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书报告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读书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文化读书报告

《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读书报告

摘要:《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是面向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旨在指导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学习和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本书通过对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描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多种有效方式,探讨了教育学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和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教师;学生;教育问题;外语教学法

《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原名为Learning Teaching --- 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本书涉及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安排、课堂活动、语言技能等等方面,实践与理论结合紧密,在论述相关理论之后,每章均列出具体的教学活动(tasks),其后是对各项活动的分析述评。因此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一、与人合作

这里的人指的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即learner。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就好像茶壶与茶杯的关系,教师只是负责把自己茶壶里的水倒进学生的茶杯里,而学生是否真的消化吸收了这些茶水呢?我们似乎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事实上,教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学则是另一部分。‘People learn more by doing things themselves.’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而不是单纯地扮演一个负责教的教师。

《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将教师分成了三个不同的类型:解释者(the explainer)、吸引者(the involver)和促进者(the enabler)。在我了解的现实教学情况中,很多老师都很好的完成前两者,但是只有一部分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重点。对于我而言,就有了“睡眠课”与“享受课”,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老师的存在是为了老师的不存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实则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要求。

二、教学主题

在书中,教学主题主要指的是语言系统(language systems)、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學习更好的学习方式(learning better ways of learning and studying)和与他人合作并向他人学习(working with and learning about other people)。当我们分析一个句子时,我们可以从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ology)和功能作用(function)等方面来分析,这就是语言系统。语言技能即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听和读是接受语言的能力(receptive skills),说和写则是生产语言的能力(productive skills)。同样的,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适合他们自己的更好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其他人身上自己所缺乏的优点。

为了达到教学主题设定的目标,教学过程或许会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带领学生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三、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管理包括选择(options)、决定(decisions)和行为(actions)。在课堂上,教师有许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讲解一个知识点,也可以选择说一些其他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的整个课堂是由我们的选择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会辨认不同的选择,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提问问题的技巧。在英语课堂上提问应该较开放,着重提问WH-问题,给学生自由组织语言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尊重学生,在思考时间不进行干扰,减轻其心理紧张程度,必要时可以用身体语言提示。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回答声音很小的同学,错误的做法是靠近该生,对,没错,合适的做法是离他再远一些。试想,你可以靠近学生听清楚他的回答,但是别的同学未必听得清,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到距离较远的同学,时刻都要注意到全班的动向,而非个别同学,这才会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在课堂管理中,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解决各种潜在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要求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又或者我们无法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所讲解的知识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我们并不需要过于害怕这些问题的产生,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我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发现这些问题,并找到可以选择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结语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英语师范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很多。《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在沿着这个方向探索的同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挑战自我,使自我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吉姆·斯克里温纳.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晓明.试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J].教育时代,2017(12):19-20.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2-193.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帆帆

作者:马帆帆

第2篇:《<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原理与精要》读书报告

【摘要】本篇报告是笔者在仔细阅读完齐湘泉老师编写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原理与精要》后,以主要章节为线索从著作者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立论和论点、研究的论据和资料运用以及本书的贡献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的,旨在阐明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读书报告

一、本书概况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制定的现实背景、通过的历史过程以及重大意义,并对该法的实施效果做了大胆的展望和预测。九章的正文是本书的主体,详细介绍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各章节的理论渊源和具体规定。最后的附录部分,包括《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全部法条以及作者撰写本书的后记。二、重点章节解读

本书第一章为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作者从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的名称入手,辨析了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的名称,以实证方式解析了法律适用法,追溯了中国法律适用法立法的历史,叙述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制定过程。得出我国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的名称应为法律适用法的结论。在辨析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名称时,作者放眼世界,追溯历史,分别作了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引用了其他国家大量的立法资料和理论依据。在谈到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起源时,作者独具匠心地列举了古代历史事件(诸如汉代“刘细君和亲案”、“昭君和亲案”等)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大大加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外,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法律适用法》的制定过程,每次专家组的汇集与讨论作者都像写故事一样写明时间与地点,由此可以看出齐湘泉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国际私法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后,从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法律适用法》终于三读通过,在我国成为正式法律。本章是从宏观上对《法律适用法》的制定到出台做了叙述性的描写,告诉了读者这部法律是什么,为以后各章着重描写法律问题作了很好的理解性的铺垫。

第二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论述了我国《法律适用法》的立法宗旨与调整对象,探讨了《法律适用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关系;与我国国内法的关系、与外国法的关系,并说明了总则中各个原则的理论来源,对后文具有指导作用。

