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精选8篇)

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 篇1

基础复习是全程的关键

要做到对知识点清晰分层,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考研数学历来以考试内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所以建议考生应当深刻理解考试大纲、深刻了解自己的基础情况。且不能仅想通过一些“解题技巧”成功,要清楚任何知识的积累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都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来努力的,切勿投机。

有些同学在考场上,不知道怎样下手,不知道该用哪个公式。这些都是因为考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建议考生在数学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要复习所有的公式、定理、定义,多做一些基础题来帮助巩固基本知识,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也要学会找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例如:线性代数的内容不多,但基本概念和性质较多,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多。考生特别要根据每年线性代数考试的两个大题内容,找出所涉及到的概念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向量的线性表示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讨论之间的联系;向量的线性相关(无关)与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仅有零解)的讨论之间的联系;实对称阵的对角化与实二次型化标准型之间的联系等。掌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大家做线性代数的两个大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帮助。

做题同时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数学复习本阶段最明显的作用是强化技巧,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的.题量上的,所以一定要做习题。但是,同样的做了很多题,有的人成绩迅猛提高,有的人却止步不前,原因就是方法和总结。因此,考生在日常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梳理知识点,适当的进行习题训练,对于同类型的题目,考生要尽量完整地做,包括所需的公式,各步的计算,千万不能眼高手低,有时候一看题觉得自己会做就放弃演算过程,这是不好的习惯。只有每次在做题时善始善终,才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程度,甚至发现自己的一些思维漏洞。对于数学复习只有及时配合做题加以巩固,方可透彻理解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达到相辅相成的理想效果。此外,考生要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要特别用心,通过做题来查缺补漏,训练思维。提高解题速度、计算准确率,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计算准确率,数学真题80%都是计算题,所以计算准确率和解题速度是争取数学高分的一个重要前提。

重视真题复习步步为营考研复习过程中,做历年真题是必经阶段,不光要做,还要做到熟练。真题中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所考查知识点都应熟练掌握。做真题不仅可以了解命题特点,也可检测出自己的薄弱点,针对性复习,以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所以要求考生重视

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 篇2

一、本单元重点和难点的设定

1. 重点

(1) 是要求学生掌握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的历史文献的主要内容, 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

(2) 理解国家的权力机构的运行形式和议会在避免权利集中、防止暴政现象出现过程中的作用。

2. 难点

代议制下的国家结构的运行形式、议会的作用、特别是代议制在西方各国所呈现的多样性的原因。

二、确立的依据

1. 从学情方面分析分析

学情分析, 顾名思义, 就是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 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和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以及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 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奥苏泊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曰,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上上的学习, 才是扎实有效的, 所学的知识才成为学生自身知识链中的一环, 能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本单元而言, 学生基础知识:初中阶段的学习, 主要侧重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诞生和德国的统一等一些重大事件, 教材着重讲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 对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 则一代而过。而且由于初中普遍对历史课重视不够, 历史科目在中考时是开卷考试, 导致历史课在教学中以讲故事为主, 尤其学生的世界史知识更为薄弱。学习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而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校的生源不太好, 中考满分是八分, 我校多数学生是在六分左右, 这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 课前不预习, 上课爱溜号, 但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对理论性的知识则不感兴趣。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现代欧美国家的领导人和国家机构的分工比较感兴趣, 因而思维比较活跃, 愿意表现自己。通过以上学情分析, 了解了学生的初始水平, 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课标要求的各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作为重点, 而将各国民主制度的背景略讲。将学生难以掌握的各国民主制度异同点的对比作为难点。

2. 从教师方面分析

一是受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影响:教师们尤其是老教师已经习惯了旧教材的知识体系, 在确定重点、难点时, 往往受旧教材影响, 我在第一次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课时, 就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详细的讲了一遍, 结果造成两节课才完成教学任务, 延误了时间, 而且使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学生感到要记忆的东西太多, 无法消化。二是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因素:一些教师备课准备不充分, 没有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的变化, 且平时不看相关资料, 对时事漠不关心, 因而对这些国家民主制度的内容也知之甚少, 难以讲透这些知识。资产阶级革命详细的讲了一遍, 结果造成两节课才完成教学任务, 延误了时间, 而且使重点和难点不突出, 学生感到要记忆的东西太多, 无法消化。

三、突破的方法

1. 材料分析法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 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 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 而不是完美的藤。”——美国总统威尔逊

