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征兵工作条例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上海市征兵工作条例

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上海市虹口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新《细则》)实施后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中产生的影响、变化和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2009-2013年虹口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状况和公共场所行政处罚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辖区内10%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和250名从业人员分别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在卫生监督管理中加大了对违规者行政处罚的力度;公共场所经营者大都能自觉履行新《细则》中增加的具体卫生管理要求,法律责任意识逐步增强。[结论]公共场所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新《细则》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新《细则》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强化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规范自身管理;提高卫生监督员的专业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建立公共场所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卫生管理;影响因素

新《細则》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相关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1],明确了经营者的具体责任,对公共场所的卫生和安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大了卫生监督行政执法与行政处罚力度。新《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对公共场所经营者起到了教育和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卫生监督部门如何借新《细则》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了考验。

本课题通过对新《细则》颁布实施前后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状况、行政处罚情况以及行政执法效果进行对比,根据数据分析探讨其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中产生的不同变化、影响和效果,并对卫生监督部门在执行新《细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规范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建立新形势下合理有效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9-2013年虹口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评分表和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案卷。

1.2对象

从大型、中型、小型各类公共场所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分别为90名、90名、70名)和250名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计500名。

1.3方法

查阅2009-2013年虹口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评分表和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案卷,收集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

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特征、经营者对新《细则》的关注、了解和实施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对新《细则》的认知程度等内容,课题组成员为调查员,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

1.4 统计分析

收集匯总调查结果数据资料,使用Excel(2003版)软件进行汇总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问卷调查情况

2.1.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收回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为97.20%。486名调查对象中,年龄在18-62岁,平均年龄为35.2岁;其中男性占54.12%,女性占45.88%;经营者中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中专最多,占34.80%,从业人员以初中文化最多,占38.56%;此次调查中52.97%的从业人员是卫生管理员,调查对象特征见表1。

2.1.2经营者对新《细则》的知晓情况

从对新《细则》的知晓、了解与旧版的区别、对日常卫生管理是否有指导作用、是否明确经营者的责任、新增的经营者卫生管理要求以及是否了解违规者行政处罚的力度范围等方面进行访谈调查。经营者对新《细则》的知晓率为73.60%;学习和了解率较低,占总人数的42.80%;从对新《细则》的了解程度来看,比例最高的是认为新《细则》对日常卫生管理有指导作用,占72.80%;其次是违规者行政处罚的力度范围的了解,占70.40%;对经营者的责任和新增的经营者卫生管理要求的知晓率都较低,分别为41.20%和43.20%,见表2。

2.1.3从业人员对新《细则》的认知程度

从业人员对新《细则》中卫生监督执法主体和维护从业人员正当权益的项目认知度较高,分别为83.90%和79.24%,对公共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操作流程知晓率为72.88%,对卫生管理档案的主要内容认知度较低,仅占48.73%,见表3。

2.2行政处罚情况

2009-2013年的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中,2011年起,罚款金额和处罚率均呈上升趋势。2012、2013年处罚金额居多,分别是2011年的2.19倍和2.17倍。2012、和2013年处罚率最高,分别为12.86%和13.46%,明显高于2009年和2010年的处罚率。2012-2013年合计处罚438例,占总处罚数的44.87%,亦高于2009年和2010年处罚数之和,见表4。

2.3行政处罚案由

按照新《细则》中卫生指标检测与公示的规定,卫生行政处罚中增加了公共场所未按照规定进行卫生检测的案由,2012起共计处罚19户次。

2.4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监测情况

2009-2013年虹口区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均达90%以上,在2011年新《细则》实施前,对于卫生质量监测不合格的单位可给予卫生行政处罚;新《细则》中并未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具体处罚形式加以规定,2011年后只能对监测项目不合格的单位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其改正,并在事后进行样品复采,直至监测项目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见表5。

2.5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状况

2009-2013年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评分结果中,A级、C级和不合格户数占比呈逐年减少状态,B级户数占比逐年增加, 2012年和2013年高达94.70%和94.12%。由此可见,虹口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总体状况逐年提升,见表6。

2.6公共场所卫生宣传培训情况

2011年以后,电视媒体的宣传报道有所增加,更加有利于对群众公共场所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经营者自身卫生管理意识的提高,也增强了市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见表7。

2.7新《细则》颁布实施前后各类公共场所主要卫生管理指标对比

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与新《细则》颁布实施前相比有了明显改观,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卫生管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率明显上升;各场所卫生许可证亮证经营达到90%以上,游泳场所达到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明显提升;卫生功能区设置逐渐完善;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基本配备,见表8。

3 分析与讨论

3.1新《细则》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显示,在2011年新《细则》颁布实施后,虹口区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率和罚款金额均明显上升,2012年起增加了以未按照规定进行卫生检测案由的行政处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评分结果中B级户数占比逐年增加,公共场所的主要卫生管理指标达标率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可能由于在新《细则》颁布实施以后,虹口区卫生监督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新《细则》,公共场所监督户次数逐年增加,在实际的卫生监督管理中加大了对违规者行政处罚的力度。

新《细则》实施后公共场所整体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有效的公共场所卫生检测在新《细则》颁布后执行率反而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新《细则》颁布之前各公共场所只在卫生许可证每两年復核一次和每四年延续一次的情况下进行公共场所卫生检测,而在新《细则》中规定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后,部分公共场所并不自觉执行此规定,未能做到每年检测,因此执行率反而降低了。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状况的改善是综合措施并举的结果,卫生监督部门通过电视媒体等的宣传报道逐年增加,使得群众的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更加普及,法律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督模式,导致经营者观念及行为的改变,并能自觉履行新《细则》中增加的具体卫生管理要求,卫生管理责任意识逐步增强,最终改善了整体卫生管理状况。

3.2新《细则》的普及程度

3.2.1对新《细则》仍缺乏重视

公共场所经营者对新《细则》的宏观了解相对较多,在实际的卫生管理中积极贯彻落实新《细则》,但对具体内容的知晓程度仍有待提高;从业人员对新《细则》的了解主要是和实际卫生管理工作紧密联系的内容,包括对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的操作流程以及维护从业人员自身正当权益的内容等,对具体卫生管理档案、行政处罚力度等主要内容等仍不甚了解,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

