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共16篇)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篇1

体会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运用的是同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也挺不错。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想到,这是在描写《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的,为什么还要来描写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呢?由此引出这首乐曲对士气的鼓舞,这首乐曲的历史作用。进一步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价值。这一点在文中的是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同时引导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至此,本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总结本课教学的得失,令人满意的是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得以达成,不足的是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对学生的情况把握不足?还是因为已经临近周末,学生的疲乏周期已经来临?还是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这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篇2

1. 情境创设——入境。

备课时,我想到以一种新的方式导入。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练含蓄,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开课时,在学生欣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说了自己了解的黄河、读了一些诗人眼中的黄河后,我出示一副对联:“滔天浪艄公如履平地羊皮筏乘客谈笑风生”,读后让学生加横批(在多个答案中,最后选出“黄河的主人”),从而引入课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感情奠定了基础。

2. 语言感悟——动情。

阅读不只是言语的习得,更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而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把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1)品读感受黄河的气势。

读词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读诗体会黄河在不同诗人眼中的不同景象;读句子想象黄河奔腾的气势和羊皮筏子之险。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相关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汹涌、激流、湍急、羊皮筏子、提心吊胆、专心致志、谈笑风生、惊涛骇浪、破浪前行等。然后边读边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那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的黄河令人胆战心惊。再读描写羊皮筏子和黄河激流的句子,从对比中感受黄河惊心动魄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中前行的危险和不易。

(2)细读体会“主人”的精神。

通过默读课文,勾画体现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那么小”、“那么轻”,而且上面还载着“六个人”,这已经让人“胆战心惊”了,然而“在他们的身边还摆有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更让“我”“提心吊胆”。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既“小心”又“大胆”;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浏览”,不仅正面描写,也侧面衬托了艄公的机智勇敢、沉着大胆。对这些句子,我让学生默读、大声读、个别读、齐读、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艄公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主人”。因为,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载的人多、物重,让人看了胆战心惊、提心吊胆,而艄公却撑着它在黄河上来回运输,如履平地。当然,使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还有他那驾驭羊皮筏子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学生对艄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阅读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整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黄河的气势,在读中体会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在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 评价激励——上进。

《黄河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黄河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这首诗以气势取胜,歌颂了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号召祖国的英雄儿女以它为学习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同时,也借颂黄河来激励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抵抗外敌侵略。诗歌内容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诗歌《我的中国心》,所以对《黄河颂》在情感上整体把握较容易;由于学生在朗读方面没有掌握技巧,朗读效果不会很好。

教学目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通过饱含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处理

《黄河颂》所在的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黄河颂》的教学安排在《最后一课》和《木兰诗》的教学之后,放在《土地的誓言》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之前,因为《最后一课》表现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木兰诗》是一篇文言文,充满传奇色彩,而《黄河颂》《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三篇文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创设情境——感悟研讨——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资料;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1.播放反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片段,引导学生看屏幕,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

二、感悟研讨

1.配乐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教师的语速、语调,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读。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交流读后所得。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心得、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尊重学生看法的同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3.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喜欢的诗句,谈喜欢的原因,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读后可让其自评、互评,教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评价。)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通过饱含激情的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迁移

1.组织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可以是历史、地理、文学等各方面的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知识的扩充,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跨学科的学习。)

2.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看屏幕,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

3.组织讨论黄河精神的现实意义;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颂》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

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张春晖

齐齐哈尔市教研院 薛 杰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戴彦明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4

结合学校的“干部与课改同行”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执教教师,参与此次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说明文——《黄河象》。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课件制作上可以称得上是“煞费苦心”,真正实现了音、像、画、声的综合展示,视觉冲击大,给学生以感官上充分的领悟,为达到教学的目的做了必要的铺垫。如,课一开始,我就选取了《黄河颂》的MTV作为朗读背景让学生欣赏聆听,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从而发挥想象去感受黄河的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让学生观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黄河影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那宏伟的气魄。在孩子们深情地朗诵中,学生心中充满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课结束时,我再次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们再一次走进《黄河颂》,聆听这首歌曲,再一次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其次,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的朗读上。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情感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为了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6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第二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或否定,使学生能明白填空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找到不同的答案。此外,教师一边引,一边导,又能使学生在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后,教师再将一、三部分的内容用一个问题:黄河象骨骼化石有哪些特点?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然后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斜斜地”展开合理想象,并尝试着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一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这样,便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目的。

