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制教育制度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学校法制教育制度

制度分析与学校教育创新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创新

学校教育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学校教育组织面临的紧迫问题是根据环境变化和结构变革来进行自我改造。“创新”自本世纪以來已成为各领域引人注目的话语,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应该说,在相关文献和日常表述中,“创新”与“改革”一般是不加区分的使用,尽管它们是有区别的。以色列教育专家英博(D.E.Inbar)认为,“改革”是指大范围的、有时间限制的、为改变教育系统的主要部分而设计的活动,而“创新”既指大的又指小的变革,以及任何有效的教育规划和教育管理中经常进行的活动。

学校教育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甚至等同于学校教育本身,但两者还是不同的。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动态规划过程,是熟悉领域的教育活动在新情境下的再加工,以及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新方式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是有准备的行为,它依赖于灵活的适应、实验以及有指导的变革,它不把以前无所不包的彻底性的创新视为惟一的或最重要的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常态形式。从对学校教育创新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制度创新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变量。

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创新涉及其系统的各个层面和要素。在宏观层面,涉及到学校教育体系的结构布局、办学制度、教育经费、教育行政与政策等要素;在中观层面,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内部的制度与管理等要素;在微观层面,则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等要素相关。在学校教育创新中,中小学校是行为的主体,拥有创新的权利以及相应的责任。国内的学校教育创新研究中,多以学校变革或改革来论述与分析,并围绕创新或创造性教育来展开,以创新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核心来变革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与要素。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变革的整体性与渐进性。在日本学者佐藤学看来,学校教育创新主要就是学校教育的改革或变革,日本的学校教育改革不仅依靠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政策来推进,更多地是依靠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将学校改革作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不断发展。在具体的变革措施上,倡导由国民教育转向公民教育、由竞争的教育走向共生的教育、从用功学习转向认知学习、从课程科目转向课程项目、实现共同认知、教师要成为反思型实践家、构建良好的同事关系、构建改革的网络等。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创新主要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也即以对教育要素的分析为基点展开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古得莱得(John I.Goodlad)教授领导和参与了美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调研之一——学校教育研究,这一研究深入探讨学校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卓有成效的分析与探讨。他主要从学校的有效性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学校教育创新:谁将作出何种决定、分配时间和教师、课程、教学、一些组织上的重新调整、师范教育等。

二、作为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制度分析

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首先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在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上有新的思考。以往的学校教育创新或改革一般是从工作或管理的角度进行,或按人员或按事务逐项来做。这样的研究与实践思路简单易行,也可以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视角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并且变革没有可持续力,更重要的是不清楚为什么要那么做以及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学校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需要的情况下,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切入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并具可行性的研究范式。

制度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一般有两个理论来源:制度经济学和制度主义社会学,具体的使用上往往是根据教育的特点糅合两方面的理论,形成教育研究中独特的制度分析框架。

当我们把制度分析作为一种方法与视角时,针对研究对象可能会有以下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能够存在,又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存在?在各种可能的原因中,哪些因素更为关键和重要?制度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与其他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研究对象等等。这种研究不仅考察制度的发生与变迁,更要分析制度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确定制度是否需要变革、如何变革,从而为研究对象确定更有效的发展路径。

三、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制度分析

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制度分析,其中一个基本假设是学校教育这样的制度实践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这就是说,对学校变革而言,有很多不同的实践样态可以选择,而选择什么和为什么那么选择就是我们要分析的重点。通过制度分析,我们要了解学校与社会的其他关键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联系;学校所处的制度环境对学校组织的运作有怎样的影响;如果试图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学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等等。

