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数据质量调研报告

2022-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税务数据质量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税务数据质量调研报告

大数据背景下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探讨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带来了挑战,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时代挑战、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和价值,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大数据的特点以及在财会领域的应用,然后分析了大数据对现行财务报告构成的挑战与冲击,最后给出了企业在此背景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应措施,对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报告;创新

【中国分类号】F234.3

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应用,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对各个行业和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带来了改革与创新的空间。海量且可以高速率传输的大数据,从真实性、及时性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报告造成了冲击。本文从大数据自身特点入手,剖析了大数据对现行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等信息质量特征造成的冲击,并围绕如何在此背景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大数据的特点以及在财会领域的应用

目前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在不同领域有所不同,Vasarhelyi(2015)认为特定数据能否被称为大数据取决于这些数据是否处于或超越了其所用的信息系统所能储存或处理的极限。根据IBM(2012)发布的信息,大数据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第一,信息容量大,数据量以PB为单位,因此必须采用计算信息数据分析手段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第二,传输速度快,在一般情况下能达到对数据实时传送的效果,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实时化分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三,不同类型数据的混合度高,文字等结构化数据与声音图像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并存,加大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储存的难度;第四,单一数据的价值量低,但将其囊括在一起的大数据则具有不菲的商业价值,强调了对数据集进行整体化处理和分析的必要性。根据大数据具有的特点,Vasarhelyi(2010)研究了大数据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他认为可以利用实时更新的大数据克服会计信息缺乏及时性的缺陷,能够为市场和管理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不同类型数据的混合度高的特点,对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披露,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此外,从量化的角度,还可以根据大数据容量大的特点,将海量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创造滞后型连续方程,拓展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关联性。

二、大数据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挑战与冲击

(一)对财务报告信息相关性的挑战

传统财务报告十分重视对企业核心财务信息的披露,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市场有效性提升,表外信息、与交易无关的非财务信息、财报未披露内容也变成了投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投资者对此类信息的需求,便对现行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挑战。例如企业的公司内部治理文件是否完善、客户关系的稳定程度、高级管理者的政治关联等都会成为投资者迫切需求的非财务信息,这种信息间供需的矛盾,导致现行财务报告在相关性方面难以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大数据对相关性的冲击,就主要是在于相关财务报告信息范围的拓展。对于目前的财务报告,由于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一方面对多数定性信息没有做出披露,另一方面部分定性结论是从样本量不大且具有较大随机性的数据中得到的,因此结论的准确度也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将大数据中包含的有价值的非结构化、碎片化信息纳入财务报告,加强对财务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并使具有高相关性的信息依旧具有可比性,是大数据对财务报告信息相关性的挑战。

(二)对财务报告信息及时性的挑战

现行财务报告中,年度报表具有最高的质量和公信度,但是由于编制报告的周期长达3个月左右,其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大打折扣。但是,如果缩短会计分期,或者要求中期报告、季报甚至月报的质量与年报一致,这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如果还以现行模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其中部分本期未确认、未报告的业务活动很可能已经过时,失去了实时信息的内在价值。但是大数据模式则将完全滿足了及时性的要求,甚至转变成了对实时性甚至超前性信息的供给。转变的核心在于大数据具有的速度快的特点,具体体现为数据发展速度快——时时刻刻都在有新的数据产生、传输速度快——对数据结果的实时传输、分析速度快——对大数据信息价值的重要保证。这要求财务报告由事后报告向事前报告的模式转变,使报告使用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充分了解后,做出渐进决策,之后通过及时的信息补充对决策进行修正。那么怎样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将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实时传送、如何对会计分期假设进行修正,怎样保证计提、摊销信息的时效性,都是大数据对财务报告及时性的挑战。

(三)对财务报告信息可靠性的挑战

在无法获得海量数据支持的现行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可能会对财务报告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在传统财务报告编制前后,要通过多重核对、分析检验、控制测试等多种手段,来减少数据纰漏和造假舞弊行为,但涉及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由于数据信息量巨大而且形式丰富,数据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和关联性,所以某单一数据的异常或缺失基本不会导致对整体情况的误判误报。而且在大数据分析技术日益成熟和会计制度愈发完善的环境下,对实时交易数据造假的难度和成本上升,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问题不再突出,企业和投资人更强调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重视数据对决策的实际意义而非绝对精确,强调整体性来保证财务报告大数据信息质量,这要求传统财务信息质量要求从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三、积极利用大数据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一)拓展财务报告信息范围

随着使用者对非财务信息、表外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可以在财务报告信息中加入非结构化数据,构建多维财务报告体系,将内部控制、平台资源等非财务指标有效融合,全方位展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为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求,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多样化的特征,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加直观的传达企业实际经营信息。此外,突破财务报告单一的货币计量属性,例如对于无法准确定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资产可以划定非货币度量标准,使财务报告信息体系得到极大的丰富,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最后,还应该使财务报告不限于对自身微观情况的表现,而拓展到对企业所在政治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的综合描述,这有利于社会企业共同构建宏观经济数据库,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预测作用,使企业能提前做出生产规模、产业升级转型的相关决策。

(二)建设规范化财会信息云平台

积极推进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云共享、云计算是利用大数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保证数据信息具有可比性,财会信息云平台的建设需要具有规范性。第一,企业的信息化是云平台建设的基础保证,需要满足:从原始数据采集到分析结果输出的全面数字化、公司内外部信息交换以及部门间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对数据信息处理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化等基础建设需求。第二,建设提供数据存储和分析的云共享计算平台。以政府资金与技术进行总体布局,企业参与细节完善,构建标准统一的或具有相关行业特征的财会信息云存储系统,制定具有规范化的准则,设置统一执行标准,使原始数据信息能够实现统一加载、定期更新和标准化存档。同时云端分析平台应做到审核验证一体化、查询信息标准化、分析结果智能化等,使财会信息云平台不仅方便企业对数据进行传输和分析,也适合审计部门和投资者的查询和比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由于云平台建设的复杂性,其涉及企业范围之广、数据量之大前所未有,因此应由政府牵头,先小规模试点运行,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推广,渐进式建设规范化财会信息云平台。

