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推荐5篇)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 篇1

项 目 指 标 一 级 学 校 管 理(25)

评 价 标 准 二 级

评 分 自评分

评价分

由校长、有关

绿色学处、团队、学校创建科教师、学生领导小代表等组成,组(5)有分工和职责

有近期三年创建规划创建规划和年

和学度计划(5)

年、学期落实计划

每学期召开2-3研究落实制度 次环境

教育等(5)

会议,有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等制度

对创建与环境教育等经费落实情况有经费(3)保证,教学资料建设有成效

有有关的书面计划、总结等,有关档案资料有有关

会议记(3)

录和工作检查记录,有各项相关成果的记

参加培训(4)

教 育 活 动 过 程(25)

基础型课程(8)

校长、教导主任、有关教师参加市、区县或本校的专题培训

学校开设有齐全的相关专题教育,专题教

育(5)

全体学生均接

受环境等专题教育

各学科均注意

渗透环境等教育,主渠道学

拓展型课程(4)研究(探究)型课程(4)

科有渗透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的资料结累

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学校课

程,有教材和

教案,有15%以上学生参加

有环境类学生

社团、活动内

容落实;学生环境

教研活动(4)

研究课题占一定比例; 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

有环境教育等综合性教研组织,能定期开展有关教研活动;或主渠道学科有专题性教研活动安排

绿 色 宣 传 围绕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等每学期举办讲

主题活座,组织参观动(5)等活动参与者

(15)

科普宣传(5)

社区活动(5)

每学期出绿色主题校报2--3期,有班报响应,有绿色主题广播和网站

组织师生参加市、区县、街道的环保绿色

多,有多次全校性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

校 园 环 境(15)

环境整洁(5)

活动;自觉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监督社区污染并有一定效果

学校可绿化地均得到绿化,校园绿学生参加护绿化(5)率达100%

校园洁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达标,厕所干净无臭味,卫生无死

污染控制(5)

续上表

教 育

角; 垃圾能分类统一处理

对学校自身产生的污染源已有效控制,学生能参加校内有关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等意识(5)

校级领导都明确

绿色学校有关要

求,主动宣传;

成 果(20)

教师有一定的论文、经验;学生解答有关问卷效果好

有关获奖成果(5)

积极参加市、区县有关环境类竞赛,团体或个人获奖情况有明显提高

获区县的“绿色学校”,绿色学校示范作用(5)对外有一定的示范性和

影响力

师生遵守“七不”规范;学校符合“无烟学校”条件;学校保护环境、爱护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蔚然成风

主要特色:

环保行为(5)

特 色 加 分(5分)

总 分

注:各指标下括号内的数字为该项的满分数,具体评分根据有关标准。评委意见:

上海市绿色学校推荐评审表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邮政编码

区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区教育局、环保局)意见、签章:

市 评 审 意 见

评委签名:

年 月 日

市主管部门意见、签章:

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 2005年4月制

绿 色 学 校 申 报 表

年 月 日报

校长姓

联系电

学校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申 报 材 料 目 录

其他说明: 校长签名: 年 月 日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 篇2

◎“绿色指标”的提炼生成

指标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提炼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其一,通过学业质量的内涵分析,逐步演绎,不断分解,从而形成指标;其二,通过学业测试、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逐步归纳,不断聚类,从而形成指标。

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提炼,一方面是基于大规模测试调查的实证。另一方面是结合上海教育现状、上海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质量内涵分析所形成的。2011年,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提炼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十个方面的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身心健康及跨年度进步。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具体指标、观测点和评价方法。

总体而言,现有的“绿色指标”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绿色指标”基于大规模测试数据和全国常模,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依据,测试内容针对教学内容(与PISA不同),旨在发现并落实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教学内部的一项活动,不是终结性评价,不与毕业、升学相挂钩,也不与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和问责挂钩(与学业水平考试或毕业升学考试不同),不需要学校、师生展开针对性训练,更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因此是低利害的。

