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对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的学习,坚定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调查问卷采集了本校電气专业毕业生的自评信息,通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及专业师资队伍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了中国民航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课程的建设展开了思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篇1: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探讨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表明了我国电气工程专业在规模化办学的背景下,将继续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工科背景下的需求,必须结合当前的专业发展状况,不断地进行高质量的应用型电气和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更好地为新形势下的专业认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以强电为首、弱电部分并重的专业,要体现"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既了解强电,也了解弱电部分,既要会做硬件,又会做软件,既要了解电气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计算机技术与电气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育群和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掌握较多的人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应用、经营、控制、管理、电器、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高等工程技术人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学习电工、电气、信息控制、电脑等相关技术,具备电气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作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相结合、系统与原件、强弱电、软硬件结合。它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了信息技术、自动化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经过专业培训,可获得信息控制、电子、电脑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对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可在自动化,电气工程,检测和自动化仪表,电气电子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开发,工程设计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在学习电气自动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具备较好的人文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运用能力;2、对所学领域的技术有全面的认识;3、对所学专业的方向有一定的认识;4、加强对工程实践的培训;5、有能力进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重视知识创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他们在建设、设计、管理等方面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人才。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方向建设的必要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本科特别是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从工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未来和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目前,国内电气工业急需一批能适应当前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突出,人才供需失衡,无法与电气工业快速发展相适应。(1)中国目前现有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过分强调通用型人才。(2)专业课程设置太过落后。许多老牌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更新了,新的大学课程体系也是以老院校为基础,无法适应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3)不科学的知识结构未形成体系。在培养电气系统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全流程和运行方式方面,应重视系统的培训。

3.2 智能电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国家电网已经全面建成“智慧电气网”。到2014年年底,全国电网将新增或改建1500多个智能变电所;2015年开始,将逐步将国内现有的综合自动化变电所改造成智能变电所,今后所有新建的变电所都将建成智能化变电所,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电网今后十年内,将会有大批应用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都没有在智能电网、智能变电所方面开设相关专业,而在不同的电气公司中,也缺乏相关的人才,因此,近年来,智能电网人才是我国电气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

4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方面,教学改革对电气工程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要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工程实际能力为切入点,确立了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1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加强能力的培养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需要知识获取能力,这就要求对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能力进行严格要求,对电气专业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为今后在更大规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立了多个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方向的选择可以比较狭窄,有自己的特点;而在基础应用方面,则要培养出适合于“复合型”、宽口径、宽窄结合、适度的专业技术人员。

4.2 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化

以电气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指导,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以“理论应用”为核心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应用”为核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专业技能模块课程。确保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优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与有特色方向的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3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构建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在实际课程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是实現电气工程及智能化的关键内容。做好基本实践,增加在教学上的综合实践,合理调节基础课程的比重, 尽量减少复杂的理论验证实践,加强在基础、专业、智能变电站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教育,按阶段和不同环节考虑实际内容,让学习者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全面了解整个电气系统的生产制造流程及其运作模式;统筹规划学校,提供学生课外培训,开展学科素养拓展活动、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学科认知实践,学生职业技能校外培训, 专业技能体验型实践,毕业(就业)型实践等课堂外实践性活动,并提供教育平台,预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课堂内教育和课堂外实践的融合。

4.4 对课堂体系的改革

通过教育改革,将学科分类为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公共教育课程。在这些学科中,理工类专业的必修课才是最基本的必修课。职业教育的必修课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而最基本的专业必修课又可区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4.5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利用现场课堂、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专业化的训练。教师们可以通过将将教学内容和经验转化为教学的效果,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并达到结果与手段、形式与内涵的有机融合。以职业教育为例,它是学校继专业技术基础、理论教育以后的又一个重点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注重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通过对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够对工程问题作出分析和处理,并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技能,并能对工程技术问题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处理。

结束语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科的建设中,将智能变电所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一项特色学科,是在基于建设智能电网的重大背景下,对电气企业开展了多层次的培养工作,既缓解了特殊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也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立,谢卫才,陈意军. 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C].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7:745-748.