(三)强化财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

大数据的应用使财务信息的获取和流动愈发简单,但其结构的多样性和数据的海量性,都对财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在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关键职能在于深度挖掘和披露数据背后的隐藏信息、寻找数据间的关联性,所以与传统财务数据分析不同,为充分利用数据并尽可能得到可信度高的结果,大数据财务分析摒弃了抽样样本分析,而是对完整的数据库进行分析,那么在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数据库、怎样对数据的抽取、筛选、转换、分析等工具进行选择,都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要对财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强化,首先要使其树立大数据资产概念,增强财务人员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其次,加大数据分析技能培训投入,聘请数据库研发专家、商务统计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财务人员具有前沿大数据分析意识和手段,保证分析的高效性与准确性;最后,要优化企业部门组织结构设置,扫除企业运营部、数据挖掘部、财务部交流障碍,使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数据分析结果的输出更具有服务全局的效果,专注核心信息数据,提高财务信息数据分析的相关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在顺应新背景下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的同时,加强培养大数据管理和分析意识,主动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注重财务数据结果分析的实际意义,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做出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Vasarhelyi,Miklos A.,Alexander Kogan,and Brad M.Tuttle.“Big Data in accounting:An overview.” Accounting Horizons 29.2 (2015):381-396.

[2]袁振兴,张青娜,张晓琳,张晓雪.大数据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应对[J].会计之友,2014(32):89-92.

[3]何冰. 大数据会计与财务信息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 2017(7):130-133.

[4]秦荣生. 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5(5):3-10.

[5]宗威,吴锋.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质量的挑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作者:赵巍

第2篇: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研究

摘要: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税务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决策当局对于企业纳税情况的掌握以及积极进行企业税务筹划,同时有助于国家税务机关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对策。在现有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够加强企业和国家税收机关对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的认识。

关键词:税务会计报告;税务会计信息;信息披露

1.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和意义

1.1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税务会计体系,税务会计在企业中以现行税法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根据财务会计的有关资料,核算和监督企业税务资金运动,同时负责对外披露企业涉税会计信息,可见税务会计的独立对于税务会计报告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既是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载体,又是企业税务会计联系企业财务会计的纽带。税务会计报告既有对外报告,又有对内报告。税务会计的对外报告包括企业税务会计报表,分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税务会计的对内报告是向企业决策当局提供的涉税报告,主要是企业税务筹划方案及其实施情况反馈报告[2]。

1.2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理论的建立对于企业以及国家税收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是真实反映企业纳税义务履行状况的需要。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有利于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提高税收遵从水平。编制企业税务会计报告有利于政府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式支出管理。企业纳税信息披露将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和完善税收制度。

2.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2.1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是:财务会计报表 + 纳税申报表+ 其他纳税资料。

企业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其他纳税资料由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如应税消费品生产经营情况登记表、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等[3]。

2.2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已经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然而在现实中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与税务机关需要的信息相关性不强,并且申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由企业填写,税务部门征、管、查分离,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现行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适应税务部门对企业有关纳税的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改进我国现行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和内容已势在必行。

2.3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2.3.1加强企业税务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

降低披露成本,促使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自愿性披露。通过网上付费系统,使会计信息的消费者支付少量的费用即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与决策相关的税务会计信息从而使企业自愿披露税务会计信息也会使披露成本大大下降。加强经营者的竞争意识,也会使经营者不得不进行税务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

3.企业税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完善

企业税务会计所生成的信息,最终以企业税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企业税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税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报表分为税务资产负债表、税务利润表、税务会计报表附注。其区别于现行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税务会计报表,其具体编制要求如下:

第一,税务资产负债表编制。(1)税务资产负债表的总体结构和具体项目可参照财务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确定。(2)资产类项目应按各项资产的历史成本结合其计税基础计算后填报,不包含“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其中的“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下应分别列示其备抵项目“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坏账准备应按税法规定计提,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应按税法规定计算。(3)负债类项目应按计税基础计算填报,不包含“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应区分原始投资和留存收益,其中原始投资按实际发生数填报。留存收益按计税资产减除计税负债和原始投资后的余额填报。

第二,税务利润表编制。税务利润表应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要求确定的计税基础编报。其格式可采用两步式:第一步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计税收入(收益)合计-计税费用(损失)合计-税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其中:计税收入(收益)包括:计税营业收入、其他计税收入、计税投资收益;计税费用(损失)包括:计税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计税管理费用、计税财务费用、计税销售费用、计税资产减值损失。第二步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计税投资收益取得时已缴纳的所得税[7]。

第三,税务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1)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应说明本期发生的应收账款和本期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坏账准备等项目。(2)存货和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说明本期购进的存货及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本期用于非應税项目的存货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等项目。(3)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应说明本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及可用于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本期自用的固定资产、出租的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及其他原因转出的固定资产、本期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项目。(4)无形资产和累计摊销。应说明本期自用的无形资产、出租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及其他原因转出的无形资产、本期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各项无形资产摊销等项目。(5)支付的职工薪酬。应说明本期支付的各项职工薪酬。(6)分配的股利。应分别说明向法人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分配的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等项目。(7)各项应税收入。应分别说明本期发生的增值税应税收入、消费税应税收入、营业税应税收入等项目。(8)各项计税费用。应单独说明超过所得税计税标准的利息支出、工资费用、招待费、广告费、捐赠支出等项目。(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房玉清.浅谈税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J].中国外资,2011(08):101-102

[2]盖地.税务会计研究[M].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王华明.试论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J].税务研究,2009(11):78-79

[4]贾宁红.我国税务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完善措施[J].致富时代,2011(10):64-65

[5]崔立斌.试论我国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J].现代商业,2011(35):208

[7]梁红梅,李建丽.改进企业纳税信息披露若干问题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8(01):74-78

[8]黄董良,方婧.企业税务信息披露:一种社会责任视角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8(03):21-27

[9]张健,谢小红.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与开发,2007(04):212-213

[10]宋媛光.企业纳税信息披露探析[J].北方经贸,2011(12):76-77

作者:史婕

第3篇:财务报告冲突下的税务筹划博弈分析

【摘 要】 企业税务筹划能带来税收收益,但通常会带来较低的财务报告指标。企业很多重要的财务契约都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这使得企业管理层不愿意降低报告利润。文章阐述了税务筹划的主要路径,并就企业税务筹划中管理层和以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理论进行简化分析。

