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解说词现用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史馆解说词现用(推荐10篇)

校史馆解说词现用 篇1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莅临参观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坐落在我校成龙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信息中心大楼一层的西侧,面积大约600平米。

校史馆于2011年10月落成,它承载了学校67年来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展望。

校史馆大门是以峨眉山和岷江为背景的仿石材浮雕,寓意学校地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四川。大门外右侧是《校史馆志》,简要概括了学校的历史来源及变迁情况,介绍了学校建设校史馆的旨趣所在。

现在让我们走进大门,这是校史馆的序厅。正对我们的雕像是我校办学事业的开创者们。中间这位是川北农工学院的创办者、首任院长、原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李季伟教授。在他右边这位是川北农工学院的代理董事长龙杰三先生。同他们在一起的是川北农工学院的董事会主要成员。雕像最后一排,两个学生模样的人,是我校的首届毕业生代表。

雕像前面是狮子山校区和成龙校区的沙盘。这是学校的两个主体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

好,请大家这边看。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文化是大学之魂。四川师大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成长于百废待兴之时,发展于改革开放之际。《师大赋》是由文学院教授吴铭贤所撰写。数十载的风雨兼程,四川师大熔铸形成了“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励志笃行、止于至善”的校风,“学高身正、善教敬业”、“求真循理、慎思知明”的学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师大精神为支撑的师大核心价值理念。(进门左侧)

接下来是“如歌岁月”,各位这边请,是对我校办学历史的一个简要展示。首先是历史沿革,川北农工学院于1946年成立以来,学校几经更名,经历了私立川北大学、公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在1949年5月,西山书院并入私立川北大学,并于同年10月,独立为私立川北文学院。到了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学和私立川北文学院,两校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而后,去掉公立二字更名为川北大学。1952年,在川北大学的基础上,合并了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改称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四川师范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我校,成为草堂校区。2003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2008年,成龙校区正式启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

其次是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和现任领导的照片,以任职时间为序。(介绍李季伟、杨志农、周介铭、高林远。需要了解的:杨志农,清华留美归国的农学博士,后担任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段可情:后担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贾子群:曾担任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

第三是校址迁徙。川北农工学院的前身都使用虚线、空心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由沈阳经北平、开封、西安、最终迁址四川三台。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大学迁返回沈阳。1946年李季伟等人在东北大学三台原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迁址南充。1956年迁址成都,发展形成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

这是川北农工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个校牌,反映学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四个时刻。校牌下面对应的是校印。

请大家随我穿越时光长廊。我们的脚下是我校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与之对应的墙上,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图片。

穿过时光长廊,是“领导关怀”,分为沐浴春风和翰墨寄情两部分,收录了一些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我校或接见校友的照片,以及一些领导、专家的题词。(介绍张澜、胡耀邦视察的图片国家级领导人可选介,暂略)2002年四川省委书记***、省长张中伟、率领省委、常委领导参与我校校庆活动和我校领导、专家的合影。

下面的这个部分,是对我校办学历史分时期分阶段的一个详细展示。

首先是艰苦创业期。

一是“烽火岁月,学脉流衍”:1938年-1946年。四川师范大学与东北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创建于沈阳。前两任校长由奉天省长王永江、刘尚清兼任。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大学,被迫走上流亡之路。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终于稳定下来。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大度过了8年时光,东大师生直面困苦,笑对艰难,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三台小城,平添万千气象。为川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四川师大办学的历史篇章。

