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写作资料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视解说词写作资料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包含着声音、画面、字幕等多重元素,电视解说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它与画面语言相融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当电视画面语言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或不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时,这种有声语言能够帮助观众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既然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专题片中众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电视专题片看成一个综合体,那么电视解说词就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电视解说词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所以,在电视专题片中电视解说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传达片子的信息,表达片子的思想。

一、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片解说词的作用是补充背景、介绍知识和信息、整合画面、表现细节、调动想象和联想、抒情、深化画面和主题、表现哲理、衔接与转场。它不能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能独立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形象的整体塑造。解说词自身不独立承担这些任务,因此,电视片解说词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成章,这就是电视片解说的非独立性。

在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音乐之间,呈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说词不等同于一般文章,流畅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只有和其他电视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凸显出其存在意义。

在电视解说中,指示代词如“这,这里”有较大使用量。因为解说是与画面声音相配合的,这些指示代词,使解说向画面靠拢,不必具体地描述画面。如“这位老人是她的父亲(画面:一位在田间劳作男人的中景)”;“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树林(画面: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同期声:一段小李的采访之后)这大约就是小李一定要离开这里的原因吧。”

所有的解说第一目的是为画面、声音服务,不论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说词的三字要诀是:跟、贴、让。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给其他手段去表现。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片解说词可以分为新闻式、政论式、抒情式等多种形式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字创作。但是这种文字创作与常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是通过播音员配音,以声音元素方式传播到受众耳中。因此,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以电视片主题为脉络,以电视其他元素为依附,通过创作人的思维组织、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解说词始终以“为听而写,为看而写”为最终的发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来自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层体验和感悟,它应当是有内蕴、能够传递信息的,而不是花哨的词句堆砌。

(一)解说词的生动性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必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如专题片《庄周故里·中华瓜都》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城乡采风》。九曲黄河,穿越中州大地,进入山东省第一县东明。这里滔滔的黄河水不仅哺育着礼仪之邦儿女的勤劳和淳朴,也承载着庄周故里绵延千古的种植西瓜历史。”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第二,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因为口语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对于电视片解说来说,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奥拗口的稿子,观众会听起来费劲而放弃理解其中含义甚至放弃收看整部片子,那么结果必然是失去传播意义。因此,电视解说写作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一看就明白。

(二)解说词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语言用在电视专题解说词中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最容易打动观众。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从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句话是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的最高要求。的确如此,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即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电视专题片既是画面艺术,又是语言艺术,是视听语言的具体应用,只有将美的语言熔为一炉,才能创作出感人之作。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里写葛洲坝大江截流,共填了八千万土石方。为了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写道:“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墙,有八万多公里长,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多。”真谓主题鲜明,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三)解说词的准确性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除了应当很好地表达主题、传递信息外,更需要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剧情由人编,对白由人写,观众不但不以为意,如果编得好,观众还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无论如何,“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解说词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写作时应具有准确性。解说不准确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就会失信于观众。

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当然,这种准确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真实为依据,避免华而不实过分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叙述雷峰塔倒塌时,解说词表现得十分精到、准确。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楼,红学家俞平伯看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倒塌。“是日中午,塔顶已倾其一小部分,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遥望,惟见黄烟直上。”(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烟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在这里,解说词对雷峰塔倒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十分准确。从片子主题来说,雷峰塔何时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实准确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四)解说词的声韵协调性

讲究调配解说词的声韵是汉语的一大优点。在写作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时利用好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四声的相互配合,使之平仄交错、此起彼伏,就会产生轻松活泼、出神入化的韵律感。

如:“许许多多的候鸟在这里恋爱,在这里成亲,在这里发展成一个又一个大家庭。到了深秋季节,它们就带着在这里出世的儿女,到遥远的南方旅行。”这段电视片解说词,注意了词组和句子末尾声调的配合与呼应,仄声“恋爱”和平声的“成亲”“家庭”相配;“季节”仄声,“儿女”平仄,“旅行”仄平,三者前后呼应,有起有落,有抑有扬,收到了声韵协调的最佳效果,大大增强了解说词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电视解说词一直是依附于电视画面而存在的,虽然是从属地位,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电视片必然需要解说词的配合才称之为完整;没有解说,完全依靠画面和其他声音元素组合的专题片在传播时会遇到障碍,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受众在理解上就会发生困难。同时,解说词不仅仅是传递必要信息并贯穿片子的逻辑线索,还应当起到深化内涵、升华主题的作用。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除了完成其介绍、信息补充、联结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片子的主题、内蕴进行提炼和引申,成为作者与受众沟通的心灵渠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明县广播电视中心)

作者:袁翠云

第2篇:电视解说词写作

1、 电视解说词的定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2、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电视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作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是有声源还是无声源的,是出现在节目中的还是未曾出现的,都应该进入它的考虑范围。如果把外延限定得过于狭窄,我们就会作茧自缚,陷入概念之争的沼泽中去,无法自圆其说。

3、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重点:a、电视记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排;b、大型系类节目,如政论片、文献记录片的前期文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c、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d、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e、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f、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g、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特殊要求。(或简答)

4、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5、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的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6、 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使用解说。)