在实践中,我们的学校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我们却发现学校在巨大的改革压力下依然保持着很强的稳定性,并没有出现改革者所期望的变化。对此,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大体上可以从人和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学校教育创新的问题,不过对人的理解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析,一是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变革的关键,学校没有发生预想的变化,关键在于教师的改革惰性或专业性不够,“学校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这是当下许多研究所秉持的一种解释;一是认为校长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关键,“一个好的校长就等于一所好的学校”就是这种解释的一个例证。另一方面则是从事的角度来分析学校教育的创新问题,这也是许多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常用分析框架,通过变革学校的管理结构来实现学校组织的优化,如实施学校扁平化管理或学校人事、教与学、财务等变革措施。这些解释对于探讨学校教育是有帮助的,但对“学校教育创新为什么难有预期的变化”这一问题的解释并不让人满意和信服,而事实上一些学校进行了以上所述的相关变革,但学校教育质量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其实以上解释,其背后的假设是把学校视为封闭的组织或系统,“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研究者往往从学校内部来解释学校的各种问题,而没有从一个更大的视野和背景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我们往往假定学校变革的关键在于人,即使从管理结构而言也需要人来主导,这样在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中“人治”的色彩就比较浓,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关键性变量。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社会结构和政策背景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师和校长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和校长的行为并不是自由的,而限制这种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外在的制度环境。以制度分析的视角探讨学校教育创新在方法上是一个突破,它不囿于学校内部寻求解释,而直接从学校教育制度本身探询问题根源,把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学校组织的优化结合起来,而学校的组织有效性与学生学业成绩是高度相关的,这样就把学校教育创新落到了实处。当然,制度分析对学校教育创新研究而言并不是惟一的方法与范式,它也不排斥人的因素在创新中的作用,我们只认为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并能较好地解释学校中的问题。同时,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些变革或创新也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有效性,如一些国有民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优异表现。

作者:余保华

第2篇: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简论

一、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教育背景、意义

(一)教育背景

我国的学校制度,在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复杂性,由于我国地域、学校的巨大差异性及其他原因,使得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在学校制度方面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问题。比如:政、校关系不够清晰,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尚未实现: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评价制度的引导作用。导致现代教育观难以贯穿、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和学校所在社区中的一些可利用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效能相对较低;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在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类似于社区中的“文化孤岛”。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现行的学校制度所支撑的。基本上是农业时代、前工业时代、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基本上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教育。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较大的障碍之一。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通过现代学校民主化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可以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使校长负责制建立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上,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通过现代学校人事制度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可以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效能、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通过现代学校文化制度的建设,凝练、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通过学校与社区、学生家庭、社会的关系的调整,有利于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推动社区教育、加速建设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通过理论性研究成果的不断提出,可以发展我国现代意义的、与知识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管理学理论。

(三)拟建立的五种机制

在规模较大的现代中小学,应尽量做到决策权、日常管理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平衡、制衡并相互配合,形成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同时也是有效率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由此,就要形成民主决策机制、管理责任机制、监督制衡机制。现代学校是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大链条中的一环,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社区的学校。因此,还应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相互参与、合作机制。在同学段的各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各主体之间,要形成良性的、公平的、平等的竞争,并由此形成平等竞争机制。我们要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在实验校建立起民主决策机制、管理责任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二、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特性、体系

(一)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在对“现代学校制度”难以给出确切定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取几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要素,分析其特性,从这些要素和特性来理解“现代学校制度”这一词组:

第一,现代学校制度是向知识社会过渡、与知识社会和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相适应的学校制度。

第二,现代学校制度是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的学校制度。

第三。现代学校制度是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的学校制度。基础教育阶段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是有质量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是民主的,教育过程是师生相长的过程。

第四,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为主的学校制度。

第五,现代学校制度是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制度。

综合上述要素,我们理解,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

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认为,与“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基本特性,包括民主性、法制性、开放性、人本性,应当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性中的一部分。当然,在现代学校制度存续的不同历史阶段,其核心特性会有所变化。

(三)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不是仅指一两种规章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从外延的角度来分割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可以把该体系分割为不同的小类。我们既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作用于学校内部的领域、方面的不同”作为标准,也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是否成文、其正式的程度的不同”作为标准,还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制定者的纵向系统的‘身份”’作为标准,把“现代学校制度制定者的横向层次”作为标准,把“现代学校制度所规范的关系”作为标准,把“现代学校制度所侧重的效能、作用的不同”作为标准,把“具体的规章制度在现代学校制度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作为标准,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

例如,把“具体的规章制度在现代学校制度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作为标准,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就可以划分为下述两小类:

第一小类:重点制度,又称为核心制度。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大体系中的核心制度是课程与教学环节的制度,是如何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的各种制度。

