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公式(通用8篇)
第一章 第二章
1、货币流通规律
PQ(商品价格总额)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V(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关系:
1、M与PQ 成正比
2、M与V成反比
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
M = —————————————————————————————— V
第三章
1、Z = C + ω(商品的价值等于转移的价值加上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2、C = c + v(预付资本等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加上劳动力的价值)
3、Z = C + v + m(商品的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4、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m` = —————————— = ———————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第四章 第五章
1、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公式: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
2、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 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总周转速度= ——————————————————————————
预付资本总值
3、年剩余价值
M=m`·v· 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要区分年剩余价值率同剩余价值率,就必须把预付可变资本同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加以区别。预付可变资本是指在一个周期内所需要的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只能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执行职能的可变资本带来的。例如,一家造船厂,另一家纺织厂,各雇佣 1万名工人,月平均工资是 100元。假定造船厂从投料到产品售出的周期为一年,纺织厂从投料到产品售出的周期为一个月。这样,一年间两厂实际执行职能的可变资本都是1200万元,但造船厂的预付可变资本为1200万元,而纺织厂的预付可变资本仅为100万元。所以,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会因可变资本周转时间不同形成不同的比率。可变资本周转期长,要预付的可变资本就多,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就小,年剩余价值率就低;反之,资本周转期短,预付可变资本就少,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就大,年剩余价值率也就高。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m′表示实际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周转次数,就得出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为:
公式
当n=1时,则M′=m′;n大于1时,即预付的资本周转一次以上时,M′大于m′;n′小于1时,即预付资本周转小于一次,则M′就小于m′。可见,年剩余价值率同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这个公式造成一个假象,似乎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对劳动力的剥削,而是依赖资本周转的速度,这就掩盖了劳动对资本的真实关系。
第六章
1、产品价值量 = C + v + m
2、简单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ⅡC
Ⅱ(C+V+M)= Ⅰ(V+M)+Ⅱ(V+M)
3、扩大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V+M/X)=ⅡC+ △C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C+ⅡC+△C
Ⅱ(C+V+M)= Ⅰ(V+△V+M/X)+Ⅱ(V+ △V+M/X)
第七章 第八章
1、利润率
pMmVn cvcv2、平均利润率
PM100% cv3、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PKP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W=c+v+m
D1——管道保温层外径, m;
D0——管道外径, m;
λ——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 W/m·K;
αS——保温层外壳与环境的传热系数, W/m2·K;
PE——能量价格, ¥/GJ;
t——年运行时间, h/年
T0——管道温度, ℃;
Ta——环境温度, ℃;
PT——保温费用, ¥/m3;
ST——保温费用年摊销率;
公式 (1) 并没有考虑管道保温而占用的空间而产生的费用, 对于布置在管廊上的的管道, 这个空间费用是由于保温而增加的管廊建造费用和土地费用。
一、公式推导
如上所述, 对于管廊上的保温管道, 其涉及到的费用有。
1. 热损失造成的费用F1 (¥/年·m)
2. 保温结构摊销费用F2 (¥/年·m)
3. 管廊和土地摊销费用F3 (¥/年·m)
P1——管廊费用, ¥/m2;
S1——管廊费用年摊销率;
P2——土地费用, ¥/m2;
S2——土地费用年摊销率;
从而总费用F (¥/年·m) :
管道保温经济厚度, 即要总费用最小, 即 (6) 式取到最小值, 及 (6) 式的微分函数取零时的D1就是总费用为最小时的管道保温外径。故有 (7) 成立
将 (2) (3) (4) (5) (6) 各式带入 (7) 式求导并整理后得:
式 (8) 就是考虑了管廊和土地费用后管道保温经济厚度公式。公式右边含有D1, 所以求解需要试差。但在工程设计中运用excel VBA编辑函数处理, 也是很方便的。 (8) 式中, 项相对于D1, 是比较小, 如果略去该项和2 (P1S1+P2S2) 项, 公式 (8) 就与式 (1) 完全一样了。
二、公式 (8) 的运用
现通过一实例来检验公式 (8) 的运用。
例题:现有成都地区某新建工厂管廊上的一蒸汽管道, 管道外径为108mm, 水蒸气压力为3.2MPa, 求该管道的经济保温厚度。
解:该管道可采用岩棉管壳保温, 为便于试差计算, 现将式 (8) 整理为下式:
经查3.2MPa水蒸气温度:T0=240℃【4】;成都地区全年平均温度:Ta=15.7℃;
能量价格:PE=29¥/GJ;岩棉保温结构价格:PT=1600¥/m3;管廊费用:P1=2000¥/m2;土地费用按P2=25万元/亩=375¥/m2
年摊销率的计算公式为, 年利率取i=10%, 保温费用的摊销年限取6年, 管廊和土地的摊销年限取20年。故ST=0.23, S1=S2=0.117。年运行时间t=8000 h/年.
