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1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上升到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面对如此疯狂的连续作案,警方感到莫大的压力。2002年元旦前后,警方悉数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1:

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在“建设平安赣州”视阈下,从构建平安校园的角度,基于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对学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建构提出设想。

【关键词】法制教育 ; 和谐社会 ; 中职教育

在赣州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建设平安赣州”号召的背景下,全市各类学校构建“平安校园”就是响应这一号召、落实这一号召的实践行动。等职业学校是具有和中小学、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明显不同特点的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有他们明显不同的特点。中职学校需要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学生的特点开展法制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教学目标。以赣州卫生学校为例,分析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特点,认真研究当代学生亟待普及的法律知识,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力求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1.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制定许多政策和制度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但是由于存在许多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导致法制教育制度和政策未落到实处,阻碍青少年树立和谐理念,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1.1学校法制教育欠缺有效指导

学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体,使法制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但是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法制教育错误定位,法制教育不被重视。中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教育,学校过于重视的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现象,学校重点抓学生技能教育,而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二是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保障。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地位不高与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制度保障有关,本次调查走访发现 ,多数教师不重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专门的考试。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不足,多数法制教育授课教师没有通过专业资格认证。教学上,教学内容分化,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法制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简单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缺乏积极性。

1.2家庭法制教育缺失

家长的行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法制教育也需要家庭发挥应用而作用。而多数中职学生家长缺乏法律知识。本次调查研究显示,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自身法律观念观念淡薄,家长难以承担家庭教育的重任。及时部分家长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但是家长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方法,家长难以准确把握教育和惩罚的度,难以正确引导子女合理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矛盾。此外,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家长片面注重智力投入,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关系不足。具体表现为溺爱和粗暴式教育,溺爱和粗暴式教育容易带来错误引导,极易造成学生行为失范和道德滑坡。粗暴式教育方式则容易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

1.3社会教育负面影响

社会是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也是教育的主体。这要求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需要以教育机构为平台,优化社会环境,为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促进中职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但是,中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学校和家庭的法制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社会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是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青年封闭在学校小环境中,与社会实际脱节。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内容狭窄,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判断和鉴别能力不足,抵制不良因素诱惑的能力不高。二是社会信息管理不严。网络大范围普及使学生更容易接触校外信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更容易入侵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学生的思想,学生的鉴别能力不高,中职学生更容易被错误思想诱导。

2.完善法制教育的对策

2.1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对策

一是创新法制教育方式。法制教育的多相应和复杂性要求学校法制教育应利用公共环境资源,拓展法制教育手段。例如建立校园法制教育网站、医用收集等移动通信媒体进行实时教育等,让学生实时实地地接受法制教育,加深法制教育的成效。而且网络教育途径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法制教育也更感兴趣。学校也因革新教育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改变呆板的理论教学,提升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采用演讲会、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二是提高中职院校法制教育队伍的素质。中职院校要加强现有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质和教学水平;吸收法律专业人士和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满足学校对常规法制教育的需求;拓展校外法制教育师资力量,将模范教师和法律专业人士纳入宣传教育队伍,建立专兼结合、覆盖面广的教师队伍。

2.2构建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模式

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应作为教育的主渠道,重视法制教育,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做好校内引导,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家庭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努力,为子女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用科学方式管教子女,掌握教育尺度,恰如其分的引导子女的思想和品行。社会教育需要发挥社会区和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拓展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社会和网络监管,净化社会和网络封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总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好分工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凝聚合力,实现三位一体,做到校内外教育并举。最终为法制教育营造法律环境和法律分为,为开展法制教育提供各种便利,全方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素质。如学校和家庭应建立交流和沟通机制,不定期交换意见,掌握学生最新动态;或者建立“家长监督团”,完善和更新学生法制教育方式和内容。

3.讨论

法制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目标,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目标。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明确职责并各司其职。学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思想上重视,从教学能力上提高,不断提升法制教育质量。家庭和社会需要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创造条件,提高学校法制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胡文丽、张萍.关于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22-23