某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而惟独美国实行了共和制这一点的话, 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 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恩格斯说:“这种人权的特殊资产阶级性质的是美国宪法, 它最先承认了人权, 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2. 列表对比法

英、美、法、德四国近代代议制比较

3. 直观图示法:

在兵法上, 地有所不争, 城有所不取, 不争、不取, 正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教学亦然, 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 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通过重难点的设定与解决,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课堂教学中只有紧紧把握这一条主线, 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目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课的重点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而难点是代议制下的国家结构的运行形式、议会的作用、特别是代议制在西方各国所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电功率重点难点分析 篇3

一、重点难点

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所以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1. 电功率的公式:A.定义式P= ; B.计算式P=UI.对于纯电阻电路,由欧姆定律可推导出P= 和P=I2R.

在用以上公式时应注意:

(1)公式中的所有物理量要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即是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在同一时刻(或同一过程中)的物理量,切不可混淆.

(2)注意单位的统一.若采用国际单位制,W的单位为焦(J)、 t的单位为秒(s)、P的单位瓦特(W);若采用常用单位,W的单位为千瓦时(kW•h)、 t的单位为时(h)、 P的单位千瓦(kW).

2. 额定电压和实际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用电器上所标的电压值,是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U额 表示;用电器上所标的功率值,是它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用P额 表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I= .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是不随外部因素和条件而改变的.

若用电器两端电压(实际电压)U实 =U额 ,则实际功率P实=P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若U实 >U额 ,则P实 >P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长期使用会影响用电器的寿命,还可能烧坏用电器;若U实

二、典型热点考题

1. 利用公式P= 计算.

例1图1所示是妮妮家的电能表,她家中有150 W的电视机1台,300 W的洗衣机1台,100 W的电冰箱1台,250 W的电脑1台,800 W的电饭锅1只,40 W的照明灯8盏.最近,她家又新买了1台“220 V 2 200 W”的空调.妮妮想了解空调铭牌上所标的数值与实际工作中的是否相符,她把其他用电器全部关闭,只让空调单独工作,测得在15min内,空调消耗电能0.55 kW•h.

(1)请帮妮妮计算一下空调铭牌上所标的数值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是否相符.

(2)妮妮家所有用电器能不能同时工作呢?

解析:(1)由题意t=15 min=0.25 h,W=0.55 kW•h,则

P = = =2.2 kW=2 200 W,所以是相符的.

(2)妮妮家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P =150 W+300 W+100 W+250 W+800 W+40 W×8+2 200 W=4 120 W.根据P =UI可算出电路最大电流I= = ≈18.73 A<20 A.故可以同时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方法,以及家用电能表的电流应等于或略大于家庭电路的最大工作电流等.

2. 利用P =UI、P = 或P=I 2R计算.

例2某中学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个多挡位电烤炉模型,其电路如图2所示,R1上标有“12 V9 W”的字样,R2的电阻为8 Ω.为了研究接入电路的电阻对电烤炉发热的影响,他们将电表接入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不随温度而改变),问:

(1)R1的电阻是多大?

(2)当只闭合开关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 V,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R3的电阻及电源电压是多少?

(3)当只闭合开关S2时,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是多少?

(4)电烤炉最大的发热功率是多少?

解析:(1)由“12 V9 W”可计算出电阻R1= = =16 Ω.

(2)只闭合开关S1,R1与R3串联,R3= = =8 Ω,则电源电压U=I(R1+R3)=0.5 A×(16 Ω+8 Ω)=12 V.

(3)只闭合开关S2时,R2与R3串联,此时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P= = = 9 W.

(4)当S1、S2、S3全部闭合时,R3被短路,R1与R2并联,此时电烤炉的发热功率最大.

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 = = =Ω.则电烤炉最大的发热功率Pmax= = =27 W.

点评:本题结合实际应用,重点考查开关通断时电路的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及公式P= 运用.解题时应注意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要注意电路改变时,各定值电阻的阻值和电源电压是不变的.

1. 有一串小彩灯,每盏灯的规格为“4 V 0.2 A”.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要使小彩灯在家庭电路中正常工作,应把55盏小彩灯串联起来使用

B. 每盏小彩灯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是20 Ω

C. 每盏小彩灯的额定功率是0.8 W

D. 小彩灯不工作时,电阻为零

2. 如图3所示,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是一个定值电阻,在a、b两点间接一个标有“3 V2 W”的灯泡L1,它恰能正常发光;若在a、b两点间换接入一个标有“3 V3 W”的灯泡L2,则该灯泡().

