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精选8篇)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 篇1

引言:《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关键词:《黄河大合唱》、赏析、英雄气概、冼星海

正文:本学期音乐欣赏课学的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陈刚、何占豪;《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古琴《高山流水》——徐元白;还有一些女子十二乐坊的作品等。其中我对于黄河大合唱有很深的感触,下面就讲讲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以前接触《黄河大合唱》就只有对《保卫黄河》这一个乐章比较熟悉,被它的那种磅礴的气势所折服,以前甚至以为《保卫黄河》就是《黄河大河藏》,在从音乐欣赏课上学习了这部作品的背景以及内容后,我又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它的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中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二部独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等。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日期:2013.5.1 课程名称:音乐 鉴赏 成绩: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在众多章节中,我最喜欢《保卫黄河》。《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唱出了中国的危急、唱出了全国人民紧急抗战的形势,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好象听到黄河水流奔腾湍急的声音,歌声此起彼伏,一个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场面跃然眼前。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 日期:2013.5.1 课程名称:音乐 鉴赏 成绩:

水浪声!激扬的歌词与铿锵的旋律交融在一起,鼓励着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消灭日本侵略者,重建美好家园。当时,我心中就有一种冲动,真希望我早点出生,帮着一同打小日本,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听了《黄河大合唱》后,我周身充满力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抗战年代的《黄河大合唱》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为之努力奋斗。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但是,作为我们这以代的学生,许多事情应该去反省,就拿上课来说,在我们听着《黄河大合唱》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说笑,又有多少人在睡觉,玩手机,我觉得这是对这首歌曲的亵渎,也是对以前历史的不尊重。更有甚者,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组照片,当代的青年人穿着日本的军装,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面拍照留念,看了以后让人心寒。这些人有必要再去看看历史片,去听听类似于《黄河大合唱》之类的歌。再好好的反省一下。

郭沫若说:“《黄河大合唱》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从北方吼唱起来,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周总理说:“我们多少同志正是在这些抗日歌曲鼓舞下参加了抗日,到前线进行斗争的。”《黄河大合唱》确实像一支永远震响的号角,鼓舞人们在新的征途上奋飞。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 篇2

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通过鲜明的音乐创作手法塑造了顽强拼搏的船夫形象, 这也体现了中华民众的民族气节。船夫与海浪的搏斗, 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体现, 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了这首作品奋进的情调, 感染了每一个听众的心灵。第二乐章《黄河颂》表面赞颂了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 实则是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歌颂。母亲河黄河哺育了黄河岸边的儿女, 给予了他们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斗志, 凝聚了不朽的民族精神和力量, 在雄浑的音乐旋律中, 营造了意韵深远的音乐意境和高尚的情操。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通过鲜明的音乐节奏的变化, 打造了独特的音乐空间, 描绘了黄河泛滥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音乐的跌宕起伏恰如中华民族曲折的发展之路, 中华儿女却不畏艰难守护家园。创作者们用音符作为战斗的武器, 体现了不屈的斗争精神。第四乐章《黄水谣》这首作品音乐旋律优美、音色深沉, 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情感。通过音乐情绪的对比, 展现了黄河岸边民众生活的变化, 由幸福变为苦难, 群众借助悲壮的唱腔, 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恨。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以问答形式展开, 通过对唱的演唱形式, 展现流浪落魄的民众形象, 而他们的不幸遭遇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写照。音乐旋律平实质朴, 却又打动人心。第六乐章《黄河怨》音响独特, 音乐充满了戏剧性, 音色宽广而具有穿透力, 音乐旋律行进缓慢, 鲜明的塑造了人物的悲惨形象。在妇女如泣如诉的演唱中, 激起了大众的愤怒, 发誓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体现了苦难中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 在激昂的旋律中, 大家拿起武器, 抗击敌人, 护我家园。音乐节奏铿锵有力,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嘶吼, 保卫黄河, 保卫家园, 保卫新中国, 为战斗融入了无尽的力量。第八乐章的大合唱是结束曲《怒吼吧, 黄河》, 这首音乐塑造了气势昂扬的音乐空间, 振奋人心的音乐旋律高度概括了整部大合唱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力量, 在音符的激烈碰撞中, 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怒吼声中, 民族力量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展现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斗志。