个人认为,第二节和第三节是第二章的重点,这两节分别阐述了涉外民事关系的两大原则,即最密切联系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这两节分别从两大原则的产生与演进,各国立法和国际条约对两大原则的采纳,以及该两大原则的适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论述。作者开篇就指出《法律适用法》取得的立法成果之一是把最密切联系原则这种法律规则选择方法提升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总的补充原则,使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有了兜底条款。接下来,作者以奥汀诉奥汀案引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首次践行。各种国际条约(诸如《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法律适用公约》等)以及世界上多数法律适用法均采纳了最密切联系原则,而且阐明该原则主要适用在合同和侵权领域。接下来,引出我国法律适用法对该原则的认可态度及采纳程度。作者先从《法律适用法》出台以前我国有关立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8年《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7年《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定(仅适用于合同邻域)引出《法律适用法》的规定,即法律适用法规定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所有领域,提升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并对该条规定从立法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论述采用与最密切联系原测相似的方法,即通过横向对比、列举案例、纵向发展的方法得出我国《法律适用法》将意思自治原则上升为法律适用基本原则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根本性的变革这一结论。这种写作方法对比清晰,层层递进,重点鲜明,使得读者心中有格局,不仅使读者了解到我国《法律适用法》对两大原则的具体规定,而且使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到这样规定的法理和现实原因,可见作者的写作颇具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四节阐述了“直接适用的法”与公共秩序保留的关系。作者指出,“直接适用的法”在是否是直接规范、直接适用的法的效力、是否是公法方面引起了截然对立的两派争议。作者对比了赞成者和反对者的理由及依据,最后对“直接适用的法”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结论:“直接适用的法”是一种新型的法律适用规范,是一种集单边法律适用规范和和公共秩序规范为一体,又有别于单边法律适用规范和公共秩序规范的法律适用规范和公共秩序规范的法律适用规范。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所以作者的观点得出的顺理成章,水道渠成,不管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十分严谨。关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作者从该制度的法律特征,起源及立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纵观了世界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采纳情况后,作者再次回到我国《法律适用法》的立法上,即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贯持肯定态度,而且进行了较为完备的立法,《法律适用法》将“直接适用的法”和“公共秩序保留”分别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个人认为,第八节的反致制度是本章另一个重点。所谓反致,是法律适用法特有的一项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某一涉外民事案件,依本国法律适用规范的指引应适用某外国法,但该外国法律适用规范却指向法院地法或第三国法,法院适用本国实体法或第三国实体法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作者从反致制度存在的价值、产生的条件、引起的争议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反致制度本身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接着,作者列举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对反致的态度得出了多数国家认可反致这一结论。最后,对比完后,再次落脚到我国立法对反致的态度,即我国《法律适用法》明确反对反致制度。尽管我国法律这么规定,作者还是表明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认为从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反致制度是应该被我国所采纳的。由于立法上的拒绝,作者从感情上对该制度以后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希望,结客观与主观于一体,体现了作者“只唯实,不唯上”的治学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对该项问题的关切。

第三、的内容是民事主体,也是法律适用法总则的最后一部分。前三节主要写了自然人作为涉外民事关系主体的法律适用,诸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及自然人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法律适用。作者指出,世界各国立法关于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的规定是相同的,即都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具体到“何为出生,何为死亡”的问题上,各国的法律规定又不相同。接下来,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不同国家的标准引出在解决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冲突方面主要采用属人法。接着,作者再次把焦点对准我国,指出我国法律适用法关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也是以属人法为标准,只是我国属人法抛弃了国籍国法原则,采用“经常居住地法原则”,形成属人法以经常居所地法为主、住所地法为辅、国籍国法为补充的格局。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我国这一立法的先进性:即采用经常居所地法作为属人法的国家不是很多,我国《法律适用法》以经常居所地法为属人法在立法上是超前的。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的写作结构与民事权利能力这一节相似。由于自然人是涉外民事关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因此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说明这一问题,从自然人具有法律人格到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再到各个国家关于“出生”和“死亡”的不同标准,再到我国关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立法变化,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阐述,有法有理,有历史有现实,彻底而清晰地论证了这一问题,使读者对此项规定了然于心。

与自然人相对,在涉外民事关系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即为法人。作者通过考察匈牙利、奥地利、马其顿等国家对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组织机构及股东权利等事项的法律适用,得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适用法人的属人法,而各个国家对属人法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最后,落实到我国,我国《法律适用法》也是采用属人法,且这种属人法为登记地国法和法人主营业地法律。本节的写作结构与第一、二节相似,内容全面完整,结构紧凑。