3.2.2影响因素

公共场所经营者对新《细则》了解程度不够,从业人员仍缺乏卫生相关知识,主要原因是新《细则》的宣传途径和普及力度还有待加强,其次是公共场所经营者只顾盈利不关心时事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新《细则》的学习与掌握上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工作内容的关联性、新《细则》实施时间的长短、宣传力度的大小、个人对新《细则》的关注度等;目前在公共场所工作的从业人员,或因工作的流动性缺乏长期观念、或因业务提成的需要、或因本身业务水平所限,导致其知法守法、履行义务的缺失。因此,加强对公共场所管理相对人的宣传培训尤为重要。

3.3新《细则》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

新《细则》第三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未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下罚款;……”[2]新《细则》中对未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进行检测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并未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具体处罚形式加以规定。例如在新《细则》实施以后,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监测项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卫生监督部门只能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其改正,新《细则》缺乏相应的配套处罚条款,此类违法行为也就存在了处罚盲点,使得日常监管难度更大。

3.4对策探讨

3.4.1加强新《细则》的宣贯

新《细则》充分体现了卫生监管从形式上监管向实质上的转变,从行政上监管向自我监管转变,从政府监管向社会监管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监管水平的提高[3]。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将新《细则》的学习培训和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等形式,使卫生监督员全面掌握新《细则》内容,做到正确执法,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公共场所卫生涉及到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健康利益,要把新《细则》的实施宣贯到千家万户,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努力加大宣传力度,注意宣传的方式和技巧,提高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4]。结合实际,探索多种宣传途径,利用报纸、电视媒体、网络舆情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公共场所卫生知识,让群众了解和关注公共场所卫生,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使新《细则》最大限度发挥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促进作用。

3.4.2卫生监督部门的职责

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单位自律、社会监督”的卫生监督管理框架下[5],督促、指导公共场所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加强新《细则》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新《细则》的宣传培训,或组织相关专家教授举办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等,使经营者明确其职责,强化卫生管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内部卫生管理,提高整体卫生管理水平。

卫生监督部门应以新《细则》的实施为契机,积极主动、抓住机遇、明确职责、加强监督,安排被处罚单位参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等,有助于加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被处罚单位实行事后监管、追踪复查,消除可能危害群众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因素,切实提高监管实效,从而全面提升全区公共场所整体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

3.4.3建立公共场所卫生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公共场所卫生长效监管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6]。我们要充分发挥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职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科学性;其次,继续加大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经营者的卫生管理责任意识、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迫使公共场所经营单位为迎合消费者需求,自觉改变不良的卫生管理现状;推动公共场所行业组织开展行业自律教育,进一步完善与本区其他各部门的联席会议和联合执法工作模式,引导公共场所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7],提高企业自身卫生管理水平。结合本区实际,采用“监督、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实行动态监管,采取各种有制约、有激励、服务指导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使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受益,逐步形成“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长效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 邓晓健,王倩.九江市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中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5):483-P486,487

[2]卫生部令第80号.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11

[3]盂胡,徐凌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解读[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8):43-44

[4]李百骈.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 2011,(7)

[5]周艳琴,徐天强,贝文,谢洪彬.卫生监督管理框架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2):62-63.

[6]杜秀德,李东松,尹学震,周伟凡.南京市白下区"五小"行业现状调查和监管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2): 165-168

[7]卫生部令第80号.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11

作者:胡湘亿 庄佳丰

第2篇:上海市旅游条例

第46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签订书面旅游合同。签订旅游合同,可以参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推荐的合同示范文本。旅游者与旅行社协商一致,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以下事项:

(一) 因航空、铁路、船舶等交通运营的延误、取消等原因影响行程的处理

(二) 因不可抗力影响旅游合同履行的处理

(三) 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旅行社未按照旅游合同标准提供相关服务的,承担违约责任,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由于其他旅游经营者的原因致使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并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游者有权要求旅行社赔偿;旅行社赔偿后,有权向造成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的旅游经营者追究违约责任。

旅游者在与旅行社书面合同约定的旅游商店内购买商品,旅游商店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或者销售失败、变质的商品的,旅游者可以要求旅行社赔偿;旅行社赔偿后,有权向商品的销售者追究违约的责任。

本市实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旅行社违反旅游合同约定,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或者旅行社因解散、破产以及其他原因造成旅游者预交旅游费用损失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使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对旅游者代为支付,进行赔偿。

第47条:

旅行社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时,应当向旅游者说明下列事项:

(一) 旅游合同的具体内容

(二) 旅游目的地需要旅游者注意的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 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医疗救助的注意事项

(四) 旅行社认为应当向旅游者说明的其他情况

第49条:

旅行社应当依法投保旅行社责任险,并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提示旅游者投保个人意外险。

第59条: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的,旅游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 与旅游经营者协商

(二) 向消费者协会、旅游行业协会投诉

(三) 向旅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四) 旅游合同中约定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申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60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健全旅游投诉制度,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接受旅游者的投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旅游者投诉后,属于本部门处理的,应当在4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答复投诉者;对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者。

第3篇: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

【发布单位】上海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4-21 【生效日期】2005-04-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上海市人大

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

(1995年11月30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5年4月21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宗教

事务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根据国务院《 宗教事务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

第二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

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事务,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成立的宗教团体、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依法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信教公民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存在的各项相关社会公共事务。

?

第四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

?

第五条 坚持宗教不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原则。

?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以下简称市宗教事务部门)是本市宗教事务的行政主管部门。

?

区、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以下简称区、县宗教事务部门)是所在区、县宗教事务的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市宗教事务部门的工作指导。

?

市和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对本市和所辖地区的宗教事务负有指导、协调、管理、监督的职责。

?

市和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

第二章 宗教团体

第七条 成立宗教团体,应当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向同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

?

第八条 宗教团体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

?

宗教团体在坚持其宗旨,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的同时,应当协助政府贯彻执行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对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和法制的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组织或者协助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

第九条 宗教团体可以进行宗教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

?

印刷、出版和发行宗教报纸、宗教期刊、宗教图书、宗教电子出版物和宗教音像制品等(以下统称宗教出版物),应当按照国家与本市有关出版管理的规定办理。?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以下统称宗教组织)需要印制宗教出版物以外的宗教印制品(以下简称宗教印制品)的,应当按照国家与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

第十条 本市宗教团体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宗教团体友好交往,应当遵循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则。

?

第十一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办以自养为主要目的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其税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

第三章 宗教教职人员

?

第十二条 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市有关宗教团体按照有关规定认定。经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应当报市和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 第十三条 符合参加本市社会保障基本条件的宗教教职人员,可以参照本市有关规定自愿参加社会保险。

?