第二小类:非重点制度,又称为非核心制度、外围制度。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环节的各种制度,如学校的后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社区和家长参与制度、经费筹集制度、学校的社团组织管理制度、党务管理制度等,是为核心制度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应当属于非重点制度。

我个人对于国内部分学者关于“核心制度”与“外围制度”的划分,并不是不分情况地、无条件地赞同的。把现代学校制度划分为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划分。我们认为:现代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环节的制度,会是现代学校制度大体系中的核心制度的一部分,这是教育属性、学校属性所决定的。只要学校存在,其课程与教学环节的制度就应该是其核心制度的一部分(古代学校制度、近代学校制度、现行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都是如此)。但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学校,或者同一类型、同一学段的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而言,可能会有其他一些制度成为该校某一阶段的重点制度的一部分、核心制度的一部分。课

程与教学环节的制度,与外围制度的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在混合所有制中小学,办学体制、产权、所有制、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也是其核心性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在公办中小学,该类制度就不一定总是其核心性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学校重点开展文化建设的某一时期,就可以把《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等名称的文化制度列为在该时期的重点建设的制度。一旦完成,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则可考虑不再把《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等名称的文化制度列为重点制度;在一所公办学校被列为转制学校,在转制的筹备期和初期,就要把转制、办学体制方面的制度列为重点制度、核心制度来进行研究和建设,待转制完成、体制稳定下来以后,就可以考虑不再把转制、办学体制方面的制度列为重点制度了。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因校制宜、因时段制宜”地看待现代学校制度大体系中的核心制度与外围制度的划分问题。

三、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类型指的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等要素把事物划归的不同的类别、型式。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是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性质、特点、结构、作用、所适应的客观条件等的细微不同,或者按照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教育政策取向、主导者、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的不同,把现代学校制度所划归的不同的类别和型式。

我们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学校管理特色,把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预测性地、初步地划分为下列几种:

(一)按照“公共教育政策取向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可划分为:公平优先、效率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效率优先、公平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同等对待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二)按照“建设过程中主导者身份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可划分为:政府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市场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专家和学术力量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三)按照“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可划分为:以“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教职工自治管理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校务会议)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以“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以“教育集团、企业集团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四、对建立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利条件和较大困难的初步分析

(一)较大困难

我们深知,在开展本项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比如:

——思想认识方面的保守。数千年传统的集权文化、集权政治的深刻影响,使人们已经非常习惯于非民主的、集权的政治生活了,而对于民主政治、法治政治则显得比较陌生。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比较淡薄:

——某些既得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反对;

——现行的人事制度、学校制度中某些已经过时的制度的阻碍;

——经验的不足:

——全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进展相对缓慢,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转型及本项实验;

——区域发展水平和学校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该项实验研究的高度复杂性,也增大了难度。

(二)有利条件

我们也看到: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如:

——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生产力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到了拟对其形成束缚的生产关系进行突破的时候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已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政府职能逐步、有序地转变,为逐步、有序地“放权于校”和“还权于民”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广大教职工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愈来愈强,强烈地要求能够获得一部分学校管理权,希望学校能够尽快走上民主治校的轨道;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初步讨论和近三年的逐步深入的讨论,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工作,在思想上、理论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准备;

——在很多年前,我国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局部地区或该类地区中的部分学校就已开始了类似的实验、探索。为本项实验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为本项实验提供了借鉴。

鉴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在21世纪初开始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五、如何开展区域性的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实验研究

我们觉得,在进行区域性的现代学校制度实验与建设的过程中,要全力做好下述工作:

要对实验的社会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提高对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

要由党政领导、专职科研理论工作者、第一线实践工作者共同组成实验研究队伍,要明确各个行为主体的职责、任务;

要对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体系、所保障的目标、建设的重点、建设的几大途径等有明晰的认识;

要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要至少从学段、类型、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考虑,确定实验学校;

要对基础教育阶段现行学校制度做好清理工作,总结、提炼先进制度,并给予必要的政策特许;

要根据区域性实验的特点,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要处理好研究切入点与研究重点的关系;

要处理好“区抓”与“校抓”的关系;

要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并把实验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

