北宋熙宁年间 (公元1068——1077年) , 青龙镇随着长江口的迁移, 作为主要港口的地位已经结束, 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华亭东北一带, 开始形成上海早期居民点。200年之后, 即南宋咸亨三年 (公元1267年) 正式派镇将驻守, 建立上海镇。元14年 (公元1277年) , 上海设立了市舶司 (即管理中外商船和对货物征税的政府机构) , 这时的上海镇已经是“蕃商云集”, 至此, 上海已成为华亭东北的一个巨镇, 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和澉浦并列为全国七大市舶司。上海县作为独立行政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脱离了华亭的统辖关系, 同为江浙行省松江府的属县。从明代开始, 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商业贸易日益兴盛, 上海已成为“东南名邑”了。

上海地区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三大支柱, 一是棉纺织业, 二是内河和海上运输业, 三是商业贸易业。据统计, 宋、元以后, 上海地区人口有半数以上是海洋贸易人士。明末清初, 由于沿海滩涂不断扩大, 人口日益增多, 上海才逐步演变成十个郊县的城市格局。

清康熙二十三年 (公元1685年) , 清政府开放海禁。进一步促进了上海航运业的发展。从此, “往来海舶, 俱入黄埔编号, 海外百货聚集”。上海不仅成为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吞吐港, 也是海上贸易的中转站。清嘉庆年间 (公元1796----1820年) , 聚集在上海的沙船有三千五、六百艘。出口的货物主要是棉花、棉布、丝绸、茶叶等;转口的货物主要是食糖、胡椒、海参、燕窝等;入口的以豆饼、大豆、油、肉、木材、小麦、药材、水果等为主。上海港形成北洋航线、南洋航线、长江航线、内河航线、国外航线等五大航线。鸦片战争前, 上海是以商业贸易为核心, 地区经济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国内外的商人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 同时也使处在上升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1840年6月, 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6月13日, 英军攻占吴淞、宝山, 后又攻占十六铺、老城隍庙。英国用炮火轰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 打着“求索码头, 贸易通商”的幌子, 逼迫软弱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从此, 上海沦为英、法、日等国的租界地, 开始了近百年屈辱的历史。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开埠之初, 上海的城市人口仅有20万。开埠后, 外国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殖民主义者纷至沓来。以投资房地产, 开设洋行、银行、轮船公司为重点, 从事掠夺性商业活动。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的进入, 上海以往十分兴隆的老城厢逐步衰落, 代之而起的却是租界日渐繁荣。大批的外国商船向上海涌来, 外国的纺织品和鸦片大量输入, 我国的茶和丝等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也源源出口。据统计, 1844年上海进口货价值50.1万英镑, 出口货价值48.8万英镑。

上海开埠, 恰逢欧洲经济鼎盛时期。1852年, 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妇女乐园”, 开启了现代商业的先河。上海由旅澳华侨郭氏兄弟创建的我国第一家百货公司“永安公司”, 是1918年建成开业的, 整整比欧洲晚了60多年。

上海开埠后, 国内外的移民纷至沓来, 城市人口迅速上升, 1900年达到100万。从1900年到1930年的30年, 上海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现代建筑拔地而起, 构筑了上海中心商业区的繁荣。1930年, 上海城市人口达到300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城市人口达到546万, 实施城市人口户籍制度。1978年上海城市人口达到1100万。改革开放后, 人口流动加快, 2000年上海城市人口达到1764万, 2010年突破2500万。

上海外滩初期的繁荣, 就是贸易兴市的结果。

开埠, 对于近代中国, 是一个极其痛苦的选择。闻名遐迩的南京路、淮海路从诞生之日起, 就成了殖民主义者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宣传西方文明的橱窗和长廊。英国、法国、美国在上海的租界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程童一先生在他的《开埠》一书中阐述道:“租界算什么呢?既不是东方, 也不是西方;既不完全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属地, 也不是一个完全的殖民地。”租界使上海人遭受了歧视与欺凌, 民族意识常常使上海人异常痛苦与敏感;租界又使上海人接受了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与洗礼, 找到了一条条融合东西文化、理念之路。