第十四条 凡经认定并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可以依照本教规定的职责,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主持宗教活动。

?

第十五条 本市宗教教职人员应邀到外地,或者外地宗教教职人员应邀到本市主持宗教活动或者在宗教活动场所任职的,应当经市有关宗教团体同意后,报市和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

第四章 宗教活动场所

?

第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登记,供信教公民在本市进行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下称寺观教堂)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

?

第十七条 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由宗教团体向拟设场所所在区、县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拟同意的,提出审核意见,报市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市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区、县宗教事务部门的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宗教活动场所筹建完成后,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登记手续。

?

非宗教组织不得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设置宗教设施。

?

第十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档案、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各项制度,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

?

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应当向所在区、县宗教事务部门提交上一的管理情况报告。

?

任何组织和个人进入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的各项规定,尊重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信仰习惯。

?

第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终止、合并、分立、迁移,宗教活动场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任职或者离任以及变更登记其他内容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其中终止的,财产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

第二十条 宗教组织可以接受个人和团体自愿的布施、乜贴、奉献和其他捐赠(包括遗赠)。接受外国宗教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

宗教组织接受的捐赠,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

非宗教组织不得接受或者变相接受各类宗教性的捐献。

?

第二十一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可以经营销售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经批准的宗教出版物。

?

第二十二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拍摄电影、电视片,设立商业、服务性网点,应当事先征得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和市宗教团体同意,并报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

第二十三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

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根据不同规模,应当事先征得区、县或者市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

第二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内不得进行有悖于社会公德或者本教教义的占卜命运、驱鬼治病等活动。

?

第五章 宗教活动

?

第二十五条 宗教活动应当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经宗教事务部门指定的场所内进行。

?

非宗教组织不得举行宗教活动。

?

第二十六条 举办超过日常规模的大型宗教活动,或者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举行大型宗教活动,依法应当取得市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的,市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不需要市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的,应当向举办地所在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

主办上述活动的宗教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并按照有关规定报公安、消防部门审批。

?

第二十七条 信教公民可以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按照各教的教义、教规和习惯参加宗教活动,家庭信教成员也可以在本人的家里过宗教生活。

?

第二十八条 信教公民集体举行的宗教活动必须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主持。

?

第二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不同信仰或者不同宗教之间的宣传和争论,也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传教。

?

第三十条 宗教活动不得影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

?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蛊惑蒙骗他人,进行危害社会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活动。

?

第三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为已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的信教公民举行宗教婚礼仪式。 ?

第六章 宗教院校

?

第三十二条 设立宗教院校,应当由市宗教团体向市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市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意见,拟同意的,报国务院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

第三十三条 宗教事务部门应当支持宗教团体培养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较高宗教造诣的宗教教职人员。

?

第三十四条 宗教院校招生,必须坚持招生条件,根据考生本人自愿的原则,经当地宗教团体推荐,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

第三十五条 宗教院校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

第三十六条 宗教院校的非本市户籍的毕业生,在本市稳定从事宗教主要教职三年以上的,由所在宗教组织及市宗教团体推荐,经市宗教事务部门核实,其户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报入本市。

?

第三十七条 宗教院校的经费,主要由各宗教团体自筹。

?

第七章 宗教财产

?

第三十八条 宗教财产是指宗教组织依法使用的土地,依法所有或者管理、使用的房屋、构筑物、各类设施、用品、工艺品、文物、宗教收入、各类捐赠以及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合法收益和其他合法拥有的财产。

?

宗教组织依法所有或者管理、使用的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私分和损毁。

?

宗教组织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

?

第三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收藏、使用的文物以及受国家委托代管、使用的文物,不得擅自馈赠或者转让,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

?

第四十条 宗教房地产应当由市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登记,领取房地产权证书,报市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

第四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建筑中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或者市级以上宗教重点保护单位的,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在保护和控制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执行有关规定。

?

前款所列的宗教活动场所,未经市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和征求市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不得改作他用。 ?

第四十二条 因市政建设确需拆迁宗教活动场所的,拆迁人应当与市有关宗教团体协商取得同意,并征求市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后,按照原有建筑面积重建或者给予相应的补偿。

?

第四十三条 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和动用宗教房地产,应当事先征得市有关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同意和征求市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并与有关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签订协议,给予合理从优补偿、妥善安置。

?

第四十四条 宗教组织未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出租。宗教活动场所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

?

第八章 涉外宗教事务

?

第四十五条 外国人可以在本市宗教活动场所内参加宗教活动。本市宗教活动场所可以应外国人的要求为其举行道场、法会、洗礼、婚礼、葬礼等宗教仪式。

?

在本市的外国人集体进行宗教活动应当在本市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由市宗教团体组织,必要时,可以在市宗教事务部门指定的场所或者临时地点进行。外国人集体进行宗教活动时,由场所或者临时地点所在区、县的宗教事务部门负责管理。

?

第四十六条 市宗教团体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邀请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来访的外国人在本市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

?

第四十七条 外国人在本市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成立宗教团体、建立宗教办事机构、开设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散发宗教宣传品以及进行其他传教活动。

?

第四十八条 外国人可以与本市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进行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

本市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与外国人在开展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中,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平等友好的原则。

?

第四十九条 本市宗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应邀出访或者邀请国外宗教组织、宗教界人士来访,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

第五十条 任何组织在对外进行经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其他交往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

?

第九章 法律责任

?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侵犯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合法权益的,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由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第五十二条 擅自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由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有违法房屋、构筑物的,由建设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

第五十三条 未经批准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由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

第五十四条 未经市宗教团体认定的人员主持宗教活动、进行非法传教活动、利用宗教进行诈骗活动的,由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五十五条 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五十六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有违法所得的或者非法财物的,由有关部门予以没收:

?

(一)未经批准或者备案,举办超过日常规模的大型宗教活动,或者在宗教活动场所外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

?

(二)未经批准设立宗教院校的;

?

(三)违反国家规定接受和使用境内外捐献的。

?

第五十七条 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由宗教事务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情节较重的,可建议有关市宗教团体暂停或者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

?

第五十八条 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

收取罚没款时,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款按照规定上缴国库。

?

