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背核心考点

2022-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考研政治必背核心考点

2014年高考政治核心考点突破

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出一些“黑马”,这些“黑马”在最后冲刺关头,不会向现实低头,不会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而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全力冲击核心考点,考什么就突击什么,从而快速提高成绩。本文在研究高考政治试题及其命题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年度最新的高考信息和社会热点提炼出核心考点,旨在指导考生理解高考政治的核心考点,把握最后的提分机会。

一、《经济生活》模块

核心考点1·商品的价格

【答题线索】

(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②供求影响价格,价格随供应量的变化呈反向变化,价格随需求量的变化呈同向变化;③市场的货币量影响价格(可结合国家财税金融政策分析市场的货币量),市场的货币量增加、流通速度提高,会导致物价上涨,反之,物价会降低;④市场竞争因素影响价格,如投机炒作、国际市场价格等影响物价。

(2)价格变动的影响:①物价影响消费水平,一般说来,价格上升则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需求增加;②价格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题目预测】

(1)价格——供求曲线型选择题。

(2)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殊性从生活和生产两个方面给予分析)

(3)结合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现状,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建议。(既要从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增加供给、抑制需求等稳定物价措施来分析,又要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以提高居民应对物价上涨能力的措施来分析)

核心考点2·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答题线索】

(1)影响消费的因素:①生产决定消费,即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家庭的现实收入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都会影响家庭的消费水平,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③物价影响居民的购买能力;④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等都会影响消费。

(2)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意义: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应对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要求;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⑤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题目预测】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央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可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树立正确消费观、生产和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反对“奢靡之风”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从生产决定消费、正确的消费观、财税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建议)

(3)运用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应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可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物价、适度消费的观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研究对策)

核心考点3·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答题线索】

(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企业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探究企业的经营战略。

①从使用价值与价值角度来看,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凭借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②从价格变动影响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角度来看,要诚信经营,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④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要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根据企业和市场情况,进行适当的兼并和联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规模化效应。

⑤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企业要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走出去”,成长为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题目预测】

(1)结合当前现实,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满足人民生活、扩大就业、增加国家税收等角度思考)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回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看,要加大财税和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企业的角度看,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3)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企业走出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从经营战略、自主创新、企业信誉、面向世界等角度,分析如何降低成本、适应市场、增加盈利能力)

核心考点4·国家的财税政策

【答题线索】

(1)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税收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是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杠杆。

【题目预测】

(1)从财政的作用的角度分析中央财政为什么要向“三农”倾斜。(可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农业投入促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运行等角度思考)

(2)针对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我国应实行怎样的财税政策?(从财政政策看,要通过调节财政收入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增加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事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从税收政策看,要运用税收调节收入差距)

(3)运用所学的财税知识,就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财政角度看,要加大对环保企业、环境治理和环保改造的财政支持,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科研投入;从税收角度看,要运用税收手段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

核心考点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答题线索】

(1)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市场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对资源进行调节;③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2)发挥市场作用的途径:①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设市场体系,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遵守法律和市场道德,规范市场秩序。②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要通过调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题目预测】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强调市场调节的决定作用,又要强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对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可从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等方面回答)

(3)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优化顶层设计,从完善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央优化顶层设计应坚持怎样的方向。(从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角度回答)

核心考点6·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题线索】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措施:①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利于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具备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2)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①要有规则意识,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法规;②树立新的发展观,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③要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自觉抵制低价竞争,实施名牌战略;④要坚持市场多元化的原则,积极开拓新兴的国际市场;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及相关保障制度,实行有理有度的保护。

【题目预测】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中欧光伏贸易之争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启示。(从利用世贸规则、质量和品牌优势、优化出口结构、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回答)

(2)简要分析我国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根据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提出中国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的措施。(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要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回答)

二、《政治生活》模块

核心考点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答题线索】

(1)重视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②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题目预测】

(1)有人认为,打击有组织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犯罪活动,会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从政治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来回答)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严惩贪污腐化行为的原因。(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角度回答)

核心考点8·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答题线索】

(1)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2)我国政府工作的原则:①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②依法行政。

【题目预测】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推行行政审批改革的意义。(从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等方面回答)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上,如何实现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从公民角度看,要提高政治素养,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支持政府工作,监督政府行为;从政府角度看,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

核心考点9·加强党的领导

【答题线索】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4)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一般应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

(5)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6)党的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7)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8)党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题目预测】

(1)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从保护党的先进性、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角度回答)

(2)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中国式发展难题”。(从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角度回答)