旧上海的商业可以说是洋人的野心与中国买办智慧的混合物, 民族商业只能在洋行和官商的夹缝中求生存。

上海滩是一座大熔炉, 无论洋人还是华人在这里都将融汇在一起。租界的马路是一座大学校, 到处都有发财致富的机遇, 随时都可掉下莫名的陷阱。上海的每一座楼房、每一个商店、每一家银行都是一个课堂、一本教科书。旧上海的商业具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色。

上海商业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交易规则。

上海的租界, 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利用强权, 把资本主义移植到上海。从19世纪60年代起, 上海的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 在对外贸易方面, 逐渐取代了广州, 成为我国的贸易中心。对外贸易的发展, 引起了上海经济一系列的变化。“一切外国轮船, 不论其最后的目的地是哪儿, 它都要先开到上海。”英、美、法、俄、德、日等国都先后在上海设立了轮船公司。原有的船舶修造厂已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从1860年到1864年短短的5年里, 外国在上海新开设的造船厂已多达9家, 上海的洋行已达100多家。贸易的发展促使国外资本流入我国, 力图控制我国的金融和流通市场。19世纪60年代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外国银行进入上海。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在浦江登陆, 1865年4月英国汇丰银行的香港总行和上海分行在两地同时开业。到20世纪初, 上海已有英、法、德、俄、日、美、比、荷、意等9国68家银行落户黄浦滩, 从而为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

上海开埠以后, 随着洋行和外资银行的涌入, 自然出现了一批买办。据记载, 1854年上海有买办250人, 1870年有700人, 1900年有20000人, 发展十分迅速。有人戏称买办是“香蕉人”, 皮是黄的心是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朱葆三, 他年轻时就到英平和洋行当买办, 从进出口贸易起家, 先后涉足保险、电力、交通、自来水、面粉、丝织等行业领域, 后来当上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 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的买办大多是没钱的时候拚命赚钱敛财, 有钱后就要名, 朱葆三也不例外。客观地说, 买办对沟通东西方文化, 积累原始资本, 延伸中国商人的视野, 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西方资本的入侵, 航运、贸易和金融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大量进口的机制棉纺织品, 要在上海销售, 同时还要销往内地, 除了外国人自己开设拍卖行、叫庄行外, 还必须依赖华商资本, 依赖华商的销售网络, 依赖华商去批发、零售。

上海的商业资本先于金融资本, 先于工业资本, 也先于航运资本。

19世纪60年代初, 上海已经出现了中国第一代商业资本家。1862年, 在虹口诞生了我国第一家“顺记五金洋货号”, 它的主人是23岁的叶澄衷, 昔日的日用杂货铺学徒。它包揽了一些外国船只修理所需的五金材料、机械零件、汽油、柴油、罐装食品、军需物资等。不久, 叶澄衷又开设了南顺记、义昌成记、新顺记、可炽顺记等商号。可炽顺记是上海最早经营进口煤与铁的商号, 新顺记洋货号是专售进口罐装食品的“吃食五金”店, 义昌成号则经营军需物资。到19世纪90年代, 叶澄衷先后在汉口、九江、芜湖、镇江、烟台、营口等地投资五金店达18家之多。叶澄衷靠五金起家, 靠火油发财, 成为“五金大王”、上海巨富。从1875年到1878年间, 他出售进口小火轮十多艘, 1883年又收购了十多艘沙船, 建立了自己的船队。1890年他投资火柴业, 至189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制造商。在这期间, 他在全国各地还开设钱庄108家。叶澄衷与李鸿章同为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人、投资者。1899年11月5日上海商界的杰出代表叶澄衷先生病逝。1921年4月, 他生前捐助兴办的澄衷蒙学堂 (今澄衷中学) 在校园内为叶澄衷先生铸造了铜像。