作者:李继星

第3篇:试论解决学校纠纷的教育仲裁制度

随着社会的变迁,学校与学生基于教育与受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学校纠纷,出现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同时,纠纷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如何从总体上建立一个各种救济途径配置得当的救济体制以解决这些不同性质的纠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立一种新的学校纠纷解决途径——教育仲裁制度就十分必要。

一、教育仲裁制度的概述

1.教育仲裁制度的概念

在汉语中,“仲”有“在中间”的意思,“裁”表示衡量、判断,因此,仲裁的字面意思就是“居中判断”。作为一个法律用词,仲裁有其特定的含义。笔者认为,教育仲裁是指学校、学生在教育和受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学校纠纷,并将这些纠纷提交给教育仲裁委员会裁决,教育仲裁委员会对其进行处理,并做出对双方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从而解决学校纠纷的一种方式或制度。

2.教育仲裁制度的特征

(1)它具有迅捷性和经济性。教育仲裁实行一次裁决制,有针对性地实行一裁终局,是形成仲裁迅捷性、经济性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存在法院那样的上诉制度,在时间和费用上可以相对节省,加之实行专家仲裁,仲裁的审理、结案一般较法院快,因此,迅捷性和经济性,是仲裁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

(2)教育仲裁制度具有准司法性。仲裁是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司法制度,仲裁是国家法律认可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定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及可行性。在仲裁制度上,当事人可以以书面形式自愿选择仲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约定仲裁事项,在仲裁机构提供的仲裁委员名册中选择仲裁员,在仲裁庭作出裁决前自行和解或自愿调解等等。

(3)教育仲裁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主要是指教育仲裁实行由专家组成的仲裁员进行审理判决。就学校纠纷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司法诉讼中的法官是一个相对固定封闭的群体,关于案件事实的认定,虽然法官有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这是不够的,因为学校纠纷涉及的案件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还有一些学术上、教育上的特殊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他们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欠缺的。所以,这就使案件陷入了一种司法审判的真空。

二、教育仲裁制度是解决学校纠纷的新途径

1.教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1)学校纠纷的相关救济制度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的方针深入民心,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司法以其独特的公正、中立赢得当事人的信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诉讼会使所有学校纠纷案件得以解决,其原因在于:首先,高额的费用以及纠纷案件的与日俱增使得诉讼机制出现了功能性障碍,以至积案如山和纠纷解决途径不畅,从而使大多数学校纠纷案件被搁置。其次,由于学校纠纷案件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使得法院在处理这些诉讼案件时都面临巨大压力,显得力不从心。

(2)我国现有解决学校纠纷的救济制度的现状。目前,根据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纠纷的专门解决途径主要是教育申诉,但申诉的缺陷首先在于受理部门的不明确,缺乏应有的权力,从而对申诉的处理容易造成部门与机构之间的相互推诿,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申诉会因此被搁置,纠纷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复议制度仅将被申请人限定为教育行政机关而不是学校,其范围一般限于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学校的管理行为。行政诉讼制度也只是针对教育行政机关设置的,《行政诉讼法》只明确规定了人身权、财产权的司法救济,同时又排除了行政处分的司法审查。至于民事诉讼,我国民事法律只有人身权、财产权的规定,没有受教育权的概念,造成受教育权的救济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2.教育仲裁制度的可行性

(1)教育仲裁处理学校纠纷的社会效果。由于学校纠纷主要涉及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有一定的身份隶属和情感上的特殊性,但是当事人双方都希望纠纷的解决不至于破坏双方的和谐关系,而诉讼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性,往往增加了双方的敌意,导致双方的沟通更加困难,不利于纠纷的解决。而教育仲裁在仲裁员的主持下,在解决纠纷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势变化和具体条件,在适用规范上和公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整体上的综合考虑,适当进行衡平。

(2)教育仲裁处理学校纠纷的满意程度。学校纠纷案件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单靠司法进行审查从而实行一刀切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因而收到的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教育仲裁在处理学校纠纷的案件中,一方面在审查程序上保持公正原则以及仲裁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裁决;另一方面教育仲裁形式灵活,非正式的特点可以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做出使当事人能接受的满意结果。