核心考点10·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题线索】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题目预测】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坚决维护对南海、钓鱼岛的主权。(从主权的重要性,国家利益,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等方面回答)

(2)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当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从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方面回答)

三、《文化生活》模块

核心考点11·文化的作用

【答题线索】

(1)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表现: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④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题目预测】

(1)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表彰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净化少儿出版物市场等活动的必要性。(可从文化影响人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回答)

(2)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行,请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本届艺术节突出文化艺术的群众性,为老百姓奉上艺术饕餮盛宴的依据。(从文化是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回答)

核心考点12·文化创新

【答题线索】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创新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调动广大人民参与文化创造。

(4)创新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创新的具体抓手: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题目预测】

(1)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应怎样把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发展成为文化强国。(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主体、抓手等方面回答)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观众热捧的意义。(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等方面回答)

核心考点1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答题线索】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1)政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①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④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题目预测】

(1)近年来频频爆出“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等种种负面新闻。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扶不起”的看法。(政府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敢扶”的氛围;公民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重在行动)

(2)公共文明是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体现的文明状态,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可以从培育“四有”公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回答)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

核心考点1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题线索】

(1)物质的决定作用:①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方法论: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题目预测】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哲学依据。(从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然界的客观性等方面回答)

(2)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的哲学依据。(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等方面作答)

核心考点1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题线索】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真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题目预测】

(1)人类千百年来对太空的不断探索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的?(要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两个方面分析)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评价“治民”“驭民”的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这一论述的合理性。(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方面回答)

核心考点16·坚持联系的观点

【答题线索】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5)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题目预测】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依据。(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树立全局观念、系统优化等方面回答)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依据。(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状态、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等角度分析)

核心考点17·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答题线索】

(1)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积极促成质变,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也要看到外因,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5)树立创新意识,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题目预测】

(1)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深化改革为什么需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从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角度分析)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的意义。(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其意义)

核心考点18·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题线索】

(1)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具有特殊性,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通过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矛盾的普遍性。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题目预测】

(1)成群结队的大妈伴着音乐大跳广场舞的场面,已经成为中国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但是,公园周边居民不堪聒噪,广场舞变成了扰民舞,和谐平静的生活无端添了忧烦与纠葛。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评述“中国大妈广场舞”现象。(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面进行评述)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党中央为什么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发展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核心考点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题线索】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存在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题目预测】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央纠正“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方面回答)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的原因。(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回答)

核心考点20·人生价值观

【答题线索】

(1)价值评价问题: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2)价值导向问题: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取向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价值实现问题: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的指引。

【题目预测】

(1)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道德模范给青年学生的人生启示。(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等方面作答)

(2)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请简述这一做法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依据。(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回答)

作者:陆正军

第2篇:考前必背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前必背: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研已经进入最后冲刺的黄金阶段。如何在考研的几百个知识点中梳理出最核心的通关必背、提纲挈领的知识点,对于广大考生的复习大有裨益。近期将陆续更新考研政治几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敬请大家及时关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个考研政治试卷占22分。根据所占分值情况将核心必背考点梳理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极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分析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度;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于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4、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定义和属性;实践的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意义;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建议,广大考生以上面例举的通关必背的知识点为纲,回归到冲刺讲义,精准强化记忆重要的马原考点,助你轻松拿下考研政治分析题。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 教育人生网 2012/3/11 17:12:47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 (1.5日更新)

形势与政策 综合辅导

马思 历年真题

毛概 预测试题

近现代史纲要 热点预测

思修与法基 时事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政治》热点预测大总结 时事政治热点(1-11月)

《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21个) 2012考研时事政治词解

《政治》材料预测总结 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补充材料 时事热点:1月24日-2月13日

热点预测:法律热点追踪 热点预测:人 权问题 热点:大国关系

热点问题解读:道德建设

热点预测:天宫一号 时事政治(10年7月-11年7月)

2012考研时政热点(2011年8月) 热点预测:道德模范 WTO十周年相关考点 解读两会之政府工作报告 重要命题点:南海争端

热点预测:纪念建党90周年 时事热点:如何保持物价稳定 焦点关注:辛亥革命

胡 锦涛建党90周年讲话全文考点提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马原考点预测

《哲学》常见知识点精析

《当代世界经济》必背知识点 时事焦点关注汇总

任汝芬哲学讲义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各题型命题特点及考点预测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 哲学基础概念及原理背诵83条 阅卷老师:如何突破马哲难点

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 考试特点分析及复习要求 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马哲知识点分析 哲学重难点解析 马原基础知识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常考25篇著作(详解) 分析题万能句和答题技巧总结 近10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题目 《毛泽东思想概论》超级笔记 易考的毛泽东有关经典著作 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