往事如云烟, 逝者如斯夫。今天, 我们循着先人的足迹, 把握历史的脉络, 尚可看到上海最初的创业者在这片滩涂上艰辛跋涉时留下的脚印。

1719年, 吴良才眼镜店在老城隍庙 (方浜路、光启路) 开业。

1852年, 老凤翔银楼在老城隍庙前银楼街开业。

1852年, 邵六百创办的邵万生南货店在虹口外白渡桥堍北开业。

1858年, 五芳斋点心店在南京路开业。

1860年, 祝氏兄弟在九江路创办的老介福绸布店被苏州商人程芦舟收购。

1862年, 正兴馆、老正兴馆、同治老正兴馆及真正老正兴馆成为饭店之王。

1875年, 王星记扇庄从杭州迁到上海。

上海现存的特色专卖店、百年老店还有200多家。随着城市的发展, 有的重组做大, 有的裂变成多, 有的销声匿迹。上海的老店犹如浦江之水滔滔, 在清溪与混浊之中沉浮, 在现代与传承之间挣扎, 孕育着新一代上海商人, 演绎着现代商业的变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对于中国来说曾经有过一次机会。一些志士仁人面对日益衰败的大清王朝, 大胆地提出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进行改革的设想。李鸿章、曾国藩、盛宣怀、左宗棠等人也极力推进“洋务运动”, 然而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只能是无果而终。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1919年的“五四”运动打出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贫穷落后的中国露出了一丝曙光。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抬头。

1917年10月20日, 广东侨商马应彪先生投资建设的先施公司 (现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在南京路开业。

1918年9月, 郭氏兄弟投资建设的永安公司在南京路开业。

1926年1月23日, 华侨刘锡基、李敏先生投资建设的新新公司 (现第一食品商店) 在南京路开业。

1936年1月10日, 澳州华侨蔡昌先生投资建设的大新公司 (现第一百货商店) 在南京路开业。

这四大公司, 当时都号称“环球百货”。虽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坎坷, 但他们开创了中国民族零售商业的先河, 成为南京路商业街的脊梁, 至今还牵动着中国零售商业的牛耳。

上海的商业, 一直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海商”无疑继承了前辈的精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选择了前苏联的经济模式, 用计划取代了市场。商业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调节功能日见萎缩。

当时, 商业企业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批发商按供应范围和环节, 分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零售商又按行政区划分为市公司和区公司、县公司。商业系统的管理部门分别为商业一局 (主管工业品) 、商业二局 (主管副食品、餐饮、旅馆) 、粮食局 (主管粮油及其制品) 、物资局 (主管生产资料) 、供销社 (主管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资料) 。商业企业行使着政府调控工农业产品“购、销、调、存”的社会职能。商品生产靠计划统一平衡, 商品价格靠政策统一制定, 商品供应靠指标和票证统一分配, 商业流动资金靠银行统一切块供给, 商业利润靠财政补贴包干, 统收统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上海拥有七个国家一级采购供应站, 掌控着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生产计划、采购、分配大权。

毛泽东主席曾经对商业部门提出过“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 但这只不过是发挥商业部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补充作用而已。

建国初期, 1952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是15.27亿元, 占当年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2.58%。当时, 上海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 上海市场还相当活跃。但是, 不久上海就面临着“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化”。商业、服务业的地位急剧下降。196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30.80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9.45%。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人民生活必需的粮、油、肉、蛋、菜、糖等主副食品和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棉纺织品等日用工业品严重紧缺, 供不应求。1964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提高。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 极左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四人帮”主导的极左思潮竟然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把商业、金融、服务业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来批判, 把市场、商品、消费当做社会主义土壤上的毒草要割掉。其间, 竟有人提出“炮轰南京路”的荒唐口号, 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197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为29.62亿元, 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7.32%。

1976年10月6日, 粉碎“四人帮”, 中国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新时期。直到1978年, 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仅为50.76亿元, 占比仅为18.61%。

毫无例外, 我国经济和前苏联、东欧国家一样, 都陷入了“短缺经济”的困境。由于商品匮乏, 凭票、凭证、定点计划供应, 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几乎等于零, 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缺乏效率和活力。

1978年11月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决定。广东省的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番禺、佛山等地率先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转换机制, 引进外资。利用“三来一补”等政策优势取得先发效应的广东经济, 令上海人羡慕不已。当时, 市场上出现了“南货北上”的强烈冲击波, 包括上海轻工的“糖果、饼干”也不堪一击。上海市政府, 上海各委办局, 区县政府, 各大企业公司负责人都坐不住了, 纷纷南下学习、取经。这才发现, 上海和广东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之大, 相当于马路上“红灯与绿灯”那样的截然不同。

上海人的头脑经历着激荡、碰撞、冲击, 需要“脑筋急转弯”。

经济转型是痛苦、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使每个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既得利益的转移或重新分配。