二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1946-1949)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大学迁返势在必行。川北高等教育顿时空虚。东北大学三台校舍和校具,足可供一千余师生员工之用,废弃可惜。(面对这一情况,时任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的川籍教授李季伟在《国立东北大学迁移后三台高等教育当如何调整刍议》一文中指出:“唯有继东北大学而兴办单独学院,乃能得相当之解决。”此文发表于《川北日报》,引起各界人士关注。)1945年12月,在四川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上,李季伟联合罗忠恕等12名参议员提出了“设立川北农工学校”的提案,并获得通过。1946年4月15日,四川省第12行政专员督察区召开“教育视导会议”,决议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并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主持筹备。1946年5月4日,程厚之召集川北各县地方士绅数十人,召开筹备川北农工学院座谈会。会议决定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为筹备会主任,三台县长李劲夫、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为副主任。会议聘李季伟为院长。筹备会于“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指1946年5月16日)在三台县参议会设立学院(指川北农工学院)临时办事处,并定是日为学院成立纪念日。”这也是我校以5月16日为校庆日的缘由。

值得注意的是,我校从创建之初就是一所本科院校,招收了5个本科专业;而且是面向全国招生,首批报考学生来自20个省共4289人。从我校创建的初衷可以看出,就是紧扣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促进地方的农业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使命感,(正如李季伟所说,利用原东北大学羁留的校舍校具,续办高等学校,使“川北一带工业、农业科学化、近代化,推动生产的发展与提高”。)这里展示的是川北农工学院的入学志愿书和入学保证书原件,上有这么一段话:“入学后愿遵守学校一切章程及临时校令,专心循序修业在校外愿束身自爱,势不玷辱校名”,这相当于学生的学风承诺书,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是“学院改大,由私而公”(1949-1952)

学院改大这个提法在当时是个特定词语,指由学院改为大学。如川北农工学院董事会宣言中就提出,非改大不足以适应川北高等教育也;非改大不足以稳定现在所设院系也;大学经费设备无虞匮乏也。由私而公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由私立性质改为公立。

川北农工学院发展很快。学校董事会和川北各界有识之士为了多培养建设人才,筹备扩充学校,申请改为大学。(1948年11月1日,川北农工学院召开第五次董事会扩大会议,成立了“私立川北大学”董事会,共同推举川北农工学院董事长徐堪为川北大学的董事长,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代理董事长。)1949年5月,川北农工学院正式改为“私立川北大学”。(当月,西山书院院长伍非百,派张静虚代表西山书院列席川北大学董事会,建议以西山书院为基础设立文学院,作为川北大学的组成部分。10月,文学院从川北大学独立出来,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由于当时政府要求大学必须有3个学院以上,每个学院有3个系,所以学校在原有7个系的基础上,吸纳了西山书院,新增设了中国文学系、哲学历史系。

伍非百(1890-1965),四川蓬安人,著名墨学家。曾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1943年创办西山书院,1949年5月,西山书院并入私立川北大学,成为私立川北大学文学院,后脱离,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1950年7月,再次并入川北大学,伍非百任川北大学校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哲学历史系主任,后任四川省图

书馆馆长。

我校历史上师资力量较为雄厚,1950年就有教授34名,还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师聘任制度,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其中就有清华留美归国的杨志农博士,曾任四川大学校长的王宏实校长。大家注意看这张教职员工的合影,既有穿西服的,也有穿长袍的,穿西服的基本都是留学归国的进步人士,可见当时学校兼容并包的开放办学特征。

旁边这个茅草棚,是当时艰苦岁月里教室的真实写照。1949年12月30日三台解放。(1950年1月2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秦仲方来到川北大学,宣布接管。)1950年7月15日,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贾子群代表川北行署正式接管私立川北大学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并将两校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学校8月迁到四川南充小西街。

在我校的发展过程中,得了时任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多次来学校视察,并就学校的迁址、办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的关心和指导。他提出三个原则:第一,亲密地、紧紧地团结起来;第二,不看牌子看货色;第三,对两校学生同等对待,一律参加甄别考试。这一指示,有力地促进了并校、迁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是胡耀邦同志视察川北大学时和少年儿童一起的合影。这是学校迁至南充小西街时,川北大学的校门、校牌、校印以及教室。