7、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大致归纳为十种:a、补充-----充实,填补,拾遗补缺,弥补画面不足;b、引导-----定向,启发,提示,帮助理解,引导注意;c、强调-----突出,强化,捕捉细节,挖掘内涵;d、渲染-----营造气氛,烘托气氛,激发情感,提高兴趣;e、延伸-----想象,联想,扩展,散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f、过渡-----承接,转场,递进,弥合接缝,跨越流畅;g、压缩-----紧缩时间进程,迅速转移空间,省略多余的部分;h、概括-----提炼,抽象,升华,总结,点题;i、对比-----与同时出现的其他手段在内容、形式、风格、节奏上形成反差;j、整合-----通过调整、转移、伸缩、帮助、借力,综合协调各手段的关系。

8、 解说与画面配合的基本状态是若即若离,有时{紧贴画面},有时又{游离画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9、 禁止使用{假话}、{大话}、{空话}。

10、伴随画面的电视解说,尽量要把某种概念、某种意韵的表达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把解说提供的形象与画面形象叠印交融,把理念表述得生动活泼、亲切具体。 【简答题、】

1、 解说词在电视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无法脱离电视特定的语言环境。

(2)分门别类单独进行研究和学习。

(3)解说词写作必然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电视解说词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说-----不仅是指对画面的解释 (2)解说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3)解说应具有灵活、准确的正对性 (4)解说的应用类型

3、电视(语言)手段的使用,受哪几方面的制约?

(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是在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 (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如张艺谋,他是摄影师出身的电影导演,他对于画面构图、摄影造型、色彩光线的使用特别讲究,也特别到位。)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4、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

(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是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5、电视画面的主要局限性。

(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

a、政论片或文献记录片中许多珍贵的场面无法再现。

b、等我们发现某个人物值得报道,或者准备报道某个人物,开始拍摄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一生中许多重要的经历已经过去了。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

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就是形象、具体。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能具体。 (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很难通过他外部的动作行为,面部表情看出来。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

社会生活中和人类交往中,有许多抽象出来的问题,如带有哲理性、思辨性、政论性的话题。有一些基础理论和尖端科学的课题,比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等等,往往超越了具体直观可视的形象,是无法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画面对这一类比较抽象的信息,表现起来是极其困难的。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a、创作意图与观众接受程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画面自身难以填补这种差异。 b、观众往往根据自身的体验和需要去解释画面。

c、画面的模糊性使摄像机有了一种探索功能,他能拍出照相者本人不能理解和没有预料到的东西。

(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纪录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如五个“W”等,在电视报道中都应该交代清楚。而对于大的时代环境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各种关系和复杂联系,则难以通过画面做出完整的传达。甚至连起码的时间、地点、姓名、职务、出事原因等也无法具体说明。

6、电视解说在创作时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1)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者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叙述事件尽可能不要依赖解说,也不要依赖采访。

(2)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这种肤浅的表面的联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 (3)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辑成之后。从操作的程序上,应当先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完成的具体情况,再考虑解说词的处理和安排。 (4)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是一种“镶嵌”。要有隐有显,有藏有露,有突出有回避。这样才能“嵌入”画面。

(5)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一个镜头那样更准确、更形象。

7、电视解说的基本功能。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的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8、解说词写作应当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

9、政论片和电视记录片对于解说的特殊要求。 (1)解说的语言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形式。 (2)以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故事情节带论述。 (3)要善于上下勾连,纵横关照。 (4)论述带着信息进行。

(5)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立意。

(6)解说要具有感染人的语言魅力。

10、节目的选题成功得益于四种情况。 (1)恰当掌握节目出台的时机与火候。

(2)以题材的新颖、独特取胜。

(3)以独特的个性特色或新颖的形式美感取胜。

(4)以主题深刻、挖掘深入、报道充分、分析精辟而独到取胜。

11、好标题的主要因素。

(1)新颖,独特,有浅层吸引力。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好听易记,便于流传

12、字幕的用法。

(1)片头题记(2)引文(3)数据排列(4)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5)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6)利用字幕转移部分信息。

13、采访同期声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1)舆论调查。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 (5)权威论证。

14、电视解说的形式要求是什么?

(1)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易长篇大论。 (2)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 (3)解说的针对性要强。

15、如何谨慎使用简称?

(1)不能随心所欲自己发明简称。

(2)简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界限。

(3)简称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不宜用在跨地区、跨范围传播的电视解说词中。

(4)在企业或地区的简称后面加“人”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慎重。 (5)简称不能生搬硬套。

(6)使用简称要注意对象、场合。

16、电视解说无非讲四个方面的话。 (1)必须要讲的话。 (2)讲令人信服的话。 (3)讲令人感兴趣的话。

(4)讲令人赞叹的话。

17、(电视解说的艺术处理)语言分寸感的准确把握。

(1)禁止使用假话、大话、空话。

(2)尽量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之类的虚词。

(3)解说用词一定注意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过于绝对,尽量避免直接下结论。 (4)解说应该为观众提供积极思考和补充想象的天地。

18、解说词的结尾的作用。

(1)卒章显志,点名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和感觉中感到彻悟。 (2)引人思考,发人深思,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说出观众能够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