【关键词】 税务筹划; 财务报告; 博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其设立、开始生产经营直至清算解散的任何阶段,都处于税收的影响之下,税费的支付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而合理利用国家的政策法规进行税务筹划,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税务筹划的主要路径

税务筹划是指企业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税负得以减少或延缓,以获得最大税后收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税务筹划的主要方法有:通过资本弱化来进行税务筹划,充分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税务筹划,此外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能起到良好的节税作用。

(一)资本弱化进行合理避税

资本弱化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合理避税时常用的方法。企业资产就其来源有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个部分。权益资本是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债务资本是从资本市场、银行、关联企业筹集的长期负债及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短期负债等。企业通过负债筹集的债务资本需支付利息,记入财务费用后,可在纳税前抵扣,导致企业利润减少,企业承担的所得税降低,具有抵税作用。权益筹资后支付的股利却不具有抵税作用,完全由企业承担。在企业生产经营所用资金中,通过负债筹集资金,有利于企业合理避税。

(二)会计政策选择实现合理避税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在符合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的要求下,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会计方法和政策的选择,当期确认的收入和产生的费用不尽相同,带来了不同的报告利润,产生了不同的税收负担。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和税收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合理地选择会计方法和政策,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三)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也能起到良好的节税作用。例如,税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可充分把握创业投资企业的认定条件,及时进行相关调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法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进行税额的抵免。企业应把握专用设备的认定及留存证明,以便享受税额抵免的优惠。税法对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的所得税优惠,并扩大到全国范围,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制定出合理的税务筹划方案,实现企业最大的节税效益。

二、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

税务筹划要实现企业最大的节税效益,首先要从实现税收利益开始。其具体表现一般都是报告较低水平的应税收入,确认较高水平的应税费用,形成较低的报告利润,缴纳较低额度的税款。但企业对外报告的财务报告,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都希望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报告出较高水平的会计收入,优化相关财务比率,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达到融资的目的。因此在企业税务筹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冲突。

(一)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冲突的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影响

现代企业理论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职业经理人也应运而生。企业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价值,倾向于通过税务筹划减轻企业的负担,达到节税的目的;而在委托代理关系下,企业管理者及职业经理人的报酬通常与其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即财务报告利润有关,税务筹划可能带来报告利润的降低。因此,企业内部管理者在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采取放弃纳税筹划的机会,以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经营业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成了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意向差异,也造成了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冲突。

2.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与许多利益相关者发生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有报告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压力,例如消费者关心企业能否提供持续的售后服务,企业需要有良好经营业绩的财务报告以传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企业债权人对财务报告中的偿债能力指标非常关心,借助其信息来评估自己债权的保障程度。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也关心企业财务报告数据,判断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下,放弃税务筹划机会,更好地体现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也造成了企业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

(二)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冲突的体现

1.资本弱化影响了资产负债表

企业通过负债筹集资金有利于合理避税。企业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比率的大小,反映了企业资本结构的状况。企业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合理,企业可以获得财务上的良性效应,即资本结构的优化。若企业的债务资本超过权益资本过多,比例失调,就会造成资本弱化。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解释,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应为1:1,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

企业若以负债筹资来实现税务筹划,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份额就会增加,报表使用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就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资金风险,潜在投资者对于将要进行的投资也会更加谨慎。此时,企业通过资本弱化进行的税务筹划就影响到了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报出的财务信息。

2.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了利润表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除了在筹资过程中增大负债筹资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降低会计收益,增加成本费用,特别是不会带来现金流出的成本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在降低应纳税所得额的同时,也会导致财务报告中的财务成果降低,这会与财务报告使用者期望较高的会计收益目标相冲突。

三、相关文献回顾

税务筹划能使企业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通过节税或延缓税款支付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带来较低的财务报告指标,造成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冲突。

Scholes-Wolfson(1992)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后提出,有效的税务筹划要求筹划者在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显性税收(直接支付给税务当局的税收),还要考虑隐性税收(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以取得较低税前收益率的形式间接支付给税务当局的税收);同时筹划者要认识到,税收仅仅是企业众多经营成本中的一种,在筹划过程中必须考虑所有成本,包括代理成本、非税成本等。Dhaliwal,Frankel and Trezevant(1994)发现税收和财务报告目标都会影响到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同时Frankel and Trezevant(1994)发现税收状况会影响到企业年底采购行为,而财务报告目标则不会。Hunt,Moyer and Shevlin(1996)并没有发现税收会影响企业存货决策,但研究发现,若公司准备通过存货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则税收的重要性就远远低于财务报告目标,员工薪酬是另一项同时受税收和财务报告动机影响的经营成本。一方面员工薪酬在税前抵减可以带来税收收益,另一方面降低利润可能带来财务报告成本。Matsunaga,Shevlin and Shores(1992)检验了雇主在税收收益和财务报告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发现员工薪酬变化方向与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方向的变化一致。Scholes et al. (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公司更愿意推迟确认收入来节约税收,而且还发现,财务杠杆(替代财务报告成本)较高的公司不愿意降低报告利润。

四、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

企业税务筹划能带来税收收益,但通常会带来较低的财务报告指标。企业很多重要的财务契约都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这使得企业管理层不愿意降低报告利润。这些契约包括与债权人、借款人、客户、供应商、管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各种契约。因此,在一些会计、融资、市场营销、生产及其他经营决策中,企业必须权衡降低应纳税所得的税务动机与提高企业会计利润的报告动机。

在企业税务筹划中,管理层以及所有者等利益相关方形成了博弈关系,现将其决策过程简化为管理层和所有者两方通过博弈理论进行简化分析。

(一)基本假设

1.博弈的当事人有两个:企业管理者、以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

2.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所有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能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局势,为追求自身利益作出战略性选择;

3.税务筹划带来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与报告利润减少一致;

4.管理者报酬与财务报告利润成正比,税务筹划能带来税收收益,但同时引起报告利润的减少。

假设企业管理者只有两种选择{税务筹划,不进行税务筹划(简称为不筹划)},所有者只有两种选择{监督,不监督}。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带来的纳税收益为A元,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管理者报酬是报告利润的?酌(0