本书从第四章到第八章,每章一个主题,分别阐述了涉外婚姻家庭的法律适用、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以及涉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该几章均遵循以下写作结构:世界其他国家对该问题所采用的适用方法、理论上的利弊分析、我国对该问题在历史上的立法活动以及我国《法律适用法》最终确定的适用方法。在写作方法上,作者依然以实证分析、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为主,引用了大量的宏微观资料,包括其他国家的立法、该问题产生的理论渊源、该问题的实践等,使读者再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厘清了我国立法的依据和目的。个人认为,物权与债权的重要性略高一筹。

法律适用法中的物权,其基础是民法中的物权,且含有涉外或跨国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法律适用法所规范的物权核心问题是物权的法律适用问题,即涉外的或跨国的物权关系应受何种法律调整或规制的问题。我国《法律适用法》采用分割制分别规定了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权利质权的法律适用,且三者的适用方法各不相同。对于不动产物权,我国采用“物之所在地法”规定“不动产物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而对动产物权的规定,我国引入了完全的意思自治原则,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且采用选择性法律适用规范,当事人可以无限选择法律。对于无形财产的法律适用,我国《法律适用法》将无形财产的有价证券和权利质权进行了区分,对权利质权,适用质权设立地法律,而对于有价证券则适用有价证券权利实现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有价证券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我国《法律适用法》对物权的规定在立法技术上十分先进,既遵循了一些古老悠久的原则,又体现了法律适用多元化的趋势,可谓与时俱进,方便灵活。

在有关债权的法律适用中,个人认为,其中的合同的法律适用最为重要。因为涉外民事关系主要调整的就是基于意思自治而产生的诸多合同关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涉外,合同都占据了民事关系的绝大部分。正是基于涉外实践中合同的大量存在,作者用了100多页对该问题进行详尽地论述。这其中不仅有理论渊源,理论争议,世界各国对此立法的不同,还有作者在考察资料后的主观评价和观点倾斜。对于合同法律适用的方法,作者从最原始的理论争议(分割论与单一论的博弈)入手,在列举了大量的法律资料和理论学说后,指出我国《法律适用法》虽未对合同的法律适用并未明确是采取单一制还是分割制,但作者认为我国应采取分割制。还指出对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是有条件的选择性法律适用规范,很好地体现了主观论和客观论的统一。最后,作者高屋建瓴,对我国《法律适用法》中有关合同的规定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即采取以意思自治原则为主,客观性援引的法律和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的法律为补充的立法模式。三、附录

作者在附录部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全部法条展现出来,使得读者对该法一目了然,尤其在前篇已经对该法进行过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着正文的理论分析再来查阅相关法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升华理解的作用。此外,该部分完善了本书的编写体例,解析与法条相得益彰,使得整本书的结构相当紧凑,浑然一体,实乃写作结构上的一大创新。四、结语

本书的作者齐湘泉老师参加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第四稿、第五稿的起草工作,十分熟悉《法律适用法》的制定情况,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铸就而成本书。从宏观上再看本书,作者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即: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博采各家理论之长,在结合我国自身的立法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制定而成,总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求新务实,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个人粗略计算了一下,出现在本书的理论有几十个之多,所列举的国家和立法数不胜数,足见该书的理论价值之大。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对《法律适用法》原理的解析,不管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作者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作者:伍萌

第3篇:“读书报告会”活动在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如何提升口腔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近些年一直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结合口腔医学教学特色,自2016年起每月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活动,提出一种多元的、创新的临床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查阅文献、病例引导和讨论分享,将临床病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口腔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腔临床实习全过程中的知识要点,从而提高本科生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读书报告会;临床教学;口腔医学

[基金项目] 厦门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BJK201915)

[作者简介] 张志升(1977—),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副院长,從事口腔医学教育和临床带教工作。

[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多数是以五年制本科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口腔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都占较大比重,且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口腔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迈向医生这一行业极为关键的过渡时期。每一位口腔医学生在此期间都应当熟悉和掌握各项临床实践技能。《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讨论稿)》规定,口腔本科毕业生的医学技能目标应包括:病历书写与分析、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口腔基本操作技能、医患交流沟通能力、临床思辨能力等。[1]

二、“读书报告会”活动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读书报告会”活动打破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实习生成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取知识。这种多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和以循证为基础的教学法(Evidence-based learning,EBL)[2-4]。“读书报告会”活动是一种“PCE”整合教学法,即对PBL、CBL、EBL进行整合,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病例引导和分享讨论,将临床病例与理论知识结合到一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腔临床实习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而达到提高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一)“读书报告会”活动与传统临床教学活动区别