1952年-1985年是我校的曲折发展期。

1952年到1956年期间,学校还在南充。1952年暑假,全国开展学苏联,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川北大学自一九五二学开始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迁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原址,原校名撤销,改称‘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是以川北大学文、理专业及川东教育学院等为基础,合并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及相关教师组建的。原川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相关的教师也随之调入我校,有华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忠恕。他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这是他与爱因斯坦的合影。这是重庆师院的教育学家朱炳乾教授。以及晏阳初(看图介绍)

(川东教育学院前身是1940年晏阳初创办于重庆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年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1950年12月1日由重庆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1951年2月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该校的各种档案现藏于四川师范大学。)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办者是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回国后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1943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被膺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四川师范学院自建立后,以培养教师为使命,一直重视把高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实际相结合,收效显著。1956年4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院《联系中学教育实际的经验》一文,并配发《高等师范学校必须面向中学》的社论。)

第二个阶段是1956-1966年

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由南充市西迁至成都狮子山。原校的专修科各专业留原址,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按:1958年后改为南充师范学院,现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本科部分,包括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5个系全部迁往成都,校名仍为四川师范学院。刚搬到成都时,真可谓是白手起家,百废待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校舍也很简陋。(看图,看雕像)这个雕塑就生动的表现了当时师生克服困难,艰苦建校的情景。雕塑后面的背景是70年代狮子山校区的全景图。

第三个阶段是文革时期。大家都知道,1966-1976年,(我国经历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我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在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教育界更是成为重灾区,我校自然也不能避免。学校在沉重政治压力下仍坚持办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在艰难中前行。其间,1966—1971年,四川师院整整6年没有正式招生,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在这一时期,川师学报创刊。1972年,学校组织专业

教师编纂《汉语大字典》。

(看图说话,暂略)

第四个阶段是1976-1985年。“文革”结束后,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上,办学工作逐步迈入正轨。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学校被确定省重点高校,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看图说话,暂略)

好。下面就是我校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开拓进取期。

1985年6月2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由此翻开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学校立足于强基固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学科比较齐全的多科性师范大学,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图说话,暂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讲话精神,提出了“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更好地发展”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一种多元化办学模式,使学校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在全国尚未明确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我校先行一步,在不断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在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上,学校也适时进行了调整。为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适时改变原来单一的师范专业,发展了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非师范专业。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又把主题放在发挥师大自身的优势上,重点加强了师范教育学科的建设,使学校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重点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看图说话,暂略)

2004年5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把我校建设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以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求生存,立足于教师教育的主要办学特色,走上了一条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建设和发展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2006年2月,我校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11月,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8年8月成龙校区正式启用,学校形成了以狮子山和成龙校区为主体,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2011年学校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看图说话,暂略)

以上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发展脉络。总体来讲,学校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与国同运,与时俱进,既经历了曲折和磨难,也经历了教育事业的奋进和跨越。

下面一个版块是“办学成就”。主要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等主要领域近十年来的办学成绩。由于我们学校主要是以本科教学和基础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大学,没有太多的实物展示,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外引内举,注重培养,造就了一支发展潜力大、职称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

(看图说话,暂略)

建校以来,四川师范大学经历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单一性师范院校,以文理为基础、师范教育为重点、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和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四个阶段,本科专业也由最初的4个发展为2011年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农学等九大一级学科门类、27个二级学科类的70个专业,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力量。

(看图说话,暂略)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于1996年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四川省第一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6年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近年来,我校通过整合学科力量、完善学科结构,逐渐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学科为鲜明特色、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显著优势、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总体格局;形成了学科门类较广、体系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共有博士、科学硕士、教育硕士、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攻读硕士学位等五类研究生近400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98人,外校兼职硕士生导师100余人。

(看图说话,暂略)

四川师范大学以传统优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全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需求形成科研新的增长点。迄今为止,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经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基础研究成效显著;拥有了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良好、学位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形成了“全员参与、优化组合、分层资助、重点突破”的科研创新发展模式。

(看图说话,暂略)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政治保障。近年来,学校党委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校务公开和依法治校工作深入推进,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惩防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看图说话,暂略)

