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发《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市首发《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精选2篇)

上海市首发《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篇1

--从认识、珍惜到热爱生命

有可疑的陌生人要跟你搭话你怎么办?你一个人在家房子突然着火了怎么办?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似乎对自己有意思该怎么处理……这些内容也许你零星接触过,或者从来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应付这样的棘手问题。别着急,随着一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出台,你会学会解决所有这些生活中的难题,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14日召开的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长达14页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学校探索】

中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自主探究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实,申城早已有许多学校走在前面,把生命教育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中———

北郊高级中学青春健康教育———

从学会逃生开始

“大自然常常会给人意外的打击,当出现了一场大地震,很多房屋都倒塌了,你与其他人被困在一间倒塌的房屋里,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可以出去,最先出去的意味着能够幸存下来。请你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别人你要第一个出去……”在北郊高级中学青春健康教育的一个活动中,学生们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从2003年开始,学校和市计生委合作,在学校开展了“青春健康项目”教育活动,汇编了校本教材《生命青春》,共分五个部分:珍爱生命,父母、朋友和老师,友情、爱情和迷恋,行为的改变,“预防艾滋病”。活动以25人的小班化形式,以学生互动的自主式教育为主。学校还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内容】

小学阶段: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初中阶段: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高中阶段:认识和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学会妥善处理和认识两性关系中的情绪问题和价值问题;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北海中学禁毒教育———

拒绝烟酒和毒品

作为“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北海中学开展禁毒教育已经八年了。学校制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三年规划》,开通“北海中学禁毒教育专题网”,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让同学们上台讲解,展示资料图片,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相关内容】

小学3~5年级: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

初中阶段: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高中阶段:学会正确应对性侵犯;远离黄、赌、毒。

松江方塔小学———

给烦恼一个“出气”的地方

在很多人眼里,现在的小学生好象“烦恼”多了,孩子们曾经天真无邪的笑颜少了。如果不宣泄的话,德育就很难得到良好效果。

针对这个情况,松江区方塔小学开展了《养成道德好习惯———“说烦恼”体验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处理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中遇到的烦恼:第一阶段———畅所欲言说烦恼;第二阶段———条分缕析出主意;第三阶段———养成良习去践行。

【相关内容】

小学3~5年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学会自我悦纳,与人为善。

高中阶段: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

洋泾中学预防艾滋病教育———

关爱艾滋孤儿

“艾滋病”这个词,在许多人眼里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更不用说中学生了。然而在洋泾中学的课堂中,许多平时大人难以启齿的话题,在老师的口中却变成了一串串生动明了的句子,让同学们对性观念、性文化的选择、艾滋病教育等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面对相关问题,也不再迷茫、疑惑和羞涩,大家对艾滋病不再恐惧与陌生。

以关爱艾滋病孤儿为主题的活动———“阳光下我们共同成长”是洋泾中学办学特色中青春期教育的一部分。自2000年加入“青春健康”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以来,洋泾中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开展了许多针对中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课题。

【相关内容】

小学3~5年级: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初中阶段: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

高中阶段: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闻速递】

生命教育渗透多个学科

这一贯穿大、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纲要具备了完整的体系。

首先,纲要列出了从小学1~2年级、3~5年级、初中到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内容的各自侧重点,形成了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

其次,中小学生命教育将会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中。《自然》、《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生命科学》等显性课程,将被深度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同时,老师们也将帮助学生在语文、音乐、美术等隐性课程中学到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再次,学生们将接触到包括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从自己的兴趣、经验以及社会热点出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各种课外活动也将成为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都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专家解读】

生命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

吴增强(市教委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

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早已有完整的生命教育网络,从性、防止艾滋病、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对青少年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将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整体关注学生成长,这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也充分体现在刚刚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

和谐社会具有和谐生命体的公民,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每个人都在探索。学会与人相处,就是要学会爱,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他人,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生存,就是要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危险时,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比如身陷险境,当你面临强大的对手时,灵活的策略更显重要。

上海市首发《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篇2

一、对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理念的再审视

站在《纲要》起草参与者的立场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内涵界定与实施原则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考量,笔者认为,《纲要》总体上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其一,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

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身体、心理、精神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纲要》提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以此为目标,它是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来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对其开展生命教育应该落实在以健康为基础(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以情感为纽带(即珍惜、热爱、尊重生命)、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体现“全人教育”的理念。

其二,关注生命全程。

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进行的,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内心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对生命的理解、珍爱、关怀、敬畏与欣赏是在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中得以体现的。因此,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历程中的这三种和谐关系。

其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各学段内容序列。

根据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内涵,《纲要》从生命安全、生命成长、生命态度与情感、生命价值四个主题,提出各学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不断递进的目标和要求,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具有操作性。