传统的临床教学大多是以理论讲课为基础的(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通常以临床老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主要内容,以理论授课为主要形式[5]。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总结,轻松获取知识重点、难点,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在教学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授课内容受老师个人因素影响大,形式单一,对疾病的叙述讲得多,致使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缺乏主动学习性和创造性。临床教学来源于临床,核心是“以人为本”,故不应拘泥于课本和老师。其他各种教学模式,如PBL、CBL、EBL、TBL,PatientBL等[2-4]虽然都有固定的模式,且每个模式都对临床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都存在各自的弊端。有学者提出了多种教学法的整合模式[5,6],比如LBL+CBL,LBL+PBL,LBL+CBL+PBL等,形成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整合式教学方法。“读书报告会”活动就是一种“PCE”整合教学法。

(二)“读书报告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读书报告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的前期工作(包括问题导向、病例引导、循证医学)和病例的分享与讨论。

1.问题导向——PBL教学法。首先,让临床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简单介绍本次教学病例,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查阅教科书或国内外文献,了解该病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2],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督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解决临床问题。

2.病例引导——CBL教学法。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一起收集临床病例,让学生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运用之前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重新查阅文献和分析,总结本次病例,温故知新。这种以具体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称为CBL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早倡导的,其核心理念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3]。

3.循证医学——EBL教学法。在“读书报告会”活动的整个前期工作中,通过应用EBL教学法对PBL、CBL教学法进行辅助,让学生认识到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在带教老师介绍本次教学病例的基本知识后,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在病例收集时,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最后的病例分享与讨论时,整理文献,总结病例。

EBL教学法以循证医学为落脚点、评价点和反馈点,从而赋予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和临床实践运用能力[7]。Elderton和Nuttal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牙医之间对于疾病的评估和治疗计划存在差异。他们呼吁学校应该在循证医学的理念下培养牙医。随后,Elderton等人认为循证牙科学是牙科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8]。此后,循证牙科学开始在牙科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4.病例的分享与讨论。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并整理病例,将对本病例的所见、所得、所感,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分享。学生需做好文献的阅读和整理,总结文献对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并进行相关分析,最后以PPT的形式汇报。

三、总结与展望

“读书报告会”是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既是展示院校师生学习成果的平台,也是展示我院在口腔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发展成果的平台。“读书报告会”活动运用了“PCE”联合教学法,帮助学生培养科研能力和循证思维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夯实基础。推荐在当代医学临床教学工作中应用推广和进一步探索,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成熟的教学模式。

“PCE”联合教学模式的优势[5]在于:①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老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身分转变为引导者;②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使学生主动去查找问题,从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来查找和分析问题;③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找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科学证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将科学研究应用于临床工作之中。

但是,本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系列不足。一是CBL教學过程中,由于临床病例相对比较复杂,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另外,学生在面对大量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时,很容易困惑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EBL教学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查阅能力,对于本科实习生而言,国外文献阅读较难开展。三是“读书报告会”活动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还未运用形成性评价检验在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松灵,王邦康,李翠英等,中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讨论稿)[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43(7):392-397.

[2]Barrows H S.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A brief overview[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6,6(68):3-12.

[3]王君玲,邵苗苗,胡书海等.PBL、CBL与TBL整合式教学法在口腔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3):18-20.

[4]Werb S B,Matear D W.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linic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2004,68(9):995-1003.

[5]唐永超,周腾鹏,杨志东,等.浅谈PCE三联合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51-53.

[6]何建亚,等.TBL、PBL与CBL整合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7,38(5):483-486.

[7]刘静,王永华,董肖萍,等.“PCE”教学法联合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97-98.

[8]Elderton,R J,Nuttall,N M,Eddie,S,& Davies,J A.D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in Scotland:A Review of Some 5-year Results[J].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1985,13(5),249-252.

作者:张志升

第4篇: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余秋雨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我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

第一站是《道士塔》。我在高中时就学习过这篇文章,然而,再次回味时,我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我置身于莫高窟的大门外,看着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圆箓把壁画刷白、把塑雕砸碎,然后把成车的文物低价卖给外国人。此刻,我的心也随着支离破碎的敦煌文明消失在无尽的悲痛中了。“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我已然明白余秋雨先生在说出这样的话时内心的无奈与心痛了。这是一个文化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第二站是《阳关雪》。不知如今阳关的风雪,是否还是越见凄迷。“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图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这句话我读了好久,在赞叹余先生的文采的同时,我在想,到底是怎样诗文才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此震撼心扉。品读完文章后,我想大概是只有阳关才能给王维这样的灵感吧。

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第5篇: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中国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份:2006 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可。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验罢了。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在书中我跟随作者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什么不叫甜旅。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