由于需要试差, 需要取一初始保温厚度, 我们取δ0=50mm, 故初始保温外径为D10=0.208m。将以上各值带入式 (9) 可得:D11=0.240, 再将前两次D1的平均值带入 (9) , 如此反复, 其各次所得值为D12=0.232, D13=0.226, D14=0.229, D15=0.230.可见D14和D15只相差1mm, 所以取D1=0.230m。
而按式 (1) 计算的管道经济保温厚度若为100mm, 就显然偏大, 与工程实际不符。故考虑管廊和土地费用在工程设计中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结论
综上所述, 考虑了管廊和土地费用的管道保温经济厚度计算公式计算出的保温厚度更为合理和更贴近实际运用, 在化工设计中应加以考虑和运用。
参考文献
[1]GB 50264-2013.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S].
[2]SH 3010-2000.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S].
[3]GB/T 8175-2008.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S].
关键词:政治经济一体化;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62-02
一、从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唯物主义历史观角度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理解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的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而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其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会相应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它也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政治与经济两者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出了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治制度是以国家权力的配置与行使为核心内容的一套正式规则体系,它以国家的存在为载体。政治制度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其性质和模式决定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同时政治制度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是,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起到促进的作用,任何政治制度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最根本还是要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
二、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陈振明在《政策科学》中给政策定义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标准,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的总称。”[1]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具体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引导了各区域的发展。
(一)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的“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实行了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其主要政策内容包括:一是设立一系列特殊区域,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二是给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开放金融服务、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三是鼓励沿海地区进行体制创新。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很快取得了成果,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明显快速增长,不仅显著增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明显提升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说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政策的制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其次,国家大力实施和推进政策的展开更是为这个蓝图的实现创造了条件,通过国家制度来影响地区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因此,可以说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开展实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家民族政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5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特殊支持,拨给大量财政补贴,专项补贴和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并调集大批物资进藏。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使西藏经济逐渐好转。根据数据显示:1988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打破“零纪录”,1992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1993年又实现1.94亿元。自1994年以后,西藏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初,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修建青藏铁路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沿线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资源上给予了充分的后盾支持,不仅说明国家政策的制定在宏观上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有利于劳动力和资本的集中流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通过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可以体现这一点。
三、国际政治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和互相渗透。“世界经济政治化、世界政治经济化”正是两者相互渗透的结果。
(一)国家之间的政治争端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
济制裁成为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的手段,而在经济制裁的背后映射出政治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使用经济制裁最多的国家,在其经济制裁手段的背后是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推行,尤其体现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裁。阮建平在著作《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中提到:“美国的对华经济制裁始于1949年,在朝鲜战争期间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1971年。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美国基于联合中国对抗前苏联的战略需要,逐步放松对华经济管制。1989年之后,美国又对中国实施了空前的经济制裁,虽然随后又逐步放松,但美国从未停止利用各种经济制裁手段推进其对华战略。”[2]数据显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给中国融资和技术进口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1989年6月之后,到中国的外国投资减少75%,特别是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中长期贷款的渠道实质上已经被关闭。”[3]
中国经济综合实力逐渐增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一支强大力量。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却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看成是潜在的威胁,并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因此通过经济上实施制裁试图打击中国的实力,以确保达到自己世界强国的霸权地位。
(二)将政治观点纳入经济领域,经贸活动附带政治条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施压的手法