【论述题、】

电视新闻报道出现的“四少四多”的情况,应该如何避免? (1)现场直播报道太少,后期转播、录制完成的太多。

①“现场感”是电视报道的主要优势和重要特点。我们现场报道多局限于大型社会活动、体育比赛和综艺晚会上面,真正最具活力、最能体现电视优势的新闻消息,反而很少直播报道,甚至连现场报道也只占很少的比例,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电视报道的媒介优势,去主动做那些自己该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跟在报纸广播的屁股后面爬行,按照他们的样式进行报道。

(2)主动采访报道太少,被动采访报道太多。

②电视报道不仅体现在它的媒介优势上,不仅体现在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传播能力上,更应该体现在记者的新闻素质上。

电视报道需要有设备技术的保障,行动起来相对比较麻烦,比较迟缓。这就需要记者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尤其是发现那些更适合镜头表现、画面感较强的新闻事件,主动出击采访,进行独家的报道或专访。虽然我们的新闻不可能都是第一时间的独家报道,但至少有一部分新闻史自己发现,主动出击采访得来的。

因此,只有加强主动采访的力度,多一些自己的发现,多一些独家的报道,才能避免同其他媒体的雷同和撞车。

(3)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太少,常规性的报道太多。

③电视报道的及时性、同步性和现场感,是报道突发事件的最佳媒介。把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去努力抓好,是电视媒介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迅速反应、迅速行动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通讯、联络、交通、线索网点的分布、线人的素质方面都要建立快速反应和行动的机制,一旦出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电视记者就能迅速出现在现场。

(4)有针对性的画面太少,万能的空镜头画面太多。 ④电视新闻消息报道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根据报道内容和选题的不同,根据客观条件的具备程度,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倚重文字,还是倚重画面,都不是绝对的。二者的完美结合,当然是最佳选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或干扰。只要在我们主观努力范围内能够做到的,我们尽可能的做好,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第3篇:电视解说词写作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记录片的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解说词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

根据节目的具体形态而定,可以做以画面为主,也可以做以声音为主。画面的局限性,画面有多义性,令解说词对画面的意义进行合适阐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现象的不足。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解说为观众解读画面提供一个顺利的渠道,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明了。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3、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由表面走向深入,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

(1)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解说语言虽然没有形象性,但可以结合画面,通过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经验积累和表象记忆,唤起观众的形象感。

(2)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解说语言的粘连性、双关性,特别适宜营造一种承上启下的表述方式。使观众的注意力暂时由画面转移到解说上,通过解说的引导,顺利地把观众带入下一段画面之中。

(3)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电视画面尽管可以通过强调细节、展现过程、营造气氛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下直接表达感情。解说表达感情,一直是通过对感人的动情表述感染观众

(4)电视文稿不是看图说话,而是要从具体写到抽象。解说词就是能够从描述画面的细节人手,从眼前所见的事物说开去,一步步深化和升华细节,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面,由此慢慢向外拓展,使观众的思绪不仅局限于接收原有信息,还能够从声像画面生发开去,联想到画面之外的更深含义。

①电视解说最重要的配合对象,无疑是电视画面。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配合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迎刃而解。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得时候用解说词。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用解说。

②电视画面难以再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所以,在相关的空间画面上,我们可以通过解说,讲述过去时间在此空间发生过的事件。画面的空间造型,由于解说的回述,同样打上了过去的痕迹,振荡着历史的回响,使观众深切感受到当年情景的再现。在长江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言犹在耳,当年鏖战的场景也仿佛历历在目。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③画面形象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未来场景。对脑海中的记忆表象和感知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成个人想象中的未来。但绝非未来情况的真实写照。再比如,假使有一天台湾分裂势力悍然宣布“台独”,我国政府必须诉诸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战役究竟是什么情况,绝非过去的军事演习可以比拟,也不像《突破重围》的电视剧那样,如同小孩子“过家家”般地小打小小闹。实际现代战争的激烈残酷场面,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也是今天的现有的画面无法表现的。这里,配合现实画面的电视解说,就发挥了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优势。它的概念性,虚拟性,不可描摹性,它与现实的距离感,以及引发调动观众联想的能力,大大地弥补了画面的不足,为电视反映生活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④电视画面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营造铺垫。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对于主观的臆想。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诉,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云来雾去》这部电视片中,通过适当的解说,把一位报考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农村青年,那种既自卑又自强,既认真又惶惑,明知无望又心存侥幸的复杂心理,表现得相当成功。在阳光卫视新版的《刘焕章》中,通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说,把主人公博大深沉,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展现得相当成功。

⑤电视画面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只有通过解说词在适当的时候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解释主题。较画面而言,解说词对这一类比较抽象的信息,表现起来要相对简单些。 ⑥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由于画面这样一个特点,创作者的意图和观众的接受程度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距。仅仅依靠画面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很难缩小或填补这种差距。如电视片《万里海疆》中,多次出现一个身穿红肚兜的孩子在海边戏耍的画面;《沙与海》中那个欢蹦乱跳的女孩子从高高的沙岗上滑落的镜头,能引起观众多种的心理对应和不同的情感体验。有时,观众与评论家指出的画面含义,同编导的自我阐释大相径庭,常常令创作者大吃一惊。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电视手段的不足,填补创作意图同观众理解之间的差距。解说语言在确定指示关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作为弥补画面欠缺的重要手段。所以,电视解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解说为多释性的画面定向,分寸感的把握极其重要。既不能让观众费解困惑,茫然无序;也不能越俎代庖,生硬强迫。在这里,解说主要起到引领,点拨,启示的作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⑦画面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甚明显的情况下,由于解说词的参与作用而促进了了解。词语的联系传递到第一信号系统,唤起了与之有关的种种联系,因而补充了知觉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使人的认识更趋完善。