二、《黄河大合唱》的演唱诠释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八个乐章演唱形式非常的丰富, 有独唱形式、对唱形式、合唱形式等。这部作品完美的呈现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技法, 气势浑厚、意蕴深远, 彰显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群众意志, 给人以深刻的心理体验。《黄河船夫曲》采用了混声合唱的形式, 非常巧妙的借用了黄河岸边船夫号子的音乐材料, 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将黄河边船夫与大海搏斗的场景淋淋尽致的展现了出来。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 唱腔的风格处理, 给观众营造了壮观的音乐空间。《黄河颂》采用的是独唱的形式, 表达了对母亲河真挚的赞美之情。这一首声乐作品主题风格鲜明, 在男中音的演绎下, 充满了澎湃的情感, 尤其是唱段中的音色变化和特有的甩腔的处理, 使音乐在宽广的气息中展现了激荡人心的情感, 犹如黄河奔流之下昂扬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采用的是配乐诗朗诵的艺术形式, 借助伴奏营造雄浑的艺术背景, 在如歌如诉的音乐衬托下, 通过对黄河的赞美来体现中华儿女坚定的信念和对民族的热爱。

《黄水谣》采用了合唱的音乐形式。这部三段体的声乐作品中, 展现了创作者高超的音乐才华, 在优美的旋律中, 展现了黄河岸边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家园的热爱和深情。在这首作品中, 借助音乐织体的变化产生对比, 先是展现了黄河岸边群众的美好生活, 安宁和祥和的音乐旋律。后在中段音乐色彩变得悲伤和凝重, 情感压抑而悲凉, 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尤其是群众的血泪控诉, 将这首作品推向了高潮。《河边对口曲》采用了二重唱和混声合唱的形式。在这首作品中非常丰富的融入了民间音乐的内容, 尤其是对本地的音乐元素进行了巧妙的借鉴, 使整首声乐作品在演唱中体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使音乐风格更加贴近百姓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需求。

《黄河怨》采用的是独唱的形式。这首作品由女声来进行诠释, 音色深沉、意韵凄婉, 音调哀伤, 描述了一个失去至亲之人妇女的悲惨心声。《黄河怨》是这部声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不仅音乐演唱的技巧性很强, 而且情感性也最为突出, 对演唱者的艺术诠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怒吼吧黄河》采用的是混声合唱, 气势雄浑。这首作品的节奏鲜明、唱词感人, 万众呐喊的吼声形成了气吞山河的气势。仿佛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万马奔腾的激奋中展现了中华儿女的万丈豪情和坚强斗志。

三、结语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 篇3

当晚,“造音乐演唱会”以鼓王赵牧阳的一曲《侠客行》拉开序幕,中国鼓的震撼节奏融合赵牧阳沧桑的唱腔将现场气氛瞬间引爆。随后,裸儿、羽田、戴荃、刘润洁、陈萝莉、苟乃鹏、许钧、刘胡轶、苏晴、刘雨潼、那吾、魏佳艺等唱作人分别登台,为现场观众带来他们的经典原创歌曲,令全场观众大呼过瘾。

演唱会现场,每个唱作人除了自己的经典原创歌曲的表演之外,还通过表演者与现场乐队间的角色互换,以及两个表演者之间不同音乐风格的混搭碰撞,令观众感受到了原创音乐的魅力。大家还拿出了自己的新作品和观众首次分享。

现场亮点出现在唱作歌手那吾的表演间隙中。他高声宣言:“我今天不光要造音乐,我还要求婚!”随即深情地谈到自己的女友,“母亲去世的強烈打击一直到我高考,到大学毕业我身边都有一个女孩默默无闻地一路陪伴自己。若不是她8年的支持,就没有现在的那吾,同时也就没有现在那吾的音乐。”说到情深之处,那吾将女友请上舞台,单膝跪地向女友求婚,女友感动落泪。刘雨潼则充当了背景音乐的角色,恰如其分地把观众感动的情绪推到高点。