A. 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等于2 W

B. 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等于3 W

C. 不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小于3 W

D. 不能正常发光,其消耗的电功率大于3 W

参考答案:1. D2. C

考研英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篇4

出现频率6 次

modify vt. 更改,修改,修饰

出现频率5 次

ornament vt.装饰,美化//n.装饰,装饰物

出现频率1 次

complement n. ①补充,互补充的东西 ②编制名额,装备定额 ③补(足)语

出现频率2 次

supplement n. ①补遗 ②增刊 ③附录//v.增刊,补充

出现频率1 次

shelter n. ①掩蔽处,躲避处 ②掩蔽,保护//v.掩蔽,躲避,庇护

出现频率1 次

budget n.预算//v.做预算

出现频率3 次

resource n. ①[pl.]资源,财力 ②办法,智谋 ③应变之才

出现频率1 次

loan n. ①(需付利息的)贷款 ②出借,借出//v.借出

出现频率2 次

share n. ①一份,份额 ②股份//v. ① (with)分配,均分,共用 ②分享,分担

出现频率23 次

stock n. ①备料,库存,现货 ②股票,公债//v.储存

出现频率12 次

stake n. ①桩,标桩 ②贿注,利害关系

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 篇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2.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3.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4.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需要拓宽,应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将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范围 第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以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再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关系所能变化的程。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又对生产力超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应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互适应,适合生产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跟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既要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3.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况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4.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史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第四章

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涛;价值是商品所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存在矛盾。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的不同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实践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欢喜,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

1.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2.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各个商品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程正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五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互相关系。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时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师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⑴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⑵ 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⑶ 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第六章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有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工人在生产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在价值增长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就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上次资料的价值表现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本,因而,资本又有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越是增大,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感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第七章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新生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它的物质要素在审查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需待全部失效后才一次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审查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划分的根本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期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源。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产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声誉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Ⅰ(v+m)=Ⅱc ⑵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Ⅱc 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m)+Ⅱ(v+m)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⑴Ⅰ(v+m)>Ⅱc ⑵Ⅱ(c+m-mm)>Ⅰ(v+)xxm)=Ⅱ(c+△c)xmm)+Ⅱ(v+△v+)xx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⑴Ⅰ(v+△v+⑵Ⅰ(c+v+m)=Ⅰ(c+△c)+Ⅱ(c+△c)⑶Ⅱ(c+v+m)=Ⅰ(v+△v+第八章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权不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值公式w=c+v+m不变(c+v)+m即k+m.。

3.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4.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资本,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农民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形成极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生产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极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而有两种形态:极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和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⑴极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极差地租。⑵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是由于再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基础地租。3.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

绝对地租生产的条件是农民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并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只要还存在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就不会消失,租种任何土地依然必须缴纳绝对地租。但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既然发生了变化,他就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了。马克思指出,这时绝对地租就是:在租金的名义下,把它的租佃者的一步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作刮走,即来自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一步分工作。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第二,20世纪初列宁曾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

第五,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列宁明确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实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使世界各地、各地区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密结合的趋势。

2.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个别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同学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注意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师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得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是过度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1.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得形式。2.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第十二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源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实现和消除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紧急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

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三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题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所有结构,不是凭主观意志任意选择的,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同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这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义包括:税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处的地位和战友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于主体地位。之所以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事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要打理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2.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经济师从属于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3.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存在和适当发展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他健康发展。私营经济对公有制经济也会发生影响,甚至会起某种消极作用。4.外资独营经济。

外资独营经济师外国的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根据平等互利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我国境内单独兴建的企业,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涌现的中外合营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两类,它们都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由国内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所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通常称为“三资”企业。

第十四章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德前提条件。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的尺度。

坚持按老分配,要求承认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上的差别,并在劳动报酬上体现这种差别。为此,必须反对和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反映允许劳动者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后 2.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师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3.按劳分配的作用。

按劳分配时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时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二、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结果,形成多种恶人收入。

个人收入按其获取的途径可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个体经济的劳动收入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资金和房产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以及转移收入(如水保障性收入)等。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就有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分。区分合法劳动收入和非法劳动收入的原则是看借以获得收入的劳动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凡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属于合法劳动,其劳动收入是合法劳动收入。国家根据这一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