利用贸易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施压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常用手法。实质是利用双方的经济贸易活动,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其政治目的。其中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有关是否向中国提供最惠国待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发展贸易关系、施加人权压力的对华原则。美国国会年复一年地对中国发难,将人权与经贸挂钩,以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相要挟,妄图逼中国在政治上就范。鉴于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和担心失去中国这个前景诱人的市场,克林顿于1994年5月26日宣布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将人权与贸易脱钩。
(三)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影响着双方经济贸易的展开
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曾说过:“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两国之间的利益争斗直接关系着两国之间的关系。
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美方采取的这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给双方经济贸易带来了许多矛盾。有关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这一关税的颁布意味着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这将鼓励更多的美国业者采取类似的措施,中美贸易上的摩擦和矛盾将增多。由此可见,两国的关系不可能一直平稳发展,在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中国综合实力逐渐增强,而美国大国地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两国的政治关系会折射到经济领域上来。
综上,全球化的发展日益推动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争端更多地体现在双方经济贸易方面。因此,从国家外部关系来看,如若没有和睦的国际关系,政治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紧张的国际关系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给双方经济贸易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
经济发展的内因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外部环境同样也能够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比如是否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劳动力和资本。国家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则取决于国内政治的发展情况。一个民主稳定的国家,其经济也会稳定地发展;相反,一个社会秩序混乱,民心不稳定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必定缓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阮建平.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国柱,郭拥军,等.在国家利益之间: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探研[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孔君英.论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J].河北财经学院学报,1994,(4).
[5]赵永清.当前世界经济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从美国与中日经贸关系看世界经济政治化[J].世纪经济与政治,1996,(7).
[6]张学义,刘同芗.国际经济政治化趋势与我国的经贸对策[J].国际经贸研究,1997,(4).
[7]简涛洁.霸权文化与文化威胁—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J].太平洋学报,2011,(6).
[8]傅允生.对外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J].浙江学刊,2010,(2).
(2)分别论述一个方面对另外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般三个方面)。材料+观点A+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B和C;材料+观点B+B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C;材料+观点C+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B;
(四)知识结构解读
答题步骤: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同时力求全面。
(1)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之整体概述。从大括号到小括号;(2)分别叙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3)解读时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感受启示类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常见的高考政治知识点
文化创新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为什么”——必要性: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要性:文化创新的意义、不同性质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目的。
“怎么样”——如何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同时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各种传媒尤其是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 历史如何答题的公式
★ 政治考试的公式
★ 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
★ 中考答题技巧_中考政治认识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 高考政治应试答题技巧
★ 高考政治备考答题术语
★ 高考政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 高二政治大题答题注意事项
★ 初中九年级政治答题口诀
1. 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民主专政的本
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特点是广泛性(权
利,主体)和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人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利益
得到充分实现),材料中的﹍做法就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就是来保证人民的权利。
2. 这是由我国的政府性质决定的: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
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3. 这是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材料
中..国家是在行使保障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治职能(打击/民主);经济职能(经济
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职能(马毛邓三代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体育),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治安保障医疗,公共设施,环境)建设服务性政府的需要。
4. 这是由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决定的。
5. 这是由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决定定的(这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需
要、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的体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工作方法的体现)
6这是政府在依法行政。一必要性(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要求,体
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二意义P44四点(人民,政府,社会)
7这是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国体,政府性质,人民权利,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
保证。P47意义4点。
8这是政府在打造政务公开(阳光工程)。意义P68规范行为提高公信力。保障知参表监9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材料中。。。。有利于公民个人: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保持清正廉洁不变质,提高
政府的威信,防止权力缺失和滥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带到全社会守法。
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人民民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国家(政府)该怎么办?