(二)博弈分析

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博弈模型可以用表1表示。

如表1所示,第一个数字代表管理者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代表所有者的收益。进行税务筹划,会带来纳税收益A元,报告利润减少A元,企业减少纳税支出0.25A元,但管理者的报酬减少A?酌元。对所有者而言带来了税收收益0.25A元,但若所有者需要进行监督,确保管理者会进行有利于所有者的纳税筹划,会发生监督成本C元。从表1可以看出,若C>0.25A,则所有者监督成本大于纳税筹划所能带来的收益,这时所有者一定会选择不监督,而管理者会选择不筹划,均衡战略为{不筹划,不监督}。C<0.25A时,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不存在纯战略均衡。

所有者期望收益E1为:

管理者期望收益E2为:

所有者预期收益函数关于β求导,并令其一阶导数为0;同样管理者预期收益函数对α求导,令其一阶导数为0。这样得到该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管理者税务筹划的概率α<■时,所有者的最佳选择是监督;当管理者税务筹划的概率α>■时,所有者的最佳选择是不监督。当所有者监督的概率β>■时,管理者的最佳选择是进行税务筹划;当所有者监督的概率β<■时,管理者的最佳选择是不进行税务筹划。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及以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到在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目标冲突的情况下,税收会影响企业财务决策。企业有税务筹划节约资金的动力,但企业同时会受到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的影响。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税务筹划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对管理者报酬的影响以及资本约束,以此作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S.P.Kothari et.当代会计研究:综述与评论[M].2009:287-291.

[2]李群.会计政策选择下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2010(9).

[3]李团团.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0(11).

[4]于君俊,邵俊岗.企业财务舞弊以逃税的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10(9).

[5]任晓敏.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的途径及反思[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2(2).

[6]赵丹.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与协调[J].会计之友,2010(7).

作者:顾艳

第4篇:税务数据质量调研报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依靠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已被愈来愈多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准确快捷,不仅使人们在工作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为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和管理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效益,信息数据已经成为21世纪第四大资源。计算机数据管理在国税系统同样发挥着主要作用。以中国税务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为标志,计算机数据管理已渗透到税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到录入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收入汇总统计,到计会部门税票核销、金库对账,到税收会计账,不难看出各项业务工作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税务系统数据管理工作中对数据信息这一宝贵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就此类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数据管理的概念及当前税务系统数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审核、调整、存储、传输、发布等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数据的质量与时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一种职能活动。根据税务部门目前工作的实际情况,数据管理的对象是税收业务数据及相关数据。数据管理工作与当前税务系统设置的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是解决如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的问题,强调对具体数据操作行为的规范。它是税收整体业务流程的一部分,它的工作目的是满足各类工作需要;而数据管理工作是对数据操作行为实施的管理,强调对数据操作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它的工作目的是保证数据的质量的时效。以某税务分局为例,该局的计算机系统运行以来,各项基础工作尚十分薄弱,特别是各级税务干部对数据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为计算机系统提供配套的数据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导致基础信息长期不准确、错误率较高。各科室的相关统计表长期以来严重不准确。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基础数据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税务系统没有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配备相应的数据管理机构,各科没有配备相应的数据管理人员。没有数据管理人员审核录入质量,各科室又需要计算机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查询,而计算机部门的技术人员因为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帮助其进行数据查询。同时计算机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因为不熟悉各科室业务又不能单独管理数据,像这样数据由多个部门管又都管不好的状况在其他业务部门同样存在;

(二),在数据采集、录入两个重要环节都存在昔影响数据质量的管理漏洞。

1、在数据采集环节,存在着对纳税人辅导培圳不到位、纳税人填表票差错率高、税务人员因业务水平审核数据差错率高的问题。由于各企业的财务人员文化程度、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不能较正确地填写,因此导致填写的纳税基础信息错误率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负责初始申报与纳税核定工作部门的同志业务水平有高有低,掌握业务标准不一致,加之责任心的强弱不同,因此在给新纳税人办理初始

申报及纳税核定时,对企业所属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所得税行业)、应纳税种、预算科目的核定随意性很大,造成其中一部分错误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税务部门计算机系统。

2、在数据录入环节存在着打字人员技能低、操作责任心不强、数据差错率高的问题。在税务系统的日常工作中,数据录入主要体现在每月征期所受理纳税申报环节,这是一项艰苦而繁重的手工操作,它不仅要求录入人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录入者有较强的责任心。由于税务系统大多数前台受理申报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计算机打字技能培训,不懂计算机打字的指法,只能用一两个手指录人数字。在征期录入量大的时候,这种操作情况不仅录入速度慢,而且差错率高。另一方面,确实有部分录入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因为数据量大嫌麻烦而不录、少录入某些数据,使统计汇总结果出现严重偏差。

通过以上对造成税务系统基础信息不准的原因分析,以及这几年应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实践表明,税务部门原有的数据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探索新的数据管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解决税务系统数据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 在税务系统明确设立数据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在全局范围内建立统一管理与具体工作各负其责、相结合的数据管理工作机制,以解决目前数据信息由各业务科分散管理、管理环节多,各部门都管却管不好、缺乏协调配合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成立的数据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负责协调、统

一、维护全局性的数据口径。

2、负责建立全局性的数据管理规章制度。

3、负责培训各科数据管理员。

4、负责日常性的审核、调整、修改数据信息。其中要负责编写涉

及各类数据管理自动检错、纠错程序,使数据检查、修改、调整尽可能地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手段完成。

5、负责对各科的数据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在上述职责中笔者认为负责日常性的审核、调整、修改基本信息,应是数据管理职能部门最主要的任务。

(二)在设立数据管理职能部门的同时,笔者建议尽快在税

务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数据管理员队伍。笔者个人认为,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胜任数据管理员岗位。

(三)在上述数据管理机构和人员确定之后,应在全局范围内建立数据统一管理与具体工作各负其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统一管理的含义是数据管理职能部门按照全局的部署进行组织协调,而所谓具体工作各负其责的含义是各业务科室都有着各自的业务管理职能,因此各业务科也必须承担它所直接管理的业务数据的监督、管理责任。由于计算机使每个使用者都可以从系统中输入、输出数据,实际上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监督的过程,因此各业务科的使用者在操作数据的过程中也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数据管理不能光靠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它必须由各业务科在日常工作中对所发生的数据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管理。

关于如何处理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关系,笔者认为日常工作中只涉及到的问题由数据管理职能部门和该部门数据管理员、主管局长研究解决,对涉及全局大多数科的重大问题应召开数据管理的例会,由局领导统一研究后,交由数据管理职能部门查找解决。