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11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今年下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书总是„„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那么接下来就有些篇章谈谈我的感受吧!记得我第一次读《道士塔》是读高中的时候,在高中语文书。但后来新版的教材没有。当时感觉心很痛,那么多的文化宝藏,而且卖得那么便宜。今天读来依旧痛。人们总说东西只有失去后才会珍惜。作者通过一个道士的行为表明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珍惜。中国是地大物博,五千年的历史无论哪个民族都不可比,不可及。但若守不住那些宝贵的东西。只怕也会被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柳侯嗣》是纪念柳宗元的。以前也听过其名,唐宋八大家之一。也读过他的文章。柳州的建设追溯到柳宗元时期。读完这篇文章,然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家乡——岳阳。回顾当年的滕子京等。虽然古时这些为南蛮之地,被贬文人都会到这来。但他们的功绩会被历史铭记的。

《白莲洞》作者借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或许许多事如书一样,你必须打开看才知道它是什么。否则你不会直接知道它讲了什么。或许探索洞与探索人生是一样的!以前记历史的时候常记一个常识:都江堰是谁建的?李冰父子。作者深深的表达了对都江堰贡献的赞赏。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国,我想离不开都江堰的灌溉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们今天不可能忘记它,三峡水电站啊!以前初中读过一篇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描写的棒,以前怎么背也背不下来,今天觉得有些可惜。

以前也听过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一角》。以前觉得郦道元的八百里洞庭好气派,现在虽然也还算大,可是。作为就在洞庭湖旁边的岳阳人,还是觉得很自豪的。初中读过《岳阳楼记》洞庭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文章写得很精彩。传说吕洞宾也过一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其中我觉得那一副长联写得好: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寂寞天柱山》论述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人想在此安家,去寻求文人的住所。曾听别人说文人本寂寞。无论李白,还是苏东坡。于是他们向往自然寻求,希望得到一个心灵的家。我从《风雨天一阁》中了解到藏书的不易,也佩服范钦的努力。藏书或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也很钦佩范氏家族的藏书精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浙江西湖很漂亮啊!有一首是这样写的:当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此湖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好一个《西湖梦》

以前读过一本书《湖南人凭什么》很是激动啊!最记得就是这么一句话!有心脏病的或精神受不了的人不要看!今日看《上海人》,对上海人有一定了解。《五城记》对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进行论述。我也记得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写过对十座城的描述,感慨他们啊!我是没去过几所城。

江南有很多河,以前过木桥的时候,父母总是提醒别望水中,向堤上望。这才克服对过桥的恐惧。至于坐船,对于我们小孩是而言是兴奋的。但在《夜航船》《吴江船》却感觉到了另外的意味!若说文章中除了《道士塔》外,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信客》,也不知为什么,或许是他的职业吧!《酒公墓》讲述的是一个状元后代的一生。《老屋窗口》借老家回忆了以前上学的事。《废墟》写得非常好,我只能这样说。《夜雨诗意》让我想起李商隐的巴山夜雨。《笔墨祭》谈论了古代文人的笔墨,对于今天或许只能祭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学毛笔字。《藏书忧》我想这对于以后的我有一点借鉴作用。《腊梅》对病人确实好啊,病人难过的冬天。《漂泊者们》以前读过这样一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唉!!!《华语情节》华语的力量无法言及,作者的担忧或许历史会证明华语仍然魅力无限。《这里真安静》。作者借这里的墓,许多军人、许多妓女、一个文人的墓的静。 文化苦旅到这就完了。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我们应该有机会了在祖国大地上多走一走!

第6篇:《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深邃的叹息

本书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市仙霞路335号)1992年出版,作者是余秋雨。该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本书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 著作 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翻开《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涩。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总要反反复复地从开头连到结尾,然后继续让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经中游荡。慢慢地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 苦 ,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当作者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时,眼前有一弯清泉,横卧山底,此时此景作者用了一句 动用哪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 ,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沙原隐泉是作者踏过阳关雪后的又一行径,当作者被眼前几座巨大的沙山遮挡,又别无他途时,作者表现出了 心气平和,慢慢爬!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只管爬 的人生态度。眼里急在心里了,怎么下去呢?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的,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之急。当你在沙漠中有一弯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时你会是什么心情?且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看到此处,我好像听到了水鸭带动湖水时清脆的声音,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一种愿为此景背上行囊,顶着烈日不远万里追寻它的奢望!