[2]李立,谢卫才,陈意军. 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C]. //第四届全國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7:927-930.

[3]陈亚爱,周京华,徐继宁,等.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C]. //第二届高等教育理工类教学研讨会(The 2nd Teaching Seminars on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论文集. 2012:646-649.

[4]谢冬冬,刘俊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及发展思路[J]. 知识经济,2020(3):127-128.

作者:孙开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篇2: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新征程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对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的学习,坚定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调查问卷采集了本校電气专业毕业生的自评信息,通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及专业师资队伍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了中国民航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课程的建设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程教育认证 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

Thoughts on Courses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under the New Journey of World-class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UGE Jingchang1 WANG Yang1 JI Yuchu1 WANG Qingxi2

(1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China)

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二三四四五”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服务民航、服务社会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为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引领[1]。冯正霖局长2021年4月来校调研时提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建设,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的重要指示。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给出过答案。“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我们的专业建设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逐步实现一流专业建设,助力学校发展[2]。

1电气专业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中国民航大学建设最早的中国民航首批特色专业之一,是“天津市品牌专业”。拥有天津市电子电气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办学特色鲜明,教学管理规范,在教学和科研上与民航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建立了特色专业实验室和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民航输送了大量机务方面的优秀人才。对电气专业所在的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电气专业学生的行业就业比例80.8%,远高于学院50%的行业就业比例。在与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航空公司、维修单位和机场三类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75%,其中航空公司就业的多达56%,可见,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

在工程教育认证方面,对比国内其他高校的电气专业发展趋势,本校电气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方面的步伐比较缓慢,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还没有被受理。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共有70所高校的电气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我国近4年来有44所学校的电气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平均每年11所大学通过的成绩远远高于历史上每年通过3所的平均水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电气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不是因为认证的标准和难度降低了,认证通过高校数量的增多更多地源于大家对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视。从2006年的试点开始,逐步提高对工程教育认证的认识,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国家计划的激励,许多高校的电气专业在近年来都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近两年有73所大学的电气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被受理,包括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在内的44所“双非”普通高校的工程教育认证已经被受理,2019年、2020年电气专业工程认证受理的高校中,“双非”普通高校占比达到60%。可见,普通高校已经成为了工程教育认证的主力军,这对同样作为普通高校的中国民航大学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通过工程认证的70所高校中,包括985和211高校18所,占25.7%,211高校15所,占21.4%,“双非”普通高校37所,占52.9%。電气专业2014年之前通过认证的都是985和211高校。2014年,在通过认证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双非”普通高校,从此越来越多的“双非”普通高校出现在了认证的名单中,其数量已经超过了985和211高校。

2学校电气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验证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针对学校电气专业的校友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26人参与了答题,其中行业内就业的19人,行业外就业7人,行业内参与调查最多的是来自航空公司的校友,占到了近58%,与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从12个方面向校友征集反馈,发现针对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方面,出现了自评满意度低于80%的情况,可以看到,电气专业在持续为行业输送人才,但是人才培养质量与民航业的需求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专业师资队伍方面,前现有专任教师29人,均有研究生学历,其中19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为66%,近十几年来引进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授6人,占比为21%,副高级职称11人,占比为38,%,讲师12人,占比为41%,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45岁以上的教师有14人,占比为48%,36~45岁的教师11人,占比为38%,35岁以下的教师4人,占比仅为14%,高龄教师比例大,45岁以上教师占了近半数,年轻教师数量少。

有过航空航天教育背景的教师人数为8人,占比为31%;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公派访学超过半年时间的教师7人,占24%;有过企业工作经历教师为9人,占比为32%。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薄弱的情况,工程教育认证的补充标准里明确要求,作为面向民航机务培养人才的特色专业,讲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必须了解民航电气领域及其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主要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育背景和设计经验。而且对设计类课程的授课教师数量做了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电气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此外,电气专业本科在校生1066人,专任教师29人,对比同在电动学院刚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通信专业,本科在校生699人,专任教师38人,生师比存在明显差异。生师比的失衡会造成教师教学精力的分散,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上一次工程教育认证申请时,生师比不合格就是专家评委给电气专业反馈的意见之一。可见,电气专业师资队伍存在规模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3对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3.1加强立德树人