三、建立教育仲裁制度的构想

1.建立教育仲裁制度的价值目标

(1)教育仲裁的艺术性和公正性。在教育仲裁过程中,始终重视学校与当事人的和解、调解以及与仲裁裁决的衔接是教育仲裁艺术性的体现。仲裁是召集各方专家、学者在一起,就争议事项进行法、理、情的论证,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和解,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

(2)教育仲裁的公正性。仲裁的公正性是仲裁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仲裁作为一种民间性质的法律纠纷救助机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的所在。就教育仲裁制度而言,公正就是解决纠纷过程中各纠纷主体行使权力的正当性和争诉的解决结果具有当事人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3)教育仲裁的效益性。教育仲裁作为学校纠纷的解决方式之一,它直接产生于市场经济,把效益作为教育仲裁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发挥教育仲裁制度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

2.教育行政仲裁委员会的设立

(1)教育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就教育仲裁委员会的组成而言,教育仲裁委员会应由由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和委员七至十一人组成,仲裁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主管教育的负责人或教育法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副主任和委员应聘请有关法律、教育法、主管教育行政人员来担任,其他的教育仲裁委员会的成员还应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代表,以保证其民主性和公正性。

(2)教育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受案范围是教育仲裁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决定了教育仲裁对学校纠纷解决或处理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所指的学校纠纷仲裁是指学校在其教育、教学或者教育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有关教育权利义务的法律纠纷,依法向学校纠纷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并由其对双方作出具体的约束力的裁决,从而解决学校纠纷的活动和制度。

(3)教育仲裁制度的程序。首先是申请与受理。教育仲裁的申请是指争议一方的当事人即申请人根据仲裁协议将已经发生的争议正式提请仲裁委员会审理裁决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行为,一般需要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书,申请人提出仲裁申请是仲裁程序开始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是仲裁前准备。其中包括指定工作人员;送达仲裁文书、仲裁规则与仲裁员名册;书面通知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仲裁员审阅当事人提供的资料,制作阅卷笔录;仲裁庭成员应在分别阅卷的基础上,在首次开庭前,首席仲裁员召集并主持案件评议,即仲裁庭的预备评议。再次是仲裁调解。仲裁调解,是指在仲裁程序中,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仲裁庭的自行决定,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资源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双方争议案件的活动和方式。最后是开庭与仲裁裁决。调解不成的应当开庭仲裁。仲裁庭应当在开庭前四天将开庭时间、地点等事项书面通知当事人然后由仲裁庭按照仲裁规则审理案件。结束时,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认定的证据,依据法律,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所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判定。在仲裁案件审理结束时所作出的仲裁裁决是终局的,裁决对纠纷各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范愉.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 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宋连斌.仲裁理论与实务.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6] 唐德华,孙秀君.仲裁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7] 陈久奎.我国教育仲裁制度的建构研究:一种解决教育纠纷的新途径.教育研究,2006(5).

[8] 谢志东.我国行政救济制度问题研究.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2(1).

[9] 汪祖兴.试论仲裁的公正性与中国仲裁的监督机制.现代法学,1998(6).

[10] 唐德华,孙秀君.仲裁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国庆)

作者:张黎娜

第4篇:学校法制教育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普法规划要求,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努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全体学生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三、教导处按有关要求,制定好课堂法制教育计划,保证计划、课时的落实。

四、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一些与青少年学生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列入教学中。

五、全体老师要将法制教育的内容融入相关课堂教学中,力求使课堂法制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活泼,便于学生接受。

六、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七、以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定期宣传基本法律常识。通过开展大队、班队活动等形式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八、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制定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考核,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辛店镇中心小学

第5篇:学校法制教育制度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努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全体学生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三、按有关要求,制定好课堂法制教育计划,保证计划、课时的落实。

四、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一些与青少年学生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列入教学中。

五、全体老师要将法制教育的内容融入相关课堂教学中,力求使课堂法制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活泼,便于学生接受。

六、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七、以法制宣传栏、播放法制教育影片等形式定期宣传基本法律常识。通过开展团队、班队活动等形式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八、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制定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考核,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第6篇:学校法制教育制度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初步明确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初步具备应用法律来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及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为了使我校法制教育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法制教育制度。望各部门及全体教师遵照执行。