新东方终极笔记:毛概 考前必背:毛中特考点 毛中特复习三条黄金法则 《毛概》知识点汇总 任汝芬:邓小平理论讲义 21篇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近1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题 史纲复习方法脉络

必背:近代史纲要考点 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串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考点总结 重要考点总结:思修养与法基

复习攻略 复习方法归纳

综合辅导

《政治》热点预测大总结 陈先奎:预测考研政治考点

《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21个) 陈先奎:最可能考的30道题

《政治》材料预测总结 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备考精讲

近现代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共诞生”复习知识点

超清晰毛概总结 毛中特重点关注 毛中特复习方法精析 《邓小平理论》精华笔记 重点难点总结:毛中特

视频:赵宗元指导考前备考 陈先奎预测考研政治分析题 考研《政治》出题规律 政治重要理论问题精选50题 考前20天如何对待政治试题 必看:21个答题注意事项 关注新增考点 结合时政

总结:政治考点背诵篇命题题型及特点分析 三大科目理论框架详解 经典材料分析题及详解汇总 如何答好试卷压轴题 最后冲刺阶段复习攻略 试题分析及答题技巧解读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

不可不知的五大重点 经典背景问题解析 常考会议总结

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个 各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冲刺计划及重点全攻略 政治答题顺序及技巧

1994-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汇总

[下载版]1994-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2考研政治预测试题

分析题考前狂背(终极18题)新大纲时事部分习题 孙占河:分析题预测(四套)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2) 《政治》考前压题(1) 肖荣秀终极预测试题四套(1)

2012考研政治模拟题(1-8套) 2012考研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3) 《政治》考前压题(2) 2012考研政治命题人5套卷

《政治》预测题及答案大全 思修与法律习题及答案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1)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4) 《政治》考前压题(3)

第3篇:高中政治生活必背考点

围绕公民的问题

1.国家性质2.权利3.义务4.原则5.民主监督6.民主决策7.有序参与政治

围绕政府的问题

1.国家性质2.政府性质3.职能4.宗旨5.原则6.行政7.决策8.监督9.权威

围绕共产党的问题

1.国家性质2.地位3.性质4.宗旨5.作用6.执政方式7.执政理念8.指导思想

围绕国际社会的问题

1.构成2.国际关系3.世界多极化4.外交政策5.时代主题(障碍)

1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 国家

1. 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 2.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3. 属性:

1). 阶级性(根本属性) 2). 主权性(最重要属性)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意义。 2. 人民民主专政:

1).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 特点: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 人民民主内容:民主与专政结合 4). 人民民主特点:

A. 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性、民主权利广泛性) B. 真实性(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5).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

A.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B.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政治保证)。 *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 政治权利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 条件:

A. 中国国籍的公民 B. 年满十八周岁 C.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2. 意义: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 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四、 政治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 遵守宪法和法律

4.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 参与政治应遵循的生活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六、 政治生活 1. 政治生活内容:

1).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 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2. 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 积极:

1). 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2). 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 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1). 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 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4). 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七、 民主选举 1. 选举方式:

1). 直接选举 2). 间接选举 3). 等额选举 4). 差额选举

*人民代表选举方式:县级以下直接选举,县级以上间接选举

八、 民主决策 1. 民主决策方式:

1).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推进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 专家咨询制度

3).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 社会听证制度 2. 民主决策的意义:

1).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九、 民主管理

1. 民主管理方式: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 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 3. 民主管理的原因:

1).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4. 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

1).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3).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4).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5).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十、 民主监督 1. 民主监督方式:

1). 信访举报制度。

2).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 舆论监督制度。

4). 民主监督的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2. 如何进行民主监督:

1).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 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3). 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 民主监督的意义:

1). 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2). 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十一、 如何有序参与政治

1. 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 提高政治素养。

4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十

二、 政府

1. 政府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人民受政府管理,政府为人民提供服务。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服务的的能力和水平。 2. 政府的职能:

1).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加强社会建设。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4.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5. 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6. 求助投诉的多种途径:

1). 热线电话 2). 信访部门

3). 建立行政裁决制度 十

三、 政府的权力 1. 必要性:

1).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 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 意义:

1).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权威;

3). 有利于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 十

四、 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一) 权力监督与制约

1. 政府权力需要制约的原因:

1). 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 权力是把双刃剑。

A. 政府权力运用的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 B. 权力一旦滥用,超越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败贻害无穷。

2. 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体系。 3. 政府监督:

1). 政府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2). 政府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国家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

5 4. 意义:

1). 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3).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4).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5).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二) 政务公开

1. 内容: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政府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2. 意义:

1). 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2). 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权益。

十五、 政府的权威 1. 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2. 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3. 如何树立权威:

1).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 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

六、 人大代表

1.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2. 产生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每届的任期--五年。 3.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 义务:

1). 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

2).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3).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十

七、 人民代表大会

1.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 权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 组成: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 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 2). 其他国家机关对人大负责 3). 其他国家机关受人大监督

十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一) 政权组织形式

1. 我国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活动准则: 民主集中制

1). 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 体现:

A.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B.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C.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 基本内容:

1).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 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种职权 4).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准则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 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 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 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

7 制度

2). 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 3).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十九、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 1. 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 2. 性质:

1). 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2).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作用: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4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5.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7.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1. 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 意义:

1).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 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 关键: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三)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 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 邓小平理论

A.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总路线 C.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科学发展观

A.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C.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D.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8 (四)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 基本政治制度 2. 内容:

1).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 前提、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根本活动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 机构:政治协商制度

6).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 7). 主题:团结、民主 8). 职能:

A. 政治协商 B. 民主监督 C. 参政议政 9). 优越性:

A.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B.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C.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民族关系

1.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二) 民族关系原则 1. 原则:

1). 平等(首要原则)*政治上已完成,经济文化上存在不平等。 2). 团结(重要原则) 3). 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 2.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国家:

A. 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B.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宗教性仰自由的政策 C. 坚持依法治国,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2). 公民:

A. 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C. 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 坚持党的领导,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9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4. 前提、基础:国家统一 5. 优越性:

1).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十

一、 宗教政策

1. 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十

二、 国际社会 (一) 主权国家 1. 种类:

1). 按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 按经济发展程度: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3. 表现

1). 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 2). 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4. 权利:

1). 独立权 2). 平等权 3). 自主权 4). 管辖权 5. 义务:

1). 不侵犯别国 2). 不干涉他国内政

3).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二) 国际组织 1. 分类:

1). 政府性和非政府性 2). 世界性和区域性 3). 一般性和专门性 2. 作用:

1). 积极:

A. 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B. 协调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C. 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2). 消极:国际组织受大国控制 3. 联合国

1). 性质:世界性政府间的世界组织

2).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他国内政

10 4). 中国地位: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 5). 中国对联合国的作用:

A.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机器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B. 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国际关系

1. 实质:利益关系

2.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 3. 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4.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5. 国家合作基础:共同利益 6. 冲突根源:利益对立

7. 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 (四) 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 原因:

1).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这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2).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正义的 3).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2. 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 坚定的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2).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 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 公民:

A. 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B. 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C. 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D. 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二十三、 世界和平 1.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 3. 不和平的原因: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 4.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5. 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 怎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1).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 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二十四、 世界多极化趋势

1. 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2. 国际竞争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1 3. 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十

五、 我国外交政策 1.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 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3.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意义:

1). 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本利益。

2). 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7. 怎么做

1).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3). 坚决反对各种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4篇: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

总结

毛中特作为考研政治中分值最高的科目,是同学们在考研政治复习中的重点。在此整理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9个高频考点,赶快来收藏吧!

1、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4、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有志之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6、八项“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7、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性质: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全面性: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态化,经贸摩擦将进入高峰期。

国内,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增大,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怎么做: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2.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3.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

4.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5.加快走出去步伐;

6.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8、5项要求(改革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进。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的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9、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1.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10、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1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国家战略。

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十八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1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必要性:从国际看,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

怎么做:十八大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率上来。做到四个“着力”: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3、城镇化问题

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3.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15、民族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6、文化强国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向,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18、创新社会管理

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19、党建问题

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

“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

“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

“五个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四自能力”,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

“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5篇:2017考研政治G20峰会核心考点

一、核心考点

1.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今年二十国集团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首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首次就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展合作,具有开创性意义。

2. 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主要观点包括:

(1)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是探索前行的进程;是真抓实干的进程;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

(2)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①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②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③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④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 (3) 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就要:第一,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第三,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第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4)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定信念、立即行动,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二,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3. 9月3日,习近平同奥巴马、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