总之,整堂课设计得结构十分严谨,逻辑性非常强,每个板块与板块之间密不可分,层层落实。尤为可贵的是,执教者总是认真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及时根据自己的课堂预设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己的指挥棒下紧张而又有序地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既教得轻松,学生又学得愉快。

听了李老师的课,总是让人受益非浅!

《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教学预设 篇7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认识2个多音字:“漂、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体会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初步感受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 今天先与大家进行歌曲填词竞猜。歌曲是《大中国》, 歌词是:“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请问是什么? (板书:黄河)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哪里, 可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板书课题:黄河的主人。)

大家读课题。再响亮地读一次。经过预习, 我们知道课文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写的。原题是《筏子》。

【设计意图:歌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 教师安排学生填词,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和积极性;两次读课题, 锁定了阅读的重点;交流作者姓名等信息, 是对学生阅读常识的拓展。】

二、初读课文, 感知人物

1.播放课文录音。同学们仔细听, 听录音时, 请作记号。

2.说说这是什么样的地方。请按照句式“这里是黄河, 黄河波涛汹涌”说一说。

3. 刚才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出了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共同读一读这些词语:

万马奔腾羊皮筏子浊浪排空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波浪滔滔鼓浪前进专心致志

4.在这些词语中, 哪些词语描写了黄河?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险恶。生活在这里的人靠什么战胜它呢?再次观察课文插图, 在滚滚黄河激流中漂浮着一只羊皮筏子, 艄公靠什么让它破浪前行?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设计意图:词句训练很重要, 它可以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里规范语言表达形式, 强化理解和运用, 都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5.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

6.正是如此, 艄公成为了黄河的主人。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壮观以及羊皮筏子破浪前行的壮观!我们来读一读吧。

7.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先标出序号。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 面向全体, 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落实阅读要求。】

8.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课文中的生字在认读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出示:滚、艄、浊、整、磁、凭、履、篙、吞、积、漂、系。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 再提一提宝贵意见, 纠正读错的地方。

小结:“艄、浊、整”是翘舌音;“整、凭”是后鼻音;“漂、系”是多音字, 请注意它们在课文中的读音。好,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字音。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

9.指导写字。这些字在字形结构和书写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请打开课本第133页, 先描红, 并细心体会。

(教师巡视, 指导描红。)

引导交流: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用钢笔描红。哪些生字结构相同? (指名说) 说得很好, “滚、艄、浊、积、磁”都是左右结构, “整、凭、履、吞”都是上下结构。练习书写时注意字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对黄河、黄河的主人, 我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8

◆ 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整合课的最高境界是常态化。多快好省的方式更利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推广普及。

◆ 将现代信息技术特点、语文教学特点、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三者充分地统一于教学实践中,使课堂生动、高效。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描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翔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重庆的孩子熟悉的是身边流淌的长江,对黄河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零散的图片或新闻中,对黄河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对黄河文化的感受不深。因此,增进对黄河的了解,培养对黄河的感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这是上好本课的情感基础。另外,学生都会上网、具有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初级能力,能使用论坛,这为教学中以论坛为平台广泛进行交流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感受黄河从“摇篮”、“母亲河”到“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巨大变化”,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初步感知和了解说明文的方法,激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本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广泛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由教师制作而成的,包括《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题网页和PPT教学课件(学生操作课件和教师演示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扣题质疑

让生活在长江边的孩子了解黄河,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声像资料将黄河在空间和时间上作了充分的对比,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黄河、了解黄河,为黄河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也为黄河的沧桑变迁而忧心。剪辑制作时,我把《清明上河图》里清澈的河水、繁忙的河道、繁华的河岸与水土流失、泥沙俱下的黄河现状作对比,引来不少学生摇头叹息。