以家国情怀为引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国家民航强国战略,将“卡脖子”问题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激励学生未来投身于交通强国、民航强国国家战略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责任担当[3-4]。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加强国家级、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邀请马院和中国民航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加入核心课的建设中来,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但是,思政课建设同样遇到了“卡脖子”问题,需要从管理制度上形成支撑。国家一流课程申请中需要有教务系统的截图,以证明该教师承担了课程授课任务。如果马院的专业思政教师参与到了电气专业的课程建设中,为课程思政做出了贡献。但是,专任课程思政老师无法在教务系统里体现出来,就无法作为课程组教师参与一流课程的申报。在一流课程申报书里在课程人员构成上对课程思政的重视无法体现出来。从课程建设成果上,专业的课程思政成果也无法加入到一流课程的申请材料中来。

3.2课程设置和内容应该调整和更新

很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5-6]。如运放电路在电路和模电两门课程中都有单独章节进行讲解,造成教学资源上的浪费。课程内容上有很多需要进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专业课中机型还是以A320和B777为主。A380、B787和C919涉及非常少,需要对专业课内容进行更新。甚至可以从适航性角度将929的研究纳入课程中来,供学生参考。航空检测技术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对内容进行了丰富和精炼,增加了智慧感知和无线网联方面的内容,2020版大纲中更名为航空检测与感知物联。特色教材方面的建设也是专业建设水平的直接体现。电气专业课很多采用自编讲义,多门课程参与了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申报,具备特色教材建设的基础。

3.3转战“四个课堂”,突出民航特色

第一课堂夯实基础,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如课程中的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第二课堂强化能力培养,在各种综合性竞赛上体现出学生们课下在校内开展教育活动的成果。第三课堂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民航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四课堂则是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互联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越发重要[7]。在日常交流中,很多教师抱怨,学生被网络吸引走了,影响了学习,也曾听到过有教师把网络视为学习的敌人。客观上看,网络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其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呈现形式。这正是第四课堂的优势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以务实的内容留住学生。

4结语

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作为电气专业的一名教师,我认为我校电气专业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新时代教育强国、交通强国、民航强国建设任务,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专业发展,将民航大学这架即将起飞的航班推出机位,推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跑道。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中国民航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N].中国民航大学.2021,5,11.

[2] 项念.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与行动及院系的支撑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3,195.

[3许晶艳.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协同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

[4] 郝志庆.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1.

[5] 高添.教师德育领导力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1.

[6] 杨金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7] 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作者:诸葛晶昌 王阳 姬雨初 王庆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篇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摘 要]对于电气工程的实际应用而言,其关键与核心是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飞速发展的电气自动化,使社会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对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索,希望给有关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型人才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Hao Zhi-xu,Wang Di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同时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电工学科的理论技术。当前社会急需大量工程人才,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应提高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要求,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先进科学技术能力。因此,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必须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自从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发挥关键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有机结合强弱电,使专业知识得以完善。②不断融合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使专业科学性得以凸显出来。③有机结合元件和系统,增强专业实践性。除此之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广泛知识面,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基础实践技能,由此看来,如果能够设置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同时应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必然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将更多具有较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技能且与电气工程相关的应用型高科技人才出来。由此看来,培养出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外语和综合实践能力,将必要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同时以理论为基础,更好进行延伸和应用,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需求[1]。

研究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可知,此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且具有极好应用价值,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持续恶化,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电气自动化人才,使其专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现阶段各院校的目标就是将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在就业之前拥有更多锻炼和实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动学院共同进步,由此看来,必须高度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2.1 特色培养方案的构建

2.1.1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培养能力

此专业需要具备较强知识获取能力,应严格要求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有必要充分训练电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大范围发展目的。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已经设置了不同专业发展方向,为了形成特色,可以设置相对较窄的专业方向选择。然而,从基本应用能力角度看,还需将与电器专业宽口径相符合、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出来,同时提高就业适应能力,保证宽窄结合且适度[2]。