第五十九条 当事人对宗教事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

第六十条 宗教事务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宗教事务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六十一条 外国人违反本条例,宗教事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劝阻制止;违反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行为或者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侨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居民在本市进行宗教活动,按照国家规定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自1996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4篇: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 百科名片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是为了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合同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制定的条例。于2001年11月1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五条

第五章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九条 第五十条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三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七条 第五十八条 第五十九条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第六十一条 第六十二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九条 第四十条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五条

第五章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九条 第五十条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三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七条 第五十八条 第五十九条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第六十一条 第六十二条 展开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合同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或者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第四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本条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的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六条

工会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方面的指导、帮助,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会应当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交涉,依法维护劳动者在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负有指导和监督检查的职责。

编辑本段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八条

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前,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说明。

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有权了解劳动者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和工作经历等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九条

劳动合同文本可以由用人单位提供,也可以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拟订。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应当用中文书写,也可以同时用外文书写,双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同时用中、外文书写的劳动合同文本,内容不一致的,以中文劳动合同文本为准。劳动合同一式两份,当事人各执一份。 第十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生效的期限或者条件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三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的,不得设试用期;满六个月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满一年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劳动合同当事人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对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劳动者的服务期作出约定。 第十五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或者单独签订保密协议。商业秘密进入公知状态后,保密条款、保密协议约定的内容自行失效。

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作出约定,但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 第十六条

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竞业限制的范围仅限于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竞业限制的期限由劳动合同当事人约定,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竞业限制的,不得再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

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形:

(一)违反服务期约定的;

(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

违约金数额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约定。 第十八条

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适用集体合同的规定。

集体合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签订。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满,经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

无效的劳动合同,自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经办机构办理用工登记手续。 编辑本段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二十二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起始时间履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约定的起始时间与实际履行的起始时间不一致的,按实际履行的起始时间确认。 第二十三条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劳动合同应当继续履行,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的,劳动合同由合并、分立后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变更或者解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五条

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和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不一致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约定,由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承担或者部分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实际使用劳动者的单位未按照约定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劳动合同期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

(一)劳动者应征入伍或者履行国家规定的其他法定义务的;

(二)劳动者暂时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条件和可能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中止情形消失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未订立,但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履行了劳动义务的,当事人的劳动合同关系成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下列规定确认:

(一)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高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集体合同规定或者法定劳动标准相应内容的,按照实际已经履行的内容确认;

(二)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低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集体合同或者法定劳动标准的,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确认。 第二十八条

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不符合法定劳动标准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定劳动标准承担义务,并依法对劳动合同中不符合法定劳动标准部分予以修改。

编辑本段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九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三十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未按规定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的,自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承担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三十三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确需依法裁减人员的,应当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用人单位的裁员方案应当在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采取补救措施的基础上确定,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用人单位实施裁员方案,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工会和劳动者本人。

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的;

(三)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

( 四)劳动者退休、退职、死亡的。

劳动合同当事人实际已不履行劳动合同满三个月的,劳动合同可以终止。

劳动者患职业病、因工负伤,被确认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劳动合同可以终止。 第三十八条

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被确认为完全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但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且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劳动合同也可以终止。 第三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同时不属于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劳动合同期限顺延至下列情形消失:

(一)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但劳动者具有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关系应当顺延至该情形消失。 第四十一条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应当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有效证明。

劳动者可以凭有效证明材料,直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给予劳动者本人一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

(一)用人单位依据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提出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劳动者依据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据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据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用人单位依据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六)用人单位依据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之一的,补偿总额一般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但当事人约定超过的,从其约定。 第四十三条

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和本条例规定的解除条件相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相应的解除合同的补偿标准,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除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外,还应当给予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六个月工资收入的医疗补助费。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四条中的工资收入按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收入计算,劳动者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本条例第四十二条中的本单位工作年限,满六个月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编辑本段第五章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 第四十六条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的以小时作为工作时间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

劳动者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确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与每个用人单位约定的每日、每周或者每月工作时间,应当分别在法定工作时间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劳动者在多个用人单位的工作时数总和,不得超过法定最高工作时数。 第四十七条

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提出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四十八条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当事人未约定用工期限的,任何一方均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劳动关系。 第四十九条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对劳动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及支付形式、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等内容进行约定。 第五十条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小时计算。

劳动报酬包括小时工资收入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使用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造成劳动者工伤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十二条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由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非全日制工作的职业稳定、福利待遇等因素。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订。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的规定,不适用于非全日制的劳动合同,但第八条、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除外。 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由于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违反劳动合同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都违反劳动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每人五百至一千元处以罚款。 第五十七条

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办;逾期不办的,按每人五百元处以罚款。 第五十八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依照劳动争议处理规定处理。 第五十九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适用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有特别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履行的劳动合同,当时的地方性法规、市人民政府的规章对劳动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有明确规定的,本条例实施后,劳动合同当事人应当继续执行;当时的地方性法规、市人民政府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本条例实施后,外商投资企业与劳动者新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再适用《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条例》中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5篇: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2010年12月23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职工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共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人数在一百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人数不足一百人的企事业单位一般召开职工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下同)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四条企事业单位应当保障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职工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依法参与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支持企事业单位合法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承担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国有资产、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七条上级工会、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联合组织应当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章职权

第八条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审议建议、审议通过、审查监督、民主选举、民主评议等职权。

第九条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接受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听取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职工代表”)的建议:

(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经营管理情况和重要决策;

(二)企事业单位制订、修改、决定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

(三)工会与企业就职工工资调整、经济性裁员、群体性劳动纠纷和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或者职业危害等事项进行集体协商的情况;

(四)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工作情况、联席会议协商处理的事项;

(五)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财务预决算,重组改制方案和重大改革措施,申请破产或者解散等重要事项;

(六)事业单位的财务预决算、重大改革改制方案等重要事项;

(七)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一)涉及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事项的集体合同草案;

(二)工资调整机制、女职工权益保护、劳动安全卫生等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三)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改革改制中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以及其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四)事业单位的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收益分配的原则和办法,职工生活福利制度,改革改制中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以及其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五)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审查监督:

(一)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办理情况;

(二)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重要事项落实情况;

(三)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

(四)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执行、社会保险费交缴、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使用等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审查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下列人员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一)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成员;

(二)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

(三)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其他人员。第十三条下列人员应当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评议:

(一)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

(二)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应当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的其他人员;

(三)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的其他人员。

第三章职工代表

第十四条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可以当选为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实行常任制,可以连选连任,任期与职工代表大会届期相同。

选举职工代表一般以分公司、分院(校)、部门、班组、科室等为选区。选举应当有选区全体职工三分之二以上参加,候选人获得选区全体职工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当选。选举结果应当公布。