仅以此就判断学生进入了情境?不,检验孩子真正进入情境的方法是质疑。“黄河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黄河变得如此不堪?”“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恢复本来的面貌?”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正向焦点汇聚,向深层次迈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从荣耀、焦虑过渡到深思。

2.读思结合,感受变化

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建立在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因此,借助学生情感推进之势,把学生从“读图”(声像资料)引向“读文”,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内在思考与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作个性解读,从而感受黄河变化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祸患之严重。孩子们对黄河的忧患之情越深,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题网页的相关内容,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深化了语文课的教学。

3.自学自练,探究原因

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其中的人为原因是难点,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这一段文字不多,但信息量大,逻辑关系强,作为自读课文教学时间又很有限,怎么办?为此,我设计了几道“闯关”练习,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文本,处理文本信息。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直奔难点。人机交互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不仅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能力水平有差异,完成练习的时间有先后,先完成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难点。

为了突破人为原因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从九个原因中选出六个与黄河变化有关的原因,这是浅层次的认识,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二是将顺序混乱的六个原因按照因果关系排列顺序,是逻辑思维训练,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在第二个问题前犯难时,我适时提醒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带着思考再读文字,注意关联词;联系声像资料中水土流失的重点画面,结合文字进一步思考,深度探究水土流失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黄河的演变;还可以从教师设计提供的专题网站上,阅读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学生运用各自的方法找到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一起合作又闯过了一关。此时,再来品读文中的这一段话:

抽象的文字就变得具体了,对黄河变化的原因和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现状理解得也更真切。

这样,通过人机练习,理清了段落的条理;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和合作,突破了重、难点;在细细品味琢磨中深化了理解。“理清——突破——深化”,这一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4.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训练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又一环节。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在留言板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母亲河病危告急!”“拯救母亲河,展我中华雄风!”……论坛上生动的文字、有趣的画面,不正是语文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的集中体现吗?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从准备上课到结束上课,有句话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我想,这场学习的革命,就是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的。同样是通过读来学习语文,这堂语文课显然读的方式更多、读的内容更广、读的质量更高。

课上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平时成绩挺优秀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操作不太熟练,虽然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但在独立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如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许长期在这样整合的环境中学习,他会成为新的学困生。因此,我想,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不只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在与任何课程的整合中,都应当、而且必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没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这场学习的革命。

《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成功之处有:

一、本课的导入自然而又贴切。

本课从炎黄子孙,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谈起,从而谈到黄河是母亲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本课的朗读指导到位,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

本课主体部分,我采用边读边品,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感情。通过对关词“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这些词语重读的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力量之美,黄河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自豪之情,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教学中最为见效快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注重朗读的指导,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好课文,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我在两个地方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第一处在序曲部分,模仿课文内的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批注在文章空白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内容。第二处在“颂黄河”部分,主要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批注,理解赏析修辞的作用。

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本节课我注意批注方法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我认为本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够详实。原因在于我对本课的时代背景掌握的不够扎实,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多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常言说:“文史不分家”,语文与历史有这紧密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写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今后我一定在闲暇之余多读书,多了解历史,讲有助于精彩的上好每一节课。

二、本文的作者简介过于简单。

对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战争年代,了解甚少,尤其是对生活中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少年,对祖国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历史,对日本在中国的粗暴侵略践踏的历史没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课对作者只是常规的介绍,内容简单。

黄河视频教学反思 篇10

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打开教材配套光盘本课作品样例——“黄河视频.Ppt”,放映演示文稿,体验视频带来的新感受,再进行操作训练,学生能较快掌握并且分享制作过程,学生能较快掌握技巧。

活动二 视频文件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制作含有视频文件的幻灯片,首先让学生分析下怎么样插入矩形框和视频,接下来让学生再动手操作,效果就比较好。

活动三动作设置

与幻灯片中的超链接一样,动作设置也可利用图片或文字,实现人机交互。教师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再进行,效果也很不错。

课堂练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完善作品,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篇11

学情分析:《黄河 母亲河》是人教版(2013年第3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强调实践学习的能力,这是教案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如何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习以及资源共享,这则是本课要重点突显并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黄河,感受母亲河的文化积淀。2. 培养学生学会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学会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共享资料。3. 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感受黄河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共享资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活动环节:

一、新闻链接

播放一段介绍黄河壶口瀑布汛期的时事新闻,生观看。

师导入:壶口瀑布,属于黄河水系,它不仅是黄河唯一的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夏天水势磅礴,冬季则水皆成冰,号称“黄河奇观”,黄河壶口,集中展现了母亲河壮美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去感受《黄河 母亲河》的文化魅力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通过了解黄河,感受母亲河的文化积淀。学会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共享资料。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感受黄河精神。

三、“黄河文化大搜集”检测

1. 你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资料? 师单独提问。

2. 你搜集到哪些黄河文化的知识点?师简单汇总学生所得。

四、黄河文化知多少

1. 以6-7人形成单元组,整理分类汇总知识点,选择喜欢的结构图,表达呈现在大卡上。 时间10分钟。

2. 单号和双号组互换大卡浏览并补充记录。时间5分钟。

3. 单元组成果展示, 5分钟。

师请上两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侧重点有:知识点的收获、组员任务的分工与完成、组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的补充所得等方面,老师再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控,最后具体点评。

五、谈收获

老师提问:活动之后,你得到的收获是什么?生畅谈收获。

师小结:语文综合性可以借助单元组合作的力量,细化分工,多途径搜集、筛选整理、补充记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达到更好地资源共享的效果。

六、关注母亲河现状

1. 播放黄河被污染的图片,师呼吁生要关注母亲河现状。2. 播放黄河被污染的新闻,生看谈感受,师简单小结。

七、“我手写我心”——设计保护黄河宣传标语

任务:请设计出一则或多则保护母亲河的原创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中心突出。

活动环节:1. 要求生先独立完成,师进行个人检测后点评。2. 三人小组内交互浏览,推荐出较好的原创标语。3. 六人小组交互浏览,组长给出理由,推荐出优秀的原创标语,师进行小组检测,要求各组长书写推荐的标语到大卡上。

八、歌曲欣赏

师: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华夏民族,她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她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象征,我们爱护黄河就是保卫黄河,让我们欣赏歌曲《保卫黄河》,让振奋人心的音乐节奏给我们这一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

九、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治理黄河污染的措施或者建议,个人搜集并整理书写到小组小卡上。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 篇1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广,既可以从事销售、售后,也可从事汽车制造的相关工作;这既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优点也是缺点。就业面广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更多方向的专业知识,营销、维修、检测、运用各方面都要涉及,所以造成各方面学的都不甚深入,各个方向都不精。

这就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不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在有些学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习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方向都是一样的;而在有些学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则会偏向营销,学习汽车营销实务、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配件管理等课程。

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不同汽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开设的主干课程不同,最终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不同。各个汽车专业从汽车产业链的上游设计、生产制造到汽车销售,再到广阔的汽车后市场,都囊括在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有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学校才会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去适应企业的需要。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是,汽车是消耗品,并且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时期,汽车专业,无论是售前还是售中或者是售后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汽车类专业热度经久不衰。

(一)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要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方向时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汽车维修、汽车及零配件销售、服务顾问、美容装饰、二手车评估等这几个方向。因此,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初就对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培养要求。

知识方面:首先,专业知识要牢固,基本的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会在不同学期开设;第二,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汽车使用与性能检测、汽车使用与维护保养等有关汽车维修维护的知识要掌握;第三,相关的售后服务知识也要掌握;最后,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素质能力方面: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即使将来学生从事的汽车维修工作,也要能够与车主或服务顾问良好沟通。二、要有自学能力,表现在查阅维修手册、查阅相关网站、参考文献的能力;三、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二)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汽车传动系统的诊断与检修、汽车转向行驶和制动系统的诊断与检修、汽车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的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检修、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的检修、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汽车维护技术、汽车鉴定与评估、汽车营销实务等。

(三)就业方向。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运输企业及机械、电器类企业从事汽车检测、诊断、运用与维护等工作;在国内外大型汽车公司、机械制造、机电装配、电器制造类公司从事生产、安装、调试、质检、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在各级各类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企业、汽车4S店从事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鉴定与评估与汽车技术服务等工作。