我校共青团组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及创业、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看图说话,暂略)

我校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全国27所招收外国长期留学生的大专院校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与世界各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高校之一。现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54所高校和教育机构进行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了42个国际合作项目,每年均有数百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培训,学生来源涉及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国际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在四川省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看图说话,暂略)

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历史悠久,是四川省最早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最早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院校之一。我校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举办成人高等教育,1984年经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01年经四川省学位办审批、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成立成人教育学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具有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协会认证证书在内的五大类数十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等多种教育层次和多种教育形式,形成了硕士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体系。

(看图说话,暂略)

学校紧扣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校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与地方广泛开展人才培训、合作开发、开展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了与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在地震灾区教育重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看图说话,暂略)

建校以来,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下面这个版块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介绍。我校在六十五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两个办学特色:一是始终坚持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形成了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研培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师资,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二是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作为切入点,以美引善,以美启智,立美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

教师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我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动摇,根据基础教育发展

对师资的质量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适应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形成了师范生培养的集成优势和鲜明特色。

(看图说话,暂略)

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形成了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研培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培养培训了大量高素质师资,体现出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

(看图说话,暂略)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师范大学依托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研究四川多样化区域发展条件下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四川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看图说话,暂略)

作为我国教育方针重要内容之一的“美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以美育学校为载体,重视审美教育;以美学学科为支撑、提升审美教育教学质量;寓教于美,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中融入审美教育的理念。通过审美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985年,我校秉承“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所以艺术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校中之校——四川师范大学业余美校。199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美育学校成立以后,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创新构建了美育体系,形成了以美引善、以美启智、立美育人的办学理念,有力地彰显了四川师范大学审美教育的特色。

(看图说话,暂略)接下来是“桃李满天下”,主要是对我校各个行业的杰出校友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展示。由于空间有限,所以选取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代表。六十五载薪火相传,二十余万桃李缤纷。累计下来,我校向社会输送了20余万毕业生,他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以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发展后劲足,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我校定位是一所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大学,我们的很多校友工作在教育战线上,我们也有意识地突出教育战线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的校友。(介绍郭宏,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目前全国共有35人在国外被评为院士,我校就有郭宏。李言荣,2011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看图说话,暂略)

高校校史馆的育人功能 篇2

关键词:校史馆;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3-01

一、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积淀的浓缩

校史馆记载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它充分展示了学校办学成就、发展历程,同时,校史馆也是扩大学校社会声望的重要窗口。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成立、发展、壮大、变迁的最好见证,是学校发展、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总结和积淀。

回眸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所给予学校的不只是和煦的阳光,还有风雨的考验。校史并非是去而无返的遗迹,它在岁月流变中的种种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生可以通过校史对学校的整体概况、校训精神、历史沿革可以有全面的、直观的认识,对弘扬贵医精神、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贵阳医学院走过的历程,给我们以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从抗日时期创建至今、扎根贵州沃土、成长于建国之后、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迈向新世纪的步伐中,一代又一代贵医人,从这片沃土走出,走向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人成为了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学者。通过与先辈们跨越时空的交流,缅怀那些献身贵州医学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激励着贵医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志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校史馆对构建校园文化起着积极作用,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导向功能,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校训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是现实中引导大学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和“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贵医精神,催人奋发,让贵医人沐浴在贵医精神的光芒下,凝视和感思,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三、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效

校史馆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它更是学校教书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基地。校史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继承传统,弘扬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创造贵医美好灿烂的明天!