[2]蔡季秋.学生法纪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125-126

[3]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質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7:40-41

[4]黄艳群.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32:258-259

作者:曾凡伟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2:

走出小学法制教育的误区

2001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上升到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面对如此疯狂的连续作案,警方感到莫大的压力。2002年元旦前后,警方悉数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 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 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白文军

作者:黄水琴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 篇3:

对在校学生犯罪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摘 要]在校学生犯罪发案率较低,但因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从思想认识、学校法制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找出预防对策,努力从根本上遏制或减少学生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在校学生;犯罪情况;法制教育;预防

当前,在校学生犯罪情况日趋凸显。以青岛市市北区为例,该区人民检察院对2008年至今五年间所办理的批准逮捕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共逮捕在校学生22件41人,平均每年至少有4件8人的学生涉嫌犯罪,学生犯罪虽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只占1%左右,但由于学生属特殊和敏感群体,如果对学生犯罪漠不关心,势必对国家未来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所以应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其特点、原因的基础上,找出预防对策,努力从根本上遏制或减少学生犯罪。

一、在校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职业中学学生犯罪率高

在批准逮捕的22件41人中, 25人为职业中学学生,占学生犯罪总数的60%。如某职业中学学生胡某某盗窃案,犯罪嫌疑人胡某某通过网上交友、约网友见面后盗窃网友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物,先后盗窃三次,涉案金额8000多元。

(二)侵财型犯罪比重大,犯罪类型呈多元化

在办理的学生犯罪案件中,以侵财型犯罪占多数,41名学生犯罪嫌疑人中,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犯罪人数23名,占总人数的56%。犯罪类型多元化趋势明显,出现猥亵儿童、非法拘禁、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等以往未成年人较少实施的犯罪。如犯罪嫌疑人栾某年仅21岁,强迫一名17岁的未成年人诱骗儿童到租住的旅馆供其进行猥亵,栾某先后猥亵多名儿童,公安机关查实的就有3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三)共同犯罪现象突出

两名以上学生共同犯罪以及学生参与社会人员共同作案的有18起,占总人数的85%。反映出在校学生存有害怕单独作案的心理状态及在成年人的诱惑下参与作案的特点。这些共同犯罪又大多集中在抢劫、盗窃等案件上。例如于某、郑某等5人抢劫团伙,其中3人未成年,4名在校生,一般都在学校周围作案,将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骗至墙角,将随身携带的手机等财物抢走,在学校中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四)性犯罪苗头显现

在校学生涉及性犯罪有所抬头,五年来办理学生强奸罪3件5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1件1人。例如某外语学校学生傅某整日在宾馆居住,并多次从网上寻找女性一起开房,2013年春节期间,其从网上认识刚上六年级的小女孩辛某,辛某明确告诉傅某自己只有12岁,傅某还将辛某约至宾馆,与辛某发生性关系。且事后傅某态度蛮横,与前来寻找女儿的辛某父母对骂,体现了当前部分在校学生性格的偏激以及对情感的冷漠,发人深思。

二、在校学生犯罪原因剖析

(一)分辨是非能力较差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也是学习、模仿、探索阶段和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期,生理发育快,但心理发育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并走向极端。如果没有家庭和学校等正确有效的引导,很难靠自身素质来抵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部分家庭教育方法欠妥

多数学生犯罪,都发生在离异或父母管理缺失的家庭中,家庭破碎对孩子内心情感和自尊心的伤害,容易导致孩子感情淡漠、仇视社会等心态;有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不工作,贩卖毒品,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导致孩子也日渐走上犯罪的道路。如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李某某贩卖毒品一案,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的父亲和母亲均以贩卖毒品为生,有时还让李某某去给朋友递送冰毒,让不到二十岁的李某某过早地接触到了毒品这一罪恶之物,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三)部分学校法制教育欠缺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缺乏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缺少根据学生特点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教育;二是以学习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好坏,对后进学生缺乏个性化教育方法,鼓励表扬少,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管理,甚至不愿管理;三是少数教师由于素质较低,教育时不顾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四是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对青岛市市北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该区学校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的仅占60.1%,学校从未开展法制教育的占31.5% ,被调查者称不清楚此事的占8.2%,有6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说不出自己所在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的姓名和所在单位。