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中以一首《自己》感动全国观众的唱作人许钧在当晚的演唱会中再次演唱了《自己》与《曙光》两首原创歌曲,将现场气氛引爆。

当晚,“造音乐演唱会”上压轴出场的唱作人,正是备受王菲、陈楚生、田馥甄等众多知名歌手一致热捧的唱作人苏运莹。苏运莹刚走上舞台就瞬间引起了全场观众的疯狂尖叫,可见她人气之高,随后苏运莹现场演唱《萤火虫》和自己的代表作《野子》,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顶点,并引发全场大合唱。

图说:

羽田、裸儿合作的《云语》

刘雨潼、那吾的《Make you mine》

刘润洁、陈萝莉的《好眠曲》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 篇4

——人教版第七课 音乐与诗歌

(二)一、说大纲

《黄河大合唱》是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中的重点欣赏内容,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材是必须让学生熟知的。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939年春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游击区坠马受伤。他躺在担架上由老百姓转送至延安边区医院治疗。诗人结合前期在吕梁山区的战斗经历和来延安治疗途中的感受写成了一部长诗《黄河吟》。当时冼星海同志去医院探望他得知这部长诗,当即邀请诗人再次与他合作。为抗日演出准备新节目。光未然欣然答应。随后便把这部长诗改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拿到歌词后只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同志亲自指挥鲁艺学员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赞扬了这次演出。同年7月周总理听了这部合唱后随即在冼星海的笔记本上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

(2)、《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特点及分析

《黄河大合唱》有八个乐章,他的结构是异常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每一个乐章都有他独自的形象特征。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它唱出了在乌云满天、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场景。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首配乐诗朗诵,是一个新颖的尝试和创造。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是一首朴素的民歌风歌曲。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曲调简朴、感情深厚的女声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它给予大合唱的主题以总的更高更深的概括。它发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号召,觉醒的中华民族已经团结成一个无比坚强的整体。

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以我国近现代诗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有所了解。(2)、介绍冼星海、光未然,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影响。(3)、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的目标。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欣赏音乐;并且通过对乐曲的欣赏真正领会它的内涵和作用。

四、说教法

1、视听结合教学法

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视听结合,这样能更好的感受音乐,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用。

2、对比欣赏法

《黄河》的八个乐章本来就风格各异,演唱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把这些乐章对比起来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音乐情感、音乐形象,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声乐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简介黄河的知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孕育了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用提问法来讲授。比如,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黄河为什么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里可以边播放《黄河颂》,边讲解。)

2、词曲作者介绍(1)、光未然(又名张光年 1913—2002),近现代著名诗人、革命家。(2)、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出身于贫苦渔民和海员的家庭。1929年冬赴法国巴黎留学,1935年秋回国,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创作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代表作除《黄河大合唱》外,还有《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曲》《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等,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人民音乐家”。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

3、欣赏《黄河大合唱》选曲(1)、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欣赏乐曲。当欣赏《黄河船夫曲》时,配合波涛汹涌的黄河怒涛,学生自然就联想起渡黄河的艰险。对黄河船夫肃然起敬,从而对《黄河船夫曲》寓意抗战的艰难和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勇气概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当欣赏男中音独唱《黄河颂》(补充教材)时,配合黄河沿岸的优美风光,两岸勤劳的人们辛劳耕作过着宁静祥和的幸福生活的画面。学生在欣赏这一气势宏伟、旋律悠长的豪迈篇章时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当欣赏到合唱《黄水谣》时,用日本鬼子来之前人们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和鬼子来之后人们的悲惨生活、惨遭蹂躏的影像,来对应该歌曲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视听组合马上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老师这时要适当引导学生,把对敌人的同仇敌忾的情绪转化成为祖国的强大而贡献力量的动力。因为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列强欺负,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当欣赏全曲最高潮《怒吼吧!黄河》时,配合时而波涛滚滚的黄河怒涛、时而人潮澎湃的抗日怒潮的影视资料。看到气势雄浑的黄河壶口瀑布、滚滚奔流的黄河怒涛和一批接一批的抗日勇士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场景。这样的音像组合会让人们感到热血沸腾,胸潮久久无法平静。在此段欣赏中,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读书的崇高理想。