三、分析对比总结我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汽车类专业的特点

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校汽车类专业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可选择性多。我校汽车类专业共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9个专科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4个本科专业。相比之下,黄河科技学院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4个专科专业。郑州科技学院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2个本科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2个专科专业。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等6个专科专业。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汽车类专业更加细分化,可选择性更多。特别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是对比这几个学校没有。

(二)实验实训条件及师资配置处于中等水平。我校有汽车检测实验室、汽车涂装实验室、汽车钣金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黄河交通学院培训中心和东风风神河南省培训中心。有教职员工67人,其中专职人员58人,在校生3084人。双师素质教师5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15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5人。黄河科技学院,以创业为导向,综合实力较强,同时师资力量强于我校,但是汽车专业并不是学校的主打专业和特色专业。

通过几所院校的对比,校园实验实训条件及师资配置我校处于在民办院校中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我校在汽车专业发展这条道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为我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前进的方向:积极学习公办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突出发展的重点。

四、结语

在研究的过程中数据以现有数据为准,分析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现状发展和改革,得出了一些结果。但是,由于历年招生情况不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人数和招生的素质不一,不同年份的经济情况不同,毕业就业形势不同,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黄河交通学院的汽车运用技术和其他汽车类专业与选取的其他三个院校的对比为依据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音乐《黄河颂》教学反思 篇13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往往会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写景就是借景抒情,如果咏物就是托物言志。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始终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这些事物或景物中品析、理解诗歌内涵与作者感情。

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组成部分;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荡气回肠;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上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时,学生基本都能准确感知。他们对这首歌词中体现出的一种压迫下的呻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都有十分深刻的理解。面对学生的这些感悟,我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了。

接着,为了进一步激发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借助多媒体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采用多种方式读出诗歌的韵味。最后利用对课文歌曲的欣赏渗透德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一次又一次影像、音乐,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充分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魄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篇14

一、黄河的波涛汹涌。

课文用了大量的笔触描写了黄河的波翻浪涌,浊浪滔天。看着惊心动魄,听者胆战心惊。其实这些景色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主人翁——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的高超。这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之法。

二、筏子的小和轻。

在滚滚的波涛中,有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初看是那样小,那样轻,似乎随时随地都会被浊浪淹没,被黄河吞没。可是它却能够平稳地行驶在黄河上。这一小一轻正好烘托了艄公能够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

三、筏上人多,神情自若。

通过描写羊皮筏子上的人多,他们的神态自若,谈笑风生,可以看出他们一点也不担心乘坐筏子会有危险。侧面烘托了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高超,让乘客放心。

浅析《黄河大合唱》 篇15

关键词: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作品内容,民族风格,作品与表现手法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壮阔无比的音乐史诗, 它讴歌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 反抗侵略、坚强不屈和必定胜利的英雄气概, 并以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段和独具匠心的特色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劳动人民为赢得新生活的坚定信心。下面我将从冼星海创作的民族风格角度上对《黄河大合唱》做具体分析。

一、冼星海的民族风格

冼星海的音乐取决于他生活的年代。不管是学习中或是创作中冼星海都以“学而不厌”的态度追求真理。他学习马列主义, 自觉的联系实际, 改造思想, 用以指导创作实践。在延安的创作音乐中, 感情更加饱满, 思想更加深刻, 旋律更加亲切, 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更有创造性, 并且更加群众化。冼星海对于欧洲音乐技巧懂得很多, 对我国民间的歌曲、音乐也有较深入的学习研究。他以不懈的努力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表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创造具有崭新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音乐。

1. 冼星海的民族风格是聂耳的继承和推广

首先, 在创作中, 冼星海继续发展聂耳的优点, 从所表现的范围来说是比聂耳更宽阔了, 直接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很重要的地位, 如《山茶花》《抬土歌》等。

其次, 他认为中国有一天能实现交响诗的一定风格, 代表伟大的民族性, 在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再次, 他希望能有歌剧的产生, 那种新歌剧是根据民歌, 但具有新的形式和技巧, 并且有最丰富的内容它是一种新歌剧, 这样的歌剧是要从抗战及抗战后经验中产生出来。