按劳分配收入是劳动收入,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因为,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劳动要素是指活劳动要素,它不仅包括一般劳动者的劳动,而且包括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因此。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属于劳动收入。而其他生产要素是非劳动要素,其分配收入是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非法进侵占。尤其是对非劳动收入,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首先。非劳动收入并不都具有剥削性质。其次,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第十五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关系。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一改革目标是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今后将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又计划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意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计划则是要搞好总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点经济建设,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因此,要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要健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1.体制转轨方式只要有两种:“激进式”和仅“渐进式”。所谓“激进式”转轨,是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同时进行,全面展开,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也称“休克疗法”。

所谓“渐进式”转轨,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地逐步展开,循环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

2.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转轨方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改革代价小而成效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摸索,逐步前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额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第十六章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第二,约束机制。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意。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概括地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⑴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⑵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⑶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济转换。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付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体制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正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中国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企业法人产权,从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进而在企业中形成出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的分离。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责任。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受所有者权益,即资产收益我。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阐释,出资者只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第四,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接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优劣汰。

第五,管理科学。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里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第十七章

一、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

我国社会主意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

第六,它是统一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运作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

第七,它是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一是要求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的市场相互之间的对内开放,而是要求国内市场对国外的开放。

第八,它是竞争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运行机制。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围绕商品价格,质量、服务展开竞争。二是生产不同种类商品的各部门之间,为追求有利投资场所展开的竞争。

第九,它是有序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应当保持正常经济秩序,最主要的是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十,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在市场经营中存在这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以及经销、代销、自销等多种经济方式。

二、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1.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本质。货币流通的性质取决于商品经济的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因而也必然存在作为商品运动媒介的货币流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货币流通的主体部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本质上是为全体劳动者权益服务的,它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流通,主要以银行、特别以国家银行为中心进行。2.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适应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有现金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我国投放货币的渠道主要是:⑴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作。这是向城镇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⑵商业部门、企业收购农产品。这是向农村投放货币大主要渠道。⑶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和支付差旅费,以及购买某些生产资料。⑷国家通过银行投放货币作为农业贷款和贫困地区的拨款。⑸城乡居民从银行提取储蓄存款。⑹国家收购手工业品额废旧物品的货币指出。我国回笼货币的渠道只要是:⑴商品回笼,即商业部门通过销售商品收回货币,这是回笼货币的最主要渠道。⑵服务回笼,即通过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和公用事业单位的各种服务事业的收费回笼货币。⑶财政回笼,即国家向企业、居民征收各种税款。⑷信用回笼,即银行吸收存款和收回各种贷款。

非现金流通,又称银行转账,指收付款双方通过各自的银行账户,用转账结算的办法完成货币收支的货币运动。非现金流通是直接通过银行进行的,因而,货币流通不超出银行的范围。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关系,即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重要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得。但是,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们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这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标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和记录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积累和非生产记录的关系。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和个人消费及基金的比例。

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率的恰当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影响。

第十九章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宏观调控目标是与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⑴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⑵增加和扩大就业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能获得就业机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并使在岗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年内的工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和工时利用率。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并有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政治必须建立完备而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并不是直接规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计划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约束定价主体的定价行为。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无论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都需要高度重视。

二、宏观调控政策

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市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邮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社会主义宏观他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⑴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目的。⑶收入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非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⑷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即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抑制政策,即限制和紧缩什么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即以某种新兴的、效益和效率高的产业,取代原有的某种传统的、效益和效率低的产业。

第二十章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不需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说的与效益的相互关系。

经济效益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再生产活动中取得一定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紧急效益就低。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⑴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⑵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础依据。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经济指标。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一定好。当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发生不一致时,决不应求速度效益,而应使经济增长速度服从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二十一章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权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

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我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⑵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⑶加强环境保护,实行生态平衡。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我国知识刚刚跨入小康色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得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小康生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 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尚未稍不分人没有脱贫或解决了温饱而未达到初步小康。而全面的小康水平,除了物质消费外还包括精神消费,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外还要满足发展需要,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既是我国小康生活的现状,也是我国所面临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使我国的小康水平得到大大提升。第二十二章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长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依赖外力,迷信外国,也是十分有害的 b)利用外来资金

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⑴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⑵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靠科学技术水平。有益于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⑷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长自力更生的能力。