(四)要根据数据采集、录入环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数据管理办法,以堵塞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1、对数据采集环节加强辅导,强化管理,以解决源头数据错误率高的问题。把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作为一项长期的纳税服务工作来抓,除了对新纳税户的培训辅导外,对老纳税户的财务人员也要进行填税表(票)的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以提高纳税人纳税申报水平和填写各种税务报表的质量,这项工作要作为加强数据管理工作中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来抓。

2、对数据录入环节加强培训,强化考核,以解决受理申报人员录入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建议将开展的打字技能培训考试坚持开展下去。通过某局进行的培训考试,发现原来大多数在受理申报窗口对计算机数字键盘操作不熟练的同志,经过培训练习,对数字键盘操作比过去规范熟练多了,这样就会对今后纳税申报录入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税务部门数据录入质量,笔者建议应对前台申报录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一系列检查数据质量的办法,同时要将考核制度列入各局全年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中,将每个操作员的录入质量与该所季度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分数紧密挂钩,以改变过去各科对数据录入质量不重视的状况。真正创造一个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前后台紧密配合、数据流动的各个子系统严格“过滤”把关,使最后流入主系统的数据是“干净”、“纯净”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综上所述,要解决税务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准的问题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手,建立适合税务系统实际工作需要的数据管理新模式,以推动税收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5篇:税务数据质量调研报告

税收收入核算数据工作调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依靠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已被愈来愈多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准确快捷,不仅使人们在工作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为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和管理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效益,信息数据已经成为21世纪第四大资源。计算机数据管理在国税系统同样发挥着主要作用。以综合税务征收管理软件的推广为标志,计算机数据管理已渗透到税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到录入纳税申报信息进行收入汇总统计,到计会部门税票核销、金库对账,到税收会计账,不难看出各项业务工作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税务系统数据管理工作中对数据信息这一宝贵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我就此类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数据管理的概念

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审核、调整、存储、传输、发布等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数据的质量与时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一种职能活动。根据税务部门目前工作的实际情况,数据管理的对象是税收业务数据及相关数据。数据管理工作与当前税务系统设置的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数据处理中心的工作是解决如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的问题,强调对具体数据操作行为的规范。它是税收整体业务流程的一部分,它的工作目的是满足各类工作需要;而数据管理工作是对数据操作行为实

施的管理,强调对数据操作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它的工作目的是保证数据的质量的时效。

二、提高税务系统数据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在税务系统明确设立数据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在全局范围内建立统一管理与具体工作各负其责、相结合的数据管理工作机制,以解决目前数据信息由各业务科分散管理、管理环节多,各部门都管却管不好、缺乏协调配合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成立的数据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负责协调、统

一、维护全局性的数据口径。

2、负责建立全局性的数据管理规章制度。

3、负责培训各科数据管理员。

4、负责日常性的审核、调整、修改数据信息。其中要负责编写涉 及各类数据管理自动检错、纠错程序,使数据检查、修改、调整尽可能地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手段完成。

5、负责对各科的数据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在上述职责中笔者认为负责日常性的审核、调整、修改基本信息,应是数据管理职能部门最主要的任务。

(二)在设立数据管理职能部门的同时,笔者建议尽快在税务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数据管理员队伍。笔者个人认为,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胜任数据管理员岗位。

(三)在上述数据管理机构和人员确定之后,应在全局范围内建立数据统一管理与具体工作各负其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统一管理的含义是数据管理职能部门按照全局的部署进行组织协调,而所谓具体工作各负其责的含义是各业务科室都有着各自的业务管理职能,因此各业务科也必须承担它所直接管理的业务数据的监督、管理责任。由于计算机使每个使用者都可以从系统中输入、输出数据,实际上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监督的过程,因此各业务科的使用者在操作数据的过程中也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数据管理不能光靠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它必须由各业务科在日常工作中对所发生的数据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管理。

关于如何处理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关系,笔者认为日常工作中只涉及到的问题由数据管理职能部门和该部门数据管理员、主管局长研究解决,对涉及全局大多数科的重大问题应召开数据管理的例会,由局领导统一研究后,交由数据管理职能部门查找解决。

(四)要根据数据采集、录入环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数据管理办法,以堵塞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1、对数据采集环节加强辅导,强化管理,以解决源头数据错误率高的问题。把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作为一项长期的纳税服务工作来抓,除了对新纳税户的培训辅导外,对老纳税户的财务人员也要进行填税表(票)的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以提高纳税人纳税申报水平和填写各种税务报表的质量,这项工作要作为加强数据管理工作中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来抓。

2、对数据录入环节加强培训,强化考核,以解决受理申报人员录入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建议将开展的打字技能培训考试坚持开展下去。通过某局进行的培训考试,发现原来大多数在受理申报窗口对计算机数字键盘操作不熟练的同志,经过培训练习,对数字键盘操作比过去规范熟练多了,这样就会对今后纳税申报录入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税务部门数据录入质量,笔者建议应对前台申报录入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一系列检查数据质量的办法,同时要将考核制度列入各局全年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中,将每个操作员的录入质量与该所季度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分数紧密挂钩,以改变过去各科对数据录入质量不重视的状况。真正创造一个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前后台紧密配合、数据流动的各个子系统严格“过滤”把关,使最后流入主系统的数据是“干净”、“纯净”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综上所述,要解决税务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准的问题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手,建立适合税务系统实际工作需要的数据管理新模式,以推动税收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6篇:税务数据管理质量

多年来,随着税收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升。我们作为基层税务部门,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不断促进信息数据的集中处理,不断提高数据的综合应用水平。在税收信息化工作实践中,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各项数据分析工作。可以说,数据质量管理不仅是税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的难点,同时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石和关键。