二、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

“绿色指标”由学业水平及影响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所构成,既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衡量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各种因素;既衡量学生一般认知能力水平,又要衡量学生体质、品德及创新等高层次能力的水平;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又兼顾教师、校长、学校乃至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三、体现均衡性与发展性的双重要求

“绿色指标”不仅反映学业质量的客观水平,还多方面考察教育公平,如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主要了解公办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作的贡献程度;学业水平指数中的均衡分指数主要考察学校间、区县间和全市的均衡程度;跨年度进步指数主要考察学校、区县、全市每年在指数上的纵向变化情况。

四、直接指向教育教学的实践改进

与更加注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PISA测试相比,“绿色指标”所要进行的测试是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和针对教学内容的,测试本身是“标准—教学—评价”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通过“绿色指标”评价,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各个层面课程标准的执行状况,了解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在这样的目标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发现落实课程标准以及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对教学改进的指导性比较强。

◎“绿色指标”的综合评价

为与“绿色指标”相配套,我们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合作,引进、吸收“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的相关技术,构建以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经历与学习过程评价的多元评价手段。

一、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绿色指标”的评价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学科测试。

四年级学生参加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测试,九年级学生参加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中的两门学科测试;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涵盖了不同能力的考查,命题依照规范、严谨的程序进行,经得起教育测量学的考究。学科命题的主要原则有以下三点。

首先,命题基于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对重要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命题严格控制试卷的总体难度,组卷以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要求的题目为主,有难度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

最后,试题形式是以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相结合。试题多使用真实的情境和任务,注重通过客观性试题考查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

二是问卷调查。

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三类,其中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品德行为;教师问卷主要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对课程和学校管理的看法、教学观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方式;校长问卷主要调查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学校管理方法、课程领导力。

三是教育统计数据。

收集全市、区县、学校的基本数据信息。如采集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的基本数据,涵盖相应年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三方面21项指标。

二、施测考务的协同性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教研室和市、区县两级招生考试机构共同开展了学业质量抽样测试和施测考务。“绿色指标”测试摒弃了统考统测的模式,全市所有区县均抽样参加测试,采用两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案:第一阶段抽取学校,按照学校性质及学制对学校进行分层,根据与学校学生数成比例的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抽取学校;第二阶段在抽中的学校中按照有序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学生,从而有效保证了各区县样本学生对该区县总体学生的代表性。

同时,我们还委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实施手册》,并根据考务工作细则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包括编制培训手册、逐级对各层面考务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制订详细的考务手册、组织具体的考务管理工作等。整个测试过程按照标准的考试进行管理,包括培训、考场设置、监考等环节。

在测试过程中,本市督导、教研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循环检查的方式,深入样本校,确保样本校按照规范落实考务要求,对违反考务要求的,进行批评纠正。我们把区县参加“绿色指标”测试的规范情况纳入对区县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不是将测试结果纳入考核,而是将是否存在考务违规现象)。

三、数据处理的规范化

一是评分标准可操作。

由于评分标准的准确、全面和可操作性极其重要。非选择题由人工阅卷,评分标准的研制由各学科组承担,队伍不少于12人,人员组成为学科组命题人员、一线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数据组首先对每一种试卷随机抽取2000份,采取网上阅卷的方式,学科组评分标准研制人员依据初步的评分标准对抽取到的学生作答进行评分,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细化评分标准,最终形成评分手册。

二是阅卷组织严密。

我们委托有良好资质的阅卷机构负责具体的阅卷工作,学科组专家负责对阅卷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整体阅卷工作原则上参照高考的相应要求组织实施,开放性试卷的评阅严格遵循国际上大型测试项目评卷标准进行。

三是数据录入人机结合。

此次问卷和学科测试均采取填涂答题卡的方式,录入由机器扫描完成。扫描答题卡时,计算机会根据预设条件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测和判断,由专人全程监督,发现异常现象或错误数据立即进行纠正。数据分析组则根据一定的准则对错误数据进行清理。