(1) 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和合作。两国共同交存参加《巴黎协定》法律文书,展示了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雄心和决心。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按照巴黎大会授权,稳步推进后续谈判,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 奥巴马指出,气候变化的威胁是人类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美中两国为推动国际合作、促成《巴黎协定》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美中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和最大排放国,同时批准和接受《巴黎协定》具有历史性意义。美方愿同中方继续密切合作,为建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3) 潘基文指出,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将极大推动该协定于今年内生效。联合国高度赞赏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发挥的领导作用。富有雄心的《巴黎协定》将为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新的稳定框架,将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提供安全保护。 4. 9月3日,习近平会见奥巴马。习近平指出:

(1)2013年以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中美双边贸易额、双向投资、人员往来都创下历史新高。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建立两军互信机制、打击网络犯罪、应对非洲埃博拉疫情、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充分说明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

(2)中美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正确方向,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方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并继续为其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希望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双边投资协定。

(4)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中一大亮点。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并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批准文书,率先完成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化石燃料补贴同行审议报告,再次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双方要继续拓宽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绿色港口、低碳城市等领域务实合作。

5. 9月4日,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并致开幕辞。

(1) 希望杭州峰会能够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第二,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第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第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第五,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

(2) 二十国集团承载着世界各国期待,我们要努力把它建设好,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第一,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第二,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第三,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平台。 第四,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

二、经典习题

1.(单选)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是 A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 B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C促进私营企业成长,增加全球经济抗冲击性 D跨越危机, 携手成长

2.(多选) 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

A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 B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 C中国加快法治体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D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3.(多选)习近平在2016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指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就要 A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 B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C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 D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4. (多选)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同奥巴马、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应该以落实《巴黎协定》为契机,加倍努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路径,推动《巴黎协定》早日生效和全面落实。为此,我们要坚持的原则包括 A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公平原则 C各自能力原则

D适应与延缓相结合原则

5.(多选)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会见奥巴马。习近平指出,2013年以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中美双边贸易额、双向投资、人员往来都创下历史新高。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建立两军互信机制、打击网络犯罪、应对非洲埃博拉疫情、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成果 A说明中美双方坚守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 B展示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 C说明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D表明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

第6篇:2017年考研政治G20核心考点

一、习近平的三个讲话

(一)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1)这是探索前行的进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前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这是真抓实干的进程。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

(3)这是共同富裕的进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4)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2.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个新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3.五个“坚定不移”: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

4.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1)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2)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3)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政策规则的联动,一方面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外溢效应,减少负面外部影响,另一方面倡导交流互鉴,解决制度、政策、标准不对称问题。

(4)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我们要正视和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我们希望向国际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二十国集团不仅属于二十个成员国,也属于全世界。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 5.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立即行动,作出努力) (1)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我们应该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3)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

(二)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

1.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1)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2)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 (3)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

(4)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5)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 2.努力建设好二十国集团,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 (1)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

(2)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 (3)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平台。 (4)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

(三)在G20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杭州共识(五个“决心”) 1. 我们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 2. 我们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3.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4. 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5.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

二、G20杭州峰会的主题和成果

1.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主要成果

(1)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进一步明确了二十国集团合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举措,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杭州共识,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描绘了愿景。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我们同意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和韧性。

(2)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将使我们在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有助于为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全面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3)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促进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重申反对保护主义承诺,以释放全球经贸合作潜力,扭转全球贸易增长下滑趋势。

(4)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是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空白。期待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在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下,世界经济将重新焕发活力,经济全球化进程将继续蓬勃发展。

(5)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制定创业行动计划,发起《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决定在粮食安全、包容性商业等领域深化合作。这些行动计划和务实成果,将着力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问题,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努力,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6)同意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和合作。两国共同交存参加《巴黎协定》法律文书,展示了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雄心和决心。中美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并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批准文书,率先完成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化石燃料补贴同行审议报告,再次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

三、政治局集体学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有关精神(2016年9月27日)

1.杭州峰会,是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的总体目标。在这次峰会上,我们首次全面阐释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

2.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要坚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3.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要继续向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第7篇: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

第一章

1.符号学理论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往往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符号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存贮和记忆的工具,符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只有依靠符号的作用人类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相互的交往;人类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当代设计学借助符号学的方式使自己由技术-数学或美学-数学的理论而过渡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它不仅涉及到技术的物质性、功能性和审美状态的数值规定,还涉及到设计对象的产生、使用和适用与传播功能。

2.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当时解构主义的领袖德里达对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观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的理论。解构主义设计师的共同点是赋予设计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形态,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使其设计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解构主义设计作品的特征是: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的,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3.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来自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反消费运动。它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它的核心原则是3R原则,即减少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虽然它迄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新趋向。

4.《考工记》

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艺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而且书中所记青铜冶炼“六齐”之说,切合合金配比规律,为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经验总结。