(2)、逐段欣赏乐曲后让学生谈谈体会,并且声情并茂的朗诵乐曲开始前的朗诵词。再次感受那份特殊年代的特殊感情。

4、归纳总结

把握住学生受《黄河大合唱》选曲影响的余温,让学生就《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影响力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分组发言。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最后老师作总结发言,先表扬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再对本堂课加以小结。

5、布置课外练习

黄河记忆作文欣赏 篇5

上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水由于流经黄土高原,所以黄河中泥沙量比较大,水是黄的。我很纳闷,那水中怎么会有山的倒影呢?下大雨时,流经家门口的水流泥沙很多,村旁的浇地的水渠泥沙也多,但看不到水旁景物的倒影。所以就经常想去黄河边看看,黄河究竟是啥样。

上高中的时候,我来到黄河之滨的三门峡,记得第一个周日,我便骑上自行车来到陕州风景区------古陕州城遗址,以近距离观黄河之容貌。古陕州城因修建三门峡大坝而废弃,但大坝并没有按计划修建,使得古城遗址完全保留下来。当时的风景区刚开始修建,到处是荒草废砖,羊角山、凤凰山还高高踞于城边,城墙则只剩下残亘断璧,唯有远处那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如一位暮年的老人,似追思昔日的辉煌。从城墙到河边是长满一人多高荒草的滩涂,中间有条蜿蜒的小路。那片滩涂好大好大,以至于我推着自行车,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黄河边。

是黄河吗?这泥沙不多嘛,虽说不如村旁的小溪水清澈,但也绝不混浊。河水很宽,水流很急,但绝不是黄河颂唱得那样雄壮,宛如一位行色匆匆的少妇。掬一捧黄河水,让水顺着手指间缓缓滴,看一看,没有泥沙。当时我就像一个上当的小孩子一样,觉得好委曲,好委曲,坐在河边,望着黄河,我沉思许久,我可以相信书本吗?

高中毕业前,我到黄河岸边的一同学家。她家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或许是想看一看黄河第一坝的雄姿,或许是想看一看中流砥柱的神奇,当她邀请我时,我不顾高考前学习的紧张,随她一起踏上返家的路程。

从三门峡到大坝的专列上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坝前那平镜似碧绿的黄河水,河水比风景区的水更为清澈,岸边是红色的崖壁,绿树、红崖、青水,好别致的风景。步出车站,进入坝区,黄河大坝即入眼帘,大坝好高。就在我边走边侧端详大坝时,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对面一山洞中,黄河水如沙尘暴般腾入空中,又洒向坝下的溢洪道,在午后的阳光中幻出多彩的光芒,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让我一时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出了幻觉。那种感觉让我以后每每想起,还是惊叹不止,以至于我在多年后看到小浪底排沙时,尽管那场景更为壮观,对我来说却少了许多的惊奇。中流砥柱在大坝下任由河水的冲刷,巍然屹立。后来同学告诉我,黄河由于大坝的修建,延缓了水流的速度,于是泥沙在库区沉淀下来。泥沙的沉淀会对大坝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于是便修建了排沙洞,定期对泥沙进行导流,刚才就是在导沙,你非常幸运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致。

她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黄河的故事,但大部分故事我已了解,什么大禹治水、黄河三门的雄险、中流砥柱的神奇、梳妆台的.传说、黄河漕运繁荣,我已了解了许多,我只是想近距离感受黄河,让头脑中关于黄河的故事化为现实。