在当前各级税务机关大力加强信息管税工作力度的形势下,无论是对税收收入进行统计核算,还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的稽查选案、收入预测等各项工作依赖的基础都是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指税收征管数据的优劣程度,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可信性。数据质量的好坏也是由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及时性、逻辑性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决定的。数据标准是衡量数据质量的准则,是进行数据相关管理工作的规范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管理,需要制定统一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数据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标准对税收征管数据的采集规范、录入标准等都将具有操作指导性,有利于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也有利于不同单位部门间进行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根据我省“十二五”时期全省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抓好税收征管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国税各项工作开展的重点,也是事关“十二五”时期我省国税工作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推行税收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全面、真实、准确的税收信息数据。及时掌握真实、完整的税收信息数据,对充分发挥税收各项职能作用,反应税收工作的现状,预测税收发展趋势,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国家的宏观分析决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信息数据可揭示征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使决策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决策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而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盲点。随着全国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成千上万纳税人的各类基础数据不断集中,事后修复和清理垃圾数据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有的基础工作问题是不可弥补和逆转的。现阶段建立和健全税收信息数据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税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全国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推广,我国的税收信息化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建设实施,提高了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省局、总

局集中,不仅逐步解决了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微观领域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数据的采集上,对数据质量管理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税收征管的一个客观现实是管理范围相关广泛,管理的各项事务一般也具有连贯性、相关性。随着各类税收原始信息数据的不断积累、集中和扩大,税务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度、透明度、实效性、统一性也显著提高。税收信息数据作为税收管理第一资源,是税务机关取得的各项经济事实信息,它作为税收管理、预测、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税收管理工作的依据,贯穿于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收管理的有效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信息的完全性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对信息数据掌握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就会影响到以信息数据为依据的征税活动。数据质量在税收信息一体化应用过程中,既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一些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深入的同志常会错误的认为以计算机为基础采集来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是不容质疑的。但事实上随着省级、市级集中了大量的涉税原始信息,伴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推出和升级、新旧数据库的迁移、各程序的衔接、新程序的适应完善、操作的认知熟练程度、税收政策的变化等等各种情况都会涉及并影响信息数据的质量,从而造成大量垃圾数据的沉淀,日积月累,不仅占用硬盘空间,浪费资源、影响效率,严重的还会影响税收工作的开展。

二、当前税务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业务需求与信息化规律要求不够协调

首先,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直接来源于税收业务,而由于工作分工不同,在国税系统内部往往存在着业务人员对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接触较少的问题,更谈不上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深入了解。在没有信息化理念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对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表证单书设计不科学,对数据填报的关联性、逻辑性考虑不周,对业务环节互相制约的关系没有系统权衡,对不同业务环节同一数据描述不一致等等问题。

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必然经常需要调整,由此带来税收征管系统需求也变化频繁。而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无法全面预计未来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前后不一的业务口径,不断变更的业务需求,同时还有各应用系统平台升级带来的版本更新等等,这些都会为系统升级中的数据迁移带来问题。

(二)、税收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税收信息数据范围和职责划分不明确,虽然各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各司其职,却难以真正达到信息数据质量管理的效果。常常造成理论上谁都能管,但实际工作中却又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这一情况突出表现为三点:

一是原始涉税数据的采集、加工、运用、处理等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目前,对信息数据的核算和加工、纳税鉴定、纳税申报和减免税的批复、退税管理等涉及到征管、税政等多个部门,由于监管力度不同,管理标准不统一,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口径理解不同,引发税款误征,发生重复缴税,引发税款误征现象不可避免。

二是系统内的同一信息数据统计口径存在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的问题。各系统模块数据口径设置的差异、同模块中数据取数的误差、以及重复录入等等都影响到税收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在将原始资料录入过程中,缺少有效审核纠错机制,有些基层单位和数据录入人员在数据审核时把关不严,对原始表单的填写与录入的信息没有认真比对,录入的数据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再加上定期数据质量审核工作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造成错误数据形成后难以发现或发现不及时。

(三)、税收数据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在国税部门缺乏对数据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进行具体明确规定的考核制度,在日常数据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进行新旧系统数据库迁移后的后续管理还不够规范,对迁移后部分数据缺失的补漏办法无明确的指导意见。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基层工作人员发现前期数据有误后,自行通过后台程序人员直接修改原始数据,数据修改的随意性较大,而且进行责任认定时难以真真落实到人。

(四)、税收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不够精细

当前在基层税务部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税收信息数据的管理不够细致和深入的情况,还存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如果基层国税部门提供的数据不真实、不全面,上级国税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就难以进行正确的决策。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错误的数据,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必然对税务部门通过对税收信息数据的分析来指导日常各项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部分税务人员和纳税人未接受过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操作水平不高,而且部分人员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平时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自学,业务水平、操作能

力达不到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要求,这都大大增加了错误数据的产生概率。这些垃圾数据的存在会大大影响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而如果单单靠人工审核干预,查询错误数据,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

三、解决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数据质量管理责任

国税系统的数据质量管理既是征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征管工作的基础。而且其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并影响到相关的多项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对此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并推进数据管理工作,要让全体税务干部在熟练掌握征管信息系统日常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共同关注数据管理和质量,牢固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观念,使数据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各个工作环节、各个操作过程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各部门在明确征管信息系统运行操作岗责时,要具体明确数据管理责任,要把各项业务工作的考核与相关征管数据质量结合进行。要明确各级税务机关数据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管理职责,使数据管理成为既有专门部门负责,又有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个部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管理工作,将数据管理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涉及数据管理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数据质量管理必须由相关各部门一把手直接分管,避免造成各自为政,机构分散的现状。以数据管理助推整个税收征管,在具体工作中,用数据反映工作,用数据发现问题,用数据分析原因,用数据考核绩效。建立健全内部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税收信息的组织机构、管理方式、明确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责权限、考核制度和奖惩方法,成立由计会、税政、征管、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的数据监控小组,制定数据质量的管理、监控、修正的工作机制,统一管理、统一口径,对各征收单位修正的数据每一笔都要以书面情况反馈上报,形成上下联动、分级管理的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核查、更正和落实,使税收信息数据的管理制度化,日常化。

(二)、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建立数据质量考核制度

制定数据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快我省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数据的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提高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全面提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省国税系统范围内的运行质量。

建议拟定税收信息数据相关管理规则,不断适应税务部门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税收信息应用的效率,及时清理垃圾数据。充分运用税务部门配备的有限资源,使税收管理更趋精细化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构建税收数据管理的考核制度,全面落实考核机制,对数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考核。建立一个管理严格、操作规范、监督严密的考核办法。从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完整的信息数据等源头入手,发挥考核的监督性和激励性的功能,创新制度建设体系一是科学确定考核内容,对每个岗位的权限加以明确,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能量化的尽量量化,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重点放在对税收数据管理的过程考核。按照数据质量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操作员的培训,并对征收人员录入的每一笔数据,系统逐户逐条进行比对,实现实时自动考核统计,建立数据质量通报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数,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建立预警监控,增强录入数据时的责任心,及时督促对差错数据的补充和修改,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异常变动情况,同时也可以全面反映税收征管全面情况。