1.国家要使国家职能。国家要行使保障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打击/民主);行使
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职能(马毛邓三代表/教育科
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障 医疗,就业公共设施,人口 环境)
2。国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国家要坚持人民负责原则,具体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求真务实的工
作作风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工作方法)途径:(开热线电话、设信访部门、推电子政务、奖励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4.政府要依法行政。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5政府在接受人民的监督 一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1靠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靠法制(坚持用知道管权、事、人,减轻咨询问责经济责任
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二还有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内 外),防止权力缺失和滥用。
6这是政府在打造政务公开(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
7.政府要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8.政府要树立权威,增强政府的公信力(1要决策依法审谨用权管理服务监督与人民群众保
持和谐关系2业绩3重品行,做表率,牢记权 坚持权...用,情系 利谋,荣辱观实践者9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⑴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⑵裁和处罚侵犯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当前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很多挑战、存在不少问题。从外部因素看, 外需仍然不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将会对未来的工业增长构成压力。从内部因素看, 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传统工业外延式发展已十分困难, 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质量、品种和效益的提升艰难而紧迫。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后危机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的快慢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 我国各省、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 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 部分省份已经在竞争中实现了“弯道超车”、进位升级, 我省面临的竞争压力尤为突出。而作为传统工业大省,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有内涵发展, 也成为我省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涨潮时掩盖的石头, 退潮时都会暴露”。通过国际金融危机这场“体检”, 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资源能源消耗过高的问题暴露得非常充分。2月3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
(一)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必须层层认识到位
转变发展方式, 必须正确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转变方式”的关系,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使转变的难点成为工作的着力点, 实现发展与转变的有机统一。
一是要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的一贯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包括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与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全过程如影随形。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老的话题, 早在1964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就明确提出了传统农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他明确指出:“传统农业的落后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 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新的生产要素, 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舒尔茨的这一论断对实现农业有内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后期至今, 我国经济学家不断分析并深刻指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在1956年《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一文中明确指出:“发展生产的秘诀在于如何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要运用价值规律这无形的手、无情的鞭子, 督促生产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 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末,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已摆到了议事日程。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建国以来曾先后有过五种主要提法: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其依据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论述扩大再生产有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一提法来自发展经济学, 粗放型是指扩大投资规模、铺新摊子, 单纯追求数量扩张, 而集约型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提出要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效益比较高、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路子, 克服消耗高、浪费大、效益低的弊病。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要从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两个转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效益低, 实际上是用高投资、高积累支撑高速度。因此,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成了国民经济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实践已证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我国的经济发展, 面临资源、环境、人口和世界市场竞争的压力, 要实现有效益的稳定增长, 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有内涵的发展。
(二)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根本驱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把粗放型、高能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典型的创新模式, 才能找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前苏联的解体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恰当的“注脚”。经历这次国际经济危机冲击过后, 更暴露出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这一长期性、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金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和资金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发展了自己的高智力密集产业, 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性和工业组织的完善性, 产品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这些国家中, 其资金周转次数, 零售行业平均为50次/每年, 制造业为4次/每年~5次/每年。而我国同行业的资金周转次数之慢是企业界共知的。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 并不高的情况下, 企业仍然叫苦连天、难以为继, 说明资金的沉淀到了严峻的地步。据统计, 2009年我省国企实现营业收入4656亿元, 实现利润106亿元, 营业收入利润率2.28%;资产总额7047亿元, 总资产利税率仅4.48%;净资产2819亿元, 净资产收益率仅3.7%, 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 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任重而道远。