因为走近大坝,我明白家乡的黄河水是清的,那是因为黄河水在那里得到泥沙的沉淀而变得清澈。

到同学家,要走一段古栈道,那是当年黄河纤夫的辛酸路。当我踏上古栈道时,我不禁感叹古人的伟大,内河绝辟之上,硬生生开凿出一条拉纤之路,就是这条路上,勒弯了多少脊背才造就了大唐长安的繁荣。头顶是嶙峋的石壁,脚下是湍急的河水。因为排沙,河水变得混黄;因为穿行峡谷,河水变得不那驯服。愈行,河谷愈窄,河水愈急,打着旋,翻滚着,咆哮着,似万马奔腾,似万鼓齐鸣。哇,这才是我想象中的黄河,它在怒吼,它在长啸,这才是华夏神韵。以后很长时间,每每梦中回想那次黄崖壁上的行走,我还是不能自已。

郑州求学,我对黄河岸边的极目阁又有了一睹为快的遐想。那缘于家中的一幅挂图,极目阁立于高高的邙山之颠,远处是黄河铁桥、黄河大桥,黄河水水天一色,非常的宽阔。家乡山谷间的黄河水如何会变得那么多,多得可以架起一座20里长的大桥?

开学一个周后,即是国庆,我便近不及待地约上班里一拔同学一起来到了郑州黄河风景区,没着提灌站登上山顶。当我站在极目阁上远晀黄河,我还是被它折服了。河面好宽好宽,宽得几乎到了我视线的尽头。近处古平汉铁路黄河铁桥仅有一小段留在黄河岸边,远处黄河铁路大桥和黄河公路大桥犹如两条水墨线在河水上画过。很是疑惑,故乡那窄窄的河水流到此地也只有伊洛河比较在的支流注入,何以变得如此宽阔。坐车经过伊洛河时,并不觉得伊洛河水量有多大?

带着疑惑,我于一周后又同同学一起坐了许久的公交车,来到黄河公路大桥。当年从郑州过黄河只能经过黄河公路大桥,不象现在有黄河二桥,再远点,邙山及二桥下还有两座大跨黄河。那会儿,黄河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上不允许行人上去,我们只能从引东侧的台阶下来,步行到黄河边。河边到处是泥沙,踩上去软呼呼的。从河堤大概走了200

多米才来到水边,这才看清黄河的面,严格说来,是沙滩中的几股细流,只有远处靠近中央的地方才有几艘快艇在水中急行,河对面依然是黄沙,能看到河床上中有人在行走。从远处看到的壮阔景象荡然无存,我不仅后悔此次的远足,仅管毕业后在郑州工作的二十多年我也多次到黄河边,但只是作为偶离城市生活的一种消遣,即使到小浪底旅游,那雄伟的大坝、那排沙的壮景、那气派的发电机组及黄河吊桥上提心吊胆的行走,都没能再激起我对黄河神往。

直到壶口之行,黄河才又一次在我的心中得到升华。

今年高温假期间,和单位同事一起到壶口去旅游。从旅行车上下来,看不到黄河水,所看到的只是那贫瘠、荒凉的山谷。这是壶口黄河、黄河壶口吗?黄河绝恋中那气势磅礴的黄河呢?那安塞腰鼓喧嚣中那恢宏的黄河呢?心中的那份失望、那份落寞不禁涌上心头。但是,与同事一起又不好表露出来,只能随着大伙一同沿着山谷边新修的道路前行。