一、建立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由德育教导、年级组长、部分班主任、教师代表组成的法制教育领导组,制定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法制教育方面的问题,做好计划、组织、检查指导和总结表彰工作。

二、法制教育要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年级组长、班主作要在每学期行为规范加强月中,根据年级、班级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遵纪守法教育,可采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讨论、座谈等形式。由教导处负责检查落实。

三、法制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各科教师尤其是相关学科要有意识地把法律知识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青保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举办“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题讲座。

四、法制教育要和各项活动相结合,进行加强法制观念遵守校纪校规的教育;由少先队负责,每学期出一次法律知识宣传板报,并通过广播向学生介绍《国旗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基本知识;利用升旗仪式,每学期最少安排一次有关法制教育方面的讲话;利用家长学校讲座,对家长重点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由各学部、校办公室和学生会负责。

第7篇:拉拉屯学校法制教育制度

拉拉屯小学法制宣传教育制度

一、根据上级部门颁发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规划和文件精神

制订学校法制教育,法制宣传的规划和计划,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每学期工作计划中。学期工作计划,要有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内容。

二、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依法治校领导小组,聘请法制副校长,明确各部门、各小组成员的职责,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

三、每学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至少二次,每次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后要有记载,要有反馈,活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翔实,效果要明显。

四、法制教育先要从教职工抓起,通过教职工再抓学生教育。要给教职工适当配备法制宣传资料、法制书籍,鼓励教职工学法,懂法,再带动学生学法、懂法。每月第四周设立法制课,带领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安全条例》《交通法》等法律法规。

五、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途径要拓宽,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进行主题活动,各学科教学要相机结合适时渗透。品社等学科要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把法制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充分运用《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等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法制教育。

六、注意资料积累。法制宣传记录,法制宣传活动、法制计划等资料要定期整理。

七、要抓好教育时机,利用家长会、节假日教育、假前教育等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法制教育。

八、建立与法制副校长及周边派出所的联系制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业执法人员对学生进行讲座,全面提升师生的法制意识。

拉拉屯小学2014年3月

第8篇:学校安全教育制度

一、学校德育处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 育、安全教育,并和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状。

二、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班主任必须有安全记事本,每次安全教育都要有记录,学校德育处要随时检查。

三、全体教职员工都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要及时制止并通知班主任、德育处进行教育。

四、学生在校期间,校门卫要看好校门,学生不得无故出校门。

五、任何单位、个人到校找学生都要经过学校保卫科批准,并由门卫或教师派人到教室通知。如有事必须请假离校的,由学生写好请假条给班主任签字后交给门卫方可。

六、学生有事必须中途离校的,取自行车时要有班主任的批条。

七、机动车辆禁止进入校园,如工作需要确需进入的要由门卫提醒司机慢行,并指挥车辆安全行驶。

八、任何教师、班主任不得随意把学生驱逐出教室或校门,如有违反,学校将给予批评。

九、任何教师、班主任不得体罚学生,如有违反学校将给予批评。不准歧视个别生理有缺陷和“后进”的学生,所有学生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十、没有经过班主任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把学生从课堂带走。上课期间,教师要负责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如有违反规定导致学生发生意外的,由该教师负主要责任。

十一、学校任何人无权对学生进行人身搜查、限制人身自由、扣压身份证或正常书信,更不准私拆他人信件、包裹。

十二、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应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对于有危险的劳动项目不得安排学生参加。

十三、全体教职员工都有义务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课间或课后如遇学生遭受外来人员侵害而视而不见者,学校将给予严厉处分。

十四、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攀爬二楼以上的窗子打扫卫生,班主任必须在场,并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准学生用湿抹布擦电器和电器开关。禁止学生随意动开关、电器。

十五、实验室的教师要在大扫除之前把实验室的危险品存放好,并在打扫结束后检查危险品是否完好。

集会、比赛以及外出等活动安全的规定:

十六、全校集会,班主任必须到场指挥学生。各教学楼的楼道要安排专人监控,禁止学生上、下楼梯追逐、打闹。散会后大会主持人要对全体学生有秩序的进行疏导。重大集会前,学校领导组织安全保卫人员对会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 十