第十五条职工代表的构成应当以一线职工为主体,中、高层管理人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但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集团型企业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女职工代表比例一般与本单位女职工人数所占比例相适应。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应当以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为主体。

第十六条职工代表的权利:

(一)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审议权和表决权;

(二)对涉及本单位发展和职工权益的重要事项有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参加与职工代表履职相关的培训、检查等活动;

(四)因履职活动而占用生产、工作时间,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待遇。

第十七条职工代表的义务:

(一)学习、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二)联系选区职工,听取职工

2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三)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做好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四)及时向选区职工通报参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受评议监督;

(五)模范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保守商业秘密。第十八条职工代表出现缺额时,应当由原选区依照规定的民主程序及时补选。选举结果应当公布。

职工代表因无故不履行或者无法履行代表职责而被撤免的,应当经原选区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

第十九条职工代表依法行使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和打击报复。

第四章组织制度

第二十条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名额,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职工人数在一百人至三千人的,职工代表名额以三十名为基数,职工人数每增加一百人,职工代表名额增加不得少于五名;

(二)职工人数在三千人以上的,职工代表名额不得少于一百七十五名;

(三)职工人数不足一百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职工代表名额不得少于三十名。

职工代表大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列席代表。列席代表无表决权和选举权。第二十一条职工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三年至五年。职工代表大会因故需要延期换届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职工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企事业单位、工会或者三分之一以上职工代表提议,可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主席团主持会议,处理大会期间有关重大问题。主席团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其中一线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第二十三条职工代表大会可以设立若干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组织职工代表开展民主管理专项活动,办理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有关事项。专门小组(委员会)负责人由职工代表担任。

第二十四条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外,对需要及时处理的重要事项,企事业单位可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联席会议进行协商处理,处理结果应当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联席会议由工会负责召集,由职工代表团(组)长、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负责人、主席团成员、工会委员会委员参加。

第二十五条企事业单位下属的分公司(厂)、分院(校)应当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使与其管理权限相对应的职工民主管理权利。

第二十六条职工代表大会的经费由企事业单位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五章议事规则

第二十七条职工代表大会须有全体职工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可召开。第二十八条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和议程,由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第二十九条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审议表决的书面材料,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的七日前送交职工代表;职工代表团(组)应当组织职工代表讨论,由工会及时汇总整理职工代表团(组)的意见和建议。

职工代表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意见分歧较大的,由企事业单位和工会根据职工代表意见进行协商修改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再次审议。

第三十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事项,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并须获得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通过。

第三十一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和决议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后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三十二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事项,未按照法定程序提交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有权要求纠正,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会的要求予以纠正。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事项,未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审议通过的,企事业单位就该事项作出的决定对本单位职工不具有约束力。

第三十三条职工代表大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审议通过的事项对本单位以及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重新审议通过不得变更。

第六章工作机构

第三十四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在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和召开期间,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开展职工代表的选举、撤换、培训等工作;

(二)做好职工代表大会文件的准备工作;

(三)提出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建议名单,董事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候选人建议名单;

(四)代表职工与企事业单位开展集体协商,形成集体合同草案、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和起草说明、集体协商情况的报告等;

(五)组织职工代表团(组)在会前和会中对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审议表决的事项进行讨论,汇总整理意见,并与企事业单位协商修改;

(六)负责职工代表大会其他筹备和组织工作。

第三十五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履行下列职责:

(一)动员职工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督促决议的落实和提案的办理;

(二)建立与职工代表的联系制度,受理职工代表的申诉和提案,维护职工代表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职工代表、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开展提案、巡视检查、质量评估等日常民主管理活动;

(四)完成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六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会议的有关情况报告上一级工会。

第七章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十七条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生产经营业务相同或者相近的企业可以联合建立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是区域、行业工会。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推动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建立,支持和保障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常运行。

第三十八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区域、行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报告,区域、行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审议区域、行业内企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以及劳动定额等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审议通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草案和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四)审查监督区域、行业内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区域性、行业性职

4工代表大会决定事项的情况,履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情况;

(五)其他应当由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第三十九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人数和构成,由区域、行业工会与区域、行业内企业协商确定,并根据实际设立选区,组织职工按比例民主选举产生职工代表。

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总数不得少于三十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一线职工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

第四十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以及有关决议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四十一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议事规则、工作机构的职责等参照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有关规定实施。

第八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市和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同级工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十三条市和区、县总工会应当将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纳入工会劳动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的内容。对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可以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要求企事业单位予以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根据需要向同级国有资产、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处理建议书,国有资产、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四条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因实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事项发生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请上级工会与有关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四十五条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责令改正,对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有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依法处理:

(一)阻挠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

(二)妨碍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的;

(三)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审议通过的事项,未按照法定程序提交,给职工造成损害的;

(四)擅自变更或者拒不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并侵害职工权益的。

第四十六条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管理人员对职工代表进行侮辱、诽谤或者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进行打击报复、人身伤害的,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企事业单位工会负责人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对职工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市和区、县、产业(局)工会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罢免。第四十七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条例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6篇: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2010年12月23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17年1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职工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共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统称“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第四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人数在一百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人数不足一百人的企事业单位一般召开职工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下同)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当保障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职工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依法参与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支持企事业单位合法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工会应当协商制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办法,并纳入本单位的管理制度。

第六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承担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与工会召开联席会议或者采取适当方式,推进本地区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本市各级国有资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督促、检查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八条上级工会、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联合组织应当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章 职权

第九条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审议建议、审议通过、审查监督、民主选举、民主评议等职权。

第十条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接受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一)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经营管理情况和重要决策;

(二)企事业单位制订、修改、决定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以及改革改制中职工分流安置、经济补偿等劳动关系变更的方案;

(三)工会与企业就职工工资调整、经济性裁员、群体性劳动纠纷和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或者职业危害等事项进行集体协商的情况;

(四)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工作情况、联席会议协商处理的事项;

(五)国有、集体及其控股的企业、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等重要事项;

(六)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的其他事项。

企事业单位决定改制、合并、分立、搬迁、停产、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问题,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由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一)涉及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事项的集体合同草案;

(二)工资调整机制、女职工权益保护、劳动安全卫生等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三)企事业单位因劳动关系变更方案引发群体性劳动纠纷,依照规定开展集体协商形成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四)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改革改制中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以及其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五)事业单位的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收益分配的原则和办法,职工生活福利制度,改革改制中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以及其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六)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审查监督:

(一)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办理情况;

(二)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重要事项落实情况;