就在我向大家介绍壶口景区陕西、山西两省因冠名权如何相争时,忽然听到了如同从地底发出的那种沉闷的响声,而这种响声随着我们的前行,越来越震撼。转弯、过桥,下坡,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宽宽的河面,那灰黄的河水,如一幅未加修饰的图画平铺于我们面前。再前行,只见那河面骤然聚在一起,冲进窄窄峡谷间,漏出来的一股水流沿对面的谷壁分成多缕流下,形成俊俏的瀑布,汇入河床。待走到河边,那声音已是山崩地裂、震耳欲聋,那震势,我没有看到过杭州湾的潮涌,但与我感受到的潮涌绝无二致。我几乎是顶着瀑布飞溅起的水珠跑到观景台,我来了,壶口瀑布。站在瀑布前方,仰望那如千军万马奔腾而下的黄河水,我心里才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这才是我心中的黄河,这才是黄河应有的气魄,振人心,摄人魂。尽管瀑布飞溅起的水珠如雨水一般很快打湿我的衣衫,我也依然倚着栏杆,不顾眩晕的感觉,时而仰头让飞溅的水珠尽情溅在我的脸上、身上,时而低头俯看脚下的河水如脱僵的野马奔涌向前。我似乎已置身于另一种世界,另一种意境,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我好象又回到了年少时,忘却了尘世的凡杂,世俗的无奈。它虽不如空山幽谷的宁静,不如高山之颠的清爽,不如大海的空阔,不如小河的缠绵,它就是那么的无与伦比,那样的豪爽,那样的豁达。

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总是不可避免。

音乐《保卫黄河》的教学反思 篇6

回来后,我对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复听合唱曲《保卫黄河》时,我先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全曲的主题旋律共演唱了几遍?每一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其实在初听的时候已经有提示了,所以并不难回答;接着,我再问:作者在歌曲中巧妙的运用了将声部不断地扩充、力度不断地增强的创作手法,听后使你联想到什么意境?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有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了声部的扩充,现在联想乐曲通过声部扩充想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其实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实质上,也等于回答了我最初设计的提问:音乐表现形式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及音乐表演效果有什么影响?

这次,我又对提问进行了再一次斟酌。但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提问设计究竟应该怎么样呢?

一、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二、提问要把握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总之,课堂提问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堂课设计比重的合理分配

《黄河大合唱》与黄河精神 篇7

一、创作历程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延安,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词作者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与曲作者冼星海都有创作抗日救亡文艺作品的激情, 以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坚强、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决定创作一部大型的合唱作品。光未然担纲合唱作品歌词部分的写作, 他以诗人独有的笔触, 回想曾经路过黄河时感受到黄河那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宏伟气魄, 写出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诗句, 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400多行诗的创作。当时正值除夕联欢会, 光未然在联欢会上朗诵了其中的一部分, 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会后冼星海激动地找到光未然要立即谱曲, 两人在彻夜未眠的研究交流后, 冼星海回到窑洞开始了合唱的谱曲创作。冼星海将歌词的八个部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分别用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混声合唱的形式来表现, 并在每段歌词前安排说白进行简单介绍及衔接, 整个作曲过程不足一周, 成就了世界音乐创作史上的一段佳话。最终这部后来震撼全国并享誉世界的大型合唱作品被命名为——《黄河大合唱》。

二、艺术特征

1. 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

《黄河大合唱》用到了相当多的歌唱表现形式, 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男声合唱的形式展现了在黄河险滩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黄河船夫的形象, 纯粹男声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达了黄河船夫们坚强勇敢、不惧挑战的无畏性格;又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轮唱的形式犹如千军万马, 气势恢宏, 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军民奋勇抗日的热情。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使作品更具丰富性、层次性, 可以充分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从音乐技法的角度来讲, 冼星海运用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和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使整部作品不仅独具中国特色, 也具有了更持久的艺术感召力, 同时也为该作品日后走上国际舞台并被广泛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真挚热烈的情感表达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结束了辉煌的大国时代, 接连遭受屈辱, 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强、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民族解放斗争。正是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 才有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所以作者将真挚热烈的情感融汇在作品中, 时处可见真情的流露与激情的迸发, 不仅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 更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并展现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面, 勾画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壮丽画卷。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曲庄严安详的颂歌, 男中音明亮浑厚音色的表达, 使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升华, 深化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与自信, 给人以蓄势待发的力量。

3. 情境结合的表现手段

大合唱的词作者与曲作者在写作时均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展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国破家亡的生活状态与军民们顽强抵抗、救国救家的热情。词作者光未然将来延安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曲作者冼星海则是运用音乐再现各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的劳动号子, 就是取材于真实的黄河船夫号子, 在演唱过程中音量由小增大再变小, 表现了船由远及近及远, 劳动号子由不清晰到清晰再到远去消失的真实过程, 并且对真实的劳动号子进行了还原展现;又如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 两个男声对唱的形式讲述了两位逃难在外的中年人无意间聊起家常, 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日本铁蹄践踏下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状。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入情入境唤起了听众的想象力, 更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化了主题。