1、开展爱校,宏扬学校传统文化

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校史全面生动地展示学院办学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凝聚办学特色,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校园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爱校精神,翻开校史档案,学校有着自己生动光荣的爱国爱校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的极好教材。校史档案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是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也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教育导向作用。

通过校史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可以使学校的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历史,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每个在校人都是学校一分子的意识,热爱自己的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工作习惯。这样,可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

2、开展德育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校史馆,同学们可以了解贵阳医学院的发展历史,了解先辈们创业的不易,学校发展的艰辛,鼓励今天的学子们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树立高远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树立信仰;用先辈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今天的斗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努力拼搏的勇气,使他们早日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优秀建设者,为祖国的强盛自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3、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高校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校史馆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以其直观性与社会性特点和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是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

高校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观铁人馆和校史馆有感 篇3

阳春三月,春色满园。在这怡人的春风里,我们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先后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西安石油大学校史馆”。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传承铁人文化,2011年10月11日,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诞辰88周年,西安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落成开馆。这是除大庆,玉门以外,国内建成开放的第三座铁人纪念馆。纪念馆以陈列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为主。共分为苦难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亲切关怀,精神永存8个部分。采用实物,雕塑,图片,视频资料等形式,再现铁人王进喜的一生,并记录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历程。

虽然已在石油大学学习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但如此近距离的感受铁人精神还是第一次。看着铁人王进喜为石油奋斗的一生:“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呐喊,我再一次感受到“铁人精神”的震撼,使我切身领悟了铁人精神的实质。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铁人精神”却是自己非常神往的。走进展厅,正对大门的墙上写着铁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想想当年石油会战的状态,就知道当时能够说出这样的誓言绝对是基于对伟大事业的热爱。虽然我们没有身处那个时代,但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大地上作业的人们的心态。深刻表现了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的创业年代,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点燃祖国石油事业的大无畏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仅是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现场的图片和视频把当年的一幕幕动人场面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个个铮铮铁骨的形象,一幕幕灼人的激情,久久的在心中激荡。是我们在激动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到“铁人精神的实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伟大的石油工人队伍。他们使我们想到的绝不只是一个油田的诞生,而是我们对共和国一个壮丽历史时代和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怀念。那个时代已经过去,铁人也早已逝去,但是“铁人精神”却永垂不朽。如今,作为西安石油大学的一名学生,“铁人精神”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在铁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后,我们来到了“西安石油大学校史馆”,大门上悬挂的牌匾上的九个大字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先生亲笔书写。走进展厅,正对大门的便是我们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全貌立体图,气势恢宏,令人神往。在后面的墙上刻着我们的校训:团结、勤奋、求是、创新。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我们仔细参观了校史馆的各个展区。我们从校史馆中了解到石油大学的过去和现在,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记录了石油大学六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展示了石油大学积蓄着的不竭的前进动力。

西安石油大学肇始于1951年的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为适应石油工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58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在西安石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安石油学院。1969年,学院因“文革”而停办。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石油学院恢复重建。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为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安石油大学。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西安石油大学协议。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园,新校区位于西安市户县西安沣京工业园。

经过参观,我们看到了石油大学的过去,这些取得的成绩已载入了史册,但我们现在仍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西安石油大学是一片孕育着激情和自由,文明和创新的沃土,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在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发展默默地奉献着。现在石油大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有活力和挑战性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要在大学学些什么,今后的路怎么走,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赶超已经取得的辉煌,为石大书写新的华章。

校史馆试讲材料 篇4

东北大学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被迫流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万千学子,成为新中国冶金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建设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东大历史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2003年东北大学80年校庆之际成立东北大校史馆,现已成为东北大学爱国爱校教育基地。

校史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从1923年建校到1949年。第二个部分叫东北工学院时期,是从1950年到1992年,第三个部分是现代东北大学时期,从1993年到现在。东大建筑:

东北大学各个时期的建筑:上边的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的建筑,仿造柏林大学的规模,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十分考究。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所大学之一。最后两幅是东北大学校办工厂的照片,可以修理火车的机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办工厂。中间的部分是东北工学院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南湖湖畔的东北工学院一样有着威严与生气。下面的部分是东北大学近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东北大学的载体,同时也展现了东北大学发展、进步的历程。

历任领导:

下面我们看一下东北大学历任的主要领导,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出任第一任校长。第三任校长是张学良,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中共领导人对张学良老校长的生平业绩作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担任校长是从1928年8月到1937年1月,张学良掌校期间倾力推进东北大学发展壮大,开始了东北大学辉煌发展的时期。东北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靳树梁,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冶金专家,1955年当选为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东北大学后来由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蒋仲乐。东北大学的现任领导是党委书记孙家学,校长丁烈云。

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首任校长王永江题的,后来在2003年时正式确定为校训。

旧校址模型:

这个玻璃柜里的沙盘就是我们老东大的校址模型,呈一尊坐佛形状,这也是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现在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当校长自己出资180万银元进行学校建设,是当时全国大学里面面积最大的。东大北陵旧址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工大楼现在是辽宁省政府的办公大楼,图书馆是现辽宁省档案馆,原学生教职工宿舍是现在辽宁省军区。

东北大学初创阶段

创建初始:

我国近代历史中,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对东北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它已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了我国东北所有地区,疯狂地进行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为了实施奴化教育,大张旗鼓开办各类学校。山河破碎,国难当头。1921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建议,决定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表决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1922年12月25日,张作霖批准奉天省议会议案,其中张作霖省长的签名以这个黑色人形状的图形代替(相当他的印章);东北大学校章(仿制品真件现在东北师范大学)。

“静中自有天趣”是王永江校长的手迹。张学良掌校:

1928年,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他任用贤能、广聘名师、创建新学科,捐资助学,东北大学很快发展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大学。

这是老东北大学时期曾经用过的下水井盖,可以清晰地看见上面写着东北大学,1929的字样。这是张学良校长为东北大学校刊题字“急起直追”也表达了张学良校长对东北大学学生“自强以振兴东北”的期望。

广招名师:

这是1930年成立的东北大学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章士钊、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王卓然等著名教育家,为东大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张学良还重金聘请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东大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全国最高的,平均月薪达到360银元,清华大学教授也只有300银元。

创建新学科:

东北大学学科体系不断壮大,在1930年就已经拥有文、法、理、工、教、农6个学院,24个专业。东北大学创建国内高校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归来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共同执教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梁思成教授当时教学用的幻灯片,在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学校还创立了国内第一个纺织系,边疆政治学系以及由张学良校长的夫人于凤至女士创立的女子专修科。这是东北大学毕业生王允贵的毕业证书,2001年王允贵的后人将它再次拿到张学良校长的面前,张校长激动的又在毕业证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校园文化:张学良校长鼎力支持东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校徽,鼓励学生创建社团、办刊物、请名人讲座,校园文化蓬勃发展。1929年,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新校徽,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选中。

发展体育:

当时中国人被外国人视为东亚病夫,张学良校长特别重视体育,以“健身强国、抵制外侮” 为核心思想发展体育。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东北大学以140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东北大体育初露锋芒。在张学良资助下,东北大学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网球队,在体育赛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多次战胜国内外体育劲旅,扬校威、振国威,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东北大学篮球队曾转战上海,战胜了一直没有败过的美国海贼队。

重视实践:

东北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张学良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宗旨,创建各种方式试验基地,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创办近代化企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校办工厂同样为各行业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作为实验之用,校办工厂还承担了大量的机械制造和修理工作。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学生们在做实验,以及张学良校长等政要人士为校办工厂的题词。选派留学生:

东北大学十分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在理工大楼隆重举行,张学良校长宣布毕业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全部由学校公费资助留学欧美。直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迫终止。后来很多派外的留学生学成后都回到祖国并在东北大学任教或工作,为自己的母校东北大学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男女同校:

张学良校长积极倡导男女平等,1928年东北大学第一次添招50名女生,实现了男女同校。

东大校歌:

校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东北大学校歌是中国两位文化巨匠刘半农,赵元任教授共同谱写,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校歌中“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师生永久的座右铭。