其四,强调学生的体验和积极经验的积累。

《纲要》提出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认知与体验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的生命教育实施原则,强调要让学生入心入脑,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情感。杜威曾说,“儿童个体积极经验获得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

二、对生命教育若干主题的再思考

生命教育围绕人的生活境遇与生命状态,可以有许多探讨的议题。笔者从自我内心和谐、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环境和谐共处这一视角,提出青少年生命教育中需要深入实践探索的主题。

1. 帮助青少年探索内心的和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深奥。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用冰山模型表述了人所认识的自我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之下有一个巨大的“我”的世界,可能需要我们终其一生不断探究、不断修炼,趋向人性完美的境界。青少年时期是探索自我最重要的时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时期人最主要的心理冲突是自我认同与角色迷离,而这个阶段是培养青少年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规划自我的最佳时期。帮助青少年探索自我内心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 让青少年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是一种生命智慧和伦理规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是一个核心发展任务,青少年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体验到归属感、自尊感、自我效能感与存在感,才能学会爱、关心、宽容和理解。另外,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往往源于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压力成为仅次于学习压力的第二大压力源。

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青少年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三对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一方面构成青少年最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统,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少年从中体验到自尊感、信任感与自豪感,学会友爱、关心与合作等。简而言之,青少年就是在与人和谐相处之中增进自己内心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青少年必然会遭遇冲突与挫折,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学会谦让、协商和宽容,积累积极的人生经验,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3. 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与压力应对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成为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生活中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这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的品性需要风雨的历练,尤其对于在百般呵护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更需要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挫折与磨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们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对于自卑有另外一种积极的解释,他说,“人格的发展,大多基于基本自卑和补偿的动机力量。对自卑的基本补偿是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培养青少年的抗逆力,让他们学会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其目的就在于帮助青少年以积极的信念、行为方式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与成熟。

4. 让青少年接受必要的丧失与哀伤辅导。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丧失,如失去亲近的人、失去未来各种可能性、遭遇身体的某种损害等,可以说,丧失与成长共存,它们会带来生活的改变。在过去,老师一般不太关注这些问题,他们既缺乏处理青少年丧失与悲伤的意识,也缺乏适当的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而自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人们对丧失与悲伤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把它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

三、对上海中小学生命教育持续发展的展望

同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一样,上海中小学生命教育历时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也存在瓶颈和局限。例如,从生命教育推进的进程看,生命教育的推进时续时断,前一程轰轰烈烈,后一程冷冷清清,而一项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动力的汇聚方能持久深入,因此,如何调动各方关注生命教育的积极性成为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再如,从生命教育推进的实践看,生活化、常态化的生命教育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更能够让人入心入脑,更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和行为方式,但目前能融合于日常学校教育工作、融合于学生生活实践的生命教育经验还不多见。笔者就生命教育如何健康、持续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生命教育要从中小学向大学延伸

目前,上海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在中小学开展,其实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任务更为紧迫。有学者指出:“大多数大学生人生目标坚定,学习积极性高,生活有序,正在茁壮成长,为美好未来做着坚定的准备。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不知未来也不想未来,生命价值失落,生活处于迷惘之中,曾经的‘天之骄子’们,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被称为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之一,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生命困顿的现象。”云南省实施的“三生教育”就是一个一体化的生命教育设计思路,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都有系列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例如,广州大学早在2000年就开设了“生死学”课程;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7年尝试开设了生命教育课,到2011年将生命教育课定为全校必修课;广东商学院2009年将“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定为学校重点选修课程。此外还有浙江、云南等地不少高校均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因此,上海可以在原有《纲要》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

2. 融合式生命教育与专题式生命教育齐头并进

学界对生命教育的教学组织是学科渗透还是独立设置持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在中小学一些学科中都有,如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生命科学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内容,强化学生生命教育的意识,运用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也有学者认为,渗透式生命教育破坏了原有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也不利于生命教育的系统实施。如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最终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反思与获得。这些深刻的人生反思都不是其他学科附带的渗透所能够完成的,它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系统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生存技能之时,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能够获得‘安身立命’之意义”。

《纲要》明确提出学科渗透和专题教育整合齐头并进的融合式生命教育。之所以提出“融合式生命教育”,其深层意义在于破解课堂教学与德育工作“两张皮”的困境,重在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目标,具体实施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渐进过程。另外,学校的各项专题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都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整合这些专题教育资源,形成专题式生命教育,并打造校本特色,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载体。

3.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如前所说,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层面的问题,而且也应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虽然生命教育与心理辅导在内涵上各有侧重,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充满生命活力、幸福生活。《纲要》里设计的中小学各学段的生命教育内容,许多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从推进策略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历经30年,其学科体系、组织系统相对比较成熟,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有利于学校生命教育的推进。

上一篇:学为中心下一篇:郊游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