2. 创作构思上冼星海有很大的创新

第一、正面表现工农群众。冼星海把直接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他主动接近工农群众是自然的、热情的、随时随地的, 并十分注意听他们生活的音调, 把收集来的资料运用到创作中, 正面表现了工农群众的思想和疾苦。

第二、音乐形象中的共产主义精神。音乐中的共产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作曲家把握住这一时代的最本质的事物, 创造出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典型形象。冼星海对马列主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由于思想上的变化、世界观的改变对于创作思想的提高起着巨大、立竿见影的作用。

3. 冼星海在作品创作中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法及技巧更为具体

在他处理民间音乐材料时采取多样化的手法达到多样化的风格, 他并不避讳整曲民歌或民歌主题引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给予发展, 在吸收民间音乐中的某些因素、某些特征, 把它们巧妙地与自己的独创性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风格, 也是他运用最多的方法。他写出来的东西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

二、“黄河大合唱”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的表现手法

1.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1939年春在延安写成的。它是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 以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 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 歌颂中华民族的雄伟气魄和斗争精神, 歌颂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它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 就像暴风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这足以表达了劳动者们在被剥削、被压迫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悲惨场面。

2. 主要作品分析

第四乐章《黄水谣》开始是男声朗诵, 交代了本乐章的主题——河北民众痛苦的呻吟。在小提琴的协奏下, 乐章渐渐铺开, 二部女声合唱也渐渐开始了。她们的演唱速度很慢, 就像在诉说着心中的痛苦。紧接着, 在短促的一阵敲鼓后, 有男生合唱混入。这一乐章中, 以女生二部合唱为主, 在于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诉说民众生活中的苦恨。

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 黄河》是大合唱的终曲。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呼应的手法, 乐曲一开始给人一种安静, 逐渐就变得激昂,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乐章主要通过, 时而激昂, 时而平和的对比反差, 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 运用了提琴、号、大鼓, 以及男女合唱, 把乐曲推向高潮通过, 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抗争的艺术形象, 召唤着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

《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在各个乐章之间主要通过男声朗诵进行过渡, 主要运用了提琴, 大鼓, 号等乐器, 采取男声、女声独唱, 合唱等多种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危急关头, 人民奋起抗争的思想。

三、“黄河大合唱”产生的历史意义

《黄河大合唱》歌颂了我们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抗日军民的游击战争, 歌唱了“万山丛中”“青纱帐里”的游击战士, 歌唱了“在黄河两岸……星罗棋布, 散布在后面”游击兵团、野战兵团, 歌唱了我国抗日军民乘风破浪的雄姿, 歌唱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坚强气概, 歌唱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新中国已经破晓”, 并且“向着全中国的受难人民”、“向着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这一切经过作曲家音乐形象的再创造和音乐艺术上光华四射的渲染, 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壮阔无比的史诗, 它伴随着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民族解放斗争, 并一道欢呼推倒了三座大山, 鼓舞着我们去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向着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理想挺进。

总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气势宏大的民族音乐作品, 是一部立志高远的民族史诗, 它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纵横五千年的奋斗史和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它以经久不息的气魄唱遍了大江南北。象冼星海的民族风格中所说的那样, 他的《黄河大合唱》具有鲜明的个性。音乐规模宏大, 催人奋进, 富有号召力, 表现出凝重的哲学意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永远属于明天的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可著《冼星海是我国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家》1958年7月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

[2]孔繁洲<中国人民的骄傲—冼星海>及其《黄河大合唱》《中国音乐艺术欣赏》199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河水·黄河泥·黄河金沙泥艺术 篇16

黄河金沙泥艺术的前身是黄河澄泥艺术,因其产品中含有金光颗粒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此被专家学者命名为黄河金沙泥艺术。黄河金沙泥艺术主要包括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砖雕、黄河金沙泥茶具三大类。大型砖雕艺术精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黄河澄泥砚艺术精品,茶具、酒具艺术精品等系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了它们拙朴、深邃、大气的独特风格。