第二章

5.雷蒙·罗维

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发动了流线型运动。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极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他于1929年开设的设计事务所至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设计公司,创造了设计史的奇迹。1949年罗维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设计原则:外形简练、容易维修和保养、典雅或者美观、使用方便、经济耐用以及通过产品的形状表达实用功能(式样追随市场)。他将他的设计哲学归纳为MAYA原则(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极度先进却为人所接受),并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加以传播。

6.填腋原则

李格尔提出的第一个装饰原则是填腋原则。腋部指的是由向内卷曲的螺旋线,或由相会或分叉的曲形线所形成的锐角或空隙。由于空白恐惧所导致的心理诉求,艺术家就要用合适布局的附加元素即填腋物,通常是植物或花卉,来填充由螺旋形内转结构或两个接近的拳曲或内卷元素所形成的腋部。达到这一目的的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式、独立的植物元素或是更复杂的植物程式化形式。要填充由繁复和并置的花瓣所形成的腋部这种倾向是埃及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填腋的原则。

7.企业识别系统

企业识别是指一个企业、公司或工厂在公众(诸如客户、投资人和员工等)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维护和构建这一识别,以使其符合并有助于实现企业愿景,是公司公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其可见的呈现方式要依靠品牌推广和使用商标。企业识别系统由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包括企业标志、名称、标准色等)、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包括企业内部行为和市场行为)和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包括经营宗旨、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等)三部分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配合。

8.设计与生产

①设计是生产的组成部分,设计师是生产者,设计活动是生产活动,而且是对整个生产举足轻重的生产活动。

②设计为生产服务,设计首先为工厂建设服务,其次为产品的改良和创新服务,第三位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服务。

③设计师要向生产人员学习。由于精力所限,很少有设计专家同时又是生产专家。但不精通较为先进的工厂就设计不出更先进的工厂,不精通先进的生产就设计不出先进的产品。而生产的门类纷繁复杂,生产的技术日新月异,因此设计师都有终身学习的新课题。

④生产部门必须认识设计。生产系统的所有人员为了企业的强盛都应进行正确认识设计的教育,形成企业共识,在充分肯定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调整好设计与生产的关系,发挥设计在生产中的先锋作用。生产部门只有正确认识设计才会充分支持设计,设计必须通过生产才能得到实现。

9.设计与消费

①消费是设计的消费。设计是物的创造,消费者直接消费的是物质化了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人员的成果,而且不仅仅是某一个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

②设计为消费服务。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设计为消费服务,除了设计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之外,还有设计可以帮助商品实现消费、促进商品流通这层涵义。设计为消费服务,意味着设计要研究消费,研究消费者,了解消费心理、方式和消费需求,研究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如何改进包装等等。

③设计创造消费。设计可以扩大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出远远超过实际物质需要的消费欲。例如通用汽车公司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④设计是最有效的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设计能够唤起隐形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实际上,人类物质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设计创造消费的能力不仅源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心理同构之中。

第三章

设计溯源

10.彩陶

所谓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彩陶用手工捏制而成,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装饰绘画于烧纸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彩陶分布地区很广,根据时间先后、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彩陶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几种类型。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创造,它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祖先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11.黑陶

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街道,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兴起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黑陶的制作工艺,已经采用陶轮制,同时掌握了封窑技术,胎料用纯泥火渗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如蛋壳,所以黑陶也称为蛋壳陶。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指它有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指器壁很薄,光指具有平滑光泽的器表,纽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体。

12.唐三彩

唐代最具特色的三彩釉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度左右焙烧,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形成黄、褐,绿、蓝等多种色彩,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相互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种类很多,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远销阿拉伯和欧洲各地。唐三彩多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制作地点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13.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亚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

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除了柱头如盛满茛苕叶饰卷草花篮的纹饰外,其它各部分与爱奥尼亚式相同。相对于爱奥尼亚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庙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14.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一种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建筑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建筑最大的特征是集中式,以及作为集中式中心的拱顶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筑特点:

①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集中式建筑主要以十字交叉点的方形间及其上盖的穹顶为视觉中心。

②拜占庭延续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代惯用的砖砌或砖石混砌的建筑结构,皇宫与教堂一般以彩色大理石贴面,在特定的装饰部位用玻璃、马赛克、石片等材料镶嵌成各种图样,在圆顶、拱顶等部位装饰着镶嵌画。柱头更趋向平面化和图案化,具有精致华丽的透雕效果。