⑧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叙述事件尽可能不要依赖解说,也不要依赖采访。

⑨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这种肤浅的联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以及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较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⑩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要与画面相吻合。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解说语言的画面感,主要指它的画面感觉如何,对画面内涵的理解程度怎样,对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否准确体现。要通过解说语言强化观众对画面的感受,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决不要求解说去重复描绘形象。

二、电视解说词的开头和结尾的常用方法

开头不用故作高深文字,也不需要虚张声势的嚎头,在亲切自然的娓娓道来诉说之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把整部作品的主旨和对象开宗明义地介绍出来。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很快接触到实质性的问题。

2)提出问题,形成悬念,这种方法能扣人心弦而引人入胜。

3)安排序幕,烘托气氛。它的作用是通过鲜明的形象,向观念表达和说明问题,发人深省。

4)引入新的理论、相近学术,令人耳目一新。

5)众人瞩目的政治方面“兴奋点”。

6)以人物、事物的命运引人入胜,表露心情,注重“情”的渲染。

7)利用景物拟人手法。

结尾是全片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有力,发人深省,或清音袅袅、余味无穷,或刚劲有力、鼓动激情。

1)前呼后应,回答问题。

2)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这是常见的结尾方式

3)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新的问题,让观念回忆全片内容,从而寻求答案,或逐类旁推,得出新的回答。

4)哲理性较强的警句类结尾,令人耳目一新。

5)展示成果,催人奋发上进。

6)感染力极强的号召式结尾,激励人们去思考和行动。

7)以“诗言志”、“物言志”的形式。

三 电视画面有哪些主要的局限?

1、历史上发生的时间难以完整再现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画面形象无法对尚未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后即将出现的人或事,画面无法做出具体的呈现和描述。电视画面呈现的形象,只可能是既有的,已经存在的现实,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拿出未来的幻象。

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无论画面本身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具有多少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也难以表达那些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6、无法全面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 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要求

四 电视解说词有哪些主要功能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通过电视解说的补充,可以完成对报道事件基本事实的陈述,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对画面无法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

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度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1)放大画面的信息量,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5)连接画面,顺利通过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解说词的开头:对于观众来说,一个电视节目开头和结尾的解说词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视心理。能否引起观众的注意,开头的几句解说词显然承担者更加重要的任务。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什么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够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它是否具备足够的扩展领域?需要仔细的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最初的解说往往起到了“定调子”的作用,调子一旦确定,后面的解说就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风格延续。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言语技巧 如:在《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中,开头的画面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一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浮雕。解说是这样的---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在艺术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的。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的自然美,运动员们全涂满了橄榄油,身体在阳光下发出古铜色的光彩。通过浮雕自然引入运动服装的话题。解说的开头是全篇的基础,基础打好了,观众进入了状态,后面的展开也就顺利了,新颖,独特,自然,接近观众,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应当是对解说开头的共同要求。

解说词的结尾:结尾的解说,承担者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消除硬伤,少留缺憾,修补瑕疵,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结尾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作用。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和感觉中感到彻悟。这种点题,恰如其分。不明确说出,观众感到意犹未尽,不解气,不过瘾,甚至不明确;说得过头,又可能越俎代庖,给人以说教和画蛇添足的感觉。

2)引人思考,发人深思,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结尾的解说,把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使他们浮想联翩,久久难忘。

1)说出观众能够感受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

如:《中国冠军录---容国团》的结尾,则是明确的点题---在这历史的回声中,仿佛还在回响着容国团的呼喊,“人生能有几回搏”。没有这样的点题,观众会觉得积蓄的情感难以得到充分的抒发。

第4篇:电视解说词写作

电视学系列教材

电视解说词写作

徐航州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一 电视解说词概说

电视解说词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节目创造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旁白”一次来源于中国戏剧,一般指剧中人物暂时脱离剧情发展,以旁观的身份点评剧情或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一种辅助性说明。 二 电视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对解说词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1 “重视派”,强调原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2 “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和相关准备

一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

一般我们习惯于吧那些无形而有声的语言部分作为解说词看待,而且侧重于表述创作者的意图。但是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的是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造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有声与无声、前期与后期、有生源于无声源、是出现在节目中还是未曾出现,都应该进入解说词的考虑范围。

解说词出现的形式:1 以有声源、有画面形象方式出现。如节目主持人的串联词,新闻评论员的评论。2 以主人公的自述方式出现。 重点类型解说词:1.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

排。2.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整理。3.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4.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5.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6.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7.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特殊要求。

解说词创作的学习重点:1.电视纪录片和专题片的解说词使用。2.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有声语言的后期配音部分。3.解说词使用介入节目的时机和表现程度。4.解说词出现的外部语言环境。 二 相关知识的必要准备

