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劳动法有感

2023-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新劳动法有感

读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有感

读《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心得体会

在现代教学以及今后的发展中还将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有效课堂课堂提问无论是人次、频率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那么,有效课堂课堂究竟应如何提问、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就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提问目的

教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那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该怎样设问,何时提问,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提高有效课堂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

1、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3、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

4、有利于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产物。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创设真实情景,设计出能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做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以话题为核心, 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 灵活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完成一些任务,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有效课堂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能否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每个

二、提问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主动地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旁观者与参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毫无顾忌地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在有限的有效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将比教师提出问题更为有效。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由教师回答,甚至教师偶尔回答不出,这时候师生之间将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而由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总之,现代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已由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听说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在于课堂上的练习,课堂提问则是目前让学生进行有效训练的不可替代的方式之一。但是,课堂提问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它是调动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保证学生智力活动张弛有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有效课堂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一手段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的开口说有效课堂,学会更加清楚的,更有条理的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有效教学核心”。

第2篇:读新课标的感悟

当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行进到第六个年头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修改稿的正式出台,此刻,我们有了想要再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的热情与冲动。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由最初对《课标》的好奇到逐步了解,再到具体实施,这其中,有因为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带给我们的及大的发展空间时的欣喜,也有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时遭遇的迷茫和困惑,比如:每节课如何体现“三维一体”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倡导算法多样化要不要进行优化?如何把握实验教材?怎样提高课堂提问和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等。一路走来,我们百感交集。庆幸的是这一路上,我们有专家和教研员的引领,有我们泡小教师执着的探索精神而凝聚成的团队力量。虽然,我们没有多少“胜利与光荣”可言,但在艰苦的探究与实践中,我们

今天,我们再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修改稿),除了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标》的完整性和指导性的魅力外,也更明确了我们下一步实施《课标》的方向与目标。可是面对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我们的心情还是沉甸甸的,一种无形的压力与责任比五年前刚开始实施《课标》时还要沉重,我们深深地感到:新的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过:

面对挑战,我们有足够的底气: 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开拓超前,敢为人先的教师团队。在我们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一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善教”、“勤学善思”的教风和学风。每一位老师在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打造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使各自的数学课堂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平淡中见功底,有的稳重中显素质,风姿焯约,各有千秋。但都展示出:“关注心灵,关注探究,关注合作,关注智慧,关注生命”的课堂魅力;显示出:“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新课堂结构。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让老师充满了智慧,让学生充满了激情,让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的老师,不仅对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满腔热情,对明天更是充满了希望和追求。他们把对未来的设想都转化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在科研这块“试验田”里播撒希望,耕耘未来。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发展的动力,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开拓与进取,不断发展与超越。

面对挑战,我们从关注细节做起。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而对教学细节的真正关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具体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将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自己走向成功的基本视角。关注每一个细节,提升我们的教学实效,努力实现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

面对挑战,我们拟定好了应对措施。

一、炼就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是表面上的关注,而是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起点,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在了解中抓住契机,随即引领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开阔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发创新的欲望。

二、扬起一个大师的风帆。

我们的教学,从知识发展的层面着眼,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着手,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焦点,“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与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给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养成终身受用的探究学习习惯。

三、展示一个学者的风度。

一个优秀的教师,表现出的气质应是学者般的的温文尔雅,风趣幽默,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运用素材创造新作品。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使用的教材还不可能把先进理念在教材中完全体现出来,进入千万个课堂,影响千万个学生。那么,就特别需要我们在运用教材过程中,更应该有学者的风度,应该尊重教材而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把教材看作是一个可供参照的蓝本,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让内容的组织更能充分体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能更充分地体现“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

四、修炼一个务实的品德。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不能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使用,而且,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到他们当中去,去了解他们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再灵活调空自己的教学环节或策略。

五、体现一个智慧的头脑。

支撑新课程课堂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教学智慧。“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是新课标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能否把这个整体融入到我们教学的始终,需要的是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科学的教法,那就是紧跟时代,独辟蹊径,自成特色,体现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人生理想、信仰与价值导向以及科学知识的探索路径。还需要老师善于“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寓“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

课程理念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具体化的过程。我们深知未来的探索之路很艰辛,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教改之路上,我们会风雨兼程,一路走好。

困惑:

一、课堂如果给学生一个宽泛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怎么办? 困惑:

二、我们怎么量化与评价理念中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3篇:读新《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习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

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习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平的不同,在学习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俗话说: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习。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

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习习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顾欣然

2012年8月16日

上一篇:教师值周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原社保卡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