(三)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

(四)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执行、社会保险费交缴、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使用等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审查监督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下列人员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一)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成员;

(二)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

(三)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其他人员。

第十四条下列人员应当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评议:

(一)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

(二)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应当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的其他人员;

(三)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应当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的其他人员。

第三章 职工代表

第十五条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可以当选为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实行常任制,可以连选连任,任期与职工代表大会届期相同。

选举职工代表一般以分公司、分院(校)、部门、班组、科室等为选区。选举应当有选区全体职工三分之二以上参加,候选人获得选区全体职工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当选。选举结果应当公布。

第十六条职工代表的构成应当以一线职工为主体,中、高层管理人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但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集团型企业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女职工代表比例一般与本单位女职工人数所占比例相适应。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应当以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为主体。

第十七条职工代表的权利:

(一)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审议权和表决权;

(二)对涉及本单位发展和职工权益的重要事项有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参加与职工代表履职相关的培训、检查等活动;

(四)因履职活动而占用生产、工作时间,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待遇。

第十八条职工代表的义务:

(一)学习、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二)联系选区职工,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职工的意愿和要求;

(三)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做好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四)及时向选区职工通报参加职工代表大会活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受评议监督;

(五)模范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保守商业秘密。

第十九条职工代表出现缺额时,应当由原选区依照规定的民主程序及时补选。选举结果应当公布。

职工代表因无故不履行或者无法履行代表职责而被撤免的,应当经原选区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

第二十条职工代表依法行使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和打击报复。

第四章 组织制度

第二十一条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名额,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职工人数在一百人至三千人的,职工代表名额以三十名为基数,职工人数每增加一百人,职工代表名额增加不得少于五名;

(二)职工人数在三千人以上的,职工代表名额不得少于一百七十五名;

(三)职工人数不足一百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职工代表名额不得少于三十名。

职工代表大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列席代表。列席代表无表决权和选举权。

第二十二条职工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三年至五年。职工代表大会因故需要延期换届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职工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企事业单位、工会或者三分之一以上职工代表提议,可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十三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主席团主持会议,处理大会期间有关重大问题。

职工代表人数在三十人至一百人的,主席团可以设三至五人;职工代表人数在一百人以上的,主席团人数不得少于七人。主席团成员中,一线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

职工人数在三十人以下的,可以选举大会执行主席一人,主持召开职工大会。

第二十四条职工代表大会可以设立若干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组织职工代表开展民主管理专项活动,办理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有关事项。专门小组(委员会)负责人由职工代表担任。

第二十五条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外,对需要及时处理的重要事项,企事业单位可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联席会议进行协商处理,处理结果应当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联席会议由工会负责召集,由职工代表团(组)长、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负责人、主席团成员、工会委员会委员参加。

第二十六条企事业单位下属的分公司(厂)、分院(校)应当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使与其管理权限相对应的职工民主管理权利。

第二十七条职工代表大会的经费由企事业单位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五章议事规则

第二十八条职工代表大会须有全体职工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可召开。

第二十九条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和议程,由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协商确定。

第三十条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审议表决的书面材料,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的七日前送交职工代表;职工代表团(组)应当组织职工代表讨论,由工会及时汇总整理职工代表团(组)的意见和建议。

职工代表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意见分歧较大的,由企事业单位和工会根据职工代表意见进行协商修改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再次审议。

第三十一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事项,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并须获得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通过。

第三十二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事项和决议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后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三十三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事项,未按照法定程序提交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有权以书面形式要求纠正,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会的要求予以纠正,并给予书面答复。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事项,未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审议通过的,企事业单位就该事项作出的决定对本单位职工不具有约束力。

第三十四条职工代表大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审议通过的事项对本单位以及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重新审议通过不得变更。

第六章工作机构

第三十五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在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和召开期间,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开展职工代表的选举、撤换、培训等工作;

(二)做好职工代表大会文件的准备工作;

(三)提出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建议名单,董事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候选人建议名单;

(四)代表职工与企事业单位开展集体协商,形成集体合同草案、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和起草说明、集体协商情况的报告等;

(五)组织职工代表团(组)在会前和会中对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审议表决的事项进行讨论,汇总整理意见,并与企事业单位协商修改;

(六)负责职工代表大会其他筹备和组织工作。

第三十六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履行下列职责:

(一)动员职工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督促决议的落实和提案的办理;

(二)建立与职工代表的联系制度,受理职工代表的申诉和提案,维护职工代表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职工代表、民主管理专门小组(委员会)开展提案、巡视检查、质量评估等日常民主管理活动;

(四)完成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七条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会议的有关情况报告上一级工会。 第七章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十八条社区、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可以联合建立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生产经营业务相同或者相近的企业可以联合建立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

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是区域、行业工会。

第三十九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推动实施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常运行,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协调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二)指导、督促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落实本条例各项规定、行使各项职权;

(三)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组织等确定实施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召集人和责任人;

(四)督促落实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五)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组织依法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企业提出处理建议。

第四十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听取区域、行业内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报告,区域、行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审议区域、行业内企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以及劳动定额等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审议通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草案和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四)审查监督区域、行业内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决定事项的情况,履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及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

(五)其他应当由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第四十一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人数和构成,由区域、行业工会与区域、行业内企业协商确定,并根据实际设立选区,组织职工按比例民主选举产生职工代表。

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总数不得少于三十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一线职工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 第四十二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以及有关决议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四十三条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议事规则、工作机构的职责等参照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有关规定实施。

第八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市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同级工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十五条市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与同级工会对企业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开展联合监督检查时,应当检查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

第四十六条市和区总工会应当将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纳入工会劳动法律法规监督检查的内容。对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可以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要求企事业单位在九十日内予以改正。对企事业单位逾期不改正的,市和区总工会可以根据需要向同级国有资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处理建议书。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引发群体性劳动纠纷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工会开具劳动法律监督处理建议书的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处理,督促企事业单位在三十日内予以改正。

对企事业单位逾期仍不改正的,由市总工会按照本市社会信用管理的相关规定将该信息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理。

第四十七条企事业单位与工会因实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事项发生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请上级工会与有关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四十八条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和区人民政府以及国有资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有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依法处理:

(一)阻挠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

(二)妨碍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的;

(三)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审议通过的事项,未按照法定程序提交,给职工造成损害的;

(四)擅自变更或者拒不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并侵害职工权益的。

第四十九条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管理人员对职工代表进行侮辱、诽谤或者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进行打击报复、人身伤害的,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企事业单位工会负责人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对职工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市和区、产业(局)工会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罢免。