四是数据分析力求科学。

我们将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等先进测量技术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保证了测试结果分析的科学性。测试中所有的学科测试结果都采用量尺分数,并且将分数与以前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等值。

四、评价报告的全面性

从类别看,“绿色指标”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三类报告:一是“绿色指标”各指数的达成情况,分成指数版和比例版;二是学业质量基础数据报告,重点分析详细的学科测试结果及其问卷调查结果;三是学业成绩差异及影响因素报告,重点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及相关影响值的大小。从层次看,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全市层面数据分析报告;二是区县“绿色指标”基础数据报告;三是学校综合评价报告。

为了促进区县和学校从对考试分数的追求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开展综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一种引导和推进的手段,需要传递一定的压力,其目的是将压力转变为改革的动力。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果评价结果被过多解读为政绩、绩效的表现,又容易导致评价过程中信息采集的失真,使得评价指向改进的初衷被异化。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必须处理好压力和动力的关系。在具体办法上,我们没有简单采用区县、学校排队的方式,也不是将各区县、学校的所有信息向社会公布,而是采用市级报告和一个区县、一所学校一个分报告的形式。市级报告面向社会发布,区县、学校分报告只提供给本区县、本学校,每个区县、学校可以从中获取义务教育质量状况以及自身在集群中的位置。未来,我们还会再研究更加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

另外,我们正在建设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基础数据库系统,包括命题、抽样、在线调查、网络阅卷、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模块,逐步实现评价的自动化、系统化和互动性。※

◎“绿色指标”评价改革对基础教育转型的推动作用

评价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把“绿色指标”评价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手段、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努力形成“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行动步骤,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标准—检测—分析一改进”循环。因此,评价的目的和主要功能,不是要证明哪所学校、哪个区县教育质量高,也不是要给区县、学校排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正确引导、合理分析与科学改进,是要“让数据说话,让数据驱动”,让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学行为架构到科学评价信息上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绿色指标”已逐步成为提升区域教育专业领导力的重要抓手。上海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顺利转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想上从分数指标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综合评价的理念和思维,带动区域教育和学校的健康发展,把学校从疲于追求分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不能仅仅依靠分数判定教育质量,必须用科学方法洞察教育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考量和发展性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经验作决策,必须具备更多基于实证的决策能力。试行“绿色指标”,就是对专业领导教育发展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提升专业领导能力的一次契机。目前,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倾向于用科学方法洞察教学质量的内涵,具备基于实证的决策能力,通过解读“绿色指标”评价报告,全面认识区域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课程标准的执行状况,寻求影,响学业质量的诸多因素,寻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求其背后的原因,形成“综合评价→问题界定→原因分析→教育决策→监督执行”的良性管理循环机制。

闵行区将“绿色指标”纳入到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制订《闵行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从道德修养、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教学因素等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在绿色指标框架下,建立以综合调研为形式的学校教育质量过程性反馈制度。着力打造了学生习得感知体系,建立闵行区每个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通过有线电视呈现,为全区家庭提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家长可以在家里通过有线电视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信息,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二、推动教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绿色指标”评价的专业性及其与教学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进修院校在原有教师培训、教学指导功能外,承担起监测评价的专业责任,上海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积极组建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的常规化运行平台。目前,本市已有15个区县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专业机构(还有2个区即将成立),中心成立后,区县教育局明确其工作职能,从各地引进专业人员,健全工作制度,使其逐步担负起区域教育质量常态化评价的专业责任。随着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功能的升级,教研员的教学指导功能也随之升级,既研究、掌握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手段,让教育教学过程更加连贯、系统;又把评价作为指导教学的有效手段,逐步克服单纯依靠经验进行教学研究的弊病,提高教学研究与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指导区内中小学校建立基于“绿色指标”的标准、教学、评价良性循环系统:在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方面,重点是指导校长正确理解“绿色指标”的内涵,并运用“绿色指标”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教学工作;在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方面,重点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提高教研员课程指导力方面,重点是提高教研员运用“绿色指标”诊断与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市、区县两级层面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呈现的是可测量的、阶段性的教学结果,无法取代也无法覆盖教育过程的全部内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思维火花以及教师对学生生动表现的积极回应等因素,是所有学校在过程性评价中必须予以关注的。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与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一套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教学保障机制。