余先生又带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 2 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 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

当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 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余先生描写的坟,好多次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 3 还是赞叹?“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

总的来说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

第7篇: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

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规划了很久,自己的云南之旅,并在回来的时候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我和我的小板凳》:

昨晚失眠,以为自己会想起某个人,可是很久睡不着之后,在我脑海中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我才知道,原来我心中并没有住着一个人,我的心是空的,我乐观的告诉自己,我不会一直孤单,总会住进去一个的人。而在住进去一个人之前,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小板凳。小板凳是我在丽江忠义市场外的商店里买的,由于改签火车硬座早已没有,为了不让自己在火车上站漫长的一个夜晚,我去买了一个红色的小板凳。小板凳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昆明我有好几次差点丢掉它,终究没有,还是会寻找,或许是自己累了,走远了要坐下休息一下,所以会对它有点依恋,后来坐着火车来的安顺,离着温州近了一步,以为小板凳不会失去了,它会随我到我的终点站,会陪我更长的时间。可是终究在安顺的包车上,我将它遗失。

或许一个小板凳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是一个和你共同走过一段路程的小板凳,在昆明,由于一个晚上没睡,很困,原本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我当时如此这般形容自己:就我一个身着破破烂烂,脸比纳西族的还黑,还奇葩的买了个板凳坐在昆明的大街上„„要是再有个破碗和墨镜就好了,就这副流浪汉大叔的样貌,肯定有人给钱的„„

多少有些心酸,心酸的事情总是带点凄美,或许我们再也不想去经历那些蹉跎的岁月,可是当我们回首的往事的时候,总是佩服曾经的自己,或许因为勇敢,或许因为.......反正会有很多佩服自己的原因。

我很勇敢,这个夏天我用了二十多天,走过十几个城市,涉及八九个省。我愿意佩服自己,但我不愿意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对自己说,以后我绝不会再这样了,一个人的旅行到此结束,除非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才会考虑。可是我还是会喜欢这次旅行,毕竟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多,有过苦痛,也有欢乐在其中。

在我旅行前半程,一直都是一个人,安排的紧凑,从青岛到武汉,从温州到厦门再到广州桂林昆明都是一个人在走,没有空余的时间瞎想,每天都是不同的风景,自己沉浸其中,虽然在广州自己很累很累,可是为了看更多的东西,不停的寻找,累并充实着。当然也会有心酸,在广州,找不到地下通道,中国式过马路差点被车撞死,然后问交通协管员,很慈祥很和气的说其实是有地下通道的,很多外地人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差点吐血,立个牌能死啊。好歹哥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是一笑而过,心里画了很多个圈圈。

在韶关,遭遇泥石流。被困一天,粮草断绝,作为一个胖子发扬了尊老爱幼的风格,把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但是他们终究抢不过那些饿了的成年人。那是第一次见识泥石流,火车缓缓的驶过刚刚抢修过的轨道,真担心会再次大雨,再次泥石流,那样以后死了挖的坑都省了。不过泥石流还是很吓人的,山坡像是被撕了道巨大的伤疤,厦门河里的睡都是黄红黄红的,像是伤痛后留下的鲜血。

好像上面那些与我的小板凳无关。而我在进入云南后,遇到了很多和我的小板凳一样的人, 他们陪我走过了一段路程,可是最后都分别,只是留下一个美好的不可追寻的记忆。在桂林认识一个瑶族女孩,一个江西男人和不知道哪里的女子,好像有留过联系方式,可是终究不知道都放到了哪里。在大理和丽江两次遇见一个陕西女孩,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在大理去往丽江的火车上,和四个陕西女孩聊天,依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在大理的客栈里,认识了一些学艺术湖南人和一个激情半夜去看裸奔的河南妹子,不过连个名字没能留下。在丽江木府,认识了一个福建泉州兄弟,一起游木府,第一次留下联系方式。在回昆明路上,半夜和一群萍水相逢的朋友聊天,那时我第一次带上了我的小板凳,还好有留联系方式。在安顺,和两个四川妹子一个重庆爷们儿一同在黄果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在区贵阳的路上,和两个广东姐妹一起谈论饮食,聊天。

或许他们都和我的小板凳一样,有过短暂的接触,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但是因为有了他们,自己的旅行才有了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其实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我感觉现在我有点语无伦次,所以留着吧,待到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会慢慢回忆那些天,我和我的小板凳共同经历的事情。

第8篇:读书报告 数学与文化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读书时间:

读 书 报 告

《数学与文化》读书报告

一、书名:《数学与文化》

二、著者:齐民友 著

三、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四、页数:302页

五、目录

绪言

一 理性的觉醒 1.1 希腊的几何学

1.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3 数学与第一次科学革命 1.4 欧几里得与理性时代 1.5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

二 数学反思呼唤着暴风雨

2.1 绝对几何学与欧几里得几何 2.2 非欧几何的发现

2.3 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内容的简单介绍 2.4 数学——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 2.5 罗氏几何的相容性 2.6 关于数学基础 2.7 数学的“失乐园”

——哥德尔定理意味着什么?