2.1.2 多样化、有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针对性地强化人才培养,还需将宗旨确定为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从智能电网和未来国家智能变电站发展趋势出发,设置智能变电站技术和工程应用、新能源等相应专业课及选修课。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依据确定为特色方向+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将更多合格的电器行业工程人才提供给社会。

2.1.3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过程中,需将导向确定为电气工程应用能力,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宗旨确定为应用理论,最终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完整、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形成。不仅要保证基础课程的充足课时,还要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不断优化,使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得以提升,保证学生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可以满足社会和就业需求,随着行业和电气技术的发展,特色方向+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同样需要不斷改进和创新[3]。

2.1.4 实践教学环节的突出,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构建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将课内实验作为基础实验的主要内容,对课时结构比例进行调整,降低重复性验证实验比例,使专业类、基础类、智能变电方向类的综合实验项目不断增加,从不同层次和环节出发,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考虑,学生从了解基础理论开始,逐渐对整个电力系统结构生产过程和运营模式有所熟悉;将统筹规划工作做好,积极进行课外培养,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专业素质拓展活动、校外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培训、体验式实习等,将教学平台提供出来,留出充足时间与空间,更好地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2.1 一体化课程改革

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时,探索和改革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使课程之间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局面得以打破,整合内容。将一门课程作为主体,多门课程作为辅助,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工程实例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工程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将相应解决方案寻找出来,使其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其工程意识。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2.2.2 教学资源的整合,实践环节的突出

划分教学计划为3个阶段,分别是专业知识、结合工学专业选修、提升综合能力。对于专业知识阶段而言,主要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在此之上,能够做到专业知识的举一反三。在实验室、训练中心、校外企业中实施技能训练和通识教育,将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起来。此阶段的时间为两年。第二阶段的时间为一年,目标是转化知识,使其成为力量,借助提升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在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完成所有实践,同时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第三阶段循环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团队形式完成开发与生产产品的任务,将毕业考核依据确定为产品,推荐学生到对口企业[4]。

2.2.3 企业參与修订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

考虑此专业是一级学科,涵盖内容比较多,因此,提出平台+小模块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查企业和社会需求,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到教学评价工作中。具体合作内容包括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检验效果、毕业5年内跟踪等,提高企业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比例,最少为30 %。同时,分析用人企业的调查结果,向专业建设委员会反馈。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反馈内容科学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5]。

2.3 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

据了解,高校任教的教师大部分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少企业经验,主要过程仍然是理论到理论。从教中的主要进修方式仍然是到高校及科研院院校学习深造,这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并不一致。从本质上看,发展应用型人才必须依靠具有优良品德、较强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此看来,有必要加强建设师资队伍。首先,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从其他企业和高校引进来;其次,加强培养已有师资队伍,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和企业培养方式,借助各种途径使现有师资队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得以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将真正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或实践培训活动。②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将基础确定为学校实验仪器设备和企业科研平台,将横向与纵向科研工作做好,有机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③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出发,培养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同时为其创造高校进修、技术交流、企业锻炼等机会,帮助其快速成长起来。最终使其能够对改革发展与专业建设方向进行把握,同时把握行业与职业发展方向,不仅具备高校理论研究能力,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④创立企业锻炼实践制度。每年轮流选择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实践锻炼,支持部分教师半脱产实践锻炼。⑤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人员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特点,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兼职教师从生产一线聘请,因为他们既具有实践经验,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进入企业开展实践研究工作,企业技术人员能够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参与开发学校一体化课程,促进真正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的形成[6]。

3 结束语

为了培养更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改进和创新。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促进良好教学体系的形成。从教学方法上看,必须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重点培训学生实践技能,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位,将更多应用型人才提供给社会,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玲.独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03-104.

[2] 胡丽娜.产学研用视角下的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6):134,137.

[3] 冯俊惠,李志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4):22-25.

[4] 蔡黎,王欣煜,邱刚,等.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6,14(31):154-155.

[5] 李广伟.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5):124-125,160.

[6] 计青山,胡即明.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3+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4(39):7-8.

作者:郝志旭,王迪

上一篇:法治心得体会范文2下一篇:医院发展我有责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