1. 利用评价数据实现针对性教学

学校通过解读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分析学生和教师的现状,构建起“教学→检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使教师能明智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拿到学校“绿色指标”评价报告后有喜有忧,在许多指标高高耸起的同时,该校也看到了“亮起的红灯”,感到必须直面作业、校外补课、学习压力等问题。为追根溯源,该校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形成了包括来自课业、考试、教师、同伴、自己、家长压力的微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开始着手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整体学习单设计,改进课堂以及作业;在已有的“绿色档案袋”的基础上加强过程性、激励性评价;在关注特殊个体的基础上,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干预等进行思考与实践。同时,该校将这份报告呈现给全体家长,设计家长问卷了解情况,召开“我为孩子减压”的家长沙龙。通过反复研讨,该校形成了“减轻学生过重压力九大举措”。

——把好基准教案,实行基准教学。

——每月进行作业情况调研,严格控制作业量和难度。

——研究基准命题,实现基准评价。

——不公开学生学业成绩、不公开班级学业排名。

——进一步完善丰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完善绿色档案袋,实行等第制、过程性评价。——每天做心理减压操,每月上心理辅导课。

——创新学校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建立家长咨询制度,教育家长、协同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 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让学校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出现的状况并及时加以补救或矫正,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评价的方法和如何正确使用评价促进教学的体验,提高教师敏锐洞察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评价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改进的成果通过评价来体现,因此教学改进和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上海市第二十五中学研究以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与进步指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操作法”,建立年级、班级、教师和学生学业成绩变化跟踪图像。其中的学生成绩跟踪图像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绘制出每次考试成绩与班级均分差值的变化情况的图像,并指导学生通过撰写“考后反思”等方式总结自己成绩进步与退步的原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意识和能力。为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还对成绩连续进步或下滑的学科教师、所有学科均出现进步或退步的班级以及学困生实施重点调研和跟踪,建立跟踪卡,及时总结经验、寻找措施,提升学校总体学业水平。

3. 为教学创新提供实证方法

学校的教学创新从何处来,怎样证明其科学性,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上海的一些学校在运用综合评价结果、构建以校为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不断探索体现发展性要求的学校教学新模式,并以实证数据为依据,增强了改革的认同度,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创造的后“茶馆式”教学,通过各学科教研组的“循环实证”,增强了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文化认同,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有力保证。

四、推动相关领域的协同改革

“绿色指标”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杠杆,正推动教育教学多领域革新,已融入德育、体锻、督导、课改等工作中。

比如,根据“绿色指标”基于标准的评价理念,2013年我们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这项工作又被形象地称为“零起点”和“等第制”,就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促进课程、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评价的角度,在小学低年级段实行等第制评价,可以相对淡化对纯知识点的极端关注,其更多的价值是指向学生的总体认知能力的表现。由于不是对知识点掌握的绝对值测量,可以让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以释放,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五、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我们向社会公开发布评价结果,实现区域内公众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知情权,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评价信息表明,一些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表现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显示了过硬的育人质量;而有的择校热门学校,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也揭示了其潜在的不足和隐患,如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不足、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从中发现了改进和提高的空间。“绿色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

静安区实验小学前身是新江宁小学,曾是区内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对口学生流失严重,办学遇到很大困难。今天,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大大提高,不但对口学生流失少了,还出现了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该校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海发布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中该校的表现引人注目,其中“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睡眠时间”等指标尤为突出。※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 篇3