1.相应的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力(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多样的文体格式和表达方式)。2.了解电视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操作程序(了解各环节的创作思路,调整彼此的感觉,以达配合默契)。3.掌握电视的发展脉络和潮流方向(模仿,积累经验,转化经验。以专业眼光观摩优秀作品,分析,看出门道。关注最新潮流)。4.在创作实践中积累融汇广泛知识(解说词创造者要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得是杂家)。5.始终保持新闻敏感和创新意识。 观摩作品:《毛泽东》、《邓小平》、《新中国》

第二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应用

一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等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

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其构成因素主要有;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注册、同期声、字幕、特技、录用等技术手段。

特点: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如要受节目整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要充分考虑与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如编导出身不同,其侧重语言手段不同。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考虑操作的可行性。各手段没有绝对的主辅之分,只有达到最佳配合(声画配合)。

二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的理由就在于,各语言不能各行其是,电视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协调、使用、修改的过程。

其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1.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2.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三 语言环境的影响和营造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社会在进步,文化有差异)。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总之,一个镜头以不同的镜头前后组接,镜头间不同顺序的组合,往往使同一个镜头呈现不同的意义指向。同样的画面、

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背景音乐下,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思考题:怎么样确定所使用语言成分的准确性? 观摩作品:《万里海疆》、《沙与海》、《二十人二十年》

第三章 电视解说的语言特点

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不同:画面语言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再现了事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打破了国家、地理、民族、文化程度、经验感受这一切界限。

电视解说词的特殊语言形态:由于其在电视节目中,画面与解说以双重信息形态同时出现,它既有画面形象的紧密配合,又有独立于画面,传达类概念抽象信息的能力,处于一种一出一如、若即若离的状态。

解说词的特点:把观众的想象活动和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画面外的信息和画面内的信息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忽而紧贴画面,针对性很强的感受和说明画面;忽而游离画面,传达抽象的间接信息。

观摩作品:《万里海疆》、《最后的山神》、《泰山》、《大京九》

第四章 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电视解说的最重要配合对象——电视画面。电视解说词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注重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的应用。

电视画面的特点:1.画面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2.画面又把人们

的思维局限在提供的图像上面,使人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 电视画面很难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做出准确、深刻而完整的反应。 一 电视画面的局限

电视画面的主要局限: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电视的形象报道比文字报道失去的机会要多。对那些曾经出现过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的或者为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电视画面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电视编导一般采用的是方法是:用“空间”(加上解说词)表现“时间”。但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必须是在这里确实发生过,曾经出现过的事情,不能随心所欲,以免张冠李戴。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利用解说词。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在这一情况下,配合现实画面的电视解说词,就发挥了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优势。利用解说词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语言(解说)可以大显身手在任务内心刻画方面,而画面只能做肤浅的揭示。这时候就要善于“藏拙”,把不适合画面表现的地方收敛起来,让给其他手段(如解说词)发挥。是有解说的时候可以适当配合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等。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画面上一种模糊语言,因而具有多种解释、指向。解说语言在确定指向关系上,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解说词的一个

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向关系。起到引领、点拨、启示的作用。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在没有其他电视手段配合的情况下,画面是不能把全部新闻信息要素交代清楚的。 二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的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塑造。它补能独立存在或独立成章,这也是其区别于文学作品的重要之处。它要为看而写,注意和画面的配合关系。在文字形式上,强调指代性语言的大量使用。

电视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的五个主要问题:1.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和叙事,不要依赖解说词和采访,一般情况下,解说词越少越好。2.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避免看图示的撰写解说词,解说应该交代画面之外的更多信息。3.一般情况下,解说词应该在画面编完之后完成.4.不要追求解说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在文字上的缺陷,正是它形式的特点。5.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在有画面呈现的情况下,用不着解说费力进行描写。 观摩作品:《庐山——山趣》、《望长城》、《刘焕章》

第五章 电视解说的功能与作用

画面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 一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

解说这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主要体现在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和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用解说来完成最基本事实的陈述。再次就是通过解说调度观众的再造想象,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空间表现时间。在现有的画面上,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积极想象,使他们在脑海中感受到有形的形象存在。但务必不能凭空杜撰,随意发挥。欣赏《让历史告诉未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必胜》《井刚抒怀》。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如放大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欣赏《井刚抒怀》《半个世纪的爱》。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以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画面的多释性特点,屏幕前观众离场观点、水平层次、经验感受的差异,使得仅仅通过画面,就能够准确传达创作者的意图,显得十分困难。印成利用解说词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对关键的画面信息进行定向和引导是必要的。但适当而准确的利用解说,以画面的真实性为基础,对无序和散乱的画面进行必要的整合,顺利传达编导的意图,是合理利用解说词的重要原则。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解说词能够强有力的起到强化

感受、提升主体的作用,将形象的画面感受与深入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揭示画面组接的深刻内涵”是解说词在这方面的主要作用。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该能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由于创作者对主题的准确把握,对画面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对背景材料的充分占用,创作解说词时,可以结合眼前即成的画面形象,通过解说词的启发和调动能力,引起观众相应的想象和联想,获得新的形象感受。解说词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趋向,给他们挖出一条想象空间的渠道,留出充分的思考的天地。“以有限(电视节目的时间)表现无限(观众的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解说词也一样,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让观众去想象画面之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欣赏《话说长江》。

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观摩作品:《失落的文明》《背景运动服装一瞥》《半个世纪的爱》