参观校史馆有感 篇5

13级保险1班 张力文

秋意正浓的十一月,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我静静的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校史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筚路蓝缕,学基初奠”、“不畏时艰,风雨前行”、“致力建设,不断壮大”、“锐意进取,跨越发展”,在这四部分中,我能够看到辽大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也能够体会到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不易,无数辽大人为了母校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辽大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都是辽大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1958年9月 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建校初期,我们的前辈们历经艰辛,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明确了培养目标,调整了专业设置,完善了教学计划,在校生达5700余人,教师650余名,初步完成了由专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过渡,为辽宁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展板带的第二部分“不畏时艰,风雨前行”,这一部分的时间是1958至1978年,这一阶段成立不久的辽宁大学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这20年间,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左倾错误、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灾难,而我的母校辽宁大学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坚持开展教育工作,不断调整布局,充实科研力量,在艰难中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后,学校事业步入正轨,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在校史馆里,我看到了辽大的校训“明德精学,笃行志强”,这是我们辽大人精神的体现,也是前辈们对我们新一代辽大人的要求。

通过参观,我对辽宁大学的光辉与曲折的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深深地为自己也是一名辽大人而感到骄傲。

参观师大校史馆心得 篇6

走进校史馆,我仿佛步入了历史的长河,展现在眼前的是湖南师大的历史画卷。“仁、爱、精、勤”这四个打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每一个湖南师大人都记在心里的四个沉甸甸的字。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现有5个校区,占地168公顷,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在校史馆中,我领略了历代师生的风采,为身为师大人而骄傲!

更领略了身为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骄傲,在校史馆中有许多生科院创造的历史,有许多像刘云院士一样的精英,更有生生不息的生科学子!

校史馆观后感 篇7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

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

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篇8

为了加强学院学生对母校的历史了解,从学院建立之初的艰辛到其后的卓 越成就,了解学校的名人名事,加强对母校的归属感。党组织今天组织参观校 史馆,学习校史。

为配合学校校庆,回顾办学历程、弘扬优良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展示办 学成就,2008年建校50周年之时,学校设立了天津高校中首个具有校史馆功 能的校庆成果展室,地点坐落在河东校区主楼的三楼共享大厅。2011年学校整 体搬迁到西青新校区,校史馆于同年落成并开放,其所承载的功能也进一步拓 展。校史馆成为爱校荣校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 党建思政教育基地。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共计展出实物400余件和照片 1000多张,分为二楼和三楼两层布展。其中二层展出的是天津工业学的历史渊 源和天津纺织工学院时期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三楼展出的是2000年创建天 津工业大学至今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历程。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工大经历了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北平大学 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北洋大学纺织系,天津大学纺织系,河北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一步步的转变,近百年的办 学历史,五十八年的建校岁月,记载着工工大人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的创业历 程,见证了工大人坚韧不拔、弥久益坚的优良品质。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见证了天共大的逐渐强盛,无论是战火岁月还是和平年月,天工大都在路上。天工大人坚守“严谨 严格 求实 求是”校训,不 断向前,开阔进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

我对校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严谨即严密谨慎,逻辑严密,思维缜密,无论 是对我们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还是对于现在所面临的学业,讲究逻辑、严谨 治学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认真严密的做事态度都是我们所必需的。尊重科 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追求卓越。更是我们天工大人的优良传统。严格即 在遵守制度与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一方面是指我们学校制度严格、标准严 格、措施严格、实施严格、考核严格。在办学的各项工作中,始终秉承严格管 理、严格要求的精神,使各项工作都能上水平、出成果。另一方面也是要求我 们天工大人严格律己,省身做人。求实即讲求实际,求真务实。做老实人,办 老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更不要不懂装懂,而 是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求得实效,结出实果。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天工大 人。求是就是探索规律,把握规律。一方面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兴虚浮,勇于创新,不畏权威;另一方面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科 学发展观建设学校,发展学校各项事业。