三、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预防学生犯罪的实践探索

(一)突出一个指导思想,深化特殊预防

严格把握逮捕和起诉标准,尽力挽救失足学生。2008年以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开展非羁押措施风险评估87人次,努力减少逮捕措施的运用。就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79人次,从心理、行为等多方面落实个性化矫治措施。委托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活动,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注重案件处理效果,为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二)优化两类关键措施,坚持常态预防

首先,抓住重点,持续开展全覆盖法制教育。利用寒暑假前夕、开学初始等时间节点,在驻区中小学校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学校帮助其规范日常行为。其次,找准问题,及时制发高质量检察建议。结合办案发现、分析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以检察建议形式通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建议加强法制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家校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建议文化管理部门加强文化场所监管,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打造三项教育品牌,凸显特色预防

首创“未成年人取保候审考察观护站”,安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观护站内学习和劳动,由办案检察官负责对其进行考察帮教,根据案件情况及其在观护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劳动表现等综合表现,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从驻区中学选拔中学生,组建“少年检察官宣讲团”,将真实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深入辖区学校,为同龄人进行面对面宣讲;开辟网络宣教阵地,共同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关话题,扩大青少年法制教育辐射面。

(四)搭建四层基础平台,注重长效预防

与综治、教育等部门及学校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会签规范性文件,形成共建局面,建立长效机制;以电子展板、互动触摸屏为宣教平台,开展案例警示、法制动漫宣传、自我保护知识教育等;指派检察干警兼任中小学法制辅导员,定期走访学校,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提供引导和帮助;开设“未成年人维权热线”、“青少年维权博客”,向在校学生广泛宣传,并指定专人接听、回复,提高解答质量。

四、进一步做好预防学生犯罪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深刻认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大社会意义

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抓好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而且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法制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学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学校应转变教学观念,把法制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首先,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制定开展法制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把握在校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其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困惑和诱惑,因地制宜提出对不同年级实施法制教育的要求和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教育活动。对所谓“双差生”更应给予关注和关爱。要重视维护他们的权益,坚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要克服偏见,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们;要教育他们从最根本的规范做起,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要在学生中开展学法、讲法、用法、守法活动,把法制教育与校风、校纪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了解和掌握日常接触到的法律知识,从小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良好品德。其次,为使学校法制教育落到实处,还必须探索一套学校法制教育考核奖励机制。既要考核学校在法制教育上的教师、教材、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的落实情况,又要考核法制教育课的实际效果。要把法制教育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各种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最后,建议综治办组织办理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公、检、法等部门人员进校园,开展增强“免疫力”活动,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犯罪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法制课,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其法制观念。

(三)搞好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风气的好坏与学生犯罪有很大的关系,净化社会环境是遏制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对所有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等营业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加强管理工作。对容留学生参与不健康活动的娱乐场所要坚决关闭,并对场所负责人给予相应的经济和法律制裁,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消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对那些出售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的单位和个人,应从严追究刑事责任。(3)对学生犯罪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办案原则,教育从严,打击从宽。管教部门要根据学生特点,施以教育改造,促其认罪服法,改邪归正,把犯罪“回头率”降至最低。(4)对严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不履行监护人的职责,放纵子女违法犯罪或对子女虐待和遗弃,导致子女走上犯罪道路的,应追究其父母相应的法律责任。(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党委、政府尤其是政法机关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作者简介]张彦翀,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检察员;邵世洁,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助理检察员。

作者:张彦翀 邵世洁

上一篇:水利纪检监察工作总结下一篇:汽车城职业顾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