第六章 特殊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要求

第5篇: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范文《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

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第6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一节 电视新闻文字稿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 锤炼标题

一、 标题的作用

1、 提示主题

2、 评价新闻

3、 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鲜明、准确、简洁

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一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要了解电视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首先了解电视语言的构成特点,了解电视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了解其他语言因素,如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关系的处理,是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什么是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而是多声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任务。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配比,不是任意的无序的,而是艺术的巧妙的协调配合。每一种因素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以其他相关手段的出现和存在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

电视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构成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因此,电视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节目中使用时,不是自己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它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外在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其他手段和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电视手段的使用,起码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何一种电视手段,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每种手段都有特殊的作用和魅力,有自己擅长表现和发挥的生活领域;也必然有自己不擅长表现、或难以涉足的领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在使用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自身表现力的制约。

比如,无声的电视画面,善于再现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可视感的内容。但无声画面就不擅长反映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难以表现那些想象性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现实生活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与之相反,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要反映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再比如,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长于此,必然短于彼,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手段。所以电视节目中选择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长项,让其他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怎样用?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任由各个操作人员随意挥洒的。必须受到电视节目的统一构思和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制约。它在整个节目中所占的分量比重,所起作用的大小,都需要在整体的结构中合理安排。

首先,它要受节目总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不能离开作品的基本风格样式,从事任何一种手段的创作,自鸣得意、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对解说词写作来说,自己认为妙笔生花的锦绣文字,如果背离了节目的总体风格,必须根据总体要求重新修改协调。比如,作品整体风格要求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解说词就不能写成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的婉约风格。特别严肃庄重的题材,解说就不宜写得过于轻灵、调侃。

同时,在使用任何一种手段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周围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因为在电视语言中,各种手段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共时态"的同时呈现,并发挥作用。比如,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现场同期声可能同时出现。而其他手段的位置、作用、节奏、风格、长度,都对你准备使用的手段产生影响。所以,电视手段的使用,是一个相互适应、调整、照顾、妥协的过程。既彼此策应,又相互制约。 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电视节目的创作尽管分工细致,涉及的部门手段很多,是一项多兵种的联合作战,但编导是其中的"灵魂",是指挥者、决策者和协调人。每一个成熟的编导,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风格追求。由于各个编导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对各种电视手段的认识、运用、把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或偏爱某种表现手段,有的则擅长使用另外的表现手段。尽管编导也要做必需的妥协和调整,但情有独钟现象不可避免。这也是编导追求个人风格,保持创作个性的表现,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每一电视手段使用和处理。

比如,一个摄影师出身的编导,他可能更注意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完全、光线的运用,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的手段的运用就比较充分,比较得当。而相对可能不大重视文字解说的作用,使解说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而一个原先搞文字出身的编导,对画面手段的认识运用就不是那么自如,那么得心应手,他可能就会充分发挥文字解说的魅力,画面的表现力相对削弱。一个音乐素养很高的编导,就会把音乐手段的作用尽量发挥,运用得充分得当。而对那些音乐素养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编导,在他的节目中可能根本不用音乐,或者用了也不一定恰当。

以上情况并不绝对,每个编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会不断调整。但编导创作个性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一题材,放在不同的编导手中,各种手段的使用情况会有明显的不同。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制作。电视手段的使用,必然受到节目经费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包括操作人员的水平)。由于这些限制,该使用的手段无法使用,该充分使用的地方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节目组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考虑手段使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求全。要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种电视手段的作用。有人提出,解说词是一种低成本投入,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似乎不受这方面的制约。其实未必。比如对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题材,一般人难以担此重任,必须请高手出山担纲。再如合适的播音员,高水平的录音师,都存在水平的差异,甚至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力和能力这些所谓的"软件",也需要投资。手段的使用也相应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告诉我们,在原始人类那里,人类思维是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原始时代留下的大量岩洞壁画和图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更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传递的记录,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类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

从绘图达意、举火传讯、结绳纪事、史诗传唱,到文字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一直到今天的电脑网络,人类的信息传递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到影视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文化载体主要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尽管图画、音乐也有一定的记录传达功能,但由于其信息表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只能作为文字的附庸。而影视语言的发明与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另一种语言--视听结合的语言模式,它已经涉及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化的另一有效载体,并足以同文字抗衡或并驾齐驱。对于人类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电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现代科技与大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为信息传播和艺术反映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效成分和可利用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了它的语言构成,掌握了这一技术手段所拥有的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语言--电视语言。

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映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比起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对象,这方面报纸广播无法比拟。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各种艺术形式任意切割、变形、嫁接,或重新组合。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的交叉换位、基因转移、移花接木,创造一种崭新的表现阐述方式。它借用了一切可以借用的手段,融会了一切能够融会的因素,有突破了原有形式和手段的局限。它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现实世界真实状态,艺术世界的广阔天地。其传播的方式、范围、速度和效果是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

语言作为交际手段和传播工具,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语法规则。电视语言的构成形式和语法规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可以通过音乐音响或解说的处理,加快整个电视语言的节奏;十分平静的画面,可以通过音效处理表达极其烦躁的语言效果;平淡无奇的画面,可以通过解说配合变得情趣盎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其他手段的点金之石或点睛之笔。电视的优势就在于手段众多,配合默契,相互呼应。 1.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在于:

(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由于电视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电视所拥有的潜力必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电视语言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发挥电视拥有的优势,一定要避免不同部门的创作者,不同手段的使用者各行其是。不能只照顾和考虑自身手段作用的发挥,而与其他手段格格不入。所以,电视创作过程中的协调、适应、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决不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一味固守己见。我们之所以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写作技巧是必要的。文字处理能力越强,解说词使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但解说词创作的关键,是把这种手段用恰当的处理,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完成表现主题、传达信息的任务,并且能够避免自身的局限,通过和其他手段的配合,消除弥补各自的劣势,形成整体的综合的优势。在处理安排时对自身形态的切磋磨合,就是为了调整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关系。

比如,电视解说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听觉,不像报刊书籍的文章是供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听觉接受与视觉阅读在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不同。它必须适合念,适合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结构。同时,还必需考虑播音和录音的需要,甚至播音员的个人语速与播音风格。

一种因素语言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进入画面,什么时候跳出画面?能否同其他手段配合适当?哪些地方应该调整?合成之后的之后综合效果究竟怎么样?都要反复琢磨。要知道哪一部分信息需要解说传达,先看画面反映到什么程度,需要在哪些画面上配解说;画面的长度和形象是否适合加这样的解说;在画面的什么时机进入;整体节奏是否受影响;是否需要音乐衬托;哪些信息要上字幕;可能通过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些因素都要一一考虑周全。 2.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如下: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 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优势,合理使用电视语言的每一种要素,就必需对电视语言所处的特殊语言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语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符号有着不同的文化理解。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受众的背景和接受的环境对语言符号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时期、不同流行趋势、不同社会热点的影响下,对语言符号的理解都会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发财致富"、"老板"在某个时期是贬义,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可能成了褒义词或敬辞。这是语言环境研究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将在节目策划构思一节做重点讲解,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出现,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周围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其他符号成分,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环境关系,对任何单一的语言符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功能、意义、色彩和情感。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语言符号的准确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这是语言符号所面临的具体外部环境。

(1)电视语言具体的外部环境。

大家知道,文字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一种线性水平关系。某一个文字符号--字或词,虽然都有基本的内涵,但由于其多义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本身都不表示和传达准确的意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能确定下来。离开了语言环境,任何孤立出现的单一符号,都无法确定它的意义。

比如,同样一个"黄"字,在以下三中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a. 山上的树叶黄了。

b. 这本书有些情节真黄!

c. 她出国的事儿黄了。

"黄"在第一句中表示一种颜色;第二句中表示色情淫秽;第三句则表示告吹的意思。

有人说,这些单音节的字意思不容易确定,而双音节的词比较确定,不见得。比如"伤风"一词,你能说它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这就是"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意思嘛,不一定。如果外部语言环境改变了呢?比如在"破伤风"或"伤风败俗"中,就和"感冒"没有关系了。

文字语言是线性水平结构,语言符号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线性展示的。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必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其前后的符号完全就位之后,才能确定下来。前后的符号不就位,或词序排列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符号的意义。

画面的镜头语言也是如此,一个镜头以不同镜头的前后组接,镜头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顺序,往往使同一镜头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比如一个面无表情的人,在他前面分别接上"刚领了工资","刚受到领导的训斥","刚抽到了大奖"三个不同镜头,这个镜头的意义随之改变。如果在这个镜头后面分别接上"少女"、"棺材"、"鲜花"的镜头,镜头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蒙太奇"关系,又称"库里肖夫效应"。据说,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每一个镜头都表现了反对沙皇镇压工人,像牛羊一样杀戮工人的革命的进步的意义。但美国有人把这部影片拿到美国去重新剪辑,没有增加任何镜头,只是改变了镜头之间的组接顺序,竟把这部影片剪成了一部反动的影片。当然,每一个单一镜头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一般情况下,文字语言是历史性的,顺序展示语言的各个成分和要素;而画面语言是共时性的,同一时间展示各个要素。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另外要素的存在而确定的,因此,意义始终是连接和分开符号的结果。比如一个词汇和镜头是一个简单思想的再现,它们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的作用意义,基本取决于它在周围词汇和镜头中所占的位置。因此,同一符号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2)电视语言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

而电视语言面对的语言环境远比单纯文字和画面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电视语言的要素,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比如解说词使用的一个词汇或画面使用的某一镜头,与它同时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还有电视语言的其他要素,比如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或配以不同的字幕,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作用地位,基本取决于当时各种因素的配比组合方式。譬如,同一段画面,为它配上欢快的音乐或忧伤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或舒缓的音乐,其色彩效果会产生明显差异。如果再为它打上一段意见截然相反的字幕呢?所以,首先必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当时语言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

另外,在一种要素出现的前后,还有多种要素出现并产生相互交叉的影响。电视语言的构成意义段落,不只是镜头与镜头、解说与解说、音乐与音乐这样简单的线性水平连接。解说可能连接的是画面,与前后画面共同构成意义段落。也可能连接的是音乐或同期声,与它们构成一定的意义段落。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解说,"这个人""这样的场面"。同前面的解说毫无关系,它接的是前面的画面镜头形象。也会听到这样的解说,"奥妙究竟在哪里呢?请注意……"后面的解说也不用承接,而是用画面镜头衔接。而"这首歌""这段话"之类的解说可能直接承接的是前面的同期声。电视语言每一要素并不都是只同自身的同一手段构成意义关系,它们可能同前后的其他手段组成意义段落。把各种手段拆开来看,可能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完整的,只有把各种手段组合起来,它们的意义才能完整呈现出来。

