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精选6篇)

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 篇1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

1.形成与发展

四大提出 明确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

此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考察运动》形成基本思想; 八七后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反对本本》 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围剿后 《中国革命和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

标志新民主主义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系统论述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与纲领。

2.意义

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意义:

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发展阶段,发展规律,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在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 革命作为斗争胜利的意义:

实现民主独立,国家统一,根本该表发展访吸血昂,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条件,为中国一切进步奠定政治前提

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二十世纪的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3.总路线与基本纲领

1939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革命的概念和总路线内容 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总路线进行完整概括: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主要打击的敌人是前两者,最主要的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目的: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生产关系,改变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腐朽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革命动力

无产阶级是最基本动力:贫农最可靠同盟军,中农是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是基本动力之一,是革命可靠的同盟军 民主资产阶级带有两面性,政治上的软弱性,政治上批评斗争,经济上保护,又联合又斗争,属于中间阶级

领导问题:

核心问题,区分两种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只能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原因: 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能联合各个阶级

资产粘结剂软弱妥协,农民处于小生产地位局限

无产阶级的特点与优点:彻底革命性、分布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主要的领导者已经是无产阶级

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两步走

两种错误倾向: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二次革命论

王明的一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封建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为基础的各革命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联合专政,政体人大代表会 经济纲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第一次概括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主要内容

没收惯量资本归国家所有

资产阶级与社会革命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

特色内容

文化纲领:反帝反封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与旧的相区分的标志

4.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 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反映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从中国实际出发,独创性发展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

《共产党人发刊词》首次提出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武器,党建是战士

*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敌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统一战线问题实质是中国革命中的无产阶级同盟军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是否能够成功的重大策略,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经验:1 正确处理两个联盟(工人与劳动人民;工人与非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放手发展工农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正确的发挥两个联盟之间关系使之相互促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2 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

坚持党领导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生命线 党的建设主要内容和经验 思想上建党 坚持民主集中制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全部结果: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发展,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性质不是独立而是过渡性的: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主要三种为社会主义,资产主义,个人主义 工人领导,工农基础,小资产,民族资产的人民民主专政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矛盾 主要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属性:现代化工业有一定发展;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国际因素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基本内容

总路线:一化三改

发展工业化为主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 路线实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提出必要性: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物质基础与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实现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迫切需要

对手工业农业改造是发展农业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客观需要 提出可能性: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土改完成后,农民具有总互助合作道路的需求

国家有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成为最初步骤

国际形势比较有利

3.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走互助合作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由逐步限制到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和循序渐进步骤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个体手工业:合作化道路,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方法

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公私合营。

把资本主义改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改造

历史评价: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一些偏差,以至于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6 两种改造基本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立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结构根本变化,公有制为基础

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在实质上成为了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关系根本变化,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使广大劳动人民正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马列主义造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结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探索马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论十大关系》阐明了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986 邓小平:原则是发展生产与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本质科学内涵: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本质论重要意义:

把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为改革开放是非得失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促进现代化建设

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992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正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要推动力量

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江泽民 对于人才问题的发展观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形成和发展 2.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科学含义: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必然要经历;包括两层含义——

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

是长期过程,要经过上百年 与新民主主义区别: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主体

主要矛盾,阶级都不同于之前

属于社会主义和过度性质两个范畴

主要特征:十五大,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十七大,八个方面介绍

3.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矛盾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基本路线提出与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尾巴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为初级阶段奋斗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市县处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政治: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民主政治,生动活泼政治局面 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共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为重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目标

十七大目标:增强发展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族文明素质

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可持续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实质和目标是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机制

是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行改革开放的基础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矛盾

阐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思想 分析中国存在的两种社会矛盾

邓小平的矛盾论:

判定事务要从实际出发,是否适应当地生产力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由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途径是改革

改革开放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三个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鲜明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的全面性:三个有利于—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对外开放:邓小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初级阶段三个建设主体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奠基人 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十四大理论确认 十七大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内涵:并非是代表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观念而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基本特征:经济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所有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宏观调控上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建立

依据:理论依据;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与不平衡

现实依据;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所有制,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 内容: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内容: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 4.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好是快的前提,快是好的必要条件。

实现未来经济目标,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进展 依据: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为前提

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成为决定性力量,第一生产力位臵突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举措,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战略基点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中心环节

十七大指出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举措: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邓小平1988 两个大局 思想

对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

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栓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地区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绿色科技为动力。