(三)、逐步提升干部素质,增加数据质量管理意识

自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以来,基层征收单位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动态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如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申报纳税情况等信息,尤其是纳税人的异常动态,如非正常户情况、零负申报情况、税负率异常情况等等数据的变动,都是我们确保工作圆满完成的前提。随着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工作中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必须加大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加强针对税收数据质量管理的宣传培训,增强责任意识,每个人员必须明了自己的岗位职责,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使每一个岗位形成的数据完整、准确、及时纳入一体化系统。培养专门的税收数据管理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税收数据管理队伍。

(四)、加快信息建设步伐,推进国税工作科学发展

推进国税工作向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逐步强化税收数据管理,不断拓宽税收数据管理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关键。以系统程序确保信息数据的质量,进行技术支持,如加拿大的即时监控制度就是一例。加拿大的税务信息系统将每项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都以程序的方式确定下来,如果工作达不到要求,计算机程序会自动提示并退回,要求重新填写。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幅的提升,对税收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十分重视,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相比,我国的现有信息技术还无法实现对税收数据的全面管理,发现问题通常也具有滞后性。俗话说,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要做到对信息数据的即时监控、即时纠正,同时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反馈,防患于未然,就要不断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程序管理和基础上与人为监控相结合,切实提高税收数据的质量。

第7篇:数据质量检查调研报告

关于马鞍山市流通消费价格调查专业数据质量检查情况的汇报

4月16号—18号,总队消费价格处对马鞍山城调队的流通消费价格调查专业进行了数据质量检查,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检查的主要内容及方式:一是通过走访调查点,检查直接采价的制度的执行情况,核实年初设定的调查点和规格品的真实性与代表性;二是通过查看案头资料台账记录是否齐全、规范、完整性;各项配套制度的执行情况;三是通过向队领导的汇报和与科室专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指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纠正、规范错误的做法和认识,提出整改要求。

检查流程:检查组成员按照先查看文案后到采价点直接调查的流程进行检查。文案检查主要是各种台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后台管理系统相关处理的正确性等。到点直接调查主要检查直接采价制度执行和监督检查情况(核实调查点、规格品是否真实存在,采价员对规格品在调查点的摆放位置是否熟悉,实际价格与上报价格是否相符等),检查的重点类别主要有服务项目调查网点、超市的日用工业品、农贸市场、家具、建材、药店等。

二、检查的总体情况:一是队领导重视消价调查工作。督促检查工作较到位,采价员配置达九名,责任心也不错;二是近期优化了专业科室的人员构成,将一名新进公务员,统计专业的年轻同志分配到消价专业。直接采价制度执行情况较好,规格品和调查点真实存在,大多数调查点和规格品设置科学,具有代表性,只有个别调查点如雨山药店问题较多。总体来看,价格出入的情况较少,商场采价员对规格品的摆放位置比较熟悉,但个别规格品代表性不强,调查点和规格品的维护工作尚待加强;业务培训要进一步强化,专业人员对制度方法理解尚不透彻。台帐按总队要求认真设置,认真记录,但个别台帐不太完整、规范。

三、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基础工作(调查点、规格品设置情况)方面:一是极个别规格品虚设。如雨山药店,替加氟片根本不存在。二是存在随意沿用价格情况。如在调查点雨山药店,年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防螨霜以及祛斑霜缺货都在一个月以上,但是后台未做说明。一个餐馆调查点更换,未在采集系统中说明,且部分菜品价格核对情况与上报价格有出入。三是调查点设置较分散,建议整合。建材、服务类

调查点过于分散,为了一个祛斑霜和一个防螨霜要多跑两个药店,完全可以放在超市里采价。五金类规格品可以放在建材和超市,不用另设点,增加采价负担。

2、直接采价执行情况好,价格采集真实。(1)服务网点共检查13个调查点,价格对应性较好,只有一个餐馆部分菜价因为采价员4月更换,衔接工作不是很到位,其余均价实相符,但需要注意,个别规格品描述要严谨。(2)鸿泰新百检查了部分应季服装、鞋以及床上用品,13个规格品全部相符;华东家具城检查了8个规格品,全部相符。

3、个别调查点采价员仍存在问题。调查点雨山药店,年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防螨霜以及祛斑霜缺货都在一个月以上,但是后台未做说明。黄芪价格应为60元/千克,但是上报价为50元/千克;咳必清是2元,但是上报价为2.5元;酒精500ML是5元,但是报价为5.8元等。

4、台帐按要求认真填写,但存在如下问题。(1)报表报送审核台账严格按工作流程完成,奇异值审核、上下市时间提醒、金额核对都能认真记录,但是对金额核对的理解有误差,已经告知专业人员。(2)14年采价员例会台帐记录认真,但对农贸市场重要鲜活品种关注较少,这方面需要改进。(3)规格品补录台帐缺失,这一块要补上。

四、工作要求和建议:

马鞍山消费价格专业总体来看,工作负责,专业人员态度认真努力,基础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在业务水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有勇当骨干,当仁不让的决心,要培养专业工作的核心人才,把消价工作进一步做实做好。

第8篇:学籍数据质量核查报告

自2015年04月23日参加全省中小学生学籍数据质量核查工作视频培训会后,我校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学生学籍数据质量核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籍数据质量核查培训会开展情况

召开学籍数据质量核查班主任培训会2次,召开家长培训会6次。

二、学籍信息确认表上传情况

我校有学生1447人,截止2015年6月15日,软件注册人数1408人,注册率97.3%,学籍信息确认表上传1417张,上传率97.9%。

三、数据修改情况

学生基本信息大部分已经修改,由于关键数据修改需要佐证材料,因此放在最后阶段进行,现正搜集佐证材料,下一步统一修改。

四、问题和建议

1、希望系统能够升级,在班主任或学籍管理员帮忙上传学籍确认表时能够看到学生姓名,以便统计。

2、教育技术平台家长客户端能否开通修改基本信息模块,如家庭情况有所变动可及时跟进。

3、教育技术平台我校默认加入的是丰泽区的县级群,是否可以市直独立一个交流群。

4、我们只能看到学籍确认表的上传情况,无法看到确认表信息,无法确认信息表是否清晰可用。

5、在修改学生基本信息的时候,保存时出现学生电话号码错误,但并没有修改过学生的电话,查看发现学生填写的是香港号码,是否可以在新生导入的时候就检查数据的准确性。

第9篇:能源统计数据质量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建立单位gdp能耗制度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能源统计工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确保“十一五”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能源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薄弱。基础和基层是能源