同时, 要保持我国企业产品持续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进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实现集约化经营, 一靠市场经济的机制, 二靠科技的投入和创新, 尤其是现代经济已经到了信息化时代, 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跨国公司大量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运行的信息产品生产线, 用户在网上订货时, 订单就同时下达生产线上, 其信息传递的快速、有效可见一斑。当今世界科技水平以空前的速度进步,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技术进步, 那么必将造成产品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滞后、生存能力的弱化。同样,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实力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取得技术进步, 那么将造成整个国家产品竞争力、综合国力竞争水平的滞后。时至今日, 我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3、日本1/14。同时,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从1980年到2000年, 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仅为30%。另外, 由于企业投资软约束, 造成资金大量沉淀, 甚至成为呆账, 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效益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企业科学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企业没有科技创新优势, 只能沦落成为成本竞争型企业, 就很难经受市场风浪;一个国家没有科技领先优势, 就很难成为一流国家、从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博士在著名的风靡全球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 一个国家的优势和竞争能力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规模的竞争, 这个层次的竞争非常不可靠。单靠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的大量消耗为主体生产模式的国家日子都不好过, 前苏联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 其领导人也多次指出此模式的巨大弊端, 但可惜未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转变。其中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体制问题上。第二个层次是专业工艺和产品的竞争。由于科技进步造成产品更新加快, 如瑞士手表因无法与日本手表 (石英型新产品) 进行质量、成本、价格三方面的竞争而转向高档手表生产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第三个层次是不断创新的竞争。唯有不断创新, 企业才能生存。不断创新是根本, 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对企业实力和耐力的严峻考验。“只有布下创新这个子, 才能盘活企业全盘棋。”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要跻身高一层次的生存空间, 一定要具备颠覆性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核心之源就是引领行业、产业之先的高新技术, 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每一步的惊人一跃,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战后的日本, 一片废墟瓦砾, 依靠朝鲜战争中接受美国后勤定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 引进技术, 发展起自己的化学工业、造船工业、钢铁工业, 并通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领先世界的高智力密集产业, 比如精密电子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等领先世界, 成为世界上公认经济、科技强国。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寻求怎样的发展确实是我们考虑的重点。马克思的著名公式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实上, 一个国家只要在一个世纪内其生产力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其他国家百分之一, 那么就会像英国那样从世界工业国领先地位跌落到中等经济国家水平。反之, 如果速度高于其他国家, 则会把原比自己先进的国家抛在后面。那些依靠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国家, 的确扮演着“独领风骚”的角色。
(三)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必须廓清思路
从根本上实现有内涵的增长, 必须廓清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有内涵的经济发展, 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需求、投入结构的调整, 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 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尤其要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扩大社会矛盾、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
一是要统一思想, 坚持开放融入促发展、促转型, 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有内涵的发展。这是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金、资源、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证。经济的发展必须放到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 必须在扩大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要创新观念, 坚持以观念创新引领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 在创新中促发展、促转型。解放思想是长期、动态的战略选择, 解放思想本身是与时俱进的, 在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涵。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 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和管理创新, 为实现有内涵增长提供战略支撑。
三是要统一认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规律办事。要坚持不断地深入研究国情、省情、企情,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深入研究各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做到发展既不落后于市场需求, 也不太超前于市场需求。比如, 在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面, 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 对13亿人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钢铁的巨大市场需求估计不足, 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大大落后于发展实际, 以至于在实际调控过程中, 管住了大企业的发展, 客观上放开了小企业和低水平建设项目的发展, 造成了目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控制能力弱、产业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的存在, 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教训。规模大不等于效益高, 体量大不一定竞争力强。能耗高、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我省钢铁产业, 作为全国第一钢铁生产大省, 总量1.35亿吨, 产能分散在大量的企业中, 年产50万吨的企业有21家, 暴露出了产能过剩、淘汰落后难、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同构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矛盾, 必须在战略转型、产业升级、联合重组和技术改造等问题上, 统筹兼顾地抓好淘汰落后、布局调整和节能减排。
(四)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必须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保障
实践表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的成效不明显, 往往与改革不到位有关。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和“用计划经济手段管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 就不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 进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因此, 整治经济发展中的结构病, 根本上还要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一是要明确政策导向促转变。要从制度安排入手, 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要积极探索, 确定一些可以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体系, 特别要切实淡化“唯GDP”目标导向, 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模式;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审批、政府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性政策合力。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上, 要做到生产总值的增长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利税的增长高于增加值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高于工业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高于工业的增长。又如, 由于体制和制度的障碍, 影响国有企业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特征来办, 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经营者的选拔和考核机制、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问题上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还需要一些过程, 都需要通过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来完善、深化。