十七大定位——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十六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完善人代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执政经验总结,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的另大搜视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国家阶级性质,国家权力由社会的那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掌握 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内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现阶段特点: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新发展:把直接推选代表范围扩大到县

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

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

员会并赋予职权

意义: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是贯彻群众路线的 最好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举措:支持人代会履行职权;保障人代会行使职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两大主题 十七大提出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新任务 政党特征: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政党制度显著特征 有着共同根本利益和目标,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 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民族区域自治

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民族,地方事务的权利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意义:是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改善加强党的领导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行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生存权,发展权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人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内涵: 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的综合要求 提高全民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培育私有公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长期艰巨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目标方向,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坚持立足当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穿心为核心的时代今,社会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 灵魂

由阶级立场,严密科学体系和巨大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 主题 解决走什么路,实现怎样目标的问题 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精髓 解决应具备何种精神状态和精神仿冒 社会主义荣辱观

打牢基础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

坚持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带你,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诚信,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 意义:理论:马克思理论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发展

党执政理念的发展

实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切实维护促进改革发函稳定大局,去哪波实现全面加深小康社会

发展观大人民根本利益

考研政治毛中特社会主义改造 篇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阶段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必要性: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可能性: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 篇3

不同政治科目的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自然不同,评分方式不同,那自然就有不同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毛中特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1.如果第一问考查的是已经存在的具体制度,那么第二问必定是考查这项制度的启示和作用。

如第二问“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第二问“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对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有何启示?”这种考查也是在教材、讲义中找不到县城答案的`,答案实际上是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出来的。大家不要觉得教材、讲义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天马行空,随意答题,一定要从材料中提炼。比如20第二问“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评分点中给出的内容:“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执政党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和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建设,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对一些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事项开展评议,为协调关系、汇聚力量、服务大局发挥积极作用等”,就全部来自于材料2的提炼、归纳。即便提炼、归纳并不凝练、准确,依然是可以得分的。

2.如果第一问考查的是某项进行中的或者尚未进行的改革,那第二问通常考查为达到改革目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这种考查教材、讲义中是有现成答案的,比如的第二问“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案就是教材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考点罗列的5项措施,一项一分。千万不要以为题目问的是对改变民生有哪些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 篇4

2018年金融考研政治之毛中特重点考点

整理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培育能源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而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准确判断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做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工作布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 3页共3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 篇5

《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内蒙很多同学听完《史纲》和《毛特》,希望蒋老师给大家一个总结,我会陆续为大家总结我《史纲》和《毛特》讲的“主线学习法”,现在正在整理出版《客观题应试宝典》,电子稿我会陆续发到空间,大家也可以自己整理。如“时间轴”、“土地政策演化史”、“主要矛盾运动变化史”、“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失败教训史”、“思想发展变化史”、“主要人物和著作观点史”。

重要会议线索

1.中共一大(1921.7):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中共二大(1922.7):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3.中共三大(1923.6):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4.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中共四大(1925.1):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6.八七会议(1927.8):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7.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11):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8.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2)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党的领导权;(3)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10..洛川会议(1937.8):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1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命题。12.中共七大(1945.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3.中共七届二中(1949.3):(1)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2)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3)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转变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4)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据此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5)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后存在“两个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②毛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14.中共七届三中(1950.6):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5.中共八大(1956.9):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16.十一届三中全会:(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及其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道路。18.中共十二大(198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考研政治毛中特讲义 篇6

2014年10月1日 21:49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2、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4、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5、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6、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7、冯桂芬: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奕、曾国藩、左宗棠。他们主张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9、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第一、向皇帝上书。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编写《变法通议》;谭嗣同编写《仁学》。第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德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第四、办学会。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第五、设学堂。重要的学堂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第六、办报纸。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0、革命派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1、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2、蔡和森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3、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丧失了革命的有利时机。

1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代表,提出“毕其功于一役”、“一次革命论”、“搞无间断的革命”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丧失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5、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第一、萌芽时期著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1)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第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3)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1937年7月至8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2)1938年5月至6月《论持久战》:第一、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第二、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三、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3)1938年11月《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科学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第一次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6)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主要著作: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7)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8)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第一次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一)解放战争时期

(1)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④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2)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敌人,第一次有了“三大对象、三座大山、三大敌人”的说法。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4)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提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第二、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三、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第四、文化建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第二、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四、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7、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8、周恩来: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9、刘少奇:1945年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

20、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1、江泽民: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胡锦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上一篇:导数证明不等式下一篇:描写生活中的挫折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