在电视语言中,各语言要素前后其他手段的立体交叉影响,这种特殊的外部语言环境,是我们学习电视解说词必须特别注意的课题。而且,这种影响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当是主动的营造。每种因素都以其他因素的存在为前提,互为依托,互相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体现了电视语言综合优势和特殊魅力,大大丰富和提高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所以,划地为牢,单就解说词自身来学习研究解说词的方法,是永远"难解其中味"的。 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

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符号的使用,都经过一定的比较选择,都有自己深厚的背景,有大量同类或相近的符号库存。语言符号的意义,对它的选择是否准确,往往不是由它自身,而是由其库存部分决定的。语言符号与其库存部分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环境。这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内在环境。

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作深入细致地分析。 (1)被选择使用的语言符号同其库存部分的关系。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不管是解说词的词汇,还是画面镜头,在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的备用库存的符号可供选择。在它们所在的位置上,有许多功能相近、意义相近的符号可以替代它们。是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部分。

我们在完成节目中使用的符号都是有限的。一个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被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和环境中,对它的选择安排是否准确,是否合适,不是由它自身的意义所能确定的。而是要由它背后的库存部分,那些可以出现而暂时没有出现的相关符号决定的。

对于词汇的选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吟诗填词讲究"练字"的功夫。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选择,都是传颂千古的佳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则境界全出。原因何在?因为在"闹"字的位置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库存词汇,如"春意好""春意浓"等,比较下来,这些潜在的部分稍嫌韵味不足。但"闹"字的价值正是通过同它们的比较来确定的。

比较相关符号,有助于确定这个符号价值意义,确定使用的机会场合是否得当。相关符号必然在使用的符号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一个符号的色彩、节奏、位置,如快慢、明暗、浓淡、褒贬、前后、平仄等细微差别,都是由库存的对方决定的。在这里,出现与未出现的、使用与未使用的,其实都表现在一个符号内。使用的符号同未使用的库存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从同一库存中经过比较,选择出来的。它的准确意义,依赖与库存部分的比较。在选择使用语言成分的时候,我们必需注意语言因素内在环境的影响。 (2)各种电视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画面镜头的选择编辑更是如此。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有些专题片的片比高达几百比一,即平均几百分钟的素材剪出一分钟的完成片。电视剧一个镜头,一条通过的极少,一般要拍几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最终的完成片里,只能用其中的一条。那些不曾使用的部分,就作为使用部分的库存,决定它是否准确。在最终完成的节目中,出现的镜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素材作为库存部分并不出现在节目中。然而,出现的镜头被挑选出来使用,其准确意义和使用价值,是由未出现的库存部分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程度越高。千里挑一,总比二者必选其一,成功的概率要大。当然,无节制地滥拍素材同样也不可取。库存过多也容易挑花了眼。关键还要有选择的眼光。

同一形象镜头的选用有景深、景别的不同,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采访一个人物,用什么景别?用中、近景,还是用特写?如果用大特写,采访对象两片厚厚的嘴唇在屏幕上蠕动,其表达的感情色彩就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插入反打镜头,什么时候用全景镜头过渡,都要认真比较选择。还有,不同的运动摄影方式,推、拉、摇、移、跟,加之色调的冷暖、光线的强弱、角度的俯仰,甚至机位的摆放,每一种镜头因素,都有相当多的库存可供选择,这些因素构成电视语言共时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忽视。

比如,在《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段表现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金蕊秀夫妇婚姻生活的段落,其中谈到"一切都过去了,如过眼烟云。在她们家里,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如果画面只盯在茶几上,表现就不准确。这时,必须把镜头拉开来,交代空间环境,交代茶几和现代家具的比较,才能说明"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镜头没有拉开,就难以表现这种环境中的比较关系。

一个镜头的选择使用或更换,必然引起其他镜头的相应变化,影响电视语言的整体结构。任何镜头的使用,一定要能说出使用的道理来,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这个镜头和电视其他手段是否协调?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位置上?都要反复推敲。毫无道理的乱用,显然是缺乏比较选择。电视语言的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但十分重要。这是制作电视节目,使用语言要素时必需考虑的问题,是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掌握的知识。许多人会做节目,只知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就可以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第7篇: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畅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穿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

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同样是在作一个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兴趣十足、关心专注,这样你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感染观众。

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有人说,前期采访我也很认真,坐下来开始写解说词我也很投入,可写出来的解说词就是不能打动人。我想主要原因那就是文字功底欠缺了。头脑里没东西,肯定倒不出“货”来。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因此,要写好一篇解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现在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很少讲究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罗列或一些数据排序充斥整篇文章。有的就是一篇工作报告或总结报表,就连播音员配音时读起这样的解说词来都感受乏味得很。这样的专题节目若受看才怪呢?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不能只注重图像、画面,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你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这样的电视节目就如同配上了绿叶的红花能不受人喜爱吗?

上一篇:大一暑假实践报告下一篇:古典文学红楼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