北京中考数学重点难点考点分析 篇6

(一)、从考题的难易程度上,看中考数学的重点难点考点

首先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谈起,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掌握200多个知识点。数学中考试卷满分是120分,其中较易题占60分,中档题占35分,较难题占25分,因此中考数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就很清楚了。

较易题,中档题是重点,较难题是难点,200多个知识点都是考点。

(二)、从考题的类型上,看中考数学的重点难点考点

我们分析一下历届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数学试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考题都是以下几类题型:

1.选择题;填空题.2.代数式的计算,化简求值题.3.解方程或不等式题;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题.4.方程型、不等式型应用题;

5.函数型应用题;统计型应用题;

6.证全等题;证相似题;

7.作图题(北京市很少考)

8..证相等(角相等、线段相等)题;

9.证相切题;

10.证平行题;证垂直题;

11.与根与系数关系有关的题;

12.解直角三角形题;

13.几何的计算题;

14.以圆为主的综合题;

15.以三角形、四边形为主的综合题;

16.以函数为主的综合题。

以上类型1—13为重点,14—16为难点。

(三)从知识内容上,看中考数学的重点难点考点

在代数方面,北京市的中考试题一般把方程型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系关系题,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为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几何方面,北京市的中考试题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以前的部分作为考察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但象统计

初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扇形、弓形的面积,圆锥,圆柱的表面积等知识是必考内容,但不作

为重点。

(四)从能力素质方面,看中考数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北京市的中考数学试题一般考察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① 运算能力;②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③形数结合互相转化的能力;④空间想象力; ⑤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⑥探究问题的能力;⑦创新能力。

其中①—⑤项为重点考查的能力。⑥、⑦项为难点。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即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类型,知识点,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讲了一下中考数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希望初三的考生们认真领会,切实把握。我们一定要把复习重点放在基础题和中档试题上.正式考试时,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基础题都做对,后面大题做对第一问,那么120分的试卷考105分左右是没问题的。

另外,一模成绩绝不是极限,做好考前30天的复习,树立必胜的信心,中考同样能提高成绩10---50分.去年我教的35中的董成同学,一模数学是81分,属中等偏下,在非典后期,我给他补了十二天(十二次课)数学,主要补基础知识,把要考的近200个知识点全部过了一遍,后三题一个也没补,并且在参加正式中考考试时,我要求他基础题中档题每题做三遍,较难题第一问一定要做出来,他照做,结果中考得了103分。

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 篇7

窃电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电力企业的问题, 其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极大, 不仅会导致国家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 而且会危害电网运行安全, 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还可能影响社会和谐。因此, 开展反窃电工作, 维护正常的用电秩序, 是电力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窃电行为产生的原因

窃电行为对于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性, 但是其为何会屡禁不止呢?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点:

(1) 利益驱动。当前, 一些电力用户并没有认识到窃电的危害性, 往往为了个人私利,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将窃电作为降本增收的一种途径, 只要能够少交钱多用点, 根本无视是否违法和是否安全。同时, 电力用户的数量极其巨大, 极个别窃电者的行为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这也在客观上助长了窃电者的侥幸心理, 导致窃电行为日益猖獗。

(2) 认识不足。在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对于窃电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判罚, 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窃电并不构成犯罪, 仅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甚至部分单位还会对窃电者包庇纵容, 使得反窃电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3) 打击不力。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对于窃电的监管和反窃电技术相对落后, 无法及时发现电力用户的窃电行为, 或者即使发现, 也没有足够的证据。现阶段, 在反窃电管理中, 电力企业面临着主要问题, 一是查获困难, 二是处理困难, 三是打击力度不足, 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撑, 导致对于窃电行为的打击存在着许多的盲点[1]。

2 反窃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反窃电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并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明确反窃电工作的重点, 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应该明确管理对象, 将管理和打击的重点放在危害较大的用户身上, 如集体窃电、工矿企业窃电等, 减少企业的损失;其次, 应该抓取典型案例, 严厉打击, 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还应该通过新闻媒体等进行曝光, 使得人们都能够认识到窃电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对于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窃电行为, 可以移交给司法部门进行依法惩处, 起到相应的警示效果;然后, 应该加强对用电营销管理以及电能计算管理, 对电力营销系统进行完善, 填补漏洞, 从根源上切断窃电的渠道;最后, 应该重视用电检查工作, 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 及时发现和查处窃电现象。