从1980年起, 我国进入了政府调控下的经济转型期。国家控制的一级采购供应站全部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商业部、粮食部、物资部、供销合作总社全部合并为新的商业部。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纷纷效仿, 撤销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厅、局。上世纪90年代, 上海市也先后撤销了商业一局、商业二局、物资局、水产局、供销合作总社。积极推进站 (国家一级站) 、司 (上海市公司) 的合并。同时把区公司从市公司里剥离出去, 下放给区政府。逐渐放开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彻底改变了“计划生产, 统购包销;计划分配, 统一价格”的商品流通管理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消费品市场和商品价格逐渐放开, 实行有计划的市场调节。部分商品价格出现了“双轨制”, 价格“双轨”激化了供求矛盾, 出现轮番上涨的通货膨胀现象。

据上海市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 1980年为106.9, 1985年为128.2, 1987年为147.3, 1989年为205.1。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曾经在1988年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物价闯关”的设想, 没有获得通过。物价涨幅过高, 人民群众承受能力有限, 意见较大。通胀率过高, 已经成为当时束缚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1991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把上海推向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上海开放晚了, 要努力干啊!抓紧浦东开发, 不要动摇, 一直到建成。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 胆子更大一点, 步子更快一点。”还说:“90年代, 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 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 你们要大胆的闯一闯。”

上海没有辜负邓小平他老人家的期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冲破思想、观念束缚, 在资本、资金、资源、市场、环境多重约束下, 实现了“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经过连续十多年的可持续、快速增长,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国际化大都市成功发展之路。

20世纪最后十年, 上海商业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 在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动下, 以旧区改造为契机, 初步建成了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专卖特色商品街、西藏路综合服务商业街、四川北路便民商业街、豫园小商品旅游城、徐家汇商圈、浦东新上海商城、新客站不夜城。“四街四城”中心商业区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还建成了静安寺商圈、大柏树商圈、五角场商圈、闽行商圈、七宝商圈、真北商圈、松江商圈、青浦商圈、嘉定商圈;衡山路欧陆风情街、雁荡路休闲旅游街、威海路汽配街;乍铺路、黄河路、云南路小吃街;宜山路装潢五金街、长寿路商业街等特色街。

上海从建设现代化、国际级大都市的目标出发。在90年代, 通过吸引外资、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企业筹措等手段, 基本建成了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区属商业中心、郊区城镇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专业商业街、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构筑了国际大都市十大商圈的框架。

上世纪90年代, 上海商业通过流通革命、引进外资、放开市场, 实现了商业业态变革和结构调整, 上海商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1991年曲阳地区第一家联华超市的诞生, 标志着我国的商业业态开始实现国际化接轨。连锁商业的发展势不可挡, 像星星之火燎原起来。到2008年上海共有连锁商业企业网点11300多个, 上海在市外开设的连锁商业网点也有5400多家, 连锁商业的门类、品种近100个, 连锁商业已经成为上海商业运行的主流业态。连锁商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上海的联华超市、农工商超市、华联超市都进入全国的前三甲, 成为上海服务全国的主力军。上海引进的海外军团大多也都是以连锁形态出现的。总部设在上海的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易买得、大润发、乐购、沃尔玛、宜家家居、百安居、欧倍德、罗森便利等等, 不仅起到样板店的作用, 而且还起到竞争激励的作用。上海的专卖店、专业店不计其数, 大多也是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 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日本兴起的。现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沃尔玛, 就是1964年在美国以连锁经营方式建立起来的食品超市、折扣商店, 经整合而成的大卖场。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产业的重要标志。连锁商业的出现, 迫使具有资本主义典型流通产业的代表“百货公司”成为夕阳产业。

上海连锁商业的出现并取得成功, 是对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海商”是上海商业的代名词, 是海派商业的简称。它以当今世界流行的百货业、购物中心、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品牌专卖、专营店为代表;以“连锁经营”、“一站式服务”为标志;广泛应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供应链整合技术, 衍生出我国商业、服务业现代化的业态。“海商”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商业的先河, 同时还引领着我国商业实现了国际化接轨, 推动了工农业产品产业链的重组, 搭建了链接各类消费者的服务平台, 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明显提高。

“海商”代表了我国进入21世纪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商业市场化的水平、产品组织化的水平、人民生活社会化的水平。“海商”的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化实现国际化接轨的辉煌历程。