4. 精彩震撼的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与其他合唱作品在形式上的区别还在于其包含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朗诵段落,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实现了音诗画的完美交融。这个段落一共142行诗句, 字字深情、句句血泪, 诗人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苦难生活的呻吟、对残酷侵略的抗争都融进了诗的语汇中, 感人肺腑。光未然还在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的正式演出中, 亲自朗诵这个段落, 可见他的用情至深。冼星海在对这个乐章进行配乐时并未使用复杂的配器手法, 而是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乐器三弦, 一方面模仿水流的声音, 一方面推动情绪的表达。如今遗憾的是几乎所有新排演的《黄河大合唱》都不再演出这个章节, 使整部作品减色不少。

三、《黄河大合唱》对黄河精神的体现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 注入黄海, 全长5464公里, 流经九个省区。黄河不仅仅是条河流, 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先祖,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文明, 促生了历代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今又直接养育了中国过亿的人口, 无愧是一条母亲河。一代伟人毛泽东说:“没有黄河, 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不仅是母亲河,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黄河水滔滔不绝, 劈山斩石、百折不回、汹涌澎湃、一往无前, 她既有磅礴宏伟的气魄, 又有接纳百川的气度, 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铸就了他们自强不息、蓬勃奋进、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中华儿女不仅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更以血肉之躯抵挡着内部的黑暗与腐朽及外来的残酷侵略, 正如毛主席所说“你们可以藐视一些, 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藐视黄河, 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大合唱》正是一部对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的作品。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 正是全国抗日热情高涨的时期, 也是敌人侵略较为疯狂的时期。在此时期, 迫切需要一些形式为中国军民擂鼓助威, 提升全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点燃军民救亡图强的激情, 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黄河大合唱》的适时出现正顺应了历史的要求。《黄河大合唱》寓情于黄河, 借助对黄河及黄河儿女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状态的描述, 突显了黄河精神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黄河大合唱》分别通过赞颂黄河、向黄河控诉、对比黄河两岸遭受侵略前后人民的生存状态、为黄河而战等方式对中华民族的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黄河大合唱》不仅唱出了黄河势不可挡冲破一切前进阻碍, 荡涤一切没落与腐朽的恢宏气势, 更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堪受辱, 勇敢争取自由, 为维护民族尊严而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的英雄气概。

正是因为《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黄河精神进行了精准的阐释, 才使得这部作品荡气回肠、震撼人心。当年《黄河大合唱》无论在根据地还是在国统区唱响, 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成为了全国军民共同传唱的合唱曲目。每当演出结束时, 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及感动的泪水和抗日救亡的豪情。《黄河大合唱》不仅在中国反响热烈, 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合唱很快传入了苏联, 后又在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反法西斯阵线演出,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黄河大合唱》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台湾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解禁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使得这一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可以在海峡两岸的华人间共同唱响。

摘要:黄河不仅是母亲河,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对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的作品, 它寓情于黄河, 借助对黄河及黄河儿女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状态的描述, 突显了黄河精神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黄河精神,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赵袆楠.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J].湘潮, 2010 (10) :40-44.