三 “我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一个新宇宙” 3.1 弯曲的宇宙

3.2 相对论——牛顿的时空的终结 3.3 无尽的探索 结束语

(一)、该书作者简介

齐民有,1930年出生,安徽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一直在武汉大学数学系工作,历任数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曾获1987年自然科学奖四等奖,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组成员,中国数字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数学会理事长,1993-1997年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二)、全书的概括

全书分三章写了数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产生的持续影响,用诸多的事例说明了数学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大的影响在于数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探索精神影响至文化的各个角落。书中说数学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自己。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广博的知识面论证得到结论:一个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数目三章分别是理性的觉醒、数学反思呼唤着暴风雨、“我从一无所有中创造了一个新宇宙”。第一章“理性的觉醒”主要写了由希腊的几何学开始,前赴后继的数学家们经过两千多年地努力探索,使理性思维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第二章“数学反思呼唤着暴风雨”主要写了两场数学的暴风雨引起的科学革命:第一个是对平行公理的探索导致了非欧几何的诞生,第二个是哥德尔定理的出现。第三章“‘我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一个新宇宙’”主要写了数学家们不断对宇宙本性进行探索,直到最后爱因斯坦发现了弯曲的宇宙,在过程中数学也使人类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

(三)、我对数学的新认识

1、抛开狭义化的“数学”,它的重要程度我以前无法想象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十多年来我心中的数学是被我狭义化的,甚至潜意识里还有“数学”就只是“研究数字的一门学问”这种想法。数学的地位被贬低,我认为原因在于,数学在基础教育中一直与其他学科并列,这使得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实际她是凌驾于许多学科以上的。也许我也知道数学几乎是所有其他科学的工具,离开数学其他科学就无法表述和发展,但是我从未意识到在历史的进程中数学一直对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起着如此重要的推动作用。或许与其他学科并列也没有什么错,但我终于明白,现在是意识到数学地位之真正高度的时候了。

“18世纪末算起。那时,数学化的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是有一点很明显,数学的重要性已经不如前一个阶段。”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18世纪以前,数学几乎独自指引着人类向理性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数学就像一个“母亲”,渐渐地有了自己的“孩子”(其他学科),18世纪开始以后,她的孩子都开始长大了,各自发挥着多样性的作用,于是“母亲”的重要性仿佛不如以前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纵使孩子们形态迥异,本领不同,他们都是“母亲”的孩子,他们的基因是从母亲那里传下来的,数学的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原文中其实也给出了这种现象的解释:“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可续,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原因就在于数学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深深的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更直接的例证就是,非欧几何的出现催生了相对论,而相对论毋庸置疑地轰动了整个世界;数学体系的日益完善,也使得计算机的假想成为了现实,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计算机对于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数学是重要的,就如齐老所说:“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注定要衰落的。”

2、数学是理性的探索精神

我本以为在人类文明史的开端,数学就一直以一种工具的形式存在,然而我不知道在古希腊,数学实际是以一种哲学的存在,主导着学者的精神世界。数学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当时学者认识宇宙和上帝的表现。“数统治宇宙。”“宇宙的本质是自然数。”这是他们坚信的宇宙的真理。

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有几何学,古希腊也有,不同的是,前三个文明发源地是为实用目的研究几何学的,古希腊却几乎是纯理论。希腊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几乎不涉及数学的具体应用。这是因为当时希腊处于奴隶制社会,社会生产是奴隶们的事情,所以奴隶主是不考虑具体应用问题的。希腊的奴隶主认为自己的高贵在于他们应该去思考和研究宇宙的事情,即真理,而那时的数学,或者说几何学就是这样诞生的。所以,在奴隶主兼大学问家柏拉图那里,几何学竟然是洗净心灵,磨练和拯救灵魂的良方;所以,在希腊,数学家时常也是哲学家。当毕达哥拉斯定理使无理数出现在希腊人的面前的时候,面对着生活实际中不可能遇到的数字,希腊人并不是选择躲避,而是勇于探寻事物的本质。希腊能在两千年前研究无理数,却完全不为任何实用目的,只为了探究事物的根底,令我们佩服不已。

数学的永恒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自己。书中用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的例子,并以“用理性的手指去触摸天上的星辰”诗意的句子,来说明:理性的探索其实是一种人生的意义,是理性生活的需要。

理性,体现在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理性,还体现在数学对解放人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数学在理性地研究宇宙本性,同时使人类的思维逐渐脱离宗教的束缚,带领人类走向理性的时代。当理性时代来临了,数学为人类的精神层面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了。这时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开始用公理化的思维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去探寻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和设计新的社会制度。“社会契约”维系的国家形态就是这样诞生的。