上海商业在中国这场流通革命中承担着旗手的作用。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五次到上海视察超市、配送中心。国家经贸委、商业部、国家体改委在上海召开了“发展连锁商业专题会”。在这次会上, 市委书记黄菊同志发表了书面讲话, 指出:“发展连锁商业是一项民心工程, 体现了便民、利民、为民的精神。”

连锁商业坚持规模化、规范化、大众化的方向, 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从1991年起步, 到1997年, 全市出现919家超市门店, 营业面积33万平方米, 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连锁商业市场占有率达7%。2011年, 上海连锁商业销售额2444.6亿元, 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77.11亿元的36%, 已经成为商业的主流业态。上海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小菜场、粮店、油酱店、南货店、果品店、烟杂店、日杂店等等, 已经逐步被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所取代。连锁商业不仅改变了商业经营的业态, 提升了商业信息化、食品卫生、保鲜、运输、仓储、配送能力。还通过强大的集中采购的优势, 提高了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

引领时代潮流的“海商”, 已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青睐。

上海从90年代起, 还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商厦和购物中心: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虹桥友谊商城、时代广场、正大广场、港汇广场、六百、汇金广场、美罗城、太平洋百货、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隆镇广场、久百城市广场、百盛、伊势丹、香港广场、上海广场、新世界、一百世贸商城、莱福士广场、南方商城、百联西郊商城、好美家、好饰家、建配龙、九百家居、月星家居、红星麦凯龙、大拇指广场等等。

2000年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与卢湾区政府合作, 在太平桥地区收购并改造老式石库门旧里。保留传统的中国民宅建筑风格, 注入现代化元素和国际流行的休闲、娱乐、旅游、购物要素。把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宁静与喧嚣、生活与艺术, 有机融合成“上海新天地”。“新天地”不仅成为国内外旅游观光客的首选, 而且也成功地体现了商业旅游业对周边房地产和经济的带动作用。

如果说中百一店、华联商厦、食品一店、时装公司这四大公司在南京路, 在上海, 在中国已经称雄半个多世纪 (改革开放前, 上海市万米以上的商场, 仅有这四家) ;那么, 上海商业在创造奇迹的十多年中, 共兴建了万米以上商业设施400多幢, 为上海的城市功能顺利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做出了贡献。

大型购物中心是随着城市现代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商业。通过实现规模经营、多种经营, 把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融为一体;集百货、超市、专卖、专业店为一炉;利用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和免费停车等手段, 招揽顾客。改变了以往沿着马路条状发展的商业布局。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 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一位法国朋友说, 现在上海是什么都有, 生活舒适、方便, 气候比巴黎还好。

上海的餐饮业、宾馆业, 是最早放开的行业。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到宾馆、饭店去当服务员、当保安、当接待。据说他们的收入比公务员要高出几倍, 还有机会结交些外国朋友。由于宾馆饭店的菜肴、酒类、饮料、服务费等价格全面放开, 客房及服务收费等价格也放开了, 旅游企业在上海最早获得了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因而, 聚集了社会上一批优秀的人才。

1949年到1979年, 上海仅有10多家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老饭店维护门面, 饭店业停滞了30年。

1979年到1999年, 是上海宾馆、酒店业大发展的二十年。上海利用社会力量吸引各种资金, 先后兴建了上海宾馆、华亭宾馆、虹桥宾馆、银河宾馆、锦昌文华大酒店、波特曼大酒店、扬子江饭店、太平洋威斯汀大酒店、静安希尔顿大酒店、新锦江大酒店、花园饭店、建国宾馆、新亚汤臣洲际大酒店、东锦江大酒店、国际贵都大酒店、四季酒店、金茂凯悦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南新雅大酒店、明天广场大酒店、瑞杰红塔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国际网球中心大酒店、光大会展中心大酒店、虹桥万豪大酒店等。上海还建成了一批连锁经营的经济型酒店, 如:锦江之星、如家、7天、MTOOL168等。至2004年末, 上海拥有五星级饭店24家、四星级饭店37家、三星级饭店132家、二星级饭店147家、一星级饭店19家。还有大量的区级、街道、工厂、企业开办的各种类型的旅馆、饭店。上海市总客房数已达17.54万间, 总床位数32.04万张, 年接待2070.13万人次。锦江集团以其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 雄踞全国行业领头羊。上海接待各种会议、旅游、商务、展览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上海的餐饮业百花齐放, 竞争激烈。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 上海人大多是来自四面八方, 生活品位不同, 生活习惯不同, 偏好不同, 口味各异, 上海人历来比较注重吃。改革开放初期, 餐饮业以单位请客、会餐、公关为主。到90年代后半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工作节奏加快, 单位宴请大大减少, 朋友和家庭聚餐增加, 饭店里的圆台面逐渐被小方桌和快餐台所取代, 深受市民欢迎。为居民提供日常家庭用餐的有美林阁、小南国、上海人家、避风塘、苏浙汇、红子鸡、小绍兴等餐馆。在上海粤菜、京菜、川菜、苏锡菜、扬州菜、杭州菜、宁波菜、东北菜、晋菜、鲁菜、闽菜、豫菜等全国16个帮派菜系基本齐全。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商委积极推进“家庭厨房工程”, 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改革, 努力引进洋快餐, 大力发展中式快餐。