第五十条市和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本条例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7篇: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道路运输管理,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促进道路运输事业的 发展,保障道路运输经营者和旅客、货主以 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道路运输是指从 事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以及车辆维修、 搬运装卸、运输服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下 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一)营业性道路运输;

(二)非营业性危险货物、大型物件货物 的道路运输;

(三)非营业性机动车二级以上维护和车 辆性能检测。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活 动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道路运输实行许可证制度,贯 彻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 道路运输应当按照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的要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 准点、快捷、经济、方便的服务。

第四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 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 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陆 上运输管理处(所)、汽车维修管理处(所), 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运 输具体管理工作。 本市工商、公安、财政、税务、物价、 规划、技术监督、劳动、市政、环保、环卫、 民防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 协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 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制道路运输 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全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 并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基本管理规定 第六条 申请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应 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经交通行 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件,并凭证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取得营业 执照、税务登记证后,方可经营。 外商申请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应当经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按国家有关规 定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经营。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在核定的范围内从 事经营活动。

第七条 非营业性危险货物、大型物件 货物的道路运输或者机动车二级以上维护和 车辆性能检测,必须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 准,取得许可证后,方可进行。 第八条 购置用于营业性运输的车辆,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 理申请手续。 从事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的企业、事业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当将其拥有的运输 车辆向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申领道 路运输证。 从事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的企业、事业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 技术规范,使用和维护运输车辆,并按规定 接受车辆性能检测。 禁止使用经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和已经达 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列入国家强制报废范围 的车辆从事旅客运输、货物运输。

第九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合并、分立、 改变经营范围或者歇业,应当报经原审批机 关批准,并按规定到工商、税务主管部门办 理相应手续。

第十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本条例 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所列的有 关申请,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 出书面审批决定。

第十一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道路运 输经营者的经营资格实行审验,经审验 合格的,方可继续经营。

第十二条 道路运输的价格,由市交通 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市物价行政主管部门 批准后执行。 国家允许自行定价的,由道路运输经营 者按照公正、合理的原则自行定价或者与客 户商定,按协议执行。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明码标价。 第十三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使用交 通运输业统一发票,其中机动车维修经营者 在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应当附有车辆维 修统一结算凭证。付款人不得将非交通运输 业统一发票或者不附有车辆维修结算凭证的 增值税发票作为入帐凭证。 道路运输经营者不出具交通运输业统一 发票或者车辆维修统一结算凭证的,付款人 有权拒绝支付费用。 交通运输业统一发票和车辆维修统一结 算凭证,由市税务行政主管部门监制,并由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印制、 发放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倒 卖、转让或者涂改。

第十四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按照国 家规定按期、足额缴纳管理费。

第十五条 从事道路运输的企业、事业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 准确地向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

第十六条 从事道路运输的下列人员应 当接受道路运输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业务 技术培训,并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后方可上岗: (一)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的主要从业人 员;

(二)从事非营业性危险货物、大型物件 货物的道路运输或者机动车二级以上维护和 车辆性能检测的关键技术岗位人员。

第十七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交通 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主要的道口设立道路运 输检查站。市其他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委托道 路运输检查站对车辆运输的货物进行检查、 控制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进入相关的经营 单位、作业观场进行检查。在执行公务时, 应当佩带统一标志,穿着识别服装,并出示 统一印制的道路运输检查证件。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秉公、文明执法, 不得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 从事道路运输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 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应当自觉接受交通 行政执法人员的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 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下达抢险、救灾 等紧急道路运输任务时,市交通行政主管部 门可以统一调用运输车辆和必要的装卸机具。 相关运输车辆和装卸机具的单位或者个人应 当服从调用。 第三章 旅客运输

第十九条 客运车辆应当悬挂与其营远 方式相适应的营运标志。 营运标志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 作和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倒卖 或者转借。 第二十条 客运班车应当在市交通行政 主管部门核定的客运站点内上下旅客、装卸 行李,并接核定的线路、班次、时间、站点 运行和停靠。 定线、定向客车应当在核定的始发站发 车。 旅客运输经营者不得无故在途中更换车 辆、停止远行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运送。

第二十一条 禁止客运车辆超过核定乘 客人数的额度运行。 禁止拖拉机、货运车辆用于营业性旅客 运输。

第二十二条 本布班车、定线或者定向 客运线路的开设,应当经市交通行政主管部 门与相关省市的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 后审批。 外省市旅客运输经营者开设进入本市的 班车、定线和定向客运线路,应当经相关省 市的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与本市市交通行 政主管部门协商后审批。 客运线路的经营权,可以采取招标等形 式确定。

第二十三条 客运线路和班次经批准后, 旅客运输经营者不得擅自变更或者中止。需 要变更或者中止的,应当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在审验时,可 以根据社会需求对客运线路和班次进行平衡、 调整。

第二十四条 旅客运输经营者应当在核 定的售票场所,按照旅客支付的票款交付相 应的车票。 旅客运输经营者从事长距离或者需要在 高速公路上运送旅客的,应当提供设施先进、 性能良好的运行客车。 由于旅客运输经营者的原因,造成旅客 人身伤害、行李丢失、损坏,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造成旅客漏乘或者误乘的,旅客运输 经营者应当安排改乘并免费提供因改乘需要 的食、宿,或者依照旅客的要求迅还票款。

第二十五条 旅客应当持有效客票乘车, 遵守乘车规则,不得携带危险品和污染乘车 环境的物品进站、乘车。 旅客运输经营者应当实行危险物品检查, 保障旅客乘车安全。驾驶员和乘务人员应当 阻制或者协助司法部门制止车厢内的违法行 为。 第四章 货物运输

第二十六条 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根据 承运货物的种类,提供经济、适用的车辆, 不得超载。 运输特种货物、零担货物、集装箱的车 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货物运输经营者承运货物, 应当按照托运单约定的要求承运。不得在普 通货物中夹带危险、易腐、易溢漏货物。承 运国家规定限运、凭证运输的货物,应当按 照规定检查核对准运手续。 由于承运人或者托运人的责任,给对方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给第三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承运人应当 先行赔偿,然后向责任方追偿。

第二十八条 货运车辆应当悬挂营运标 志,从事特种货物运输的车辆还应当装置特 种运输标志。 从本市始发的跨省市货运车辆应当使用 统一行车路单。 车辆营运标志、特种运输标志和统一行 车路单,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倒卖或者转让。