二是要进行配套改革促转变。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还需进行配套改革。从现在情况看, 当前经济繁荣主要依赖于投资推动, 并非完全源于内生性增长, 因此, 就存有一定的增长的虚幻性。银行以投入新货币方式, 增大货币发放规模, 追加投资, 造成了虚假的高速度, 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及时关停, 反而延误了结构调整的绝佳机遇, 从而为将来的结构调整增添了很多壁垒。同时, 外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外投机性资本, 将赌注放在人民币升值上, 大量投资转投到我国经营房地产和基建项目, 其目的是刺激我国泡沫经济, 加大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因此, 经济短期的“繁荣”, 充填着一些“泡沫”成分。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有内涵的增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经济竞争的残酷性, 积极应对, 听任经济分散化、市场割据化、结构重复化、集中度散化的趋势继续下去, 那么在经济上将会逐渐地成为发达国家附庸。
三是要树立系统思维、整体谋划运作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 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反对部门分割及地方分割。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0年时指出:“现在我们的社会形态距理想实在太远了。我不是说一项一项的具体事情, 一项一项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从整体上说, 浪费太厉害了, 效率太低了。这实在令人担忧。我们一定要治理整顿, 深化改革, 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 而不是就个别的问题而言。”1993年他又指出:“现在部门分割、地方分割的问题严重, 不易解决。”1997年, 他明确地提出:“中国的情况是部门分割严重, 所以最重要的工作是向中央提供一个分析结果, 报告由于部门分割所带来的损失, 这也许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向前推进中的最大问题。”因此, 在研究谋划“十二五”规划时, 一定要树立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思维, 树立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的战略思维。
四是要把推进财税体制的改革作为突破口。现行的财税体制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 有别于西方, 其投资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抢资金、抢项目、抢表面繁荣、抢所谓“显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别的因素, 而是由于税制改革特别是分税制的施行, 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和层层地方保护。解决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和“用计划经济手段管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 根本上还要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主观上说, 由于GDP至上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惯性, 又促使各级政府官员甚至国有企业领导者思想上都十分重视总量扩张和发展速度, 进而轻视短期很难见到政绩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近年来, 虽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作力度, 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没有从根本上跳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速度型发展怪圈。
五是实现有内涵的增长, 必须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拥有技术即王者。”调整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推进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 提高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而忽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局面。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特征, 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目前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主要表现在:支撑科技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 2008年全省研发投入仅占生产总值的0.67%, 低于全国1.49%的平均水平。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 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5位;科技创新的人才缺乏, 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3.9%, 居全国第25位。这些都反映了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导致产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和价格上, 形成成本竞争型企业发展模式。
六是从根本上实现有内涵的增长, 还要推进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根深蒂固的是政府自身职能转变的滞后。所以说, 机制、体制不改变, 尽管我们今天可以搞IT, 明天可以搞石化, 后天可以搞汽车, 但在本质上还是粗放型的。事实上, 要使行政力量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使自己不断弱化的改革过程, 还的确是改革的一个难点。当政府官员扩大权限范围对自身利益无关时, 就不会主动地伸向市场, 用权力去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
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必须客观地分析和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和问题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内涵发展、加快产业和经济的有效提升,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对我国这样一个实施追赶型战略的国家来讲,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分析和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 要用历史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自觉地把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有内涵发展工作贯穿于推动经济转型的全过程
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转方式、促调整、实现有内涵发展是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早在1979年, 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经济“调整”, 当时叫“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80年代后期, 明确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调结构”, 是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能级、降低产业能耗, 包括发展高新科技、高附加值产业, 压缩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21世纪,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以及通过创新实现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 成为优化发展模式的主题。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注重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历史阶段性、动态性特征。目前的经济结构, 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国情、省情、企情, 始终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选择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前提。经济发展不可能简单采用“全新的先进手段”, 实现所谓“跨越”。在一些领域追求“高新技术”的同时, 还得认真考虑和重视研发、应用“适用技术”。实践证明, 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 反映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并将动态地、长期地贯穿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逐次演进、变迁、升级发展全过程。