七、学校召开运动会必须有安全防范措施,班主任到场管理好本班学生,保卫人员负责整个会场的安全保卫工作。运动会期间学校校医不得离开会场。

十八、逢双休日或课间或课后组织校内活动,由组织者通知家长。活动期间有关人员要组织好学生,做好学生安全保卫工作。

十九、学生集会、比赛等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体育活动安全管理规定》为保证师生正常的体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学生体育活动,使教学和群体工作既热烈蓬勃地发展,又有条不紊、安全有序地运行,特制定如下安全管理规定:

1、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责任心,严格管理,认真履行职责。

2、教师上体育课,既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又要保证学生安全。如上到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教材如跳马、单双杠、铅球、跳高等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活动的要领,还要在教学场地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并安排学生干部协助。如因为教师组织课堂不力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由任课体育教师负完全责任。

3、体育教师上课时间和活动时间不得擅自离岗,因离岗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由责任者负责。

4、学校教务处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统筹考虑学生人数、场地、时间、活动项目等,以确保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

5、在组织学生做课间操时,学校安排专人管理,集队速度不宜要求过快,禁止学生在楼梯、过道互相追逐打闹。

6、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遵守体育教师的指挥,服从管理,不得擅自动用各种设备和损坏体育设施,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7、学校总务处主任和体育教研组长要定期检查维修体育设施,如:健身器材、单、双杠、电器开关,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8、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教师要在报告的同时,积极组织将学生送往就近医疗点治疗。

学校饮食卫生制度

1、为保证食品卫生,保障全体师生身心健康,根据《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对周边食堂和商店特制定如下卫生制度:

2、学校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食品卫生专人管理和负责。

3、从业人员持有效合格的健康证经培训后方可上岗,学校实行办证经营。

4、学校组织从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凡患有传染病者不得参加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5、工作人员上班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并保持个人卫生。

6、做好食堂内外的环境卫生,做到餐一打扫,每天两清洗。

7、食用工具每餐用后应洗净,保持洁净,食(用)具做到“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8、不购进、不加工、不出售腐烂变质、有毒、有害、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9、生、熟食品,成品、半成品的加工和存放要有明显的标记,分类存放,不得混放。

10、保持仓库整洁,食品应做到有分类、有标志、离地离墙保管。

11、及时处理好垃圾,搞好“三防”工作。

120、安全生产约谈制度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吸取各类安全事故教训,强化主体责任,根据莎车县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安全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学校安全生产约谈,是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事故发生地的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要负责人约见谈话,分析事故原因和安全形势,研究工作措施,以及对发生事故的单位负责入进行约谈告诫。

第三条 约谈对象

(一)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负责人及班级班主任;

(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主要负责人;

(三)认为有必要约谈的人员。

约谈对象应准时参加约谈,不得委托他人。

第四条 下列情形由校长主持约谈:

(一)三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安全事故的;

(二)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安全事故的;

(三)认为有必要约谈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约谈要听取本单位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经过、事故抢险情况,事故性质、原因分析及教训,重点是采取的措施、强化安全责任等方面的汇报。被约谈对象应当准备书面材料。

第六条 约谈原则上在事故发生后,事故等级、性质确定后一周内组织进行。

第七条 约谈程序

(一)约谈前,书面通知约谈对象,告知约谈时间、地点、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

(二)约谈时,应安排专人记录,形成约谈纪要并及时发送被约谈单

(三)约谈后,被约谈单位应在1 5日内将约谈要求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

第八条 对无故不参加约谈或不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被约谈人的责任。

第九条 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本校的责任事故约谈制度。

第十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消防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制度

一、消防设施应当定期检测、调试、维修和更换,并按时认真填写检查、检测、维修保养记录。

二、每年要到专门检测机构(县检测中心)进行全面检查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存档备查。

三、未经学校同意,不得擅自停用消防设施。

四、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灭火器进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检查。对灭火器应当建立档案资料,记明配置类型、数量、设置位置、检查维修单位(人员)、更换药剂的时间等有关情况。

五、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六、每周全面检查一次学校消防安全,严禁以下行为:

1、占用疏散通道;

2、在安全出口或者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3、在教学、工作等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将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遮挡、覆盖;

4、其他影响安全疏散的行为。

防疫与健康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为严格落实学校防疫与健康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健康安全工作的领导,细化责任,制订以下追究制度:

1、班主任教师对发现本班学生存在不良疫情,瞒报、漏报、缓报而造成学生大面积停课的,将由该教师承担补课责任,学校同时扣除该班主任工作津贴,年底班主任工作不予评优。

2、大队部、健康教师对学生在将抗防疫知识宣传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造成疫情发生的,竟不能评为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

3、工会、后勤人员检查当中,存在敷衍了事的,一经发现将扣除领导津贴。

4、医务室人员对师生突发性病情处理不及时、不科学而造成事故的,将视其情节轻重追究一定的责任。

第9篇:学校健康教育制度(相关制度)

1.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校长要熟悉此项工作和政策法规,配备专(兼)职校医一名。制定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

2.教育学生认真做好早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九个小时。

3.搞好防近周宣传工作,教育学生用眼卫生,读写时要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教育和督导学生积极做好眼保健操,降低近视眼患病的发病率。

4.采取各项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一课。

5.组织好每年学生体检工作,体检率达到95%以上,做好学生健康档案建设工作。

6.上好健康课,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传染病、胃肠病、蠕虫感染、近视、龋齿和牙周疾病、贫血、沙眼、营养不良的发生。

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一、疫情报告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如有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报告市疾控中心(在经医院确诊或实验室检查)。

顺序:学生—班主任—卫生室—校长室+县疾控中心、县教育局

二、晨检制度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晨检工作。对患传染病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已发生传染病班级的其它健康学生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如扳兰根、维生素C等。

三、消毒制度

认真做好教室、专用教室消毒工作,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和住宿部要重点消毒,勤洗晒衣被并用紫外线消毒车和含氯消毒液喷洒、揩擦消毒。

四、病愈后复课要求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隔离时间来决定隔离期限,隔离时间不到的必须要有医院传染病科证明,并由卫生室复检后学生才能进教室上课,反之仍作为病未愈不能来校上课。

五、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这一内容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勤洗手,及时做好学生的计划免疫,防止交叉感染。

学校饮食卫生制度

一、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

1.采购人员不买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2.保管员、验收员不收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3.生产加工人员不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4.营业员、服务员不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食品存放买行“四隔离”

1.生、熟隔离

2.

成品与半成品隔离

3.食品与杂物、毒物隔离

4.食品与鼠药、农药隔离

三、餐饮具实行“四过关”

1.洗

2.清

3.消毒

4.保洁

四、环境卫生实行“四定”办法

1.定人

2.定物

3.定时问;

4.定质量,划片包干,分工负责。

五、个人卫生做到“四勤”:

l.勤洗手,剪指甲

2.勤洗澡,理发

3.勤洗衣,洗被褥

4.勤换工作服

教学卫生制度

1.坚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问,保证高中学生有8小时睡眠时间。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各科教师要重视保护学生视力,培养学生民好的坐姿、阅读书写习惯,要求学生做到用眼卫生的“三个一”。

3.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保证学生十分钟的休息。

4.教师板书要工整、清洁、字不宜太小;油印资料字迹清晰。

5.学生定期换一次座位。

6.要保持教室墙壁的洁白。保证良好的采光照明、空气新鲜。

7.教室黑板要保证漆黑不反光。桌椅按学生坐高配置。

8.教育学生下课不高声喧哗,广播音响适度,不宜过高,防止噪音对学生健康的危害。

学生个人卫生制度

1.做到“四勤”。

2.注意饮食卫生做到“四不”:不吃生冷和不洁净的食物;不喝酒;不乱用他人的碗、筷、茶杯和毛巾。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乱吐;不乱写乱画乱踏;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预防胃肠疾病、沙眼和皮肤病的发生。

4.注意用眼卫生。读写时要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指离笔尖一寸;读写四十五分钟要休息十分钟;不要躺着或乘车,走路时看书;不要在暗弱光线下看书,预防视力下降。

5.坐姿要端正,读写姿势要正确,做到坐如钟、立如松、睡如弓、走如风、经常锻炼。以免引起脊柱变形弯曲。

6.不挑食或偏食,防止因营养不良而影响体质和视力下降。

7.认真做好早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上一篇:浦发银行的投资业务下一篇:墙体开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