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运动观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运动观(精选4篇)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运动观 篇1

运动观在的考研政治的试卷中出现过,时隔一年,也有可能在此考点命题。所以2015的广大的考研学子在此考点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考研教育网为大家梳理了运动观的相应知识点,希望对于20的考研学子能够有所帮助,助广大的考研学子一臂之力。

一、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真题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统一

【答案】D

【真题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时空观 篇2

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为了能够帮助大家很好的掌握这个考点,考研教育网帮助大家梳理的此考点的重点内容。同时结合历年的真题,希望能够给2015考研学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带来帮助。

一、时空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二、时空的特征

有限性与无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实践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真题1】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阿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答案】C

【真题2】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廷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示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 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考研政治马原 唯物论考点精析 篇3

结构上,第一节内容按照标题“物质世界和实践”进一步细分为2个小节:①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论述物质、意识、运动、时空、人类社会,最终回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个结论,第一小节在整体上说明了整个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简短说明正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革命性地说明了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在第二节,则是专门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最终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是实践活动,这点很好理解,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不是靠意识活动完成的,所有的意识活动都要落实为实践活动,都要落实为创造价值以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这也是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的最大区别,即直接现实性。人类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而非意识活动存在和发展,如此一来,这种具有直接现实性力量的实践活动就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因而人类社会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这点在第四章专门论及唯物史观时有专门的术语――自然历史过程。

很多学生弄不懂物质这个概念。哲学虽高于生活,但是哲学源于生活。物质肯定不是具体的东西,它不同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物质,马哲中的“物质”,如大纲解析所言,指的是客观实在性,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在人的意识之外。物质范畴是所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唯物主义,就哲学基本问题而言,在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上,它肯定了物质第一,也就是承认人的所有活动,包括意识活动,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非天马行空、主观随意的。然而,如果仅仅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与区别而忽略二者的联系,会导致意识与物质无关、意识不能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外在客观世界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的结论。所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关于物质和意识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立场可以贯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

我们会看到,在第二小节中,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成就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半截子的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

与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考点相关,大纲解析上涉及了三对概念: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同学们要谨记三对概念不要一一对应,三对概念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唯物辩证法则是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问,它的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科学地阐述了世界状态的问题,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图景。

与物质密切相关的是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虽不是第一性的.存在,但与人却息息相关。意识不起源于人脑,人脑只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人脑不一定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即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它并不意味着万物有灵。更重要的是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在说明一点,意识不是物质本身,但是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再现,任何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任何千奇百怪、标新立异的观念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位置不变和根本性质未变两种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却是相对静止,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可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夸大绝对运动是诡辩论。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这说明了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性。与此同时,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比较的,这是时空的相对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限的。时间具有一维性,但是空间没有一维性,因为空间可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实践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及都考查了材料分析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无疑高亮了唯物论中这个唯一的材料分析题考点。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的历史前提,也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不合理的实践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缓解这种紧张关系,还得通过合理的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即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先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一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运动观 篇4

新增知识点11个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5.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7.自然经济;

8.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9.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增加了第二节);10.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1.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马原部分删除考点归纳(共6个)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第三节)4.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6.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新增考点详解:

新增考点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②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新增考点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③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并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④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的制约。新增考点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①整体与部分,是揭示事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构成要素与事物整体之间关系的范畴。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分析与综合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②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③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④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

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⑤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 范畴。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又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⑥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我们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善于运用形式。

新增考点 4: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①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③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④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⑤“四个全面”战略构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⑥“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全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尤其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新增考点 5: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①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②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③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关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④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⑤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增考点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

④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⑤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⑥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新增考点 7:自然经济

①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②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③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④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⑤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新增考点 8: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①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亦称布雷顿

森林体系,该体系对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维护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②20 世纪 70 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深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矛盾的激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③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④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⑤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

⑥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⑦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新增考点 9: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各国工人政党于 1864 年建立了工人 运动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国际”。

③在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展开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④1871 年 3 月 18 日至 5 月 28 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 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⑤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公社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经验。

⑥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新增考点 10: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入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入阐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据马克 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和社会主义现实的启示,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概括为六大方面:

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②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③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④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⑤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政党作为阶级的一部分,一般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

⑥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增考点 11: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①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但是他们并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实施方案。

②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自己的理论,反对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③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提供了科学方法。

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 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但它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地对待它。④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就走向了邪路。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终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政党和国家具

上一篇:机加工车间质量管理制度下一篇:单元教材教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