3、数学——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

什么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呢?简而言之,就是说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曾经也是形象的,但随着数学的发展,她由形象逐渐变得抽象,这也是人类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进步。书中描述得很到位:“数学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没错,是超出人类感官的,现代数学正是这样,“数学的对象越来越多的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这件事引发了多少人对数学的误解和指责,实际上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似乎在这句中我明白了人们对数学的误解和狭义化的原因,也明白了大学里学习高等数学一定要改变的某种认识:即大多知识是抽象的,只能去抽象地理解,同时要锻炼自己抽象思考的能力。而我在中学已经习惯了把数学知识形象化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微积分时,我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从形象到抽象的进步可以找到有力的例子。《几何原本》使几何学有了体系,定理多达数百个,但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几何原本》中过多的依赖直观,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其中容易理解的是,如果对不合理的作图演绎证明,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书中就写出了一个“著名”的可以证明“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的例子;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容易理解的是,当突破了直观的束缚,就导致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两千年后非欧几何的诞生。

4、有趣的关系:数学与上帝

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文明史的开始,数学与上帝是一体的。然而现在,对于牛顿晚年专注神学研究这件事,我不觉得那么奇怪了,因为那个时代、特别是再往前的时代里,所谓科学家并不是唯物的、无神论者,他们同样信仰上帝,只是与宗教的上帝有些不同,宇宙是上帝按数学设计的,他们研究数学,其实是在研究宇宙,想推算出上帝的设计图。他们还认为,上帝设计的世界是和谐而简洁的。于是,正是为了和谐而简洁,哥白尼才拒绝认同多达77个圆的托勒密地心说,简化至43个圆从而得到日心说;正是为了和谐而简洁,牛顿用一个万有引力方程就几乎给出了当时世界的统一图景。

上帝的确活在所有人包括数学家的心里,但他的地位一直在改变,在下降:最初宗教那里的上帝是万能的,他既创造了世界,又时刻主宰着所有人的命运;而数学家们的上帝可不是随心所欲就创造了世界,上帝需要按照数学设计世界;随着数学的发展,不久上帝失去了向世界的发展插手的能力;而后到牛顿那里,身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上帝在设计了世界之后,只能给一个第一推动力,然后便永远成为了人间的旁观者,上帝的处境已经够艰难的了;最后到了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那里,可怜的上帝就消失了(无神论出现)。齐老引用了恩格斯说的话:“上帝在信仰他的自然科学家那里所得到的待遇,比在任何地方得到的都坏。”“上帝”真是尴尬了,看到这里我都要为上帝叹息了。

(四)、读书之后我对数学文化的感性想法

《数学与文化》这本书,我还没有读足够长时间,更别提是重复的研读了,实际上我觉得要写一本书的读书报告,这本书起码应该读上3遍,那样理性的认识会更有条理更清晰,我现在这样写,无异于草草地读了一本小说,然后写了读后感似的。

所以现在写的只能叫感性的想法。

即使是读小说,也会有想法,别说是数学家齐民友前辈写的数学科普类读物了。我的想法最强烈的是:读之恨晚啊!读之前我是没有认识到数学文化的迷人的和重要。

第9篇:旅游文化读书报告1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机械工程学院包工0701宋爽040307010

4在不久之前,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画境文心》,作者是刘天华。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畅游了中国各地精美绝伦的园林,感受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远魅力,品读了中国文人的人性光辉,倾听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婉转悠扬。文字清新淡雅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觉。“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真谛的诠释,少不了一个“乐”字,人活着就要快乐,在古典园林的赏景中,乐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外出旅游,神乐山水,徜徉园林,亲近有文化意味的自然,应该是人类最钟情的一件乐事。本书主要介绍了园林艺术的历史,园林景色的欣赏结构,园林各构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园林的的韵律美及文化内涵。书中的园林包括苑囿花园,独特的宫区,山水林泉,青山流水的古刹,城市寺院,邑郊风景园林等。园林构造有楼台、植物景观、桥、池塘、回廊、游船等。文化内容为琴韵与曲趣、山水画与文人骚客的书法、游记与诗词歌赋等等。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园林艺术,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

“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机盎然。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杨州梅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小山园即鱼池;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扬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以宅院为例: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历史是一条滚滚不尽的长河,古典园林的过去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它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沉寂下来的一条美丽的轨迹。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先有如此造诣和情趣而感到幸运,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我们才会看到今天的不朽。

上一篇:人大常委会报告下一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