参观虽已结束,但我校的光辉历史仍历历在目。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 时刻牢记天工大校训积极进取,不断向前,今日我为学校自豪;明日学校以我 为荣,争做一名合格的天工大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1402班

王奉献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 篇9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占地3200亩、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蠡湖校园。这是一座汇聚了4万师生、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校园。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灵秀旖旎、碧草佳树的葱茏生机。亭台楼宇的轩昂气势,更可以感受到江大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状态。

我们走进校史馆,首先看见的是江南大学的发展历程。江南大学源于19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经历了多次,合并重组,在1月,经教育部批准,以原无锡轻工大学为主体,合并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组建了江南大学。校史馆里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记录了江大的风雨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保存了江大的美好回忆。一路看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

继续朝里走,我们看见了许多著名教授学者的简介。陈列馆里摆满了优秀学子、教授们的笔记、奖状,以及他们用过的化学仪器、计算机、书本等。一项项研究成果令我们赞叹不已。实力卓越的江大教师们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看到这些,我们倍感自豪。

紧接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校友们以及各大友校在江大50年校庆时赠送的礼物以及祝福卡片。一句句真挚诚恳的祝福温暖人心。江大用心浇灌着学子,学子也用心回报着母校。江大与其他高校彼此合作交流,友谊深厚长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江大的友好、努力,也预见到了江大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里还展出了许多名人大家为江大所题的字,江大校园沙盘模型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江大,了解了校史,理解了内涵。

党活动策划-观重大校史馆 篇10

红色精神朗诵比赛

策划单位: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2级党支部

策划时间:2015/4/12

一、活动名称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5年“观重大校史馆”红色精神朗诵比赛。

二、活动背景

重庆大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学校的发展史,我院党委决定组织学生干部参观校史馆参观我校校史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英雄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牢记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工作,健全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特此做了一分策划书,将举行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5年“观重大校史馆”

红色精神朗诵比赛。

三、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本次对校史馆的参观,让同学们对学校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对学校的光辉发展史和艰辛发展历程的认知有更深一步的提高和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2)、通过本次活动回顾学校历史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荣誉与自豪感,激发同学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现办学成就,展望美好的未来。

(3)、通过本次活动加强党支部和学生的交流,为日后开展顺利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增强党委学生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传承和发扬党委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4)、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重庆大学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学生亲身感受重庆大学由古到今的巨大发展和历史变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他们热爱重大的情感。同时也弘扬校园的红色文化,增强了校园的红色气息。

四、活动对象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2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重庆大学A区校史馆

六、活动内容及要求

(1).围绕以史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参加校史馆,以红色精神朗诵比赛的形式,深入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广大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广大青年 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2).朗诵比赛。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联系实际、事例生动,语言流畅、感染力强,动作、妆容、服装自然大方,普通话标准。朗诵时间限10分钟以内。

七、活动流程

1、欢迎大家自愿报名参赛,报名方式见学院群共享。

2、全体参加人员在14:15校史馆门口集合,由负责人负责签到工作。

3、集合完毕后站好队,由负责人组织排队按顺序进入校史馆。

4、跟随讲解员开始进行参观。

5、听讲解员介绍齐大校园文化及发展史。跟随讲解员参观各个板块,可以与讲解员沟通或相互交流。由信息部负责拍照。

6、参观完后尽快出校史馆,以防阻碍其他学生进行参观。

7、在校史馆门口举行红色精神朗诵比赛,最终评出演讲比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提供证书。

8、结束后不得自行离开,在校史馆门前集合,集体拍照留念。

9、活动结束后整理记录的照片、视频写出活动总结并上交。

八、注意事项

1、参观人员需服从统一安排。

2、参观人员在校史馆内,严禁学生破坏校史馆内的成列展品。

3、参观过程中跟随组织人员,需保持卫生,不得随意走动。

4、参观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注意语言文明。

九、总预算:100元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党支部

上一篇:放飞梦想500字记叙文下一篇:散文随笔人生不需要太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