统计数据的源头,当前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比较薄弱,基础资料欠缺,能源统计工作开展不理想。除少数重点耗能的大中型企业有比较完整的会计记录和相关的能源资料外,绝大多数小企业处于无基础资料、无统计报表、无统计台账、无统计人员的“四无”状态。加之部分领导对能源统计工作不重视,缺少专门的能源核算机构,能源消耗资料采集困难,难以反映能源消耗的真实情况。另外能源统计人员不固定、不专业,对统计指标不理解,造成能源统计的基础松动,源头数据质量难以保证。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能源统计工作量将不断增加,人员与任务的矛盾将更显突出,对“双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部分企业对能源统计工作配合程度低。《统计法》明文规定:企业对政府统计部门实施的统计调查具有法定的回答义务。但有的单位对统计工作配合程度不高,重视不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应付了事,拒报、瞒报、乱报统计数字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企业和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有的为争取投资、申请贷款、评优争先、提升形象,虚报能源数据;有的为逃避税赋,逃避节能检查,瞒报能源数据;也有部分企业轻视能源统计,胡编乱造统计数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三是能源统计人员匮乏、业务素质不高。能源统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非常强,难度较大的业务工作,对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较高。按常理企业能源统计人员应熟悉本企业的生产工艺、耗能环节;应明了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及计量的各个节点和步骤;应熟练掌握能源统计专业知识,但极少有企业的能源统计人员能达到要求。目前,除地市级统计部门拥有一定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外,县区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整体不高,基层企业专职能源统计员极少。能源统计人员匮乏、业务素质不高、变动频繁已成为影响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一大“瓶颈”。

四是能源统计制度不够健全。首先,能源消耗统计范围不全面。能耗涉及全社会,现行的能源消耗统计较为重视生产领域的能耗和利用效率,除规上工业有较完善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外,其它行业如农业、交通、服务业等基本上没有能耗数据来源,也没有建立能源统计调查估算制度,主要指标只能通过经济普查或有关资料进行推算,难以如实反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水平、结构、变化及趋势。其次,能源消耗统计体系不完善。能源统计不仅要包括消费,还要包括供应,目前除供电部门能够反映主要行业电力消费情况外,煤、油等行业统计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提供主要能源的调入、调出、消费及分布情况。

五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不统一影响数据质量。在能源统计核算中需要借助大量的业务核算、会计核算资料,特别是会计核算资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统计核算质量。如大中型企业或能耗较多的企业对煤炭、油料等品种的核算,会计核算往往把这些能源一次性记入当期能源消费中,但在使用时可能不是一次消费,而是分批次消费。按照“谁消费、谁统计”、“何时消费、何时统计”的统计核算原则,两种核算方法存在差异。同样在消费部门向业务核算部门(仓库)领取煤炭、油料的时候,也不可能按实际消耗领取,也存在多领或少领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天然气、汽油等能源采用智能卡交易方式日益普及,在此情况下,利用智能卡购买的能源可在较长时期内使用,为了遵循统计原则,统计人员必须对总的购买量在各个报告期的实际消费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缺乏专职能源统计人员和严格管理的单位很难实现准确填报。

二、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强化能源统计队伍建设。能源统计涉及社会经济各个层面,任务重,环节多,资料搜集困难,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队伍建设,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统计机构和网络;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电力、交通、石油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配备统计人员,各尽其职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加强能源统计业务培训。开展能源统计业务培训是确保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能源统计队伍知识薄弱的现状,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能源统计培训班,加强统计系统内部人员、基层单位尤其是重点耗能企业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和能源调研分析写作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节能降耗起参谋助手作用。

三要健全能源原始记录。真实有据,准确可靠是对原始记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生产性质、规模、工艺过程、能源管理和报表填报的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能源统计原始记录,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

四要规范能耗报表的上报。目前基层企业对能耗报表的上报存在较大的可变性,指标漏填现象普遍,能源月报

之间的数据衔接不够规范。在加强企业能源统计人员培训的同时,必须规范能源报表的报送要求,建立能源数据质量责任制,加大审核评估力度,明确相关部门领导和统计人员的质量责任,严明纪律,强化约束,形成人人关心能源数据质量、个个维护能源数据质量的氛围,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做到数据、质量、责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五要改革能源统计调查制度、完善能源监测体系。建立全社会能源统计制度,针对不同调查对象,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手段,搜集全社会能源消耗统计资料,核算分行业综合能耗数据。一要完善能源供应统计调查体系,建立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各煤炭供应企业等在内的能源销售去向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二要建立能源效率水平监测体系,尽快建立主要耗能产品单耗监测指标。三要建立能源统计监测机制,制定能源统计监测发展纲要,实时对能源消耗占全市80%以上的企业和行业监测并逐步对全社会用能进行监测。

六要扩大联网直报范围。目前国家将年耗能在1万吨标准煤的千家能耗大户纳入了联网直报范围,**省确定了百家能耗大户作为直报对象。随着条件的日逐完善,可逐步扩大联网直报的范围,将能耗大、影响面广的大中型企业纳入到国家、省直接控制和掌握的范畴之内,使国家、省从宏观的角度在第一时间掌握和了解能源消耗状况,这样不仅对推动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而且有利于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和地区间的横向对比。

七要强化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虚报、瞒报和篡改统计数据属违法行为,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在全社会树立起依法统计的意识,重实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使能源统计工作真正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八要加大能源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执法检查主要应针对能源统计人员落实情况、报表报送时效性、统计方法的正确性、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准确等方面开展检查,做到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对在能源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各种违法行为要使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处罚,增强统计法的震慑力;要将审核或评估上报数据中存在较大疑问、质量较差的企业作为检查的重点,对存在问题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切实把能源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做到统计报表数出有据,手续完备,真实可信。

上一篇:预备党员心得体会3篇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