“创新的”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据《砚藏集》载:黄河澄泥砚始于唐宋,以“观若碧玉,抚若童肤。泽若美玉,击若钟馨。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写字作画虫可不蛀”而闻名,历代被作为贡品并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曾被苏东坡、米蒂收藏。可惜历经战乱,匠人分散,自元代以后,使得这一被宋代李之彦号称为“天下第一砚”的黄河澄泥砚技术失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曾试图任用能工巧匠,重现黄河澄泥砚古风,但终究没能成功。

郑州黄河金沙泥研究所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参照史书资料,大胆创作,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结合砖雕制作工艺,积极探索终使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重现于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91111091.7)。

创新的黄河澄泥砚,填补了历代文人内心空缺。自问世以来,先后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博物院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也争相收藏。黄河澄泥砖雕

自有史以来,砖雕占重要地位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古典式园林内屋面的门楼、门罩、景门上的门楣、漏窗间的嵌画及屏风墙角花,阁、厅室、亭台等处,根据主人的喜好,自行设计,或大或小,或精细或华丽,起到装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黄河澄泥砖雕则不同,它打破了砖雕实用价值的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黄河澄泥砖雕大多取材于古典名著,体积较大,是将传统的小块砖雕凿改变为先雕刻后烧制的大型陶版砖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阳线刻为一体的手法处理人物背景和故事画面,画面风格典雅,人物惟妙惟肖。

一幅幅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艺术品问世后,一经展出,即刻引起轰动效应——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目睹它的中外艺术家拍案叫绝。美籍华人记者徐纪看过砖雕之后,曾激动地写下了八个大字:“巧夺天工,中原一绝。”

由100多块黄河泥,耗时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选泥,和泥,制坯,设计画稿,一刀刀精心镂刻,细致入微的雕凿,无数次的煅烧,直至成品的、长达200米的砖雕《西游记》的“出世”可以说是充满了艰辛。就拿《西游记》中的《功德圆满图》来说,画面上雕的百位神人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各位神人或坐或站或侧或卧。位于正中偏上方的如来佛祖面带微笑,一只神鸟在他的右上方盘旋,飞天也如行云流水,水中亦有人在逆流而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取经归来,神采飞扬,几条巨龙遒劲的盘旋在天神中间,巨龙昂首而舞,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前景人物皆精雕细刻,背景露半,主要人物呼之欲出,动感极强,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把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顾影自伤的酸楚、自怜表现的跃然砖上,不由产生我见尤怜的保护;《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一段则把董卓的狂妄、傲慢、纵容其手下的士兵强抢民女、抢夺粮食、欺压良民等诸多恶行,诉诸于一雕一琢之间,让人看得血脉喷张,不由愤怒……《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英战吕布》等等,穿越在这样一个融历史传奇为一体的砖雕画廊,不由让人产生如梦如烟之感。

黄河金沙泥茶具

出身于砖雕世家、从艺数十年的研究所所长王玲,有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除钻研砖雕之外,独创“金泥沙”艺术之僻径外,其所造酒具、茶具,无论质、色、声、形,均古朴典雅兼具现在感。比如一尊茶壶,其做工是那么的精巧,雕琢是那么的细腻,色泽是那么的古朴,手感是那么的润然……更奇的是上面陶色古朴,金光闪闪,实不亚于世传所谓的紫砂壶。

黄河金沙泥艺术品造型独特、色泽厚重,拙朴、深邃、大气的风格可谓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文化与艺术的拥抱,深得世人称道。其独特的创造工艺,决定了它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在选材上,黄河金沙泥茶具是选用黄河中下游沉积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泥沙,经过澄清、成型、球磨、雕刻,然后高温烧制而成。否则就无法用黄河泥沙的金光颗粒和提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来表现独有的艺术形式。

如今,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已蜚声中外,无愧华夏瑰宝,艺林奇葩!

相关链接

王玲,女,1967年出生,原籍安徽太和县人。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黄河澄泥砚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她着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用黄河中沉淀多年的泥土做原料,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创作,打造成系列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大型砖雕,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酒具。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80余项荣誉,其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韩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册下一篇:三好生标兵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