摘要:建立一套适合教学型院校发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对教学型院校的特征、发展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改进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的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与综合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社会各界的领军人物、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比,教学型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面广量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1教学型院校的特征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分类及高等学校分类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才凸显出来,有关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大家公认这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不能不及时予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大家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科综合性强,学术水平高,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多,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研究人才和研究型成果的需求,主要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为主,招收少量博士生,重视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国家大经济区域及部分特殊行业。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本科生教学为主,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和专业规模效益,其发展战略选择是拓宽专业而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主要面向本省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多样化高层次职业岗位需要,主要面向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本文讨论的教学型院校主要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公办的有一定办学传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这两类,不包括民办独立学院。

下面我们从基础性特征、制度性特征和产出性特征三方面来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分析教学型院校所具有的实质性的特点。

基础性特征主要是关于学生、学者和知识方面的特征。学生方面,从整体而言,教学型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智力成绩在各省学生高考成绩的10%至30%区间段内,高考成绩最好的10%范围内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应被研究型大学录取。以江苏为例,江苏省是一个教育大省,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26 030人,高校录取人数为384 944人,录取率为73%,其中本科录取192 524入,专科192 420人,本科生录取率为36.6%:2008年全省共有考生507 544人,全部招生计划中,本科有195 998人,占38.62%:专科有189674人,占37.37%。本科里面有一部分还是独立学院(本三)的学生。考虑到不同省份情况和招生人数的差异,教学型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应在高考学生智力成绩最好的30%之上。学者方面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区别比较明显,只有一半以下的主要学科门类或者是个别主要学科可能拥有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能参加国际最高学术水平交流、合作的学者群,以及支撑这个学者群的、学科结构完整、学术层次合理的合作团队。如果一所院校一半以上的主要学科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那就是研究型大学。在知识方面教学型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精英学术思想的大众化,科学原理的技术化,技术成果的实用化。实用成果的市场化,而研究型大学更关注的是科学前沿的发现和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

合适的制度环境是高质量的“教学型”院校成长的保证。在院校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教学型院校为了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其制度应该有一种亲和力。各级政府参与教学型院校管理的程度较高,学校也更能接近社会和市场,注重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而研究型大学则需要更大的学术自由和更松散的组织结构。更尊重个性和宽容失败的管理机制,需要政府一定管理下的自治,大学与社会也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更加注重大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才的选拔性。在院校内部管理方面,教学型院校的常规运行主要是由校领导通过校级职能部处进行科层制驱动,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以学术标准和非学术标准并重。

从产出性特征来看,课程是区别不同院校的实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型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行业特性和岗位针对性,有区域或院校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大量的是行业或区域的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学型院校产出的知识往往是已有知识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新技术、新方法,其科研成果也主要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服务。以江南大学为例,江南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轻工特色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机织原理》、《食品工艺学》、《现代教育技术》、《图形设计》、《食品化学》、《发酵工艺及设备》等,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服务于轻纺等行业,他们中的佼佼者成为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日用化工、创意设计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校科研成果非常注重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2我国教学型院校的发展状况

教学型院校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本科院校中。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普通高校(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479所。去除几十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应该有1050所左右,与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基本持平。

从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来看,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07.66万人,在校生2 021.02万人,按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8 679人计算,教学型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应达到九百多万人,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数的近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教学型院校的贡献功不可没。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学型院校比较复杂。从办学的时间上看,有办学几十年的老学校,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有合并后转为本科院校的;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看,虽然都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但是有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与专科生混合培养或只培养本科生等三种情况;从学校的学科覆盖面看,有的是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或学院和单科性学院:从办学规模看,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千人的学院;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看,有教育部直属院校、各省市区属院校(占多

数)、中心城市属院校、各厅局属院校等;从区域分布和差别看,教学型院校区域分布最广泛,中心城市、边远地区都有教学型本科教育存在,不仅办学条件差别较大,而且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从招生质量上看,有的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有的还不如专科学校,有的生源很好,有的降分也难以完成计划。如此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二、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不同类型的学校体现出不同的办学层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同。以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单一的“内适质量”,即只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要全面考虑学术标准、社会需求标准和个体发展需要。