黄河水·黄河泥·黄河金沙泥艺术 篇8

黄河金沙泥艺术的前身是黄河澄泥艺术,因其产品中含有金光颗粒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此被专家学者命名为黄河金沙泥艺术。黄河金沙泥艺术主要包括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砖雕、黄河金沙泥茶具三大类。大型砖雕艺术精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黄河澄泥砚艺术精品,茶具、酒具艺术精品等系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了它们拙朴、深邃、大气的独特风格。

“创新的”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据《砚藏集》载:黄河澄泥砚始于唐宋,以“观若碧玉,抚若童肤。泽若美玉,击若钟馨。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写字作画虫可不蛀”而闻名,历代被作为贡品并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曾被苏东坡、米蒂收藏。可惜历经战乱,匠人分散,自元代以后,使得这一被宋代李之彦号称为“天下第一砚”的黄河澄泥砚技术失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曾试图任用能工巧匠,重现黄河澄泥砚古风,但终究没能成功。

郑州黄河金沙泥研究所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参照史书资料,大胆创作,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结合砖雕制作工艺,积极探索终使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重现于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91111091.7)。

创新的黄河澄泥砚,填补了历代文人内心空缺。自问世以来,先后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博物院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也争相收藏。黄河澄泥砖雕

自有史以来,砖雕占重要地位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古典式园林内屋面的门楼、门罩、景门上的门楣、漏窗间的嵌画及屏风墙角花,阁、厅室、亭台等处,根据主人的喜好,自行设计,或大或小,或精细或华丽,起到装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黄河澄泥砖雕则不同,它打破了砖雕实用价值的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黄河澄泥砖雕大多取材于古典名著,体积较大,是将传统的小块砖雕凿改变为先雕刻后烧制的大型陶版砖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阳线刻为一体的手法处理人物背景和故事画面,画面风格典雅,人物惟妙惟肖。

一幅幅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艺术品问世后,一经展出,即刻引起轰动效应——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目睹它的中外艺术家拍案叫绝。美籍华人记者徐纪看过砖雕之后,曾激动地写下了八个大字:“巧夺天工,中原一绝。”

由100多块黄河泥,耗时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选泥,和泥,制坯,设计画稿,一刀刀精心镂刻,细致入微的雕凿,无数次的煅烧,直至成品的、长达200米的砖雕《西游记》的“出世”可以说是充满了艰辛。就拿《西游记》中的《功德圆满图》来说,画面上雕的百位神人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各位神人或坐或站或侧或卧。位于正中偏上方的如来佛祖面带微笑,一只神鸟在他的右上方盘旋,飞天也如行云流水,水中亦有人在逆流而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取经归来,神采飞扬,几条巨龙遒劲的盘旋在天神中间,巨龙昂首而舞,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前景人物皆精雕细刻,背景露半,主要人物呼之欲出,动感极强,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把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顾影自伤的酸楚、自怜表现的跃然砖上,不由产生我见尤怜的保护;《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一段则把董卓的狂妄、傲慢、纵容其手下的士兵强抢民女、抢夺粮食、欺压良民等诸多恶行,诉诸于一雕一琢之间,让人看得血脉喷张,不由愤怒……《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英战吕布》等等,穿越在这样一个融历史传奇为一体的砖雕画廊,不由让人产生如梦如烟之感。

黄河金沙泥茶具

出身于砖雕世家、从艺数十年的研究所所长王玲,有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除钻研砖雕之外,独创“金泥沙”艺术之僻径外,其所造酒具、茶具,无论质、色、声、形,均古朴典雅兼具现在感。比如一尊茶壶,其做工是那么的精巧,雕琢是那么的细腻,色泽是那么的古朴,手感是那么的润然……更奇的是上面陶色古朴,金光闪闪,实不亚于世传所谓的紫砂壶。

黄河金沙泥艺术品造型独特、色泽厚重,拙朴、深邃、大气的风格可谓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文化与艺术的拥抱,深得世人称道。其独特的创造工艺,决定了它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在选材上,黄河金沙泥茶具是选用黄河中下游沉积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泥沙,经过澄清、成型、球磨、雕刻,然后高温烧制而成。否则就无法用黄河泥沙的金光颗粒和提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来表现独有的艺术形式。

如今,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已蜚声中外,无愧华夏瑰宝,艺林奇葩!

相关链接

王玲,女,1967年出生,原籍安徽太和县人。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黄河澄泥砚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她着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用黄河中沉淀多年的泥土做原料,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创作,打造成系列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大型砖雕,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酒具。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80余项荣誉,其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韩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

上一篇:部队军人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老年人定期体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