③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15.罗可可风格

罗可可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巴洛克注重建筑结构本身的造型转向对建筑表面的经营,采用盘旋交织的条带、涡卷、阿拉伯纹样、中国花鸟人物进行装饰,欣赏非对称的美;异域风情尤其是中国风受到了推崇。

基本特征: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色彩十分娇艳。主要代表:路易十五镀金木制扶手椅。

16.明式家具

明代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称作“明式家具”。明式家具采用优质硬木,制作非常精致,一线一面、曲直转折均一丝不苟,严谨准确,实现了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统一,被誉为中国家具设计史上的顶峰杰作。它的艺术特色可以用简、厚、精、雅四字概括。设计特点是①注重结构美,不用钉、胶,主要用审美结构。②注重材质美。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色泽深沉雅致,木纹自然优美,质感坚致细腻。③注重造型美。造型浑厚洗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畅。④注重装饰美。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

第四章

17.万国工业博览会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的进步,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万国工业博览会(也称水晶宫博览会)。这个展览会举办很大程度上是维多利亚女皇阿尔伯特亲王与设计改革者亨利·科尔努力的结果。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和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和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金属铁架和玻璃建造的大型建筑。博览会的盛行带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作为现代设计的水晶宫正是19世纪工业设计的最佳代表。水晶宫博览会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近半个世纪技术成就的综合检阅,也是这一时期技术与艺术分离现状的集中体现。

18.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

背景:

工业革命后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装饰两方面,同时造成了设计水准急剧下降,导致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设计家希望能够从传统的设计风格和远东的设计风格中吸取某些可以借鉴的因素,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设计颓败的趋势。他们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从日本装饰和设计中找到可供改革的参考,以此来重新提高设计的品味,恢复英国传统设计的水准,因此被称为“工艺美术”运动。

主要特征: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2)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

(3)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

(4)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

影响:1、积极影响:①它的基本思想、它对于工业化的强烈反对,它利用自然风格、日本装饰风格和中世纪装饰风格作为对繁琐的维多利亚式风格的对抗,它对于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的鼓励和促进,影响了几乎所有欧美国家,从而促使欧洲和美国产生了另外一个规模更大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②它对于精致、合理设计的强调,对于完好保存手工艺的主张,迄今仍有深刻影响。③它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不同的新的尝试典范。2、消极影响:①它对工业化的反对、对机械和大批量生产的否定,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从意识形态看,它是消极的,也是不可能有出路的。②它致使英国设计走了不少弯路。

19.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内容很广泛的设计运动。具体时间大约是从1890年到1910年前后,经历了将近20年。从发展范围来看,这个运动涉及欧美上十个国家,从具体的设计范畴来看,几乎波及所有的设计领域,从建筑、家具、首饰、服装、平面、书籍插图设计,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强调手工艺传统的、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形式主义运动。

主要特征:

强调手工艺,反对工业化。

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开创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

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风格。

装饰上受东方风格的影响,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和浮世绘的影响。

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西班牙)萨穆尔·宾和吉马德(法国)霍尔特和威尔德(比利时)

评价: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这是知识分子中的部分精英在工业化来势汹汹、过分装饰的贵族风格泛滥的双重前提下的一次并不成功的设计改革,但其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室内用品及其他产品,则为20世纪伊始的设计开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新阶段,成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准确地说,“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风格。这场运动在欧洲各国产生的动机相似,但所体现出的风格却各不相同。

“新艺术”运动第一个抛弃旧有的装饰和设计风格的依赖,完全从自然中汲取设计与装饰的动机。虽然这一自然主义风格没有能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对于旧有风格的大胆否定,却奠定了以后各种设计运动与旧有风格决然分手的基础。因此,从意识形态上看,它的兴起预示了旧时代的接近结束和新时代——现代主义时代的即将来临,它本身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过渡阶段。

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也同样企图在艺术和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它所采用的方式使这个运动依然是为豪华、奢侈的设计服务的,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而且在思想层次上来说,反而比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退步了。它的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绚丽的色彩和东方元素纵然非常引人注目,但精神上的贫乏随处可见。

20.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运动是指一批建筑师、设计师和理论家开始探求20世纪新的审美观。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理性主义以及19世纪3突然崛起的客观精神。现代主义的另一个关键的含义是:“形式服从功能”,这一口号反映了此项运动理性的、有秩序的现代设计方式。现代主义的设计师,想通过大规模生产最终得出纯几何形式,最终结果就是反对装饰。密斯·凡·德·罗喊出的“少即是多”以及勒·柯布西耶把房子描绘成“供人居住的机器”更加强了这些观念。现代主义者将这些对待设计的态度和方法贯穿于整个20世纪。然而,这种纯粹的方法并不是现代运动的全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代主义就不是单一的同源运动。现代运动中突出的代表有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法国的勒·柯布西耶、意大利的未来派、斯堪的纳维亚的阿尔多和阿斯普朗德的设计以及美国的流线型设计。