1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换言之即教学型院校要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也需要学校一定的办学条件和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教学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广量大层次多,培养大量的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的特征,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高的要求。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少量的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大量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有明显的区别。

2教学型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

很多人担心高等教育的扩招必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这是用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结果。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的质量,质量标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质量应该分层次地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因此质量标准不应是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可以用同一质量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

内适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知识性和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实行精英教育,对学术性标准比较重视,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次之,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性水平要求较高,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博、精深,有的还推行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培养模式,如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外适质量标准。主要指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教学型院校不同的专业都提出了社会对此项专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如江南大学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酿酒方向)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在酿酒技术与工程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从事酿酒工厂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要求毕业生“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业务、投资业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个适质量标准。即满足人的个体发展需要。教学型高校不仅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有具体的要求,也要促进入的全面和谐发展,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等等,通过学校对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使毕业生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得到增值,将来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完善教学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具体的评价: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再加上特色项目,这是一级指标,再分成19项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具体评价学校。对于今后评价体系的变化,我们提出如下改革的建议:

(1)要强调教学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它集中体现了教学型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有恰当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评价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2)要突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型院校要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体现其外适性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社会对学校和毕业生的评价作参考。这样也有利于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3)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型院校的师生比可能没有研究型大学高。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在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4)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是质量的主体,将大学生就读经验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控依据并将其整合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去,对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的有重要意义。未来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需要通过大学生就读经验的数据和信息来研究学生在大学里的收获和产出,并作为探索大学教育实践有效性的主要标准。

(5)要重视教学条件的利用。高等学校要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高等教育资源,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创造出尽可能多的高等教育产品。

(6)要加强对专业和课程的评估。除了水平评估外,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著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各学校要定期组织对课程和专业的评估,以加强对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业质量保证等方面的了解和监督。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 篇4

分析了建立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在役化工装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风险分析建立安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思路,探讨了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指标权重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化工单元安全评价指标建立的过程,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该指标体系既能查找出装置中存在的具体安全隐患,也能给出装置总体安全性评价结论.该方法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在役化工装置的安全评价,也适用于其他系统的安全现状评价.

作 者:吕保和 雷鑫 朱建军 王晓宁 LU Bao-he LEI Xin ZHU Jian-jun WANG Xiao-ning 作者单位:吕保和,雷鑫,王晓宁,LU Bao-he,LEI Xin,WANG Xiao-ning(江苏大学安全工程系,江苏,镇江,21)

朱建军,ZHU Jian-jun(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

上海市绿色学校评价指标与标准要点 篇5

关键词:入境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城市入境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是城市能否获得入境旅游竞争优势的关键。客观评价城市入境旅游竞争力, 对于全面深刻认识城市入境旅游, 加快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入境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是提升入境旅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一、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 构造判断矩阵。分级标准如下:极端重要 (9) 、尤其重要 (7) 、重要得多 (5) 、重要一点 (3) 和同等重要 (1) 。然后, 确定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不一定合理, 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通常认为CI/RI=CR﹤0.1时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须调整矩阵元素的取值。本文通过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该过程可借助专门的层次分析法软件Expert Choice辅助进行计算。不过Expert Choice软件中是以IR表示不一致比例 (Inconsistency Ratio, IR) , 其决断值仍以不超过0.1为佳 (Saaty&Forman, 1996) 。

二、指标量化与结果计算

1、用规范化的统计数据。尽可能直接或是间接使用《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上的数据。

2、在年鉴上找不到北京旅游的出口数据, 所以本文用出境人数×平均出境花费代替;资源丰度用城市景点数与城市面积数的比值表示。

3、由于各指标物理意义各不相同, 因此要将收集到的各种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转化公式为:

式中Pi为某指标转换后的无量纲指标, Di为转换前的指标值, 为所有评价地区该指标的总和。进行无量纲化后, 用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求得各个地区的综合评价值:

E为旅游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的值, Qi为第个指标的权重, Pi为评价指标的得分值, n为评价指标的数目, 最终得出某地区入境旅游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值。

三、实证研究

北京和上海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并且都是最先开始发展入境旅游的城市, 因此本文选择北京与上海进行比较。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Expert Choice求解判断矩阵, 得到指标评价体系各层的指标权重, 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

在四个要素中, 产业竞争力的权重最大, 说明其是影响城市入境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城市入境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需要良好的产业支撑, 必须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影响产业竞争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 并为其以后的发展储备资源。其次是贸易发展速度, 其中又以竞争指数指标最为重要。再次是贸易规模和贸易环境, 它们的权重一样, 在发展中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

注:黑体字分别为北京、上海的得分

2、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到:

(1) 从总得分上看:上海是1.79, 北京是2.20, 上海具有比较明显的劣势, 这主要因为上海在四个要素上都落后与北京, 并且在权重最大的产业竞争力这一项上, 上海的得分是2.38, 而北京是3.11, 差距比较大。

(2) 从产业竞争力指标上看:上海的旅游企业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都是居全国第一, 而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也是居全国前列, 因此, 上海旅游企业在经营能力上具有竞争优势。上海在旅游产品上也比北京具有优势, 尽管上海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比例高出北京很多, 这为上海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但是, 上海在旅游院校数和旅游学生数上比北京少, 也使得上海在人力资源这一指标上得分低于北京, 这将会影响上海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潜力, 同时也影响了上海在人力资源这一项上的竞争力, 使得上海在产业竞争力上还是落后与北京。评价结果也显示上海的百强旅行社在数量上与北京的差距也比较大。

(3) 从贸易发展速度指标上看, 上海比较薄弱的是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和出口指数。上海在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人数增长速度上均比北京缓慢。

(4) 从贸易环境指标上看:上海在相关产业支持这一项上比北京具有竞争优势, 在运输业对旅游业的贡献这一指标上海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 但是上海的通信业和零售业对入境旅游的贡献明显不如北京。同时尽管上海在饭店客房出租率上比北京具有微弱的优势但是交通总运力和公交车普及率不够高, 必将制约上海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5) 从贸易规模指标上看:上海在贸易量上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在于上海的入境旅游人数比北京多。旅游外汇收收入、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费上上海与北京实力基本相当。上海与北京的主要差距在于上海入境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低于北京以及入境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上海比北京少。

四、结论

通过北京和上海的比较, 可以看出文章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的得出的结果还是符合实际, 并能找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适合用于评价城市入境旅游竞争力。针对上海在入境旅游上的劣势本文认为上海应该重视以下方面的发展: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通讯和文化娱乐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开放和销售, 改善购物环境, 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开发体现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2、加强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搞好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中既要有旅游管理的研究人员, 又要有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实践者;同时, 旅游院校要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联合,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今后的旅游行业实践;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旅游发展的新形势, 加强对各类从业人员的教育、再教育。

3、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 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重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C.Looper, S.Jackson.Destination Life Cycle:The Isle of Man Case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 16, (3) :377-398.

[2]E.Canestrill and P.Costa.Tourism Carry Capacity:Fuzzy Ap-p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 (2) :295-311.

[3]G.Hovinen.Visitor Cycles;Outlook for Tourism in Lancaster Countr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 9, (4) :565-583.

[4]吕帅, 汪宇明, 龚伟.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SSM分析——以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21, (11) :60-64.

[5]孙洁.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初探——上海与发达地区的比较[J].社会科学家, 2005, 9:133-135.

[6]苏伟忠, 杨英宝, 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 2003, 18, (3) :39-42.

上一篇:如何对初中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估下一篇:开学第一课的感想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