有人说, 看一个城市国际化的水平高不高, 就要看他的生活节奏快不快。如果没有肯特基、麦当劳、星巴克、必胜客、意大利季诺等世界流行的西式快餐, 就不能称其为国际化城市。上海在引进洋快餐的同时, 还吸收西式快餐的管理方式, 结合中式餐饮的特色, 大力发展中式快餐, 如牛肉拉面、东北水饺、永和豆浆、新亚大包等快餐店应运而生。

上海市的中餐、西餐、快餐、简餐, 星罗棋布, 应有尽有, 可以各取所需。餐饮业的“海纳”和“包容”完全体现出“海商”是个全方位开放, 博采众长的商业。

从17世纪开始, 上海就处在中国近代史的前沿,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 对外开放的前沿。到20世纪90年代, 邓小平同志又把上海推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的商业工作者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进取, 努力学习海内外商业流通领域先进的、成功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方法。重塑了具有上海特色、时代特征、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海派商业。

时代造就了“海商”, “海商”引领着我国商业的现代化。

“海商”是继承和发展了的上海商业。“海商”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 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体制大破大立的产物。“海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 大量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现代商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的结晶。“海商”是引进、消化、吸收、包容、创新的结果。“海商”是现代商业的代表、先进商业业态的代表、先进管理的代表、先进技术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海商”代表着中国现代服务业在流通领域的领军地位。

“海商”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脊梁, 是上海服务全国的生力军。

“海商”的发展, 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 在历届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关心、直接推动下, 逐渐形成的。我们不妨从历届市长对上海商业的要求中, 可以看出“海商”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汪道涵市长:上海要“海纳百川, 万商云集, 近悦远来”。

江泽民市长:上海商业的发展“没有主渠道不稳, 没有多渠道不活”。

朱镕基市长:上海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发展上海商业”。

黄菊市长:“根据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完善整个上海商业形态, 从现代化国际级大都市的概念出发, 调整上海城市布局结构, 构建多心组团式都市商业圈。上海商业振兴之日, 就是上海经济振兴之时”。

徐匡迪市长:“上海商业要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不同时期分管上海商业的的副市长裴先白、叶公琦、庄晓天、孟建柱、冯国勤等领导都对上海商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变革的力量, 变革的时代创造了一代奉献的人。

我是十分幸运的。长期在商业一级站、市公司 (二级站) 、零售店、商业一局、市财贸办公室、市商业委员会工作。经历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过程, 经历了商品短缺到市场竞争的全过程, 经历了推动上海商业由传统走向现代和流通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从1985年起, 我曾经有机会先后为四届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服务。亲历了上海商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参与了商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 并且也是上海商业实现流通革命的亲历者、执行者。每当我想起那激动人心的10年, 想起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 想起中央领导、中央各部委和上海市领导对我们的关心、指导, 想起市、区县及各有关委办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想起商业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 想起近百万商业职工日以继夜地坚守岗位、勤奋工作, 满脸仍然绽放着春风和笑容, 想起我在市政府财贸办公室、上海市商业委员会一起共事的同志和朋友, 总是激动不已。

现在, 我享受退休生活, 过着老百姓的日子。我将尽量用普通人的视角去写曾经亲历的“海商”, 让更多的人认知“海商”, 体味“海商”。

“海商”是时代的产儿, “海商”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正如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04年7月21日召开的“上海商业发展战略工作会议”上, 为上海商业10年发展所下的总结语所说:“上海已经用10年的时间, 完成了发达国家50年的业态革命。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市场化, 缩短了与国际商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国际大都市商业框架, 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化商业的转变。”