二要注重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特征。调结构既不能狭隘地简单理解为调整产业结构, 也不是简单地把“调结构”看成单纯经济领域的事。单一的经济结构调整, 不仅难以奏效, 甚至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更严重的失衡。比如, 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 客观上可能导致产业调整中大量中小企业被淘汰, 由此弱化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就业“蓄水池”功能, 并有可能在客观上强化一些大企业的垄断地位, 由此降低有关产业的创新活力。调整产业结构, 既要关注调整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权结构、分配结构;也要关注产业结构推进中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影响。中国的国情特点, 是人口多、底子薄,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这决定了我们要在较长一个时期里须承认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差异”和“不平衡”。目前, 很多地方竞相将汽车、电子等规划为“支柱产业”, 局部、表面看似“产业升级”了, 实质有可能造成整体的“结构非优化”。应当看到,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担当重要角色, 即使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 也需要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经济意义上看, 企业是发展的“引擎”, 而从社会和政治意义上看, 企业则是民生的“稳定器”。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倾力改善人民生活中促发展、促转型。人民生活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恰恰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的重任。人民生活的需求, 不仅仅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还应看到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是检验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 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 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 要自觉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有内涵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全过程
一要切实注意到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内涵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代替群众决策。伟大导师列宁同志曾经指出:“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群众所意识到的东西的时候, 我们才能管理国家。”为此, 要求党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必须与人民群众的认识呼应到位。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且团结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里有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 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 由群众自己下决心, 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二要切实注意到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秉承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但发展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 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 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必须以逐步缩小城乡、地区、贫富差别为目标, 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感为目标, 这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真髓, 是新时期群众观点在发展中的体现。
三要切实注意到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强各级党委自身建设, 切实把各级党委的工作指针同人民群众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有内涵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凡属于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 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结合, 都是联系群众的;凡是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 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符合, 都是脱离群众的。”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在重大建设项目制定时, 要认真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 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使工程建设过程对群众的生活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本发展、转型发展。
乐章一,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最近说,台湾与大陆,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又说,三通、五通都不要紧。而年前,他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他“从来没有主张过台独”。还说,“想去大陆将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走一遍”。
且不管李登辉的讲话是真是假,但对民进党已构成了相当的压力与困扰。自从陈菊访问大陆之后,加上吕秀莲也蠢蠢欲动,民进党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不安。党内政客一人一个观点,是高度的没有共识。李登辉以前讲“戒急用忍”,今天说“三通、五通不要紧”,是滑头,也是“与时俱进”。有人主张召开党内“中国政策辩论会”,迟迟未见召开,是不敢开,一开就是一个难收拾的乱局。——这就是绿色民进党的困惑与困窘。绿色的困惑、困窘与焦虑,讲白了,是三个形势综合下的结果:大陆崛起;两岸消长;美、日气弱。
乐章二,跟伊朗有关。伊朗这次政争,号称“绿色革命”,支持反对派穆萨维挑战执政者艾哈迈迪·内贾德甚至挑战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群众,多穿绿衫,绑绿色领巾。最终纷争尚未平息,但因写《世界是平的》一书名声大噪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曼却提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以“绿色革命”呼应“绿色革命”!
弗里曼说,美国毋须开一枪,就可以真正削弱伊朗的神权政府,迫使它解放其国民。为什么?这就必须要先知道伊朗的“死穴”在哪里?死穴在哪里?石油!当油价报每桶70美元时,伊朗就有极大影响力,拒绝对核计划作出让步,美国对伊朗的制裁行动只会使伊朗生气;但只要油价暴跌,报每桶25美元时,制裁就会造成真正的伤害,内贾德才不会宣称纳粹大屠杀是虚构的。
答案很清楚,美国要对付伊朗,就是也要来一个“绿色革命”,美国的绿色革命,就是更彻底的节能行动。弗里曼建议实施汽油每加仑加一美元的附加税,但同时向穷人及长者退回该笔税项。这将立即出现三重正面效果:(1)刺激更多再生能源的投资;-(2)刺激更多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这正是重生后的通用汽车(GM)及克莱斯勒应生产的汽车;(3)美国可减少输入石油,从而确实影响到全球油价,消弱伊朗这个石油大鳄的能力。
弗里曼称此为“石油一政治第一定律”,即油价与石油国家的自由程度呈逆向关系。弗里曼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苏联。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副总理盖这尔(Y·Gaidar)2006年发表题为《帝国的衰落:给现代俄罗斯借鉴的经验》演说,指出“前苏联瓦解的时间表可以追溯到1985年9月13日。那一天沙特石油大臣亚马尼(Yamant)宣布,沙特决定大幅调整石油政策,停止保护油价,重新拉高市场占有率”。此后6个月,沙特石油产量激增4倍,而实质油价也几乎以相同幅度急跌。为此,“苏联每年约损失200亿美元,少了这些资金,苏联难以继续生存”。
弗里曼因此呼吁美国应进行“绿色革命”,奥巴马已经展开了很棒的节能行动,但还可以做得更好、更积极。美国不再沉迷于消耗石油,伊朗相应的“绿色革命”亦动摇了其神权政治。于是,这就导出了下一个乐章。
【考研政治经济学公式】推荐阅读:
2024年人大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10-30
2018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09-12
政治考研20106-29
考研政治石磊06-17
考研政治小结11-13
18政治考研真题05-24
考研政治答题诀窍05-25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09-26
从考研看政治复习06-17
政治专业考研笔记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