形式特点:

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求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效率、方便和经济效益。

形式上提倡无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

重视节约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效益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五个基本原则:

①完整性原则:一件产品不仅局部好看、好用,而且必须具备完整性。

②变化原则:产品不断变化,适应并满足人的需要、欲望的改变。

③设计的资源:一方面是工业方面的材料、能源、工具运输等;一方面是设计师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是整个设计活动中的资源,要量力而行,不断补充自己。

④综合原则: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的需求、工业技术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设计中加以体现,以满足人的需求。

⑤服务原则:工业设计师的工作是起协调和衔接作用,它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为人设计,为人服务。

21.包豪斯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这所由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大成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已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

包豪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919-1925),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抱着“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思想,担负起培养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使命,他广纳贤能,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共同授课,并开设实习工厂,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由于政府干涉,1925年3月被迫关闭。

第二阶段,德绍时期(1925-1932),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绩,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校长职务,由汉斯·迈耶继任。汉斯·迈耶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被称为“泛政治”时期,使包豪斯面临巨大政治压力。最后迈耶于1930年辞职,由密斯·凡·德·罗接任。密斯接任后开始以建筑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包豪斯面目全非,最后因纳粹占领德绍于1932年10月关闭。

第三阶段,柏林时期(1932-1933),密斯将学校迁至柏林,但由于纳粹压力最终于1933年关闭,结束14年的艰难发展历程。

包豪斯设计思想:

①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②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③认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教学体系:

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完全是根据格罗皮乌斯的主张建立起来的,他主张“艺术与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制度。其体系的建立分两个阶段:即魏玛时期和德绍时期。

魏玛时期实行“双轨教育制度”,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形式导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内容;“工作室导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内容。

德绍时期实行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成熟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在格罗皮乌斯的指导下,形成一套完整的艺术教育思想:①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②将手工艺技术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③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④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的人才。⑤将教学同社会生产相结合,使教学成果付诸实践。

历史作用及影响:

①尽管包豪斯存在仅14年,但它为欧洲近现代艺术设计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的创造性贡献却被永远载入史册,尤其是包豪斯的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全球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当纳粹政权放逐了包豪斯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后,康定斯基到了巴黎,克利前往瑞士,其余多去美国,再度从事艺术教育。他们把现代设计带到了美国,并通过美国传到了全世界,把现代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②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传播和设计实践方面,包豪斯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义原则,为现代设计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使机械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造工具,开创了适应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业与工业的结合。

③包豪斯的一系列教学实践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后来的工业设计科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的课程已形成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奠定了现代设计艺术的教育基础。

④为德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并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德国工业设计的面貌和特征。

⑤局限性:一是过于强调理性、功能造成冷漠的风格,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影响了人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和谐,显得机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历史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二是由于教员组成复杂,特别是“先锋派”艺术家占了主导地位,教学中的“工艺”成分超过“技术”成分,所关注的领域还是传统产品设计,对现代化产品少有问津,对工业与传统工业之间的关系,仍带有乌托邦色彩,对时代条件、机械化批量生产方式和经济概念趋向一种抽象的美学追求,而很少对实际生活需要进行考察;三是它的许多思想、主张和设计活动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里,与实际生活需求结合的不够紧密。

22.勒·柯布西耶

23.密斯·凡·德·罗

24.彼得·贝伦斯

25.里特维尔德

26.雷蒙·罗维

27.埃罗·沙里宁

28.保罗·汉宁森

29.雅各布森

第六章设计师

30.SMART原则及其五标准

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进行成员的组织与目标的制定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工作绩效,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首先提出。SMART原则便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方法,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五大原则:

Specific-明确性

是指所制定的目标需要是明确的。一个明确的目标完成的概率更大,因为它确定了具体的参数和限制条件。为了使目标具体化,就必须明确预期是什么,为何它如此重要,由谁参与,在哪里进行,以及哪些属性是重要的。

Measurable-可衡量性

衡量性是指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可以衡量其进程的逻辑体系。

Attainable-可实现性

要求所制定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客观的,是设计师能力范围内的目标。

Relevant-相关性

是指所选择的目标需要与目标制定者的属性密切相关。

Time-bound-时限性

是指制定的目标必须在一个时间范围内完成。

上一篇:技术部办公室宣传语下一篇:关于烟草行业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