迈进21世纪的上海商业, 以其业态领先、管理细腻、供应链长、辐射面宽、机制灵活、规模合理、经济效益好, 而闻名于国内外。上海商业, 海纳百川, 融各家之长, 而又独具一格, 形成海派商业。

上海的市场简直就像一个大舞台。它给现代商人提供了竞争国内、国际大市场的机会, 它给成功商人搭建了对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平台。这里正在演绎着一幕幕既有“北方人的粗犷”, 又有“南方人的细腻”, 既有“东方人的传统”, 又有“西方人的开放”的大戏。塑造了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和高明、诚信和稳健的文化内涵。任何企业只要你一旦在上海取得成功, 那么你就会唱红全国。打开了上海市场, 就是打开了全国的市场。上海市场独具这样的魔力, “海商”就是这个市场上的主角。

“海商”是座大熔炉, 不论你来自“东、西、南、北、中、外”哪里, 不论你是制造商、批发商还是零售商, 只要你在黄浦江的两岸站住了脚跟, 就都会融为一炉, 你就将成为“海商”的一员。“海商”是以市场化为前提, 国际化为背景, 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出一大批雄霸市场的企业和企业精英队伍。

“海商”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不断创新的产物, 而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商业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是人类社会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 把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环节从工农业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 变为少数人的专门工作, 从而出现了商人。商人所从事的工作, 加速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节约了用于商品交换和流通的社会劳动成本, 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解放。商业的出现才把人类带入了文明社会。

自古以来, 中国人素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即涵盖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海上之路”三大通道。分别打通了中国和蒙古、西伯利亚、东欧, 西亚、小亚细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东南亚、斯里兰卡、红海、地中海、欧洲、非洲、日本等大洲、国家和地区的陆路和海上通道。丝绸之路虽然是商贸之路, 但它已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中国历史上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士、农、工、商”列为治国之本, 但同时又把商人列为四民之末。祭起一系列“抑商、轻商”的大旗, “无商不奸”的流毒根深蒂固。不能形成贯通全国上下, 运营东西南北中的大商贾。因而造成了我国经济的地域性和割据性特征。著名的晋商、徽商、广商、津商、浙商、锡商等等, 无一不是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经济特色所造就的地方商业。

“海商”则不同, 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海商”是引领当代中国商业摆脱传统, 走向现代、实现国际化接轨的领头羊。

“海商”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 带动浦江两岸, 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 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的产物, 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产物;也是我国流通体制转轨、碰撞, 迎接WTO挑战, 实现国际化接轨的产物。

“海商”是上海献给21世纪的礼物。

“三不粘”的由来 篇8

“三不粘”的由来,历史悠久,相传是宋代才女唐琬发明的。书载:著名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结婚后,夫妻情爱甚笃。但是,陆游的母亲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儿媳却看着不顺眼,总是想方设法给唐琬出难题难为她。在陆母60大寿那天,陆家宾客盈门,好不热闹。宴席间,陆母当着客人的面把唐琬叫到跟前,非常突然地说:“我现在要吃说蛋也有蛋,说面也有面,吃不出蛋,咬不出面,看着娇黄,入口松软,又香又甜;不粘勺子不粘盘,不用牙嚼就能下咽的食品。”

唐琬知道婆婆又要难为自己,立刻走进厨房,打了几个鸡蛋,将蛋黄加入淀粉、白糖,用筷子搅匀;炒锅里添入熟猪油,烧热后倒进调好的蛋黄液迅速搅动,待蛋黄液呈糊状时,便一边往锅里徐徐加熟猪油,一边用铲子不停地翻炒。直到炒成色泽黄亮、料质柔软的蛋糕状,才盛进盘子里,端到餐桌上。宾客们一尝,口感酥软,既香又甜,而且达到了“三不粘”的要求。众宾客赞不绝口,并且给它起名叫“三不粘”。

春节的由来 篇9

桂平市南木镇桂塘中心小学

伦 丽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刚刚过去的一个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熬年守岁(观看动画 “年”的故事)(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曲阜过年家家必备“生菜”)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地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

1.、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的活动。

上一篇:中国精神力量下一篇:中学教代会星级评估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