(2) 难点。1) 电量计量困难: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 电力的生产、传输和使用是同时进行, 其量值由电能表装置体现, 如果电能表出现故障, 窃电量的计量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多时候, 电力企业虽然知道窃电行为客观存在, 但是却无法对其窃电量进行准确计量, 也就无法对窃电行为进行有效惩处;2) 稽查取证困难:作为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 用电检查人员在开展反窃电工作的过程中, 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 并不能强制进入用户家中, 加上电力用户的分布范围广、数量多, 对于窃电行为的判定需要检查计量装置以及用户的用电设施, 往往等到检查人员到达现场后, 所有的证据都已经没有了, 最后不了了之。而与公安机关的联合打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 电力产品的特殊性导致窃电量、窃电时间等难于准确认定, 在取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2];3) 行为认定困难:对于窃电行为的认定问题,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有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条款, 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开展反窃电工作时, 感到无从下手, 对于一些窃电特征明显但是缺乏证据的情况, 无法有效认定;4) 窃电方式多样:当前, 部分窃电者往往都是配备专业的窃电工具, 利用高科技进行窃电, 如果用电检查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性措施, 则会难以识破技术性窃电行为, 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窃电分子的嚣张气焰。

3 反窃电工作的管理对策

(1) 强化宣传教育。应该面向电力用户, 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升电力用户的法制观念, 使得其认识到窃电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从而自觉接受电力企业的监管, 从源头上杜绝窃电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和完善, 是反窃电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应该参照国外立法经验, 针对窃电行为设立相应的条款, 明确窃电行为的认定, 提高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应该在电力供应使用条例中加入《反窃电条例》, 通过委托执法形式的方式, 对电力企业在反窃电工作中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 确保反窃电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注重队伍建设。反窃电工作对于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良好的专业反窃电队伍, 引导其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 依法严厉打击窃电行为, 杜绝窃电分子的拉拢和收买, 保持队伍的廉洁性和可靠性[3]。

(4) 提升技术力量。针对高科技窃电行为, 应该配备专业的检测仪器, 方便及时发现计量装置中存在的异常。同时, 应该积极引入远程抄表、智能电表、负荷管理等先进技术, 对台区供用电进行精细化考核,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保证现场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综上, 窃电对于电力企业、电力系统乃至社会经济的危害性是非常巨大的, 应该得到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 做好反窃电工作, 对窃电行为进行遏制, 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 窃电现象的日益猖獗, 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仅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会威胁电网的运行安全。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做好反窃电工作, 对窃电现象进行管理。本文结合窃电行为产生的原因, 对反窃电工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反窃电,管理,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杨喜英, 赵永良.供电企业反窃电工作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06) :60-61.

[2]雷萍.浅析反窃电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J].广东科技, 2013 (10) :88-89.

考研政治 重点难点分析 篇8

关键词:冒浆 串浆 封孔 施工顺序

中图分类号:TU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92-01

七、八十年代董家沟煤矿开采过程中,该路段形成了多处地下采空区,并发生过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鉴于某城市快轨通过该段采空区,该采空区经勘察评价为非稳定采空区,存在一定的隐患,需进行治理。

1 工程概况

煤矿采空区顶板的岩性

(1)第四系松散层,自西而东埋深逐渐变浅,岩性为回填土、粘土、粉质粘土为主。

(2)基岩,岩性为灰岩、页岩、砂岩、煤层,两侧岩性以灰岩为主,含砂岩夹层。中部地层沉积次序乱,层位极不稳定,含煤的层位呈蜂窝状,可分为二层,总体上也是自西而东埋深逐渐变浅。

2 施工重点、难点以及关键技术、工艺分析

本工程是采空区治理,治理方法以注浆为主,注浆目的是填充采空区与巷道。主要是通过钻孔将水泥浆注入地下原有煤矿的巷道或采空区。

(1)钻孔主要由斜孔、垂直孔、抽水孔等三部分组成。钻孔的成孔速度与质量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之一。而难点是如何控制钻孔的角度、方位以及如何穿越岩石的破碎带。关键技术是成孔工艺。

①垂直钻孔的难点是在钻孔过程中穿越岩石破碎带而未进入指定注浆部位(采空区、巷道和溶洞)时,当循环液渗漏严重时,应投放黄泥球,用其高稠度来堵破碎裂隙,若投球堵漏效果不佳或钻进困难,必要时改投水泥,停止钻进,让水泥凝固6 h后再继续复钻。