第二十九条 零担货运实行定线、定点 运输,省市际线路、站点的确定、变更和调 整,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的 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非本市地方牌照的货运车辆 驻在本市从事货物运输的,应当经本市交通 政主管部门批准,办理营运手续,并遵守本 条例的规定。 第五章 车辆维修 第三十一条 机动车维修分为小修、专 项修理、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 总成大修和整车大修。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核定的维修 类别挂牌经营。 第三十二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从事二 级维护、总成大修或者整车大修,应当与托 修方签订维修合同,并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行业 或者地方的技术标准维修车辆。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在核定的行业结 算工时标准内与托修方计算费用。工时费和 材料费应当分项计算。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承修报废车辆, 不得利用配件拼装车辆,不得承修无公安交 通管理部门证明的交通事故车辆。 第

三十三条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 照竣工出厂的技术要求对二级维护、总成大 修、整车大修竣工的车辆进行维修质量检测。 机动车维修实行竣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 保证期制度。在保证期内车辆因维修质量发 生故障的,原承修者应当无偿返修;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由市交通行 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 得伪造、倒卖或者转借。 机动车维修的承、托修双方因维修质量 发生纠纷时,可以提请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指 定的单位作出技术分析和鉴定。 禁止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使用假冒伪劣车 辆配件。 车辆配件经营管理的办法由市人民政府 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 车主可以自行选择车辆维 修经营者。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任何单位 或者个人不得强行或者变相强行为车主指定 维修经营者。

第三十五条 对车辆综合性能或者专项 性能进行检测的车辆性能检测站,应当按照 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准 确,如实提供检测结果证明,并承担法律责 任。 营业性车辆性能检测站可以接受交通、 公安、技术监督、环保、商检等部门的委托, 进行车辆安全性、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 及噪声、尾气排放等项目的检测。 车辆性能检测站出具的检测合格证明, 在维护周期内,是车辆性能的合法凭证。

第六章 搬运装卸和运输服务

第三十六条 搬运装卸的经营者或者委 托人一方要求订立书面搬运装卸合同的,应 当订立合同。 搬运装卸人员应当按照搬运装卸操作规 程进行作业,搬运装卸的货物有特殊要求的, 必须按照货物包装上标明的要求作业。 从事危险货物、大型物件等特种货物搬 运装卸作业的,除按前款规定作业外,还应 当具备专用搬运卸工具和防护设备。 禁止乱装乱卸、强装强卸或者以不正当 手段干扰他人搬运装卸。 第三十七条 因搬运装卸经营者或者委 托人的责任,造成对方或者他人人身伤害、 货损、货差、设备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的,应 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客运站、货运站、经营性 停车场(库)的设置和建设、应当符合本市城 市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 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客运站、货运站和经 营性停车场(库)的使用性质和经营规模。 客运站、货运站经营者应当在购票、候 车、托运行李、货物等方面,为旅客、货主 提供优质服务,并在载客、配货、停车、发 车等方面,为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经营者提 供必要的条件。 停车场(库)经营者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 制度,按照核定的车位数停放车辆,为车主 提供方便、安全的停车条件。

第三十九条 货运代理、联运服务经营 者应当将所受理的运输业务交给具有合法资 格的货物运输经营者承运。 在发生货运质量事故需要赔偿时,货运 代理、联运服务经营者应当先行赔偿,然后 向责任方追偿。 外省市道路运输经营者在本市设立的客、 货运业务代办点或者货物配载点,应当经本 市交通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办理营运 手续。

第四十条 机动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 训班应当按照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培训驾驶学员,经考核合 格的,发给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的培训结业证。 取得驾驶学员培训结业证的,方可凭证 参加公安部门组织的驾驶员资格考试。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交 通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 第八条第一款、第四款,第十三条第三款, 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八条 第三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 四款,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第五款,第三十 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没收违法收入,视情节 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停业整顿,或者吊销 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可以并处违法收入一 至三倍或者二千元至五万元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三款,第十一 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 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 二款,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二 款,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五条第一款,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第 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没收违法收入,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 停业整顿,注销驾驶学员培训结业证,扣留、 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可以并处五百元 至一万元的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十三 条第一款,第二十条,第三十三条第二款, 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 别给予警告,停业整顿,如留道路运输经营 许可证,可以并处三百元至五千元的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第三款, 第九条,第十二条第三款,第十五条,第十 六条,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款, 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 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一 款,第三十八条第四款规定的,视情节轻重, 分别给予警告,停业整顿,扣留道路运输经 营许可证,可以并处一百元至二千元的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责令 限期补缴管理费,并按照规定收取滞纳金; 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有关价格、 税务规定的,由本市物价、税务行政主管部 门依据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以上处罚,并不免除其应当承担的民事 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 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 没款应当出具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的罚没财物收据。 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财政。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 之一,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时中止其车 辆、机具设备的运行或者使用,并责令当事 人在规定的限期内到指定的地点接受处理:

(一)使用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从事营业 性道路运输的;

(二)使用已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列入 国家强制报废范围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的; (三)使用不具备危险货物运输条件的车 辆运送危险货物的;

(四)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无经营许可证件 的。 当事人逾期三个月不到指定地,点接受 处理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车辆、 机具设备作无主物处理。 第四十四条 拒绝、阻碍行政管理人员 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 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情节 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交通行政主管部 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 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 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 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 交通行政管理人员玩忽职 守、滥用职权、构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 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有关用语含义是:

(一)旅客运输:指运用汽车在道路上运 载旅客的活动。

(二)货物运输:指一般货物 运输和零担、大件、集装箱、快件、冷藏保 温、危险货物和搬家等特种货物运输。

(三)车辆维修:指机动车维修、车辆性 能检测和配件经营。

(四)搬运装卸:指在车站、场库和厂矿 等货物集散地为运输车辆搬运装卸货物的作 业。

(五)运输服务:指联运服务和直接为道 路运输服务的客货运代理、货物配载、货物 包装、货物仓储、运输信息、车辆租赁、商 品车发送、停车场(库)经营和机动车驾驶员 培训等。 (六)营业性道路运输:指为社会提供劳 务,以营利为目的,发生与委托方费用结算 的道路运输。

(七)非营业性道路运输:指为本单位生 产、生活服务,不发生与他人费用结算的道 路运输。

第四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 例制定有关规定。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 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本条例自一九九六年五月一 日起施行。

第五十条

上一篇:新教师网上学习心得下一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