②对于斜孔,其钻孔的角度与方位至关重要。角度要根据设计给定具体孔位的角度施工钻孔。方位则要根据现场测放的实际位置现场进行确定,但原则一是尽量垂直于快轨的走向且朝向快轨路基下侧。二是要朝向采空区方向,特别是巷道方向。

(2)注浆效果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之一。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能否达到合格标准。注浆压力是控制注浆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先根据设计的注浆压力在和现场试验钻孔注浆所得的效果后,加以调整。针对本工程还应注意,注浆压力过小,达不到设计的理想效果,压力过大,可能在场区及其周边发生串浆或地表冒浆等情况。所以进行及时调整注浆压力。

本工程的注浆关键技术与工艺是如何协调好注浆压力与注浆量,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①注浆中断:如不能立即恢复注浆或灌注浓浆有埋管危险时,应上提注浆管,以免造成埋管事故。待具备冲洗条件时,再进行强力冲洗,以恢复注浆条件。因采空区充填物等原因,有时注浆管不能下到设计位置时,应及时补钻或冲洗等有效方法使注浆管能够下至设计位置。冲洗无效时,应立即扫孔至孔底,并用压力水冲洗后,重新开始注浆。当恢复注浆后,注入率明显减少,并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②串漿:对于本工程来说,采空区范围大,采空区范围的钻孔很有可能会出现串浆现象。对于巷道来说,也可能会发生类似情况。为防止串浆的主要措施为:适当地延长相邻两个次序先后施工的间隔时间。待前一次序孔注浆的浆液基本凝固后,再开始后一次序孔的钻注工作。

③冒浆:在注浆过程中,有时浆液会沿着裂隙或层面等往上串流而冒出地表,本工程注浆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治理区旁边的虾池的变化,一旦发生冒浆,后果严重。所以在施工虾池附近的钻孔注浆时,应尽量降低在虾池旁的钻孔注浆的压力,但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④大量漏失:对于本工程来说,注浆主要地段为采空区、巷道和溶洞等范围,需要的注浆量比较大,属于正常现象。但对于南北最外侧的帷幕孔来说,已超过设计的注浆量或远远超过设计的注浆量时,应停止注浆,分析原因。应采用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注浆的方法来灌注。必要时应加大速凝材料或调整沙浆比例来处理。

⑤涌水处理:当施工到有溶洞发育或可能发生涌水的钻孔时,可以适当增加速凝材料的含量或加大注浆压力,必要时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分段进行注浆。

由以上发生各种情况可以看出:根据注浆试验来调整设计参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施工中遇到的不可预见的复杂情况来说,在设备、工艺技术、材料方面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各种突发的情况。对于不稳定的采空区或巷道(已发生塌落现象),施工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采用间歇式注浆的方式,少注多灌。

(3)封孔是注浆施工中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封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注浆施工质量。因此,在被注孔施工完毕后,应采用浓水泥浆或水泥沙浆进行回填封孔,尤其在帷幕注浆施工中,封孔很重要。

(4)施工顺序对于本治理工程来说,直接关系到治理注浆效果。治理区快轨南侧离虾池较近,北侧离辽河东路相临。

本工程的施工顺序为:先施工排水孔。然后,按地层倾向,先施工采空区底板标高,由南到北的顺序先施工帷幕孔,再施工注浆孔。再结合4个施工工段(采空区轨道南、采空区轨道北、巷道轨道南、巷道轨道北)可同时进行施工工作。

(5)根据设计质量检测钻孔可安排在注浆质量可能的最弱部位。那么最弱的部位的选择是质量检测的关键。

对于巷道来说,相临钻孔之间可能为注浆质量的最弱部位。对于采空区,除了相临钻孔之间还有采空区的边缘地段,同时也要考虑快轨正下方两斜孔的中间位置。

3 结语

在治理采空区及巷道工程中,地层裂隙是注浆浆液的流动渠道,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注浆工艺、浆液配比、注浆压力等是可控的。注浆工艺、浆液配比、注浆压力应根据治理工程的特点和注浆试验具体确定,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应跟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梁炯.锚固与注浆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毛洪渊,于文.地基与基础施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4]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英语第六单元知识点下一篇:山东师范大学民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